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4讲

  第54讲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同学们,我们上课。有关支饮的方子,我刚才讲了,主方是小青龙汤,当表证已解的时候,“咳逆倚息不得卧”,这样的情况为主。肺气壅塞,特别是由于饮邪所致,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之后,我又讲了支饮的重证,有虚、实之别,“虚者”,木防己汤主之,“实者”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关于我刚才讲的《外台》茯苓饮,实际上,是给狭义痰饮作一个补充说明,这个方子临床有意义,因为它比较平和,而且更加体现了补虚之义,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情,特别又从调理气机上,对于狭义痰饮,饮停在胃、肠,是很有治疗作用的。我觉得,比方刚才讲的,痰饮造成的眩晕和呕吐,实际上,除了苓桂术甘汤为主方以外,小半夏汤,特别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再就是《外台》茯苓饮,值得借鉴。由痰饮造成的眩晕、呕吐,《外台》茯苓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经方,关于重证、实证,用十枣汤,那是“急则治标”,只能是应急,而不可常用,特别是应“中病即止”。
  下面,从35条以下,是张仲景治疗支饮的病案实录,是一个举例,因为这部分是属于一般了解,如果不讲的话也有遗憾,它是由苓桂甘味汤,化裁而来的几张方子,很值得学习,它这是小青龙汤用完之后,一系列的变化情况,等于张仲景的一个病案实录,首先看36条,苓桂甘味汤证,36条是二类条文,大家熟悉。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二类)
  版本上,有的按照冲气上逆写的“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咱们这是赵开美本,写的是“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可见这出现了,似奔豚气病的症状。
  这么多的兼症,他要一个一个的处理,一个一个的解决,首先我们来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和在奔豚气病里面,治疗下焦水逆的肾气奔豚方,就差哪一味药呢?那是用苓桂甘枣汤,现在就等于拿五味子替代了大枣,仍然是因为支饮,出现了“下虚上实”的情况,换这味药,他也讲了,这个方子就是治其气冲,气冲的标志在哪里?就是说“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奔豚气的表现,这是一个。那么五味子和大枣之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取五味子的酸敛,收敛耗散之气,使它虚阳不至于上浮,因为它已经出现了,“其面翕热如醉状”,那是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它“下虚上实”的情况,上盛,但是,他有四肢厥逆,尺脉微弱,“寸脉见沉”,是证明有支饮的问题,胸肺有饮,由于饮邪而上实,下虚的表现,尺脉微弱,而四肢厥逆,所以,这种情况,上、下一种寒、热,或者说虚、实相兼的矛盾,这虽然是寒饮在于上焦,但是,不能仅用温散之剂,因为温散容易发越阳气,影响冲脉,所以,一定得先治冲气,特别是改成五味子的道理,敛气平冲。关于“小便难”,和也有“冒眩”的问题,他说的是昏冒,这也是来说明,冲逆的一身之气造成的,冲气,有时候不能及时的还于下焦,咱们不是说,那“还”字,不念成[huan],念成“[xuan]于下”,就是它冲于上,是发作性的,应该马上的,或者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还于下焦,应该回去,它不能回,现在就靠五味子收敛,让它降下来,这是苓桂甘味汤,对于支饮的“下虚上实”,上实在于饮邪停留于胸肺,和苓桂甘枣汤,大家再下去自己看一看,到底是差在哪?下面,再看37条,37条说: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二类)
