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04讲

  第04讲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下面我来讲一下,我对杂病的临床辨证思维过程的理解。就是诊治杂病的辨证思维过程,我想从七个方面,就是追溯病史、掌握脉证、分析病因、确定病位、分清属性、阐明病机,最后辨别证候,指导治疗。

  首先来看追溯病史,追溯病史应当包括既往史、现病史,个人的嗜好、习惯,包括他所居住或工作的环境,以及他来诊病当时,所处的季节气候情况,都应在病史范围内加以综合。如果说,张仲景他在那时候,他为什么也注意这些问题,他怎么体现的呢?比方说,第一篇,我们讲“审因论治”的原则的时候,他曾经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病人“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他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病人突然想吃自己平素不喜欢吃的东西,那就是一个病理状态了,不是好现象了,他拿“必发热也”来说明。那你若不知道他平时喜欢吃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现在吃得不对劲了呢?是一个病理反应呢?还有就是“各随其所得”,而“治之”的这个问题,就是服药很重要,但是护理也要跟上,在护理的原则上你必须“适其所喜”,就是顺应他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在他病理状态下,顺应他要求的护理条件。比方说,风湿病,你说上外面大冷天跑几圈就好了,那合适吗?必须得保暖,对吧!关节上得给一个防寒的措施,这些同样都是相当于我所说的调护,病史范围内包括既往史、现病史,个人的嗜好、习惯、居住或工作的环境,以及来应诊当时所处的季节气候,尤其,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天南地北,不用说个人特性不一样,就是每个地方,像咱们黑龙江人和你北京人都属于北方的人,北方人和北方人还不一样。我们的饮食就偏于咸,有它的道理。寒冷的季节,肾的功能必须也得保护一点。你说老吃油腻,那大家说,得伤脾胃,但是东北人、哈尔滨人,他吃就能消化,他就健壮。反过来说,你说上海人他就吃甜的多,你要上四川的话就麻辣,这些生活习惯,你不问,你得自己首先有一个基本概念。你像附子的用量,在成都它用得就很大,在我们这儿,尽管属寒冷地带,比别的地方用得多,用量绝对也得谨慎,是不是这样。所以,在追溯病史的过程中,包括这些内容,你得“知其常”,同时也要知其病人本身的“所变”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你探求病因,提供线索。这样对于确定治病方案,用药依据,以及判断预后都很有意义。就是说,追溯病史的意义,它的道理在哪儿,就是为探求病因提供线索,对确定治病方案,用药依据有意义。用药依据就是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还有判断它的预后有意义。

  第二就是要掌握脉证。我刚才强调追溯病史,我说的是既往史、现病史,实际张仲景还注意了治疗史。比方说在《痰饮病》篇里面,膈间支饮,他就说“病得数十日”,这就证明了,不是说就得了几十天,至少来说,他这病程怎么样呢?比较长了。完了回头接着他又讲到一个什么呢?就是说,他用了一些治法病不愈,用了汗、下法病不愈。就是证明治疗史你得知道,他治得不对,用了哪些治法。比方,我们现在临床也是,你(病人)说你走了中医院,走了西医院,结果你能不能说,你都用了些什么方药?当然病人很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方、什么药,你让他回忆一下,比方他说“我用的是桂枝”,结果你一看,他这病是怎么样,偏热,那肯定治疗上不对。所以前面的治疗史也等于帮助你,从辨证施治的角度上,来重新考虑是否对路。还有一个,在西医学里面,它也允许药物诊断。我要说的是掌握脉证,如果是证候,因为你要辨证,不能马上认清的话,你首先把脉象、症状综合分析,来为辨证作准备。这个就是包括症状、体征,体征的“征”一定是“征”,舌苔、脉象,因为杂病里面,涉及的舌质、舌苔的描述很少。但是,我们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诊断方面的知识,以及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所以呢和辨证思维过程结合起来,把舌苔、脉象,这是咱们中医四诊合参的一些重要依据。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把握,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举例说明了。

