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2讲

  第22讲 第四篇:概述 疟病证治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的内容是第四篇,专论疟病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疟病,它在《素问·疟论》《素问·刺疟论》的基础上,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因此,这五个条文里面,你会发现,它对概念、包括临床特征,没有言及,这主要是因为《内以》里面有详论,所以,它这里省略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作一下复习。
  首先来说,这个命名,在《内经》里面,它叫做“痎疟”。“痎”,《说文解字》说它是一种,“二日一发”的疟,这个疟(“二日一发疟也”),这是一个狭义“间日疟”的名字,叫“痎疟”。《素问》里面,它认为疟证的种类很多,“皆谓之疟”,就是因为疟的种类较多,因此统称“皆谓之疟”就叫“痎疟”。这就是一个狭义的解释,一个广义的含义,这是关于命名。对于《金匮》,它直接命名叫“疟病”,这就是和西医讲的疟疾,在名称上很接近了。当然,病因已经搞清,是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所致,因此,我认为,从中医的概念上,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它是以症状命名的,这是源于《素问》的,形容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凌疟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也有人给它说“肆疟于人”,都是形容这种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对人是一种残暴的凌疟,因而得名“疟”,所以叫做“疟病”。这是以临床特征来命名的。这个概念,我就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给大家这样概括,这就是疟病的概念。
  关于内容,五个条文,因为时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疟病的分类(不作详细介绍)。象我们在北方很少见此病,我也没有什么治疗体会,但对鳖甲煎丸的应用,确实是本书消法的代表方剂。因此,作重点介绍。五个条文里面,我们准备讲第1条、第2条,以及蜀漆散治疟的一个良方介绍这三条。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条文,这是以脉象来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的。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三类)
  我们知道在《内经》里面,它对疟病的治法提出的是针刺法,这个针刺法的提出,不仅有腧穴,而且还提出了放血的疗法,还有,就是他说的“解结”,“解结”疗法。实际上是祛除瘀血的办法。在治法上,他提出放血,就是针刺放血和解结,解结是祛除瘀血,也有的是局部疗法,所以,现在临床上,有的就沿用了这些办法,另外,对药物的治疗,他也有一种原则性的提示。比方说“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而不宜用针”,他也感觉到,有的用针刺法不适宜,特别是虚证,应该用药,但是用什么药?用什么治法?没有提及,而本篇正好就把这一部分给发展了。
  大家来看一下,他首先提到的是“疟脉自弦”,这是疟病的主脉。开头就说“疟脉自弦”,弦脉是疟病的主脉,我们《讲义》,它提出看法,说是邪搏少阳的病机,认为病位在少阳,以弦脉提示病位在少阳,病机是邪搏少阳,当然是指的疟邪搏结于少阳,对于这个观点,我想作以分析,给大家抛砖引玉。由于这种认识,后世也跟着说,“疟邪是在膜原,半表里之间”。因此,也有的说,“疟病不离少阳”,这种说法都是源自这个条文,开头讲,其主脉,疟病脉“自弦”。我认为,《素问·疟论》在疟病的分类里,其中有六经疟和脏腑疟,作为少阳疟,是六经疟的一种,仅仅是一种,不能概括所有的疟病病位都在少阳,这等于以偏概全,不合适。这是我想的,是六经疟的一种。请大家看一下[附方],它有三张方子,在多少页呢?54页,[附方]是《外台秘要》的《外台秘要》附方,一个是牡蛎汤,他认为,兼有表证,所以,可以用汗法,方中有麻黄去节。第二个附方,叫做“柴胡半夏加栝蒌根汤”,下一个是柴胡桂姜汤。