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0讲

  第50讲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

  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应该是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刚才已经讲过了,是胸胁的疼痛。现在说这种疼痛,又“痛引缺盆”,“缺盆”在哪里?锁骨下的那个窝,如果按照十二经的循行部位来说,它应该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和胸胁的悬饮有什么关系呢?肝、胆相表里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我们已经说了,它布两胁,络胸,实际上也是络胆,然后循胸胁,再上心,所以,它这个循行部位,就是肝、胆相表里的话,它接近于这个部位。我觉得,张仲景的时代,他能够认识到这个水平是很了不起的,我第一次注意它,是西医呼吸科的医生,他对一个肺癌病人的诊断,第一下触哪呢?请同学们注意,锁骨下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大,肿大标志着肺癌进展,而且有转移的可能。现在我们说痰饮,它和胸水的临床表现紧密相关,疼痛部位要牵引到缺盆,也证明这病情比较深重了,因此,它叫做悬饮的留饮,我们再回想留饮的概念,一定是饮邪深聚于里,部位比较深,病程比较长,病势比较重,而且一般药物难以攻除,因此,我觉得,他在原文上,能够把“缺盆”这个部位提起注意,临床诊断意义是很了不起的。
  下面,他又说“咳嗽则辄已”,“辄”,昨天我说寒疝发作,是犯寒辄发,是指立即,立即就怎么样,现在说“辄已”,立即就怎么样啊?被迫,一种自救的状态,不也深咳嗽,不敢随便打喷嚏,为使胸痛能够得以缓解或者减轻。还有的字样为“咳嗽则转甚”,这两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胸痛也好,胸胁疼痛随着咳嗽、吐痰、打喷嚏加重,被迫要减轻,这是对症状的描述,是这种现象,作为治疗过程中,我认为,在注家里面,当然是近代的人,陶葆荪著的《金匮要略易解》,他是广州人,早就作古了,因为他是解放后50年代的名医,发表的《金匮要略易解》,他那时候就是这个观点,不能因为咳嗽,使胸痛加重,而不咳或者是镇咳,一定要促进饮邪排出,这种悬饮的饮邪,除了通过药物化除以外,也应该促使它病因尽量顺利排除,这作为临床借鉴吧。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这是讲支饮的留饮,所以,我说饮留部位在胸肺,就是胸中之义,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短气”,刚才说了,“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是支饮的典型症状。现在这个“短气”仍然是标志,是支饮必有的,是出现呼吸疾病肺气不降,应该有的症状,为什么“渴”?这个“渴”也是我刚才提到的,属于津液不布,气不布津,肺气不利,因为作为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作为肺来讲,为水之上源,所以,当肺气不布,津液不能上承,必出现口渴,“四肢历节痛”,应当是溢饮的留饮,因为饮留的部位在四肢,所以,“四肢”二字提示了,这是说溢饮的留饮。历节痛,这一定要和我所讲过的历节病,区别开来,历节病,一定得在病因上是肝肾先虚,复感风寒之邪,它有那么多的原因,关键是伤在筋、骨,现在,这个饮邪(溢饮的留饮),只不过是停留在四肢、肌肤之间,所以,这是经络的痰饮,绝对不是历节病,要和外湿进行鉴别。刚才我已经重复过了,外湿是少量的水液,沾着在肌肉、关节之间,得用微汗法,现在,溢饮也得用汗法,但是,这是经络的饮邪所致,所以,肢体的局部,可能也出现顽麻、疼痛,因为咱们讲了,溢饮也是四肢肿,身体疼重,没有汗出,应该用汗法来治疗,但是,痛点应该固定的,如果说和外湿鉴别,它(留饮)和外界气候变化有关系吗?可能不象外湿那么密切,外湿一定和季节气候,特别是寒湿、风湿之邪相关,而留饮,尽管饮邪为阴邪,但是,好象没有那么鲜明的与,季节、气候变化相关的特点。
  这是关于四饮的留饮,它分属于四饮之中,根据就是8条到第10条原文,最后一句话,叫做:
  “脉沉者,有留饮”
  四饮的留饮脉见沉,因为阴邪、饮邪深聚于里,脉表现为沉,深聚于里的饮邪为阴邪,它要阻遏阳气,所以表现为脉沉,这就是,不管哪一种留饮,脉均见沉。

  下面,来看第11条,第11条说伏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必有伏饮。”(二类)