  这个方,就象它方名提的,叫做苓甘五味姜辛汤,是把上方里面桂枝去掉了,加了干姜、细辛,就变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个方子,好用在哪呢?就是小青龙汤的表证已解,咱们不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降逆、逐饮,力量那么大的方,这就适合平常的支饮。咱们看,表证已解,它有喘、咳,正气又不很虚,咳、痰、喘的症仍然存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化饮方,对于东、南、西、北方的,“咳家”、“喘家”,都是很适宜的,我觉得,要讲这个方,就等于学了张仲景小青龙汤,表里双解,当表寒已解,针对寒饮,没有达到,象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的,严重程度,又不象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寒饮那么重,又不挟热,这个时候,就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其主方最合理。因为它保留了小青龙汤里,四味核心药,两个药对,它保留了干姜、细辛、五味子,没有半夏的温燥之性,但是,有茯苓、甘草,甘、温之中酌加了行消开导之品,开,指发越之性,不那么温燥的药,就是细辛,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些病人,特别是老慢支,或者是向肺气肿发展的,这样一些病人,体质比较弱,这是个基本方子,你再根据寒、热、虚、实进行加减,我觉得比小青龙汤更实用,因为,小青龙汤,你一提笔写麻、桂,你自己都觉得能不能行,麻、桂,它辛散,他不是用炙麻黄定喘,直接是麻黄、桂枝,当然,用好了,我的老师就是,曾经在夏天直接用,小青龙汤原方治疗咳喘,用的生姜,而不是干姜,真是,当天晚上,就叫他病人咳、痰、喘,轻下来,这就是用得妙,用得巧,这一定得方证相对,现在我说,这加减法里,苓甘五味姜辛汤,是非常好的治咳、痰、喘方,而且是治疗寒饮,停于胸肺的一个方,以上证明了,小青龙汤将其表证解了,苓桂甘味汤把冲气也解了,现在怎么的了?咳、痰、喘的本证复发,明显了,怎么办?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作用是什么?以治其“咳满”,所以,这就是常见病的,觉临床症状,用什么方?小青龙汤化裁之后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不用半夏的辛燥,用了细辛和五味子,迎合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因此,是个好方。
  我治小孩咳嗽时,开始特别愿意用“咳必清”等镇咳药,后来我发现,只要有痰,你一定照着用咱们这个,“化饮第一方”,苓桂术甘汤辨证化裁,不要着急去止咳,实际上,他咳嗽的本身,要使饮邪排出,你结果硬去镇咳,饮邪在里,病情就迁延,治的时候就麻烦了,一定要学会化饮,以后,你再适当的用点,止咳、止嗽的药,如紫菀、冬花,象射干麻黄汤证,它那里就是,“喉中痰鸣”,有小青龙汤里的核心药物,表证轻了,或解了,它就把桂枝去掉了,留了个麻黄,不用甘草,用大枣,这里化裁就有它的灵活性,学这个,我就选一个射干,专门去解痰结,此外有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在里,再加点紫菀、冬花,配合射干,有止嗽作用,就是化饮的力量大,稍加止嗽、镇咳的药,一定要让饮邪化除,因为射干麻黄汤,也是治疗寒饮射肺,是外寒里饮,只不过外寒轻,所以,它加射干,加紫菀、冬花了,这也等于教给咱们,小青龙汤到底怎么用,如果和第七篇合起来,你看学了几个,小青龙汤的化裁方子,小青龙汤,化裁成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现在又讲的是,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其喘咳。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三类)
  下面,再看38条,“咳满即止”,等于告诉你了,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咳满有效,一定是寒饮在肺的支饮这种情况,没有表证,也没有冲气上逆了,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好了。但是,“而更复汤,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就是说,那个方里细辛、干姜,属于温热药,“服之当遂渴”,这口渴是因为你药用得太温热了,“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如果说不渴,因为有寒饮在里,“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他说应该把它划在支饮范围内,也有道理,就是说“支饮者法当冒”,有眩冒,“冒者必呕”,也可以引起痰饮呕吐,他又说,“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因此我说,将其放在狭义痰饮里,更合理的原因,就是因为方药的组成,符合狭义痰饮,饮留在胃肠。而在原方基础上加半夏,还是考虑恢复到,小青龙汤解决寒饮的问题,这就叫做,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就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加强祛除寒饮的道理,它这是多一个症,在原方总的病机,不改变的情况下,再加一味药,现在,加半夏的道理是什么呢?他也分析了,这“咳”,不能咳得程度太重,说不渴,是因为它还仍然有寒饮为重,所以,不要去动姜和辛,热劲,温化、温运的力量还不够,再加上半夏,又回到小青龙汤的作用上,这就是38条。