请大家注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一个是治疗疟病发渴,所以有栝蒌根(花粉),另外,“亦治劳疟”,什么叫“劳疟”?他最后有一个[词解],也就是说疟病“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就叫做劳疟”。这一定要听明白,疟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气血虚弱者,叫做什么疟呢?叫“劳疟”,就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里面柴胡、黄苓,这是和解法,和解少阳。柴胡桂姜汤,他提到了“寒多微有热”、“但寒不热”,这讲的是牝疟和瘅疟,适合用这张方子,这个方也是有栝蒌根(花粉)在里面,这是附方里,又有两个方用栝蒌根,生津止渴,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讲到五个方子涉及栝蒌根,这就是专用药,特效。
  这个为疟病、也可以说为少阳疟,提出的是什么治法啊?以便平调阴阳,来止其寒热这样的方剂,好了,这就是说,第一点,有少阳之疟,已经有和法,《外台秘要》三张方子,给你提示了。
  第二,我觉得,如果说少阳病是有寒热往来,那寒热往来有没有规律呢?象不象疟病这种特征呢?肯定没有。有的寒热往来,一日可以二发、三发,甚至于更多次,并没有规律可循,称不起周期性,所以,两者不可混同。疟病的特征,我刚才已经讲了,从概念上,我已经说是疟病独有的特征,它为什么叫“疟”?我刚才说“凌疟于人”“肆疟于人”,这是诊断依据。作为疟病,它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必须得有疟邪,得有疟原虫存在,没有疟原虫存在,再发寒热,也不是疟病。
  第三,我觉得应该从治疗上来考虑,这是《医宗金鉴》提出的一个看法,《医宗金鉴》说,作为少阳病,一定要采取和解法,禁忌汗、吐、下法,刚才我们念过这个原文之后,大家看,实际上提出了什么呢?汗法、吐法、下法、清法、针法、灸法、再加饮食调理,提到了这么多方面,当然,和法,我已经在刚才说到了,补法和消法,在鳖甲煎丸里集中体现,因此我觉得第1条原文,尽管是从脉象论述疟病,觉得不很好理解,但是,可以说明在治法上,他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也可以说是“八法”运用的一个,典型例证。作为疟病,这样一个复杂的,或者在当时认为,还很不容易治好的一个病,它迁延、反复,但是,他从“八法”上入手,多方面进行探究。作为疟病,绝对不能仅是从少阳的病位,或者膜原来考虑,因为它已经属于杂症范围了,应该有脏腑辨证,所以才有“八法”的运用,这是从治疗学上,我们看,如果是单纯的“邪在少阳”,只能是和解,不可能用汗、吐、下法。再一个,从《金匮》的脉法上来说,我们说《金匮》的脉法,共有六个作用,我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重复。我想说的就是“平脉辨证”,或者是“平脉辨病”的这个方面,它有一病多脉,比方说,虚劳病,我们将介绍的就是“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一种虚劳病,它可以见多种脉象,但统归于大脉和极虚的脉,到具体讲的时候再给介绍。那么也有一脉主多病,比方说,同一个弦脉,我们已经学过的痉病,脉象“紧而弦”,紧弦,强劲有力,一点也不缓和,这是我讲过的了。今天要讲疟病,“脉自弦”,弦脉主疟病,是疟病的主脉,我们还要将介绍的,就是虚劳病,比方说,气血两虚型的、津血亏虚型的,仍然也可以见到沉弦的脉,弦而大的脉,再要介绍的,就是胸痹、心痛,“阳微阴弦”,还有腹满寒疝,见到的主寒、主疼痛的脉象,弦、紧等等。这就是说,弦脉不是疟病独有,而且弦脉的主病,说明了它至少是疟病的纲领,是说明其病机的,所以,四诊合参,你才能够谈到有“八法”的运用,如果是脉证具备,它才能有效,如果脉证不符,那就不可与也,不能用。时间的关系,我就分别来说,他所言及的脉象的属性及其治法。
  第一个讲到的,是弦数的脉,多热,这怎么理解,就是因为热盛,里热炽盛,就会多热,所以要用清法,还有,就是弦迟的脉,他是说弦脉是主脉,另外要看相兼脉,这是弦脉和数脉相兼的,就是主热,热就得清法。迟脉,和迟脉相兼,表现为里寒盛,就多寒,多寒就得用温法,温法就是温阳散寒。弦脉如果兼夹着小紧的脉,也就是弦中带紧,这个紧,因为他说偏于里,要采用下法,那么这个紧,应该是紧而沉的,这个弦,应该兼有沉紧之象。所以才能说主寒,偏于里,这个偏于里,为什么能采取下法?一定得是宿食之邪所致,有积滞,才能采取下法,来泻下积滞,这是弦而小紧的脉。弦脉如果紧,这个紧脉,他说偏于表,大家想,偏于表的话,还能不能见沉了呢?一定得不沉,要和上面说的“小紧”区别开来,若是在我们原文里一说带“小”字,就是“稍稍”的意思,若是这么讲,好像上面的偏于里,还不紧,而这个偏于表,怎么还紧起来了?