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7讲

  第47讲 十篇:小结

  好,我们现在接着讲寒疝的部分,请大家看《讲义》,有两张方子在宿食病前面,他写的[附方],在115页,[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的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附方]
  讲的疝痛剧烈的时候,也可以造成生殖器上缩,这都是由寒邪所致,寒邪作为阴邪,主疼痛,主收引,主凝滞,关键是,这个方子的组成正好和,乌头桂枝汤的药味相同,但是药量上有所不同,这个大家自己看去,就是乌头它《外台》用了15枚,桂心6两,芍药4两,甘草2两,生姜是1斤,大枣10枚,和乌头桂枝汤在用量上有出入,注家们认为这是另一个方,但是,有的注家认为,本方在临床应用上,即是大乌头煎的用意,因为它疼痛发作时剧烈的程度,非常显著,因此,也等于乌头桂枝汤证,“犯寒辄发”,不一定非得说是表里皆寒,就是说,“犯寒辄发”,这样的情况,这个方子很好用的,拿《外台》乌头汤给大家作提示,我还想说的就是,《外台》柴胡桂枝汤方,近来年都很注意研究它,包括已故的刘渡舟教授,他认为这个方子讲的是,“治心腹卒中痛者”,[附方]从方药的组成上看,是太、少合病,而且,要求得微汗效果最好,其中人参党参,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有桂枝汤里面的桂枝配芍药等等。那么,象刘渡舟老先生,他的认识就是,当归四逆汤可用于治疗雷诺氏病,而这个方子《外台》柴胡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此病,还有就是,发热待查、产后的高热,在这原方基础上加葛根,等于教给你黄芩、桂枝、柴胡、葛根,是退热的必用药物,特别是原因不明的发热,从太阳、少阳两方面入手,[方解]里面说了,本方适用于外感性的胸腹两胁疼痛,小柴胡汤既疏表又治腹胁疼痛,合上桂枝汤调和营卫,疏解外邪,又能和胃、止腹痛,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子,尽管是一个[附方],很好用,值得研究。

  宿食病,我就给大家说怎么理解它,24条: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二类)
  瓜蒂和赤小豆,我们吃那红小豆,用它煮了以后,和瓜蒂相配伍,是一个涌吐方。当然,他说了,“以快吐为度而止”,不要涌吐得过分。
  关于21条、22条、23条,这三条,用脉象来论述宿食在下,现在,我想解释的就是,提到的涩脉和滑脉,为什么都是来主“宿食为病”,你看,21条里面,讲: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三类)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三类)
  为什么用脉象的涩脉和滑脉,来说明是宿食在下呢?因为宿食所停,壅滞还没有特别严重,病情比较轻浅,脉象就滑利。如果食积较久了,胃肠气滞不通,病根也比较深,所以,脉反见涩象,这个“涩”不能当作,血虚、血滞、血行不畅来解释,涩脉,而是由于食积日久,阻滞了胃气,所以,表现脉象上也见滞涩,用脉象的滞涩,来形容食积日久,胃肠气滞不通,病根为深,所以,关于宿食的概念,我开篇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讲了,就是通常所说的伤食、食积,在病因、病机上,我们认为就是素体的脾胃虚弱,再加上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是这样的病因病机。在临床上,它当然也是食物积滞引起的,特别是腹部的胀闷,包括胃脘的不舒服,甚至泛泛欲吐,嗳腐吐酸,以这样的一些主症为特征的疾病,叫做宿食病,有的也伴有腹痛,或者吐、利,这是关于宿食的概念,不重复了,它所引出的病位在上脘,用吐法,病在肠、在下,用下法,实际提示的是“因势利导”法,由“因势利导”法,后世发展为“消导”法,因此,现在临床上很少用吐法、下法,而是用消导法,特别是对儿科消化不良造成的食积,或者是急性胃扩张引起的,就采取消导法更为合理,如用保和散、平胃散,或者兼夹热的,就用芩连平胃散,非常好用。如果是大人寒热错杂的那种,比方说浅表性胃炎,是因为着急上火了犯病,就用我们的辛开苦泄法,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加平胃散,效果非常的好。
  关于第十篇,到此讲完了,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书上的[结语],然后我再用小结给大家说。结语说,腹满是一个症状,多属脾胃病变,在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寒热虚实不同性质,属于虚寒的,多与脾肾有关,属于实热的,多与胃肠有关。因此,我在本篇里面,特别强调,狭义腹满讲是一个症状,广义腹满讲的是一种疾病,本篇讲的是腹满病,这和它的[结语][前言]不完全一致,请大家注意,在辨证方面,我昨天给大家归纳一个表格,如何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关于虚寒性的腹满,舌脉,是我们临床可见的脉,《讲义》提到,实热证腹满,舌红舌黄,给加了一个舌质红的问题,虚寒证的腹满,他讲它的脉“微弦”,“舌淡苔白”我们写了,我们对脉写的是沉细,这也基本给大家补充上来,脉象“微弦”,是虚寒证腹满,其它都和我们讲的一样,但是,全身证候需要补充,他没有补充,我用表格已经给大家充实了。
