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1讲

  第21讲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我想说一下,遇到这样的病人,如果我们也不能确定诊断,他是不是狐惑病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比方肝经湿热,就以龙胆泻肝汤打底,若是说,血分有湿热,用芩连四物汤,如果心热移于小肠,以口、舌的溃疡为重的话,就是用导赤散。导赤散的应用,注意木通的问题,还有就是甘草泻心汤,一定要记住,是我们今天讲的内服主方,也可以配合赤豆当归散,还可以把王子和老先生的经验“随证治之”。
  下面,我想补充,关于白塞氏病国际标准的问题。我说张仲景他伟大,文字仅仅二百几十字,他就把疾病的,脉、因、证、治、治法、用药,包括内、外合治,全都给揭示出来,而且到现在,的确临床有用。还有一些老先生,比方北京《赵锡武医疗经验》这书里面,他对狐惑病的辨证分型,有他自己的发挥,我们可以作参考。就是说,现在临床,从辨证施治的角度看,不单一都是湿热内蕴,有体质的因素,还有其它类型。这个,我就不讲了,我想说什么呢?就是在197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对于白塞氏病的诊断标准问题的学术会议,他们才第一次承认,二联就成立诊断,因为它不可能一下子出现三联,二联就可以开始着手进行治疗,这应该说,张仲景是先知先觉,还是他天才的猜想,和后来发现的事实相吻合,这要引起重视。西医学里面,对白塞氏病国际分类标准,它现在确定,第一,一定有复发性口腔炎,这必须具备,就是“蚀于上”的临床特征。一定要有,以下列举的四项,必须具备两项,才可诊断为白塞氏病。第一,在下表现为复发性阴部溃疡,第二,眼部病变,眼部病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三,皮肤病变,比方说,结节性红斑,不然他怎么能,误诊是风湿活动期呢?第四,阳性针刺实验,什么叫做“阳性针刺实验”呢?这就是,有的时候,口腔粘膜的病变非常明显,而且病人就可能是因为这个才来就诊的,肛、阴的蚀烂,有的时候可能不在意,他觉得,这可能是上火了,或者是怎么样,因为并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溃疡面,他自己也不能早期发现,这个时候,你如果怀疑是狐惑病的话,就给他做个针刺实验,不管是什么样的针,比方说咱们针灸针都可以,在他的腕部往上的皮肤,你轻轻的,就包括咱们的梅花针,弹它几下,局部刺激以后,他可能马上,在针尖刺的地方苍起来,象小米粒样,就红、肿起来,如果说,我们身边没有,可以用来针刺的东西,怎么办呢?你可以在他的皮肤上,进行划痕,拿指甲一划痕,马上就能看出来,你看我这儿,划得都已经这程度了,红没红啊?没有,他就象荨麻疹的病人似的,一条子一条子的苍起来。红如果针刺,为什么非常明显呢?针刺以后三天,这地方就象皮肤溃疡似的,就破了,肿起来了,皮肤的损害,用针刺实验可以验证。在国际诊断标准上,它认为,这四项里面,只要再具备两项,加上复发性口腔炎,就可以成立诊断。还有的病人,表现出胃肠道的症状,这是表现于外的,我们都能看见,病人也能发觉,表现的就是咱们刚才说的脾虚证。
  还有,就是需要说明,因为我们要读原文,同时要读注,读经、读注,可能要看到《医宗金鉴》,我本来说《医宗金鉴》有《订误·金匮要略》,就是说,凡是错的,它给更正出来,它解释不了的就罗列在后面,但是,唯独对狐惑病,在概念上,它给搞混了,它把“蚀于上”的情况,说成是“牙疳”,把“蚀于下”,特别是外生殖器的蚀烂,它认为是“下疳”,和梅毒混淆。它有辨证歌诀说,“古名狐惑今为疳”,那不行,绝对不是梅毒,而且,西医也是非常注重,要做梅毒血清的反应检验,必须是阴性,不能混淆,这个《金鉴》它就混淆了,它说,“狐惑肛阴惑唇咽”,这,它就按照他(仲景)说的,“蚀于上(唇咽)为惑,蚀于下(肛阴)为狐”,它把这个编成方歌七言句,然后说“病后余毒斑诊后”,它说这个病得于余毒、热病后,发病,就象阴阳毒病后,也可以得狐惑病,不是那样的,它说:“癖疾利后也同然”,我特别要说的,狐惑病不是“牙疳”,也不是“下疳”,就是和白塞氏病能划等号。我觉得,咱们《讲义》所引的病例,也等于帮助你认识这个疾病的特征。时间关系,我讲到这里了。