所以,这一定要符合临床实际。这个紧,不能沉,所以才能发汗、针灸,用表解的办法。关于提到浮大的脉,他说是热盛的标志,那一定是浮大有力,而不是浮大的虚象。浮大有力为热盛,病在上,所以采取“因而越之”,吐法,这是“因热利导”的一些作法了。最后这两句,请大家注意,就是说“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前面一开头讲到弦数的脉,属于多热,应该用清法,最后结尾的时候,再一次提到,“弦数者风发也”。现在请大家看“风发”的[词解],风,泛指邪气,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实际上“风发”有两种解释,有的注家认为,热盛生风者,也为风发。但是,就其原文整个的意思来讲,比方说“风为百病之长,属于阳邪,最易化热”,所以,感受风邪以后,就多热,确实应该用清法。比方说“以饮食消息止之”,对于这样的感受风邪以后,或者是里热炽盛了,也应该是用一些甘、寒的饮食来调理,“适其所宜”,比方说,就象我们现在所吃的水果罐头,甘蔗汁、梨汁、西瓜汁、吃西瓜也行,再就是藕汁,就是甘、寒之品,适其所宜,帮助它解热。那种说法,说热盛生风,实际上,作为疟病,一个是临床少见,第二,我们觉得作为“生风”,得用平肝熄风法,而不是清热解毒法,所以清法不涵盖着生风的问题。因此,我们同意《讲义》的第一种说法,按照外感风邪以后,化热,热盛,则用清法,之后以饮食调之。作为最后一句话,“以饮食消息止之”,绝不是仅为弦数脉的里热之象设计的,它也算护理方面的一个原则,也是配合治法所应该具备的。
  时间关系,讲到这里,这是第1条。重点我们来讲第2条,论疟母的形成和治法。
  首先要明确一下疟母的概念,刚才我们说疟病迁延日久不愈,气血虚弱为“劳疟”,现在这个疟母,就是迁延的时候过久,反复发作的时间,比它劳疟迁延的长。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不愈,以致疟邪,我刚才说了,前提必须得有疟邪存在,然后疟邪假血依痰,形成痞块,这个部位在哪呢?结于胁下,一定是在胁下,这个胁下是左胁,还是右胁?两胁都可以,也可以偏于一侧,也可以两侧俱有。形成的痞块,这个痞块,它必须是疟邪和瘀血、痰浊互结,这里面的“假”,“假”是借的意思,“依”是依赖,所以,也可以说疟邪和瘀血、痰浊互结,这等于是最早的,对癥瘕有形之块形成机理的真实写照,这个描述非常真实,所以,咱们现在对肿瘤的研究,不管是良性的肿物,还是恶性的肿物,从什么入手呢?痰、瘀相关的理论,从瘀血、痰浊入手,再具体看,它和热邪,还是与寒邪相结合。这个疟母,一定得和疟邪相结合,这是“审因论治”的原则。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清楚,关于疟病的概念,我们复习《内经》的理论,把它概括出来,大家一目了然,“疟母”的提法是比较新鲜的,而且是属于它在《内经》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是他(仲景)的一个创建,把疟母的概念拿出来,而且制定了有效的治则和方药。
  对这个原文的理解,我们准备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先把原文来读一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一类)
  [原文分析]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请大家考虑,一个,就是对疟病的发展与转归,从这个条文是怎么体现的。第二,对疟母的诊断,刚才我从概念上已经说清楚了,他怎么诊断的。第三,就是关于鳖甲煎丸,为什么是消法的代表方剂。
  首先来说,感受疟邪有轻重,人的体质有强弱,所以,转归也就不同。首先看这个疟病为什么,“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这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消长,和自然界的气候息息相应的。这是说,按照尤在泾的说法,“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所以按照阴历来说,比方初一,你发病了,应该随着天气,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到当月的十五那天,应该随之病好,如果不好的话,就得等到下个十五天,到月末的阴历三十,应该尽解,就是应该自愈吧,使疟病不发作,应该好。为什么这么理解呢?就是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十五天气更,所以这就是十五天是一个周期,按照这个节令,或者说天气的这个气更,就是这么说的,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十五天就要气更了,所以,十五天该气更的时候,这疟病就随着应该好转,或者不发,结果十五天没好,就得等到下个十五天,月底,看看能不能够尽解。假设说还是没好,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反复发作,迁延的时候过久,总是这样的周而复始,不好。那么,他说,这就是在胁下,结为癥瘕。怎么结为的癥瘕?我刚才从概念上,已经给大家提到了,是疟邪和痰浊、瘀血互结。
