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3讲

  第43讲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上一节课,我们把第十篇,关于合篇意义和基本概念讲过了,特别是腹满病的概念,我们提出了,狭义的腹满,是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广义来讲,它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便秘、呕吐,或者简称“胀、痛、秘、呕”,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所以,本篇的腹满病,应该特指广义含义的腹满,第1条,它是从中阳不足,厥阴肝气上逆而论,把它统称为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这条作为熟悉就可以了,关键就是第3条,我们引出了虚寒性腹满的特点,叫做“腹满时减,复如故”,说“此为寒,当与温药”,所以,从治法特点上来说,它是指虚寒性腹满的特点,关于“腹满时减,复如故”,讲的是寒气为病,引了《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的,“脏寒生满病”,是责之于脾,所以,寒气为病为什么会出现“时减,复如故”,我给大家总结的,就是“时满时减”的特点,在病机认识上,因为它是属于寒气为病,“脏寒生满病”,“此为寒”,寒气是属于无形之寒气,所以,它有气聚、气散,时满时减的特点。“当与温药”,没有提出是用什么药物,《伤寒论》里面277条讲了,“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个“四逆辈”,就是指的理中丸、理中汤,附子理中丸等等,所以,第3条先说虚寒性腹满。
  现在我回忆,咱们讲“胸痹缓急者”,我给大家在《胸痹》篇的,急证条文里,对“缓急者”,提出三种含义,至少是发作性疾患,而且有时缓、时急的特点,当它急性发作的时候,阴寒乘踞的时候,上焦阳虚,胸阳不振,才造成的阴寒乘踞,“阳微阴弦”嘛,当(阳气得伸──时缓,阴寒之邪与阳气交争──时缓时急),所以,连续几个篇章里面,都涉及到疼痛、或者发作性,象奔豚气病也是那样,也讲了腹痛,而且有气冲上逆,现在讲到第九篇,又是以疼痛为主症,也是发作性、时缓时急,这和我们现在讲的虚寒性腹满,在病因、病机上要鉴别开来。第八篇我就不重复了,这第九篇和第十篇邻近的两个篇章,涉及到的都是发作性疾患,都有时缓、时急,或者时聚、时散,包括它讲的,“腹满时减,复如故”的情况,怎么理解?病机上,我给大家作这样的提示,接下来讲,用腹诊和问诊,以及舌诊相结合,体现了中医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说,见到腹满腹痛的病人,在病床上,要进行医生和他之间的配合,腹诊,同时要问他痛与不痛,它(第2条)讲的是“按之不痛”,实际这条原文侧重是要讲虚寒证腹满,还是实热证腹满呢?是为了讲实热证腹满。但是,为什么要先说“按之不痛为虚”呢?这就是一个对举的写法,要进行比较鉴别,强调按之痛为实热证腹满,这是一种对举和强调语气,强调在腹诊过程中,不痛者为虚,这里面的“不痛”,我昨天已经提示了,一定是喜按,按之痛减,作为“痛者为实”,它一定得是,按之以后痛剧,拒按这样的特点,它为什么会按之痛剧呢?就因为是有形之邪。这有形之邪包括什么?我们特别说了,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阳道实,实则阳明,《伤寒论》叫做“胃家实也”,阳明胃家,我们《讲义》写得很细致,也就是说,不能统称为“宿食、燥屎停积于胃肠”,中医的名词术语,也要用的有准确性,宿食停于胃:燥屎积于肠道,一定是这样,所以,这个有形之邪,就是指的宿食、燥屎。作为本科生来说,在名词术语的运用上,一定是这样的,有形之邪指宿食、燥屎而言,对于它停积的部位,一定是宿食停于胃,而燥屎积于肠道,所以,我们《讲义》,你看这一条尽管很短,但是它把这个写得很确切,这和西医的认识是一样的,我们说“实则阳明”,也就是在胃肠的疾病,从脏腑辨证来说,涉及到脾,有的涉及到肝,还有的比方说及表(少阳),还涉及到肝胆,所以,胆、胰腺的疾病,也在实热证腹满里要体现。
