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2讲

  第52讲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昨天开始,讲了第十二篇有关概述的部分,以及痰饮分有四饮,它的主要脉证,并且讲了留饮和伏饮的概念,以及临床表现的脉证。第1条、第2条,以及15条,是一类条文,还有,就是有关狭义痰饮的证治,我们《讲义》16条、17条为重点,也是一类条文,必须掌握的,其中“当以温药和之”,为什么要用温药?我们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析的,一个,是从痰饮病的形成,第二,从饮邪的病理特点,第三,就是温药的治疗意义,讲了这三个方面,一定要用温药。为什么叫“和之”,而不叫“补之”?一定要达到不能专事温补,也不能过于温燥,要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或者消水蠲饮这样的一个功效,为此,立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的方剂,作为狭义痰饮的主方,对于脾阳虚,或者说脾运失司的总病机,是一个主方,他讲,“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我给大家补充了,因为“方后注”里面说,服后“小便则利”,所以,他当有小便不利症,同时应该有“甚者则悸”,必悸等一系列症状,肾气丸证,他强调同样是狭义痰饮的轻证,但是,兼有一派肾阳虚的表现,就温肾阳以化饮,这是两个治本之方,治标的两个方子,一个是甘遂半夏汤,一个是己椒苈黄丸,为什么它是狭义痰饮的标急证呢?甘遂半夏汤证,他讲的是心下有留饮,“心下续坚满”,虽然自己有一种自救的趋势,“虽利”,但是“心下续坚满”,由“心下”确定是狭义痰饮,这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欲去,所以“甘遂半夏汤主之”,特别在煎服法上,我给大家介绍了,为了防止用甘遂、甘草相反的问题,可以是甘遂、半夏同煎,芍药、甘草同煎,然后再加蜜。实际上,动物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甘遂和甘草相反,有什么不良反应,在历代的医案里,没有专门记载甘遂半夏汤的治疗医案,但就是有日本人,在他的书里面提到了控涎丹,是在甘遂半夏汤里面得到的启发,对控涎丹的认识觉得更合理,控涎丹实际上是,甘遂、大戟加白芥子,所以,他认为那个作用就比这个更好一些,这仅供参考。因为我对这个方子的应用,没有体会,而己椒苈黄丸,“肠间有水气”,狭义痰饮的标证,我说它有强心利尿的作用,很多的临床报道,包括一些“西学中”的同志,他也感觉到,比方说对于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心衰、水肿、小便少,己椒苈黄丸急则治其标,有很好的缓解症状的治疗作用,包括我那天举的,心包炎、心包积液病例,这是两个治本方、两个治标方,仍然属于狭义痰饮范围。
  今天,我们接下来讲,泽泻汤证,我上次课反复强调了,作为命名来讲,不管是四饮之分,还是留饮、伏饮,以及微饮、肺饮,一定以饮留部位,加临床特征为诊断标准、诊断的依据,因此,现在请大家看25条,在六版《金匮讲义》上,凡是条文写到“支饮”,包括我们五版《讲义》也是,都把它划作支饮的范围,这是在我们教研室集体讨论之后,得出,既然对饮病的诊断依据,第一是饮留部位,第二是临床特征,就是证候特点,那么请大家看25条: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一类)
