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13讲

  第13讲 第二篇:痉病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上课。上一次课讲的有关痉病的问题,我再给大家重新来说明一下,也算作这一节课的[按语]。一个就是对仲景原文的前后顺序,可以按照我们便于掌握原文精神,给它重新编排。比方说,痉病的主病是在第7条里面,拿出来的是,“劲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也”,包括有“独头动摇”,这样的主症确定以后,就是1、2条的分类,对刚痉、柔痉的省文法,你就会理解,除了表实无汗为刚痉,必须得有痉病主症。只是太阳表实无汗,那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的表虚有汗,也必须加上痉病主症,才为柔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够得出我们上次所结论的内因,是素体津液不足,或者说津液输布不利。他还给例举了,由误治造成的津液被伤,也是痉病的一个发病原因。外因,主要强调的是外感风寒之邪,那么病机,关键是邪阻筋脉以后,因为病位在筋脉,筋脉失去津液的濡养,所以就要强急不舒,发生痉病。关于痉病的证治,因为它辩证上类于伤寒,所以,在表就是太阳证,入里就是阳明证。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治法上,一定得是病因疗法。本来就是津液不足,或者津液输布不利,为什么还要用汗法呢?那就是为了解肌,特别是选用了桂枝汤为底方,正说明了它是要解肌、调营,驱除在筋脉的寒邪,风寒之邪。所以,是一个病因疗法,也是一个权宜之计。驱除病邪,防止“关门留寇”,不然的话,你就说应该滋养筋脉,治本吧,为了滋养筋脉,养阴的药早期过度地用,就容易“关门留寇”。所以,它这是一个标本兼治,但是,重点放在驱除风寒之邪上,这就是说,在学习条文过程中,因为这是开头各论的第一个病,我拿它为例,就按照我们便于掌握它的要领,或者说主要精神实质,应该把条文做一个重新编排。象我说的,可以把第7条放在前面,就是《医宗金鉴》的看法,它认为应该把主症拿出来,才能够把命名痉病的道理,显现出来。
  第二,我觉得就是仲景对原则的认定和启示。比方说,具备那个主症,他就说“痉病也”,痉病。比方说11条也是,“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其脉反沉迟”,然后就说什么呢?“此为痉”,肯定的语气。这样的情况,肯定就是痉病。痉病,为什么又是柔痉呢?从方测证,是柔痉,而不是刚痉。另外,第二个,他为了突出辩证要点,强调鉴别诊断,在其仅仅的几条证治条文里面,三次用“反”字,就这个“反”字的应用,比方说11条“脉反沉迟,此为痉”,作为柔痉,那至少应该有太阳中风证,表虚有汗,应当脉浮缓。现在为了强调这是柔痉,而不是太阳中风,“脉反沉迟”。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这是津液内伤的表现,津液不足,小便,本应该随着无汗而有所增多,现在“反少”。这样你才会理解内因是津液不足。所以,我们分析的病因,都得有依据。三个“反”字,我说了还有哪一个“反”字呢?就是“反恶寒”的那个条文,说刚痉,三用“反”字。还有启示性,比方说11条柔痉就是“此为痉”,12条“欲作刚痉”,他说“栝蒌桂枝汤主之”“葛根汤主之”,肯定语,拿什么来启示?就是症状的描述,是客观性的,是作为依据的。如果说13条,深入阳明以后,里热成痉,用大承气汤,就得商量着办了,所以用“可与大承气汤”表述,对这个方药的作用,一定要搞清楚。作为大承气汤,它通腑泄热,是取其泄热,急下存阴的道理,而不是说已经传入阳明,里实热结。此不在泄实,而在泄热,急下存阴留得一分津液,来更好地使痉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所以,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去领悟其中的有关内容,就是辩证施治规律。
  现在我再重复一下,就这三个方剂的功效。第一个,栝蒌桂枝汤,是桂枝汤加栝蒌根,栝蒌根是花粉。所以,桂枝汤在这里面,就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作为栝蒌根的作用,是清热生津,滋养筋脉。葛根汤,开泄腠理,发汗祛邪,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通过汗法祛邪,葛根滋养津液,舒缓筋脉。大承气汤我已经过了,“急下存阴”法,是为了泄热。这个在临床应用上,实际他给的最大启发,就是急则治标,病因疗法,驱除病因为首。本篇它是“标本兼顾”和“急下存阴”这两个法则,其中两个药物给后世影响极大,就是滋生津液的栝蒌根和葛根。
