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1讲

  第51讲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
  我刚才给大家归纳的痰饮形成,总起来看,脾胃虚弱是本虚的问题,外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不管哪种因素,属于邪气,最后,它导致的是脾运失司也好,脾胃虚弱也好,还是脾阳虚是关键,所以,阳衰饮聚,本虚标实,这就是痰饮的形成机理,至少在这纲目上把握住,本虚标实怎么虚的,脾胃虚弱,脾运失司,整个外因,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属于邪气方面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办而起作用,病机就是阳衰饮聚,这个“阳衰”,一定要责之于脾,所以,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再先用温药,补胃阳,必须得考虑温补,应该用什么性质的药物呢?甘、温,能补、能和、能缓,这是甘味的药(温性药),取它能温、能补,针对本虚,阳不化气,必须用甘温的药物,达到能温、能补的目的。不管是脾,包括涉及到肾,这得解决阳不化气的问题。第二,燥脾土,应该用什么药呢?能够燥湿,性味苦、温的药,它讲到“燥脾土”,实际上包括对脾湿,要燥湿,同时也要助阳化湿,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用苦温的药物,要燥湿,同时要助阳化湿,所以,对脾和胃,两者都得兼顾。第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一定得用辛温的药物,辛能行、能散,所以,才能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这就是行散水湿,通过发汗、利水,这样的一些药物,发汗,开腠理,利水道,所以,这就是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前者补胃阳针对“本虚”,这些(燥脾土、发越阳气),都是针对“标实”。饮邪借助温药的作用,特别是能够起到,扶助阳气,振奋阳气的作用,使阳气得布,阳气通达,也可以说阳气得到舒展,就会使肺的通调能够下降,脾的转输得以上升,肺的通调要下降,脾的转输要上行,肾的蒸化开合,气化功能,才能够得以恢复,这还是说为什么要用温药,对整个水液代谢会有影响和作用。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和之”,是什么意思?已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温药的问题,现在我要说“和之”,“和之”是平和、调和之意,因为《说文解字》讲,“和,相应也”,基于这样的认识,还请大家来看注家的认识,就是刚才念魏荔彤的《本义》,后面紧接着说,“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就是说,你不要把温燥的药,甘、温补益的药用得太多,也不要行消开导的药用得过偏,应该使两者之间平衡,达到一个相应的水平,是最合理的,为什么?也就是告诫你,不可以单纯温补,一味地用甘、温的药,你说本虚,我就去温补,有什么坏处啊,不利于饮邪的化除,以防碍邪,不可专事温补,温补药治其本,但是,又不可单纯地、过用温补,要防止碍邪,饮邪不容易化除,这一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又不可过于,用辛开、辛散、温燥的药物,为了治标实,过于用行消开导之品不行,所以,不可过于刚燥,目的免伤正气,两者之间怎么协调呢?就得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效。你说都要防止,“既不可一味温补,又不可过于刚燥”,最后怎么办呢?