  就说对原文的理解,着眼点应该放到“支饮”上,还是应该放到“心下”呢?一定是饮留部位在心下,“心下”者,狭义痰饮也。之所以叫做痰饮,在广义的痰饮病里,要第一个分出来狭义痰饮,着眼点还是在饮上,形容这种饮邪,是比较清稀的水液,在胃、肠之间,它有一种动荡、流动性,或者说这个“澹”,叫狭义痰饮,仍然含有淡(澹)荡、流动貌之义,所以,在胃肠间,从胃走向肠间,沥沥有声,这是狭义痰饮,一定是这样。关于他说饮留部位是“心下”了,为什么还说有支饮呢?大家想,我们刚刚复习过的苓桂术甘汤证,“心下有痰饮”,第一个症是什么?“胸胁支满”,胸胁为什么支满呢?因为心下,是在胃,有停饮在那,病人就会感觉有一种支撑胀满感,不能因为支饮也有支撑胀满感,而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证,列为支饮范围。因此,我认为泽泻汤证,一定是治疗狭义痰饮,所伴有的冒眩证,什么叫“冒眩”?昨天我已经讲了,全书里面几用“苦”字,来表示症状的严重、明显,是这么一个讲法。现在,这个主症里面痛苦在哪呢?“苦冒眩”。什么叫“苦冒眩”?什么症状最明显呢?冒眩。大家看[词解],叫做头目晕眩,我们讲头晕、目眩,或者叫头目晕眩,实际头晕、目眩,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头晕的同时伴有目眩,所以,它这个“苦冒眩”,仍然讲的是头晕、目眩的意思,或者说叫做头目晕眩。既然是水饮停留在心下,为什么要“苦冒眩”?清阳不升,饮邪所致。所以,我昨天也提到了,“无痰不作眩”,这个意思已经说出来了,是一种浊阴上冒,清阳不升,具体解释,我们来看[选注]里《心典》的解释。他说“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所以,泽泻汤这个方,就两味药组成的,泽泻为主药,辅药是白术,就这么两味药组成,大家看,体不体现“温药和之”之义啊?谁是甘、温之品啊?白术。在甘、温之中,酌加行消利导之品,不是开导,是“利”,“利小便也”,给水邪以出路。所以,尽管是两味药组成的泽泻汤,相当于“病在上而治在下”,这叫“上病下取”,所以,这个治法上很高明。泽泻汤,在刘渡舟教授的治疗经验里面,他最早在《中医杂志》上报道,治疗美尼尔氏病,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这是耳性眩晕,耳性眩晕和一般的眩晕不同在哪呢?中医辨证它一定得是饮邪所致,以饮邪为主的,耳性眩晕最典型的症状,是颠倒,不敢睁眼睛,一睁眼睛就觉得这房子都在旋转,也有的病人,他可能伴有听力上的减弱,或者就是耳鸣,也有这样的,但是,最典型的症是“苦冒眩”,同时,从病因上来讲,真就是清阳不升,浊阴上冒,你们看这个原方,药量是多少?五两的泽泻,二两的白术,比例是5:2。刘渡舟老先生他介绍的,是30克以上的泽泻,然后,白术是15克~20克,这个用量,他经验介绍很多,甚至于他用小柴胡汤合着这个方,来治疗耳性眩晕,也叫美尼尔氏病,供大家参考。
  因为这个方子,我也是临床体会,觉得这么用确实很好,但是我最多用到30克,曾经有一个大厦服务人员,她眩晕,做了耳科的检查,不能诊断是美尼尔氏病,但是,从症状上看,真就是旋转性的,不敢睁眼睛,一睁开眼睁,不仅是自觉旋转,且欲吐,所以,我觉得,配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道理也有,因为她胸胁不是支满,而是苦满,胸胁苦满,有郁郁微烦,也有呕吐症,所以,这样两相结合,即和解少阳,又能清泄一下,利水除饮邪,所以,症状缓解非常快,临证时,我基本上就是20克~25克的泽泻用量,白术15克~20克,不用焦白术,就用生白术,也是一种向下的作用。所以,这个效果很好。有的时候,也可以按照《中医内科学》,后来化裁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套用泽泻汤,效果也很好,因为有天麻的作用在里,也是化痰的意思。包括二陈汤,配泽泻汤,对美尼尔氏病都有治疗作用,时间关系,就介绍到这里。
  请大家注意,《讲义》上泽泻汤的病案举例,他提到了“伏饮眩冒”,因此,作为本科教学,为了在诊断上,能够有一个中医范围内的统一说法,而不要其说不一,那就说张仲景,他给四饮概念定的非常明确,第一,是饮留部位,第二,就是临床特征,不能见条文说是“支饮”了,这个医案举例又说是“伏饮眩冒”,就以为是支饮、伏饮,我认为,本条就应当是属于,狭义痰饮的眩冒,病机分析,就象尤在泾所说,包括我给大家分析的,饮邪停于胃,你说是哪里?所以,浊阴不降,清阳不升,眩冒也。泽泻汤,两味药,就起到温利的作用。
