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9讲

  第49讲 第十一篇:小结

  小结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概  念: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
  │  │     痞闷不舒,甚则刺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
  │  │     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五│  │病因病机:肝脏受邪,疏泄失职,则影响肝的经脉,以致气血郁
  │  │     滞,着而不行。
  │  │临床特征:“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07)
  │  └证  治: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07)
  脏│肾着┬概  念: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府腰部而得名,以腰痛、腰冷、
  │  │     腰重、“形如水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  │病因病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寒湿之邪痹着于
  │  │     腰部,阳气不行
  病│  │临床特征: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  │     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  └证  治:甘姜苓术汤(肾着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16)
  │脾约┬概  念:因胃强脾弱所致小便数,大便坚,趺阳脉浮而涩
  举│  │     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  │病困病机:脾的转输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  │     津液偏渗膀胱,致肠道失濡。
  │  └证  治:麻子仁丸泄──热润燥,缓通大便(15)
  例│心伤┬病因病机:因情志、劳倦耗伤了心气心血,阴火上浮而清气下陷(10)
  │  └临床特征: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而自烦,发热,脉弦
  │邪哭┬概  念:指因血气虚少所致,以无故悲伤哭泣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  │病因病机:“人的精神魂魄统主于心”因血虚则肝不藏魂,气少
  │  │     则肺不藏魄,血气虚少,则心神不足,致精神离散,
  └  └     魂魄妄行,甚则发生癫狂。(12)
  ┌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
  三│热在中焦──大便坚
  焦│热在下焦┬小便┬尿血
  病│    │  └淋秘不通
  症│    │大肠┬有寒──鹜溏
  举│    │  └有热──便肠垢
  例│    │小肠┬有寒──下重便血
  └    └  └有热──必痔
  积┌积───有形之邪,病在脏,痛有定处,推之不移,病位深,
  聚│    在血分,难治。
  │聚───无形之气,病在腑,痛无定处,推之则移,病位较浅,
  气│    在气分,较易治。(20)
  鉴│?气──?气壅塞脾胃,肝气郁结而胁下痛,为无形之邪,
  别└    按之痛暂缓,气复结而痛再作,必消其?气以根治。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始讲新的一篇,在这之前,把十一篇作一下小结。十一篇的内容,我们说它脱简得比较多,特别是五脏的中风和中寒的部分,我给大家从概念上,作了一下简要的介绍,主要的内容,应该侧重在五脏病的举例上,实际上,五脏病它缺少肺脏的论述,我们把邪哭的内容给大家补充进来,所以也是五个病证。
  首先说肝着的概念,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病因病机,就是肝脏受邪,疏泄失职,则影响肝的经脉,以致气血郁滞,着而不行。临床特征就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提出了行气活血,通阳散结的治法,这是有关第7条的分析。