就得是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就是苦温的药物,具有行水、消饮之功,“开”就是开腠理,“导”,通利二便,这样的一些药物,达到温补助阳,还是要围绕着振奋阳气,使阳气能够布散,能够推动饮邪化除,所以,起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效,这就是“和之”,而不曰“补之”的意思,这是关于“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历代注家对“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治疗原则的认识,比方说,高学山有《高注金匮要略》,他说得好,他说:“温药和之则阳回气化”,因为咱们最终要解决阳气的问题,要解决气不化水的问题,所以他说,“温药和之则阳回气化,而饮自去矣,盖指后文,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及大小青龙汤,等剂也”。就是这些方剂都代表了,“温药和之”的意思,所以,“温药和之”总体来说,也是说温运、温化,若说这几个方,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体现“温药和之”之义,就是对水饮来讲,温运、温化之意。
  解释就到这里,下面,我来作一下[按语]分析,第一,“温药和之”,是痰饮病治本大法,这一篇里面,实际上仍然是没有离开,从脾肾阳虚立论,从代表方,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看,就是温补脾、肾阳以化饮的,代表性方剂,因此,也体现了本篇仲景的学术思想,是要解决脾肾阳虚的根本问题,就是气不化水,所以一定要从阳气的,振奋、温补作用入手,同时要给饮邪以出路。关于治本之途,从温脾、温肾入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临床应用]上,根据这样一个总的治疗原则,病浅者治脾,病深者治肾。从本篇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体现“温药和之”之义总结出来的,对于饮病,病浅者治脾,病深者治肾,或者说,温脾、温肾,直接来体现,温脾阳以化饮,温肾阳以化饮。叶天士,他提倡:外饮宜治脾,“外饮温脾,内饮温肾”,这就是他又给发展了,分内、外,像清代的《证治汇补》,李用粹,在他这本书里,也专门有一个《饮病篇》,他提到“初宜分消,次宜调养”。病初,轻浅的时候,应该对饮邪给予分消,接着马上善其后,作以调养,“虚宜补中”,久的话,宜暖肾,“久宜暖肾”。湖北中医学院在80年代初,写的参考资料里面,它叫《金匮要略集释》,直接就提到,应该是饮停于上,治在肺,把饮停部位从上、中、下,来进行分别说明治肺、治脾、治肾,所以,《中医内科学》里面就说成了,作为饮病,标在肺,本在肾,制在脾,这个说法,不是对我今天所讲“重点在脾”,有什么矛盾,也是从本篇温脾阳以化饮,苓桂术甘汤主之,治本的话,温肾阳以化饮,肾气丸法得来的,标在肺,制在脾,本在肾,久病必须温肾,因此,要注意补肾的问题。比方我们要讲到,“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问题,同时要引证的就是道家,他们为什么要提出“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在夏季,就是6、7、8三个月,比方我们北方,7、8、9三个月,就开始服用肾气丸,对于支饮也好,狭义痰饮也好,使它在发作上,可以延缓,或者症状减轻,甚至于不发病,有这样的作用,这就是说,治其本,它可以有化饮的作用,这是关于治疗原则,从理论上,一定把它认识为是治本的大法,代表方剂就是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由于引申之义,在临床应用上,历代都有所发挥,现在在我们和《中医内科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给大家作了一下总结。
  下面,我们就要讲痰饮的辨证施治部分了,首先,讲狭义痰饮的证治,这也是一类条文,就是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一类)