  痰、瘀相关的理论,为此我做一个简要介绍,就是因为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载血运,作为这两者之间,犹如水乳交融的关系,不可分离。第一,就是我说的,当血瘀日久的时候,血流瘀滞,血对气的生成、载运、调节,就发生了障碍,这都是咱们基础知识讲的,气、血之间的关系,因为血和津液的运行,都靠气的推动,所以,作为血瘀以后,血流瘀滞了,反过来说,对气的生成,对气的载运功能,包括调节功能也有障碍,所以,就要导致正气的耗损,瘀血停留,新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是必五脏齐损”,这就是讲的为什么,“瘀血停留,新血不生”。
  疟母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虚、瘀共见,得有正气不足造成瘀血的停滞,翻来覆去,痰、瘀和疟邪互结。所以,气虚、血瘀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现象,既不同于单纯的血瘀,也不同于单纯的气虚,更不是两者的相加,而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血越瘀,则气越虚,气越虚,血越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就应当“通补兼施”,或者“虚实并举”。那么,你要活血化瘀,一定要考虑到益气固本,因为瘀血胶着以后,病根儿就深了,癥瘕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祛降的,不是单纯的瘀血证,说活血化瘀就好了,不是那么简单,它有正虚、气虚、血瘀,又有疟邪互结在一起,所以胶着,病根已深,在这个方剂的组成上,我们也看到了,他在选择活血化瘀,或者破瘀的药物里面,是分层次的,这个配伍是非常讲究的。
  下面,我来说一下,他用十五日愈,十五日不愈的话,再等到当月尽解,当月尽解,解不了,说明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说,人体正气的盛衰消长,和自然界的气候息息相应。所以,若是相应了,就十五日解,十五日不解,就当月尽解,这是和气候变化相应。第二,邪与正的关系,也就是要分析出疟病的发展与转归,感受疟邪以后,我说邪有轻重,体质有强弱,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体质较弱,如果再治疗不当,演变成邪盛正虚,他就是等到月底,他也好不了,就形成胁下痞块,成了疟母了,这是必然趋势。说疟病发展的必然趋势,就这么形成了疟母,也有体质较强的,虽然病疟了,但是有一定的抵抗力,加上治疗得法,他就可以正盛而邪衰,疟邪就可以很快地被消除。比方《素问·刺疟篇》提到针刺法,也可以获效,叫做,“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就是针刺第一次,就使邪衰了,第二次,你就知道差不多了,第三次就好了,这个针刺法的疗效,在当时他还认为是必然转归,那时候没有药物的提示,但是,他认为,虚证就不适合针刺,已经看到“正虚邪实”,这个问题了。
  好了,关于疟母为什么应当“急治之”,这个“急治之”的含义是什么?形成痞块以后,它正气已虚的情况更加危险,由于更加影响到正虚,因此,必须急治,防止它按照自己的发展转归和趋势,使正气不易恢复。所以,这个“急治”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病重,对正气的损害,就是说危害大,要扶正,要考虑到正气的不再被伤害,第二,就是邪实的问题,瘀血、痞块的祛除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缓缓图之,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倒不一定是急救,好象一药而愈,不是这种急治,这是两层意思。