  关于实热证腹满的四证比较,它是分别说的,我觉得我们的表格一目了然,它把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进行了比较,而且特别强调了,附子粳米汤证的典型症状,“雷鸣切痛”,大建中汤证,“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主症特点,它认为,在临床上两方合用,效果也不错。
  关于寒疝的问题,它提示关于典型证候的问题,阳虚寒盛,发作时绕脐剧痛,“汗出”是逼迫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紧,这是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大乌头煎,破结散寒止痛,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之寒,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养血散寒止痛,这都和我讲的意思是一样的,在[结语]里面说了,关于宿食治疗引出消导法,是目前临床常用法。

  下面,做本篇小结:

  小结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概  念┬狭义:指腹部胀满症状,可出现于多种不同的
  │    │   病变过程中。
  │    │广义: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难,或呕
  腹│    └   吐等症的一类疾病。
  │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脾胃虚寒,厥阴(肝)之色上逆所致(01)
  │分  类:虚(寒)证,实(热)证
  │治  则┬虚寒性腹满──当以温药服之──温补(01、03)
  满│    │         └寒实内结──温下(15)
  │    └实热性腹满──可下之──寒下(02)
  │辨证要点┬虚寒性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02、03)
  │    └实热性腹满──(按之)痛者为实,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舌黄(2、13)
  病│辨证施治┬实热性腹满
  │    │ │里实兼表证厚朴七物汤──解表通里(09)
  │    │ │里实胀重于积证──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下(11)
  │    │ │里实兼少阳证──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里热(12)
  │    │ └里实积胀俱重证──大承气汤──攻下热结(13)
  │    │寒饮逆满证──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10)
  │    │寒饮腹痛证──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16)
  └    └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15)
  ┌概  念:“疝,腹痛也”,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
  │     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包块,痛不可近为
  寒│     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卫阳与胃阳并衰┬阳衰寒盛,腹中急痛(17)
  疝│     外寒与内寒俱盛┘
  │辨证施治┬中虚寒甚证──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14)
  病│    │阴寒痼结,寒疝发作──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17)
  │    │血虚寒疝证──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18)
  └    └寒疝兼表证──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19)
  ┌概  念:即伤食、食积,是指因为食物积滞而引起的,腹部用闷、
  宿│     嗳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满等症的,一类疾病
  食│病因病机┬素体脾胃虚弱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病│    └饮食不节   └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
  │辨证施治┬宿食在上脘──瓜蒂散──吐法(24)    ┬因势利导法
  └    └宿食在下──大承气汤──下法(21、22、23)┘  │后世
  ↓
  消导法
  好,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的小结,请大家看腹满病概念,狭义腹满,是指腹部胀满的症状,它可出现在多种不同的病变过程中。广义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疼痛,便秘或者便难,或呕吐,等症的一类疾病,我们简称为“胀、痛、闭、呕”,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在第1条里面,它表述的是脾胃虚寒,肝气上逆,和肝相关了。