  关于临床对这两个药物的应用,我谈一下个人看法,葛根在《本经》里面,说它“起阴气”,我引的《本经》就是《神农本草经》,因为《伤寒杂病论》所用的药物,和《神农本草经》365味药密切联系。关于“起阴气”怎么理解?生津液,就是滋生津液,濡养筋脉。取它来滋养筋脉、生津的作用。关于升津,我们说津液如果输布不利,是因为什么呢?阳气推动不利,作为葛根,我们讲《中药学》的话,它有一个鼓舞胃阳的作用,有关升阳功效的药物,我们曾经学过什么药呢?葛根,是鼓舞胃阳的作用。柴胡,柴胡就有什么作用呢?升举阳气的作用,往上升,也是升阳气,而升麻,这个作用力,就是升阳举陷。
  我在学医过程中,我给学生,尤其本科生刚学的话,我怎么举例子呢?我说,就好比是体育比赛,举重现场,为了给他鼓劲,啦啦队使劲地给他鼓掌,呐喊,这就是葛根的这种鼓舞胃阳的作用。柴胡升举阳气的作用,就象轻量级的运动员,能把它举起来,但是重的,它举不了,而这个作用最大的,就是升阳举陷的升麻的作用,重量级,能超纪录这样的。这三者之间的升举阳气的作用,有这样的差别。
  但是,升津的作用,葛根为什么会有呢?它鼓舞胃阳,为气血营卫生化的源泉起作用,所以它对于,特别是对项背津液的输布不利,或者津液的亏泛,包括我们说的筋脉失去濡养,就得选葛根。我们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当年是黑龙江中医学院,给药厂拟定了一个协定处方,起名叫“脑得生”。“脑得生”的这个制剂,是从蜜丸,最后到片剂,其中有葛根和丹参在里面,就是取其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改善心、脑血管的循环作用。所以,对于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者,适应症非常明显,这就我说的葛根这个作用。
  还有,你比方说不是颈椎病,但是总是伏案书写,或者是劳动的坐姿,有时候肩背神经的紧张、疲劳,它也会发生一些酸痛,不得舒展,拘急感,葛根、升麻,再加上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什么作用啊?缓急止痛。所以,在经方的启发下,再加上,这些药物的真达病所的作用,特别是药证相符,效果非常好,药味和组方,这是我在临床上摸索,就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葛根对津液的输布,特别是对项背这个部位,它有舒缓筋脉的作用,那么升麻,我们不是说嘛,它有升阳举陷的作用,特别是阳气不能够升发的这个情况,用升麻配合,使这力量加强。我觉得对项背拘急不舒、筋急,甚至疼痛,这是必用的药物。
  如果说引经药,《伤寒》里面讲,太阳病的头疼,要是项背,包括颈后痛,那就是用羌活,你就随证加减,这都是临床可选用的药物。[现代研究]对葛根,特别是葛根汤,认为它的功效,是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焦的作用。所以,这三个作用也等于佐证了,我所说的,为什么葛根能够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栝蒌根,花粉的作用,我想除了生津的作用以外,就是止渴。在《金匮》里面,仲景用栝蒌根,其中还有一个方子,就是栝蒌瞿麦丸,这个等到讲到十三篇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就说现在,对糖尿病的这种口渴、多饮,除了辩证应该用的基础方以外,我想花粉的生津止渴作用,不可忽视。
  上次课的内容,我就给大家重复到现在这个情况。然后,我们今天重点讲湿病,也就是说第二篇,如果说痉病算作熟悉内容的话,湿病就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请大家看,就是这个篇首的地方,也象我上次课讲的,首先明确湿病的概念。
