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8讲

  第58讲 第十四篇:水气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恶风”,是风邪所致,“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下面接着说“不恶风”,因为它和风邪无关,是以湿邪为重的,“其腹如故”,验之临床,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还属于在表之证,风水是表中之表,或者说在阳水的范畴里面的,隶属关系,风水为阳中之阳,我说“表中之表”,这是《金匮要略》当初的认识,表中之表,而皮水,就是表中之里了,所以,它不会出现腹水,它是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还是体表部位为重,“按之没指”也是一个标志,比方说下肢,咱们在临床检查的时候,就表现为下肢胫前部,指压肌肤有凹陷性水肿,“不渴”的问题,说明它里无郁热,因为渴症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它(皮水为)里无郁热,因此,口不渴,这是关于风水和皮水,还是病在表,因此,一再强调“其脉自浮”,“其脉亦浮”。最后结论,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用汗法来治疗,也证明腹部不应该像鼓一样地肿起,第1条涉及到风水和皮水的脉证,以及它感邪的程度,和脏腑辨证的病位,以及病性,我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个,大体的介绍,那么,风水,它具有风性的特点,善行而数变,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而皮水,起病相对来说缓慢,是和脾相关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3条原文,继续来论述风水的机理和脉证,请大家看第3条,这也是个一类条文,和刚才的第1条是同样的,因为重点论述风水: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一类)
  “目窠”,这个字念(ke1),眼窝,那是指的眼泡,上眼睑肿起来了。这个“蚕”字是多出来的,在咱们[校勘]第一个就写了,《脉经·卷八》无“蚕”字,所以,有好多书,包括《讲义》,都说它“目窠上微拥”,肿起像一个蚕“卧起”,给它画一下,蚕匍匐前进的时候,拱起来,所以,说眼泡肿,就像一个蚕在那卧着,实际上不是,是应该念“如新卧起状”,眼泡肿的样子,像什么呢?就像咱们睡醒刚起床那样,微肿。
  “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再一次把风水的脉证给予解释,前面第1条已经讲了,风水,应该初起的时候和风邪相关,因此,它病在表,这种水邪停聚于肌表,则寸口脉浮,现在,又提到“脉沉滑者”,为什么?我们说作为风水,它的特点就是善行而数变,水肿立即就蔓延起来了,那么,“中有水气”,这个“中”,也是说明,风水已经从体表开始蔓延到肌肤了,怎么来证明呢?“面目肿大”,也就是说,风水的特点,起于面目,而且在面目的部分,是眼泡肿甚,“中有水气”,是风邪挟着水气所致,因此,发病迅速变化、蔓延起来,“目窠上微拥”,特点上,面目先肿,而且,以目窠肿为明显,肿甚,“微拥”的程度,就像人刚刚起床的样子,再说肿势增剧,还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前后这两句话,来表示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上肿甚,而且,是肿势迅速蔓延或者增剧,是表现的从面目开始蔓向到全身,“按其手足上”,已经到四肢了,“陷而不起”,是可凹性水肿的样子,迅速蔓及全身,所以,风水,具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那么,风水蔓延到周身以后,它仍然是属于表中之表,拿什么来说明呢?前面我们讲它具备的一派表证,一个是脉浮,再一个,“恶风”,还有“骨节疼重”,现在,这个条文里面,继续说了“有热”,“有热”,怎么理解?为什么“面目先肿”?因为水湿留滞于胸劲以上,卫气被郁,所以,头面先肿,那么,这种发热,也是和水邪和风邪相兼挟,出现的一种发热,因为它毕竟在脏腑辨证上,偏于肺,偏于卫表,所以兼有发热。然后,又提到了,“其颈脉动,时时咳”,颈脉是什么地方?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所过的地方,正好是喉结两侧,人迎脉处,和水肿病相提并论的原因,就是因为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之后,肺的宣发受到抑制,所以,不仅伴有发热,而且“颈脉动”,人迎脉动,实际咱们临床看,西医同志他也特别注意颈静脉的情况,那特别是关系到心、肺的功能,它这也是注意了人迎脉的情况,肿甚的话,其搏动会相对来说就掩饰一下,所以,能看见颈脉动,而且“时时咳”,“咳”来说明,水邪对于肺的宣发功能影响到多重,如果兼有咳,那显而易见,就是水渍于肺,肺失宣发所致,所以他要咳嗽。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咳嗽的症倒不一定出现,发热是肯定的,而且总是从头面,特别是从眼睑开始,迅即蔓延周身,正好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变态反应,而且,开始都是咽峡部的链球菌感染,所以,它与表证一样,发热、咽痛,脉开始确实见浮象,当水肿蔓延以后,这个脉,《讲义》上说,张仲景提示应该是沉滑,水气迅速蔓延了,这个发病过程,确实具备风性特点,而且,整个所见的情况,提出它风水的特点,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眼睑先出现,真就是这样,然后,延及周身的时候,为可凹性的水肿。关于咳嗽,还是发热,再一次提示和肺相关。