  在分类上,分虚证、实证两大类,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虚证多兼寒,而实证多兼热。在治则上,虚寒性腹满,这也是第1条所显示的,“当以温药服之”,我们进行了分析,虚者就用温补法,当寒内结的时候,用温下法,在15条里面有方子,实热性腹满,“可下之”,寒下法,用承气汤类。
  辨证要点:虚寒性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腹满时减,复如故”,第2条、第3条里,看满是减,还是不减,来区别虚、实,实热性腹满,“(按之)痛者为实”,“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而且舌黄,腹诊与舌诊、问诊相结合,这又根据按之痛与不痛,来鉴别虚、实,舌苔黄与否,而且对于“舌黄未下”的标准,我们作了具体分析。
  辨证施治的部分,这是本篇的重点了,实热性腹满,里实兼表证,要解表通里,用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汤是哪两个方子进行组合的呢?桂枝汤、厚朴三物汤,那里有一个变化,时间关系,不说了,里实胀重于积证,厚朴三物汤,以厚朴8两,朴、实、黄,8、5、4,和小承气汤,在量上我进行了鉴别,是4、3、2。因此,行气除满通下,是厚朴三物汤的功效。里实兼少阳证,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里热。大柴胡汤是怎么变化的?特别是厚朴七物汤里面,不用芍药,而大柴胡汤必用芍药,还配合了大黄、枳实,有什么道理。里实积胀俱重证,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也可以说通腑泄热,急下存阴,寒饮逆满证,用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寒饮腹痛证,用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这两张方子,有相反的两对药物,半夏配乌头,半夏配附子,要引起注意。寒实内结证,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也可以说温下寒积。
  寒疝病的概念,把《说文》的解释写进来了,“疝,腹痛也”,指急性、发作性、阴寒性腹痛,凡寒气攻冲作痛者,以发作时,腹起包块,痛不可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这就是按大建中汤证讲的,“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病因、病机,刚才讲过的17条,用脉象来推论,是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阳衰寒盛的结果,寒气就充斥,寒气攻冲,因此“腹中急痛”。辨证施治里面,中虚寒甚证,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大建中气,阴寒痼结,寒疝发作,用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血虚寒疝证,因为是血虚生寒的,一定得痛势缓,喜温、喜按,所以用形精俱补,有情之品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寒疝兼表证,用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这实际上也提示了寒疝发作,犯寒辄发,表里皆寒。
  宿食病概念,就是伤食、食积,是指因为食物积滞而引起的,腹部用闷、嗳腐吞酸,或者伴有吐、利、腹满等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素体的脾胃虚弱,再加上诱因是饮食不节,关键还得是脾胃虚弱,在脾的运化功能上不足,也不一定就是这顿饭吃撑着了,他得宿食了,两者相兼,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在辨证施治上,病位偏上的,用吐法,瓜蒂散,宿食在下,用大承气汤,下法,这是“因势利导”法,给后世的启发,就是引出“消导”法的应用,这很值得借鉴。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概述

  1.合篇意义:病证危重,难治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
  2.概念(1)五脏中风:指阳邪、热邪、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证
  五脏证候
  (2)五脏中寒:指阴邪、寒邪、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病证
  (3)五脏死脉:阳(真)气将竭的脉象
  (4)三焦病变
  (5)积、聚、?(谷)气鉴别

  二、原文分析

  第7条  肝着证治
  肝着  着──“留滞附着”       肝脉布胁络胸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蹈┬足踏──重按
  └搯(tao1)──揉按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旋复汤主之 旋覆花主药,入肝,通肝络,祛邪气
  葱白:辛温通阳
  新绛:帛  活血化瘀
  <按语>
  胸不任物┬血府逐瘀汤