  肾着,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府腰部,而得名,以腰痛、腰冷、腰重、“形如水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因病机,就是,“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所以,用“久久”二字来说明,寒湿之邪一定得是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个体的正气不足,才能够遭遇邪侵,邪侵的部位一定是腰部,即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阳气不行。临床特征,我们把条文给大家串讲了一下,就是,“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即“冷、痛、重”,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我们给大家概括了“四有症”,包括形如水状,“三无症”,就是不渴,无小便不利、无饮食不欲。证治上,就是甘姜苓术汤,请大家注意这个“甘”,一定得是标志着甘草,不能把它写成“干姜”,而丢了一味药,后世就称它为“肾着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从中焦而治,
  脾约,咱们在课堂上,时间的关系没有讲,我用这个小结给大家归纳一下,实际上,和《伤寒论》的认识是一致的。概念,因胃强脾弱所致小便数,大便坚,趺阳脉浮而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认为脾的转输功能被胃热所约束,所以起名叫“脾约”,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致肠道失濡,所以,大便燥。麻子仁丸,就有泄热润燥,缓通大便的作用。
  心伤,病因病机,我给大家补充进来,就是情志、劳倦耗伤了心气心血,阴火上浮而清气下陷。临床特征,就是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且我给大家补充了,《千金》的看法,认为“心中痛彻背”,而“自烦,发热,脉弦”。
  邪哭的概念,就是指因血气虚少所致,以无故悲伤哭泣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我首先说了生理方面,就是《素问》给归纳的,“人的精神魂魄统主于心”,那么血虚则肝不藏魂,气少则肺不藏魄,血气虚少,则心神不足,致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甚则发生癫狂。关于癫狂的认识,就是看[选注]。
  三焦病症的举例,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大便坚,热在下焦,小便方面,表现为尿血,淋秘不通。大肠如果有寒,则鹜溏,有热则便肠垢。小肠,有寒,则下重便血,有热,必痔。
  最后,对积、聚、?气作了鉴别,我就是根据《难经》的归纳,积,有形之邪,病在脏,痛有定处,推之不移,病位深,而且在血分,比较难治。聚,就是无形之气,病在腑,痛无定处,推之则移,病位较浅,在气分,较易治。这些内容你看着很浅显,但在当时,作为仲景能够在《难经》的基础上,把积聚、癓瘕这一类的病证,能够作出一般性的鉴别,是有意义的,在目前对于肿瘤的认识,我觉得,作为一个基本的鉴别,这是很有用的,?气,是?气壅塞脾胃,肝气郁结而胁下痛,为无形之邪,按之痛暂缓,气复结而痛再作,必消其?气以根治。这人,我在课堂上,已经拿它和宿食作了对比,十一篇的内容就这样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概述

  1.命名──四饮,留饮、伏饮、微饮、肺饮……
  共性:留饮部位较深
  病程较长
  病势较重
  一般药物难以攻除
  留饮──指饮邪留而不去,分属于四饮中
  伏饮──指饮邪潜伏不出,属于支饮的一个类型
  微饮──指狭义痰饮之轻证
  肺饮──支饮的轻证
  2.病理性产物
  3.致病因素
  淡,澹[dan4],水饮(液)流动貌
  癊
  广义: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是四饮的总称。
  (痰、悬、溢、支)
  狭义:饮邪停聚于心下(胃)肠所致的病证,
  外湿:少量水分沾着于肌肉关节间