  湿病的分类,因为有外湿和内湿之别,所以这概念里面,我要重点讲外湿,本篇所论的外湿的概念,是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这在我们篇首也是这么讲的,就是它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症是指主要症状。为什么“身重”?湿邪所致,发热是因为和外邪相关,因此,它要首犯太阳,有表证的发热。那么,骨节疼烦,我们在“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里面讲了,湿邪的特点是什么?“湿伤于下”,“湿流关节”。所以,这个概念上要明确,它的病因病机,这个也涉及到内因的问题。但是,本篇的湿病强调外因,外因就是外感湿邪,但是,湿邪不独伤人,它可以兼挟风邪或者寒邪。内因,在《讲义》上,他引了尤在泾《心典》的一个认识。请大家翻开书,就是26页,[选注]的第二个是《心典》,尤在泾的,他也说为什么湿邪感人,湿为六淫之邪也,也是首犯太阳,第三行开始,“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这个是“为关节疼烦”,是要讲内外合邪所致的情况。但是,我要说这个内因源于谁呢?他说“土德不及”是说谁呢?脾。所以,平素、或说素体脾运不健,这又是一个体质因素所致,这是个内因。为什么我们同样在一个潮湿的环境下,比方说工作了一段时间,有的人可能就因为那么一个诱发因素,就得了风湿病,而健康的人怎么样呢?无恙。这就是体质的不同,素体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什么阳最关键呢?脾阳,脾阳的运化功能不健全,或者比较虚弱,当他一旦感受了湿邪,或者兼挟风邪,就变成风湿之邪,兼挟了寒邪,就变成寒湿之邪,这是内外因。分类我已经说了,作为内湿,显而易见,那就是将来我们讲痰饮、水气,包括黄疸形成的条文里面,也和湿邪相关等等,那就是内湿。
  现在我们说,病位,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湿伤于下”、“湿流关节”,这么一说,它的病机应该怎么概括呢?湿邪痹阻,阳气不通,不通则痛。这都是围绕着外湿,我说的这些问题,所以,把分类单列了一下。
  现在说治法,治法上,开篇首先来讲14条的内湿利小便法,然后到18条,是外湿微汗法,因为我们重点要讲外湿,所以,把18条放在前面先讲。怎么个微汗法,然后再讲,如果内湿偏重的,用利小便法,再讲14条。所以,一类条文是18条,二类14条是熟悉。关于证治,等我讲完具体方剂以后,大家自然就知道了,我开篇先讲概述,就是这样了。所以,本篇重点讲的是外湿,但是也涉及到内湿的内容。
  这是湿病的概述,现在来看第18条,这个[提要]就是论外湿的正治法,“微发其汗”,微汗法。第18条,原文说: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一类)
  说得很直截了当。首先,我们说“风湿相搏”四个字,说的是病因,湿邪和风邪相合了,侵犯于肌肉、关节,尤其是“一身尽疼痛”,全身都疼。这个“尽”字是个范围副词,是肌肉、关节哪都疼痛,疼遍了,就这意思。为什么?风湿犯表,侵犯肌肉、关节,疼痛的原因,我刚才说了,作为湿为阴邪,它肯定要阻遏阳气,或者使阳气不通,因此“不通则痛”。这个“一身尽疼痛”,为主要症状,就是主症。所以,这个条文里面,首先点出了病因,“风湿相搏”。主症:“一身尽疼痛”,我特别对“尽”字作为范围副词,来强调造成的表郁,这是主症。第三句话“法当汗出而解”,这是治法,肯定是用汗法,而且是用肯定词,肯定语气,应该当法。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后面那句话“汗之病不愈者,何也?”,我用了汗法了,结果这病没好,什么原因?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在结构上非常地清晰,然后,回答了影响汗法不愈的两种因素,什么因素呢?第一个因素,就是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这是什么天呢?连雨天,下个没够儿,尤其是南方,那就是梅雨天气。所以,这个气候因素,连雨天、多雨的季节,说明了外界环境因素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就是外湿偏盛,外湿偏盛对于在关节、肌肉间的湿邪,利不利于宣泄呢?我想用一个很普通的一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下雨天,我们洗干净的衣服,尽管用甩干机甩干了,要比我们放在太阳底下晾的那个衣服,干得快还是干得慢啊?肯定干得慢,这就是因为它那种湿度太大了,不利于湿邪的宣散,或者叫宣泄。因此,气候因素是一个,汗不得法。他用的什么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汗不得法,你用大汗法,大汗法的弊病,他给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但风气去,湿气在”,风去湿存,风邪是祛除了,湿邪留下了。