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3讲

  第63讲 第十五篇:黑疸

  好,我们上课,刚才讲了第2条,和第4条原文,有关黄疸的分类,谷疸、女劳疸、酒疸,谷疸的命名我已经说了,是由饮食失节和不洁所致的黄疸,叫“谷疸”,“女劳疸”是由房劳伤肾所致,如何认识,我也谈了看法,关于“酒疸”,就是因嗜酒过度,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就叫做“酒疸”。有关它的脉症,我给大家再综合一下,比方说谷疸,“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小便不通,身体尽黄”,这是刚刚第2条里面涉及的。第3条,讲的是寒湿谷疸,“食即为满,食难用饱,小便必难,脉迟”,都印证了,不管是湿热谷疸,还是寒湿谷疸,不是小便不通,就是小便必难,但是,谷疸的主要症状应该是,食谷即眩,食难用饱,是脾虚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我们怎么推导呢?由于饮食失节和不洁,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郁蒸所致,关于是胆汁外溢,还是不循常道,后来发展,由脾胃的病位,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如果说我们拿,仲景方证来佐证,我提到了小柴胡汤、四逆散,实际上,仲景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但是,在本篇里面,没有专门论述,在病机上,我认为后世的发展,还是基于仲景的这个学术思想。酒疸,病因病机,我们说,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也是由于清浊升降失常,因为反复讲,病者不是时时欲吐,就是心中懊憹、心中热,足下热、小便不利,因此,这就是清浊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在主症上,我再重复一遍,就是“心中懊憹而热”,包括“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证,第4条讲到“心中热,足下热”,但关键是不能食,时欲吐,也有小便不利,但是,脉迟。我再重复一遍,谷疸是以食谷即眩,食难用饱为主症,而酒疸,是以心中懊憹为主症,这是湿热内蕴造成的,女劳疸病因病机已经说了,包括它命名,是房劳伤肾,导致的肾虚有热,主症上,身尽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小便自利,腹如水状不治,尺脉浮,这里面关键词,也可以说,它的典型主症,应该是额上黑,小便自利,前两者都有小便不利,唯独女劳疸,小便自利,因为它没有湿热在膀胱,所以,没影响小便,小便自利,尺脉浮临床可见,但是,更主要的是来提示病因病机,说明女劳疸是房劳伤肾所致。
  下面,我们再来看黑疸,是第7条,黑疸发病机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各种黄疸久治不愈迁延而来,还一个,酒疸误下变成黑疸,就是怎么成的黑疸,两个因素,它临床怎么表现的?请看第7条: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二类)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酒疸误下,“久久为黑疸”,不是说误下之后,马上变成黑疸,是“久久”,经过一个过程,“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请大家注意,“噉”就是吃的意思,有的字可能这样写的“啖”,也是吃的意思,口字旁加炎。“蒜”,把蒜捣成绒,细末末,比干吃大蒜瓣辣,“虀”,念成[ji],韭菜,葱、蒜、韭菜,你把它切成末末,非常辣,他现在形容酒疸误下以后,它这个症,从心中热、心中懊憹,变为了“心中如噉蒜虀状”,比“懊憹”感觉更糟了,因为苦寒药造成的,湿热发黄的酒疸,只有阳黄的一种表现,它就应该鲜明如橘子色,误下以后,必然伤了脾胃,误下,不该了,下了,那么,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仍然有黄的颜色,但是发暗,青了,而且偏于黑了,所以,这就是从阳黄的橘子色,那种明亮色,现在变成如薰黄的样子了,有点类似这样的一个机转过程。