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16讲

  第16讲 第三篇:概述

  同学们好,上一次课,我们把第二篇《痉湿暍病》讲完了。今天讲第三篇,第三篇的篇名叫《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首先也是讲一下概述,合篇意义,归纳起来说有这么四点。
  第一,这三种疾病在病情上,比较复杂,变化多端。象百合病可以说它症状百出,狐惑病,异乎寻常,临床是可见之病,不是多发,而阴阳毒,属于感受时邪疫毒所毒,具有相当的传染性,而且是急性的、发斑性疾患,所以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而把它们统归起来说,病情复杂,变化多端
  第二,症状相似。比方说狐惑病和百合病,都有精神恍惚。百合病的精神症状,“常默默”,包括其它的饮食上的改变,“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这些情况,包括异常的感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等,结合条文学习时再给大家解释。狐惑病里面,也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卧起不安”、“目不得闭”等精神恍惚症状,还有咽喉症状,阴阳毒则咽喉痛、吐脓血等等,这就是在症状上相似。
  第三点,在病因上均与热病有关。百合病,如果说和热病有关,就是在热病后,余热未清,导致阴虚内热。狐惑病,有湿热内蕴,虫毒感染的问题。阴阳毒,我刚才已经说了,感受时邪疫毒,具有感染性,症状上以发斑为主。
  第四,在治疗上,它不同于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是属于杂病范围,也可以说是杂病范畴,而且在治法上,它有内治法,有外治法,这就是说在各论里面,如果说《痉湿暍病》篇,属于杂病里的外感篇的话,而这一篇是独树一帜的,或者说别具一格的杂病篇。
  这是合篇意义,从四点给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下面,讲概念。今天把三个病的概念一起讲完,然后统一进行原文分析。
  首先说百合病,百合病的概念:指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以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这是有关概念。
  第二,讲它的命名。命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药物疗效来说,就是说,所以把百合病名为“百合病”,因为“百合一味而瘳此疾”,百合这一味药而“瘳”(chou,一音),治好、治愈的意思。百合一味药能够治愈百合病,“因得名也”。这个命名是从药物的疗效说起,还有一个就是从病机学角度,在原文开始到百合病的总纲,它讲到“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那么“百脉一宗”,尤在泾解释说,人体周身之脉,“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什么意思呢?“分之则为百脉”,这个是讲的同归于一宗,“宗”就是归属、归于,在全身的百脉里面,因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所以这“一宗”的“宗”字,就是同归于心肺所主,这是从病机学上来说,这个解释是尤在泾的《心典》里面,对“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分析。而“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得此名的这个说法,是魏念庭、魏荔彤的,魏氏之说。两个说法,哪个为准呢?我们觉得第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因此是他在临床实践当中,总结的医疗经验,比方说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是以方证命名,对不对啊?那么药物的治疗效果,可以随着他的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总结上升为理论,可以以百合治疗的疗效,作为疾病的命名。这是在命名上,给大家介绍这两种说法。
  证候特点,从概念上我们能看见,精神恍惚不定证,概括了饮食失常等一些表现,再一个“口苦、小便数、其脉微数”,这是临床可见之证,它也是诊断依据。因此在证候特点上,第一类可以说是精神恍惚证,这是来去无凭,症状百出。而临床依据,“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就是其脉细数,大家想这应当是什么证,阴虚内热证。现在说的证候是两组证候里面,包括若干症状,对不对啊?那么单一的精神恍惚证,不称其为百合病,单一的阴虚内热证,也不是百合病,必须两者同时并见,才是张仲景所论述的百合病。
  关于治法和方药、总的治疗原则,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阴虚内热证出现了,还有神志不宁、精神恍惚证,针对阴虚内热证,治法上应该是滋阴清热,针对精神恍惚,心神不宁证,就是要养心安神。在治法上有内治法、有外治法。内治法的主方:百合地黄汤,变方为代表的是百合知母汤。外治法上用百合先方,这是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治法方药,内治法和外治法的代表方剂,我先介绍这三个。这是有关百合病的基本内容,当然治则里面,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为主,他随着后面讲的变方,又提到了什么呢?用他的原话来说“各随证治之”,这是在杂病里面,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的具体表现。前面他提到“各随证治之”,这个灵活性是很大的。
