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0讲

  第40讲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

  同学们好,我现在开始上课,上一次课我把,《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前面的六条原文讲完了,我想特别是第5条和第6条,是一证两方,体现“同病异治”的原则,作为本科学生,在学习完这两条原文以后,必须得明确,什么叫“同病异治”的原则,怎样体现的?如果举例来说,一个是“枳实薤白桂枝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另一个是“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所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和人参汤证的异同点。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的异同点

  病
  机
  同
  气结在胸
  异
  阴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饮为患
  中焦阳气虚(衰)弱,无形气痞为患
  症
  状
  同
  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
  异
  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
  四肢不温,倦怠少气,舌淡,脉弱而迟
  治法
  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补中助阳,扶正固本
  药物
  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
  党参干姜白术,甘草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的异同点比较,在病机上都是相同于“气结在胸”。不同点,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属于阴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饮为患,我讲属于气滞的实证或者重证,标实为主。人参汤证属于中焦阳气虚弱,重则中焦阳气衰弱,为无形气痞为患,因此它偏于本虚。
  临床症状,相同点都是具备胸痹的典型证候,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包括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现在要加上的就是气结在胸,造成的“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有气滞、气逆的表现,不同点就是它们所兼有的症,恰恰是临床诊断的一个关键处,必须兼有气滞实证,比方说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等,属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作为人参汤证就是兼有四肢不温,倦怠少气,舌淡,脉弱而迟等等。
  关于在治法上,枳实薤白桂枝汤它体现的是宣痹通阳,泄满降逆。人参汤,因为它是理中丸,这个方子为了突出人参的,大补元气的作用,因此是补中助阳,扶正固本的功效,请大家注意补中助阳的道理,治在中焦,实际要解决大气运转,胸中宗气的问题。
  关于药物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什么要去掉白酒?因为有气逆的问题,药性不需要白酒的行散了,为了平冲降逆选用桂枝,为了泄满降逆用了枳实、厚朴,参、姜、术、草仍然是治在中焦,解决扶正固本的一个作用。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枳姜汤证的异、同点: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枳姜汤证的异同点

  病
  机
  同
  饮阻气滞
  异
  痰饮内阻,上乘于肺
  水饮停蓄,胃气不降
  症
  状
  同
  胸痹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
  异
  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短气明显
  心下痞满,呕吐气逆,气塞症明显
  治法
  宣肺利气化饮
  温胃理气散结
  药物
  茯苓,杏仁,甘草
  橘皮,枳实,生姜
  仍然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在病机的相同点上都属于饮阻气滞,所不同的,就是我们昨天所讲的病位差异,比方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它是痰饮内阻,上乘于肺,而橘枳姜汤证病位在胃,水饮停蓄,胃气不降。
  症状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属于胸痹的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不同的地方,作为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因为它是以水饮偏重,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短气症明显。橘枳姜汤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气塞症明显。
  所以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枳姜汤证的比较异、同点,我再说一下,病机上相同点同为饮阻气滞,不同点,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是痰饮内阻,上乘于肺,等于把病位确定在肺上,橘枳姜汤证是水饮停蓄,胃气不降,病位在胃,症状的相同点都属于胸痹的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不同点,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症,以短气明显,橘枳姜汤证是心下痞满,呕吐气逆,以气塞明显,所以它突出的条文里,“胸中气塞,短气”,偏重于在肺的,短气明显,在胃的,气塞明显。
  治法上,茯苓杏仁甘草汤体现的是宣肺,利气化饮,而橘枳姜汤是温胃,理气散结,药物的组成和方名相同,茯苓杏仁甘草汤突出淡渗利水,化饮,来达到降逆的作用,而橘枳姜汤是理气和胃止呕,它就是止呕来泄满散结。
  通过这两个表格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再一次明确,“同病异治”的原则是什么,我曾经给大家概括,同一个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包括季节的不同,个体差异,再有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多的不同,关键是同一个疾病,病机不同,证候不同,因此治法不同,这就是同一个胸痹,在病机上的差异,证候上就有区别了,所以治法也不同。