  最后,讲一下阴阳毒。阴阳毒病,就是在14条和15条两个原文上,来表述的,概念我昨天已经讲过了,从病因上说,都是感受时邪疫毒,都属于一种急性发班性的疾患,在临床症状上,都有发热、发斑、咽喉痛,只不过,阳毒有“唾脓血”,阴毒没有。首先,我想说一下关于这里的“毒”,张仲景看到了传染病,和“毒”相关的概念怎么认识,他也算是比较早期,对于发斑性疾患给予重视。我也说了,这个“阴阳”的概念,不是表、里、寒、热的概念,因为,它是同一个病邪引起的,是临床两种不同外候,就是因其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而分成了“阳毒”和“阴毒”。首先来说这个“毒”。尤在泾的解释,我们《讲义》上,也引的是尤在泾的解释,说“毒,以其杀人最速”,也就是说,“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什么叫“毒”?这也是说它的命名,为什么叫做“阴毒”、“阳毒”,尤怡认为“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就是说以其杀人最速为“毒”。象有的注家形容说,阳毒它不是属于顺证吗?所以是“一生一死”,就是两个人要患阳毒的话,一个活一个死,要是患阴毒的话,说它预后不良,九死一生,十个人得病,九个人危险,这就是说,因为在临床证候的表现上有区别,而命名成“阴毒”、“阳毒”。不是以寒、热、阴、阳属于区分,这个要搞清,不是表、里、寒、热之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14条: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三类)

  15条: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三类)
  这两条原文都属于三类条文,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因为现在的疾病谱,传染病越来越少,而一些内伤杂病、疑难症,对咱们中医提出挑战。这个部分,就是需要了解一下,一个是,它上、下条都强调了,“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因为这个毒者“杀人最速”,它也有传染性,时疫嘛,热毒的这一类,因此,它强调,一定要日期诊断,早期治疗,不可忽视,这个,又重复了第一篇的主要思想,“预防为主”。
  关于阳毒和阴毒的共同特点,我们已经看出来了,第一,发斑,不管是赤色的斑,还是青色的斑,它都要发斑的。第二,就是它要有发热,因为它感受的邪气,是时邪疫毒,它是要发热的,这个,原文里没有说,我们是从它主要病情上得知的,因为它是属于,急性、热性、发斑性疾患,一定要伴随着发热,它才有皮下络脉的出血现象,形成瘀斑,也就是我们前面讲,“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那条原文,最后两句话,“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因热而伤络,血溢于络外,出现了皮下出血、发斑的情况。所以,病位,就在络脉,这也等于告诉你,阴阳毒的病位在络脉。病证,不管是阳毒还是阴毒,统属于热证,不存在着寒证的问题,这就等于重复我刚才说的话,它都是阳热,是同出一个病因,“同出一源”的,就是两个外候不一样。现在我们来看,我刚才已经说了它们的相同点,同是属于温热之邪,首先犯上部,而且是咽喉,咽喉一个是“声之门户”,再一个,它也是属于阴阳相会之处。温热之邪,为什么最容易犯于咽喉部?就是因为喉是阴阳相会之处。对于热邪,后来清代温热病派兴起,叫“温热上受,首先犯肺”,这又是门户的地方。
  现在我要重点讲一下两者之间的鉴别,先说阳毒原文“面赤斑斑如锦纹”,“纹”的意思,如锦纹,这个“纹”形容它出血前后,包括形状的不同,象锦缎的花纹一样,条索状的、成片的、针尖样的,这个和出血的情况有关系。面赤,是望诊,面色发红,热盛,斑也要赤,这不仅是用赤色来表示面色,因为发热,里热壅盛而面赤,同时斑疹也鲜红,所以,要说它阳毒,是个顺证的话,在斑疹上,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一个是透发比较完全,一下发出去,我说的是发疹,比方说,猩红热的那个疹,不知大家看过没有,儿科非常典型,现在也是,因为都打预防针,猩红热已经不多见了,在50、60年代,小孩得了猩红热,都得进传染病医院,所以,都得按传染病来对待,害怕他传染给别人,现在我看,腮腺炎,又是猩红热,得了也不当回事,不进行隔离,那这个呢,就是一定得给他隔离,他的典型症状,就是小胸脯、小脸通红,红得特别明显,真是叫“面赤”,疹子也出得非常红,再有,就是三天以后,小孩一伸舌头,你要一检查,杨莓舌,伸舌头就看到,舌上和杨莓长的一样,小刺通红、通红的立着,就这样的。所以,我觉得它形容得非常象猩红热,这个,“如锦纹”,皮下出血,一会儿我再讲,就是疹色,斑疹的颜色,和面赤都是来说明里热壅盛,属于热证的特点。当然,它也一定要伴发着发热,特别象现在,都没有麻疹了,象我这个年岁,都看过麻疹,麻疹的顺证,就是随着高热,疹子出透,遍身出透才是顺证,如果出得不好,并发肺炎,甚至有的小孩就死亡了。