  瞤[shun]剧,不能念“瞤[chun]剧”,原来我学习的时候,老师教我“身瞤[chun]剧”,现在你若查《新华字典》,念成瞤[shun],比方眼皮直跳,那就是“瞤[shun]”,跳得厉害就叫瞤[shun]剧。这讲的“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就是全身肌肉颤动厉害的意思,牵拉跳动。
  我刚才已经强调了,如果伏饮是支饮的一个类型,支饮饮留部位在胸肺,因此,这讲的饮留于“膈上”,“膈上”实际也是“胸中”,也应该说是饮停在胸肺,这个“病痰”的“痰”理解成,饮邪流动貌,是清稀的水液停在胸肺,因此是属于支饮的范畴,支饮的范畴,它本来就“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所以,它有胸满,咳嗽、喘、吐痰等症,不管是支饮的主症,还是支饮的留饮,就应该有饮阻于肺的,这一系列表现,现在要说的,是“发则寒热”,上次讲,寒疝“若发则白汗出”,说它是发作性疾患。现在,这伏饮,也是一种发作性疾患,当发作的时候,伴有寒热,背痛腰疼,甚至目泣自出,[词解]什么叫“目泣自出”,就是眼泪自己不自主的流出来了,谁都得过感冒、咳嗽,流鼻涕、眼泪的,甚至于涕泣相随,不只是流眼泪,感冒初期,西医也要讲,卡他性炎症,就是鼻涕、眼泪同时流出,这里的描述,实际上告诉你,它有外感的因素诱发,那么,前面强调,“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是素有饮邪的问题,素有饮邪停聚在胸肺,然后又被外邪诱发,所以,见了一派的表证,这表证应该是太阳经脉、经络的病变,这就象我们讲的表里同病,素有支饮在胸肺,又被外感风寒之邪诱发,出现太阳经脉的病变,这是经络的病变,内外合邪了。内外合邪,我刚才讲了,它就是阳气不通,特别是肺气不能很好的宣发和肃降,因此,也表现为身体的“振振瞤剧”,[词解]讲,振振瞤剧,是全身振颤动摇得很厉害,这就是阳气不得宣通造成的,这实际上表现了膈上伏饮,发作前、后的症状,出现内外合邪,这是饮伏于胸肺,肺卫之气受阻,出现的一种全身表现,不能自主的“目泣自出”,不能自主的“身瞤剧”,颤动,所以,这是伏饮的标志。
  关于[按语],请大家看一下,“本条论伏饮是外寒引动内饮,并无疑义”,诊断上没有问题,伏饮的概念,刚才我也说了,是饮邪潜伏不出,还得具备那四大特点,现在“发作于外寒,只是一个诱因,但饮久阳虚,容易招致外寒,这是本证致病的实质”,实质就是内外合邪,外寒是作为诱因,引动了伏饮,本条有论无方,陈修园说:“俗为哮喘”,这个病人就是哮喘病,而且可以说是属于寒哮一类的,应当主张表里兼治,就应该用小青龙汤,若再喘甚,表证已解,就应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这是上次咱们在第七篇讲的,如果说有关的话,就是小青龙汤证,表里皆寒,表里双解,表证解了之后,还是喘满,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形证俱实,具备那几个特点的时候,咱们就得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如果要结合本篇的话,将要学习支饮的重证,木防己汤的加减方,一个,它讲了,“虚者,木防己汤主之”,实者,就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那两个方,咱们就说木防己汤加减治疗,如果还不行,你就得考虑,可以用小青龙汤的病案举例,随证加减,如果缓和以后,治本,“苓桂术甘汤主之”,如果为了善其后,也可以根据冬病夏治,用肾气丸,也可以脾肾双补,用《伤寒论》的真武汤,我觉得对本条的理解都有所帮助。
  这是有关伏饮,包括它的概念,发病前、后的临床症状,我又给大家补出了,临床辨证治疗所应该想到的方药,这是第11条,讲完了。

  下面,来讲第12条,第12条,就是讲成因了,第12条说: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二类)
  这是12条原文,说了几层意思呢?在六版《金匮讲义》上,首先把12条,论述成因拿到前面讲,我觉得,五版《讲义》这个顺序,是它的原貌,你学起来结构更合理,我给大家解释完,体会一下,这个病人饮水多,可不是因为喝的水多了,就得痰饮病,这一定不能从字面上这么理解,有好多的《讲义》就是说喝水喝多了,实际上,既然要说痰饮病的成因,它的病因、病机在哪里呢?它说喝水喝多了,就“暴喘满”,大概年轻人,渴的厉害,水喝得很多很多,他确实要喘、满,但是,它不是临床症状,不能是“暴喘”了,不能那么解释,现在关键词,在“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这提示的是脾运失司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痰饮病)是脾运失司所致,所以,他病人吃不进去多少,“食少”,应该说因素体的中阳不足,脾运失司,有素体中阳不足的人,这种体质的人,见到好东西,你让他多吃,他也吃不进去多少,吃进去以后不消化,所以,这有一个体质因素的问题,用“食少”来提示这样的内因。关于“饮多”,我请大家注意,张仲景在讲大黄?