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38讲

  第38讲 第八篇:小结

  小结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概  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如小猪奔突
  │     状,以“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奔│    ┌精神刺激──“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  (01)
  │    │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形成冲脉上逆      (02)
  │病因病机│误汗┬素体阳虚,加烧针被寒          (03)
  豚│    │  └素有水饮在下焦             (04)
  │    └─→损伤阳气,引起冲气(与肝、肾、心及冲脉有关)
  │辨证施治┌肝气奔豚──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平冲(02)
  气│    └肾气奔豚
  │      ├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降逆平冲(03)
  └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04)
  《奔豚气病》篇,是继《疟病》篇之后,第二次见到的独立成篇的篇章,特色鲜明,现在我们把这一篇作一下小结,奔豚气的概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如小猪奔突状,以“发作欲死,复还(huan)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病因、病机,精神刺激,“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给大家分析了,惊则气乱、伤心,恐则气下、伤肾。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形成冲脉上逆,另外,忧思气结伤肝,所以是肝气奔豚。误汗,把3条、4条综合进来,有素体阳虚,加烧针、被寒,有水饮在下焦,导致损伤阳气,引动冲气,所以与肝、肾、心及冲脉有关,这是整个病因、病机的概括。在辨证施治里面,就是围绕着肝气奔豚的“奔豚汤”,我请大家记住方歌,“奔豚汤用李根白皮,归芎芍齐调肝血,生姜半夏能降逆,芩葛清热草缓急”,养血平肝,和胃平冲。肾气奔豚,已作奔豚的用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降逆平冲。欲作奔豚者用苓桂甘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概述

  1.合篇意义  (1)病位相近──胸膈间
  (2)主症相似──疼痛
  (3)病因病机相同──“阳微阴弦”
  (4)治则基本一致
  2.概念
  胸痹: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心痛:指以心窝部(心下),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鉴别
  (1)真心痛
  (2)厥心痛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阳微┬寸脉─阳得阴脉─→上焦
  │浮取
  └微──阴脉:阳虚
  阴弦┬尺脉──中、下焦(里)
  │沉取
  └弦─阴得阴脉─→阴寒邪(痰饮、寒、水邪)内盛
  责其极虚也
  以其阴弦故也
  阴乘阳位
  痹阻胸阳
  第2条
  平人 无寒热
  短气不足以息
  本虚标实
  第3条  主症、主脉、主方
  栝蒌薤白三方┬白酒汤
  宣痹通阳法 │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兼症
  好了,下面我们来讲,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合篇意义,我也想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解释,第一,从病位上来说,胸痹病、心痛病,短气,仅仅是胸痹病的伴发症状,是它的兼症。因此本篇就讲的是,胸痹病和心痛病,这两种病在病位上相近,病位都在胸膈间。在第一篇总论的时候,咱们曾经讲过,“心膈间病”在闻声音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呢?语声低微,回去再看看,它前后都是有联系的,二者在病位上相邻近,属于胸膈间的病,第二是主症相似,不管是胸痹病,还是心痛病,都是以疼痛为主症,主症相似。第三,在本篇所论述的,胸痹病和心痛病,病因、病机相同,如果用原文来说,就是“阳微阴弦”。“阳微阴弦”有什么含义?