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8讲

  第48讲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
  书上的[按语]也提到了,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但是,他没有讲“胸不任物”和“胸任重物”的病例,很精彩,希望大家去翻阅一下,还有一个值得看的书,就是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在旋覆花汤的基础上,发展了,比方说,有关增加活血化瘀药的,辛润通络法,用归尾、桃仁等等,还有,他提倡加用虫类药,因为课堂的时候有限,我仅仅点题,辛温通络、辛润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等法则,后世对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治疗原则,是在此(本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关“肝着”的情况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来讲“肾着”,第16条,16条专论“肾着”的证治,之所以叫做“肾着”,刚才我们已经把“着”字的含义,给大家讲了,“留滞附着”之义,留滞到哪呢?是肾脏呢,还是什么部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一类)
  (下面念)“腰重如带五千钱”因为这里面有[校勘],请大家注意,《脉经》、《千金》就是写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着之病”,他(仲景)在这个条文里面,讲了它的病因,“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身劳汗出”,实际上,我们经常也会由于紧张、疲劳,或者天气炎热、室温过高,都会出汗的,但是,没有说因为出汗了,衣服湿了,就都得肾着病,它就在于“久久”二字上,再一个,我觉得,还是提示了体质的因素,外因上,“冷湿”,寒湿之邪,所以,这段话,我们来理解它的病因、病机。首先说,它是寒湿之邪,“着”,着而不去,痹着于腰部,现在讲腰痛、腰冷、腰重,都在说腰,腰和肾这间是什么关系?腰为肾之外府,因此,说寒湿之邪,就是根据“衣里冷湿”得来的,这“冷湿”二字,提出了是寒湿之邪,痹着于肾的外府──腰部,痹着的结果,不通则痛,如果湿邪偏重,他(病人)就感觉沉重,寒邪偏重,他就感觉腰冷,就是因为寒邪为阴邪,主凝滞,主收引,主疼痛,湿邪,“湿伤于下”,“湿流关节”,湿伤肌肉,因此,它侵犯的部位应该是在,肌肉、关节之间的,是腰的肌肉、关节之间,这个病机,是属于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这个“痹着”二字,我已经提出来了,就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冷”、“重”?寒湿之邪为阴邪,阴邪和阴邪的相合,使这种疼痛加重,固定不移,而且也会使腰冷、腰重的感觉,非常明显,下面我们来说,在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的促使下,它在临床特征上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说原文“肾著之病”,即指注家认为,得了肾着病的病人,“其人身体重”,他为什么不说是“腰重”?先说身体重呢,因为作为这种阴邪本身,它侵于下,侵于关节,而且是肾的外府腰部,面积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它影响到整个身体,以湿邪的表现为重,湿邪所致身重,然后说,局部是“腰中冷”,体现的不仅是临床症状,而且要体现寒湿之邪的问题,“五邪中人,各有法度”,我们在这些邪气的,致病特点、致病部位上,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在“肾着”里面,通过把原文把它体现出来了,他说“腰中冷”,特别又给形容了一下,“如坐水中”,坐水中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想,比方说炎热的夏天,我们若到江河里,或者游泳池里去游泳,第一感觉凉洼洼的,很舒服,但作为肾着的病人,腰中冷的感觉,就是凉洼洼的感觉,不是舒服的感觉,而是一种病态,“如坐水中”是形容他腰中冷的特征,“形如水状”,外形上好象得了水气病,没那么严重,只是“如”、“象”,不是水气病,这是一个鉴别诊断,寒湿为病,病人会感觉怎么样呢?一种自我感觉的肿胀,是湿盛的原因。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病人,他说,“我早上起来脸发紧,手发紧”,或者说“眼胞象刚刚睡醒”,这都有可能,但是,绝对不是患了水气病,更不象风水出现“目窠上微拥”,没到那程度,仅仅是“象”、“有如”,是湿盛的标志。