  它讲“痛”的问题,后来它又提到了舌诊的问题,“舌黄”,这个地方,既提出舌黄,是实热证腹满可见的舌象和舌苔,再一个,提出治法应该是用下法,我昨天分析了,“舌黄”有几种情况,第一,就是下法当否,对于如果是用了下法以后,舌黄轻微了,这个舌黄一定是苔黄燥,或者是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刺,一定是因里实,而热结,所以,这个“下”,一定得是寒下法,苦寒泻下,因此,这个舌苔就应该是黄而燥,或者是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刺,比方说,(1)下后黄苔还退得不尽,那就是病重而药轻,需要的话,要用下法,就是在药力上,是轻还是重,结合具体病情来分析,(2)就是它这个阳明热结,津液亏乏,阴津已经不足了,你还是要用下法,但是,一定要增水行舟,用增液承气汤之类,不然的话,你用苦寒泻下,更加伤阴,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伤正,这是关于下法当否的问题,第二,就是是否当下,书上讲湿温,我觉得临床上最常见的,平常遇到的,就是湿热的问题,比方说咱们讲狐惑病,湿热内蕴所致,你得采取什么办法,你能用苦寒泻下法吗?不行。得采取清热燥湿,或者清热利湿法,象赤小豆,清热利湿,同时给它萌生小芽,还能够排脓解毒,所以,湿热型的,你绝对不能用下法,它那个舌苔,也不是黄燥,而是黄腻,证明湿热并没有燥结成实,因此,不能泻下,这就是说下法,是否当下的问题,这是一类,再有,就是实证转虚,实证转虚了,舌苔仍然在,但是也不能硬去攻伐,已经成虚证了,要扶正,第三,要考虑有无并发症的问题,就是说,你若是当下不下,贻误病机,病情要进展的,反过来说,不当下,你结果坚持用下法,容易使邪气入里,也容易伤正,这是第三方面。第四,我认为,可下的证,不一定都舌苔黄,因为咱们后面的几篇,要涉及的问题,比方说水气病,包括有些痰饮结实的,用甘遂半夏汤,包括十枣汤,就是饮邪在体内停聚以后,也影响津液的上承,因为,这个黄苔,你得考虑是一种热灼熏蒸的问题,它舌苔才黄、燥,是热邪熏蒸的结果,若是津液不能上承,苔也燥,但是舌苔并不黄,瘀血问题也是,象《伤寒》讲过的桃核承气汤证,我们《金匮》要涉及,下瘀血汤证、抵当汤证,等等这些瘀血证,包括前面讲过的大黄?虫丸症,它要强调舌质、口唇的紫,两目的黯黑,肌肤的甲错,它并没有提到舌的问题,所以,攻下瘀血,舌苔也不黄,这四条作为昨天讲过的内容,作一下补充和整理。
  下面,我要继续来分析,就是实热证腹满,除了“按之痛为实”以外,舌苔黄是个标志。还有一个,关于腹满减与不减的问题,要和虚寒性腹满作对举,作比较、鉴别,这在13条。在《伤寒论》里面,对大承气汤证的描述,叫做里实热结证,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实热证腹满,这种腹满病辨证,属于里、实、热证的范围里面,积胀俱重,是积滞和气滞并重的情况,用大承气汤,请大家看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一类)
  这条和我刚才复习的第3条,要进行鉴别,它说的是“腹满不减“,所以,要和虚寒证的腹满严格区别开来,这条就是实热证腹满,说实热性腹满也行,这是个标志性的证候,特点是腹满不减,为什么不减?刚才已经说过了,是有形之邪阻于胃、肠,具体的说,宿食停于胃,燥屎积于肠道,有形之邪不去,它怎么会减呢?现在要讨论的是“减不足言”,这在历代医家认识里有争议,象我们书上的[选注]就选了,一个是《金鉴》,一个是《论注》,徐忠可的,咱们现在先说这三种意见,然后,我再给大家分析,他(注家)怎么写的,就是其含义,一个说“虽减不足云减”,这都是随文附义,与这条文就表面上来解释,“虽减不足云减”,指减得不太多,还是承认有减轻的时候。第二种,就是说“虽减不过稍减”,象我们讲义[选注]里,请大家看,第二个[选注]《医宗金鉴》,前面说了“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还在强调有减轻的时候,不过小小的、稍微的有点减,或者说还谈不上减轻,实际上,他还是承认有减轻的时候。