各种疸久治不愈,也是由实转虚,因此,表现得虽有原来的黄颜色残留,但是,开始变黑,我不说吗?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从脾胃穷及于肾了,所以,他面色开始往肾之色转化,见黑,或者是兼有瘀血,也是变黑,关于酒疸,是怎么误下,什么情况,怎么造成的呢?原文没有讲,只告诉你了,黑疸形成,两个途径,一个是酒疸误下,一个是各种黄疸,久治不愈迁延而来,这是“心中如噉蒜虀状”,请大家看[词解],[校勘]里面也是这样,它首先说这个“噉”字,《千金》写的就象我写的这个啖,“口“字旁加个“炎”,也是啖蒜虀状这个“啖”,是吃的意思,[词解]里面讲,黑疸是酒疸误下后的变证,“目青面黑”,大便也变黑色,这是一种症状,并不是黄疸中的一种,所以,有的说分类,还是按“三疸”对待,这是一种变证,“心中如噉蒜虀状”,“噉(dan)”,第四音,是吃的意思,“虀”是第二音,虀[ji],虀状,如“噉蒜虀状”,是讲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的感觉,仍然是从“心中懊憹”变证来的,一种心中不舒服的感觉,有灼热感,仍然保持着一种湿热薰蒸的感觉,下面又讲了一个症状,“大便正黑”,大便也跟着变黑色,那是挟有瘀血,还是什么呢?我们一般来说,比方胃肠道,如果出现便潜血,象柏油便一样,则大便色黑,他现在讲的这个便,也是这样的,为瘀热内积,流滞于肠腑,因此,是瘀血的标志,由于原来是酒疸,是属湿热,热盛的一种表现,现在已经转为黑疸,大便不仅正黑,应该有点变稀,是这种情况,“如噉蒜虀状”,是瘀热内蕴,上蒸于心的表现,“皮肤爪之不仁”,就是黄疸病的病人,包括糖尿病的病人,都有皮肤瘙痒症,“皮肤爪之不仁”,你说他挠,感觉有点迟钝,这叫“爪之不仁”,糖尿病病人,可是有针刺感啊,他(病人)皮肤上真有感觉,酒疸误下以后,他为什么“皮肤爪之不仁”,什么叫“爪之不仁”,这里有个[词解],“谓肌肤的麻痹,搔之无痛痒感”,和那个瘙痒症正好相反,这个,是你抓挠它,感觉不那么灵敏,什么原因?怎么解释,仍然来说它是属于误下以后,血为之瘀滞了,血瘀于内,不荣于外,“爪之不仁”,我们说,瘀血表现,应该是肌肤怎么样啊?甲错。现在他讲的,是“爪之不仁”,说明这个病变的一种变证,是有特点的,关于皮肤瘙痒,十四篇我没有讲,我现在做个补充,全书里面,有两个地方讲到,和近代医学荨麻疹有关的,正好是在《中风》篇,讲到“瘾疹”,然后,十四篇又讲一篇,因为和风邪相关的一些疾病,包括由于皮肤瘙痒抓破了,结果结痂,这是有关皮肤病的描述,所以,皮肤、粘膜的损害,没有在十八篇里面单独的论述,我们现在已经讲了,几个病涉及这个了,所以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它和张仲景的原文记载有关系,借这个机会,我请大家看看160页,叫做“风强则为瘾疹”,瘾疹就我们说的荨麻疹,或者称?癗风,和风邪有关。什么叫“风强”?就是风邪为盛,相同的字眼,在《中风》篇的第3条,也是强调了瘾疹和风邪相关,而我们160页,《水气病》篇,它说“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挠破了,结果感染了,成了痂癞,“气强则为水,以俯仰……”,所以,这个地方又是,你说和水气盛相关,放到《水气病》篇,和风邪相关,要和风水鉴别,又出现了瘾疹,皮肤的瘙痒,也是病在体表,所以,这里面的鉴别诊断,内容很丰富,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刚才说到皮肤的病变,我想到了这个,应该告诉大家。
  书归正传,还得往下讲,酒疸下之,“其脉浮弱”,又重复一遍,“虽黑微黄,故知之”,先说浮弱的脉,作为酒疸的脉,湿热为患,湿热内蕴,这脉能见浮弱吗?不应该是见“浮弱”,湿热内蕴,尤其是脉象,应该表现的是湿热壅盛的情况,现在,由于酒疸误下,变证属黑疸,为什么浮弱?是湿热之邪有上攻之势,而且,血分已经受伤了,因此,脉象为弱,它就不表现那种弦数的脉,完全都变得虚弱了,为什么要浮起来?认为是邪气上升所致,我觉得,这和临床好象有点距离,因为整个的表现为瘀血,实际脉道上,不一定那么滑利,或者那么有力了,“弱”是其真象,“浮”是为了表示,这个变证有湿热上升的趋势,我觉得,浮弱的脉象,重点是在说“弱”字,这是转变为黑疸,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再一次说明“虽黑微黄”,就是,它本来是一个黄橘子色的,鲜明的,结果由于误下变为黑疸的时候,或者是黑里透黄,黄中带黑,这才是黑疸的特征,它也叫黑,但是,不和女劳疸一样,女劳疸叫“额上黑”,它叫“虽黑微黄,目青面黑”,从“心中懊憹”,变成了“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脉浮弱”。