  胸任重物┘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的篇名叫做,《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回篇名多出一个“并”字,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转抄过来,讲“五脏风寒积聚病”。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哪些病合篇了呢?五脏的风寒,讲了五脏的中风、五脏的中寒,然后又讲了积、聚、?气鉴别,实际上,他(仲景)讲了五脏病的举例,还讲了五脏的真脏脉,这一篇非常特殊在哪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我首先讲它合篇的意义,讲了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因为这些病证比较危重,此类病证,就是指这一系列我点到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所以合篇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是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第二,就是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所说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第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肺,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对肝的描述比较全。第三,来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出来一个,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即邪哭,这就是比别的五脏病举例,多出一个,分开论述,一个是属于器质性的病变,心脏伤。第二,功能上的改变,提出邪哭,这比较全的。接下来,它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脾约是在《伤寒论》有重复。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病,举了肾的死脏脉,缺肾中风、肾中寒,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缺肺的症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叫谭日强,他发表的一本著作,就是《金匮要略浅述》(1981.9人民卫生出版社)那本书,在这一篇里面,他在[校勘]上做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在这里面做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说五脏中风,什么叫“五脏中风”,就是指的阳邪、热邪、实邪,它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病证,叫做“五脏中风”,指阳邪、热邪、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这个病证,因为它是五脏辨证方法,五脏为核心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尽管有缺如,刚才我们已经把有关内容,给它从头到尾理顺一下,它要以五脏这个核心进行辨证,因此希望是五脏证候,现在不全,我就写做“为人体所产生的病证”。五肝中寒,就是指相对应的,属于阴的,风为阳邪,寒为阴邪,因此,就是指对阴邪、寒邪、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病证,就叫做“五脏中寒”。“五脏死脉”,这也是它和前面,我们讲《中医基础》、《内经》,不一样的地方,在它这里面,实际上,“死脉”也就是阳气将竭的脉象,或者说真气将竭的脉象,表现为无根、无神、无胃气,那天,我们复习正常的脉象,就是应当有胃气,有神、有根,现在,属于真气将竭了,无根、无神、无胃气,所以叫“绝脉”,或者是叫做“真脏脉”,在它《金匮》这里面,叫做死脉。绝脉,真脏脉,是真气将绝的脉象。三焦病变,在本篇的内容里,也是一个举例的范畴,那对于三焦的认识,仲景已经从五脏的方面,与之结合,他已经看到了,上焦应该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到举例的时候,他就讲到了三焦的热证,然后,举出了大肠、小肠的虚、寒证,包括热证,这就是举得不全,他(仲景)在这《金匮》里面,也体现了对清代兴起的,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比如说肺痈的临床分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现在,在本篇里的三焦病变,等于为三焦辨证奠定了一个基础,就是这么一个作用。下面,不是积、聚、?气的鉴别,这也是《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内科学》反复强调,特别是《难经》对积、聚的阐述,它《金匮》多出来一个?气,?气和刚刚我们学过的宿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等到讲具体条文的时候,我们再提起,有关的概念,特别是积滞,为有形之邪,有形的,所以它形成的是,癓块、痞块。聚,无形之气,推之移动,在它原文里说的,和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学的,以及《难经》所表述的,都是一样的,关于三焦病变,积、聚、?气的鉴别,都是重复以前的内容,他(仲景)认为,在五脏病变里面,这必须要熟知,有关概念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
