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03讲

  第03讲 《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疾病的分科。

  全书除了有内科、外科、妇科的分篇章以外,下面我想举例呢,比方说同一个疾病,你看它是怎么分的。比方说痈疡,痈疡生在脏,有肺痈,它就放在内科第七篇里面。这就是说,在脏的肺痈属于内科疾患,在腑的肠痈属于外科第十八篇,在肌肤脉络的疮痈,西医叫皮肤外科,而我们中医叫疮疡外科,放在十八篇里论述了。我们能够看到中西医,尽管相隔了这么久远,但是特别相似相近,这个能说明张仲景非常高明。还有,就比方说,寒疝和阴狐疝之间的比较,《说文解字》对这个“疝”字怎么解释的呢?“疝者,腹痛也”,疝,腹痛也,这是《说文解字》解释。那么寒疝就是以病性与什么呢?与症状结合命名的,是一种寒性腹痛,当然,它有急性、发作性的特点,这是属于内科疾病放在第十篇里了。还有呢,就是阴狐疝,也是腹痛,但是它伴发着什么情况呢?在十九篇里,比方说在男性,它表现为阴囊的“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这个条文的形容很有意思,也就是说,相当于西医学的小肠疝气,当病人站立的时候,小肠就坠入阴囊,就偏有小大,一侧的阴囊就膨出了。反过来说,他卧在床上的时候怎么样呢?小肠又回到腹腔内,一如常人。一般情况下,中医可以保守治疗,属于内科范畴。如果,比方说出现嵌顿,嵌顿的情况容易出现麻烦,妇女也有得疝气病的,小肠疝气,它是掉到哪去了呢?腹股沟,所以叫腹股沟疝,如果出现嵌顿的特殊情况的话,就必须是外科手术疗法。所以在张仲景的时代,他倒不一定懂得外科手术,他可以看出来是不便于归类,是内科啊?还是外科啊?干脆吧,十九篇,看见没有?这个就是在分篇、分科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和近代医学的分科也是很相近的。比方说我给大家举例,肺系的疾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是第七篇论述。专门的脾胃病,胃肠疾患,有两篇,一类就是腹满、寒疝、宿食病,这个与胃肠道的疾患相关的。在第十篇,还有一类就是呕吐、哕(yue)、下利病,在第十七篇里。所以,在分科上都是很智慧的,这就说明张仲景当时的医学成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当然,从我这个举例里面,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从中让你看出来,他的临床诊断,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看见没有?脏、腑,这是写的脉络,实际还有经络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这是他在杂病的范畴里面所体现的。

  下面我再要说的话,就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病证结合”问题。“病证结合”也就是说,张仲景治疗杂病的典范,典范在哪里呢?典范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什么为主呢?以辨证为主,所以我们概括昨天讲了它是什么啊?“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个“典范”把它具体的来说,是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让的典范,也可以说“病证结合”或者说“辨病分证”,这样的一个特点。

  在这里,我想也是首先明确这个概念,什么叫“病”?从中医的认识上什么叫“病”?病的概念,病,应当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的,病因、病位、脉证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它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及转归等过程。好了,这就是中医对病的概念,这么说,不重复了。也就说,它能够从总的方面,动态地来反映机体的整体的功能状态和异常的病理变化,才是我们要在整个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的杂病规律。我们现在讲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要大家逐渐学会,杂病辨证施治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自身的规律。所以我说,它可以从总的方面、动态地反映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和异常的病理变化。