  这就是狭义痰饮的证治,苓桂术甘汤证,这是一个典型的证候,把狭义痰饮的主症拿出来,叫作“心下有痰饮“,饮留部位在心下,它的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心下”二字,体现这是在说狭义痰饮,饮留部位确定,在主症上叫作胸胁支满,目眩,我们前面讲的,“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之后“水在心,心下坚筑”,心下坚就是胸胁支满,同时它也给补充了筑筑然跳动,有“心悸”,这里应该提出来有“心悸”,因为饮邪停在心下的部位,有支撑胀满这种感觉,是饮邪停聚的结果。那么,作为饮邪阻遏阳气,所以,它要支撑胀满。心悸,因水气凌心所致。为什么“目眩”?饮邪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所以,后世说“无痰不作眩”,从此而来,狭义痰饮为什么要“目眩”呢?饮邪阻遏的结果,清阳不升。
  本条“方后注”讲的,“分温三服,小便则利”,说明了小便不利,刚才我说了,它对肾的影响,是影响它的气化,所以,影响到肾的气化,就会小便不利,这个症从“方后注”要给予补充,所以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它有什么功效?苓桂术甘汤,就这四味药,而且注家说,“天下化饮第一方,苓桂术甘汤也”,对苓桂术甘汤的评价,为什么叫做“天下化饮第一方”呢?对张仲景这方,医家简直研究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要说后世对化痰方,二陈汤是怎么设计的,现在我说苓桂术甘汤的组合,这就能够达到我刚才说的,温阳蠲饮的作用,它就能够通过健脾以达到,利水的作用。苓桂剂群,集中体现了茯苓加桂枝,温阳利水,茯苓配桂枝,这个“药对”,我在开始就请大家注意了,茯苓配桂枝,不管是组成了多少个方子,它的作用就在于温阳利水,作为甘草白术健脾利水,因此,苓桂术甘汤的四药就是起到,温阳蠲饮、健脾利水的作用。即刚才我提的“温药和之”之义,典型的“温药和之”之义,温阳蠲饮,健脾利水的作用,也可以说,本方是温脾阳以化饮的代表方剂,它是怎么体现的?“温药和之”之义啊,甘、温,是谁具有甘、温之性?桂枝、甘草,白术也是。谁起到化饮的作用?茯苓,属于利、导之品,因此,它属于温利,这样的一个考虑,是甘温、补益、健脾之中,加行消利导之品,是甘淡渗利的茯苓,而且,茯苓和一般的利水药有别,属于补利兼优,它本身就有健脾,又有利水的作用,因此,这个方子非常平和,是治疗本虚的,而且是健脾、温脾化饮的代表方剂。说苓桂剂群具有温阳利水作用,多少药啊?五苓散,我们今天《痰饮》篇里面还涉及到,苓桂甘味汤,苓桂甘枣汤,是在《奔豚气病》篇已经学过了,下焦的寒水上泛,它也是冲气上逆所致,所以用苓桂甘枣汤,这一篇中,小青龙汤的病案举例,是苓桂甘味汤,然后再怎么增减,所以,这都属于苓桂剂群的方子,但是,皆取它温阳利水的作用,而苓桂术甘汤这个第一方,体现的是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之功,是从脾而治的。
  关于第17条,肾气丸证和苓桂术甘汤证,两方证如何比较,一证两方,这叫“同病异治”的原则,怎么体现的,请大家看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一类)
  刚才我已经说了,短气,“微者短气”,“微饮”来提示,是狭义痰饮的轻证,临床表现,一个是短气,一个是小便不利,均有这两个症,你怎么来区别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还是用温肾阳以化饮的肾气丸呢?这就需要看“短气”,两者有什么区别?我们已经知道了,肾阳虚的短气一定是肾不纳气,是吸气短,所以,对于脾阳虚的证,正好和肾不纳气的吸气短相对应,它应该是呼气短,再加上一派的脾阳虚证,《讲义》上有,如心下悸、目眩、胸胁支满,它写的本在脾的话,请大家看[释义]的第5行,“心下逆满,起即头眩等症”,本来就有胸胁支满,心下逆满,胸胁支满症,“起即头眩”,也包括我刚才讲的,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就是它原文里面,提到的胸胁支满,它有目眩、心悸、小便不利,这就是苓桂术甘汤证应该兼有的,《讲义》就说了,“心下逆满”和短气,“起即头眩”,我说呢,短气是以呼气短为主要表现,然后你再加上,胸胁支满、目眩,包括心悸、小便不利等症,我刚刚讲过的,应该充实进来,这就是应该是“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的功效,我已经说了,温阳蠲饮、通阳利水、健脾利水,这样的作用,总的来说,它和肾气丸比较,是温脾阳以化饮的作用。