  还有三个条文,讲的是痰饮呕吐,在一些《讲义》里面,全部把它划到支饮里,请大家注意,是28条、30条、41条,痰饮呕吐的证治,也可以简称“饮呕”。刚才说有饮而作眩,现在有饮而呕吐,痰饮呕吐,请大家看条文28条: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二类)
  又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把它说成是“心下有支饮故也”,30条: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一类)
  “膈间”、“膈上”、“胸膈”,作为饮留部位,是支饮的病位,我昨天给大家介绍,支饮的饮留部位应该在胸肺,所以,它也认为“膈间有水,支饮也”。41条,全文最后一条: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一类)
  这一条就很明确的讲,水停心下,狭义痰饮,所以,一个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不可以理解为,即可以治疗狭义痰饮,又可以治疗支饮呢?我认为也可以,既然是膈间支饮,这不矛盾。现在,我要讲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什么是治疗饮呕的主方,学《中药学》,学《方剂学》,都说呕家之圣方,或者说呕家的祖方,是小半夏汤。不管是半夏和生姜的配伍也好,还是由它两味药组成的方剂也好,的确是呕家之圣方,我们《讲义》上也说,它是祖方,是止呕方之祖。我觉得,这三条原文,你可以把它综合起来看,共有什么特点呢?一个,是呕与渴之间的关系,比方说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如果一般的呕家,已经不是一次、半次的呕吐,呕吐一段时间以后,最能伤及胃阴,他应不应当渴呢?应当渴。但现在说“本渴,渴者为欲解”,这不是指伤胃阴的那种呕家,应该说是痰饮呕吐的病人,他通过呕吐,可以使在胃的饮邪能够稍稍的减轻,所以说,是有“欲解”的可能性。“今反不渴”,说明这饮邪通过呕也没有除掉,也没有减少,病没好,仍然有新饮在增加,所以他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这和刚才我解释的一样,仍然在胃,是狭义痰饮。他说用小半夏汤来治疗,小半夏汤什么作用?就是我们《讲义》说的,和胃止呕,散饮降逆,这是一个辛、温性质的方剂,一定是针对寒饮,饮邪为阴邪,而且是寒饮,所以,生姜、半夏,是相须又相畏的配伍,都是辛、温之性,辛、温的一种协同作用,而且都是温胃止呕,都有降逆作用,协同力量加强了,因此,它是和胃止呕,散饮降逆的功效,符合我所讲的,作为饮邪的病理特点,那几个方面它都应该具备,所以用其,温胃散寒、化饮降逆以止呕,是呕家圣方,是祖方。
  下面,我们再来看30条,他所讲的,“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一类),也就是说呕吐眩悸证治,但是“心下痞”,我也可以说狭义痰饮有,“胸胁支满”,也是表现为心下胃的支撑胀满感,也可以理解成“心下痞满”,所以,这是饮邪停留的心下,狭义痰饮的一个症,说“胸胁支满”、说“心下痞满”,包括《伤寒论》里面,叫做“心下逆满”,意思完全一样,所以,这个应当是狭义痰饮。昨天我可能讲的过程中,讲狭义痰饮水在五脏的问题,“恶水不欲饮”,第3条,请大家看,首先狭义痰饮的这种情况,“心下坚筑”,我昨天已经讲过了,“心下坚”是胸胁支满,“筑”呢,筑筑然跳动,心悸,“短气”,“微者短气”,“甚者则悸”,然后“恶水不欲饮”,为什么“恶水不欲饮”了呢?狭义痰饮的饮留部位在胃,胃里有饮邪停留了,所以,就不能再增加饮邪了,再喝一点,他更加胀满,而且特别厌恶饮水的增加,这不仅是不想喝水,就是增加了新的饮邪,这是说病理上的,增加新的饮邪,他就更加容易呕吐,所以“恶水不欲饮”,甚则“水入即吐”,《中医内科学》里面,是不是这么讲的痰饮病的特点啊?因此,我认为,由第3条来对照看,还是强调狭义痰饮的呕吐,这是30条。他又说了一句“眩悸者”,加茯苓,也就是说,加茯苓是指征是“眩悸者”。