  饮病:一定量的,是指一定量的,较清稀的水液,停聚于人体局部
  水气病:大量的,更为清稀的,泛溢于人体四肢肌肤

  二、原文分析

  第1、2条  分类及脉证
  狭义痰饮┬心下(胃)肠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胁下)胸胁  <机>肺
  └咳唾引痛      肝
  溢饮┬四肢肌肤(周身肌表)
  └四肢肿,身体疼重,无汗
  支饮┬胸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心下┬坚   胸胁支满
  └筑zhu1
  第3~7条:水在五脏
  支:吐涎沫,欲饮水
  溢、狭义:少气身重
  悬:胁下支满,嚏而痛
  狭:心下悸
  今天,我们接下来讲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篇,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篇章,而且,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的条文有41条,我将用6个学时争取讲30几条,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串讲,这样使条文能够主题鲜明。
  本篇就讲痰饮病,为什么还提到咳嗽?我们在第七篇,已经专门讲了肺系疾患里面,有关的咳嗽病证,特别还有咳嗽上气涉及肺胀的内容。而这里面,它特指的咳嗽,一定是和痰饮相关的,是痰饮所致的一类咳嗽。那么大家会想,我上次讲肺胀、讲咳嗽上气病,一类是属于痰,一类是属于饮邪疾患,我觉得,它这里有,比方说内外合邪的,象伏饮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讲了这个条文和有关的方治,你会发现还有一定区别的。所以,首先来说,痰饮的含义,因为在中医文献里面,特别是张仲景这一篇开始,对饮邪为患的疾病,他实际上所赋予的含义有三个,一个,给饮邪疾患以命名,第二,它是一个病理性产物,第三,它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这是给“饮邪”,我为什么没说“痰”呢,因为,既然要说到命名了,这个“痰”字,实际上念什么呢?念[dan4],当什么讲呢?是水液流动之貌,是水液动盪的样子。所以,在当时,张仲景对于肺系能够咳出来的,有形之痰称之为“浊”,或者叫做“浊唾”、“唾浊”,这在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它不存在着“痰”的概念,要念成“痰[dan]饮”,所以,你在《千金》、《外台》,所看到的那个字,就有写的癊dan饮,甚至还有的,写这个“淡”dan、“澹”饮,我们这里,张仲景就给写成这个字样了,实际上,概念,从命名上,应当说这个痰饮是广义痰饮,广义的概念,说它是广义,就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这四饮有哪些呢?痰、悬、溢、支,一会我们涉及原文就会分析的,所以,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这是为广义痰饮。我们篇名首先提到的痰饮,就是广义痰饮,那么四饮中的这个“痰”,就是指狭义痰饮了,作为狭义痰饮,一定是指饮邪停留在心下,这是它原文里面反复强调的,心下有痰饮,痰饮在心下,就是指狭义痰饮而言,还有,“此肠间有水气”,所以,关于“心下”的概念,我特别指出,就是因为狭义痰饮的原文里面,所提到的,“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因此,确定它的饮停部位,“心下”,应该指胃、“肠间”为肠,作为“心下”的概念,我们学完《金匮》以后,你会发现有的注家说,它是在胸、在膈,包括在胃,我们认为,作为饮邪为患的狭义痰饮,病位一定是在心下的胃,包括肠。我们在第九篇,讲心痛,也是强调的心下是指胃脘部位,所以,不要被注家的那一些认识所混淆,但在临床辨证的时候,你确实要根据具体病证具体分析,不完全拘于这个下,现在,我要讲,广义、狭义痰饮的概念,在《实用内科学》里面,它更把它(痰饮)落实在,是一种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的疾患,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扮失常,停聚于人体局部的一类病证,如果讲完痰饮,包括它的成因,临床表现,特别是“当以温药和之”,这样的治疗原则,你就会看到痰饮的命名,为什么是泛指饮邪为患的疾病,我是从张仲景提出的,痰饮的广义、狭义之分,来解释的。