那么,肾阳虚证,吸气短症得加上肾阳虚证,肾阳虚证得什么样?我们已经学过了肾气丸证,应该是兼有腰膝痠痛、拘急不舒,畏寒肢冷、少腹拘急这些症,看看我们《讲义》在下一行里面讲,“其本在肾的,又有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等症”,就把我们学肾气丸的那些症,像腰痛、畏寒肢冷、少腹拘急,也得有小便不利,所以,有短气、小便不利,把微饮轻证的主要症状,点出来了,然后我们又从短气上进行了鉴别,再有,全身的兼有症,分别讲了偏于脾阳虚的,苓桂术甘汤证,偏于肾阳虚的肾气丸证,“当从小便去之”,这是再一次重申,这个治法不仅要温脾阳、温肾阳,还是要给饮邪以出路,所以,他有这么三点启发,“当从小便去之”,第一,提示应该有小便不利症,第二,就是给饮邪以出路,体现在治法上,第三,小便得利,提示气化恢复,这个气化,不仅仅是治在肾、治在脾,应该说对全身的气化,解决肺、脾、肾、三焦、膀胱,整个水液代谢的环流,要起一个恢复功能的作用,那就是说,包括脾的运化、肺的宣化,肾的蒸化、膀胱的气化,还有三焦的通化,治在脾、肾,解决整个水液代谢的环流,这个过程,等于重复我刚才给大家复习的,痰饮形成过程,解决脾的运化,因为重点为病机是脾的运化失司,所以,要解决脾的运化、肺的宣化,肾的蒸化,蒸腾化气嘛,肾的蒸化、膀胱的气化,这是咱们经常的,还有就是三焦的通化,所以,治在脾、肾。为什么为治本的大法?我觉得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从脾而治,从肾而治,这是17条,我也讲完了。那么,肾气丸怎么体现的,“温药和之”之义呢?“温”,是桂枝、炮附子,温补肾阳,为了“阴中求阳”,以生肾气,它也得是用滋补肾阴的,“地八山山四”,你别看它是滋阴药,但是,为了温肾阳,必须阴中求阳,属温补之类,行消开导之品是哪些药?茯苓、泽泻、丹皮,所以,肾气丸法,它也遵照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
  下面我再要讲的,就是对于狭义痰饮来说,有两个“治标”的方剂,18条,甘遂半夏汤,治标的方子,请大家看,“病者脉伏”,刚才说,作为痰饮的脉象,特别是留饮,应该是脉沉,作为它的主脉是偏弦,现在说“病者脉伏”,伏脉是沉伏于里了,比沉脉还要重: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二类)
  从这个原文的口气上来分析,咱首先得抓饮留部位,这个饮留部位在心下,你怎么知道是“心下”呢?它说了,这个病人得的病肯定是饮邪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饮邪,应该说狭义痰饮的留饮,为什么这么说?根据第一,饮留部位在“心下”,就是胃,这是狭义痰饮的饮留部位。第二,它说的是“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在原文里面提示了,是“留饮欲去”。第三,还应该提到的是心下坚满这个症,心下坚满的症,就是苓桂术甘汤证的胸胁支满。第四,留饮的标志,脉伏,不是一般的狭义痰饮,是狭义痰饮的留饮,留而不去,潜伏不出,现在用脉伏来表达的,是狭义痰饮的留饮,留饮有欲去之势,所以,我们也要因势利导,作为病人自己,他有一种自救的情况,就是总想通过大便排泄,使饮邪能有所减少,但是这种情况,“虽利”,虽然当时利下一点,能解除一些,他觉得减轻症状,好像症状有所缓解,“虽利,心下续坚满”,这个“续字”,表示继续,接着,很快之义,又有新的饮邪增长,旧饮能稍去,不能尽除,但是,又继续有新的饮邪形成,所以,这是来说明邪有进退,临床症状乍有减轻,突然通过下利自救能有所缓解,但是,不能根本解决,所以,它说“此为留饮欲去故也”,有这种趋势,那么,咱们就因势利导,给它从大便排出,叫作“甘遂半夏汤主之”,这张方子,不学《金匮要略》“急则治标”,这个意思不太明白。