“眩”,标志什么?刚刚说过,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为什么“悸”?昨天说了,水气凌心所致,这就证明饮邪停在胃间,不说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就是他不仅伴发着呕吐,而且眩悸很明显、很重,证明饮邪并没有通过他的,“卒呕吐”,解决根本问题,新的饮邪还在增长,所以,拿小半夏汤止呕不够,得用茯苓导饮下行,使饮邪有出路,才能解决呕吐。实际我们临床看也是,将来十七篇,我们讲《呕吐哕下利病》篇,对呕吐证急则治其标,应该是沉降法,给他降胃气、止呕,现在来说,病根已经找到了,是饮邪所致,因此,要给饮邪以出路,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而小半夏汤,仅仅是散饮止呕。
  再看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一类),这又讲渴与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关系?就是饮邪有新久的不同,先渴后呕,就是以前没有呕吐症,当口渴饮水多以后,我认为就象昨天讲“食少饮多”,似的,不是因为吃得少、喝得多,导致的痰饮病,一定是因有新的饮邪产生,它归根结底是脾胃的虚弱,脾运失司,运化水湿的能力差了,所以,我们昨天总结,是“虚+邪”,内、外因造成的阳衰饮聚,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病情,因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又一次说明是狭义痰饮,在胃、肠之间的饮邪,它不仅没有祛除,又不能下,没有出路,因此,往上怎么样呢?出现呕吐,这个理解就是这样的,脾运失司,胃气不降,反应出呕吐为主症,但这里面要分析渴与呕的先后关系,来决定饮邪欲解,还是没解,是深重了,兼有眩悸者,还是心下痞,这些都是判断饮呕病证的轻、重,饮邪是否祛除,也就是说饮邪的去留,拿临床指征来进行鉴别,我觉得,这个方子很简单,就说到这,仍然属于什么法呢?比方说小半夏加茯苓汤,就是温利法,和泽泻汤是一样的,给饮邪以出路。
  这是关于狭义痰饮的内容,昨天讲了两个治本的方子,两个治标的方子,今天又讲了泽泻汤,又讲了痰饮呕吐三个方子,还想讲一个,五苓散证,就是在31条,饮停脐下。我为什么不挨着泽泻汤讲呢?我想,就比方说美尼尔氏病,由痰饮所致的眩晕,五苓散不好用,应当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还有刚才说的泽泻汤,这三个方子,所以,对后世形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是那么演化来的,一定得是以化饮为主的,因为苓桂术甘汤是“化饮第一方”,小半夏加茯苓,又进一步来说明,对于眩在其中,一定要小半夏加茯苓。刚才说泽泻汤,“上病下取”,这三个方子是治疗“苦冒眩”,而且由痰饮作眩,是非常得力的,而且对后世所有演化的方子,有启发意义。若说五苓散是个什么方,说“假令瘦人”,这“瘦人”二字,提示了还是属于狭义痰饮范围,31条: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二类)
  这里“癫眩”的[词解],叫做头目眩晕,有的人说颠倒性眩晕,不正好就是美尼尔氏病的特征吗?但是,不能因为张仲景说了,“吐涎沫而癫眩”,就一定是美尼尔氏病,临床验证,五苓散,它只能适合下焦水饮,我们原来也是讲了,一个是温脾以化饮,一个是温肾以化饮,现在等于教给你,对于下焦的水逆,治本,用肾气丸,治标,用五苓散。我觉得,这个方子用来治疗什么好使呢?