  那么,通过我解释狭义痰饮的概念,大家也会看到,对于分类上有四饮之别,拿什么作诊断依据呢?一个是饮邪停留的部位,是一个标志,第二,就是它临床所表现的,典型病证,这两个依据,是对痰饮病进行分类的依据,或者说临床诊断依据。现在我说,既然是和水液代谢相关,我们已经复习过,《素问·经脉别论》,在讲肺痿的时候,曾经复习过,“饮入于胃……”,怎么样的一个水液代谢过程,现在我想说的是,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讲外湿的时候,就是说他(病人)能够感受湿邪,必先有内湿,有脾虚的问题,有转输功能不健的问题,所以,它才容易招致外邪,湿邪和痰饮之间怎么鉴别,又和将来我们要讲的十四篇水气,怎么鉴别,既然都是水液代谢失常,我说作为湿病,特别是外湿,它是少量的水分,沾着于肌肉、关节间,这是在病位上,症状上,一定是发热、身重、骨节疼烦,这个已经说了,就是在主症上,有它的鲜明特点,那才是外湿。现在,我要说在水液代谢上的问题,和脾相关,内、外有这么一个情况,外湿一定是少量的水分,沾着于肌肉、关节间。作为饮病,是指一定量的,比较清稀的水液,停聚于人体的局部,刚才我已经举例了,狭义痰饮,一定是这种水液,停留在心下(胃)、或者是肠,那么悬饮、溢饮、支饮怎么样,我们结合原文再给大家分析,一定是停聚于人体的局部,由于停聚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那一定要伴随着它的临床主症,来作不同饮病的分类。作为水气病,因为我现在是讲水液代谢的,失常问题,水气病和饮病在病机的内因上,是有所区别的,水气病是以大量的,更为清稀的水液,所以,它就是浮肿的问题了,当然,它也有四水,包括黄汗的鉴别。现在我要讲的,就是在水液代谢的问题上更为严重,大量的、更为清稀的水液,泛溢于周身肌肤之间,这是关于水液代谢方面,如果失常的话,会出现相类同的疾病,由于病位不同,主症不同,那么命名也不一样,当然治法也不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外湿的治法,一定得是“微发其汗”,“使风湿俱去也”,今天,若讲饮病,它的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那么,水气病的治疗原则,它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以,对于张仲景,关于内湿、特别是饮病的认识,非常的系统,而且从理法方药,脉因证治上论述得比较全面,对后世,包括目前临床上,从理论、实践上有重大指导意义。
  所以,有关命名的问题,我已经提到了有四饮的问题,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饮,在条文里面,还要涉及一些,有关的命名问题,有关的命名问题,留饮、伏饮、微饮、肺饮,这里,先给大家说一下概念,到讲条文的时候,就不再重复了。留,留而不去,伏,潜伏不出之义,这就证明不管是留饮,还是伏饮,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四条,饮留部位较深,病程较长,病势较重,还有就是一般的药物难以攻除,这是不管是留饮,还是伏饮,共性的问题有这四点,所不同的地方,作为留饮,是饮邪留而不去,留饮分属于四饮之中,伏饮是指饮邪潜伏不出,属支饮的一个类型,留饮、伏饮的概念,若说考试,作为本科生来说,你不能提笔就写,“留饮是指饮邪留而不去,分属于四饮中,伏饮就是指饮邪潜伏不出,属于支饮的一个类型”,就答完了,必须得先说什么呢?它有四个共性,然后,再说分别它是怎么回事,作为留饮分属于四饮中,结合条文,我会给大家解释是怎么分属的,作为伏饮,既然是支饮的一个类型,就属于素有饮邪,它潜伏不出,又被外邪诱发,这属于内外合邪,看它怎么表现的临床症状,这是有关留饮、伏饮的概念。下面,说微饮和肺饮,微饮,就是我们条文里面的第17条,“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第17条原文,它是特指狭义痰饮的轻证,它是特指狭义痰饮的轻证,所以,“夫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微饮是指狭义痰饮的轻证。而肺饮,大家想,饮留部位在肺,应该是支饮,对于支饮的轻证,条文说,“其脉平也”,因此,是支饮的轻证,叫做肺饮,这首先举例,而且把概念写清楚,由此可见,它确实赋予饮邪,疾患是一个命名的含义,第二,我要说病理性产物,和致病因素的问题,这两者,我想根据痰饮的形成,或者说它的病因、病机来讲解,自然就明确了,所以在这里不单独来解释。
  下面,我们就结合原文,来给大家复习一下,首先看第1条、第2条,就是要突出解释,痰饮的分类及主要脉证: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类)
