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2讲

  第42讲 第十篇:概述

  同学们好!现在上课,今天这节课的内容,讲第十篇的概述部分,和第1条、第3条,虚寒证腹满。第十篇的篇名,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满病、寒疝病、宿食病,讲了三个病,这三个病合篇论述,它的意义有这么几条,第一,同属于消化系统的疾病。病位相近,和脾(胃、肠)有关,特别是胃肠疾病,因为在病机分析上,要涉及到肝、肾,仍然是考虑到,以脾胃为重、为主。第二,症状上相似,或者说相同。大部分(腹满病、寒疝病、宿食病的患者)都以腹部的胀满,或者疼痛为主症,即都有胀满、疼痛的症状。第三,就是在方治上可以互用。举例来说大承气汤,既可以用于治疗实热证腹满病,属于痞、满、燥、实俱备的情况,再一类,可宿食病“在下者”,用下法,就用大承气汤。再比方说,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既可以治疗虚寒性的腹满病,也可以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寒疝病,但是疾病性质一样。就是说,附子粳米汤也好,大建中汤也好,它既可以治疗腹满病,也可以治疗寒疝病,这是两种疾病,但是由于在病性上相同,它都可以治疗,治疗虚寒性的腹满病,虚寒性的寒疝病。这是有关合篇意义,从病位相近、症状相似或者是相同,以及方治上可以互用,说明它本篇的合篇意义。
  下面讲概念,腹满病,我们觉得在概念的问题上,首先说狭义的理解,狭义的说,腹满是多种疾病过程中,腹部胀满的一个症状,就是一个症状。但是,作为我们本篇所讲的腹满,是特指一种疾病,是特指一种疾病,特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所以在疾病命名的时候,我说有一种是以症状命名,象腹满病就是这样。但是,在本篇原文所涉及的内容,有的以腹部胀满为主症,有的兼见腹痛;有的兼见大便秘结;或者兼有呕吐,也有的可能四症兼有。严格来说,张仲景在本篇里面所论述的,是一类疾病,这类疾病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同时可以兼见痛、闭、呕的情况,所以,我们这篇的“前言”,所强调的概念不够全面,我认为,从两个方面分别来理解,狭义讲,它是一个症状,广义来说,腹满是一类疾病,而本篇是特指疾病而言的。我们《讲义》又说到,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可将本篇的腹满病概括为两类,即属于实证、热证的病变,多与胃、肠有关,或涉及于表。属于虚证、寒证的腹满,多与脾、肾有关,或涉及于肝。什么叫“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实际上是把腹满病分为两类,实,“实则阳明”,我们书上讲了,是实证、热证的病变与胃、肠有关,是阳明胃,涉及到肠,有的还可能涉及到表,比方说大柴胡汤证,它是少阳阳明合病,若是厚朴七物汤证,就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它这里说“阳明”,是阳明病变,但是它可以涉及到,或者是太阳,或者是少阳,这是“兼表”的意思。“阴道虚”,“虚则太阴”,太阴就是脾了,脾,在脏腑辨证上,这认为与脾、肾有关,也可以涉及到肝。我们将来结合原文分析的话,阳道实,实则阳明,属于实证、热证的腹满,阴道虚,虚则太阴,属于虚证、寒证的腹满,这是一般的分类。实际上,也不一定非得,“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脾也有实证,阳明胃也有虚证,但是,按照我们本篇所涉及的内容,它是在《内经》基础上,把腹满分为实热证腹满,虚寒证腹满,这是篇头讲腹满,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意思。