  下面,我们来看鳖甲煎丸的组成。主药,就是为君的药,大家想,应该是什么呢?它方名既然叫做“鳖甲煎丸”,主药(君药)就是鳖甲,但为什么叫做鳖甲煎丸?这是个大方,咱们现在不说那整个方药,你看它“方后注”说,“上二十三味”,因为原版的原文,他得说“右二十三味”,二十三味药以后,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之后怎么样呢?“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什么意思呢?鳖甲煎,作为君药,首先得把煅铁灶,就是大铁锅下面烧的黑灰,放到清酒里面浸泡,这个清酒,是无灰酒,是米制的,把这灰浸好了以后,再把鳖甲放进去煮烂,煮烂的程度,象胶漆一样,非常粘稠,这种粘稠状的东西,然后再绞,就是榨取,取汁,用这种汁,再把所有的那些药物的末放在一起,把它做成丸药,丸药做多大呢?象梧桐子那么大,就是小小的粒,1次吃7个,1天吃3回,这就是[方后注]里面所介绍的。现在,我们首先来讲鳖甲和煅铁灶这个灰,还有清酒,三者一煮,有什么道理呢?他说炙鳖甲怎么炙,鳖甲一般就是它淬了,就是让它酥,容易把它打碎就行了,但是,从我们的体会来说,疟母,因为疟病很少见,而肝、脾肿大的,临床可见,为了使这个药物直入肝经,从中医的理论上,应该从肝经着手,在炮制方法上,入肝经,最好的制法应该怎么制呢?醋制。醋制入肝经,而且酸入肝,既取其软坚,也有补其本味的意思,同时鳖甲有什么作用呢?滋阴清热,它治壮热不已,有滋阴清热的作用。所以,鳖甲为君药,太有道理了。醋制鳖甲入肝经,为君药,增强软坚散结之力,那么这个灶下灰,铁锅的灰,作为丸药来说,它一定要索取这个东西,它和鳖甲伍用,是消癥化瘀的作用。清酒,通血脉,行药势,所以共同发挥,也就是说鳖甲煎这个含义,就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关于辅臣药,原来我给本科讲课时,就按照我们的《讲义》上,把它的组成罗列下来,它没有讲辅臣药是谁?使药是谁?我借助徐忠可这位注家的认识,他解释说,辅臣药应该是谁呢?他认为,其中含有小柴胡汤的成分,就是柴胡、黄芩,有桂枝汤的成分,桂枝、芍药,大承气汤的成分,有大黄、芒硝,他这里方中写的是硝石,他认为是,三阳经的主药都在里,就是为辅药,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缺什么药呢?缺甘草。他认为甘草缓,去其甘草之缓性,因为方中“急治之”要化癥的,不要甘草的缓性,再一个,没有枳实,因为用厚朴了,理气破滞的力量就够了,因为我已经说过了,它之所以形成痰、瘀和疟邪互结,是因为正气已虚。因此,恐怕破气力太大,而把枳实去掉,嫌其枳实如果配合厚朴,特别有硝、黄,怕破气力太强,徐忠可把这个给它提炼,说这是辅臣药的作用。佐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我说它是两类,我们《讲义》把乌扇写在前头了,我认为,乌扇是射干,应该是化痰类的药,不是活血化瘀药,所以,活血化瘀类药,它首先选的是植物类的活血化瘀药,他最善于用的大黄、桃仁、丹皮,当然也可以用赤芍,芍药里面用赤芍。紫葳,是凌霄花,比方妇科调经药,用凌霄花,大黄配赤硝,赤硝是硝石,就是咱们通常所用的芒硝,我刚才已经说了,在承气方里的。植物药里,就是比较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咱们平常讲第一层的,就是用归、芎、芍齐调肝血,如果说这个调血的功能不够,加桃仁、红花,如果桃仁、红花也觉得力量不够,就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这都是植物类药物。而张仲景在很多方剂中,比方说,下瘀血汤、抵挡汤、大黄瘽虫丸等,都是大黄配虫类药,所以,大黄也是植物药里面,算作将军之药,有斩关夺门之力,所以,通行十二经,活血散瘀,这是植物类药。善用虫类药,也是张仲景的一大发明,他觉得,植物药如果活血化瘀力量还不够,消癥力量不够,就得用虫类药来协同。虫类药,他在这个方里面选了四种,瘽虫,大黄瘽虫丸还是用,大黄配瘽虫,瘽虫就是我们平常开方愿意写的土虫,土鳖虫。鼠妇是什么呢?我们有的《讲义》上,给解释的是地虱,鼠妇的原名,在《神农本草经》就写“鼠妇”。我要一说,大家就知道了,它是潮虫,因为它和老鼠都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给没给为夫妻?我想是不可能的,但是,它跟它相伴,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而叫“鼠妇”了,就是小潮虫。蜂窝不用说了,蜂房。再就是蜣螂,这些虫类药,它可以与刚才我说的,那一类植物的活血化瘀药伍用,使其化瘀消坚,而且杀虫治疟的作用显著,增加药力。这是把化瘀血的这一部分,我分了几类,而且,我还讲了植物药的活血化瘀作用,也有层次之别,他是怎么选用的?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特别善用大黄配瘽虫。