  下面来说一下狐惑病的概念,请大家看一下《讲义》篇头的内容,它首先讲了“??字篆文似惑”,“??”字底下是虫字底,“惑”是心字底,它说在篆字上两个字很相似,它引了《公羊传》说,“??之犹言惑也”,这个在认识上就是说,“??”字和“惑”字它们有同义,比方说咱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学毛主席诗词:“妖为鬼蜮便成灾”,那个“蜮”字就是虫字旁,和这个“??”字是一个意思,“妖为鬼蜮”所以它有迷惑人的,不好的(暗中害人的),也给人带来灾难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它说“??之犹言惑也”。《补正》的注家,我曾介绍过的唐容川,唐容川讲“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字之误耳”。现在《讲义》同意唐容川的认识,把狐惑病改成了狐??病,大家知道唐容川是清代的,作为一个注家的认识,是没有文字依据的,我上次讲,咱们必须得用文献学的考证方法,这个文字价值取之于,和它相距不远时代的著述,不管是王叔和的《脉经》,还是《肘后备急方》,还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或者王焘的《外治秘要》这些书,都是称之为狐惑病。因此华北、东北地区,都还是把这个病叫做“狐惑病”,没有理由把它改成“狐??”。比方说他说咽喉蚀烂,是虫蚀,当时,你说,他看到咽喉蚀烂是什么虫蚀的吗?也没有临床的依据,更没有文字的依据,它唯一的依据,就认为苦参、雄黄有杀虫、祛湿、解毒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狐惑病这个命名,和狐??病的命名,各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说一下概念,我们还称之为“狐惑病”,不改的原因,我刚才说了,从文献学上,从临床表现上,都得这么说,还是“狐惑病”为好。狐惑病的概念,我在讲《绪言》的时候,曾经举例过,这是以人体上部,和它原文能够联系的,一个是眼目,一个是喉,严格来说口腔的病变,都在口腔粘膜,最常见的首见应该是舌,有的是舌尖、有的是舌边,有的是唇的粘膜,或者口颊的粘膜出现的一些溃疡,上部是眼目和咽喉,下部是前、后二阴,以蚀烂为主证。我们这个《讲义》上我要说明一下,请大家看它怎么讲的,它说“狐惑病是由于湿热虫毒所致”,先讲了一个病因,“其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和前后二阴的腐蚀症状为特征”,“腐蚀”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咱们一般来说化学物质腐蚀怎么样?现在它实际上是一个溃疡,粘膜的溃疡病变,另外也包括皮肤的病变,全身症状很多的,所以若把这个溃疡的情况,说成腐蚀,或者说成溃疡,都不是我们中医的名词,张仲景在原文里,就是用一个“蚀”字,就是强调一个“蚀”字,“蚀于上”,“蚀于下”,因此这个“蚀”就是一个蚀烂的意思,而不能拿“腐蚀”来解释。所以临床表现,它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它说“咽喉部的腐蚀为惑”,它这改了,都改成“??”了,“蚀于上为惑,蚀于下为狐”,上下联合病变,才能叫做“狐惑病”,这从蚀烂的症状上,上、下必须联合病变,同时也必须得伴有精神症状,在狐惑病里面,他对全身症状进行了描述,我们也说它是两组证候,伴有精神恍惚。比如说上下蚀烂为它主要的病变情况,但是必须得伴有精神恍惚不定,狐疑惑乱,狐性善疑,而且狐性出没无常,精神恍惚这个症状,也是来去无凭,变化多端。“惑”也有人解释说,“令病者疑,医者惑”,这个疾病的变化,病情的复杂令人疑惑,所以命名为“狐惑病”有它的道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讲狐惑病。它的概念上,从临床的表现上,归纳为以人体的上部,按照张仲景自己的描述,是眼目和咽喉,下部是前、后二阴,以蚀烂为主证,而且一定是上、下联合病变为特征的,同时必须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乱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所以名为“狐惑病”,也是两种情况:以蚀烂证候一组,再以精神恍惚证候一组,也是两组证候。
  命名,“狐惑病”的命名,就是根据它“诊之有疑”,“狐??病”它认为是虫??为患,说“虫??为患”,在用药上我们也说“以药测证”嘛,所以苦参、雄黄有解毒杀虫之效。可能同学们会问,百合病,你说百合能治百合病,所以就以百合命名。而这会儿你怎么就不同意了呢?我认为“诊之有疑,病情变化多端”这个问题上,在《内经》里面也说,“诊之有疑,不知其名”,说他发现这种病很奇怪,不知其名,那么张仲景在这一篇里,就给命名出来了,令人狐疑惑乱,不是吗?不管是病者还是医者均有疑惑,所以这个命名,两者比较,我们同意“狐惑病”的命名。
  至于现在要说从病因、病机上,我再补充一下,第三,病因、病机,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一个认为是湿热内蕴,一个讲是虫毒感染,两种病因兼收并蓄。湿热内蕴和虫毒感染均为病因,脏腑经络辨证,咱们强调的是,湿热虫毒循肚经上扰,就到哪了呢?眼目、咽喉。湿热虫毒下注就是到二阴。狐惑病的病因、病机给大家归纳为,病因上是湿热内蕴、虫毒感染所致,病机上是由于湿热虫毒之邪,循肝经上扰和下注,上扰和下注为什么和肝经有关?因为病变恰是肝经的循行部位,所以以蚀烂为主证,同时伴有精神恍惚,也是两组证候相合,才称其为临床所见的狐惑病,也就是我把这个证候特点也说出来了,一组蚀烂为主证,一组神情恍惚证。
  关于治疗原则,因为它这是蚀烂嘛,而且和湿热内蕴有关系,因此总的治疗原则必须是清热解毒,也可以把它综合起来写。