  下面,又说,“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这同样都是一系列的鉴别,为了使原文更突出它的临床特征,请大家注意,在“久久得之”之后,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寒湿之邪着于肾的外府腰部了,得了肾着病,应该是以腰以下冷、痛,来概括、归纳,这是归纳、总结了,作为肾着病的三大主症,如果再加上“形如水状”,是四症,先说腰部的三大特征,是腰冷、腰痛,腰重,部位,一定是在肾的外府──腰部,然后,具备腰冷、腰痛、腰重,这是它的典型症,是寒湿之邪痹着不去而显现出来的,特征,再一个,就是湿盛的表现,“形如水状”,这是作为肾着的典型证候,或者说它的临床特征,张仲景给你归纳为,腰部的腰冷、腰痛、腰重,又一次形容、比喻“如带五千钱”,在汉制的一千钱是多少?这是五千钱,过去演戏,或是电影,有“娄阿鼠”,《十五贯》,那是把钱装在一个布袋子长条里,围在腰间,我觉得,谁也不能说体会,非得是沉重到五千钱的重量,总的来说,患腰疼,寒湿性的病人,包括腰大肌的风湿,关节的疼痛,特别是常见的腰痛病,退行性病变,受到寒湿的诱因,则疼痛剧烈,而且,它的特点是,你看他的坐下、起立发重,病人自己说,“我发重,我坐起来费劲,站起来也得慢慢的”,这就是寒湿之邪的特征,寒主收引、凝滞,因此,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湿邪更是沉重,这是湿重的表现。
  下面,他(仲景)要进行鉴别诊断,说了几个“反”字,在前面我们所学的原文里,已经说到了,好多用“反”字强调鉴别诊断,“不渴,小便自利”,要和水气病进行鉴别,水气病,它最大的特点,因为肾司开合的功能失职了,在津液的蒸化上也出现了问题,所以,津不上承,必然口渴,肾失开合,特别是肾脏本身,如果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应该出现小便不利症,现在他说“口不渴”,小便没有不利的问题,因此,不是水气病,尽管有“形如水状”,却不是水气病。还有人认为,“口不渴”,病不在上焦,无小便不利,病不在下焦,饮食如故,病也不在中焦,他所说的病属下焦,不是在肝肾,而在肾的外府──腰部,这个鉴别诊断,实际上说了“三无症”,没有口渴症,没有小便不利症,没有不欲饮食的问题,因此,上焦,没有口渴症,中焦,饮食如故,下焦,肾的功能正常,小便自利,他要说的病属下焦,就是再一次确定病位,在肾的外府──腰部,整个原文,我用了“四有症”,腰痛、腰重、腰冷,形如水状。“三无症”,没有口渴,没有小便不利,没有饮食不欲,这肯定是肾着病,肾着病怎么治?叫做“甘姜苓术汤主之”,这里,我提示本科生注意的是,别一下背熟了,笔下写专入中焦的干姜,把甘草那味药给丢了,这是经常发生的,因为我会了,顺口就说“甘姜苓术汤”,笔下就写成“干姜苓术汤”了,把甘草丢掉,后世把“甘姜苓术汤”,命名为肾着汤,就是为了记住张仲景对肾着的,诊断、命名,以及他所出的“甘姜苓术汤”的治法,非常的微妙。
  咱们来分析一下肾着汤的组成,四味药,也叫“肾着汤”,生甘草,和干姜相伍,温中散寒,苓、术,我们强调了,茯苓和桂枝的配伍──“苓桂剂群”,茯苓和白术的配伍,是什么作用?温中健脾,治在哪里?是治肾脏?还是治在中焦?治在中焦,注家说叫做“燠土以胜水”,这个字燠念[yu],第四音,“燠”,火热的意思,给脾土以温热,就能达到胜水、制水的作用。李时珍也讲,“脾土爱暖而喜芳香”,脾土喜欢湿暖,怕寒湿,所以“爱暖”,“喜芳香”也是芳香化湿之义,所以,李时珍对于脾土的用药特点,归纳得非常的明确,“燠土以胜水”,这也是注家所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补土可以制水,还是回到了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上,补土可以制水,因此,他既不去补肾,也不去专门用一些治腰疼的,川断,枸杞,还是杜仲,不是直接用治腰疼的药,而是从中焦,“燠土以胜水”,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为什么会这么考虑?是因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只需要温化肌腠、经络间的寒湿,而不必去湿肾、补肾,是从中焦而治的道理,第一,燠土以胜水的作用,就是补脾土以制水,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中焦入手,补土可以制水。第二,从基础理论上来说,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寒湿之邪为困肌肉、关节之间,只不过它是在肾的外府──腰部的肌肉、关节之间。第三,需要温化肌腠、经络间的寒湿,所以,全选用,具有温化作用的药物。脾土,我还说了,李时珍概括为“脾土爱暖而喜芳香”,还是针对怎么化湿,怎么健脾,温化肌腠、经络间的寒湿,而不去湿肾、补肾,同样达到治疗作用。