第三种说法,说“微微轻减,而腹中仍实”,这三种说法,就是不管怎么形容,还是承认,“轻减”、“稍减”、“不足云减”、“不足言减”,承认有减轻的时候,如果有减轻的时候,那和虚寒性腹满还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仍然是一种时满时减的状态?因此,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关于“减不足言”,关键是在“不足言”,谈不上之义,因此,这是一个插笔法,就是用这句话来突出第一句话,叫做腹满是不减的,怎么理解?假如说腹满,对于实热证腹满,因为有形之邪在里,这种里实热结的情况,如果不通过下法来解除,它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如果有减轻,就谈不上是实热证腹满了。“不足言”,谈不上,也就无所谓是实热证腹满了,所以,两者不可混淆,否则就和时满时减划等号了。因此,这句话一定不可随文附义,要把它当作一种插笔法,用来强调腹满是不减的,假设有减轻的话,那就谈不上是实热证腹满了。
  好了,然后他用肯定语──“当须下之”,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实热证腹满,当须下之,他这是肯定语,一定要采取、必须要用下法,而且是要苦寒泻下,但是,关于用什么方,是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还是增液承气汤,请考虑,叫你随证来变通,因此,用商量的口气,“宜大承气汤”,就是仲景所创制的承气系列方剂,可根据病证情况,临证变通,“宜大承气汤”。关于承气汤的组成,在[现代研究]里面,对什么研究得最好呢?现在,我要说大黄配芒硝的问题,这在《方剂学》和《伤寒论》里面,都把这方说了,我在这里再请本科同学做一下复习,大黄,我们说它是一个泻下药,而且是苦寒泻下的作用,但它的清泄力,作为苦寒的药物,清泄、降泄、通泄,它三方面都有,关键是它通行十二经,有斩关夺门之力,是泻下的意思,但是清泄里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其泄热力强于它的泻下力,它所含的大黄酸,能引起继发性便秘,所以有的人,你看他说大黄能泻下,习惯性便秘,就把大黄熬了喝水,开始都直拉稀,肚子疼,后来接着就便不了了,为什么?大黄含有的大黄酸,副作用体现出来了。
  我们学校附院,在70年代初的时候,X线科的主任,张主任,他就是西医的同志,在中医院校里面逐渐接受了,中药的应用,特别是钡餐透视的时候,遇到胃肠蠕动缓慢的病人,为了检查,迅速地让它钡剂通过整个胃肠道,怎么办呢?让他(患者)去药局,抓一点大黄饮片来,用温开水给它泡开,泡了以后,马上让他喝下去,就加快速度让他检查,很方便的。
  所以,你在煎汤药时,为了取它大黄的泻下力,一定得后下,以增强它的泻下力。而大承气汤配芒硝,现在解释它,妙就妙在芒硝是盐类,盐类正好能够使肠道机械性的扩张,增加了水液,增加了水分,牵制了大黄酸继发性便秘的副作用。因此,这个主辅配伍,一个是苦寒,一个是咸寒,从我们传统的理论上来讲,苦寒泻下,咸寒软坚,现在药理,包括动物实验,证实了它这种配伍的意义,多么吻合,咸寒软坚,真就是增加了肠道的水液,把它的容积机械性的扩大,大黄再有那个副作用,继发性便秘,有芒硝给予纠正。
  关于枳实与厚朴,我们昨天在复习枳实薤白桂枝汤里面,请大家看了一个[选注],那位注家分析得多好,枳实解决胸满,厚朴解决腹满,都是行气去滞,肠道以通为用,一定得保证气机的顺降,所以,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基本的技能要学会,腹满、腹痛的临床检查,一定要医生和患者合作,进行腹诊,腹诊要和问诊结合,痛还是不痛?是满还是不满?还要看舌诊、望诊,所以,四诊合参体现得非常好,是基本技能。再一个,就是基本知识,腹满要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区别,如何辨别实热证腹满、虚寒证腹满,它的证候特点是什么,这是辨证的关键,包括虚寒性的腹满,一定要“当与温药”。