  这是第3条的风水,和第1条结合起来,我最后给大家归纳,下面,再请大家看第5条,第5条讲: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一类)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不是“黄”,而是“洪肿”,三点水的“洪”,大家看[校勘]的下面一行,“黄肿”,《脉经》“黄”作“洪”,为什么呢?就是这个“黄”字,上面是这样写的,底下是个“由”,正好是上下结构,洪多出三点水,就是说,这个“洪”字,被丢了三点水,给加上了一个“由”字,传讹了。所以,一定是“一身面目洪肿”,什么叫“洪肿”呢?就是水势马上就蔓延,像洪水来的那样,这形容的不是正水、石水那种里水,而讲的是皮里之水,因此,本条是论述皮水的证治。“里水者”,不是指石水、正水,不是阴水,是皮里之水,“一身面目洪肿”,因为肿势提示你了,它属于皮里之水,是皮水之证治。“其脉沉”,也是从“脉亦浮”讲到了“脉沉”,这也是来说水势在迅速地蔓延,从皮毛已经深入到里,而且,它出现的是,“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我们现在先不说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要说的是,脉证已经从“寸口脉亦浮”发展到“脉沉”,说明肿势也随着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这个病机怎么来理解?我昨天讲到了脏腑辨证,涉及到脾和肺的问题,因此,是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哪里呢?为了要解释里水,是皮里之水,或者说(水气潴留于)皮中,都行,水湿潴留于皮里,这一定是皮水,这是关于解释“里水者”,为什么“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现在说“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它既不能从皮毛外泄,又不能从小便通利,因此,聚水而肿,聚湿而肿,这证明,它的症状应该加上,小便不利症,有小便不利的情况,水湿无从排泄,因为肺不能够宣发,直接影响到,下输膀胱,通调水道的问题,这是由于脾失健运,肺失通调,不能够下输膀胱,通调水道所致,因此,小便不利。关于用越婢加术汤的问题,我们曾经讲过越婢加半夏汤,是麻黄配石膏,发越水气,这里得是兼清热,因为有石膏,而且用量是半斤八两,因此它一定得有发热情况,就是兼有郁热,不仅小便不利,这是因为作为湿邪,无从排泄,所以,它兼有里热。
  那么“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就是说要是小便通利了,而且表现为渴症,那越婢加术汤就不能再用了,因为它毕竟属于发汗法,这通过口渴的问题,来提示小便通利以后,有伤津液的表现,因此,越婢加术汤不能再用了,这是提示,本来是个发汗法,小便得以通利,若出现兼有口渴症,那就证明了津液有被伤的倾向,因此告诫你,只要小便通利了,也得汗了,不要等到口渴,还连续用药,要把越婢加术汤停下,不能再用了,就这个意思。这是四肢俱肿,“一身面目洪肿”,也是迅速地从表及里,但是,仍然属于表中之里,这是风水和皮水。
  下面,我把这1条、3条、5条,三个原文,给大家归纳一下,即风水、皮水的异同点,首先说风水、皮水,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都属于水气聚于表,聚于体表部位的水肿,这是一个,也就是说,都是水湿泛滥肌肤,水气浸于表,浸于外,泛滥于肌肤,肿在体表,所以均有脉浮,均可以用汗法,相同点就是这么几个。一个是从脉证,一个是从它肿势的病位,水气都是大病位上浸于表,泛滥于肌肤,所以,脉象上都是脉服,治疗上都应当发其汗。
  所不同的,第一,风水是表中之表,病因与风邪有关,也就是说,内有水气,外感风邪,在症状上,把1条和3条,给大家总结在一起,就是脉浮或寸口沉滑,由浮脉到脉沉滑,表证应当具有恶风、骨节疼痛,包括身体痠重、有热,后面有的条文还涉及有汗出,就是我说,郁热熏蒸的话,向外,它就会表现为汗出,这是越婢加术汤,从方测证得的,因为用石膏八两,肺胃郁热,因此,用石膏也就证明了它有汗出的情况,然后,以浮肿为主症的表现,为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也就是说,它的特点,病程特点上表现,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或者目窠肿甚,然后波及全身,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还有,因为涉及到,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因此“其颈脉动,时时咳”,这是把1条、3条合起来说,风水的主要脉证,大体上是这样。脏腑辨证,在肺,病性,表中之表,病势,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刚才我还说了,这个病总体来讲,根据风性特点,善行数变,而且是以头面肿、眼睑先肿,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仅供参考。关于皮水,病因病机上,内有水气,郁于皮中,是外感湿邪所致,水气和湿邪相搏,为什么叫作里水、皮里之水,就是因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皮中。在主要脉证上,1条和5条合起来看,“其脉亦浮”或“脉沉”,因为和风邪无关,因此,不恶风,不汗出,“外证跗肿”的问题,这个“跗肿”,如果是提足旁的,它提示了是足踝先肿,或者下肢肿甚,特别是“按之没指”,“一身面目洪肿”,标志它肿势增剧,“其腹如故”,就是说没有腹水的现象,“不渴”,没有郁热,这就和刚才所讲的风水所具备的症,有出入,有区别了,“小便不利”,在脏腑辨证上归脾和肺,病性上为表中之里,病势,起病缓慢,这是风水、皮水不同点。我们从主要脉证、脏腑辨证、病性、病势,给大家归纳了。