  39条,再加杏仁,又是一个方,为什么加杏仁: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三类)
  本来支饮就有“其形如肿”,他说由于支饮有眩冒、呕吐,你加上半夏,现在呕止了,但是“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为什么呀?形肿的问题,“其形如肿”,是气逆水亦逆,证明饮邪偏盛,有点上犯,所以,加杏仁的道理,正好辛、散,能够宣肺,也是给饮邪利于化除的道理。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遂痹”是什么意思?形肿,加杏仁是有道理的,为了宣利肺气,使它气化则饮消,形就不肿了,这是一个理论。它说手足痹,尺脉微,这是一个虚证,所以,不能用麻黄,他是这么讲的,这是因为小青龙汤里,原来有麻黄、桂枝,这个方里,你再变化,只能加杏仁,不能用麻、桂,不能辛散太过,所以他说,“若逆而内之者,必厥。”如果真是再加上麻黄的话,就出现麻烦了,出现厥了。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所以,你不能因为,小青龙汤里有麻、桂,你就照着原方用死了,一定得是表里皆寒,才能用麻、桂,小青龙汤一定得是这么用,用到支饮上,也是得考虑加减的问题,现在等于张仲景,通过这个实际病证的出入,告诉你临床,怎么加减用小青龙汤,一个小青龙汤,体现其原则性,灵活性,在这个病案里,可以说淋漓尽致,所以,加杏仁也等于教给你了,麻黄、桂枝、杏仁,是麻黄汤的组成成分,你只能选杏仁,不能用麻、桂,为什么?这已经讲了,若“内[la]”就会造成厥证,血虚不能发散太过。这个方名,再简单说,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他怕你记不住加的什么药,干脆全名说上去,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方,第一个先加了半夏,现在又加杏仁了。
  下一个,40条,又加大黄,为什么?“若面热如醉”,因为开始的时候,那就是什么症状都有,但他没着急加大黄,先解决冲气上逆,所以是用苓桂甘味汤,现在: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三类)
  所以,我们学大黄的时候,为什么讲“直折上行之热势”,“直折里热”,让它里热下降,甚至说酒大黄,才能具备直折里热,使之从上而下,从这里也能得出,仲景用大黄的道理。这种胃热上熏的结果,面赤象醉酒一样,就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之基础上,再加一个大黄,直折里热,也就是说,把胃热直接清除,请大家看,从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上半夏以后,就开始把小青龙汤,核心的两个药对,四味药全了,从加半夏以后,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下一方,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都是这样的,方方都保证,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存在,然后,你再根据,“有是证,便用是药”,“随证治之”,所以,它这个辨证施治,有“随证治之”之义,和西医的对症治疗有别,它一定是在总的病机分析上,总的证候不变的情况下,基础方不动,进行加减,是这样的“随证治之”,其41条原文,治疗支饮占了11个方子,《外台》茯苓饮,如果算到狭义痰饮里,就等于治疗狭义痰饮有10个方子,治疗支饮有11个方子,再加上治疗悬饮的十枣汤,治疗溢饮的大、小青龙汤,当然,这里我所说的方子,有十枣汤的两用,小青龙汤的两用,有重复,所以,我按照咱们的小结,先作一个总结,然后我再给大家作一个[按语],或者[临床应用]的总分析,现在把全篇41条原文,我所讲到的,用一个小结的方式,给大家作一下总结:

  小结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  念:广义──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是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
  │     狭义──仅指饮邪停聚于心下(胃),和肠的病变
  │分  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01)