  下面我们要说“证”,“证”的概念在《金匮要略》里面,主要是指证候。证候呢,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这也是《讲义》有的,就是说张仲景对证候的认识,他认为是整体功能的失调,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这两句话书上有,我也请同学们注意。第一,它是整体功能的失调;第二,因为它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因此他一定认为,证候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证候,张仲景认为它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是整体功能的失调。两句话怎么掉过来说都行,先说是整体功能的失调也行,先说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也行。具体的说,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革一个阶段,把若干症状进行综合以后,所体现出来的病因、病位、病性和协同关系的病理概括。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要把“病”的概念说清楚了再说“证”。就是让你看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你接来的病人,他一定不是叫你看的全过程,但是我们学完杂病以后,那你在你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当中,你得把握疾病的总过程、全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明白的医生,而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一定把握它的核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得把病和证的概念分清楚。因为这属于复习的内容,我就简单说到这里。那么而且从学《金匮》里面,我们还能看到张仲景对证候的认识,不仅是从病因、病位、病性,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他特别还考虑了和体质因素非常密切,一个证候它包括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这个北京已故的名老中医赵锡武老先生,他在他的医疗经验的书里写到,“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这个我可以给大家写一下(赵锡武言“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讲了病和证之间的关系“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象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学家,也是我们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刘渡舟教授,他现在已故了,刘渡舟教授他说“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了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病而与辨证的距离有天渊之别”,不可能有“天渊之别”。就是辨病和辨证之间的关系,不能说天和渊这样的高下相差甚远的意思,它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都是老先生们,在他们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总结出“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的基本精神,他说辨病和辨证是紧密相连的。那么,辨病和辨证两者的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辨病是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我刚才不是强调,一定要掌握杂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吗?辨病是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情况。那么前面我说了辨病你得首先把疾病的范围明确下来,而且你得把病名作为诊断的纲领。象清代徐灵胎也说了“欲知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你要看病要诊断疾病,首先得把病名先识别了。那么现在我说,辨病和辨证的关系,这两位名老他也说了,辨病与辨证非常密切,而且一定要以辨病为前提,然后以辨证为让,不重复了。

  下面我要举例子,比方说,体现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脏腑经络辨证情况。比方拿中风来说,原文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这个条文一看非常醒目,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请大家看!络在外,经在里,如果从阴阳属性来说,腑为外,脏为里,那么脏腑和经络之间,就是经络为阳,脏腑为阴。而这个络为阳中之阳,经为阳中之阴,腑为阴中之阳,脏为阴中之阴,是不是这样呀?这个用来表现中风病的轻重浅深之别,而且他在文字上也是非常讲究的,独具匠心在哪?请大学注意“邪在于经,邪在于络”浅在之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深入于脏腑。所以《中医内科学》包括我们现在,他对中风的辨证,它就说是“中经络、中脏腑”。它(《金匮》)不叫“中经、中腑”,而直接说浅在还是深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轻重浅深的情况,我们到具体条文再分析。再请大家注意看,两个“即”字,什么叫即啊?立即怎么样,是不是啊?立刻怎么样才叫“即”,体现了中风发病的突然性,是卒发的。他也在文字上把它表述出来了。所以我说中风的命名,包括它的辨证分型、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问题,中医内科发展到今天,始源于《金匮·中风篇》,这样的一个内容。

  现在我来说,这种“辨病分证”的临床意义有几个,“辨病分证”也就是说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以辨证为主的话,它的临床意义有哪四个呢?第一,对辨证施治有整体指导意义,可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什么样的整体指导意义呢?减少盲目性,增加针对性。第二,可从整体出发,全面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抓住疾病的本质,测其发展,判其预后,这是第二个意义。第三个意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使辨证施治得以深化。第四,有利于总结、发掘和推广中医诊治经验,推动中医临床科研,提高中医诊治水平。