结合原文给大家分析,再一个,就是在基本治则上,因为病情均属于本虚标实的特点,就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者标本兼顾,在治则上是一样的,这是有关合篇意义。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概念,“胸痹”的名称,始见于《灵枢·本脏篇》,它讲到“善病胸痹”这个字眼,就是“胸痹”二字是这么出现的,《灵枢·五邪篇》提到了,“邪在心,则病心痛”,所以“胸痹”、“心痛”,都始见于《内经》,而且是《灵枢》的,一个是《本脏篇》,一个是《五邪篇》。关于胸痹的概念,我们说它是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请大家看“胸膺部”的“膺”字,千万别把底下写成“鸟”字,“鸟”字底的“鹰”,可就是带膀的了,这个是月肉底的,讲的是病位在胸膺部,我刚才已经讲胸膈间了,胸膺部,前胸、后背,这样的为心肺所居之处,它表现为什么样的症状呢?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症状描述上很重要,咱们先讲中医的,然后再说和现代医学怎么沟通,相当于哪些病,中医对胸痹的概念,我已经说过了,在命名上,它属于病位与病机的结合,“痹者,闭也”,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这是在概念上。心痛,心痛的部位,在原文里面提到了“心下”,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心窝部,剑突下,比方老百姓说“心口痛”,有的就是指胃痛,但是,有的病情上,就是心、胃同病,胸痹和心痛同时发作,是一种胸胃同病的情况。张仲景在原文里面,他已经认识到这个严重程度了,所以,咱们有好多西医的急诊里面,它把一些胃病,如果不从心脏病学的方面,给他做必要检查,做一些排除的话,但仲景已经看到了,胸痹病有时候是和心痛并发的,呈现为胸胃同病,或者叫心胃同病,那么,心痛病指心窝部,也是以疼痛为主症,心下胃脘,或者是剑突下这个部位,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短气,我已经说过了,一定是胸痹发病过程中的伴发症,或者说是兼症。
  这里需要从我们中医的角度,作一下鉴别,第一,就是“真心痛”,这是病在心,就像《灵枢·五邪篇》还讲了,“邪在心,则病心痛”,这是指“真心痛”,而且《内经》里面,形容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啊?发青,那紫绀、乏氧的程度,一直青到足趾、手指尖,而且发作的紧急状态,“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个形容实际是相当于,心梗(心肌梗塞症)。轻者,病在“真心”,心脏本位上就和冠心病的心绞痛相类。再一个,就是“厥心痛”,“厥心痛”实际上,是由他脏病变所引发的心胃同病,包括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好多冠心病的病人,他自己也不知道,经常的胃痛,我觉得在临床所见的胃痛病人,你首先围绕着消化系统问诊,或者查证,第二,考虑胆系的疾患,有时候表现为一种肝、胆的证候,或者是胰腺的消化系统病变,肝胆、两胁的问题,特别是胆道、胆囊的病变,它可能长时间表现为胃痛,而且有胆囊炎的病人,有放射性疼痛,也可以在后背出现疼痛,但是位置是有左、右之别的,胆囊的牵引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是在右侧背部,冠心病的疼痛彻背,偏于左,但是不一定,咱们一会儿讲的时候再说,这种彻痛,“心痛彻背”,或者说“胸痛彻背”是有区别的。所以,临床应该和,胆道、胆囊的疾病区别,胃痛还有一类,就是冠心病的病人,表现为心胃同病,也有的说,你治的胸痹,结果你没曾问过他有没有胆囊疾患,又由于用了一些凉的、偏寒的药,反而诱发胆囊疾病的发作,也许有的因为治疗胆道的炎症,用了苦寒的药物,胸痹病怕寒,因寒而诱发冠心病发作,所以,作为中医来说,一定得具备,像张仲景在本篇里所强调的,用药的选择,治法上一定要和辨证施治结合起来,这是“厥心痛”,尤其对于胃脘痛和相关疾病的鉴别,要引起注意。
  咱们现在《中医内科学》里,把胸痹病放在疼痛证里,那实际上是有偏见的,胸痹,咱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够和西医学对号,说胸痹就是冠心病,有一些肋间的神经痛,包括一些胸膜炎,不管是干性的,还是渗出性的,是以胸痛为主,或者是牵引性疼痛。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就是疼痛剧烈,药物不显效的时候,应该考虑有的可能是,肿瘤的早期症状,压迫性疼痛,或者是放射性疼痛,这个不要拘泥于原文,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