“但风气去,湿气在”,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我们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来说,风邪和湿邪的邪气属性不一样,特性不一样,它本身就不一样。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这是上次按“五邪中人,各有法度”来说,风邪就属于阳邪、属于大邪,它就容易表散,出去快。湿邪为浊邪,其性重浊、粘滞,不容易速去,不是说一下子就给祛除了。这要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就象原来我们要吃米,要筛一筛,拿簸箕颠一颠,什么最容易颠出去呢?就瘪壳,稻壳等一筛,轻的东西就给它筛出去了,剩下的,我们得用它。现在可不是这样,湿邪不能让它存留,要说用上法,最好让风湿倶去,这个道理,我觉得就是因为风邪和湿邪的属性不同,在治法上,同一个方剂里面,你都要考虑,既要让风邪骤去,就是迅速的宣散出去,回过头来,湿邪不能存留。风去湿存,这是第一个弊端。第二个弊端,应该是什么呀?大汗出,阳气大泄,至少汗出多了,伤阴液,重了的话,就怎么样啊?本来阴邪就容易伤人阳气,你再令大汗出,更易伤阳,甚则亡阳。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考虑,对伤阴,甚则亡阳的问题,必须要注意回避。所以,以上这些情况,大体上说了这些见解。
  现在要说,关于正治法,外湿的正治法,汗法是毫无疑问,怎么能使这个发汗法保证“风湿俱去”呢?下面他回答了,“若治风湿者,发其汗”,还是得发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现在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微汗法”的问题。其中,“似欲出汗”,这个在《伤寒论》里面讲桂枝汤,“方后注”里面涉及这个问题了,这个字就是(似),这个“似”当什么讲?似乎、好象,是吗?你说这汗,又象是出又没出来,那叫汗法吗?那称不起汗,称不起微汗。所以,这个“似”,应该当什么讲呢?“嗣子”的“嗣”。比方说,为了传宗接代,那得一代一代往下传,叫“嗣子”。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指连续不断地意思。连续不断,也就是说这个汗,不能大汗,已经告诉你了,汗不得法,会有那些弊端,现在肯定要出汗,但是不能大汗,要怎么样呢?连续不断的小汗。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里面,桂枝汤到底怎么说的,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汗,桂枝汤法就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是最好的发汗法。“不可令如水流漓”,即不能象哗哗淌那样,这是我们刚才说的,既伤阴又亡阳(不行)。我想,需要微汗法,不仅是对桂枝汤汤法是这样要求的,就是麻黄汤这样的发汗峻剂,也不可如水流漓,一定是微汗法。第一,这是汗法的基本原则,不单是对风湿病、外湿病要求,就是麻黄汤的那种发汗峻剂,整个,仲景对汗法,因为它时时顾护阳气,对阴津的保护,也已经引起注意了。所以,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微汗法。
  第二,微汗,就是指服用发汗剂以后的,汗出程度。我认为,就是说汗出程度,并不是指的药力,比方说,《伤寒》太阳伤寒的证,它都无汗,还在恶寒,那样的一个表实证,你不用麻黄汤,用桂枝汤,能解决问题吗?它必须得用麻黄汤。你不能因为说麻黄汤,它就不是微汗法,我刚才已经把原则说清楚了,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只能说,它是一个发汗的程度问题,而不是药力。“有是证,便用是药”,该用麻黄汤的时候,就用麻黄汤。现在,我们说微汗法,就要针对湿病的证治,我们按照他(仲景)的法则来讲,看他又例举了哪些方药。