  接下来讲第7条: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一类)
  这是对于胸痹急证的治疗办法,请大家看“胸痹缓急者”,第7条说“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缓急”的含义是什么?有三个意见,第一,认为本病属于发作性的疾患,时缓时急。第二,认为是胸痹的急证,也有一类认为,就是发作的时候出现四肢抽搐,口眼引纵,这个急证就是很严重的了,我们看有一些非常危重的病人,特别是出现心房纤颤,心脏本病的严重情况出现,这是标志急证发作。第三,提出治法的问题,对胸痹急证要进行救急,缓解其疼痛,提出薏苡附子散主之,是来缓解胸痹发作的急证,这是对于缓急的三种不同意见,第一指出时缓、时急,是一种发作性的疾患,第二认为在急证严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见四肢抽搐,口眼引纵症,第三认为是提出救急的治法,比方说薏苡附子散,我认为,这三条意见都应该包含在其中的,假设说没有出现到,口眼引纵的严重程度,心前区的急痛需要薏苡附子散来救急,这是没有矛盾的。
  在病机上怎么理解?就得从方测证了。从方测证,一为炮附子为主药,它是辛热之品,大辛、大热之品,在开始讲《绪言》的时候,我曾经举例,就是关于附子、乌头的应用,仲景他是怎么个用法,即回阳救逆一定要用生的附子,而且要配干姜,发挥其大辛、大热,回阳救逆的作用,如果是止痛的话,作用好,就是选用炮附子,现在我们说,辛热之品的炮附子为其主药,在这里面起什么作用?就是祛寒止痛力,而且这个作用力是很大的,首选炮附子,而且用量上,请大家看是10枚的炮附子,所以祛寒止痛力很大,那么薏苡仁15两,它性味上偏寒凉,但是它性味偏寒凉,和寒邪上乘于阳位,这在治法上有矛盾,对不对?在配伍上要“去性取用”,取它什么作用呢?第一缓解筋脉拘挛以达到止痛作用,就是和炮附子是一种协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二取它什么作用呢?就是它本身,我们在麻杏苡甘汤的学习过程中,讲它有很好的除湿作用。所以这种配伍仍然是“去性取用”,依靠炮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性,来牵制薏苡仁的寒凉之性,取它的什么作用呢?两个方面,作为胸痹的急证发作的时候,第一缓解经脉拘挛,假设说见四肢抽搐,口眼引纵,炮附子一定要大量而且为其主药,再就是取它的除湿作用,从这样的分析我们可见,有阴寒之邪,特别是湿邪,所以这是一个从方测证,知道它的病因病机,体现的是寒湿,是寒湿之邪阻遏胸阳,因此疼痛为剧,为急,因寒湿为重,当然整个来说都是阴寒之邪,在它急证发作时,就是属于寒湿乘踞阳位,这个疼痛的程度,是剧烈的,是急重的。这就是在我们前面所讲过的,“阳微阴弦”总的病因、病机,叫做“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这一条里面,所体现的是寒湿之邪乘踞阳位,胸阳痹阻,不通则痛,疼痛的程度剧烈、急重,所以用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就具有一定的急救作用。
  再加上我们在开始请大家看[杂疗方]里面,它有菖蒲末的一种搐鼻法,还有着于舌下的桂屑,这都可以放在本篇急救法里,属于张仲景的一些治疗思想集中体现,看看第7条,讲的是程度,我最后再给大家看一下这个。书上,首先来看一下,就是在[释义]的最后那一段,方中重用炮附子温里祛寒、通阳止痛,薏苡仁除温宣痹,更能缓解筋脉拘挛,二药共合为散,以应急,就是说在剂型上,前面全是汤剂,唯独这个是散剂,散者散也,一携带方便,二取其速效,所以这个在剂型上很有启发意义,再一个就是这两个药合起来,叫做“温通止痛”法。
  到此为止我现在已经讲了三种治法了,是张仲景原著里面给我们体现的,第一叫做“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三方,栝蒌薤白三方怎么样比较,想一想,我等一会在[按语]里面给大家集中体现,“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三方,昨天我讲的过程中,已经给大家作分析了,第二个就是人参汤所体现的,叫“扶正固本”法,这尤其是讲一证两方的时候,我说标实可以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当一缓解以后,扶正固本,用人参汤,也可以标本兼顾,两方合用,这是温、通两法并用,因此作为本来就胸满,而且胁下逆抢心,为什么用人参汤呢?这在治法上是一个反治法,“塞因塞用”,因为它是属于本虚,“因虚而气滞”,所以“塞因塞用”法,这个给体现的是“温通止痛”法,那就是依靠炮附子的辛、热之性,祛寒止痛,温阳止痛,再加上薏苡仁,它有缓解筋脉拘挛、止痛作用,又有除湿作用,所以对寒湿偏重的胸痹急证,非常有效。
  那么近代发展,我在这里说一下,比方说“冠心苏合丸”,包括一些芳香类的药,象“速效救心丸”里全有芳香剂,芳香开窍药,因为我刚才已经讲了,在张仲景原著里,有菖蒲屑、桂屑的应用,实际上有芳香之意,因此还是张仲景的创意在这里面,我想说的一个就是,大家考虑到怎么样来救急,能够止痛效果最快,其中有一个,就是从民间治疗牙痛的方子来的,叫做“哭来笑去散”,老百姓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那真是疼,结果那个方子,它就是一派温通的药物,在本方的基础上,就化裁成治疗胸痹急痛的方,因此现在对“温通止痛”法,已经发展到芳香、温通、止痛法。关于哭来笑去散方剂的启发意义,我介绍给大家,所以说通过复习张仲景的方子,学治法,能在药物配伍上得到的启发,那个成方里面主要有檀香,降香,本方给后世的启发,就是象檀香、苏合香、降香适当的应用,现在有的就是用冰片来代替,这样的芳香开窍药,也是有芳香温通作用,增强温通止痛之力,第7条就讲这里,补充一下,哭来笑去散的原方,是荜茇(温里药里的荜茇)30两,良姜(高良姜,温里药),元胡(止痛药)、檀香各15两,30两的荜茇,加上良姜、元胡、檀香各15两,细辛5两,冰片30克,研成散剂以后把它装入0.3克的胶囊里,从一个胶囊开始服用,根据止痛效果,因证来决定服用量,是1粒还是2粒,一天三次,四周为一疗程,本方是治牙疼的,现在我说用来治疗,胸痹病、心痛病,四周以后,心电图有75%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这样的一个方,本为治牙疼,取其芳香温涌止痛法,用于胸痹病、心痛病的治疗,我觉得这个方子仍然体现的,是薏苡附子散的温通止痛作用,而且带有芳香开窍之意,因此效果很好,这是第7条。