  所以,“夫饮有四”,就指的是篇名的广义痰饮,有四种分类,有哪些?第一个,就是狭义痰饮,然后是悬饮、溢饮、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一类)
  这个条文,如果你不认真来学习痰饮篇,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深刻记忆,1978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就是北京在全国率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考题里涉及《金匮》,就是这个条文,“四饮何以为异”,让你用原文来表述,你要解释清楚,还有一个大篇的条文,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篇第2条,“夫人禀五常……”,讲人与自然这样一个整体观,强调了早期治疗的原则,和摄生保健的措施,那么大的一部分内容,它出示了这个条文以后让你分析,若背不下来,但是,你得把主要内容解释清楚,所以,《金匮》学习还是很重要的,作为经典著作,这些大的篇章,我们重点解释的内容,属于一类条文的范围,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们来说“四饮何以为异”,我方才讲了,“四饮何以为异”,一定是得强调饮停的部位,或者说叫做饮邪停留部位,我简称“饮停部位”,或者说“饮留部位”,然后,是它的临床主症,这个狭义痰饮饮停部位,你怎么说,它是在心下(胃)以及肠呢,就是结合后面的条文得知的,比方第16条,苓桂术甘汤是主方,它原文就说“心下有痰饮”,比方第12条,要讲痰饮的形成问题,也讲“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都是在强调饮停的部位,在心下的胃以及肠,那么主症就是“其人素盛今瘦”,就说得了痰饮病,狭义痰饮病的病人,本来形体上还可以,倒不一定非常得是指肥胖体质,就是说还算健康的人,得了这个病以后,怎么样了呢?突出一个“瘦”字,体重下降,形体开始消瘦,这个机理怎么认识,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它是饮入于胃以后,作为脾气,不能够正常的转输,特别是不能化生精微物质,来营养周身了,而变成了一种病理性产物,不能化生精微,就不能够充养机体,因此,他就要瘦,这个“瘦”字,就体现了作为饮邪,是一种病理性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得了饮病,这种病理性产物,它就会导致临床的一系列病证,患病了,这是“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显然是饮邪从胃流向肠,比方说,若具体来说,这水液到底是在肠间,还是在肠中,按理说这个水液,特别是胃肠功能异常的话,是有肠鸣音的,有的版本上写的是,“漉漉有声”,我看老百姓讲话说,这响声是叽里咕噜的,所以,你也不要去追究,是“漉漉有声”对,还是“沥沥有声”对,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肠鸣音,气过水声,发出来的声响,因此,这里也来说明,刚才我讲的饮邪的流动貌,称之“澹”,澹饮也,所以,它这里也是,指清稀的水液,由胃走向肠间、或者肠中,“沥沥有声”,这个特点,就是狭义痰饮,这是对狭义痰饮,从饮留部位、临床症证表现的分析,实际上,我们从中分析了它的病因病机,就是饮邪比较清稀,是由于脾运失司来的,脾运失司,它就不能够化生精微物质,不能充养机体,它就出现消瘦,这在临床实践看,我觉得和西医学里面所讲的,十二指肠壅滞症相似,大概得了病以后,这病人,包括家属都害怕他是胃癌,很快的就瘦,肚子“哗哗”响,不想吃东西了,实际上,是一种壅滞症,和我们讲的狭义痰饮是一样的,所以,这和胃肠功能的紊乱,胃肠的疾患我提到了,十二指肠壅滞症,比较相符。