  下面,回到第1条,看正水和石水。正水、石水的脉证,在这个条文里面叙述得很简略了,他讲:“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他形容它(石水)比它(正水),更深重,“其脉自沉”,相对而言,“外证腹满不喘”。所说的“正水”什么含义?为什么取名叫“正水”?我们在讲水液代谢里面,已经讲了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都有关,昨天我还特别给大家引了,《素问·水热穴论》,关于“肾为胃之关”的问题,对于聚水,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它就会发生水肿,在整个三脏之中,尤其以肾为病机要点,这就是作为水气病和痰饮病,在病机上怎么鉴别,这个是重在肾,肾的气不化水,所以,病机命名,叫作水气病,肾为水脏,又是胃之关,当关门不利的时候,聚水为肿,作为正水,由于肾脏关门不利了,聚水而肿,叫作“正水”。在脉象上,他说“沉迟”,沉主里,迟主寒,所以,这也说明,它肾阳衰弱,水气停聚,这个沉迟的脉,概括了它的病机,是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气不化水,所以,脏腑辨证上直接用脉象推论,就是肾,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也就是我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水气停聚而成为水肿病。在症状上,比方说,为什么要“喘”?提出一个喘的问题,和肾的关系怎么理解?足少阴肾脉,当它水气潴留以后,要上射于肺的,所以,肺失肃降,气逆而喘,由肾的寒水上逆,影响到肺的功能,所以肺气上逆而喘,它突出了喘症,也说明了它的肿势,所以,我们应该给补充两个症,一个是腹满,它两个,上、下条文相对应,一个是肿甚,这种寒水之邪才能够上逆,才能够射肺,影响到肺气的宣降,所以叫作肺气逆而喘,给大家补充腹满症应该有,它这是上、下文一种省文的写法,这叫“互文见义”,把腹满症补充进来,而且也标志着浮肿肿甚,这在脏腑辨证属肾,也就是和风水、皮水相对应来说,属于里中之表,属于阴水范围里的阴中之阳。
  作为石水,这个“石”字,来表示水肿居于少腹以后非常板硬,肿满坚硬的程度像石板一样,起名叫“石水”了,因此,在病位上就比正水更沉重了,居于下焦,那就涉及肝肾了,这就是石水。我一说症状大家就明白了,除了它在原文里说的,“外证腹满不喘”,是强调腹满的程度很重,腹满程度重到什么样子呢?刚才我说像石板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少腹硬满如石状,是因为阴寒凝聚下焦,而且结于少腹。水邪,我强调了比饮邪,更大量,更为清稀,而且它泛溢到周身各个地方,那么,现在是结于哪了呢?阴寒的水液凝聚在下焦,影响到肝、肾,结于少腹,因此,少腹肿满,坚硬如石状,名为“石水”,水聚于下,为什么它反而不喘了呢?相对而言,就是对肺的影响不那么明显了,因为它仅仅结于下焦,没有搏结于上,因此,相对来说不喘,对不喘的理解,是和正水相对应,而腹满症比较起来,石水更为深重,这个原文就说到这里了,这是第1条,石水和正水的部分,石水,就是里中之里,或者说阴中之阴,因此,病势比较重,有关正水和石水,在治法上提出是逐水法,针对它水湿重,而且应该急则治标,提出逐水,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方药,这需要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考虑,等到我讲到它的治则的时候再说。
  所以,通过这1条、3条、5条,把它横穿以后,重点放在风水、皮水的鉴别上,刚才我已经说了,相同点、不同点,从脉证、病因、病机、病位,包括它的病性、病势,这就是让大家懂得,在水气病的分类里面,特别是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含义是什么?它们在临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关于“黄汗”,我想放在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算三类条文,一般了解。
  下面,我们接下来讲,有关的病因病机,是第9条和第19条,专论病因病机问题,请大家看第9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三类)
  “水不沾流”,有的人念成dian流,实际应该念“水不沾zhan流”。
  这里我不想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就请大家自学以后,抓住我刚才说的,水液环流的整个过程,作为水气病,重在肾,因为少阴主肾、主水。昨天特别提到了肾失开合的问题,当气化不利的时候,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也就是关门不利,因此,聚水而肿,这里,也就是它讲到肾阳不足,我认为,还讲得比较轻,应该是肾阳的衰弱,寒自内生,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来敷布于周身,所以,它不仅是肿,而且要痠痛,这就是我刚才在风水里面,说身体疼痛,应该加上身体痠痛,就是根据这个条文来的,因为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敷布于周身,所以“骨节疼痛”,并且伴有身体痠重感,得有湿邪的特征,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小便不利,这是形成水气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第9条,大家理解就行了。