  第三就是要分析病因。任何一个病人来看病,他都不能告诉你“大夫啊,我这就是外感风寒”,那个说“我啊,是因为我过度劳累,我吃了什么什么不合适的东西”,他肯定当时说不清是什么病因。他只能描述,他哪儿难受,他怎么怎么样了。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就得通过他表现于外的一系列体征,就是我刚才所讲的:症状、脉象、舌苔,他所表述表现的这些基本资料,然后你分析病因。有关《金匮》里面,它提到了“五邪中人,各有法度”,所涉及到的病因,我在这儿统一给你概括一下,①其中有“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其中五邪是哪些呢?包括风邪、寒邪、湿邪、雾邪、韾饪之邪,也有的认为叫做“榖饪之邪”,宿食病的病因。②第一篇又涉及到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就是疾病有千万种,但是概括来说有三条,这三条里面是什么基本内容,到课堂上再给大家分析。③第三,比方说《虚劳》篇里面,大黄瘽虫丸原文里面,他给介绍了五劳、七伤。实际上在他的疾病分类里面,还涉及到了五劳、六极、七伤,在《虚劳》篇里面的“五劳”是指五脏的劳损,六极在疾病分类里面,首篇十三条,就是古代的疾病分类里面涉及到六极、七伤。而《虚劳》篇里面的“七伤”涉及到了食伤、饮伤、饥伤、劳伤,还有忧伤、房室伤,这里面就包括了饮食的因素,有暴饮暴食所伤,还有饥饱失常都包括在饮食里面,食伤和饮伤是分开的,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的,那么还有忧伤就是情志所伤,房室所伤,都有。因为“三条”里面,他已经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理论了。④第四,比方说,涉及到致病因素所造成的,如痰饮、水气、瘀血。⑤第五,就是比方说妇科病的,他提到妇人杂病的病因有三,有“虚,积冷,结气”,这是张仲景的原话。那么实际上,第一篇他还提到一个什么呢?“审因论治”的原则,包括“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实际上都提示了“审证求因”,严格来说,就是病因辨证。所以,分析病因,包括病因辨证的含义,“审证求因”,或者“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都是病因辨证的理论。这个地方“三条”也好,五劳、六极、七伤里面,把情志所伤,又把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的不内外因全含在其中了。刚才说的榖饪之邪是什么呢?是宿食、饮食所伤,已经包括在内了。那么这些呢?是六淫之邪;榖饪之邪是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它叫做忧伤;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所以你看,如果散见在各条里,你倒觉得它的病因不是那么清晰,我现在把它归在一起,那么你在落实到具体疾病上,就有助于分析病因。这是有关杂病的《金匮》里面所涉及到的病因,现在概括起来有这么一些方面。

  第四个,就是确定病位。确定病位,就是我们刚才强调的仲景对证候的认识,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是整体功能的失调。按照《内经》的讲法,是“有诸于内,必形于外”,所以,它的外在表现,可以帮助你由表及里,或者说由外达内来分析、测知病邪的性质和病位。你比方说,刚才讲“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里面,他讲“湿流关节”“湿伤于下”湿邪本身的特性,它就容易伤于下,容易伤人的关节,这在病位上非常明确。比方我们首先要讲痉病的话,痉病的病位,直接告诉你是在筋脉。所以,这样有助于你确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方遣药,直达病所。

  第五,要分清属性。我认为,就是确定病性的问题,八纲辨证应当是以阴阳为纲,所以搞清证候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治则治法根本依据,拿什么作依据,你不管是脏腑经络辨证和八纲辨证的结合,这个在病性上到底是心阳虚还是心血虚,心血不足,是气阴两虚还是阴阳两虚。看见没有?在咱们将来要学习每篇内容的时候,要辨病,比方同样一个胸痹病,它在辨证上就出现了很多情况,“有是证,用是药”“添一证,添一药”“易一证,易一药”那都非常明确。所以,他给你有示范,有规矩。尤其是作为明确病性,我说对治则治法的确定,可提供依据。像第一篇的第一条有关的治疗原则“治未病”的原则,“虚实异治”的原则,特别是“虚实异治”的原则,是对杂病提出的总的治疗原则。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他把它概括为“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对全书给一个总的指导。所以我说,确定疾病的属性,就是分清病性是什么,至少以阴阳为纲。所以,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但是一定要结合八纲,分清属性。