  下面,讲一下寒疝的概念,《说文解字》说:“疝,腹痛也”,因此,对寒疝顾名思义,是指寒性的腹痛,但是,根据原文表述的内容看,还是一类急性的、发作性的腹痛,后世医家认为,凡属于寒气攻冲作痛的,都叫做寒疝。我们讲的腹满病,有形之邪为患,属于实证、热证,无形之寒气作痛的,腹满病,属于虚证、寒证,在寒疝病里面,也有寒气攻冲,象秦伯未在他的《简释》里,《金匮要略简释》,他对寒疝病有一种特殊解释,“疝者,山也”,他说象丘陵起伏一样,名为“疝”也。当寒性腹痛发作时,为寒气攻冲所致,在腹形上,腹起包块,他说如丘陵之起伏,名曰“疝”也。我认为,这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它的临床特征,这是寒疝的命名,在我们的《讲义》里,它也涉及到有虚、实之别,叫做寒气攻冲作痛,但是也有虚证,如血虚而寒的,发作性寒疝疼痛,所以,在治法上也是不一样的,病位上,也有表、里、虚、实之别,这就是寒疝病。
  宿食病,大家知道,饮食入胃以后,经宿不化,消化不了为宿食,也是通常所说的“伤食”,所以,按照《讲义》来说,就是“伤食”,或者叫做“食积”,伤食、食积,一类病证就是属于,脾胃本身运化功能差,就是吃得不是很多,亦消化不了,经宿不化,这也是食积,有的运化功能尚可,但是过于不注意饮食卫生,过饱啊,象西医讲的急性胃扩张,也属于中医所说的宿食,顾名思义,经宿不化,消化不了为宿食,所以在宿食病里,基本上涉及到脾胃功能的问题,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那么,根据它(宿食),停积的病位不同,分为在上者,用吐法,在下者,用下法,这都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应用,这一篇的内容,对于腹满病和寒疝病出了一些,有效方剂,特别是偏重于对实热证腹满,和虚寒证寒疝所处的方治,对于中医治疗急腹症,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有很大的突破,应该说是张仲景所创制的经方,如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建中汤,都是很有效的方剂。我们结合原文分析的时候,再给大家具体介绍,如果说结合本书第十八篇里的肠痈,十九篇的蛔虫病,这样一系列的辨证施治规律,恰恰是中医的急腹症篇、急性腹痛篇,所以,有一些比方说允许观察的,可能免除手术疗法的病例,中医药怎么办?在这里汲取理论要素,学习经方的化裁,好了,概述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
  [原文分析]第1条,实际上,它是对虚寒证腹满和虚寒性寒疝,统一来说它的病因、病机是什么,这不是单一的为腹满病,或者单一为寒疝病来论述的。我们《讲义》是分,上、下两个部分解释的。[释义]里面说,本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的病因、辨证和治法,等到[按语]说,有人认为是论述腹满、寒疝总的病机。我认为,这一条应当是论述,腹满、寒疝总的病机,除了说明病机以外,它还涉及到了辨证和治疗,首先来看,原文讲: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二类)
  这从脉法上来论述病机,首先看“趺阳脉”,我们说趺阳脉候脾胃,严格来说,趺阳脉是特指胃脉,但是,通过脉,要反映脾胃的情况,看脾的运化、胃的受纳功能是否正常。首先,它说“趺阳脉微弦”,第九篇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别讲了,微脉表示什么,弦脉表示什么,那讲的是寸口脉,现在讲趺阳脉的微和弦,这里的微,是中阳的不足,脾阳不足。讲它的弦脉,弦脉属肝,所以,它说是,肝气的横逆、肝气的上逆,主寒,主疼痛,这是脉象的含义。作这样分析,拿总的脉象来提示病机,涉及到中焦的脾胃,也涉及到肝气问题,这样的结果,出现什么样的主症呢?提到了三个,它说“法当腹满”,腹满是肯定的了,“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这样的一个病机,“趺阳脉微弦”,提示中阳不足,肝气上逆或者横逆,它临床表现的症,就应该“法当腹满”,肯定出现腹满病,假设说“不满者”,表现为便难,这影响到肠的传化,“大便难”和“大便秘结”,是不一样的,这是肠道传化不及,出现便难,同时有两胠疼痛,“两胠”指的哪呢?