  下面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这是说的悬饮,这个“饮后”,不是说喝了水以后,是指得了悬饮以后,这种水液流在哪了呢?它原文提到的是胁下,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和近代医学的X线片子对照,咱们看到胸腔、腹腔得隔开,若是胁下,就得是腹腔的了,胸腔以上是心、肺,你比方说胸腔积液,肋膈角消失,一定是表示水液在胸腔,所以,我们认为,它不应该是“胁下”,应该是“胸胁”更为合理,不应该到胁下去,悬饮,特别起这个名叫“悬”,是悬在中间的,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包括肺癌出现的胸水,都是使肋膈角消失,所以,饮留部位应该是胸胁,这是对原文的“胁下”,理解成“胸胁”更为合理,那么,它为什么要和胸胁的部位联系?我们要分析一下,它说,“咳唾引痛”,指症状,咳嗽、吐痰,而且当咳嗽、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实际是说了三个症,咳嗽、吐痰,而且有胸痛,并伴随着咳嗽、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这显而易见,在病机上,它要联系一个是肺的问题,另一个,“胸胁”,我们已经看到了,是肝,和肝相关,因为肝的经脉循行就是布两胁的,肝脉布两胁,所以,作为气机升降,它为什么要涉及肺和肝呢?因为中医理论里面,它讲了气机的升降,左肝而右肺,若气机失和了,特别是肺的宣降受到影响的时候,肺气上逆,要咳嗽、吐痰,当然这和肺的气机有关系。关于胸痛的问题,因为肝脉布于两胁,气机升降和肝、肺有关,当饮邪阻遏了肺的宣降,他会咳嗽、吐痰,胸痛为什么要加剧,和肝不能升,肺不能降,气机升降失和相关,这是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饮留部位,它强调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所以,指饮邪泛溢到四肢、肌肤,若说它和水气病,部位是相同,水气病的话,它是更大量的清稀水液,若说浮肿,怎么样呢?非常明显,非常重,这里,它说“身体疼重”,溢饮就这样,四肢、肌肤指的部位,也可以泛溢周身的肌表,也可以这么说,因此,在主症上是“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这在字里行间,咱们得分析“归于四肢”了,它一定得有四肢肿的问题,因为这毕竟是,比较清稀的水液停聚在体表,因此,得有四肢肿,再有四肢疼重,它原文提出来的“身体疼重”,“当汗出而不汗出”,实际上是表示它本身兼有无汗,使这种饮邪没有出路,所以,它就是肿。还有一个提示了,作为溢饮的正当治法,就应该是发汗法,所以,在第1条里面,对于溢饮所提出的问题,临床主症一定是补出,根据饮留部位,溢饮,又要和水气病里面的,风水、皮水进行鉴别,“身体疼重”,疼也好,重也好,包括肿、肿重,正是说明其内湿邪为盛,水液已经泛溢到周身来了,因此,身体疼重,而且肿胀。无汗,这种饮邪没有出路,因此,它需要用发汗法来治疗,这在病机的认识上,作为溢饮,也是由于,它影响到水液代谢的问题,而且进入体表了,汗液也不能排,阳气被阻遏,因为饮邪为阴邪,最易阻遏阳气,重的话就伤人阳气,所了,阻遏阳气的话,阳气不行,就表现为疼、重,甚至不汗出而肿,这是溢饮。
  最后提到的支饮,原谅直接说,“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它和我刚才说的疼、肿、重不一样,这叫“如肿”,外形象是肿的样子,这个意义和溢饮有区别的。支饮,根据它的主症,它没有直接提示,它饮邪到底停在哪里,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说了,支饮的轻证叫做肺饮,因此,它的饮留部位一定是胸肺,表现的主症,咳逆,包括短气,都是属于呼吸的异常表现,呼吸促迫,呼吸有一定困难,倚息,就是必须得靠着东西,靠着被,或半卧位的状态,“不得卧”,也是证明,病人还是躺不下,所以,我说他这种姿势,实际上是顺应呼吸,特别是肺主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得是向外、向下,宣发和肃降的功能,他这样一种凭倚呼吸,能够减轻他呼吸困难的状态,“其形如肿”,实际上就是气逆水也逆,气逆则饮邪随之上逆,因此也肿,这是关于支饮。
  现在,分析1、2条原文,着重说明了,广义痰饮里面有四饮之分,四饮之别根据什么呢?第一,饮留部位,第二,临床主症,现在我们已经把四饮的主症,和饮留部位给大家讲清楚了,不重复了,关于病因病机已经提示了,关键在于脾运失司,它不能化生精微,形成了病理性产物饮邪,它停聚在哪里,就要阻遏那里的阳气不通,要出现一系列的,饮停之后的临床主症。关于分类,这四饮,包括我刚才又讲到的,留饮、伏饮、微饮、肺饮等等,它不是四饮之外又有的另类,一定都是涵盖在四饮之中的,这一定要搞清楚,那只不过是在命名上多种多样,是由于它饮留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的脉证不同,而命名有所区别,大家一定要听懂。