  首先来说甘遂,峻下逐水药,而且通泄二便,请大家看,甘遂用了多大的量啊?选大个的三枚,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学峻下逐水药的时候,那个用量都是要求3分~5分,所以,十枣汤的应用是遵照这个基本用量,现在,我要说的水煎剂,“甘遂大者三枚”,然后,再请大家看,在配伍里面,有没有相反呢?“藻戟遂芫俱战草”,现在,甘遂和甘草相反,那么,半夏,还有芍药,这里面到底起的什么作用?我说了,它也得取因势利导的意思,因此,它有攻克之义,峻下逐水,所以,这个方义,这几味药组成的功效,体现本方为攻破利导之剂。攻下逐水的结果,使水饮有去路,解决它留饮欲去不去的问题,现在说,若是相反相成怎么办?相反相成,有的注家认为,甘遂和甘草,分开用,在《类聚方广义》里面,[选注]第三里面,他(日本·尾台榕堂)说,“此方之妙,在于用蜜,故若不用蜜,则不特不效,且暝眩而生变”,防止毒副反应出现明显,就像吃乌头、附子那样,造成明显毒副反应,他说就“宜遵守古法”,这古法,就是让它用蜜来煎煮,我们《讲义》在哪提出来的呢?1.[校勘],《千金》;2.[选注]《今释》。现在就是说,芍药、甘草一起煎,甘遂和半夏在一块煎,之后,把这两个药汁,再加上蜂蜜同煎,是这办法,就躲开了甘遂、甘草相反的问题,在煎服法上,特别是水煎剂要注意,甘遂和半夏,它取甘遂攻逐水饮,半夏来散结除痰,它俩同煎,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再用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这样就不至于造成相反了。也有的注家认为,你就照着张仲景这个原方,煎法,他说“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两升最后煮到什么程度啊?成了1/4药量,之后去掉渣滓,再加半升的蜂蜜,然后再取八合,一顿服下去,这就是为了稳妥起见,在煎服法上,我给大家作介绍,[按语]上也讲了,“从‘心下续坚满’一语理解,本条病者脉伏之后,必有‘心下坚满’的这个症状,作为前提,不然续坚满则付诸阙如”,意思是说,你若没有前面坚满,你后面也不可能提到,“心下续坚满”的意思,所以,这里要注意,“甘遂治痰之本,《本草纲目》指出,‘不可过服,中病则止可也’,至于煎服法,应该按照《千金》记载为准,较为安全,此方强调用密,亦有深意”,《千金》的提示,就是在这小字上,[校勘],请大家看一下,就是说“水一升,煮取半升”,煎服法作“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这就是我说那个办法,躲开了甘遂、甘草的相反就行了。
  下面的时间,我再来讲一下己椒苈黄丸证,治肠间有水气,29条。因为饮停在心下(胃),是治其标,甘遂半夏汤主之,己椒苈黄丸证,你看他怎么说,29条: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二类)
  已椒苈黄丸的组成,就是这方名提示的这四味药,防己、椒目、葶苈子,得炒了,炒黄,大黄,它们四者1:1:1:1,都是一两,做成小丸,梧子大,而且在用量上,他也是告诫,从小量开始服用。这个你怎么知道,它也属于狭义痰饮的范围呢?原文里面说:“此肠间有水气”,因此,仍然属于狭义痰饮,是急则治标的方子,那么,腹满症,这也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作为狭义痰饮,饮留部位从胃流向肠间,它有声,而且,这里讲伴有腹满,是饮邪停于腹,胃、肠,所以,它有胀满的情况。为什么口舌干燥,刚才讲气不布津,水气不化,津液不能上承,所以,口舌干燥。还应当有什么症呢?通过方剂里面提到有大黄,我们说大黄的作用,即可以通便,还能泄热,又能活血化瘀,这个方将大黄的作用,全涵盖进来,三个作用都取,取它有泻下、泄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它(本方证)可以有口舌干燥,也可以有大便坚,或者是兼有瘀血的症状,饮邪到一定程度,它不仅阻遏津液的循行,也要阻遏血行,不仅影响到津液的输布,也要影响到血的运行,所以,热入血分的时候,口不渴,而是口舌干燥,由于津血同源,都要靠气的推动,饮邪阻遏阳气的输布,同时也阻遏血行,因此,大黄的应用,不能单一理解,非得问人家病人大便干不干,只不过是大便稀的时候,你这用量慎重,或者是量小一些,或者是经过炮制的熟大黄,是这样的。