  关于五脏的中风、中寒大家自学,关于五脏的举例,我想按照原来本科重点要求的,对肝着、肾着掌握就够了,脾约,因为和《伤寒》重复,我们若讲五脏的病证,就是肝着、肾着、脾约,再就是,我给大家补出来的心脏伤的问题,心伤和邪哭,把五脏症证讲清楚,然后,我再给大家讲三焦病变的举例,和积、聚、?气的鉴别,这就是今天十一篇的内容,这么组织安排的。

  首先,来看“肝着”,在第7条上,第7条,就是肝着证治,请大家看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二类)
  肝着的病人有什么作以特征呢?他写道“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我先把原文解释好,再给大家说肝着的概念是什么。肝着,“着”字的解释,请大家看16条,什么叫“着”,在125页,“着”,不带草字头,写成我这样的字,着,也念[zhuo],一定要念成[zhuo],当什么意思讲呢?此处音义同“着”(zhuo),这两个字都是一样的,叫做“留滞附着(zhuo)”的意思,留滞不去,着(zhuo)而不去,都是这样。这是讲“着”的含义,留滞附着不去之义,为什么叫“肝着”,是因为肝脉的循行部位在哪啊?循着胸胁,所以,肝脉布两胁,络胸,“肝着”起名和肝脉循行有关系,什么留滞附着不去呢?一定得是指病邪,什么样的病邪?因为从方测证能看出来,和气滞、瘀血有关的,所以,就该指病邪留滞附着在肝的经脉不去,因此得名叫“肝着”,病邪留滞附着于肝的经脉,或者是肝脏,肝脏包括肝的经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先说的是它为什么起名叫“肝着”,是因为病邪留滞附着于肝脏及其经脉,肝脉布胁络胸,因此,它出现的典型症状,请大家看原文。
  原文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得了肝着病的病人,非常的喜欢“蹈其胸上”,足踏为“蹈”,跳舞,舞蹈,“蹈其胸上”,得拿足踏,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病人用手来捶打,捶打哪呢?就是我们说肝脉所循行的部位,捶打后他就觉得舒服,“蹈”字,有两个含义,第一,不否认有足踏的问题,以后我举病例大家就会感觉到,实际上也是“重按”的意思。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我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发表的也是《金匮要略》的,一种义释本《金匮要略语释》,1981.8山东科技出版社,他在那里面对这个条文的“蹈”字,给解释成什么呢?不念qia,也不念nie,念成tao1(第一音),当什么讲呢?就是揉按的意思,这个“蹈”字,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方后,他给举了两个病例,其中,他要说“足蹈”的问题,写得非常形象,同时我在一些医案里面也看到,写有“足踏”,需要足踏,这是山东中医学院刘献林老师的意见,应该是提手旁,念成tao,揉按的意思,需要在胸部、胸胁不舒服的部位,揉一揉、打一打,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刚才我已经讲了,这种病邪影响到肝的疏泄,影响了气的条达,所以,这病人就想要自救,打一打、捶一捶,使这个症状得到缓解,这是临床的一个特征,怎么解释它的病机,我们说就是通过喜按的情况解释,但这种喜按,可不是我们讲的虚寒性腹满的,那种喜按,那是寒气攻冲,无形之邪所致,现在,我要提示大家,是气滞血瘀的病证,他喜按,也只不过是病情轻的时候,他想借助这种捶打促其血行,借以舒利气机,使它气机得以舒展,令郁滞条达,缓解症状的表现,是一种自救的情况。
  下面,它又说,“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什么叫“先未苦时”,就是肝着病,还没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时候,或者是在没有发作之前,或者是发作的初期轻浅的时候,除了愿意捶打以外,还非常愿意喝一些热汤、热水,这种表现又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但欲饮热”,喝点热汤、热水,我看现在喝咖啡更有兴奋性,止痛作用也挺明显,这饮热也是一种救助的办法,借助它温运气机,温运气机也是一种条畅的办法,解除他这种郁滞造成的痞闷不舒,甚则刺痛,那也就是说,在概念上,肝着是指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这个特征按照原文来记,就是多说一些,并“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这就是“肝着”。我重说一遍,首先说命名上,是因肝脉布胁络胸,有病邪留滞附着而得名,这是和肝相关的,在临床症状上,以胸胁痞闷不舒,甚则刺痛,令病人“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就叫做“肝着”,等于我从它的命名、临床特征上,特别用原文来表述,“常欲蹈其胸上”或“欲饮热”,这种自救方式,都是要借助舒利气机,调畅气血,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这种自救方式仍然不能解决,怎么办?“旋覆花汤主之”,特别我刚才提到了,轻的话,痞闷不舒,你捶一捶、打一打,喝点热汤、热水可缓解,现在到刺痛的程度,已经气滞血瘀了,根本的办法就是“旋覆花汤主之”。