有个[词解],书上说了,是在腋下当臂的地方,看一下词解,念[qu1],《说文解字》“古腋字,下也”,腋下的地方,因此是“胁”。《素问》王冰注:“胠,谓胁上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它不象咱们说的两胁,包括胸廓下,它这一定得是胁“当臂”的地方,两胁当臂。所以,这个部位应该归肝所属,从症状上,也反映了和中焦脾胃有关,“两胠疼痛”的部位,又涉及到肝,因此,上、下文它是前后呼应的,也就是说,通过“趺阳脉微弦”,来提示这样的病因、病机,在临床,表现为,“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再一个就是“两胁疼痛”,这都是按照病因、病机,和相对应的临床症状,是怎么出现的,作了一下解释。
  下面,他给一个概括性的语言,“此虚寒从下上也”,证明这是虚寒性的腹满病,“从下上也”,证明是中焦的虚寒,影响到肝气从下往上冲逆,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中焦虚寒所致,上也,肝气上逆,。“当以温药服之”,这个提出治法,实际上是等于辨证了,这部分是属于辨证过程,落实在中阳的不足,肝气的上逆。归纳起来说,是“虚寒从下上也”,虚寒所致,所以对虚寒性腹满病,“法当腹满”为其主症,它可以兼有便难,也可以当肝气上逆的时候,“两胠疼痛”,主症是腹满,所以,这条说的虚寒证腹满病。
  在治法上,“当以温药服之”,这里得作具体分析,“当以温药服之”,温药,是针对虚寒的病机,得温中祛寒,用温中祛寒法,温药里,若具体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寒性腹满病,当用温补,它没有提出具体方药,结合临床来看,就应该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甚至于理中汤类方,这就属于虚寒性,当温补。在寒疝病里面,它提出,也是虚寒证应该“温补”,但腹满、寒疝病是有一种,寒邪与实邪互结,就采取“温下”法,对“温下”法创制的大黄附子汤,是张仲景在这一篇里面提出来的。因此,“当以温药服之”,就是因寒气攻冲,属于无形的寒邪所致的疼痛,它(疼痛)当然有自己的特征,我们结合原文分析,就是说用温补法,方药相当于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理中汤,这就是温补祛寒。如果是寒邪和实邪互结了,就采取温下的办法,这是张仲景创制的,因为咱们已经熟悉了,对于热邪和宿食、燥屎互结,那应该是采用寒下法,用大承气汤,可根据互结的程度,决定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等等,但是,这一定得是寒邪互实邪,就是宿食、燥屎互结了,才用大黄附子汤来治疗。我认为,它本条是对腹满、寒疝,总的病机分析,从治法上,也能看出来,对腹满、寒疝,虚寒型,就用温补法。如果腹满寒疝,出现寒邪与宿食、燥屎,这样的实邪互结了,就用温下法,这样,“当以温药服之”,具体说明有温补、温下。
  第1条的[按语],关于“虚寒从下上也”,认为这个“下”,指肝、肾属下焦,认为是和肝、肾有关,虚寒由下而上,这是一个观点,提供给大家。再一个,就是所提到的和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虚寒证属脾胃,趺阳脉微的问题,《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这个“脏”就是指的脾,脾脏生寒,因此,虚寒性腹满多归属于脾,这种情况,就必须用温补法,就是[按语]提这么两个方面,因此,关于第3条,专门论述虚寒性腹满病的特征,基本上也是按照,《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脏寒生满病”,责之于脾的问题解释。

  第3条讲: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一类)