  第三,我要说的就是汗之得法的关键,汗之要得法,得法的关键,第一,就是在方法里面,请大家看麻黄加术汤,“方后注”说“覆取微似汗”,不仅渴了汤药,你得盖好被,你本来就在受着湿邪,可能兼挟风寒,别再因为发汗,再受外邪。所以,盖上被,使他微微的、连续不断地出小汗,“方后注”全是这样,就包括防己黄芪汤,对于表虚的情况,他也说让你把被盖好,然后微汗。总之第一,在出汗的方法上,要:“温覆”,这都是在“方后注”里面体现的,让你把被盖好。第二,根据和《伤寒论》所举的桂枝汤法,汗出的范围,要“遍身漐漐汗出”,说“遍身”即包括手足,特别是在关节上,我们把这汗得出好,遍身汗出,手足俱周。第三,关于汗出的时间,这是桂枝汤法里面告诉了,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二个小时。桂枝汤法里面告诉我,时间应该是两个小时,这就更说明,不能发汗如水流漓,潮乎乎的即可。第四,汗出的程度,漐漐的汗出,“微微似欲出汗”,这就用他(仲景)自己的话来讲,“微微似”,是这个原文中,作为一个疑点我给大家解释,就是在于那个“似”字,到底当什么讲?这是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地出来,得出来,而且让它遍及周身,手足俱周。
  下面,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遵照“微发其汗”法,为什么“微汗法”就能保证“风湿俱去”呢?“微汗法”为什么能“风湿俱去”,是因风邪轻扬,还是因湿邪重浊,为什么微汗就能俱去?现在请看注家的话,然后,我再给大家概括。这是多少页呢?29页,首先,又是引的《心典》的话,尤在泾怎么说“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现在来说,湿邪为阴邪,靠什么来推动呢?一定要靠阳气。我刚才讲,大汗法,使阳气大泄,咱就别让它阳气大泄,让它缓缓地流行于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且是这种阳气要“内蒸而不骤泄”,使湿邪无地以容。尤在泾说得好不好,“微汗法”就能达到这样作用,既有阳气的内蒸而不骤泄,这就靠阳气推动湿邪、阴邪,使湿邪无地以容,而且真达病所,肌肉、关节之间,都有阳气在充满流行,凡是湿邪停留的地方,阳气都能到达,推动它慢慢地宣泄出来,这是尤在泾的理解。下面,再看《本旨》,是章虚谷,注家,这个在《讲义》后面,在我那天请大家看的[注书]都能找到。他怎么说呢?“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微发其汗”,不管是汗法,还是利小便法,是给湿邪以出路。但是,最终你是要通其阳气,振奋其阳气,因为他素体上就阳气不通、不足,所以,“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为什么要调其营卫?湿邪不管是和风邪相合,还是和寒邪相合,它侵犯的部位是肌肉、关节、体表,所以它影响了营卫的功能,一个是邪阴,影响营卫的功能,反过来说,营卫若不和,它又容易招致外邪,所以,一个是用“通其阳气”,第二要“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着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那我就不说了,自己看。大家是不是理解了我引的这两段话,概括起来说,“微发其汗”,“微汗法”,它就是能够保证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包括肌腠,充满流行,使湿邪无地以容,没有存留的地方。然后,让它随之慢慢地得以宣泄出去,还能够营卫通畅,使阳气也被通畅,我们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里它也是通畅气血,同时也通畅津液,令湿邪和风邪,尽管性质上不一样,让它随之而解。
  18条讲完了,这个基本原则讲得很透彻,所以你说风湿病难不难治?在东北地区,它可真是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上确实,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个法则真就有效,就怕病久缠绵,今天西药,明天中药,今天找这个大夫,明天找那个大夫,另外,自己又不注意加以护理。我们说了,要“随其所得”,那你怎么护理?他就怕湿、怕寒凉,那你就得保护,给以温热啊!是吧。这个时间关系不说了,因为是常见病、多发病。

  下面,讲第14条,利小便法: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有的版本写成“脉沉而缓”),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二类)
  这段话讲的湿痹之候,临床应当见到什么样的脉证?到底这利小便是给内湿出的治法呢?还是外湿的治法呀?还是怎么样?现在,我们首先看湿痹的临床证候是什么,就是它有脉证表现。
