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34讲

  第34讲 第七篇:肺痿 肺痈证治(1)
  同学好,上课,上次谭,在讲《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第1条的时候,给大家分析了,虚热肺痿形成的原因,原文说:“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这样四种原因导致的是“重亡津液”,那么,“重亡津液”和前面所讲的“热在上焦”,联系起来看,就是肺痿的成因,这是我上次课,从原文分析虚热肺痿的成因,实际上也包括上病因、病机,病因,就是四个“或从”,不管是“重[chong3]亡津液”,还是“重[zhong4]亡津液”,津液被伤,过多的耗伤阴液,造成阴虚内热,现在我给概括为“虚热灼肺”,病机是虚热灼肺,肺失清肃,肺气痿弱,再结合原文开始的时候讲,“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这个“热在上焦”,对于虚热肺痿来说,虚热灼肺的结果,导致肺气痿弱,名为“肺痿”,所以,“咳”是它的主症,为什么会出现咳?就是肺气痿弱所致,这种咳,我上次也讲了,是久咳不愈,长期咳嗽不好,所以说“咳嗽不已”。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
  现在,我要接下来讲,肺痿还有一个什么症状呢?“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书上有[词解],什么叫“浊唾”,什么叫“涎沫”,“浊唾”就是粘稠的痰,“涎沫”就是比较清稀、稀薄的痰,咱们现在,就说肺系咯出来的有形之痰,都叫做“痰”,但在张仲景时代,他原文里面不叫“痰”,叫“浊唾”,比方说,咱们看的原文是,“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他提出“浊唾涎沫”了,第2条讲肺痈的时候,他也提到在酿脓期的时候,“多唾浊沫”,也是指粘稠的痰和清稀的痰,还有第7条,我们讲皂荚丸,请大家看一下书,因为后面要联系的,第7条在81页,“咳逆上气”,这就是指,“咳嗽上气”一类的疾病,“时时吐浊”,这就是讲粘稠的痰,量还挺多,吐的不少,故“时时吐浊”,这里讲的是粘稠的痰,而且,这个症比一般的痰浊壅肺重,所以要用皂荚丸。还有,是桔梗汤,在第12条上,这是讲肺痈的证治,它原文讲“时出浊唾腥臭”,仍然是指粘稠的痰,这就是我要讲的仲景时期,对我们所看到的,肺系吐出来的粘稠痰,他都叫做“浊唾”,用“唾浊”、“时时吐浊”,来形容。现在,我们要注意一个(口中反有浊唾涎沫里的)“反”字的问题,它要突出鉴别诊断,虚热肺痿的这种,“浊唾涎沫”要和什么进行鉴别,为什么要突出鉴别诊断。
  我们需要复习一下,《素问·经脉别论》,对水液代谢的论述,为什么要复习这一段的原文呢?因为,如果是阴虚咳嗽,根据中医基础的理论,它应该是出现什么症状呢?作为阴虚的燥咳,它应该是无痰,或者少痰,或者咯痰不爽的特征。但现在,它是“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不仅有稀薄的痰,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粘稠的痰,为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复习《素问·经脉别论》,关于水液代谢的描述。“饮入于胃”,这是水谷入胃以后,要化生精微物质,所以说“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的功能就是“脾气散精”。散精以后得“上归于肺”,“上归于肺”,它有什么作用呢?“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然后“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常我们说“饮入于胃”以后,水液代谢,和什么脏腑有关系呢?肺、脾,肾是从通调水道说的,所以,涉及到肾,而且涉及到三焦决渎,再加上膀胱气化,这是水液代谢,作为中医理论的认识,在《素问》里,用这样简短的文字,提出水液代谢的过程。作为肺痿的话,由于精气上输于脾的功能正常嘛,没有问题,是病在肺,问题出在这呢,肺气痿弱,就是说,津液、精微物质通过脾气散精,上归到肺了,因为肺气的痿弱不振,它不能把津液和精微物质,敷布到周身,也不能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它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现在却做不到了,原因在哪啊?病在肺,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这生理功能已经出现了病理变化,因此,这种津液就要变成病理性产物了。