昨天我们还讲了,“当与温药服之”还要具体分析,是“温补”还是“温下”,今天又强调,实热证的腹满一定得是用苦寒泻下,这都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来重复,《内经》里面所讲的,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五脏者藏精气不泄,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六腑以通为用”这样的一个理论,基本理论,在我们讲的实热证腹满里,所有的方剂,包括昨天我提到对急腹症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就是依据这条基本理论,“六腑以通为用”因为,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只有胆是奇恒之腑,它们关系到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包括排泄这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就是靠“六腑以通为用”的作用,整个胃肠一定要以降为顺,而且是和降为顺,也可以说是胃肠,特别是胃肠,胃肠和降为顺,这是基本理论,在本篇里面,“三基”,对本科学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我觉得学本篇的内容,应当是增强“三基”的训练。
  我所说的这个“积胀俱重”提示了,积滞和气滞并重,因此,在积滞的问题上,依靠大黄和芒硝的配伍,气滞为重,用枳实和厚朴的配伍,所以,整个大承气汤是通腑泄热的作用,也可以说攻下热结,我用一个图表把它归纳一下,比方说,虚寒证腹满,舌诊应该是什么样?除了他所讲的这些以外,还应该兼有哪些症呀?我们应当作一下补充,才能够真正达到,巩固“三基”这样的愿望。

  腹满寒热虚实的辨别

  证型
  实热证腹满
  虚寒证腹满
  病机
  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脾胃虚寒,气滞不运
  症状
  问诊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腹满时减,复如故
  腹诊
  按之痛(痛剧,拒按)
  按之不痛(痛减,喜按)
  舌诊
  舌黄(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
  舌淡,苔白滑
  补充
  大便秘结,烦燥,潮热汗出
  脉沉实有力或沉迟等
  畏寒肢冷,口吐清水
  下利清谷,脉沉细等
  治则
  可下之
  当与温药
  治法
  通里攻下(承气类)
  温运脾阳(四逆辈)
  下面,我来讲一下,关于腹满寒、热、虚、实的辨别,咱们现在《讲义》上,都写成“实热性腹满”,“虚寒性腹满”,我认为,还要体现仲景的本义,这个本义就是辨病,辨腹满病,辨病的基础上要以辨证为主,因此为实热证腹满,虚寒证腹满,《讲义》写成,实热性腹满,虚寒性腹满,我们为了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为主,在这两个证型中,从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四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下归纳。作为实热证腹满,在病机上,一定是实热内结,有形之邪阻滞,腑气不通,虚寒证腹满,因脾胃虚寒,无形之寒气为病,气滞不运,在问诊上,按照原文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实热证腹满的一个特点。虚寒证腹满,是“腹满时减,复如故”。腹诊,“按之痛”,它说“痛者为实”,实际上实热证腹满,是腹诊按之痛,表现为痛剧和拒按。虚寒证腹满,是按之不痛,痛减或喜按。舌诊方面,实热证提出舌黄,这里特指舌苔的,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给虚寒证腹满补出虚寒的特征,脾胃虚的表现,特别是脾阳虚的表现,见舌质淡,苔白滑,由脾虚湿盛所致。作为补充的就是兼有症,临床所见的,也是来帮助我们鉴别,虚寒证和实热证腹满,把它划分为,实热证腹满伴有,大便秘结,烦躁,潮热汗出,脉沉实有力或沉迟等症,这是按照《伤寒论》里,大承气汤证的临床症状作的补充,虚寒证腹满,就是症见胃寒肢冷,口吐清水,下利清谷,脉沉细等,这是按照理中汤、理中丸的,临床症状补充下来的。治则,就是可下之,在治法上,体现通里攻下,承气类,当与温药,温运脾阳,宜服四逆辈,就是理中丸一类的方药。