  下面就是有关心痛病的两张方子,第8条,条文讲: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二类)
  这几张方子,全是方名和方药组成完全吻合的,所以比较好记,“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这个“心中痞”,是心下有一种痞闷感,不通、不舒这种感觉,[词解]讲了“诸逆”,什么叫“诸逆”,指停留于心下的水饮或者寒邪,向上冲逆,所以,这一篇里所围绕的都是胸痹、心痛,咱们讲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也是一种冲逆之气从胁下,向胸膺部、心下冲逆,这个也是,但是它是以心痛、心窝部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表现为“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是什么意思?[词解]指心窝部分向上牵引疼痛,因此,我们昨天讲的“心痛”的概念,就是从原文得来,部位一定是在心下、胃脘,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对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其中有冲逆之气,使这种疼痛有牵引性,桂枝生姜枳实汤,其中桂枝和枳实,和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相同的,变化了的是生姜,这能够想到,为什么“心中痞”会出现胃脘部的,满闷,窒塞感呢?寒饮内停,胃气不降,是这么一个情况,“心中痞”的病机,“心中痞”既然是胃脘部的,满闷、窒塞感,故寒饮内停,则胃气不降,或者说胃气不利。
  “诸逆”,[词解]已经介绍了,水饮、寒邪向上冲逆引起的多种症状,就叫“诸逆”了,这是气逆抢心,干呕的情况。“气塞”,病机应该是说,由于气逆而导致有气塞的情况,因气逆而气塞,“心悬痛”,它这是胃脘部向上牵引疼痛,这是寒饮气逆证在病机上的体现。
  方义上,桂枝的作用是温阳散饮,平冲降逆。生姜的作用,和胃降逆,化饮止呕。枳实就是行气泄满的作用。所以关于温阳散饮,平冲降逆,以及行气泄满的作用,这和我们昨天讲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有相同的地方。生姜在这里和胃降逆,化饮止呕,这个方子要比起枳实薤白桂枝汤的,作用力和作用部位,有明显的差异,这个证它心痛部位是在心下,而且相对来说也有牵引疼痛,但是气滞的程度,没有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严重,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一定是胸膺部,而且是病位扩展,病势加重,是一个重证,桂枝生姜枳实汤是比较平和,而且是治疗心痛的一张方子,另外从药物的组成看,桂枝生姜枳实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还有什么差异?这个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是3两,枳实是5枚,生姜3两,桂枝和生姜是1:1,都是3两的,枳实是5枚,枳实薤白桂枝汤,有栝蒌、薤白、厚朴,此外就是桂枝才1两,枳实是4枚,因此那个枳实薤白桂枝汤着重是,治疗胸痹气滞重证的,是气结在胸的,病位比它高,尽管也有“胁下逆抢心”,向上冲逆的情况,但是它这个是治胸痹为主的,因此用栝蒌、薤白,包括厚朴的泄满都在里,枳实的量是少于这个治心痛的,桂枝生姜枳实汤的,这在用量上也能看出来,这张方子若和橘枳姜汤比较,又差在哪呢?相同点是枳实、生姜的同用,但是橘枳姜汤配的是橘皮即陈皮,是专来理气散结的,以“胸中气塞”为主症,桂枝生姜枳实汤的配桂枝,为的是通阳降逆,这是治疗心痛兼有气逆的证,所以不能看药物相雷同的地方,但是也能看出它所选用的药物,为什么是生姜、桂枝,包括橘皮、枳实这些药,还是偏于温性,或者说辛温,行散,辛散温通的作用力上。