  第六,阐明病机。在《金匮》当中,我昨天提到了基本论点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脏腑经络辨证,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还有一个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个,辨证施治,第四个,治病求本,时间的关系我在这里强调重视整体。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问题,这个地方,一定是四诊合参,就是一定要把你所看到的一些临床资料,具体地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的具体病变上。比方说,我举一个非常简短的条文吧,麦门冬汤它是治疗何病?一种认为是虚热肺痿的主方,一种认为对于虚火咳嗽都可以用,他现在讲的是“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利下气,麦门冬汤主之”。四句话,“火逆上气”说啥呢?说病机,虚火上炎,使之肺气也跟着上逆,虚火炎上。“咽喉不利”,绝对不是这个病,就是一个“咽喉不利”症,是补出的一个症状,因为它属于肺痿的这个范围里面,如果属于虚热的肺痿,它应该有些什么症?在前面有条文分析,现在我讲麦门冬汤的时候,它是补出的一个典型症状。“止逆下气”说啥呢?治法,现在,“麦门冬汤主之”,把主方拿出来了。四句话说了四件事,正好是体现了我前面所说的,这种临床的思维过程,你才能把这些分清了,具体落实到什么样的一个肺痿,当它出现了一系列什么样的脉证。当然以“咽喉不利”为代表的,做为肺痿的主要症状,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在“反有浊吐涎沫”,要和什么区别呢?你不是虚火吗?虚火要肺燥,肺燥的咳嗽,典型症状应该是什么?《中医诊断学》讲了,应该也是咽喉不利,但是咯痰不爽,干咳无痰或者咯痰不爽。作为肺痿一定是什么样呢?“反有浊吐涎沫”,还有“咽喉不利”,治法上肯定“止逆下气”。为什么要用麦门冬汤,而不用甘草干姜汤,这在性质上必须立足于分清属性,甘草干姜汤只能用于虚寒肺痿。所以,学他的临床诊疗的辨证思维过程,我就通过这个例子也等于教给你。他真的是最后落实到辨别证候,完成整个辨证思维过程。这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期间,实际上你就是在进一步,完成下一个过程,实践过程是什么呢?施治方案你得出来,你不能叫患者在那儿坐着,说“你等着,我还没思考好你是个什么证候”,然后我再用个什么法,什么方,然后再用个什么药。所以,当你把证候辨清的时候,这个就已经告诉你了,法随着证而出,药就按方开药。我把我的体会说到这儿,这就到你学《金匮》的时候,比方说,我要分析原文,实际上都是,这样一个理法方药、因机证治,然后具体落实在治法方药的分析上,就这么一个过程。《讲义》的最后,他给一个评价,就说“寥寥数语”,他这也是拿麦门冬汤说的,“寥寥数语”,这话不多,文字就这么质朴,但是经验可靠,可靠在哪儿呢?就是“他不仅指明了疾病的理法方药和脉因证治,使杂病的辨证和施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使丰富的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得以上升为理论认识”。

  刚才,我说的,是不是有理论体系在里面,含在其中呀?他不是在这儿,说没有规矩便没有方圆嘛,他“上升为理论认识”,因此“实现了中医临床医学,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这就是脏腑经络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这样的一个典范,他所形成的一个辨证思维过程,即现在已经成熟的,而且临床实用的脏腑经络辨证。我认为张仲景说的是最深刻的,而且是操作性最强的,为什么呢?比方在《中医诊断》上来说,学过的辨证方法有多少?他说的是脏腑辨证,说伤寒是六经辨证,他是分开说的。张仲景(《金匮》)的第一篇篇名就叫做《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这篇名就给你以启示,只脏腑辨证,不说经络辨证,在病性、病位上,没有脏腑经络辨证更为全面。所以,现在习用的脏腑经络辨证,或者再加上他的六经辨证,不是专门对外感热病而说的。清代的柯韵伯说过“《伤寒》397条原文,只要原文前面不冠以‘伤寒’二字,都适合用于杂病”,我要说的就是《金匮》里面实属140个方,加上它和《伤寒》重复的,包括《伤寒》里面,没冠“伤寒”二字的那些方子,都适用于杂病。你想,杂病方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非常广的。所学的辨证方法,我刚才回顾,有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刚才我提到的张仲景实际上病因辨证概括了所有,而且更符合近代医学所说的“病因要清”,病因辨证,然后,可以指导你干脆就是病因治疗,首先消除病因的一个治法,就是出方遣药。