我自己也亲自体会,一个是老年男子前列腺的良性增生症,老百姓叫“前列腺肥大”,它表现为小便不利,重的话,就出现尿潴留,病人很痛苦,特别是夜间,起夜、尿等待,老人都说尿等待,尿不尽,怎么做尿液检查也没什么问题,X线检查,就能看到是良性的增生情况,不是前列腺癌,这一定要搞清,可以说,这个病是从40岁左右就已经发病了,但是,它是缓慢的一个过程,所以,发病严重都是50岁以上的病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但是,西医对这个病,它有诊断办法,通过B超,甚至现在还有重量的测定,体积的测定,20克到25克为正常重量,现在如果超过25克,甚至大的到50克,临床症状就明显了,但因人而异,有的时候,因体格、身长,和他个体的差异,所以,完全靠前列腺的大小,来说明到底增生没增生,已经不确切了,有的人可能前列腺超过25克,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一定要以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不能仅靠B超显示的体积、大小,来证明,当然,这些检查都是无创性的了,所以,对于诊断很有用。那么,尿潴留一般都是老年患者,而且前列腺的增生已经到晚期,或者后期的程度,他才是这样的,我们中医就是这办法,急证发作的时候,就用五苓散,给他利尿,那比插导尿管还是有益,这是我说,可以允许药物治疗的时候,五苓散是第一方,化气解表,通阳利水,或者说温阳利水,对于老年人太适合了。然后缓则治其本,肾气丸法,有的病人,比方排尿,他也改善一些,但总有尿有余沥的感觉,甚至下肢活动之后,有浮肿现象,怎么办呢?肾气丸合五苓散,如果伴发炎症,你可以配合双花、连翘,这也是我们教研室已故的老中医,他自己说,用银翘地黄丸,就把桂、附换成双花、连翘,合五苓散,因为还有桂枝,所以,这个效果就非常适合,这是关于五苓散,也在狭义痰饮里面,这等于我今天讲了几个方子了?两个治本的方,两个治标的方,如果说和眩晕相关的,一个是泽泻汤,一个是五苓散,之后,我讲了三个治疗痰饮呕吐的方子,九个方子,好了,这就是狭义痰饮的范围。
  昨天,因为要重点介绍四饮的主症,我没有把悬饮的概念跟大家说,因为强调悬饮的饮留部位,《讲义》上原文是“胁下”,我给大家说一定是在胸胁,和肝脉、和肺气的宣降有关系,具体来说,《说文解字》说“悬”字,“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水饮作为县饮,它饮留部位,既不在胃中,也不是肠间,也不在膀胱,就悬结不散,这个饮留部位在胸胁,不靠上,不靠下,停于胸胁,悬结不散,起这么个名。它的主方,就是十枣汤,在哪两个条文里面显示出来的呢?21、22条。请大家看,这是两个一类条文,因为作为悬饮的主方,他说: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一类)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一类)
  我们说,作为痰饮的主脉,“偏弦也”,“偏”字,来显示饮邪停留在人体的局部,饮留部位不同,命名不同,临床主症不同,现在,他说“沉而弦者”,证明它饮病发于里、发于内的意思,所以,“悬饮内痛”,结合我们昨天讲的第2条原文,什么叫“悬饮”,那就是“咳唾引痛”,咳嗽、吐痰、胸痛,而且,当咳嗽、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因此,“内痛”,是胸痛的意思,比方说我们《讲义》,引《心典》的解释,“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讲为什么脉沉弦而内痛,讲沉弦,是“饮气内聚也”,聚于胸胁,“饮内聚而气击之”,气饮相击则痛,所以,内痛是胸胁牵引而痛,它可以导致咳唾引痛,“嚏而痛”,“痛引缺盆”,都是悬饮的临床可见之症,仲景在原文的描述比较形象,这是饮邪潴留在胸胁之间,对肝络有影响,对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影响,因此,它有一系列的症。现在我要说十枣汤,请大家看它的组成,芫花是炒,一般来说,甘遂、大戟、芫花,去其毒性,是醋炒的办法,原始的办法,是煨法,用湿面或者湿纸裹起来,放火灰中去烤,然后,纸或面糊了,就等于把甘遂的毒性去掉了,现在都是用醋炒,三味药是等份的,请大家注意,“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汁,内药末”,所以,这个方叫十枣汤,是十个大枣煮水喝,冲服三味药的药末,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它用量非常少,看“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不是说当天一下子用几遍,“得快下后,糜粥自养”,还得保护胃气,仅有大枣还不够。