  痰│    ┌狭义痰饮:饮停于心下(胃)、肠,“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四饮??│悬  饮:饮停于胸胁,咳唾引痛         (02)
  │?  ?│溢  饮:饮流于四肢、肌表,“身体疼重”(四肢肿),无汗
  │    └支  饮:饮停于胸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饮│留  饮┌饮留部位较深  ┌指饮邪留而不去┌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脉沉
  │    │病程较长    │分属于四饮之中│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者,
  │    │病热较重    │(8、9、10) │胸中有留饮         │有留
  │    │一般药物难以攻除│       └四肢历节痛         ┘饮。
  病│伏  饮└        └指饮邪潜伏不去,饮聚变饮的一个类型。(11)
  │病因病机:食少饮多,脾运失司,阳衰饮聚,本虚邪实。(12)
  │主  脉:脉偏弦(12)
  │治  则:“当以温药和之”,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温补助阳,行水蠲饮(15)
  │证  治:
  │  ┌痰饮┌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16)   ┐(本虚)
  │  │  │微饮短气┬偏脾阳虚┘               │ 温化
  │  │  │    └偏肾阳气──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17)┘
  │  │  │(心下)有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攻破利导(18)  ┐(标实)
  │  │  │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29)──分温利导┘ 温下
  │  │  │痰饮冒眩──泽泻汤──利水除饮,补脾制水(25)──上病下取┐温利
  │  │  │饮停脐下──五苓散──化气利水,表里分消(31)      ┘
  │  │  │痰饮呕吐┬呕家不渴──小半夏汤──和胃止呕,散饮降逆(28)    温降
  │  │  │    │呕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30)┐温利
  │  └  └    └先渴后呕──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止呕(41)     ┘
  │悬饮──十枣汤──峻下逐水(21、22)    温运
  │溢饮┌治法──当发其汗
  │  │证治┬饮盛于表,兼郁热──大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23)┐
  │  └  └表寒里饮俱盛──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温?
  │支饮┌外寒引动内饮──小青龙汤──解外寒而除里饮┘   (35)┘(?)
  │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27)     ┐温下
  │  │支饮腹满──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26)   ┘
  │  │支饮重证┬虚者──木防己汤──(24)   ┐温利
  │  │    │实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温?
  │  │    └        ──行水散结消坚┘
  │  │支饮实证──十枣汤──峻下逐水(22、33)
  │  │支饮│饮邪暂解,冲气上逆──苓桂甘味汤──敛气平冲,兼以化饮(36)
  │  │病变│支饮复出──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蠲饮,泄满止咳(37)
  │  │案例│支饮冒呕──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温肺逐饮,降逆止呕(38)
  │  │  │支饮形肿──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蠲饮宣肺(39)
  └  └  └支饮兼胃热──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直折里热,清其胃热(40)