  这条讲虚寒腹满的证治,“腹满时减”是什么意思?腹满不减,减不减,这是依靠问诊,让病者自己表述,你这腹部有什么感觉啊?胀满感。所以,腹满病以腹部胀满为主症,这就是首先看腹满的程度,是腹满病的特征,以腹部胀满为主症,那么减与不减,病人的情况,就得他自己表述,咱们医生也不能老跟踪他,也不是说能拿软尺去给他量一量,今天是多大?明天又减少多少?现在这个“时”字,就很说明问题,有减轻的时候,但是最终怎么样啊?“复如故”,又恢复到原来那样,还是有胀满症,你说到底有没有减轻的时候呢?有减轻的时候,时有减轻,但是,出现时减时满,有减轻的时候,又有胀满的时候,为什么?刚才我说了,“脏寒生满病”,这是虚寒证的特征,那是说在病机上,是寒气攻冲所致。它为什么有“时减时满”的,这种特征呢,也就是说,当它寒气攻冲的时候,就胀满得明显,他若用药物治疗,或者是他吃的饮食上,有温热的食物,有利于寒气的减弱,那么相对来说,这种胀满的症状也随之减轻,所以它说“时满时减”,交替的出现。我们《讲义》,对虚寒性腹满病的证候特点,时而减轻,时而胀满,就归属于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减退,来解释的,脏寒所生的满病,具体来说是虚寒而导致的秽浊之气,这种所生的秽浊之气,再加上失治的结果,它不象在肠道所停积的燥屎,是有形之邪,这是属于无形之邪,因此,秽浊之气的多少,以及失治的程度有轻、重,决定了它有减轻的时候,又有胀满的时候,是一种互相交替发生的,这是虚寒性腹满病的特征,用张仲景的话来讲,叫做“腹满时减,复如故”,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时减时满,为什么?就是在病因上由于脏寒,脾虚,脾阳不足,影响了它的运化功能,因此,所生的秽浊之气,再加上失治的结果,它不象有形之邪宿食、燥屎的阻滞,而是无形之邪的充斥,有时减时满的程度,表现不同,后来,他提到应该怎么治,“当与温药”,没具体说用什么方主之,为什么“当与温药”,都没有解释,都在字里行间,让你来理解,我说他指的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应该是用温补法,因为没有有形之邪,你就解决中阳不足就行了,把这种寒邪,虚寒之邪祛除,所以,“当与温药”特指温补之意,温补中焦就够了。
  第3条是个原则的提示,这是第3条和第1条结合起来,来论述虚寒性腹满,它的辨证有什么特点呢,一个是“法当腹满”,就是应该腹满,腹不满的话,也应该有便难,便难的原因刚才我说了,传化不及,有失治的问题,这是虚寒性的腹满,还有,兼有肝气上逆则两胠疼痛,现在又强调,腹满的特征是“时减,复如故”,或者概括为“时减时满”,因此,在治法上,都有“当与温药”。“当与温药”,这里面特指“温补”法,而寒邪和实邪互结,就是用温下法,这是第1条、第3条。
  第2条,大家看,是特指实热证腹满的证治,实际上,他的条文中。还将腹满病虚、实、寒、热,进行了辨证,这也是重点的内容,现在,我们要看实热证腹满,有什么特征,治法上也涉及了,讲完之后,我们要进行归纳,如何辨别实热证和虚寒证腹满,到底怎么归纳,先看原文,第2条说: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一类)
  这是明确提出舌诊的重要意义,我们一直在学他仲景的脉法,他在脉象上很注重,现在,涉及到舌诊的问题了,首先看,原文提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讲的是腹满病,“按之”是提示了腹诊,现在,西医也是讲,“望、触、叩、听”。“触”,张仲景在诊疗方法上,对于腹满病、寒疝病、宿食病,得看看腹部的情况,只靠问诊是不够的,现在,把腹诊提出来了,触按,按一按,摸一摸,问问他什么情况,这当然首先得看腹部是柔软的,还是膨满的,还是有软、硬之别,这个都是要提到,他说“按之”怎么样啊?首先,还是说对举,“按之不痛为虚”,和刚刚我说的虚寒性腹满鉴别点,是按之不痛为虚寒性腹满,痛者为实,这是腹诊与问诊结合,这个临床的诊疗技术,是医生一个基本技能,病人说腹部痛、腹部胀,“请你上床,我摸一摸,按一按”,按的过程中得问病人,“感觉如何?痛还是不痛?”这是用痛与不痛,来鉴别腹满,是虚寒证还是实热证,不痛者为虚证、寒证,痛者为实证、热证。