  我就讲讲我自己当小大夫的时候,亲自遇到这么回事,那时候,本科刚毕业1、2年吧,在病房里值班,遇到一个严重肾变期的患者,他就是尿不下尿来,西药都用了撒利汞,双氢克尿噻已经用量很大,他也不尿,这是位高龄的老人,男患,那高度浮肿,就象我们讲的“色鲜明者,有留饮”,那皮肤锃亮,天天他们家的人,包括我们医生也是,用完药,天天去看排尿情况,盼尿,盼也盼不下来,后来中医科的主任,是辽宁中医学院毕业的,比我高两届,他说,我们给他开十枣汤,提笔就是甘遂、大戟、芫花各15克,当时把我吓一跳,我记得老师说的,甘遂、大戟、芫花只能用3~5分,他怎么用15克?我一想,他肯定临床有经验,我也不问,我就看,那时候,我还住单身宿舍,一天去好几遍,我就去看他这尿下不下来,另外,观察吃这药,有什么毒、副反应,这老人岁数大,结果24小时之后,不比西药作用大,我当时想,这课讲的是不是太悬了,讲得那么严重,量要严格控制在3分~5分,我们都用到15克了,怎么也不行呢?他(主任)当时也很慎重,就开1付,一看不行,再开2付,等于3付,尿量稍微的多一点,那位老人也确实就病故了。一直到1972年,我调回中医学院,先讲《中药学》,我再翻中医学杂志,正好是在我需要学习的时候,看到《新中医杂志》,那是广州的一个杂志,它每期都有中药学讲座,正好有峻下逐水药的这部分,我注意看,特别因为那时,在临床带这个问题,实践用的时候,和理论差这些啊?结果它(杂志)上面登了,一个北京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份,难溶于水,提示用水煎剂效果肯定不行,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昨天讲的甘遂半夏汤,甘遂,你看他选了多大的量?证明了张仲景当时也经过实践了,甘遂半夏汤,“急则治其标”,我们说甘遂和甘草相反,那张仲景说不相反,现在咱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它俩没有毒、副反应,但是,临床上,我们尤其是小大夫,没有经验的话,不要轻易使用,这不建议用控涎丹了,所以,你看,它是“甘遂大者三枚”,那就证明,他(仲景)也发现水煎剂,甘遂的量得大,这样也等于,使它的毒、副作用也相对小些。
  这是我,回过头来,七年之后,在讲《金匮》的时候,我才发现,张仲景自己就分得很清,你看,甘遂入汤剂,选大个的,三枚,那你想这量得多大啊?还和甘草在一起,有的注家就说,这个方子,你不要去顾及甘遂和甘草相反的问题,而是取其相反相激而相成的道理,这是一。第二,说这个方子妙,妙在哪呢?妙在白蜜,我们说白蜜解乌头、附子的毒,张仲景也发现,入水煎剂毒性不是很大的,同时又加白蜜,加了半升,所以,这个方子的分析,请大家再注意一些解释,但是,毕竟他用甘遂了,因此,他说甘遂半夏汤,是攻破利导的作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的作用,而五苓散,是表里分消的意思,所以,若用行消开导,或者行消利导之品,选药确实有轻、重之别,后来我才发现,十枣汤,张仲景是针对十个大枣来保护胃气,而三味药粉,1:1:1的比例,用量控制在3~5分,是散剂,才有这样的效果。我那天介绍,治疗心包炎造成心包积液的病例,而且腹水特别大,不容易下,我真就是三味药均用了10克,都是从药局拿来的,是炮制好的,我继续让病人用醋炒,然后服用,他说确实是通利二便,早晨起来哗哗的泻水,肚子马上就轻松了,这只能是急则治其标,而不能久用,伤正是不可以的,所以,十枣汤“方后注”也强调了,你要分强人、羸人,而且,平旦服了以后,不下,也得明天再服,而且再加点量,你不可能一日更服,另外,“得快药下后”,就是说通利二便以后,马上“糜粥自养”,时时顾护胃气,这个告诫是非常中肯的,这是关于十枣汤,治疗悬饮的主方,对于肺癌的胸水,在第七篇里面,我们介绍了泽漆汤,现在我说,象十枣汤、控涎丹这样的方子,急则治标是需要的。