  下面,我们来对,第十二篇作一个全篇小结,从篇名上我们看,《痰饮咳嗽病》,好像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实际上,它就是专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作为咳嗽,仅仅是饮病范围内的一个伴发症状,和第七篇有联系,但是,它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伴发的咳嗽症状,大家想,在四饮当中,有的有咳嗽,有的没有,所以,它仅仅是一个症状。
  首先来说痰饮病的概念,广义说,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是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狭义痰饮,仅指饮邪停聚于心下(胃),和肠的病变。在分类上,第1条提示了,四饮有,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在四饮诊断的依据上,狭义痰饮,一定是饮停于心下(胃)、肠,“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我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记住一个“瘦”,记住一个“有声”,这是它的主症特点。悬饮是饮停于胸胁,原文说“停于胁下”,咳唾引痛,“引痛”的含义,我已经讲过了,时间关系,不重复了,溢饮,是饮流于四肢、肌表,“满则溢”,“盈则溢”,所以,它(饮)要流行于四肢、肌表,“身体疼重”,我给大家补充了,四肢肿和无汗的问题,当汗出而不汗出。支饮,饮停部位在胸肺,在条文里面涉及到“膈间”说,“膈上”说,“胸膈”三种说法,我认为,饮停胸肺最能说明支饮的饮留部位,“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这都是在第2条里面集中论述的,用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特征,来作为诊断依据的。
  作为留饮,进一步补充了四饮临床脉证,我们说留饮和伏饮,在概念上,一定是具备这四个条件,即饮留部位较深,病程较长,病热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在这共有的四个条件之下,作为留饮,是指饮邪留而不去,它分属于四饮之中,因此,8条、9条、10条,介绍了四饮当中的留饮,(11条伏饮,见表),比如狭义痰饮的留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条文写的是“如手大”,[校勘]是“如掌大”,作为悬饮的留饮,它讲的是,“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还有的版本写“咳嗽则转甚”,这我都已经给大家解释了。“胸中有留饮”是支饮的留饮,“其人短气而渴”,为什么“渴”?气不布津,那么,作为溢饮的留饮,“四肢历节痛”,要和历节病进行鉴别。“脉沉者有留饮”,这是作为留饮,深聚于里,在脉象上,比主脉的弦脉要沉于里,刚才我还提到了,结合第一篇,“色鲜明者,有留饮”,在望诊上,包括它的肌肤发亮,也是作为留饮的一个诊断标志。
  在病因病机上,我们从12条给大家分析,“食少饮多”,说明了脾运失司,或者说,我给大家提出的“阳衰”,是指的脾阳衰,而饮邪停聚,是本虚标实的病情。主脉,脉偏弦,为什么说“偏”,是因为饮邪,是停留于人体的局部,治则,“当以温药和之”,我分析了那些方面,最后的结论是,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温补助阳,行水蠲饮,或者说消水蠲饮。“温药和之”之义的主要功效,是这样体现的。
  关于辨证施治,是本篇的重点内容,所以,首先来看狭义痰饮,它的主方,或者是治本大法里面,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16条。17条讲了,狭义痰饮的轻证──微饮,是短气、小便不利,偏于脾阳虚的,应当兼有心下逆满、目眩等,脾阳虚的症,仍然是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偏于肾阳虚的,用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17条。这些都是一类条文,从治则,包括讲四饮分类的,1、2条,留饮、伏饮是二类条文,从15条的“当以温药和之”,包括四饮的主要脉证和治法,都是一类条文。“心下有留饮欲去”,用甘遂半夏汤,攻破利导,这是治标的方子,二类条文。“肠间有水气”,说明若狭义痰饮在肠间,“急则治标”,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今天讲了关于泽泻汤,我说应当属于,狭义痰饮里的“苦冒眩”,给大家介绍了关于美尼尔氏病,或者叫做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一种耳性眩晕病,泽泻汤,是临床非常有效的方子,利水除饮,补脾制水,实际上是一个温利的办法,“上病下取”。“饮停于脐下”,这是五苓散证,治以化气利水,表里分消,也属于温利。