  [按语]第一,一定要抓住它的临床特征,明确它的基本概念,什么叫做肾着。有的愿意说寒湿之邪痹着于,肾的外府腰部,阳气痹着不行,这是它的病因、病机,愿意写上可以,如果不愿意这么写,就是寒湿之邪所致,引起以腰痛、腰冷、腰重,形如水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把它的临床特征,四有症,给它说出来,就是指寒湿之邪引起的,以腰痛、腰冷、腰重、形如水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肾着。病因病机,是寒湿之邪痹着于肾的外府腰部,阳气痹着不行,不通则痛。甘姜苓术汤的功效,应当是湿中散寒,健脾除湿。第一,我要说的就是,概念要明确,第二就是鉴别诊断,他提到了“三无症”,要和水气病,要和病在上焦、中焦的情况进行鉴别,这就需要根据临床实际,辨证施治了,实际上,我刚才提到了。
  [临床应用]上,第一,腰大肌风湿,这有的时候是缓慢得的病,但是,真疼起来的时候,西医就按照急性的炎症处理,用抗菌素,如青霉素,肌肉注射不行,就点滴,或者是加激素,就这种治法,而我们中医就是辨证施治,这是一类,再就是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有的就是寒湿所致,有的是腰椎间盘,是窄了?还是突出了?它都可以诱发坐骨神经的疼痛,基本上和他(病人)不能够保暖,或者是过劳有关,这个方子可以作为基础方,然后再根据情况加减。对于内科疾患,比方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属于寒湿之邪所致的疾患,本来说病不在中焦,饮食如故,但是,因为它本方治在中焦,健脾除湿,温中散寒,所以,对中焦脾胃的寒湿之邪,有很好的治疗意义,相当于与慢性的胃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症符合,特别是对寒湿泄泻,或者说叫做寒湿下利,有主治作用。在妇科里面,寒湿带下,这个方子作为底方,也是很有意义的,寒湿带下,你也可以在此方基础上,加用完带汤,如白果山药车前子,甚至于芡实之类的药,对寒湿带下很有意义,因为它是从根上治的,从治脾胃虚寒来说。还有一类,就是妇科里面,有的人得了阴唇水肿病,阴唇水肿如果属于寒湿性的,可以拿肾着汤作底方,妇人妊娠时期下肢浮肿,属于寒湿型的,可以用本方,关于妊娠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在《妇人妊娠病》篇里有专方,还有的,比方说临证时,甘姜苓术汤你想不起来了,特别是胎动不安,或者随着泄泻,属于寒湿型的,参苓白术散,成药,很好用的,而且,参苓白术散对于调整免疫功能有帮助,这对于安胎,对于补虚、止泻,全都照顾到了。第16条,肾着病讲完了。
  脾约,因为和《伤寒论》重复,大家自学,因为“心伤”和“邪哭”是新的内容,我把它讲完。10条,是心伤,在标题上,我就写“论心伤病证”,因为是五脏病证举例,举到心伤,请大家看这个条文: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三类)
  “心伤者”,特别后来的总结语,我觉得对于理解本条的含义很重要,他说“此为心脏所致也”,我上次讲胸痹病,包括胸痹、心痛,也有一类就属于心之本脏发病,所以,这是“心伤者”,他讲了“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怎么理解?这是心脏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人不耐劳作,容易疲劳,而且“头面赤”,这是因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所以作为“心伤”的脉证,一定要出现心气虚证,出现的面赤,而下重的意思,实际上是来说肾气动于下,它要伴随着脐跳,在上,是阳浮于上,所以,下身表现为沉重无力。我想给大家介绍,孙思邈,在《千金方·十三卷·心脏脉论》里面提到,你若拿他这个原文,来对校本条的话,会发现这一条的意义更加完整,写的是,“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的下面,有“心中痛彻背”,多出“彻背”两个字,再接下来说“自烦发热”,所以,这么一描写,实际上把心伤,心主血脉的病,和胸痹、心痛彻背症,完全吻合了,所以,上海的金寿山教授,他认为,这一条所说的心伤,就和现代医学所称的,心肌损伤、心绞痛相通了,所以,我觉得,心伤的这部分说得很好,我把条文整个给大家顺一下,心伤就是指心气不足,阴火上浮,而清气下陷,因为心是阳脏,也是“体阴用阳”的,心气损伤就不耐劳作,稍有劳倦就虚阳上浮,所以,出现头面赤,而身体沉重无力,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当清气下陷的时候,也有的注家认为,这个“下重”应该指脱肛,即一种解释是下身乏力,爱疲倦,不耐劳作。再一种,认为是清气下陷,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而导致脱肛,心血失养,所以心中痛,而且彻背,自烦,发热,这对本条的认识,我觉得给咱们作一个很好的补充。