  下面要说“咽喉痛,唾脓血”。“咽喉痛”是它急证、热证倾于上,表现在咽喉的一个代表症,发斑是一个典型症状,而这个是它的代表症,“咽喉痛”必须有,也是属于温热上受,首先表现在,不是口腔,而是咽喉,是发病急,侵犯得快,为什么要考虑这个呢?也是阳明经的经脉循行,是不是在颜面?绕口齿,也挟喉,因为咽喉,包括邪热毒盛,胃火亢盛,所以,它也要表现在,一个是面部、咽喉。再一个,就是肌肤,肌肤发斑,毒热薰灼所致,它表现为咽喉疼痛。为什么“唾脓血”?从中医的理论上讲,是热腐成脓,但从临床来看,我一会儿要联系这几种病证,我确实没有看过“唾脓血”的情况。扁桃体发炎,可以化脓,你可以看到它上面被着一层膜,可以有几个脓点,但是,它不能唾脓血。所以,这是不是他要从唾脓血,来形容因血热毒盛,最后热腐成脓的病机,从理论上联系起来,也说明阳毒的热极至盛的问题。
  阴毒,“面色青”,咱们原来说的“色青主痛”,是“肝之色”,现在这个,它不是重点放在面目上,而是和它相对照,还是要说斑疹的颜色,但这“面目青”,也说明是血行的瘀滞问题。所以,这个青之色,重点是放在斑疹上,它不那么鲜活了,斑疹的色赤,我刚才仅强调了透发的完全,还有这个斑疹也得红、色赤,还得要鲜活。有的书上说,要求它透明,实际那疹子,怎么透明啊?它红红的,我说就是色赤鲜活,为顺证,那是阳毒的特点。现在要说“面目青”,咱们也把它放在这儿,说是望面色?望气色?望鼻头,也不是望眼目发青,他要说的是斑疹,不是那么色赤鲜活了,变成“发青”,“发青”大家能够理解,是不是瘀血,晦暗了,同样是感受的热邪,它这儿怎么晦暗了呢?这在病机的认识上,你就要考虑,它是疫毒侵袭血脉以后,瘀血凝滞所成,身痛也是这个道理。瘀血凝滞,不通则痛,疼的这个部位,这又形容一遍,和上面“如锦纹”是一样的,都是比喻症状的,怎么象“被杖”呢?张仲景时代,他告诫,不要犯国法,就是说“勿犯王法”,不要违反国家法律,因为咱们看京剧的时候,你能看到,若犯了国家法令,挨惩罚即趴下柏大板,拍大板往哪儿打啊?屁股上,再不就是腿上,所以,如被杖,是形容他疼痛的部位,在臀部和小腿、腓肠肌那地方,一会儿我再和大家一起,与现代医学沟通,他所说的这个部位,相当于什么病。我认为,它这个也是符合实际的,真是疼痛的部位就在那儿。这从病机上认识,是瘀血凝滞所致,不通则痛。“咽喉痛”同理,因为它毕竟是同一个感邪,同样是属于毒邪,热毒所致。
  现在,要说这个方子的治疗,升麻鳖甲汤原方里,升麻、鳖甲、当归、甘草,再就是蜀椒、雄黄。升麻的作用,上次我就强调了它,升提阳气的作用,升麻,在辛凉解表药里面,有三个作用,升提阳气是其中之一,对于麻疹那样的,有透疹作用,这是辛凉解表的一种透疹作用,还有一个是解毒的作用。把升麻、鳖甲作为方名突现出来,取其升麻的解毒作用,而且升麻的用量是二两,当归的作用,就象我刚才说的,具有散瘀的作用,补血,又能够散瘀,就是一个行血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对于瘀斑有散瘀作用,也有补血的作用,促进血行。甘草,这也是说它(阴阳毒),既然是有毒性,那么就要取其(甘草)清热解毒作用,生甘草清热解毒。鳖甲,我们都是把它,用来滋阴、潜阳,滋阴清热。所以它入肝经的话,我们将来讲鳖甲煎丸也是,它有很好的滋阴潜阳,包括滋阴清热的作用,因它这就是热病,热毒,所以,靠鳖甲滋阴潜阳的清热。
  现在,争议比较大的,就是在雄黄、蜀椒上,蜀椒是辛温药,属于热性药的辛、温,能够散风解毒,雄黄,刚才也说过了,杀虫、清热、解毒的作用,它是苦平之性,有的讲义说它苦寒。我讲中药时,我查过,它是苦平之性,寒性不是很大的,总的来说,这两味药,也属于同是解毒作用,但是,也有“寒热并用”的意思,不要理解成都是辛温。作为阳毒,热病再用热药来治,是不是犯“实实”之诫了?现在怎么理解它呢?这就是“以阳从阳,取其速效”,是不是呀?病在络脉,就有热极伤络,发斑的情况,认为升麻它偏凉,现在雄黄也有苦、平,偏寒之性,加强解毒的作用,用一点温热药,顺其病势,这是“因势利导”法的意思。“以阳从阳,取其速效”,它(“方后注”)说,“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一顿就把它喝了,这个量,你看是不是比较小?尤其是鳖甲,你看用了多少?手指大的一片,醋制鳖甲最好,你看是不是比较小,量小,但这个,是“顿服之”,一次性的,咱们要说麻黄汤或者什么汤,那是每日三次量,分三份喝,它又说:“老小再服,取汗”,让取汗,取汗是什么道理呢?正是要说明,让他这个斑诊出透,透解之意,就从它这个“方后注”说,你若用于老人、小孩不行,他不是体弱吗?体弱透发无力,就取点微汗,取微汗就是帮助药力,发挥透解的作用。现在这句是关于,升麻鳖甲汤治疗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甚至“唾脓血”的。