  痰饮呕吐,我仍然把它划在,狭义痰饮范围里,“呕家不渴”,用小半夏汤,呕家之圣方、祖方,和胃止呕,散饮降逆。“呕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也等于告诉你,加茯苓的指征,除了呕吐之外,得兼有眩悸,治以和胃止呕,引水下行。“先渴后呕”,用小半夏茯苓汤,也是让你判断预后,渴与呕之间的关系,要用它来行水止呕,所以,这也等于告诉你,小半夏茯苓汤,也兼有标本兼治之义,除了止呕,要给饮邪化除,得给它饮邪以出路,茯苓,有导水下行的作用,补利兼优之品。
  悬饮,用十枣汤,峻下逐水,我还特别让大家注意,十枣汤里的,甘遂、大戟、芫花三者,如果是粉末装入胶囊,量控制在5分以内,而且应该注意,一日最好是服用一次,观察第二天的二便情况,这个量和用法,如果说象甘遂半夏汤用汤剂,这个量也应该控制在,15克以内,10克~15克,不能象它这个用到甘遂三枚,大个儿,咱们没有经验的话,不要轻易的选用大量,我已经介绍了,有实验研究证明,它(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所以,散剂用10枚大枣的汤,来保护胃气,送服它。
  溢饮,治法上,“当发其汗”,所以,当饮盛于表,兼有郁热的话,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表寒里饮俱盛的,用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这是溢饮的治法,就是要用汗法,因为饮邪在其表,“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支饮,这里比较复杂,首先来说主方,一定是小青龙汤,因为饮停在胸肺,如果是表里皆寒的情况,它可以解外寒而除里饮,所以,小青龙汤既可以治疗溢饮,又可以治疗支饮,原因是证候、病机相同,治法相同。“支饮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这个也是,和肺痈的“不得卧”,尽管病因不同,但是,病位、症状、病机相同,因此,治法相同,一定得具备什么呢?内外合邪的情况,一定得是外邪已解,邪实气闭,形证俱实,才能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支饮腹满,用厚朴大黄汤,这厚朴大黄汤,需要和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三方在量上,和组成的配伍意义上,来分析方义不同,主治证不同,在这里,厚朴大黄汤的功效,一定是疏导肠胃,荡涤实邪。作为支饮,胸腹满,包括大便的干结俱在,才能用它。支饮的重证,这里讲到了“虚者”,是用木防己汤,对于饮邪尚未结实的,就可以取其补虚清热,通阳利水的作用,就可以获愈。如果木防己汤对“实者”,已经结实者没有发生疗效,就证明病重而药轻,要进行调整,因为已经用过了木防己汤,郁热已经去掉,所以,把石膏去掉,那么,正虚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人参和桂枝还放在里面,加了茯苓和芒硝,特别是用芒硝,在己椒苈黄汤里面,也说加芒硝,就是“以坚投坚,不破者”,就“以软投坚,即破也”,咸寒软坚的力量,芒硝可以微煎,后下,也可以冲服,应用芒硝,力量很大,行水散结消坚。
  作为支饮的实证,也可以用十枣汤,有峻下逐水的作用,只能是实证,也不在病程多长,在于证是不是实证,这是用十枣汤的根据,支饮的病案举例,看大家听没听明白,现在用文字给大家概括,通过服小青龙汤之后,饮邪暂解,表证已去,但是冲气上逆,小青龙汤用后,一定是表证解了,饮邪也可以受到暂解,但冲去上逆,苓桂甘味汤,桂枝的平冲降逆作用,五味子的使用,不用大枣,是为了收敛,不让它有阳气上浮,所以,敛气平冲,兼以化饮。冲气解了,但是支饮复出,表现咳、喘为明显的情况下,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这里没有半夏,有五味子、细辛、干姜,温肺蠲饮,泄满止咳,所以,这个方,我认为治疗一般的咳喘病,老慢支,是一个最平稳的方子。支饮冒呕,现在就是说,对于咳喘证缓解了,但是又出现了冒眩和呕吐,就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这个方子就是温肺逐饮,降逆止呕的作用。支饮,结果呕吐止了,又出现了“外形如肿”加重,肿甚,需要来调理肺气,所以,又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基础上,再加杏仁,蠲饮宣肺。支饮兼有面赤如醉酒样,认为是胃热上熏的结果,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基础上,再加大黄,直折里热,清其胃热,这方子讲得够有意思的了,等于结合第七篇,大家对小青龙汤,作进一步的复习和总结。