  好了,第9条。第9条叫做: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二类)
  这个方证比我们前面讲,栝蒌薤白半夏汤证,可是形容得严重,那个就是“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已经讲了是过多的痰饮所致,痰饮偏盛,才用的栝蒌薤白半夏汤,现在这个“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程度上看来是很严重的,而且疼痛得相当剧烈。讲的是心、胸的部位,和肩、背部互相牵引,剧烈疼痛,相互牵引疼痛的剧烈程度,它也是表现为迁延、发作有时、交替,就是这个证的严重程度,不是说偶尔发作一次,它有经久不愈的特点,也有发作反复的问题,所以这个疼痛的特点比较剧烈,剧烈在相互牵引,疼痛剧烈,而且是发作有时,经久不愈。前面的条文比方说典型证候,第3条栝蒌薤白白酒汤所讲到的是,“胸背痛”,第4条,栝蒌薤白半夏汤讲的是“心痛彻背”,现在又讲“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是着重于以心痛为主的,这也是胸胃同病的一种标志,胸胃同病,不只是枳实薤白桂枝汤是胸胃同病,那是一个气滞重证,现在是一个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一个情况,实际上还应当兼有四肢厥冷,其脉沉紧。这就是从方测证得知的,因为乌头的使用,一定是在炮附子的止痛力,不能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出现肢冷汗出,就是类似于疼痛性休克的程度,循环出现衰竭,那么必须用乌头了,就是沉寒痼冷所致也,因此叫做阴寒痼结之意,一定是病程已经迁延日久,久久得之,经久不愈,但是要发作的时候,它也不是持续多长时间的,一会儿我们结合近代医学来讲,心绞痛的特点就知道了,反复发作,但是经久不愈,这时候,一定要伴有肢冷汗出,其脉沉紧的情况,才可以选用乌头,下一次课来讲方义,休息一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