  如果是虚寒肺痿,“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虚热的话,这种热灼的结果,使津液炼液成痰,就变成了粘稠的痰,所以,这个“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反”字要突出,作为肺痿,不论是虚热肺痿,还是虚寒肺痿,由于肺气的痿弱不振,导致的不是燥咳,不是无痰,也不是少痰,咯痰不爽,而是“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所以,这个“因咳为肺痿”的“咳”,不是一声、半声的咳嗽,而是咳嗽不已,长期不愈,慢性的过程,同时口中有“浊唾涎沫”,这都是作为肺痿的临床特征,就用这么简短的两句话概括出来。这是第一段,我讲过了,就是作为肺痿的成因,包括它的临床特征。
  那么,第二段,首先讲了肺痿的临床特征,然后它说: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师曰:为肺痿之病。”,这就是临床的肺痿病,下面要讲的是肺痈,在第二段里面,把肺痿的临床特征拿出来以后,又讲肺痈的脉证,大家看有什么特征?他说“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首先来看什么叫“口中辟辟燥”,“辟辟”、“隐隐”,这在文法上,我已经进过了,“辟辟”,它是来讲口中干燥的一种样子,甚至于发出声响,看高热的病人,口中干燥到什么程度啊?真就是老百姓讲的,张不开嘴了,非常的干燥,发出声响,这是“辟辟燥”来形容它病机上,由肺热壅盛所致,火性炎上,消烁津液,所以,临床表现了,口中干燥得辟辟发出声响。
  “咳即胸中隐隐病”,首先来说,咳嗽也是它的必见症状,但是,咳嗽的同时伴有什么啊?胸痛,而且当咳嗽的时候,使这种胸痛加剧,这就是肺脏生有痈脓,“咳即胸中隐隐痛”,咳嗽、胸痛,而且咳嗽胸痛加剧,是因为肺脏生痈脓,这在早期症状上很重要,因为作为“发为痈脓”,我们讲在脏、在腑、在脉络,但是,发痈肿的早期症状,大家看第十八篇,讲痈肿、肠痈的时候,他首先讲初起典型症状的表现,请大家打开第十八篇,219页,看第1条原文,第1条原文说,“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这一段,将来,我们要和第2条肺痈的三个阶段,表证期的讲解相联系,这一条是很说明问题的,就是说,不管是在脏、在腑、在脉络,初发痈肿的时候,它首先表现出一种表证,有发热、恶寒、脉数,而且这种脉数是初起的,表证期是浮数的脉。但是,如果和一般的表证鉴别的话,说这不是一般的表证发热、恶寒,脉浮数,“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现在作为肺痈,表证期也见表证,但是,这个已经说出来了,就是痛有定处,痛在哪啊?痛在胸,肺居胸中,这是“发为痈脓”的早期症状,病人首先是反映胸痛,痛有定处。
  接着就是脉象“反滑数”,这也是“数实”的意思,后面说“数实者为肺痈,数虚者为肺痿”,和第三段的描写“数实者为肺痈”,是一个意思,都来说明是属于实热证,“发为痈脓”的一种病证,在脉象上表现为滑数,数实有力的脉。
  “咳唾脓血”,应当是肺痈的典型临床特征,因为作为“咳即胸痛”,它可能还包含其它的病证,但是,毕竟是联系在一起看的话,当咳唾脓血,那就是它的典型症状了,是一种标志性的特征,后面的条文还要解释“咳唾脓血”,“其味腥臭,状如米粥”等等,现在我要说的,就是说在肺痿和肺痈的鉴别上,大体上,张仲景是这么给你鉴别开了,历代医家里面,对“咳唾脓血”,它是说“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句是紧跟在后面,而有的断句是另起一段,“咳唾脓血”,其义指咳唾脓血不为肺痈专有,肺痿也可见咳唾脓血,我说有两种情况,真要咳唾脓血,实证、热证的咳唾脓血,实际上症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它必定是一种,急证、热证、实证,作为肺痿来说,有虚热肺痿、虚寒肺痿两种,但是,它相对来说,在病情上,是一种虚证的表现,所以,最后鉴别诊断,它说“脉数虚者为肺痈”,等于后面又鉴别一下了。
  第三段用脉象来进行鉴别,数虚就是细数,数而无力,从脉象来鉴别,它即或出现脓血,应当说,其味不臭,或者量少,或者出现得较晚,这样的病情,基本上来说,就是虚热肺痿,如果复感风热之邪,使其化热,“虚实夹杂”的时候,伤及脉络,可能会见到有痰中带血,或者唾脓血者。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有辩解的意义了,因为目前在呼吸疾患检查上,不管是X线透视,拍片,再加上CT,还有痰培养,都能够作鉴别诊断的。但是,我现在讲的是张仲景,在文字表述上所说明的问题,就是这样,所以“咳唾脓血”,一定得是肺痈的临床典型特征,如果说虚热肺痿,复感风热之邪,再化热,那个情况绝对不能,象实证、热证的肺痈所表现的,脓血“状如米粥,其味腥臭”,这就够了,所以,在病情上的鉴别,我觉得很容易,第一,病情上必须一虚一实,谁是偏虚啊?肺痿偏虚,而且在分类上,昨天我们介绍了,有虚寒、虚热之别,作为肺痈一定是实证。在病机分析上,作为肺痈,它一定得是热聚肺溃所致,作为肺痿的话,它是因重亡津液,虚热灼肺所致。肺为娇脏,它不耐寒热,所以,“热则气烁,冷则气沮”。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下,肺痿、肺痈具体的病因、病机,包括它在发病过程中的机转问题,根据条文来看,就是第2条原文的分析了,所以,作为本科教学,第1条讲的问题之后,我们做肺痿、肺痈的鉴别,就象我们刚才给大家说的这样,这是第1条,给大家作这么一个表示来进行鉴别,还是要说明的,比方说肺痿的“寸口脉数”,在早期的时候,也是数而无力的,这里的脉数,作为它(肺痿),一定是虚热病因所致,是虚热在肺的意思,用“寸口脉数”来表示虚热在肺,不要理解成别的。