  下面,我们接着来讲,有关对本篇的[按语]的部分,学习第十二篇,我觉得,首先从理论依据上,对水液代谢的问题,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我们复习了《内经》的,《素问·经脉别论》,同时我又给大家,补出了清代的邹澍,就是《本经疏证》的作者,对于正常的,水液代谢环流的问题,为什么涉及到,肺、脾、肾、三焦、膀胱,这就不重复了,从病理上来说,《素问·至真要大论》直接提出,“饮发于中”,《病机十九条》也提到了,“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作为水液代谢的环流中,为什么饮邪的发病,一定要责之于脾运失司,责之于中焦脾运的问题,脾胃虚弱,这是从《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张仲景从基本理论上,引申到饮邪为患,在临床上到底到哪些特征?仅是临床证候判断不行,还得要确定饮留部位,才是对四饮分类,诊断依据的确定,这是我们本科教学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涉及到,广义痰饮、狭义痰饮,包括悬饮、支饮、溢饮,还有什么呢?留饮、伏饮、微饮、肺饮,这一系列,说明赋予饮病的概念,第一,是有关概念,命名的问题,第二,就是关于它(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我们是通过一系列条文,叙述的脉证,给大家归纳,正因为饮邪的内停,(1)脾运失司,要造成饮邪内停,(2)对于肺,上不能够养肺,下不能蒸腾化气,所以,也能够影响到饮邪的停聚,作为饮邪停聚对肺和肾,又一个威胁在哪呢?一个是寒饮射肺,一个是饮邪害肾,这是彼此的,反过来说,饮邪对脾来说,也是饮邪困脾,更加不能够很好的运化水湿,都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说,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关于临床病证,为了帮助大家来复习,或者横穿条文,我们拿狭义痰饮来作例子,比方说在2条上,首先讲“其人素盛今瘦”,本来形体上是比较丰满的,结果得了此病以后,迅速的体重下降,肌肉消瘦,我曾经给大家对应了一下,十二指肠壅滞症就是这样的,不是癌,结果就迅速消瘦,也不能吃,也出现胀满等等症,这是第一。第二,就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第三,就是苓桂术甘汤证里面,提到的胸胁支满。第四,目眩。第五,包括心下坚筑。第六,心悸。第七,提到了短气,“微则短气”。第八,“恶水不欲饮”。还有第九,就是苓桂术甘汤那个条文,后面提示的“小便则利”,就是原有小便不利症。第十,脉偏弦,我再说一遍,瘦、有声、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心下坚筑,有的补上一个心悸,微则短气、恶水不欲饮、小便不利、脉偏弦,狭义痰饮正好十个脉证,是所有条文的横穿,只不过有程度的不同,有本证,有狭义痰饮的留饮,有水在五脏的,狭义痰饮“水在心”,10个脉证。
  现在我要总括,四饮讲完了,它所涉及到的脉证,比方说悬饮和支饮所涉及的,是咳、喘、肿、满、疼,作为狭义痰饮,明显的是,有咳、悸、呕、瘦、小便不利,我还应该补充一点,包括脾虚不能很好的运化水湿,因为饮为阴邪,还有的大便溏泻,当然,如果化热,包括厚朴大黄汤证,那是大便干结,是另外的,我说的是作为狭义痰饮,脾阳运湿的功能失职,兼有大便溏泻,脉象,主脉是偏弦,留饮脉沉,伏饮脉伏,这是关于脉证,我觉得全讲完以后,大体上涵盖进来了。我再说一遍,就是作为支饮、悬饮,它是咳、喘、肿、满、疼,作为狭义痰饮来说,就是眩、悸、呕、瘦,小便不利,也是五个,我现在补出一个,狭义痰饮可以兼大便溏泻,脉不说了。再一个,就是说它病情的变化上,我觉得,作为缓急来说,悬饮和溢饮,病情发作的时候偏于急,悬饮和溢饮有急的发病特点,而狭义痰饮和支饮相对热缓,这是临床所见是这样的,因此,和我一开始给大家讲的,历代医家总结的,初病怎么治,久病怎么治,是先治肺,还是先治肾,那都是根据,我现在总结的脉证特点,发病的情况来说的。再一个我说,作为阳衰饮聚,阴寒之邪,因此,它这是知其常,一定要以“温药和之”,为其治本大法,作为郁久化热,使其病变,郁久,特别是饮邪日久,正虚,也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不是说只是因为它本虚,要在选药上,包括木防己汤,用人参给你的启发,《外台》茯苓饮里面,有四君子的含义,这就是一个标志。
  我们再复习,在治疗大法上,一定得记住,“温药和之”之义,为什么要用温药,我们讲了从痰饮形成的道理,从饮邪的病理特点,从温药的治疗意义来理解,为什么叫“和之”,而不叫“补之”,它一定得是温补之药,和行消开导之药,两者得达到相应,才叫做“和之”,在使用上,我们觉得,这些方子里已经有,温散、温利、温下、温逐等法,所以,药力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给大家补充到,小青龙汤的病案举例,更能体会张仲景的“辨证施治”,与“随证治之”的总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活用小青龙汤给做出了典范,这个请大家下去自己再好好复习。