  我们来看一下旋覆花汤的组成,三味药,旋覆花汤为主药,为什么拿旋覆花为主药,咱们学《中药学》的时候,就旋覆花特殊,所有的“花”皆主升,唯独旋覆花自己主降,但现在,若用旋覆花为主药,是因为它走肝经,我现在讲这病邪,是在肝经的循行部位上,留着不去,因此,选它旋覆花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因为现在我们说,轻则是一个痞闷不舒,重的话是一种刺痛,作为施覆花来说,它有沉降的作用,特别是专到肝经的循行部位,在胸胁,旋覆花有通肝络的作用,所以,把旋覆花汤理解成,“通络止痛”法的代表方剂,名就在这,看,通络,旋覆花汤,在后世,特别叶天士对这个方子,衍化出那么多的加减法来,最终要取它什么作用啊?久痛入络,取其通络止痛的作用,旋覆花汤为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不是来学旋覆花汤就这么几个药,它能治这么重的病吗?学其法,特别是选旋覆花为主药,道理何在,专入肝经,而且是“久痛入络‘的,这种疼痛难以祛除,即选旋覆花。再一味药,葱白,葱白就是大葱,应该是取它的辛散温通之力,专门选葱白,不是吃葱叶,葱白的部分有什么作用?辛温能够通阳,辛温通阳的作用,讲薤白是小根蒜,也是取它辛温通阳止痛的作用。现在,葱白,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所以,食疗里葱、姜、小根蒜,在仲景的方子里面,全有体现,包括大枣、粳米,保健食品全在这里。新绛是什么药?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帛,丝织品,它要染成红色,在过去就是必须拿新织物,新的丝织物,然后用猩猩血,或者是象苏木、藏红花这一类的,红色特别鲜艳的,用它染织,你象我们看唱京剧的,戴着那个帽子都有红缨,过去就是拿这东西染的,都得是新绛,所以,有的时候,药局斗子里没有新绛的话,就把那新染的丝织物,红的,就入药,这是原意。还有的认为新绛,也可以就用苏木、茜草来代替,就是选一些活血药,他(仲景)当时选的药,就拿能够染织成新绛为红色的,那就是红花,藏红花,选最优等的,藏红花,严格来说得是从国外进口的,才是藏红花,不是咱西藏产的,藏红花是指进口的,具有优质的活血化瘀作用的药,且药性比较平和,那是藏红花,常用茜草、苏木来代新绛,取它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旋覆花汤给你的启发,就是对于久痛入络的疼痛,而且达到难忍的程度,为什么叫做“着”,着而不去,留滞附着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提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采取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法,这个治法很重要,特别是活血化瘀法。
  因此,结合我上次说胸痹病的治法,除了在第九篇里面提示的,宣痹通阳法,扶正固本法,温通止痛法,还应当补出一个,就是由气滞转向血瘀的时候,一定要有活血化瘀法。我觉得,根据今天讲的肝着的部位,以及它表现的临床特点,也是先有痞闷不舒,之后,气滞而血瘀,刺痛。所以,实际上,是张仲景对活血化瘀法已经有所认识,而且对这种病证,应该专选达到胸胁部位的药物,因此,胸膺部的病变,他选的是瓜蒌,开胸散结,以化痰为主,如果加活血的药,用旋覆花,你临床再试试,真是这样的疗效,比方我给大家推荐的血府逐瘀汤,里面有桔梗、枳壳,张仲景自己有桂枝、枳实、厚朴、白酒,不用白酒,特别是桂枝的平冲降逆,这些方药的使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出现的,一系列情况,非常有指导意义。因此,认为化瘀可以通塞,活血可以通络,就是从本方理解出来的,化瘀能通塞,活血能通络,因此,对于“通络止痛”法,特别是象叶天士,发明了加虫类药辛润通络,我们这是葱白,通阳通络,他再发展,加入虫类药加强活血化瘀力,就是辛润通络法。
  [按语]的部分请大家看,《讲义》提出了,一个是旋覆花汤的新绛,《本经》(《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记载,有的医家认为,就是用染成大红色的丝织品,帛,取其义,活血化瘀,陶弘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直接来回答茜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在方中配伍。我们现在,也可以用来治疗,比方说半产漏下的妇人,也可以选用旋覆花汤,直接用茜草效果更好,这对于祛瘀血,确实有临床价值。还一个,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他给引的一个病例,非常的有意思,举了一个病例,“胸不任物”,(是指江西一个巡抚,是个老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能盖任何的东西,连一个薄布盖上都睡不了,为什么?胸闷、疼痛,这是“胸不任物”,即胸上不能盖东西,任何的覆盖都不行,又“胸任重物”,一女每晚要睡觉的时候,令其仆人坐其胸上,你说这“重物”,都坐着一个人,比足踏还严重,为什么?他(王清任)首先说,都用了血府瘀汤治疗,一个血府逐瘀汤,既治了“胸不任物”的病人,也治了“胸任重物”的病人,为什么?特别是我要提到,为什么要叫“血府”,血府,指胸中,另外,心主血脉,血府为脉也,所以,大家认为是血府中有瘀血存在,血府逐瘀汤给人的启示,就是活血化瘀法,而旋覆花汤,恰恰提示的,对于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这种瘀血刺痛,“旋覆花汤主之”,提示的活血化瘀法,通络止痛,和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用意完全吻合,所以,血府逐瘀汤也是由本方演化而来,临床有实际意义。
  这堂课到这里,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