  阴毒的治疗,这就是个加减法了,一证两方,上方去掉雄黄和蜀椒,来治疗阴毒。阴毒,为什么还把温热药去掉?这个道理何在?去掉的理由是怕阴气受损,因为温热之性伤阴,所以,作为阴毒,本来就透发有困难,是属于逆证。那么现在,你把它温热药去掉,就是它易损伤阴气,从“温热伤阴”这样的考虑。现在我请大家注意什么呢?就是阴阳毒,如果我讲完了这个情况,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我是1978年开始讲《金匮》的,从1978年到这个教研室来,一直到1985年这样一个阶段里,我们定期的到一些西医院,去寻找和我们《金匮》相关的病种,了解它的临床表现,这为了增加临床知识。其中,我们为了研究阴阳毒,特意去了传染病医院,另外,我在基层工作的时候,也看到一些这个病,所以我认为,如果和现代医学沟通的话,阳毒,最典型的,就是儿科的猩红热,咱们中医儿科称为“烂喉丹痧”。它这个,有潜伏期,当小孩发烧的时候,疹子就已经出来了,特别是小胸脯和小脸蛋,通红通红的,热势很高,三天以后,才是杨莓舌,典型症状出来。猩红热,你看,它具备咽喉痛,而且面赤,疹也是斑斑的,红色的,它也具有传染性。再一个,我认为就是流行性出血热,这是西医的名词,要从辨证上,就是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非常适宜。

  23话

  因为我去的那个地方,是个半山区,它的三大地方病里面,现在已经攻克的,是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而且哈医大的微生物教研室的,一位王教授,他把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分离出来,已经在英国伦敦被公认,都已经载入史册了,很了不起。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我当时因为在省医院,就是在毕业前实习一年的时候,大会诊,大家不认识,最后在这个病人少尿期出现以后,肾功衰竭的时候,才识别出来,城市里面很难看到,这个病人,因为是省直机关的干部,派往大兴安岭,就象是深入调查,到那儿大概也就是半个月左右,因为这个病传染,它的媒介是螨。山区里面,可能不注意的时候容易感染。我曾经看到一个年轻人,他是司机,一个秋天,正值秋收,为了把粮食收尽,去捡黄豆,他在那玩,豆子垛的地方,就有大田鼠,这个司机年轻,非常好动,他就特意去抓大田鼠来玩,然后拎着摔,结果,他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活动,一下得了流行性出血热,这个螨就是藏在田鼠的耳朵后头,就是这样,他发病的时候,开始就象感冒一样,浑身疼,发烧热度很高,咳呀,发热、恶寒,就跟咱们讲的表证一样。当地的赤脚医生,他们非常能识别,马上按照病在卫分辨证,就是用银翘散加清热解毒药,有的时候,可能体质好,或者治疗及时,就在卫分时,就给他解毒治疗,控制住了。不能识别的话,就是到少尿期,无尿期,肾功衰竭死亡,而且,在他发烧之后,伴随着高热的时候,皮下出血出现,他那个斑疹的情况,就是最开始高热的时候,他们西医形容是醉酒状,就象喝醉酒一样的,胸前和颜面特别、特别红,初起那真是醉酒样的面容,然后少尿期,到无尿期的时候,很难救治,也有复发的问题。比方说,如果这几期,都能够平安度过,但是,比方说他吃得不合适,又不注意休息,劳累,如同咱们《伤寒》讲的,食复,劳复,再发作,有的是二次、三次反复以后,死亡。所以,这个病,我觉得就是,“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完全符合阳毒。
  阴毒,一个就是斑疹伤寒,这是在传染病医院看的,西医名称,而且特别符合栓塞型的,就是这个条文所记载的,“身痛如被杖”,疼的部位就是腓肠肌,就这么恰当,斑诊的颜色,是晦暗的,面目青。再一个就是DIC,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现在对这个病已经研究出来了,它是微小血管里面的,营养物质造成的瘀血状态。所以,升麻鳖甲汤,还是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它的治法,就是我昨天提到的,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这个治法确定了,是张仲景确定的,到现在治疗这个病,都应该首选清热解毒,如果治疗这个斑,一个是凉血,一个是散瘀,一定要作到。