  比如本来是一个肺癌的病人,他是在哈医大工作的一位干部,实际上到什么时候才诊断出肺癌呢?就是他一个劲地打嗝,出现这个症状,咱们首先应该考虑什么?就是消化系统疾病,他是肝、胆、脾、胰全查了,胃、胃肠也查了,没有问题,后来有一位医生,他就非常明智,说:“你是不是去做一做胸透?”,结果是中心性肺癌,由于压迫膈神经,就引起膈肌痉挛,他发现中心性肺癌,已经不能进行手术了,因为他有条件,立即做化疗,化疗21次的时候,早期突然出现神志不清,他的爱人是护士长,她也明白,很可能是转移到脑了,就请她们的医生来看,立即给他降颅内压,促醒,醒过来以后,再做脑CT一看,是脑的转移,而且是广泛性的转移,大家都认为应该停止化疗,马上做放疗,放疗是大剂量的放疗,放疗16次的时候,再做复查,整个的转移灶全没有了。但是,现在的监测手段也很高明,采集血样以后,检测CEA,即癌胚抗原,来证明他血中的癌细胞含量,他是从11ng/ml(降至8.9ng/ml,低于5ng/ml为正常),你看,转移灶没有被检查出来的情况下,血里癌细胞仍然含量很高,病人配合服用中药,生命维持了14个月,哈医大的人也觉得,到这种转移广泛的情况,一声也没咳嗽,根本没有干咳,也没有痰中带血。
  所以,我们昨天刚刚讲过的,第7篇肺系疾病,一定要学会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或者是排除法,你不能说,我认准这个,就是这个,有好多就是肋间神经痛,疼痛特别剧烈,而且是老年患者,应该引起注意的,他很可能是肺癌,或者是胸膜的癌症,有压迫的症状,而并不是照着书本的理论上的程式,我们作为教学,一定讲什么样的疾病,什么样的临床特征,它应该和什么疾病进行鉴别,我讲的这个病人,我昨天正好讲完第7篇,今天来讲第9篇,这个病人给予的启发,就是说我们学中医的,按照我们的思路,按照我们的辨证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要学会按照理法方药的规律,怎么去诊断,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仍不见效的情况,就是疗效不准确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相应的,检测手段、方法,来促进你的思考,来积累你的临床经验。
  讲条文,第九篇,实际上,一共是几个条文,它讲了,胸痹是7个条文,从第8条开始讲心痛,第9条就两条原文讲心痛,然后,就是[附方]里面,治九种心痛的“九痛丸”,这个方剂组成也很特殊,现在关于狼牙、巴豆,都已不常用,特别是狼牙是何药?现在争议很大,但是,从它对于,炮附子人参干姜、吴茱萸,这些药的选用上,给你的启发是切中病因、病机的,对于阴寒内盛,对于寒邪为患,或者由寒邪诱发,选用温里药,辛热之品,是很有启示的。

  第1条所论的,就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请大家看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一类)
  所以这个条文的经典句子,就是“阴微阴弦”,围绕着“阴微阴弦”,他说了好多的相关内容。
  首先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是用脉象来推论病机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一定得有胃气,有神,有根。那么,太过就是盛于正常,不及就是不足于正常,这在[词解]也是这么解释的,超过正常的为太过,不足于正常就为不及,那么,太过就主邪气盛,不足即主正气虚,关于脉法的问题,我曾经在前面给大家讲过了,“阴阳辨脉法”,一个是从脉位上来说,关前,寸脉为阳,关后,尺脉为阴,还有一个取脉的办法,也可以说诊脉法,即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再一个,脉象类别上分为阴、阳。现在我说“阴微阴弦”,病因、病机通过“阳微阴弦”来分析,就是那三种方式,即阳位上,寸脉,浮取见的是,微脉,这微脉是不足于正常,还是超过于正常,是不及,微脉,作为不足于正常的脉,为其正气虚,正气不足,寸脉提示的病位是上焦,浮取,因为是在阳位上,叫作“阳得阴脉“,为上焦阳虚,在阳位上,就是浮取为阳,寸口为阳,取的是什么脉呢?微脉即阴脉,叫作“阳得阴脉”,为阳气的不足,所以,病在脉位上,提示的是上焦的阳气不足,上焦阳虚。那么,“阴弦”,弦脉,我上次已经交待了,弦脉属于阴脉,尺脉沉取,是指包括中、下焦,在里之意。尺脉沉取见弦脉,为阴得阴脉,阴得阴脉在脉位上说,为阴之太过,阴之太过说明邪气超过正常,所以是邪气盛。什么邪气呢?阴寒之邪,是表示在里,中、下焦都在里。阴邪偏盛,包括哪些呢?寒饮之邪,寒邪、水邪,所以,也可以概括为阴寒内盛。也别说中焦、下焦,反正在里的阴寒之邪偏盛,盛于正常,太过了,就是“阴弦”的含义,就是说上焦阳虚,阴寒内盛,这就是病因,“阴微阴弦”,首先从病因上概括为8个字,叫作上焦阳虚,阴寒内盛。