  但是呢,应当指出的是,仲景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对于病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哪些呢?比方说,对某些杂病的病位、病性,仅仅给了一些粗线条的勾画。那个病位就不能象西医那样明确,尤其现代技术这么先进的情况下,他(仲景)不可能说得这么准确,或者是形态啊,还是病理的、局部的,到底阳性体征是哪里?它不是那个理论体系,也不是纳入了诊断程式,听明白了吗?所以他给你这个粗线条的认识,当然这个现在,我们还必须挖掘整理,这是缺陷的部分,我们应该再把它提高。那么对于具体脉证的表现,还缺乏详尽准确的概括。我说了,这是历史局限。第二个就表现在《金匮》所论的杂病,有的不是独立的病种,不是独立的一个病种。比方说,现在有的人讲课,胸痹就是冠心病,肺痈就是肺脓疡,这个呢,绝对的中西医划等号,不行。比方说,肠痈就一定是阑尾炎吗?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中医的,就必须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辨证施治。所以张仲景教给你的就是这个,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包括临床思维的能力,怎么提高,怎么进行的问题。那么,还有第三个方面的缺陷,我觉得就是有关“病”、“证”和“症”,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的时候他混称,就是说呢,有的时候本来是个症状,他结果了就和证候混在一起了。现在“病”和“证”刚才我这么一说,我觉得还是能够分清的,对不对啊?“病”的概念,“证”,“证候”的概念。但是比方说,以症状命名的疾病,你说它到底是症状,还是疾病,疾病它得有个什么啊?可重复的病因、病位,刚才我讲的有规律杯可循,一定得是这样,得有特定的规律。这是我认为它的三个缺陷,或者是不足,我说这个绝对不能抹煞张仲景他这个辨证论治的历史作用,他这个理论体系,对咱们整个祖国医学来说,也是反映中医特色的主要内容,不能抹煞它。但是,我为什么要说呢?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在学习《金匮》的过程中,或者是在研究《金匮》的这个,今后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遇到这样费解的问题,不要觉得怀疑、动摇、没有信心,而是应该怎么样呢?更好地去学习,研究它、解决它,这也恰恰是我们共同的工作目标,是不是?这是关于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要说的关于病与脉证合参。这个,时间的关系,因为“病”和“证”还是“症状”,已经说清楚了。现在我要说“脉”的问题,因为《金匮》在脉学上是它的一大特色,内容相当丰富。比方说浙江的范永升教授,他就做过一个统计,比方说如果按照(《金匮》)条文,是398条的话,《伤寒论》是397条,113方,(《金匮》)有关脉象的条文145条,所以这个呢,有关脉学方面的内容,差不多占三分之一以上,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我把这个数字体现出来,再一个在脉诊的部位上,就是你要诊脉,多数就是我们现在临床习用的,是什么啊?寸口脉,“独取寸口”的办法,这当然是《难经》之后就给确定了,诊脉取寸口的办法,又方便又准确,但是它(《金匮》)这个里面也有,比方说,经常为了候脾胃的话呢,就什么脉啊?趺阳脉,水气病的话,因为病机上它涉及到肺、脾、肾、三焦、膀胱的病变情况,那么他就用脉象什么呢?即少阴脉,少阳脉,包括劲脉动,那就是人迎脉。所以这个呢,有三部九候脉的举例,这是在诊脉的部位上。那么还要说的话,再比方说,它是同样的一个脉象,脉位不同,诊病也有意义。所以,下面我要说脉象,它亦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因为证候包括脉象和症状综合以后。那么,现在我说呢,既然证候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脉象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另一个意义,就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疾病的什么啊?预后,吉凶顺逆,能把握住这个疾病是一个什么样的发生、发展过程,它有什么规律性,或者说,疾病发展到什么阶段,它可能是好的兆头,是向愈的标志,什么样的情况是恶化甚至于危笃。那么这个对脉象,后世总结说“杂病重脉,时病重苔”舌苔问题,这个地方呢,实际上也是持之有故的,确实,要看杂病的话,脉象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字,而舌苔、舌质的描述略略微微,非常少。所以不能说因为它对舌的描述少,咱们就临床不重视,只是重脉,或者是单独凭脉疹病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下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举本书脉学上的作用。第一,首先它肯定是,疾病本身可见之脉,他说的脉是这种疾病临床可见之脉,是他临床实践的经验的总结。那么也有些他是为了写书,或者省文,它有六个作用,这个在我们的《金匮讲义·绪言》里面也提出来了,但这个举例因为没有讲原文全书的内容,就觉得很别扭,我现在用最简单的例子,来给大家说明一下。