虫丸证,“七伤”的问题上,已经把食伤、饮伤和饮伤,分别来叙述的,包括我们上次讲的腹满病、宿食病,那是食伤,还是饮伤啊?肯定是食伤,现在要讲的是饮伤,比方我那次说,嗜酒过度,再加房劳伤肾,酒色伤及脾、肾,是从局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我觉得饮伤的问题,就是水液代谢失常,它之所以受到影响,除了内因的脾运失司外,包括嗜酒,包括饮冷,就是现在的各种饮料(冷饮),你若用之太过,特别是幼小的儿童,过用甜食,实际对他的脾胃运化直接影响,这是中医的理论,特别是作为张仲景的这种认识,食伤、饮伤是区别开来的,也证明了我们学的基础理论,脾主运化,第一,是运化水谷,第二,是运化水湿,是两个方面的,因此,有关饮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水液代谢部分的失常,是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因此,讲完了第十篇,腹满病、宿食病,那是食伤,化生精微的方面有了影响,这里也是,水湿不能运转,同样也是影响到,津液的濡润,并水停为饮,由此,它会出现一系列的病证,所以,它痰饮即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饮多,实际上,它是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提出了,饮伤和食伤之间的区别,作为饮停心下,属于狭义痰饮的范围,又补出了两个典型症状,有轻、重之别,“甚者则悸”,心悸的问题,我在讲到水在心,“心下坚筑”,筑筑然跳动有心悸症,那是比较重的了,确实,水到心的话,他提到有心悸,现在他说“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等于告诉你了,作为狭义痰饮的轻证,表现为短气,短气的问题,不是为支饮所独有,狭义痰饮也会出现短气的,还要说,“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这是为衬托痰饮病的主脉是偏弦,所作的一种对举,不是要说虚寒证,为什么脉“双弦”?而是要突现弦脉,既是痰饮病的主脉,在虚寒证病人身上,也能够见到弦脉,现在,我们都已经学了几个,弦脉主病了,弦脉主痉病、主疟病,又主腹满、寒疝病,前面讲过的,虚劳也有见弦脉的,今天又讲到痰饮,脉是“偏弦”,一个“偏”字,强调了饮邪停留在人体的局部,尽管对周身都会发生病变情况,但是,四饮之分,我们已经说了,饮留部位是停留在人体的局部的,因此,它用一个“偏”字来进行说明,是痰饮的主脉,而且要和“双弦”,两部脉都弦的虚寒证进行区别,这种虚寒,是大下后所致的严重情况,我们说作为痰饮病,也不可能,就偏于一侧的脉象(见弦脉),所以,用一个“偏”字,来强调饮邪为患的疾病,是饮邪停留在人体局部的,这是第12条,我觉得,“食少饮多”,引出来的是脾运失司,是造成饮邪停聚的根本原因,也包括素体中阳不足的体质因素,一定不要把“食少饮多”,从字面上解释成吃得少,喝得多造成的,不是这样的,主脉是“偏弦”,这是本条文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下面,我顺便讲一下13条、14条,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肺饮是支饮的一个轻证,它说脉不见弦脉,就是在脉上不表现,而在症状上“若喘短气”,不是说他病人喘得特别重,现在咱们已经学了几个“苦”字了,“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一个“苦”,“先为苦时”是指未发病之前,现在,又讲的支饮的主症,“苦喘短气”,都是来表示病症较重为苦,后面我们还会学到几个“苦”呢?比方说,本篇里面的泽泻汤证,“其人苦冒弦”,也是表现为“冒弦”,就是眩晕症非常重的意思,还有,十三篇的瓜蒌瞿麦丸证,那个字应该是“苦渴”,“口中苦渴”,这几个“苦”字都是讲“病”,或者是症比较重的意思,作为肺饮(支饮),假设说它是个轻证,在脉上不表现出来,但是症状有喘咳短气,我们说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尽管在缓解期的时候,他病人的呼吸状态,还是不同于常人,表现为短气,或者有点咳、喘,但脉不病,就等于病较轻微,或者是缓解期没有发作,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明作为支饮也好,作为伏饮也好,它是一个发作性的状态,有缓解期,有发作期。
  第14条,“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二类)