  24话

  我临床的一个体会就是,看不到这些传染病了,结果治的病例,就这个最典型,一位丙肝患者,总是来找我,因为有点不安心总来找我。丙肝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她来看病的时候,我就以为她可能是刚点滴完,针扎漏了,一块一块的,都在皮下,青斑,瘀斑,就和点滴扎漏的那个感觉一样,我说还有哪地方,把这个袖子捋起来,就象被人掐过一样,大片、大片的青紫的斑,肝功的情况,因为她本身是防疫站的人,她随时可以检查肝功能情况,注意丙肝病程进展的情况。所以,她控制得比较好,她比较满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我用升麻鳖甲汤的时候,升麻我真不敢多用,因为她是老年人,是已经退休的干部,六十几岁了,但是她的体质,心理状态都非常好,升麻,我就用了15克,我没敢用到25、30克,作为解毒来说,必须量大,才能起到作用,这是升麻。当归,我也是,用的是当归身,用其补血力,强于散瘀力这样的当归身,其中用了甘草,解毒作用。这三个药是这方中必有的,对于蜀椒和雄黄我没有用,鳖甲,我重用,因为她是丙肝,醋制鳖甲重用,先煎,我都是用15~20克,贵,我也希望她用。所以,她坚持用,里面加了凉血和止血药,就是茅根、苎麻根,但是咱们药局不能提供苎麻根,严格来说,这个苎麻根对她刚好,紫草,就是凉血,茅根、紫草我都用了,还有,就是用三七了,它“止血不留瘀”我给她开5克,冲服,一次2.5克,结果她觉得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她感觉出血被控制,瘀斑不是说因为碰了才出血,是不自主的皮下出血,瘀斑就出现了,这个症状被控制,所以,我是把升麻鳖甲汤,用到这个病人身上,我觉得确实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后来,我也跟我们考研室的同志,考虑这个经方的适应范围,他并没有告诉你,丙肝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样。
  现在,我看到咱们五版《讲义》介绍的病例,它专门介绍了红斑狼疮,和亚急性红斑狼疮,请大家自己看,我对红斑狼疮不熟悉,临床不看这个病。还有,就是紫癜,我刚才不是提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吗?特别是对过敏性紫癜,你应该考虑过敏源,然后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对相关病证应该从阴阳毒这部分,这个方子,这个法则去用,这是我补充的,除了阳毒、阴毒分类以外,请大家看,对红斑狼疮的治疗,包括我说血小板减少性的紫癜,或者过敏性紫癜,也属于发斑性的疾患,不要以为非得犀角地黄汤这个方子,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法。
  整个我讲完了,剩下的时间,咱们用一个大表格,来看一下第三篇的小结。

  小结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概  念:以精神恍惚不定,行动失常,及口苦,小便赤
  │     其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百│命  名┌治疗学──“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之“百合说”
  │    └病机学──“百脉一宗”说
  │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阴液耗伤──→心肺阴虚内热
  │    └热病之后,余热未尽┘       以心阴虚为主
  合│主  证┌“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    │“常默默”
  │    │“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01)
  │    │“如寒无寒,加热无热”