  再体会一下,[临床应用]上,治本大法,为什么一定要以,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为代表的主方?这就是,一个从脾运失司的,病机要点上,一定要从脾而治,治肾的道理,我觉得,它也是认为,比方从脾和肾之间的关系,脾阳要依赖于肾阳的扶助,或者说,依赖于它的推动和蒸腾,所以,有的注家对肾气丸,和苓桂术甘汤的评价,特别是对肾气丸的说法,我引注家魏念庭之说,“苓桂术甘汤,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逐饮之第一法也”,我说它是“天下化饮第一方”,他(魏念庭)也说它有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逐饮的作用。那么,“胃寒痰生,胃暖则痰消”,“脾湿饮留,脾燥则饮去也”,所以,他又说,“此法又为利小便,而不强迫小便,也为第一法也”,就是说,苓桂术甘汤不是去利小便,也不是强迫利小便,而是来化饮,所以,这个方子要从这上来考虑,从胃而治,从温脾阳而治,因此,对临床上,就是经常有原因不明的水肿,如非特异性的水肿,原因不明的神经性水肿,包括心源性的水肿,苓桂术甘汤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一。另外,认为治疗眩晕,我提到美尼尔氏病,包括脑振荡后遗症的眩晕,都可以考虑用本方,但是,象一定的范围,定在“因痰而作眩”,“因饮邪上犯”,影响到清阳不升,浊阴上冒的眩晕,才适合用苓桂术甘汤,一定要搞清楚这样的病机。再一个,我提到的泽泻汤,泽泻重用,但是,白术为仲景治眩晕必用之药,因此,对于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以及后来演化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眩,就是不离白术,还是因为它紧靠病机,这就是从苓桂术甘汤,为“化饮第一方”,引申到,一定要用白术的道理,还是因为它紧靠病机的问题。肾气丸,本方不仅能够蒸化水液,而且能够间接作用于脾,这个理解,也是魏念庭在注本里提出来的,“益火之源,以烘暖中焦之阳,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运,不治水而饮自无能留伏之患”,这就是说,作为脾阳,需要肾阳的推动,益火之源以烘暖中焦之阳,使胃利于消化,使脾快于运化,所以,不治水,而饮自无能留伏之患,你说肾气丸是一个利水方,它为什么也能化饮,因为通过益火之源,可以助胃阳,燥脾土,所以,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运,他总结说,苓桂术甘汤益土气以行水,而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饮,虽然所主不同,一个治脾,一个治肾,但是,利小便化饮则一。所以,后世总结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就是我们学化饮,这两个主方的道理,给大家介绍到这。
  再一个,比方说“冬病夏治”,夏天要服肾气丸,什么道理,也是源于《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论》,它说,“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咱们现在所说的饮病,邪气为阴邪,发于阳,发于脾阳的虚衰,所以,它冬天多发,叶天士他理解说,“交节病加,尤属虚象”,当气候变化之时,病要复发,就证明它更是虚象了,为重,因此,咱们讲阴虚虚劳,叫做“春夏剧,秋冬瘥”,那也是在季节交接的时候,病情加重或者复发,尤属虚象,那是阴虚虚劳。现在要讲的,是支饮也好,狭义痰饮也好,它复发严重的时候,也是尤属虚象,哪虚?脾肾阳虚,因此,应该在夏季6、7、8三个月,应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应用肾气丸,当然得是《金匮》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冬病夏治”的理论根据,所以,这也体现了,张仲景的饮病学说,仍然是源于《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当然,对我们后世发展痰饮学说,也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后来再发展的,就是对炼液成痰的,粘稠的为痰,痰又分了有形和无形,但是,作为饮病,一定量的较清稀水液,停聚在人体的局部,所表现为四饮之分,依然以十二篇为原始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篇章。
  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我自己学习得不够深入,只能讲到这个水平,谢谢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