  下面,他又说了,“痛者为实,可下之”,用下法,具体怎么个下法,当然,必须是实证、热证,才可以用下法,需要分析的地方,就是“下之黄自去”,这个“黄”,是舌质黄,还是舌苔黄?通过下法,能使这种黄去掉,一定是指苔黄,实证、热证采取下法,这个“黄苔”,应该是腻的,还是应该燥的?应该是燥,舌苔黄而干燥,如果说要用大承气汤,《伤寒论》里面讲了,甚至于舌苔焦黑起刺,因此,这个“可下之”,一定是寒下法,承气汤系列,得用这样的方药,舌苔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必须是里、实、热证的舌苔,是其标志。所以,实证、热证的腹满病,应当采取可下法,可下法是针对里、实、热证,采取寒下法,才能保证舌苔黄怎么样啊?“下之黄自去”,这必须得是药证相符,一药而愈,舌苔下去了,里热、实热也解除了。
  现在,我们要作一下具体的分析,比方说“下之黄未去”,你还下不下了?按照[按语]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第一个,“下之黄未去”,可能是病重而药轻了,这种情况下,你接着再攻一下,拿舌苔黄来作诊断,作疗效判定标准,它这种“没尽去”,必须腹满按之痛这个证依然存在,大便仍然便不尽,没有完全通利下去,这个时候,“下之”,得继续下,一定按照大便的情况,和舌苔的情况,腹满的程度,来决定到底是下,还是不下,下这个药量、药力,是加重还是减轻,这就是根据临床表现,一定得按照实热证腹满,里、实、热证辨证,才能看舌苔来决定,是下不下了。第二,就是苔黄的情况,刚才我们也讲,胸痹病也有出现薄黄苔的,但是,那是个阳化的假象,绝对不能用寒下法,反过来说,他腹痛,还是胸痛,疼痛的部位绝对不是在脘腹以下,胸痹的疼痛,我们一再强调,在胸膺部或者剑突下,若是说里、实、热证,一定得是大腹的疼痛拒按,所以,既然虚寒性的腹满特点,是时满时减,你说实热性腹满应该是减还是不减呢?等着看大承气汤的条文时,我们再讲,今天我先说到这,就是拿大承气汤来解决舌苔黄的问题,这一定得是疼痛拒按为特点,才是实证、热证腹满的特征,假如说“按之不痛为虚”,这里面涉及了虚寒证的腹满,一定是喜按的,或者得按则痛减,而实热证的腹痛,拒按,是得按痛剧的,他不让你按,拒绝你检查,实热证和虚寒证的腹满病,它虽然简单的说,“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我说,通过“可下之”,的治法来决定的,虚寒证的疼痛是喜按的,得按痛减,或者说得热痛减,要不怎么说用温补法治疗呢?而实热证拒按的程度,一定得按痛剧,才能用“可下”法,而且是寒下法。还有一类,就是苔黄是假象,不可下。刚才我说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行。第三类,湿热病,舌苔黄不黄啊?它那个苔黄一定是黄腻的,湿热没有成实,禁下,不可下了。
  请大家看一下我们《讲义》,是不是这样分析的,在[释义]的第二段,讲到实证的腹满,除了胀满拒按的见症以外,还必须结合舌诊,舌黄是湿热积滞的征象,内有实热,则舌苔多黄厚而燥,至此则可下之证已具,下之黄苔自去,但必须指出,舌黄未经攻下,才能使用下法,如果已经攻下,必须考虑舌黄是否当下,或下法是否确当,是否合适,或者有无并发证候,这些问题你得考虑清楚了,才能采取下法,所以说,“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这两句是辨证施治的关键,这也是说明,张仲景之所以重视腹诊,同时要结合问诊,还要看舌诊,看应用下法的结果,要进行分析,然后[按语]说,于此则必须明确,舌黄固然是可下条件之一,假如已经攻下,而舌黄仍在,就应当从多方面来考虑,一种是湿温病,我说的是湿热,舌苔虽然黄,但是没有化燥成实,你不可下,还有,就是实证转虚了,舌黄仍然存在,这个也不能攻下。另一种,就是病重药轻,没有达到泻下作用,或者下后余邪未尽,舌黄虽然有一些稍稍去掉,或者仍然存在,这个时候呢,为了尽去其邪,可以下。另外,也提到了体质的问题,或者病情的程度,比方他病人有阴液亏乏的情况,还可以增液行舟,就是增液承气的办法。
  我觉得,他强调了医生的基本技能里,作为腹满病的检查上,一定得是什么呢?除了问诊,一定得结合腹诊,腹诊还要结合望诊,望舌质和舌苔,这样,在采取下法上,你才能够有的放矢。
  这堂课到这里,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