  那么痰浊的问题怎么解决?瘀血的问题咱们说了,佐药先得解决瘀血,佐药同样要解决痰的问题,痰浊,我刚才说乌扇,乌扇就是射干,化痰,特别对咽喉,咽中的痰结,射干是首选。所以,这里面,看来是取其化痰力,半夏,能不能化痰、散结、降逆?能。葶苈子也是,而且攻积的力量,葶苈子可以说,有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取其泻肺、降逆、化痰之力。石苇和瞿麦是在咱们《中药学》,淡渗利水药里面讲的,所以,整个儿讲起来,是化痰行水的作用。有的书上讲,它通利水道,我觉得好象和痰浊这个解释,有点距离。我们说,既要化痰又要利水,就对于痰浊、水湿全涵盖了。我刚才讲,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因此,要使血行,要使瘀血化开,必须得有行气药,行气药,它嫌其枳实合厚朴力量太猛,就选用了厚朴理气破滞。我说“止其寒热”,就是柴胡、黄芩、干姜、桂枝,这四个药就有“止其寒热”的作用。作为人参配阿胶,可补益气血。我这种讲法就是按照君、臣、佐、使,药物的功效分类,我给大家分析的,和《讲义》的方解有所出入,但是,我这么一讲,大家就理解了本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药是鳖甲煎,为臣,就是小柴胡汤的作用,开头我讲的是“止其寒热”,柴胡、黄芩。承气汤,大黄和芒硝,我放在活血化瘀类了,这个是为佐药。使药,就是书中提出来的,在活血化瘀药里,谁可有使药的作用呢?就是丹皮和紫葳(凌霄花),这两个活血化瘀药,他认为,可以去血中伏火,膈中实热,因为它可以作用到胁下,胸胁,对肝经这个部位,膈中实热有效。所以,作为使药是丹皮和紫葳。
  本方中作用、功效,整个君、臣、佐、使的配伍,共奏除痰消癥、行气化瘀之效,而且,在治法上,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什么我说“消法”?而不说“消补兼施”的方子呢?为什么叫它“消法”的代表方剂,就是在补药的力量上,药味上显得太轻了,还是以攻法为主的,以破瘀消癥为主的,因此,它是消法的代表方剂,但是,寒热并用、消补兼施,是在方中体现出来了。因此,请大家看《绪言》的,第5页下面,“八法”代表方剂的举例,最后一行,“消法,鳖甲煎丸、枳术丸”,枳术丸将来我们也要讲,是为消法,所以,在全书里面,消法这个方子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应用于治疗肝、脾肿大,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现在,我要解释一下,也算作一个[按语],为什么疟母会出现肝、脾肿大?我是看了一下《希氏内科学》,就是西医的一个内科学参考书,《希氏内科学》里面讲,在慢性的疟疾中,脾脏是可以变得很大的,但是《西医内科学》里面,没有提出特殊的药物治疗,它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变大了的脾广泛粘连,手术不行,药物没有特效药。因此,我们中医,特别是《金匮》提出的鳖甲煎丸,我说是“消法”的代表方剂,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学疟病,你别的没记住,至少你得记住什么叫“疟母”?疟母是在胁下形成痞块了,有形之物,不管现在在肝的肿瘤,还是肝癌,如果说不能手术,我们就用鳖甲煎丸,或者再配合扶正的药治疗,一定得用补益方和它配合,如果就这么攻伐,那是不行的,不仅更加伤正,而且癥块也不利于消除。这个,在抗肿瘤方面,是个有效的方剂。

  时间关系,我现在再简单讲一下第5条,就是: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二类)
  (牝:这个字一定要念pin4)
  第5条,是论牝疟的证治,有的《讲义》上,把这个“牝疟”的“牝”,写成牡丹花的“牡”了,那是错字,这个“牝”一定是寒之意,寒多热少,叫做“牝疟”。第3条、第4条我们没讲,但是,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把疟病进行了分类,这个分类,实际上对疟病有发展,多出了牝疟和疟母,就是说,《内经》里面的分类,是寒疟、瘅疟、温疟,我们这里多出了个疟母,多出个牝疟,具体这几种分类怎么个寒热关系,我们在小结的时候,用一个图表请大家看,就作为小结了。