  病│    │“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
  │    └“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
  │治  则┌“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09)
  │    │正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    │“各随证治之”(01)
  │    └禁忌:汗、吐、下法
  └辨证施治┌正治法──百合地黄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05)
  │误汗后──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02)
  │洖下后──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利尿降逆(03)
  │误吐后──百合鸡子汤──养阴润燥,以
  └变渴,变发热(06、07、08)
  ┌概  念:以人体上部(目,喉)下部(二阴)的蚀烂,甚或成脓为
  │     主症,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乱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狐│病因病机:湿热内蕴│湿热虫毒┌上扰──目、喉→上部蚀烂──惑
  │     虫毒感染│ 循肝经 └下注──二 阴→下部蚀烂──狐
  │临床特征┌“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10)
  惑│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13)
  │    │“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
  │    │      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10)
  病│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13)
  │辨证施治┌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安中化湿(10)┐
  │    │狐惑酿脓─目肛─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13)┴内治法
  │    │蚀于下部─前阴─苦参汤洗之──杀虫解毒化湿(11)┐
  └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杀虫解毒燥湿(12)   ┴外治法
  ┌概  念:以发斑、发热、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发斑性疾患
  阴│病因病机:感受时邪疫毒,侵入血分,伤及血络,致肌肤发斑
  阳│分  类:阳毒、阴毒
  毒│证  治┌阳毒──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活血散瘀(14)
  └    └阴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解毒散瘀(15)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图表,作为第三篇的小结。首先看百合病,百合病在概念上,我们是这样给它定的,是指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以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在概念上,我们强调是症状上,有两组证候,一定要明确,是精神恍惚不定证,也可以叫做神志不宁证,和心阴虚相关的,是阴虚内热证,心肺阴虚,或者是阴虚肝旺,出现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在命名上,从药物治疗的疗效看,“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治愈的意思,这是百合说,是清代的魏荔彤(魏念庭),他的看法。