  下面,我要讲的就是“邪哭”,第12条,如果说,心伤是器质性的病变,“邪哭”,实际上就指的是功能性的病变了,看看12条: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三类)
  这一条有很需要解释的地方,特别是条文里面关于,“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部分,要给大家作解释的,“邪哭”叫做什么?[词解]说为不正常的哭泣,“邪哭如有邪鬼作祟,无故悲伤哭泣”,这个命名是症状命名,“邪”,不正常,不正为邪,所以[词解]就是,“有如邪鬼作祟,无故悲伤哭泣”,这和我们前面讲的,比方说百合病,它精神恍惚不定里也有这种情况,那是按照心肺阴虚,以心阴虚为主辨证,讲百合病时,我对于心主神明,强调了肺应该藏什么?五脏对精神来说,肺应该藏魄。酸枣仁汤讲了肝阴虚,肝藏魂,不能入眠,是魂不能入于肝,今天讲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这显然和什么相关呢?魂藏于肝,魄藏于肺,邪哭怎么能使魂魄不安了呢?现在说的是,“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肝与肺的不足,“血气少者属于心”,尽管是五脏所藏有所区别,比方说,我们已经复习了,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脾藏意,现在,它提到的是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总属于心神,所以它说,“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恐惧,“则畏”,“合目欲眠”,想睡,睡不好,失眠、多梦,甚至于出现惊惕,这都是属于“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这就是在睡眠质量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它概括出包括“梦远行”,作一些恶梦,非常害怕,惊惕,它总结为,“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所以,是一种精神、神经系统的病变,出现的不正常哭泣,在这里面,他(仲景)又点出“邪哭”,将来《妇人杂病》篇里面提到的,“脏躁”,不正是邪哭一类的病证吗?但在病因上,他强调的是五脏的脏阴不足,特别是心脾的两虚,为“甘麦大枣汤主之”,现在,他讲的是魂魄不安,“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的情况,然后提示,严重则出现癫、狂。
  我们学《中医内科学》,都讲的“阳盛则狂,阴盛则癫”,结果,它现在说的是,“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我现在,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衰”字,需要从文字学角度来说明,不是衰弱之义,不然的话,和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完全相反了,于理难通,这个“衰”字,什么意思呢?(〔古文〕????),就好像一个人,看到没有,戴个雨帽,穿着蓑衣,这种形象,在文字学上,《说文解字》的“衣部”,你会查到,它说是“草雨衣”之义,就是这个字,直接就这么写的,在“衣部”里面,就这个“衰”字,底下逗号,“草雨衣”,因此,这不能念[shuai]了,就是说,古文的这个“衰”字,从衣象形,看穿的这个,是不是象形字,因此念成[suo],蓑衣,“衰”当“重叠”之义讲,当重叠来讲,就好理解了,《难经》,请大家看,我们《讲义》给大家引了,是湖北武汉李今庸教授,在1978年,于《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了他对本条疑问所提出的看法,在123页,[选注]里面最后一段,《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第35页),这是李今庸教授的看法,他说:“本节的衰字读蓑”,应该是加“草”字头,念成“蓑(suo)”,不能念“衰(shuai)”,但是印的字是这么写的,“本节的衰字读蓑而作重叠讲,则本节阴气衰者如癫,阳气衰者为狂,亦即《难经·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义也”,理顺了吧,重叠之义讲,又回到了,“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比较符合中医理论,所以,这一直是在争论之中。当今庸教授发表了这个看法以后,正好我是在1982年到湖北中医学院,参加了全国《伤寒》、《金匮》师资班,我听到了他的解释,我认为很有道理,现在,我介绍给大家,因此,这就是说,当精神、神经方面出现了离散,甚至于魂魄妄行这种邪哭,重的话,它就是一种癫狂症,所以,有的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可以按照神经官能症,精神衰弱这一类的疾病来对待,甚至于表现为精神抑郁,或狂躁,重的话,就属于精神分裂症的范围,所以,这一条文非常有意义,没有出方治,我觉得,在我们《讲义》的[选注]里,五版《讲义》,比别的《讲义》完全的地方,就好在介绍了好几种说法,请你参考,让你自己甄别哪一个说法更为合理。