  这个“脉平”,还是说脉象不一定偏弦,但是,在临床症状上,还是保持了支饮自己的典型症状,喘而不能卧,也就是“咳逆以息,短气不得卧”,短气,是一个支饮的症状,但是脉象上,因为老慢支,可以经数年而不发展,就是发展缓慢,病程相对来说就是迁延,我觉得,应当注意的地方,就是需要时行一下鉴别诊断,比方说,饮邪如果留伏于里的话,象伏饮有的是不表现在脉上,而仅仅是症状,但是,这也是相对而言,是和偏弦的脉相对而言,还应该结合临床主症来看,“有是证,便用是药”,不能说缓解期,或者轻证,就不治,这是一种认识,还有的认为,虽然脉不病,但是,已经出现了支饮的证,也不应该轻视,不能仅依靠脉象来判定支饮的轻、重,而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还应该四诊合参,即原文里面强调了支饮的轻证,可以是“脉平”,可以“不弦”,但是,症只要出现“喘不得卧”,甚至“短气”这一类,还是“有是证,便用是药”,特别是这种慢性疾病,甚至于应该坚持用药,或者终身用药,才能够对呼吸四病的发生、发展,有所遏制,应该控制病情的发展,这是对原文的理解,应该这么考虑。成因,我们《讲义》,作了一个[按语],我想在讲治疗原则第15条的时候,给大家综合归纳一下。
  下面,我们来讲第15条,这就是本篇的重点了,我从第1条一直讲到12条,讲了痰饮的分类,以及临床的主要脉证,不管是水在五脏,还是留饮、伏饮,分属于四饮,或是支饮的一个类型,均属于脉证的补充内容,如果有兴趣的话,应该把它分门别类,狭义痰饮,第1条,“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在心,“心下坚筑”,狭义痰饮的留饮,“背寒冷如掌大”,包括“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包括我后面讲的苓桂术甘汤证,那也是狭义痰饮的临床表现,把它归纳在一起,大约是10个脉证,就类似这样,把它都按照四饮的脉证归类,因为现在作为本科教学,一定按照原文给大家理顺,之后,12条讲了痰饮病的成因,现在,我来讲15条,这也是个一类条文,前面第1、2条是一类条文,必须掌握,后面那些条文都属于二类条文,十二条也是二类原文,1、2条是一类原文,现在,第15条是一类,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类)
  这个必须牢牢记住,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今后从事中医专业者,一定要琅琅上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张仲景强调了“当以温药和之”,一定要用温药,为什么不叫“补之”,而叫“和之”?我要对原文作这么几个方面的分析,“病痰饮者”,是指得了痰饮病的病人,或者说痰饮病,它应当出现的临床一系列表现,如上所述,治法上、原则上,强调以温药和之,为什么温药不叫“补之”,而叫“和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解释,当用温药的道理,首先,来解释“当用温药”,第一,从痰饮的形成来看,刚才第12条已经作了一个简要提示,现在,我按照我们中医理论,包括《中医内科学》,也学过了痰饮病,我用一个图表来给大家解释。内因上,我已经说过了,脾运失司,中阳素虚,这也说明,脾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这是一个主要的病机。外因,比方说支饮,有严格的季节性,春冬季节好发,所以我说,感受风寒,冬季多发。伏饮,也是强调了得有外感的诱因,还有寒湿侵渍,这个里面包括几种情况,比方冒雨、涉水、久坐湿地,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寒湿的一种情况。还有就是包含劳欲,包括12条所提到的“食少饮多”,思虑伤心、脾,劳倦伤脾,实际这些方面的因素,和我们所处的地域、季节特征,都密切相关,包括每个人的生活起居规律失常,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外因最终要影响到什么呢?也就是说,脾运失司的问题,还是来说明脾气虚弱,病机是脾运失司、脾气虚弱,脾对肺来讲,上不能输精以养肺,脾对肾来说,是下不能助肾以化水。脾、肺、肾,这三者之间,导致了肺失通调,饮邪停聚,对肾来说,脾对肾是不能助肾以化水,肾气不化水也会饮邪停聚,两者之间,肺失通调以后饮邪停聚,肾,气不化水,饮邪停聚。饮邪停聚以后,反过来对肺的影响,是寒饮射肺出现咳喘证加重,反过来,饮邪又可以害肾,这两者之间都是互为因果的,当饮邪停聚,一个是由肺失通调,造成饮邪停聚,肾的气不化水造成饮邪停聚,当饮邪停聚,对肺的影响是寒饮射肺,对肾来说,是饮邪害肾,互为因果的关系。怎么来解释水在五脏的问题?饮邪停聚以后,它就会出现一个是波及五脏,一个就是停聚在人体的局部,流溢四处,这就是我们刚才复习的,关于水在五脏,以及饮邪有四饮之分,同时,还有留饮分属于四饮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局面,这是从痰饮的形成方面,涉及到脾运的失司,脾胃更加虚弱,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脾运的失司,它本身就要导致饮邪停聚,作为肺来讲,肺失通调,饮邪停聚,对于肾来说,就是气不化水,这种饮邪停聚对肺来说,寒饮射肺,对肾来说,饮邪害肾,所以,互为因果的关系,使临床病证加重。