病机学上,就是尤在泾,对“百脉一宗”从病机的认识,说人的一身经脉,“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统属于心肺,因为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因此,“一宗”,归宗于心肺,所以,阴虚,落实在脏腑辨证上,心肺阴虚。我们从分析结果认为,心肺阴虚以心阴虚为主,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在病因上,按照第1条第三段原文,“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因此,最常见的,是原发性的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者余热未清,最终导致的是阴液消烁,阴液耗伤,因此,阴虚内热。我们强调,以心阴虚为主,在主症上,原文说得非常的生动形象。
  在饮食上的改变,“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在精神上的改变,“常默默”,和肝相关的,影响到肝,在起居、行动上,行为改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我们说,失眠、焦虑不安,“如寒无寒,加热无热”,感觉上的改变,“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这个是有据可凭的,是我们临床诊断依据,而以上这些,症状百出,用张仲景自己的话来说,“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从他的状态上看,还是用现代的检测手段,没有器质性改变,这在当时,张仲景所处环境,这种认识是很了不起的。
  治疗原则,第9条,原文是先说,“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再说“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我们所列举的方药,实际上,就是因为有阴虚内热的阳证,采取滋阴清热的阴法救之,因此,整个他体现的正治法,就是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而这个,“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他没有涉及,后世有人发展,另外,他在治法上,也等于提出正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还提到了“各随证治之”,。禁忌汗、吐、下法。从治则、治法上都非常明确。
  在辨证施治上,正治法,百合地黄汤是其主方,是主要代表方剂,它所起的作用,就是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在误用汗、吐、下法的变证上,百合知母汤是临床常用的变法,所以,我们把它划为一类原文,让大家掌握。百合知母汤针对汗后出现的,心烦、口燥,来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以后,伤及胃阴,胃气上逆,出现了呕吐、哕、呃逆,伤及肠,就出现了大便溏,而小便反少,因此,用滑石代赭汤,实际上,全名应该是百合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利尿降逆,利小便,实大便。降逆使他胃气沉降下来,就不呃逆,不呕吐了,误吐以后,造成胃阴的被伤,用百合鸡子汤,在《伤寒》里面是阿胶鸡子黄,它是“鸡子黄汤”,现在它叫“百合鸡子汤”,不带“黄”字,意思是一样的,养阴润燥,以安脏气。关于变渴、变发热,按理说,这是误治,造成的一些变证,在主症不变的情况下,随证加减的方子,这个辨证,要比以上的情况为重。比方说,人家阴虚发热的话,他仅仅是口燥,并没有口渴,为了解决口渴,他建议用牡蛎、滑石配成散剂,结果没用百合为主药,变方了,变渴,他用的是栝蒌根(花粉)来止渴,变发热,他也是牡蛎和滑石的配伍。
  下面,今天着重讲的狐惑病,概念,于人体上部,按照它原文提示的,都是到严重程度,出现的眼目和咽喉,下部是二阴,蚀烂,甚或成脓,今天讲到第13条,就是酿脓,一般的情况,是一个蚀烂,严重的时候,就酿脓或者成脓为主症,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乱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或者说“令患者疑,医者惑”,就是说它的出没无常,象狐性一样,这都可以帮助理解,什么叫狐惑,而不是狐??。