  下面请大家看77页,尤在泾对肺痿和肺痈在命名上,怎么理解,也等于把条文进行一下归纳。在77页,《心典》,第二行,就是把肺痿、肺痈作鉴别嘛,比而论之,“痿者,萎也”,是草字头的“萎”,“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荣,为津灼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也,故其脉象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一样,比方说,肺痈的病,我说相当于近代医学里面的,肺代脓症、肺脓疡,包括现在看的一些急性的肺感染,炎性的改变,有的不唾脓血,但是,它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实证、热证,作为肺痿,比方它讲到了关于肺叶焦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包括西医讲的肺不张症,但是不等于就是肺不张症,它应该指的是慢性咳嗽,相当于支气管炎,老慢支,年复一年的,不能根治,属于肺痿的范畴,比方说虚热肺痿就是虚嗽,甚至有的是劳嗽,这一类是属于肺痿的范畴,因为肺不张症的病人,我看到的,特别有的是在幼儿时,他可能肺感染,痰吐不出来,当时的诊断不确切,就是退烧了,或者是小孩能吃东西了,家长就疏忽了,结果,这个痰不能够,即时有力地排出的时候,它可能就把一些小的支气管堵住了,一下造成肺叶不张了,可是,肺本身的代偿功能很强的,所以,不影响化的生长发育,当他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比方说16岁以后,成人之前,你会发现他脊柱弯曲了,胸廓不能对称了,那时候才发现,或者小孩儿初中做体检的时候,才发现有肺不张的情况,但是,他临床症状,咳嗽,或者是感染等症状,只要不感冒,不引起感染的话,它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就是不会出现典型的肺痿症状,什么时候出现呢?当他反复的咳嗽,就象我们说的咳嗽不已,那么,他有虚热、虚寒之别,是因为体质的因素,范围就是虚寒的肺痿一般都是体质偏于阳虚,因此易从寒化,这种长期不愈的咳嗽,如果得不到治疗,或者是虚热肺痿失治的话,它又可以变为虚寒肺痿,由实转虚,也可以由肺痈如果治疗不当,转为肺痿,在病理上为什么有互相转化的问题?虚热肺痿可以变为虚寒肺痿,实证、热证的肺痈,因为失治或者是正气虚而邪气盛,它也可以逐渐的转化为肺痿,是这样的关系,所以说,在患有肺不张症的病人,长期咳嗽以后,他也会变成“脉虚数”,这样一种肺痿的临床表现。
  第1条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分析第2条,第2条专论肺痈的,病因、病机、脉证和预后,这一条,先把意思给大家顺一下: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二类)
  这条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肺痈出现咳嗽,你怎么知道他得的是这种病呢?“脉之”,我们[词解]上也讲了,就是诊脉,实际上,我们也不能通过脉诊来确认,他是否得了肺痈,还是要临床四诊合参,[词解]单一来解说“诊脉”,我认为,就是在诊断上,你怎么知道他得了肺痈呢?应该这样理解,不要局限的说“脉之”就是诊脉,一定在诊断上,你怎么知道呢?就是我刚才讲的,“咳吐脓血”,是肺痈的典型症状、临床特征,所以他说,“当有脓血”,“吐之则死”,这个“死”字,应该活看,咳吐脓血当然是来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这个肺热,不是说已经脓成腐溃了吗?所以,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说明病重了,要引起重视,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应该抓紧,这个“死”,不一定死,尤其现在我们看肺化脓症,只要是治疗得当,不出现败血症,不会死人的,这个“死”字一定要活看。