首先,看它介绍了《真解》,程云来的看法,“……内难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阴气”,咱们就不能念成“衰(shuai)”,“此阴气衰(suo)者为癫,阳气衰(suo)者为狂,似与彼异,然经亦有上实下虚,为厥癫疾,阳重脱都易狂,则知阴阳俱虚,皆可为癫为狂也”,这从病机认识上,有所区别。作参考,《心典》,你看尤在泾怎么说,“……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源也”,他这就同意“阳气衰,阴气衰”,这纯属是随文附义。《释义》,是贵阳的黄树曾老师所著,他确实在近代临床,包括理论研究上有深度,有启发意义。他讲,“……癫狂,皆病名,各有二种,一为阴盛之癫……难经所谓重阴者癫指此”,这个宜用什么方呢?可用《中风》篇里面,我给大家提示的“风引汤”加减,“一为心阴气衰之颠,其状先不乐,头重痛,目赤,心烦,语言错乱,神志不宁,脉来细弱者是,此节之癫,即属之”,应在治法上,“治宜养心血安神志,如酸枣仁、生地黄当归身,红枣肉、小麦、茯神、甘草,远志、菖蒲、牡蛎、菊花,莲子心、灯心、竹茹之类,一为阳盛之狂……难经第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即指此,治宜重用生钱落、胡黄莲、洋芦荟,灵磁石、龙胆草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其上盛之威”,这是一个类型,还有一类就是,“阳气衰之狂,目妄见,耳妄闻”,就是我说的幻视、幻听,“善呼,或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此节之狂,属于后者,治宜用桂枝、甘草、高丽参五味子、白茯苓、龙眼肉,龙骨、牡蛎等味,振其心阳补其心气”。我觉得李今庸老师,在文字学上的考证,再加上黄树曾老师给的提示,治法上,癫有二,狂有二,学习本条,我说在这课堂里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剩下的时候,我想说一下在第十一篇里面,它提到了三焦辨证举例,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给大家理顺条文,19条: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在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有虚热肺痿,虚寒肺痿,热在上焦的肺痿应当指虚热灼肺,肺气痿弱。“热在中焦者,则为坚”,是指的大便坚,大便的秘结,“热在下焦者”,则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请大家注意,“热在下焦”,尿血的原因有实热,也有湿热,所以,在十三篇里面讲小便不利,其中有湿热为患造成的尿血,热灼伤及阳络,它也会出现尿血,但是,临床我们常见的湿热下注这一类,它讲的“则尿血”,特别它又提到“亦令淋秘不通”,有的人讲“?秘不通”,应该讲小便的淋涩不通,大便的秘结不通,我们《讲义》在[词解]上解释,请大家注意,什么叫“淋秘不通”?淋是指小便滴沥涩痛,在《中医内科学》里,也讲了淋病有五淋、六淋之分,那个“淋”,一定得是有尿道的一系列刺激症状,特别是得有疼痛,而且小便不畅,或者滴沥,或者有尿不尽的感觉,都属于淋病,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有血淋,气淋、膏淋,砂石淋,包括劳淋等等。秘,当作“闭”字解释,小便闭塞不通,在那个时候,张仲景特别注意,小便不通叫癃闭,为小便闭而不通,我为什么叫大家注意这个呢?因为将来讲到十三篇的篇名,要有争议的,那现在来讲对于小便的滴沥,包括尿道疼痛,是为淋病范畴,这个“秘”字讲的是,小便不通的癃闭,这是三焦病证的举例。下面涉及的,是小肠、大肠的病证,“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我们讲了,里虚寒证下利清谷不止,鹜溏,它提到了是鹜溏,象鸭子粪似的,水粪杂下,也是属于大肠有寒所致,严格来说,应该是虚寒所致,这样是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如果有热,是肠中的粘液垢腻,这就是大便表现为湿滞,或者不畅,湿热胶结,粘滞不畅,这是肠垢,它给理解就是有粘液,有垢腻之物,小肠如果有寒,“其人下重便血”,刚才提一个“下重”,为什么有人提出,除了下身的沉重乏力以外,下重还可以标志是,清气下陷,脱肛,这提到要便血,而且要出现类似脱肛的情况,有热,就是湿热下注到小肠,再影响到广肠,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肠,那就引起痔疮了,我觉得这些举例都是比较零散的,但是,至少对于寒热致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应当引起注意,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前、后二阴的病证,在这里面说得比较透彻,现在临床也是这么来辨证的。