  下面,讲溢饮的证治。“溢”字,“满也,盈也”,满了,它就要外溢,这也是饮邪过多以后,它外溢到周身肌表了,所以叫做“溢饮”。我就说的比较简单,《说文解字》说的“器满也”,盛东西的那个器,满了,结果满漾出来了,它是那么说的,“器满”,盈的意思,所以,水满就外流嘛,现在,饮水流行于四肢,他那词是用的水饮流行,流行于四肢。23条,讲的是“当发其汗,大、小青龙汤。昨天复习溢饮的主症,一个是饮水流行于四肢,表现有四肢肿的问题,还得有全身疼重,再有,就是当汗出而不汗出,无汗,讲了这几个。现在,请大家看,这个条文叙述也很简单,对于溢饮(23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一类)
  这个适应证,我想他一定得是符合饮邪在表,脉应该是沉呢?还是弦呢?还是浮啊?在表,应该有浮象,但是,作为水饮阻遏阳气,这个脉的浮,象不象纯粹表证那么明显?大青龙汤,麻黄是六两,石膏如鸡子大,鸡蛋大那么一点石膏,这也说明饮邪兼有表实证,同时也有一定的里热,大青龙汤,我们讲必须是兼有郁热,烦躁而喘,大青龙汤,倍用了麻黄,用到六两,用鸡子大的石膏,麻黄配石膏,有发越水气的作用,有兼清郁热的作用。所以说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都是麻黄配石膏,这个道理,就是麻黄辛、温,发越水气,开腠理,通调水道,石膏,石膏这药尽管是大辛、大寒之品,它清热而不伤阴,所以,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还是大青龙汤里面,全都是麻黄配石膏这么用,清其郁热,这也等于告诉你,饮邪为阴邪,知其常,要用温药和之,一定甘温之药里,酌加行消开导之品,但是,也有饮邪郁久化热的问题,这是饮病的变,要“知其常,达其变”,那么,知其常,饮为阴邪,它所具备的病理特点,一定要遵照“温药和之”之义。现在,我们要说加石膏,包括后面有木防己汤,仍然有石膏,这就是,他又提示了饮邪郁久化热,是其“变”,仍然不离“温药和之”之义,但是,作为加用石膏,或者说石膏配麻黄,更是发越水气,兼清郁热的配伍,因此,不管是大青龙汤,还是小青龙汤,同属于当发其汗,因为邪在其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当发其汗,这是因势利导之义。大青龙汤证,一定得兼有,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之症,这是饮邪在表,又兼有郁热的表现。如果小青龙汤证,它是表寒与里饮,寒饮并重,所以,它见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之症,这就是说,因为有寒和热之别,挟热的,大青龙汤主之,寒饮为重的,包括兼有表寒的,小青龙汤主之。
  关于大青龙汤的应用,我觉得,在临床上还有一个启发,就是素有里热,外感风寒之邪,大青龙汤到底怎么用?我们现在说的是外饮兼有郁热,实际上,只要属于新病,或者说由表将要入里化热的时候,还没有入里,表气被郁闭,或者说饮邪有被郁化热的倾向,这个时候,就是应用大青龙汤的指征,所以,它含有麻黄汤的成分,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因为有麻黄的成分,所以,它有开表祛邪,发汗利尿的作用比较明显,因此,可以一汗而解,同时,又有姜、枣来调和营卫,又有石膏,制其里热,而不伤阴,所以,大青龙汤不仅是病溢饮的主方,是对兼有郁热,对于表寒里热,或者是将要化热而没有入里的,也是适应证,不管是驱散表邪,还是邪除饮邪,包括石膏,只清里热而不伤阴,这个作用确实,因为大青龙汤证,它所说的郁热,就是在汗解之前,饮邪没有出路,他(病人)就有一种,郁热、郁蒸的感觉,所以,汗出而清,为什么叫大青龙汤,说“云兴而雨作”,故名,通过大青龙汤一服进去,就可以使汗解饮去。
  好,这堂课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