  下面,第19条,这个条文,集中显示了用脉象来论述,和肺、脾、肾、三焦、膀胱,之间的关系,而且又讲到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个血分的概念,请大家看19条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二类)
  这是讲的“寸口脉沉而迟”,什么意思,下面又说“趺阳脉伏”,沉伏于里了,“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把脾和胃分别来论述,临床表现应该什么样子呢?脾气衰,大便出现鹜溏,胃气衰,就得水肿病。“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什么是“少阳脉”,什么是“少阴脉”,含义是什么?然后,它又提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现在有关水气病的病机问题,就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后面的话,我要和20条,有关妇人的月经问题,和水肿的关系一起来论述,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现在要说的,是有关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就到“妇人则经水通”就得了。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寸口脉”,寸口脉主肺,来表示肺的功能如何,它现在讲沉迟脉,沉主水,迟主寒,寸口脉的脉位提示了,是和肺的功能失常有关系,因此,这就是肺气不宣,阳气被寒水所阻,那么,也就是导致,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发生水肿,这说“寒水相搏”,寒水相搏的结果,就是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这讲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实际就是作为“肺为水之上源”,它(肺)不能很好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了,因此聚水而肿,这是和肺的关系,用脉象怎么表述呢?沉而迟,沉而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沉主水,迟为寒,阳气被寒水,或者寒饮所阻,阳气被寒水所阻,所以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发生了水肿病。“趺阳脉伏”,趺阳候脾胃,脉伏是沉伏于里,也是阳气不足,脉伏,它分别来说,脾胃的衰弱则水谷不化,我们通常都是说,脾胃虚衰怎么样啊?现在,张仲景以“互文”法,把脾胃衰弱则水谷不化具体来说,又区别开,“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因此,关于发生水肿的证,他归结到趺阳脉候脾胃,特别是和胃的关系,我们说,当然是脾阳虚,胃的纳谷和水液代谢发生了失职,所以,讲到了脾气衰则大便鹜溏,像鸭子粪一样,也属于水谷不化的一个表现,因为脾主运化,胃主纳谷,所以“胃气衰则身肿”,不是来强调胃的纳谷功能不够了,还是回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肿的意思,脾胃衰弱,水谷不化,表现在脾虚衰为主,则大便如鹜溏,我们通常都知道的,是脾胃衰弱,则表现为水谷不化,说下利清谷,或者说鹜溏,那都是属于脾阳虚,运化失司。现在讲“胃气衰则身肿”,就是落实到肾的关门不利,而发生水肿的原因,是胃气衰,肾阳不足,落实到这,所以说,趺阳脉本来候脾胃,说到身肿,还是落实到关门不利造成的水肿病。“少阳脾卑”,什么叫“卑”?少阳主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它和水液环流密切相关。什么叫脉卑啊?不足,低下。少阳脉卑说少阳脉弱的意思,因此,是三焦决渎功能低下,也影响到水液代谢,这是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或者说功能低下,直接影响到水液代谢,因此,也是水肿的原因之一,也能够发生水肿。下面又说,“少阴脉细”,少阴主肾,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少阴脉细”也是精血的不足,脉细为血虚,作为肾的少阴脉细。精少,肾阳不足,因此,它要分别来说,“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脉细,我说它是主肾虚血少,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肾虚血少两个方面,少阴脉主肾和心,当它细脉出现的时候,意味着肾虚而血少。在男子,小便不利,责之于肾虚,肾阳的不足,妇人的经水不通,经水不利,是血少所致,这是通过寸口脉主肺,趺阳脉候用脾胃,特别是胃气衰则身肿,落实在肾的关门不利,而不是来说胃的纳谷功能低下,脾运不足,脾运不健,则出现大便鹜溏,少阳脉候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它的“脉卑”就是脉弱,决渎功能失常,或者功能低下,影响到水液的环流,少阴脉的细,意味着肾气不足,肾虚和血少,候肾和心,在男子表现为肾虚,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在妇人,则经水不通,经水不利,这就是把整个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出来了。
  关于血分,它提到了月经血,“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就是说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们下面再讲20条。
  休息一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