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关于第20条,积、聚和?气之辨,因为是属于复习的内容,从讲《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讲,积为有形之块,一定是痞块,癓之类的,病在脏,而且病位比较深,在血分,在局部的积的病灶上来说,它固定不移,所以比较坚硬,推之不移,聚为无形之气,所以它是一种气聚的情况,病位相对轻浅,在气分,因此,在治法上较积病来说容易一些,不是说它易治,容易,是跟积病相对而言,作为目前临床上来说,推之有移动感,对肿瘤的鉴别诊断,良性、恶性的诊断上有意义,《内经》、《难经》,特别我们《中医基础》,《中医内科学》反复强调,现在让我们来看,张仲景在《金匮》“杂病”里面,他把这样的一些难治之症,从鉴别诊断上重申一下,有形之状,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比方说疟母,是肝、脾的肿大,这就得看,如果是属于脾大性肝硬化,它在软、硬度上,也有轻、重之别,推之是可移还是不移,这也是和肝癌,或者胰头癌的鉴别,就是移与不移,疼的程度轻、重,再就是固定不移还是怎么样,所以,积、聚的部分,临床有意义,至少在鉴别诊断上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要明确,有关?气的这部分,是要和什么鉴别?就是和宿食,它们实际上是相通的,我们刚刚讲过宿食,一定是属于伤食、食积,饮食不节,脾胃不运的情况,它属于有形之邪,你只要把宿食,不管是用吐法,还是用下法,或者是当今所惯用的“消导”法,就可以了。作为?气,它是无形之气,或者说是因为脾胃更虚的情况,它出现的疼痛,可以喜按,或者按之痛减,但是,如果从脾胃根本的病变部位上,不给它改变,?气不能够得到纠正,所以,?气的病情比宿食为重,因为宿食为有形之邪,好去除,治法上明确,而这?气,尽管按之痛暂缓,但是,在消食方面,必须兼以理气,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日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作为医生,要指导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护理很重要,特别是从饮食上,要适合他病变的情况,以及他个体上的喜、恶,要进行相应的指导,才能使他这个?气的病,能够更快的向愈,而不至于恶化,或者转变成他病。
  这堂课,我基本上讲了第十一篇的主要内容,因为是一个脱落或者争议较多的,一个篇章,我请大家注意,它所体现的是以五脏为核心,强调五脏的辨证方法,以及以五脏来进行疾病辨证分类的,一个方法,要掌握这个,关于它本篇缺如的部分,我提供湖南中医学院,老领导、老专家谭日强的专著,对它缺如的部分作一下补充,可作学习参考,我重点讲了五脏症证举例,什么叫肝着?肝着的概念,一定得是什么呢?因为肝脉,它的循行部位是在胸胁,布胁络胸,如果被病邪附着不去,就会影响到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痞塞不通,痞闷不舒的感觉,重则刺痛,原文形容它的特征叫做,“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类疾病叫做“肝着”,旋覆花汤给你的启发,是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了加强记忆,我请你看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血瘀逐瘀汤,在活血化瘀治法上的应用,等于对胸痹的治法,补出的活血化瘀法,很有指导意义,再有,就是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在此方的基础上发展为,辛润通络法,辛温止痛法,就是对于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病证,在总的治法原则上,有所发展的指导。肾着病,也是临床常见病,在治法上给你的启发,是从中焦入手,燠土以胜水,补土制水,来祛除肾的外府腰部的寒湿之邪,如果着而不去,以腰痛、腰冷、腰重、形如水状,四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肾着”,为了鉴别诊断,“三无症”有哪些呢?无口渴,无小便不利,无饮食不欲,所以,病在下焦,不是在肾,而是在肾的外府腰部,关于病因、病机,他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所以,对于潮湿环境下的工作,或者说寒冷,不注意更换衣服易发病,在保健上要注意防范。[临床应用],我已经举例了,不占用时间了,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