  张仲景在《金匮》里面,实际上对卫气营血辨证,在肺痈的三期分型上,已经表现为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比方说,表证期,他叫做“风伤皮毛”,“风中于卫”的期间,如果到它的酿脓期的时候,就叫做“风舍于肺”,就是气分证,“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然后表现为溃脓期的时候,恰恰就是入营血阶段。所以他为卫气营血辨证奠定了基础,一直到清代温病派兴起,再次飞跃成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在《金匮》里面哪儿体现呢?就在第十一篇里面专门有,“病在三焦”,“三焦竭部”,也是三焦辨证的一个雏形。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张仲景,在医学理论认识的飞跃上,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同,现在我总起来说,我讲了这么多,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辨证的目的与结果,辨证与施治相结合的思维过程。我认为,在辨病为前提的情况下,和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辨的是什么?辨的一定是证候,确定证候在七个步骤中核心的东西,你要辨什么才能确定它的证候,才能确定病的病位、病因、病性。关键处,核心的地方是病机来决定的,当然也就是病因、病机决定了证候的属性,或者包括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所以辨证的核心,要落实到证候的病因、病机,病位都不是主要的,就是病机不同,证候它就不同,治法就不同。这个,将来我要讲“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的时候,进一步说。

  我现在就是要说,关于辨证与施治的紧密结合这个问题上,包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的问题,具体落实在是这样一个基本概念,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论据,而施治是辨证的目的与结果,为施治打好基础,关键是在辨证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特别是病机,殊途同归,就是说一个证候,只要它是相同的证候,病机是相同,但病因不一定是相同的。比方说“肺痿之病,从何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说出四种情况,结果都是“热在上焦”的病机,着眼点不在病名上,也不在病因上,一定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把握疾病的病机,才抓住了证候的核心,才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为你的施治完成理法方药的根据。

  下面再要说一个,也是我在“绪言”里面,给大家补充的第五个方面,他讲是杂病的法则,防治。关于杂病的防治也就是治疗法则,因为咱们最后辨证的结果,是要解决实质问题,但是,从基本精神上提示两个方面,一个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这是在第一篇,我们马上就要涉及的问题,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未病防病”,“已病防变”,“早期治疗”三个方面的问题,到结合具体条文学习的时候。还有的就是,给大家分析,还有关于重视人体正气的问题,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这个也是本于什么呀?本于阴阳,刚才我也是谈落实到察机的问题,也就是求本才能够察机,这就是张仲景发病学观念的主导思想,就是人体正气为主,正邪相争,包括自身阴阳平衡的问题,都是这样。所以,你在辨病过程中,要“求本察机”,这样的一个原则,才有利于确定治则、治法,特别是关于重视人体“治病求本”的问题,也是对全书有指导作用的。比方说第六篇虚劳病,他在五脏中尤其重视脾肾,因为脾是后天之本,肾又是先天之根,所以他注重脾胃,但是对于先天的问题,肾,也是非常注重的。因为《伤寒论》里面也是重视保护胃气,而这个地方,他特别顾护脾胃,脏和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都要顾护,有的是通过补后天来养先天,或者脾肾双补,这对恢复人体正气,促进疾病的向愈、康复,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对全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个要结合具体的条文给大家分析。

  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是张仲景的重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我分了几个问题来讲的呢,关于“以病为纲”,我讲了疾病的命名和疾病的分类,而且是以辨病为前提,辨病有利于掌握一般规律,这个就是诊断疾病“以病为纲”,病名作为杂病疹疗的纲领地位,这个需要明确。然后,关于“病证结合”的问题,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要以辨证为主,为什么,证候在张仲景那里认识,是整体功能的失调,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而且我也总结了辨证施治,最后要解决什么?病证结合以辨证为主的问题,它是核心。再一个关于“病与脉证合参”的问题,我特别讲了脉在本书当中,它的地位和它的作用,地位呢,他非常重视脉象,而对舌的问题描写得比较少,它的篇幅占三分之一以上,它的作用有六,大家看自己的笔记去。第四个关于辨证与施治的紧密结合,我给大家概括了,临床杂病诊治的辨证思维过程的七个方面,用为参考,最后我讲了关于防治的两个重要体现。一个是表现在预防医学思想上,再一个就是,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