  下面,进一步来解释,关于饮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这几部分,我给大家作一下说明就行了,第3条到第7条,水在五脏的问题,大家熟悉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这一类的症状时,首先看它是不是痰饮病,水在五脏的症状,实际上就是由四饮及到五脏,都是饮邪为害。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比方说“水在心”,这就是指狭义痰饮,刚才我们讲狭义痰饮的主症里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我请大家记住,一个是“瘦”的问题,一个是“有声”的问题,现在它给你补出“心下坚筑”,这个字“筑”,不能念“建筑”的“筑”,应该是[zhu],第一声,什么意思呢?“心下坚”大家能理解,将来要讲苓桂术甘汤证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证,因为若饮邪停留在心下,会有一种支撑、胀满感,也可以叫做“心下坚”。那么“心下坚筑”,筑筑然而跳动,是心悸的表现,也就是心下悸,这也是水气凌心所致,如果波及到五脏的话,它给补出来,水在心的症状,实际上也等于,把狭义痰饮的症状补出来,有胸胁支满,有心悸的问题。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第4条,“水在肺”,水在肺应该是支饮,还是溢饮?应该是支饮,刚才我讲了,是饮留在胸肺,因此水在肺,有支饮的表现,支饮的表现应该是,“吐涎沫,欲饮水”,这也非常符合临床,我们说,老慢支(慢性运气管炎)的病人,吐涎沫,清稀的痰,非常的多,特别是虚寒肺痿,那不也提到了吗?“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欲饮水”什么意思?津不上承,水液阻遏的结果,津液不能够上承,所以,总是有口干燥的感觉,是津液不布的原因。
  第5条提到“水在脾,少气身重。”
  大家想,它应该是什么证?至少应该是溢饮,实际上狭义痰饮,因为饮留在胃肠,“少气身重”,溢饮和支饮也有这样的外候,这里因为涉及到脾,中气不足的话,他就少气,而且肌肉间湿盛,所以“身重”,这是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的缘故,那么,脾气的散精功能,包括它化生精微的功能都失常了,因此,他要出现少气、身重。
  第6条,“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刚才我们说,悬饮的饮留部位在胸胁嘛,所以,它和肝、和肺的,气机升降有关系,这就是讲的悬饮了,悬饮对五脏的影响,出现的外候是“胁下支满”,因为它讲的悬饮饮留部位是在胁下,我已经告诉大家,“胁下”好象不准确,应该产胸胁,和“心下”是要进行鉴别的。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它也提到胸胁支满,我们说作为狭义痰饮的部位,确实和胃肠相关,到心下(胃)的这个部位则,有支撑胀满感,而悬饮,一定是偏上一点的胸胁,也有支撑胀满感。“嚏而痛”,刚才我们讲“咳唾引痛”,讲了胸痛的问题,当他咳嗽、吐痰的时候,使胸痛加剧,现在是打个喷嚏都会使疼痛加剧的,因此,还是在说悬饮的主症,同时又有轻、重之别。
  “水在肾,心下悸。”
  7条的“水在肾”,实际上应该属于狭义痰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面我们讲,“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尽管说是饮留部位,应该强调是在胃肠,但是和脾、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当水在肾的时候,病人会出现“心下悸”,和刚才的“心下坚筑”,意思是一样的,你比方说下焦有水气,“脐下悸”,也是一种筑筑然而跳动的意思,所以,它应该属于狭义痰饮的范围,这是水在五脏。
  请大家看一下[按语],水饮在五脏与四饮之间,仍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水在心、肾,与狭义痰饮,水在肺与支饮,水在脾与狭义痰饮,也可以和溢饮,水在肝与悬饮,其证、其治均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机械的划分,所以,我们到临床上,看到这样相关的症状,帮助你辨别饮邪停留的部位,帮助你在用方上更有针对性,这是有关3条到7条,是在四饮的基础上,当它波及到五脏时,临床所见的外候,来帮助你体会饮留部位的判断。
  这堂课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