  “太阳病”这三个字,和我们昨天讲痉病一样,“太阳病”三个字若是冠以条首,意味着邪气在表,首犯太阳。这条也是,尽管湿邪侵人,也是湿邪在表,首犯太阳。主症是什么呢?我已经过说了,“关节疼痛而烦”,为什么“烦”呢?由于疼痛剧烈而烦扰不宁,你说谁若是关节疼,膝关节疼还是腰椎关节疼,真是坐立不安,食寝也不安,这就是烦扰不宁。“脉沉而细”,沉脉就是湿邪趋于里的表现,细脉,我们一般认为血虚为细脉,这就是由于湿邪郁滞在肌表,影响到在表的营卫,不调和了,所以,这个细脉可理解成湿滞营卫,阳气被阻,它肯定对营卫、气血的流行有影响。所以,见细脉,却不是血虚,是湿邪阻滞的结果。作为缓脉,也应该就是和沉相结合来说,本来说湿从外来应该是浮缓的脉,现在是变成了沉细的脉,还得从湿邪流入关节,内合于脾来形容它内外合邪的意思。用脉象来说明内外合邪,不仅仅是湿痹在外的证候,湿邪趋于里,表现为脉沉,影响到营卫气血的周流了,它就表现为有内湿的情况。所以,是个内外合邪,在内外合邪的情况下,到底是外湿重?还是内湿重?现在讲,是里湿重,拿什么做标志?“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小便不利”是病机,可以解释成湿阻气化,湿阻气化则小便不利,为什么出现大便反快呢?不从小便排出,结果湿邪流注大肠了,脾虚湿胜则濡泻。所以,大便反快,不是水样便,是软便,湿胜的表现,或者说溏便。因此,它和一般的急性肠炎,那个腹痛、水样便有别。这个一定是,“脾虚湿胜则濡泻”的情况。软便、溏便,还得从脾虚来着眼,所以,我一说“但当利其小便”,就是给湿邪以出路,而且在利小便的过程中,使膀胱的气化功能恢复。
  五苓散方就是化气兼解表,同时又用了一些,“四苓汤”的成分,来使湿邪从小便排出。所以,不要看五苓散是个利小便的主方,而应该看到在利小便的过程中,把膀胱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这是我们中医,特别是张仲景的经方,它的特殊性,治疗作用、它的疗效为什么那么好。他既能够从病因上解除湿邪,给它出路,同时,又把膀胱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所以,这个方子就建议是用五苓散,特别是《金匮发微》,就是我说上海的曹颖甫先生,他建议应该倍用桂枝,以增强气化功能,也有不仅利小便,也可以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毕竟是湿邪在肌表。所以,五苓散倍用桂枝,很有道理。那么,后世的发展,我觉得就是脾胃论家李东垣,有一句名言是什么?就根据,“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治里湿的这个治法,正治法,利小便法,总结为,“治湿不利不便,非其治也”,所以,我们对于脾虚的便溏、或者软便,健脾祛湿,实际上也等于前后分利。所以,“利小便而实大便”,这一招儿,就是西医所没有的,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儿,应用碳类的药物去止泻止不住,因为它不能恢复脾的健运功能,这一定要搞清楚,14条,我讲完了。
  关于“气化得行,则内外湿邪可除”这个道理上,也就是说,除了给汗法立法,微汗法对于外湿,利小便对于内湿,这都是给湿邪以出路的,但最终要解决对阳气一定要给予扶助,这是湿病里面,他提出的主要原则。
  下面,我们就要讲证治了,有关的证治,是辨证施治,首先看的是多少条原文呢?头中寒湿,第19条,二类条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二类)
  我要说的,条文开头就讲是“湿家”,这个“湿家”的话,我认为得有个资格,不是一天、半天得的,你看那作家、艺术家、表演家,这是“湿家”。它表现的临床症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为什么“面黄”,“头痛鼻塞而烦”,我觉得,这个条文主要的在说什么呢?就是它最后的结论,今天,我不是让大家在学习原文的时候,得看他的肯定语,从中得到启发吗?这一条原文的肯定语,是“病在头中寒湿”。所以,我给这条文原文的[提要]定为论头中寒湿证治,怎么治?这是张仲景给你的点题了。“头中寒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头疼而且鼻塞,你说临床什么样的病是这样?而且不是一天、半天得的,慢性鼻炎,而且是寒湿型的,鼻子不通气、前额头疼。现在,我们说,此证寒湿在表,特别是偏上,跑到鼻子那儿,而且前额头疼,他全身症状里也有身疼,也有发热,为什么呢?因为湿犯肌表。
  休息再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