  下面,我们再来看“即胸痹而痛”,这也是说明,是一个急性、发作的情况,“即”,立即,就会出现胸痹、心痛,我刚才已经说了,阴寒之邪,不管是饮邪、寒邪、水邪,都是阴邪,特别是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当它痹阴胸阳,胸阳本来就不足。现在我们看下面这一句,“所以然者”,正因为是这种情况,所以就“责其极虚也”。责,你负什么责任?就是“责任”的意思,在这里就是归属于,追究谁的责任,怪罪谁的问题,这是“责”之义。现在说“责其极虚”,不是虚之极,主要责任在谁了呢?上焦阳虚,看见没有?我们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有上焦阳虚,还有阴寒内盛,两者比较起来,主要责任是谁?追究到上焦阳虚为主,这是主导的方面,也符合张仲景的发病学思想,一定是正气为主导,阳虚则正气亦虚,所以,他说“责其极虚”,我说不是虚之极,而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胸阳的不足,是主要责任。
  下面再说一句话,“今阳虚知在上焦”,等于上、下文重复说明,上焦阳虚是主要的问题,然后说,“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你只有上焦阳虚、不足,胸阳不振,还不足以发生胸痹、心痛,为什么呢?还得有阴寒内盛,“以其阴弦故也”,也就是强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以谁为主导呢?上焦阳虚是最主要的,这话等于,张仲景自己作了解释,翻过来掉过去,强调“阳微阴弦”。“以其阴弦故也”,又从另一个角度,强调阴寒内盛的问题,只有阴寒之邪,乘其上焦阳虚所致,因为胸为“气海”,作为胸膺部,它是一个清旷之区,不容任何的邪气存留。咱们说虚处留邪,因此,给阴寒之邪创造了一个,乘虚而上的机会,故叫作“阴乘阳位”,阴寒之邪乘其上焦阳虚,结果乘袭阳位,到胸膺部了,乘虚侵犯到胸膺部,因此,痹阻胸阳。痹阻者,不通也,不通则痛,因此发生了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是什么?四四一十六个字,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所以,就发生了胸膺部以满闷窒塞,甚至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怎么满闷,怎么窒塞,先是一种胸满,胸闷,或者是一种痞塞的感觉,重的话疼痛剧烈,或者是心痛彻背。发作的时候,严重的也可以有一种濒死的感觉,紧箍感、压榨感,这都是胸痹病的显著特征,这就是阴乘阳位,痹阻胸阳,造成痹阻的状态,不通则痛。
  第1条,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阳微阴弦”的含义,我是不是讲清楚了?这是个二类条文,大家一定要熟悉,不管是“阳微阴弦”用词解来解释,还是回答问题,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什么,我教给大家四四一十六个字,叫作“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痹阻胸阳”就意味着不通则痛,所以是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医宗金鉴》注解,请大家看,为什么有胸满?为什么有胸痛?在第1条[选注]的第2个,就是《医宗金鉴》注,它写的比较符合我讲的这个意思,“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我觉得《医宗金鉴》这个选注,就等于给我们作了一个归纳整理,说得很好,所以,四四一十六个字,请大家记住。
  接着第1条,第2条继续来说胸痹的病因、病机。

  是什么样的一个病情,第2条: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二类)
  为什么说接着上一条,来阐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呢?为什么首先说是“平人”呢?前面我们讲虚劳,“男子平人”,“脉病形不病”,现在讲的这个“平人”,不管男、女、老、少,临床上,如果他已经出现了胸痹的病变情况,但是他自己还没有发觉,也没有因为感冒,恶寒、发热,也没有其它显著性的发病因素,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者,以“平人无寒热”,认为没有什么外感的因素,或者是其它的、典型的诱发因素,实际上,咱们现在看,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当时,他认为首先排除,不是因为感冒得了咳、唾、喘的病,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用“短气”这样的轻微症状,说明什么?指呼吸促迫,那么,“不足以息”,是和正常呼吸不一样了,就显得紧促,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长出一口气好受,是“胸中气塞”的表现。因此,“短气”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或者说比较早期轻浅的症,刚才说胸痹的轻证是胸满,可能出现“胸中气塞”,或者是窒塞满闷,那就是比较典型的症状了,“短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的表现,而没有什么寒热伴发,也没有其它明显诱因。