  首先来看蜀漆散,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讲,“常山截疟”,现在他发展是用常山的苗,也是来治疟疾,这个常山苗就叫做蜀漆。蜀漆配云母、配龙骨,1:1:1,这三个药是等量的,做成散剂,“杵为散”,在服法上,他提出“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未发前”什么时间?在发作前1、2小时的时候,用浆水送服这个散剂,底下又说“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这个就是在治疗疟病的时候,他有预防的观念,现在我要说的,我们《讲义》的[按语]也提到了,就是这个“温疟“是错误的,应该是湿疟。因为温疟的特征,一定是“无寒但热”,是热多寒少,现在,之所以要用蜀漆散,特别是配合云母和龙骨,是治疗多寒的,寒多热少,正好治反了,就是药不对证了。大家看在[按语]的,倒数第四行,是张璐玉的观点,我介绍参考书的时候,曾经说过张璐玉,他提到说,这是“湿疟”的误笔,绝对不能治“温疟”,否由就等于火上浇油了,治错了。“湿疟”就是什么呢?我不是刚才讲六经疟和脏腑疟吗?从六经疟来辨,是太阴疟,从脏腑疟来辨就是脾疟,因此,是脾虚而湿盛,他才能采取这个治法。对于湿疟,应该在什么情况下用呢?就是治湿疟,可以把量加上半分,半分就是三铢,相当于二钱的量,把量加大,增强它的祛湿力。如果临发的时候,这是预防措施,服一钱匕,一钱匕和一方寸匕不一样,这是一大钱撮起来。所以,蜀漆散也是一方两治,第一,是主治牝疟,牝疟的特点是寒多热少,若是湿疟那就怎么样呢?一定是偏于湿的,那你若是湿疟,它得是热多寒少,这三者之间的鉴别,是根据寒热之间孰轻孰重来说起。所以,蜀漆散的功效,就是截祛痰、通阳的作用。下面,我们用这图表,把本篇的内容做一下小结。

  小结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概  念: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
  │     凌疟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脉诊与治法┌主 脉:弦脉(01)
  │     │   ┌弦数──多热,风发──清法 ┐
  疟│     │   │弦迟──多寒──温法    │
  │     │相兼脉┤弦小紧──邪在里──下法  ├以饮食消息止之(01)
  │     │   │弦紧──邪在表──发汗、针灸│
  │     │   └浮大──邪在上──吐法   ┘
  │     │鳖甲煎丸(消法代表方)──消补兼施(02)
  │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和法(附)
  │分  类┌瘅疟──但热不寒(03)┐
  病│    │温疟──热多寒少(04)├日久形成疟母
  │    └牝疟──寒多热少(05)┘
  │疟  母: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
  │     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
  │辨证论治┌疟母──鳖甲煎丸──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癥(02)
  └    └牝疟──蜀漆散──祛痰通阳截疟(05)
  首先看概念: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凌疟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在诊法,脉诊和治法上,主脉为弦脉,我做了一下分析,就是病位和病机不要局限在少阳。关于相兼脉,弦脉如果兼数,为多热和风发,用清法。弦迟的脉,多寒,用温法。脉上紧弦,在里,为下法。如果脉紧,一定不能沉,偏于表,用发汗和针灸法。脉浮大,一定得是有力的脉,实证,甚至于可以是滑脉,才能标志邪在上,用吐法。各种的疟病,都应该随其所宜,以饮食调理,就是说“以饮食消息止之”。相应的护理,与食疗办法相结合。
  鳖甲煎丸,消法的代表方剂,消补兼施,我把君、臣、佐、使的配伍,给大家作了解释,鳖甲煎丸的功效是什么呀?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癥,这是在证治里面体现的。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这是和法的代表方剂,在[附方]里面,见于《外治秘要》。
  疟病的分类,瘅疟,但热不寒;温疟,热多寒少;牝疟,寒多热少。我在蜀漆散的讲解里,又多出一个湿疟,[附方]里面给讲了一个劳疟。特别是疟母的概念,就是延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而且居于的部位是胁下。这也说明,只要胁下痞块,肝、脾肿大,这个方子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里面,疟母的鳖甲煎丸的功效,我说过了,这个牝疟,蜀漆散,是常山苗为主药,祛痰、通阳、截疟。
  好了,这堂课到这里,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