  这就是根据我前面所讲的几个条文,给大家补充,在临床怎么样来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原文分析后,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记住的,就是刚才这四个条文,1、2、3、13条,我给大家用图表已经归纳出来了,如何辨别。下面我要解决的,就是实热证腹满的证治,已经讲过了13条,下面我请大家来看,属于实热证腹满的几个重点条文,准备讲四个,一个是厚朴七物汤证,厚朴三物汤证,大柴胡汤证,再加上大承气汤证,然后,我们对这四方证进行鉴别,这是侧重在实热证腹满的辨证施治方面,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当时张仲景对实热证腹满,在“可下之”治则的指导下,那些方证怎么鉴别。

  首先请看第9条,厚朴七物汤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二类)
  “病腹满,发热十日”,首先来说,是先病腹满之后再发热,还是先发热十日,再腹满呢?得先发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你从方来看,若先发热,后腹满,应该怎么治呀?现在,他说的是“病腹满”,要强调是已有腹满病来就诊,但是,你若问他的病史,先有发热十日,作为表证的话,它应该是脉浮的,这个“浮而数”和发热,不能联系起来只看成是外感风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脉浮而数,这里体现的是邪气盛了,而且,这个邪气是在肠间,而不是在胃,因为“饮食如故”,因此,这是表里同病,里证重于表证,在这个方子里面,它是怎么组成的呢?是桂枝汤去掉芍药,再和厚朴三物汤合成,我们现在是先讲厚朴七物汤,后讲厚朴三物汤,所以,请大家看厚朴三物汤的组成,就在下边,下一页的11条,厚朴三物汤的组成是,“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本方写的,厚朴半斤,也就是八两,大黄是多少呢?少了一两,那厚朴三物汤是大黄四两,这是大黄三两。枳实,厚朴三物汤是五枚,本方仍然是五枚,这就是说,合厚朴三物汤,实际在量上,大黄的泻下作用,比厚朴三物汤的量少了一两,这是厚朴七物汤的特殊情况。剩下关于姜、枣的问题,你看原方,因为有桂枝汤法,他为什么去掉了芍药呢?在这个加减里,就是腹胀满为重,以腹中胀满为主症的,叫腹满病,现在腹部不疼,所以去掉了芍药,一定是按照腹满病,以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但是,现在它不疼,所以去掉芍药,这个方子是一个表里两解的方子,但是,重点在于什么呢?对于解表和通里,通里的攻下作用不是很重,这是一个表里双解的情况。
  现在我要说“方后注”里,比方说“呕者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从这个“方后注”,也能体现大黄不能多用,证明它表证经过了一段时日了,正气有被伤的情况,所以,大黄的量要小一些,尽管需要通里,需要表里双解,不要重用,假设说,就用大黄三两,配上枳实、厚朴,若出现了下利,希望你把大黄去掉,张仲景自己就有加减法,在“方后注”里,这就说明要防止脾胃更伤,如果出现呕吐的话,加半夏,这里还是来调理脾胃的气机,用半夏。寒多者,用生姜加量,起到温散的作用,对解表,是辛温发散,对调理脾胃,也有温胃止呕的作用,所以,生姜的加量,和半夏的配伍,我觉得,这“方后注”的加减倒很说明问题,证明在表里证同见的情况下,临床上会遇到哪些情况呢?在临床应用上,防止伤脾胃,减大黄的问题,在原方里面,大黄的用量已经考虑了要少,但是,如果见下利,必须要把大黄减掉,再一个,就是对脾胃的问题,顾护脾胃。关于生姜的量,及生姜配半夏的意思,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