  “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这实际上,他就是在说肺痈的三个阶段,病因、病机是什么?我觉得,在病因上,应该强调的是,咱们书上讲的风热之邪,或者是风热病邪,我为什么写成风热病毒呢?这个“病毒”,我不是和西医的那个病毒学说混同,我讲的风热之邪,它通过辛凉解表法,就可以治好的,但是,作为肺痈的初期,用解表法不能根治,而且控制不了病情,它会继续发展的,所以,这就是风热病毒之邪所致,是为了突出在辛凉解表法的同时,应该提早运用清肺泄肺的药物,或者说应用清肺解毒的药物,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所以,好多中西医结合的同志说,它并不等于非得发展到肺痈,必须早期的,给它切断疾病的传变途径。这个病机,就象我刚才说过的,肺痈,一定得是热聚肺溃,应当首先是实热壅盛于肺,得是病变部位在肺,脓成肺溃。关于脓成,一定得是热瘀和血搏结在一起,时间关系,我现在就这么说。
  关于它的脉证,实际上我们按照三期来说,表证期,相当于前面提到的,“风伤皮毛,风中于卫”的阶段,它用脉象来推论,即是浮数的脉,寸口脉微的“微”是“浮”的意思,浮而数,所以,我刚才讲外感风热病毒从哪来?浮数的脉推导出来的,外感风热。在症状上,它讲的“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浮则汗出了,“数则恶寒”,所以它伴有的症状,就是早期我们说的表证,表证出现发热,恶寒,包括汗出,脉是浮数的。我们《讲义》也是认为,在表证期“风伤皮毛”阶段,在症状上,见恶寒、发热、有汗,还伴有上一条说的咽喉干燥,口干燥辟辟响,它说的是,咽喉干燥、发痒、咳嗽、脉浮数,所以关于主症,刚才我们说,痛有定处是化为痈脓的特征,胸痛、咳嗽,咳时加重,咳即胸中隐隐痛,口干舌燥,这是表证期应当有的症状,这是我结合第十八篇,刚才请大家看的那个原文,即或一派的表证俱备,但是一定得有“咳即胸中隐隐痛”这个症,即痛有定处。
  酿脓期,看这在原文是怎么说的,酿脓期是属于“风舍于肺”的阶段,“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关于咳痰的问题,他不说痰,仍然在说“多唾浊沫”,“咽燥不渴”,“时时振寒”,酿脓期的时候,大家说他把脉象省略了,其脉应该什么样啊?就是前面提到“脉反滑数”,包括“数实有力“,应该补充进来。“口干喘满”这都是好理解的,因为胸痛,肺有痈脓了,现在“咽燥不渴”的问题,怎么理解?多唾浊沫,也是痰,我看到的病人,有的他根本没有吐痰,开始酿脓的时候,他发热、振寒、脉数,这是病情进展的一个表现,“振寒脉数”,是肺痈病情进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有一分振寒,就有一分高热”,同时见数实有力的脉,这是整个肺痈,从它开始酿脓,或者是它早期的时候,就表现为数脉,有热在里、在肺。现在说的“咽燥不渴”怎么解释?我们说口干、舌燥,火性炎上,他应该口渴,脉洪数,象白虎汤证,脉洪大,还得口大渴,身大热,为什么这个症不渴?现在就说,特别是“风舍于肺”阶段,相当于阳明经的那种热,但是,为什么不渴?这也是很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不是写错了?“而渴”,应该是“咽燥而渴”。“不”和“而”在篆字上,抄写上有相似的地方,如果结合临床的话,好像“而渴”比较合理,现在为什么出现“不渴”呢?认为热聚的原因,影响了布津,因为肺气它也受到了影响,认为影响到布津,所以,只是“口燥”而“不渴”,好像伴随着高热,没有不渴的,即一个是认为,在字的传抄上有误,临床表现也是高热,而且病情进展的时候,一定是口渴的。所以,咱们这《讲义》,讲他“不渴”,也是说的肺气不利,气不布津,只能从这方面来解释,因为津液不能很好的敷布,所以,表现口燥而相对“不渴”,仅作参考。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这就到了成脓期了,“蓄结痈脓”阶段,叫做“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说明病因一个是实热,再一个和血分、和瘀血搏结有关,所以我们叫做,“肉腐成脓,蓄结痈脓”,脓已成熟,这个时候的表现症状,就象他原文所讲的“吐如米粥”,脓已成熟了。
  这是三个发展阶段,按照原文的顺序来讲,“风伤皮毛、风中于卫”的阶段,是表证加痛有定处,胸痛,而且“咳即胸中隐隐痛”,口干舌燥,或者是咽喉发痒,酿脓期,是脓未成、将成阶段,什么叫“酿脓”呢?脓未成、将成阶段,叫做“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关于“不渴”,两种认识,提供给大家,“多唾浊沫”,我已经讲了,对于粘稠的痰和稀薄的痰,当时他就用“浊唾涎沫”来形容的,酿脓阶段,最典型的症状,或者说,肺痈进展的标志,就叫做“振寒脉数”,因为“有一分振寒,就有一分高热”,脉数,数实有力,是这样的,成脓期,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如果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这是到了营血阶段了,如果说《温病学》的时候,大家一定会考虑什么呢?