  病因、病机,两个,湿热内蕴和虫毒感染。我们有时候说,湿热生虫,或者湿热蕴毒,都行,就算是把两个病因,合在一起来说,都是后世医家,根据这两个方面给综合了。湿热虫毒作为内蕴,实际上是侵淫,才能循肝经上扰、下注。上扰,沿着眼部、咽喉,这样的上部蚀烂,为“惑”。下注到二阴,下部蚀烂为“狐”。关于成脓的问题,它特别是从眼目的角度,当然,它这个溃疡,到一定程度,都要成脓,有渗出就要有成脓,所以,严格按照原文来解释,实际上,上、下联合病变,我今天又讲按照国际标准也是,二联就可以成立诊断。
  临床特征,“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今天我给大家补充了一下,也可以把它理解成,面色变化和毒热起伏有关,而眼目的变化,它会逐渐从热盛走向和瘀血搏结所致化脓。“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这就是全身的湿热症状,就不是那么泛泛的了,所以,它相对的减弱,而局部的,眼部的症状突出出来,所以,不能根据,能不能食来判断是否成脓。
  我已经讲过了,关于辨证施治,“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安中化湿,这为什么强调安中化湿?狐惑酿脓,眼目,而且必须是包括在下的肛门蚀烂,这个有据可证,赤豆当归散治疗近血,肛门的病变,因此,它尽管没有说,我们从赤豆当归散,将来讲第十六篇治疗近血,用它的话,就是等于提示了上、下病变,是眼目和肛门联合病变,用它起到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作用。外治法,适于下部,是前阴的蚀烂,苦参汤洗之,杀虫解毒,化湿的作用。“蚀于肛者,雄黄熏之”,杀虫解毒燥湿。雄黄的毒性和作用力,强于苦参,苦参汤现在,也用于妇科、外科的一些病变,皮肤病变,粘膜病变,用它洗或者内服,包括我们的甘草泻心汤,也可以酌加苦参,但是,要注意药量的问题,防止呕吐。
  阴阳毒,概念,以发斑、发热、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发斑性疾患。在病因、病机上,感受时邪疫毒,侵入血分,伤及血络,致肌肤发斑,这病因病机反复重复了。分类,就是阳毒、阴毒,证治上,阳毒,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阴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解毒散瘀的作用。
  现在我想再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讲义》,最后一句[按语]提到了,说国内有人认为,方是不是颠倒了?是不是去掉雄黄、蜀椒来治疗阳毒,升麻鳖甲汤来治疗阴毒?秦伯未在他的《金匮要略简释》的小本本里,说了他的观点,他说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理解什么叫阴阳毒,为什么呢?不能认为阳毒是热证,阴毒是寒证,你要从寒热来理解,似乎“以热治热”了,应该把这个雄黄、蜀椒去掉,他认为,还是一种病证的两种不同外候,都是热证,用它的道理,我已经说了,是“以阳从阳,取其速效”,去掉它的道理,是因为体质的虚弱,或者在发疹的过程中,又感寒,造成的瘀血凝滞。这时候,他怕伤阴,热要伤阴,所以,要去掉雄黄、蜀椒。请大家理解,我刚才讲的那个道理,要坚持这两个方子,分别治疗阳毒、阴毒,应该就象秦伯未老先生他的见解。如果说应该去掉雄黄、蜀椒,我的观点是,算作一个质疑的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也是应该在有问题的地方,来进行探讨,也应该在临床,或者实验研究上考虑,到底阳毒的情况下,适用哪张方子,肯定是升麻鳖甲汤加减,但对我来说,我刚才举例子也是,发斑的疾患,我没敢用雄黄、蜀椒,我怕用热药使她更加伤及阳络。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在强调,阳毒和阴毒不是寒、热之证,所以,用药的话,也是张仲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是不是象秦伯未老先生分析的,各有各的用途。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