  治法上有内治和外治,内治法就是狐惑病的内服主方,是甘草泻心汤,当酿脓,特别是眼目和肛门形成,上、下蚀烂,甚则化脓,用赤豆当归散。洗方,外洗,前阴的蚀烂用苦参汤,肛门的蚀烂用雄黄熏法。主要的内容给大家从概念、命名,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则、治法、方药,简单的介绍到这里。
  下面来说一下阴阳毒,指感受时邪疫毒所致的,以发斑、发热、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发斑疾病。为什么这个概念上把病因写出来了,就是因为,它是属于一种急性、发斑性疾患,当然在当时,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一个时邪疫毒,把它命名为阴阳毒。在临床症状上如发斑、发热,还是我们从原文里面,和用药的看到的,那就是发斑、发热、咽喉痛,为主要特征。
  所说的阴阳毒,实际上它的分类:阳毒、阴毒,不是通常我们指的阴、阳、表、里、寒、热,那种相对比的概念,它俩同属于热性病,同属于发热的、急性疫毒病。因此在性质上是同类的,同出一源,都是时邪疫毒所致。而为什么又分成阳毒、阴毒呢?就是发斑的状态、形态,或者伴有的全身症状有别。那么它的转归也不一样,治法上有别,所以就命名成阳毒、阴毒,这在具体解释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讲。
  在治则上所体现的,就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法,它的代表方剂,阳毒,“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减去雄黄、蜀椒,所以我简称,就是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来治疗阴阳毒。
  这是有关概述的内容,我向大家介绍了:合篇的意义,有四个方面,概念在讲三个病的概念当中,分别讲了它们的命名,讲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以及治则、治法,下面我通过原文分析看看,它是不是这样。
  第1条论述了百合病的总纲,这总纲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预见,出现的现[xian],不念成[jian],三个自然段,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就是说百合病是怎么造成的,好像全身都病了呢,“悉致其病”,这个“悉”就是范围副词,全怎么样了,都怎么样了。这就是说得了百合病的人,他就觉得全身都象病了一样,没好地方了,为什么呢?“百脉一宗”刚才我已经引了尤在泾的说法,从病机上认识,“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之所以叫“百合病”,它就是“百脉”的“百”,加上“合之则为一宗”的“合”,“百”加“合”就成了“百合病”,这就是他当时认为的百合病。从病机学上,为什么命名成“百合病”呢?“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全身的经脉都可以归属于哪呢?都合于心肺。刚才说了心主血脉,脉主治节,朝百脉,因此心肺功能正常的话,全身经脉,包括特别是营养,气血的周流都很正常,人体就是安然无恙的,回过头来说如果心肺功能失常了,就好像全身都病了一样,症状百出。这就是首先从“百脉一宗”按照病机学来认识命名问题。我们《讲义》上引用《心典》,就是[选注]的第二个,“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悉致其病,则无之非病也,然详其证”,分别说,是有哪些改变,以后我们按照原文来分析,关于我刚才引的,因为百合一药能够治好这个病,这就是谁呢?[选注]第一个引的《本义》,魏念庭,魏荔彤他说的,这段正好是在第二段末了第二行,“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这就等于在命名的问题上,和病机的认识上,这两段引文[选注]能够说明了。首先来看,症状百出表现在:饮食上的改变,这都是原文,“意欲食复不能食”,想吃,有食欲,想吃东西,但是拿来以后怎么啊?到了饭时给他端上来,“请你吃吧”,想吃。这是一种食欲下降的表现,轻的话是食欲不振,或者是食欲下降,“复不能食”,不想吃。这个呢,想吃,“欲饮食,或有美时”,吃得很香,“或有美时”,喜欢吃的,拿来也吃得很好吃得挺多,“或有”,到了什么情况呢?“不用闻食臭时”,几顿饭不吃也不知道饿,甚至于严重到什么情况呢?这是两句话,不用食是厌食,甚则连食物的气味都不想闻,这个一点也不夸张。

  14话

  我们曾经见到一个病人,最后我们请她到课堂来,到课堂来坐在那儿,面无表情,非常沮丧的样子,她也能给我们介绍,说有一次她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美时”的情况,半夜了,都该睡觉的时候了,她突然想起来要吃饺子,这个饺子,要说加工,也得个时候,是不是啊?尤其男同志,怎么下手,半夜三更包饺子,说“好啊”,安抚她,“你好好的给你等着,我去上饭店里给你买去”,在那个年头还不象现在,这饭店为了开业,24小时总营业,他被迫无奈地到火车站那地方,那地方有营业的,费劲拔力,大概得经过一段时间,把这饺子热腾腾的买回来,放到桌上,也不知道是因为时间长了,还真就是说厌食的程度出现了,“你给你端走”,这就是连饺子那个样儿,和那个味儿都不能闻,说这段情景的时候,她还掉眼泪了,好像还挺委屈的,但这生动劲儿啊,我觉得把这个原文说得惟妙惟肖了,你看她,她不愿意吃东西,好不容易想起吃饺子了,她爱人急急忙忙跑到饭店,端来以后,“拿走”,非常生气,而且是对饺子连看都不看,连气味也不能闻,我觉得这饮食上的改变,大家想,这种情况,是她脾胃的运化,就是说胃的纳谷,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刚才已经简介了,我没有讲病因,大家想这从五脏辨证上,应该是怎么样的归属?
  下堂课再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