现在,我要说,己椒苈黄丸,仍然符合“温药和之”之义,怎么理解?谁是温药?椒目是温药,蜀椒的种子,蜀椒,我们在大建中汤中学习它了,乌头赤石脂丸,也强调了用它的大辛、大热之性,其种子也是,那么,这个温药里面,用这么一小点量,显然这个方证也有化热的倾向,所以,他用了一些大黄这样的药物,葶苈子和防己,就是分消利导之品,所以,这个方子整个来说,温补的力量并不明显,一定要急则治其标,给肠间水气行消开导之力,所以,防己、椒目、葶苈子,包括大黄,都是具有前后分消的作用,前后分消,恐其作用力太猛烈,尽管急则治其标,做成了小丸,象梧桐子那么大,而且“先食饮服一丸”,得先把饭吃好了,然后再吃药,吃药,一天就吃三回,别着急,得是慢慢地增加,拿什么来说有疗效了?以口干程度,口舌干燥,服药以后见效,则变成了口中有津液,证明饮邪被化除,气化功能好转,包括津血被气的推动无力的情况,都得到了改善,因此,津液能够上承了,口中有津液,口舌干燥的症状减轻了,如果没有减轻,反而口渴,怎么办?他认为辨证没有问题,方用得也没有问题,就是力量还不够,病重而药轻,怎么办?加芒硝半两,就是苦寒泻下不足以攻坚的话,就咸寒软坚,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给水邪以出路,特别是肠间的水气,采取芒硝配大黄,再有防己和葶历子,关于防己,有木防己和汉防己之别,都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而祛寒湿,愿用汉防己,利水,愿用木防己,消肿、化饮、利水,这样的一个作用。所以,请大家看[选注]《二注》,因为《二注》它这是属于第一本有赵以德的意见,后来到清代,虽然晚一些,但是有《补注》,请大家看这个理解,他说“肺与大肠,合为表里,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不输膀胱,反从其合,积于肠间,水积则金气不宣,膹郁成热为腹满”,所以我说有热,他是从腹满来理解有热了,不是一般的狭义痰饮在肠间。他说,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金气不宣的时候,就容易膹郁而成热,所以有腹满,也可以考虑有大便结的问题,“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防己、椒目、葶苈皆能利水,行积聚结气,而葶苈尤能利小肠,然肠胃受水谷之气,若邪实腹满者,非轻剂所能治,必加芒硝以泻之”,这样的一个急则治标,觉得大黄用下去以后,不仅没解决口舌干燥,反而变渴,必须是硝、黄配伍才能解决。
  现在,我要加的一个[按语],就是中西医结合对本方剂的研究,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强心利尿剂,这个方子强心利尿的作用,咱们从中医的角度说,前后分消,认为本方对于心衰的病人,有强心利尿作用,西医用地高辛等,咱们这个己椒苈黄丸,有这种强心利尿的作用,我曾经看过一个病人,他就是心包积液,心包炎造成的积液,然后就像《讲义》讲的,腹满,口舌干燥,己椒苈黄丸我用上,他二便也不通,最后我用十枣汤,但是,这样维持了半年之后,西医同志还建议,“你最好手术,稍微一剥离,就可以”,最后,他是在我们这用中药治疗,因为他体质非常差,我对十枣汤的应用,在这个病人的身上,特别己椒苈黄汤剂,确实使他症状缓解,缓解表现在腹满,就是腹水的症状能够减轻,通过什么减轻?他说他只要泻下去,通利二便,非常的轻快,但是,总这样的话,这个病人的体质就不好办了,所以,也建议他用一些水解蛋白来支持,正气恢复的时候,择期手术,这病人现在特别好,当时病人在西医那里,对他那种状态就不好办了,所以,咱们中药给他“急则治标”,同时又给他以“扶正固本”,最后,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病人恢复得很好。
  这堂课到这里了,再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