  我想,现在给大家介绍,有一位清代的邹澍(润安),他写了一本《本经疏证》的书,《本经》,显而易见的,它是《本草经》,对中药方面的认识,但是,在这里面呢,他对水液代谢,可以说对《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发挥。我现在念给大家听,他怎么说的呢,等于把我刚才所画的彼此关系,他用语言这么归纳的,他说:“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这个认识很了不起啊,它认为肾是一种“滤”的过程,把在津液里面的浊者,从膀胱排泄出去。这个“滤于肾”,得通过肾的功能,使膀胱的津液浊者排出体外,“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滤于肾”的作用,“出于皮毛,归于膀胱”,这段话,《本经疏证》说,“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把水液代谢,肺、脾、肾、三焦、膀胱的关系,说得很透彻,然后,他又说:“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又用很简短、明了的语言说出,“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这是从痰饮的形成,我觉得,这是复习了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而且我又在,《素问·经脉别论》论述的基础上,把邹澍在《本经疏证》的认识,介绍给大家。
  第二,我想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说起,饮邪有哪些病理特性呢?实际上,我刚才在讲述过程当中,已经提到了几点,第一,我们说饮邪的质地,质地清稀,第二,它停留于人体的局部,停留的部位,是人体的局部,停留部位不同,命名不同,这是第二点。第三,病机要点,责之于脾胃。第四,作为饮邪,为阴邪,所以,它属于阴寒凝聚。这四点,我在前面都已经说过了,现在我给你归纳,总体来说,饮为阴邪,有形之邪,过去有一段时间说,肺系咳出来的痰,是有形之邪,作为脾湿生痰,为无形之邪,我们现在认为,它也属于有形之邪范围,也有的说它应该是无形之邪,我认为,它是有形之邪,不然的话,临床辨证怎么出来的?化饮化什么啊?他这有形的东西,再一个,我认为,它对人体的影响,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病证,“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轻的话,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和阳气的关系这么密切,等于指导你,为什么要用温药,温药就能振奋阳气,能推动阳气,这是一个。第二,注家给你介绍了,既然它是阴寒凝聚所致,那么“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第一个,给《金匮》作注的注家,明代的赵以德,在他的小书上就写了,作为饮邪,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非常朴素的话,告诉你了,就得用温药,“当以温药”,不能用别的,“得温则行,得寒则聚”,赵以德,这是有关第二点,从饮邪的病理特性分析,“当以温药”的意义是肯定的。第三,我想说温药的治疗意义,首先说[选注]里面,它引了魏荔彤的,132页,《本义》,第三段,《本义》说,“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现在先说温药的意义,这就是魏荔彤,魏氏,他讲到温药的作用,它能够补胃阳,燥脾土,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个注家,就是《二注》,赵以德的,第一个[选注],“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刚才我说过了,“况水从乎气”,得是饮邪和阳气的关系,“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发越阳气的作用,发越阳气可以通调水道,他讲的,能够开腠理,通调水道。请同学们想一想,补胃阳,温药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温药,也就是说,四气、五味相合,什么药能够补胃阳,什么药能够燥脾土,什么样的温药,能够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
  这堂课到这里,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