他说的“实也”,请大家考虑,我第1条分析了,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因此,这个病机特点,从胸痹病本身来说,是一个本虚标实证,而这里强调的是以标实为主,以标实为重点,以标实为特征,是短气不足以息,是最轻、最早出现的一种症状,胸痹的一种突发情况,不是说非得痛得甚至于,呈心梗的状态,不是。而是突然地,不是因为感冒,不是因为咳嗽,呼吸上发生困难了,所谓“实也”,不是纯实证,是标实,是胸痹病本身的一种突发情况。现在看,好多的中青年,他本来好好的,很健康的样子,自己都觉得没有病,突然觉得,怎么上不来气了,腿怎么发酸、发软了,一作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了,标实也。
  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几个有关呼吸困难,甚至于不得卧的证候,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昨天讲过了,那是肺痈,表证已解以后,肺热壅盛的结果,邪实气闭,形证俱实的情况下,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还讲了一个,皂荚丸证,痰浊壅盛,它一定得是咳嗽上气,是一种因痰浊造成的咳嗽上气,时时吐浊,坐不得眠,比方说,我们将要讲到的,栝蒌薤白半夏汤,请大家看是第几条?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所以,如果发展到较重证的时候,就会从“短气不足以息”,从“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的主症,发展到“不得卧”,那就得是本虚标实,而且以标实为主的较重证,就用栝蒌薤白半夏汤。
  我们还要讲的,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可以治疗支饮,仍需具备那四个条件,或指征的,才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有的注家对这一条,他认为是痰湿中阻,影响到气机的升降,他会出现呼吸的短促,我认为那是纯实证,纯实而没有一点虚证,因为如果是宿食在中脘,泛泛欲吐,咱因势利导用吐法,如果说不行,咱就消导。第五版《金匮讲义》之前,这一条原文的解释,认为和胸痹、心痛没关系,也有的认为是胃肠宿食,痰湿中阻,现在我们认为,张仲景很高明,首先从篇名上讲了,短气是胸痹病的一个伴发症、兼症,其它的主症不典型的时候,突然出现短气不足以息,是标实,而且是一种早期诊断,应该注意从胸痹角度进行防治的问题,很有先见。这个仍然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我觉得尤其是现在,一个是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病死率比较严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多,这个病已经呈上升趋势,中医、西医,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在咱们国家可以说是个优势。所以,咱们中医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好好地研究它,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和方药的疗效。

  第3条: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一类)
  《方剂学》里讲栝蒌薤白白酒汤了,我们这一篇里实际上可以简称为,“栝蒌薤白三方”,由栝蒌、薤白组成的方剂,栝蒌薤白白酒汤是主方,病情变化了,进一步变成栝蒌薤白半夏汤证了,还有一个,一证两方,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了便于本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我认为“栝蒌薤白三方”,体现的是“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三方都有谁啊?至少要琅琅上口,“栝蒌薤白三方”,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代表“宣痹通阳”法。