“热壅营血”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神志方面的病变,但是,肺痈怎么高热,它并没有神志上的改变,怎么理解?那就是,作为温病来说,它是温热之邪对全身的一种影响,影响到神志,而肺痈,病变部位就局限在肺脏,所以,对于肺痈的整个发病过程,它是按照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派兴起以后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家看出来没有?表证期,它就认为是“风伤皮毛”,在卫分,到“风舍于肺”的时候,就相当于在气分,而当成脓期,就是“热之所过”,在营血,但是有所区别,它没有神志方面的改变。
  现在条文里面,有几个插入法的体现,为了提醒、鉴别,一个是叫做“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明病情由轻转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风中于卫”的时候,正气尚盛,风热病毒不至于深入于里,所以,可以随着呼气,也就是说可以抗邪外出,叫做“呼气不入”,不至于使风热病毒深入于里,可以随着呼气,靠着正气排出体外,就这个意思,他们拿“肺主气,司呼吸”来解释,怎么能够使它(肺痈)有转机,能够使风热病毒之邪,不至于深入于里,不至于发展到“风舍于肺”的阶段。“热过于营,吸而不出”,是说如果到了,热邪深入到营血阶段的时候,病情就深重了,而且正气衰减,邪气转盛,“吸而不出”,病毒之邪就不好出了,病情就会转重,以至咳唾脓血,这是两种不同病情,用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来说明肺痈的转机,怎么由轻转重,怎么由重转轻,用“呼气不入”和“吸而不出”,来表示的,也能体现在“风中于卫”阶段,若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就不至于“热过于营”了。
  还有一句话,叫做“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轻浅的时候,仅仅是热毒在皮毛、浅表,病情也轻,当“热伤血脉”的时候,病情危重,而且肺痈要进入到成脓期了,所以,用这两句话,来说明病情由轻转重,以及如何调动正气抗邪,使病情不至于深重,后面再说的,就叫做“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也再一次说明,在早期阶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向愈得快,而且预后好,“始萌”就是在病情初起阶段,抓紧治疗,“脓成则死”,这个“死”字又得活看,还是说脓成了,肯定是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了,但是,死还是不死,还得取决于治疗的方法得当与否,正气不大伤,有利于抗邪。
  这是用原文来表述,肺痈的三个发展不同阶段,各个阶段有它的主要代表症状,在病机的认识上,我觉得总起来讲,肺痈的形成,就是感受了风热病毒之邪,邪热犯肺,壅塞不通,蕴结不解,特别是这种热邪壅塞,又和血分瘀结在一起,因此,就会出现,结聚成痈,腐溃成脓,特别是脓出,才能看见“咳唾脓血”的典型症状,第二段就讲到这。这部分在第六版《金匮讲义》,为什么不讲它了呢?就是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和《中医内科学》的肺痈有重复性,但是,取消了它,你将见不到张仲景原文,是怎么表述的,在当时,没有任何的检查手段,他完全靠着自己的临床观察,病情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把它描述出来,现在临床上,中、西医的诊断,和这个认识过程是一致的,这是很了不起的。
  在证治上,酿脓期、成酿期都有方,唯独表证期没有提出方药,所以,从我刚才所讲的典型证候,根据表证,脉浮数,外感风热病毒一定,用辛凉解表法,但是,它是发用痈脓病的早期,痛有定处,为了防止肺热的转盛,一定得加上清肺、解毒的药,或者是清热泄肺的药,所以,早期用象连翘,特别首先鱼腥草类的药物,现在鱼腥草已经有针剂了,注射、点滴均可,鱼腥草水煎剂至少得用,30克到一两(50克),还可以用桑白皮、芦根。芦根现在对苇茎有的时候找不到,《千金》苇茎汤有效,苇茎可以用芦根代替,清泻肺热,早期应用这个药,不要等到透视检查证明,这是肺化脓症了再用,不行,表证期,发热,而且胸痛,或者是咳痰,或者是已经痰中有血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早期,辛凉解表,一般用银翘散更合理,银翘散,加用鱼腥草、桑白皮,芦根之类的药,效果更好。
  好了,这堂课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