  第一个,用来诊断疾病。就是脉学的作用,我举的什么脉呢?虚劳的主脉,而且在《虚劳病》篇里面的第一条原文,他就是以虚劳脉的总纲开头。这个意思是说明什么呢?他说的,虚劳病的脉象,大脉为劳,极虚脉亦为劳,也就是说,虚劳病的主脉除了大脉就是极虚的脉,特别有些“平人”,就是正常人。外观上看是正常人,但你一搭脉,他体现了虚劳的脉象,等于早期诊断。脉病而外形上不病,形不病,首先他给你提出了虚劳的损伤过程是一个慢性过程,提出脉象的诊病,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二个作用,推测病因。推测病因,比方说黄疸的病因,我们学完《中医内科学》已经知道了,它从阴阳属性上分,就是阴黄、阳黄。阳黄就一定是湿热发黄,是不是啊。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讲发黄,在《金匮》里面有专门的《黄疸病》篇。在《金匮》里面,他对病因是用脉象论述的,他说什么呢?就是“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这是我讲黄疸病因以脉象论述的,结果他讲了什么呢?浮缓的脉。学“太阳中风”脉见什么啊?浮缓。现在他要把脉见浮缓放在杂病黄疸,来论述病因“浮则为风,缓则为痹”,最后落实在湿热的病因上,怎么推导出来的湿热,到我们讲条文的时候就知道了,听明白没有?这是来测知什么呢?病因、脉象。

  第三,就是来确定病位。确定病位,我要举一个例子。比方第一篇里面,他也是拿脉诊来解释,同样一个浮脉,如果是见于关前,他说“浮脉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就是这个浮脉,如果以关脉以准的话,关前就是什么脉啊?寸脉,寸见浮脉是病在表,那么关后为什么脉呢?尺脉。尺脉见浮,为病在里。所以清代《医宗金鉴》有一个歌诀,它怎么说呢?“浮而有力为外感,浮而无力为血虚”,所以虚劳病里面,包括女劳疸的脉象都是尺脉浮,这个就是确定了病位。

  第四,阐述病机。浮脉主表里的问题,阐述病机,如胸痹,他用“阳微阴弦”来概括的,怎么“上焦阳虚,阴寒内盛”,怎么“阴乘阳位,痹阴胸阳,即胸痹而痛”,用“阳微阴弦”来阐述的胸痹病机。

  第五,指导治疗。你比方说,酒疸的治疗,他就是以脉象论述的,“其脉浮者”表示病位偏上,“其在上者,因而越之”。所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在下,在里,所以在治法止,先下之。这个就是通过脉象来指导治疗。

  第六,判断预后。判断预后的话,我想举的是水气病。水气病,因为他在脉象里面说,诸有水者,其脉当沉。脉沉者,当责有水,就是说水气病的主脉象,就应当是沉脉。但是呢,如果要“水病脉出”,这个“脉出“只有《金匮》里面的条文可以看到,什么是“脉出”?“脉出”就是脉暴出而无根,水气病在晚期的症状,那么“上有而下绝无”,摸不着根了,没有根了,摸得就不清楚了,水气病要到这个严重程度的话,肾功能衰竭的程度也是很重的了,是不是这样。所以他说“脉出”这样的情况,“水病者死”,属于死脉。所以,有判断预后的作用,我总结就是六个。

  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举例了,那么,我们到学习一些原文的时候,还有很多是通过脉象来说的,你不要觉得这个怎么这么费解啊?但是它是一种表述方式,我们要给大家归纳出来: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规律。总之,《金匮》虽然不是一部脉学的专著,但是它所论的脉法却有不少精辟之处,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在后来的《濒湖脉学》,那就到明代了,是不是啊。就和咱们现在临床实际的结合,是另外一回事,它真正是一个脉学专著,而我们这个,它是一个杂病诊治,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当中的一个方面,况且它有六个作用来表达,所以要具体条文具体分析的,不能一而概之。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也需要我们很好的继承,或者说应该深入探讨。

  第四个问题,就是要谈,关于辨证与施治相结合的问题,辨证施治,辨病、辨证。辨证施治实际上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思维过程,或者是两种实践活动,整个的思维过程的前后衔接,彼此贯通,体现了理法方药、脉因证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里呢,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杂病的证治规律,而且特别是,昨天的领导讲话给我的启发,我也是给大家补充一个,就是关于总在说“提高临床的思维能力”,要把握思维过程,要掌握临床科学思维的方法,到底什么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什么样的一个思维方法,我想从七个方面给大家归纳,杂病的辨证思维过程,休息一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