  第3条,它要讲的就是,论胸痹症的证候和主治方剂,也可以说,这是讲了胸痹病的,主症、主脉、主方,《讲义》说论典型证候,就是包含它的主症、主脉,条文说,“胸痹之病”,这就是说,得了胸痹病的病人,“胸痹之病”冠于条首,首先应该想到我在第1条所讲过的,它应该具备“阳微阴弦”的,病因、病机,应当是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所导致的胸痹病。那么,在临床表现上是什么样呢?“喘息咳唾,胸背痛”,首先把它的主症、主脉拿出来,叫作典型证候,在典型证候里,我认为应该区别对待,在胸痹病里面,真正的主症应该是“胸背痛”,已经说了,短气是胸痹病的兼有症,伴发症,它是兼症,既然短气是兼症了,喘息咳唾一定是在短气之上,它又发展了或者明显的症状,这两者之间,我认为都涉及到,肺失清肃,肺失宣发、宣降,影响到气机了,所以,它轻则短气,重则喘、咳嗽、吐痰,因此这三个症,要说是主症的话,我认为应该以胸背痛为其主症,而且特别是,关键处篇名都给你突出出来了,一定是胸背痛兼有短气,才是辨证的关键,这是应该具体分析的,而且符合临床实际,不是把它相提并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背条文明咱们是这么背,到临床上,你问问那病人,四、五十岁,包括退休,或刚退休的病人,他刚一发病时,或者说他已经心电图显示了,心股缺血,S-T段改变,你问他,他顶多会说,“我胸很闷,我气不够使的”,问他后背痛不痛,那不明显,但后背会觉得酸沉、酸沉的,就像是什么东西压着似的,这个症状是最多见的,而且是最明显的,西医让他吃这个药、吃那个药,第一,他可能吃了,疗效不太显著,第二,他可能觉得,我病没那么重,你怎么让我吃这个药呢?他都不合作,这时候找咱们中医,你就明白了,叫作什么呢?“胸背痛,短气”,是胸痹病的辨证关键,如果说到喘息咳唾,那可真是冠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是老年人的冠心病,他都几次住院了,自己都知道,:“我吃这个药不好使,吃那个药还行吧”,是这种程度,他可能晚上躺不下,或者说早晨起来,或者是晚上咳嗽,特别是什么样的病人就有这症呢?我觉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因为他病的时间迁延得久了,一般他都懒得吃药了,有时候你问他,他真有喘息咳唾症。
  我再说一下病机,咱们中医是怎么认识的,我刚才已经说了,短气和喘息咳唾是由于阴寒之邪,它在胸中形成痹阻状态了,能不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吗?所以气机不利了,他就要出现这样的症状,这是一。第二,我觉得张仲景之所以要强调,和肺的气机,特别是和痰的关系,就是在它这些经方里面,你们看看,化痰药,辛散温通的药,目的是把这痹阻状态打开,然后再通阳,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不行,所以,它在治法上,是一种急则治标的办法。针对寒邪、饮邪,针对阴寒内盛,痹阻胸阳,所出的一个法则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白酒汤为其代表的主方。
  那么,中医如何认识胸背痛?“胸背痛”,胸痛就够意思了,为什么还要牵扯到后背,胸背痛怎么理解?特别是刚才我请大家看,栝蒌薤白半夏汤证,叫作“心痛彻背”,关于“彻”字,我现在一起讲,我一会儿就不重复了。“彻”,牵引之意,指放射性的疼痛,西医的理论上认为,心绞痛发作的时候,它要向左上肢内侧放射性疼痛,这个部位,他们是从,神经丛(臂丛神经)上来解释的,往这个部位,往后背放射出牵扯痛,但是,现在冠心病的这种放射性疼痛,有的放射成邪痛的,总去看牙科,拔了这颗牙还痛,拔了那颗牙还痛,结果后来才发现是,冠心病放射性疼痛造成的,你老拔牙,它能解决冠心病的治疗吗?也有的,就出现在小小的胸骨柄后,这样的病人,特别容易猝死,是心梗的一种标志。所以,这个反射性疼痛的部位,也很重要,涉及到它缺血、缺氧的程度,反映心血管到底是者到什么程度了,是完全堵住了?还是部分的,或是不通畅,学生因为有的时候,西医的知识没记住,我说我教给你怎么记,咱家水壶总烧水,你看那上面挂的是什么?水碱嘛,一层一层,慢慢地壶嘴是不是就细了,水管子也是那样,这血管更是,你心脏的冠状动脉是主要供血的地方,你说它逐渐地硬化,推动弹性,里面粥样硬化,不知道各位看没看过,动物实验,你看大白兔的冠状动脉,若是粥样硬化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造成这个模型,咱们就使劲地给它喂鸡蛋黄、猪油,再是把它那个饲料加量喂,大白兔在一定时间里,马上就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你再把它手术剖开看主动脉,主动脉的内膜,就形成斑块,就是怎么样了呢?就是变厚了,管腔内径就变窄了。所以,有的猝死的病人,那就是比较大的部位堵了,不通了。所以,咱们一想,拿中医的名词也能解释得很好,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若说它胸背痛的原因,我觉得,一个是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它到不到这个侧面来?这是一。再一个,我刚才说了,胸为气海,为阳气所居之处,背部是五脏六腑俞穴,那天咱们复习膀胱经了,五脏、六腑的俞穴全行于背部,那是在人体的阳面,所以,它是阳气的出入之所,当痹阻的状态下,就会造成像张仲景所讲的,“上、下之气不相顺接,前后不能贯通”,因此,它就要出现以“胸背痛”为主症,相兼症为“短气”,再重了,则肺气的宣降失职,喘、咳、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