  他的第二个学术成就,就是创制了众多经方,这个众多经方怎么来概括呢?它的特点是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因为我是强调《金匮》的贡献,所以是治疗杂病的众多经方,这个众多性我已经说了,在《伤寒论》里面,也适用于《金匮》的方子很多,适用于杂病的方子很多,具体来说明,他怎么是“方书之祖”呢?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规范了组方原则,成为方剂的鼻祖。那么什么是《内经》的理论指导?这个主要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定的“七方”。“七方”有“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这“七方”具体是什么内容,大家自己去看。至少举个例子吧,“小方”有一物瓜蒂散,一物瓜蒂汤,一个药就是一个方。“大方”,大的像大黄瘽丸、鳖甲煎丸,二十好几味药。“复方”呢,两方合起来,或者几方合成的方子叫“复方”。他“七方”里,每方各有所治,在我们《金匮》杂病方里面,尤其是体现八法运用,而且,主要的八法的代表方剂,都在杂病范围内,法中有法,还有加减法,非常灵活。

  “四类”就是“大毒、常毒、小毒、无毒”这四类,各类都是各有意义的,适合什么病,不适合什么病,用毒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事情,全说得很清楚。所以,他规范了组方原则,那么我们说了他这样的原则规范了以后,体现了高度的原则性。有什么高度的原则性呢?就是一定要据证论理,依理立法。据证论理,即根据证候,你最后要落实到具体,是一个什么病机是关键。据证论理,依理立法,然后按法立方,照方配药,什么方,他至少给你列出了一个,他为底方还是基础方,都是有规矩的。什么方里面什么组成,什么比例,“方后注”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他具备高度的原则性,同时也不泛鲜明的灵活性。为什么还有灵活性呢?这个就是因为它治疗范围广泛,在“方后注”里面,他体现有很多加减法,比方说,既能治疗风湿表虚证,也能治疗风水表虚证的防己黄芪汤,一个方能治两种病,既能治疗风湿,也能治疗风水,关键是它都属于表虚。和风、水、湿相关的这样一种情况,所以他用同一方。现在,我说的不是它的病证和病机,而是要说它“方后注”的加减法。防己黄芪汤实际上就四药组成: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四个药,但是“方后注”里面说,如果“喘加麻黄半两”,这等于就告诉你了,要是出现喘,要适应的话,病机相合的话,就加麻黄,麻黄就是治疗喘的一个专用药了,辛温的药物。它要治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咳嗽呢?一定是寒邪的或者是偏风邪的,这是“喘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应该加什么?加芍药,它缓急止痛,他是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也等于教给你,平冲降逆的药应当选用什么?桂枝。这就是专病专药,或者说药物的独特作用,他就这么选用。“下有陈寒者”加什么?细辛三分。所以细辛的用法也是这样的,这种加减法就是告诉你,不仅是配伍严谨,而且用药精当。

  四个药组成的防己黄芪汤,非常严谨,而且它又符合他的原则是什么呢?他原来是说“汗者不宜奇”,就是不能用奇数的方,现在防己黄芪汤,要去掉风湿、风水的话,它就属于汗法的范围,“微发其汗”的原则。汗法范围应该是成双偶方,所以四药是偶方,比方说,其它像麻杏苡甘汤四味药,如果是瓜蒌桂枝汤来治疗痉病那个,那就六味药,这都是微汗的原则,它都是偶数,但也不是绝对。高度的原则性,他又体现灵活性,比方说葛根汤,葛根汤是什么方组成的呢?桂枝汤加麻黄再加上葛根,是葛根汤,结果就变成七味药了。所以,张仲景他自己也是,你《内经》不是那么定的吗?基本原则我符合,但是我也有灵活变通,我说的意思就是,不只是在“方后注”里面,体现他的灵活性,而且更加灵活的,比方说《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也是张仲景的方。他教给你,当归和川芎没有的情况下,拿什么药物代替,这更符合我们现在临床,咱们有时候药不全,拿个什么同类药代替那个药,那张仲景方里面你就能找到,他那时候就那么做。所以这个灵活性很强。化裁灵活不是说灵活无边,以效宏(疗效卓著)为标准,刚才不是说了,配伍严谨是一个特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而疗效卓著一定得化裁灵活,药简效宏,药物不多,而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为什么说它是“医方之经”,就是它是在《内经》原则的,指导下来拟定的。

  (成就: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药简效宏)

  下课,谢谢各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