第7条,请大家记住两个转归,包括它的临床表象,我再说一遍,黑疸的病因病机,就是由酒疸误下,或各种黄疸迁延日久不愈所致,主症,第7条,目青面黑(虽黑微黄),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关于黄疸的鉴别,就是在第9条、第10条,包括刚才讲的第3条,涉及到寒湿发黄。
  请大家看第9、第10,这个辨证,是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临床表现,他用简单的话做的概括,尽管是简短,但是为后世,对阴黄、阳黄的确定打下基础: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第9条(二类)
  第10条:“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二类)
  先讲第9条,“脉沉”,作为“皆发黄”,实际上要说湿热发黄,因为你看,第10条,“舌痿黄,腹满,燥不得睡,属黄家”,要说是“黄家”了,是不是这个病程长了,不是新得的,因此,就象我们刚才讲的,迁延日久,它的黄色就变成象烟薰的样了,就表现为晦暗、晦滞,第10条是说寒湿发黄,第9条,湿热发黄,为什么“脉沉”了呢,我觉得,“脉沉”这个字眼,等于告诉你,湿热发黄尽管是比较急,但是,不是外感的发黄,是内伤的发黄,是内因为主要因素的发黄,湿热发黄,脉沉,《医宗金鉴》有一个解释,《医宗金鉴》说,第1条,讲的脉浮缓,是湿热发黄的一个病因,现在,此条来说“脉沉”,“皆发黄”,是得之于内因,是应该特指内伤杂病的黄疸,也就是说,足以说明这种湿热,难以向外排泄的反应,故称为“脉沉”,所以,张仲景关于“脉弦”的含义,在《金匮》里面特别复杂,必须得跟条文的文意,前后联系起来分析,不能独立的理解,要不然,脉沉主里啊,主里怎么就强调,是内伤杂病的黄疸了呢?他也是要强调,这种湿热难以向外排泄,小便不利症应当存在,因此,他这里面讲“小便不利者”,为什么“渴欲饮水”呢?湿热的黄疸,和寒湿的黄疸,在饮水方面,它俩有没有特征啊?渴本身就是热象,我们讲,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一种口渴引饮症状,狭义的讲,它是个症状,就是热象,表现得里有热,所以他(病人)渴欲饮水,湿热的话,大家想,他要想喝水,喝得能多吗?能喜欢热饮吗?所以这个“渴欲饮水”,作为湿热发黄,渴欲饮水,但是不喜欢饮,也不能多饮,这是湿热黄疸,在渴欲饮水的问题上,应该有特征,饮水多,但是小便不利,湿邪更无从排泄,郁滞于里,叫做“皆发黄”也,第10条,他又讲到腹满,难道湿热发黄没有腹满吗?我们刚才已经复习了,寒湿发黄的腹满,因此,湿热发黄腹满应该补充进来,这是上、下“互文见义”,另外,不仅要问小便,还要问大便的情况,这是我们中医“十问歌”里面,要问二便,“一问饮食,二问便”,为什么?重视脾胃,通过饮食和二便的情况,要看胃肠,看脾胃的功能情况,所以,这里应该补充进来。
  第10条,我已经说了,是和寒湿相关的,现在,要进行[校勘]二个字,我们《讲义》上,它告诉你了,第一个,“舌痿黄”,应该是“身萎黄”,草字头的“萎”,因为我们讲了,作为阴黄也好,寒湿发黄也好,黄色不那么鲜明了,是一种比较晦滞的,因此,一些注家,认为这个是“身萎黄”,而不是“舌痿黄”,这是第一,第二,认为应该是“舌痿黄”,也可以是草字头的“萎黄”,这是一个字,到底是“身”还是“舌”?多数的倾向于“身萎黄”,但是,有一部分注家,而且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注家,象尤在泾、魏荔彤,近人里面,比方曹颖甫、黄树曾,这都是比较有见地的人,他们同意“舌萎黄”,但是,我们的《讲义》,对本科生来讲,强调的是,因为它是代表,寒湿发黄的特点,“舌萎黄也”,另外,舌萎黄的问题,在我们前面有个条文也讲过了,萎黄之义,也可以佐证,在104页,请大家看,也是在解释“痿黄”,到底是应该怎么理解?第4条,这一条我们当时,在“虚寒性腹满”之后没有讲,看,“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这个“躁”也等于给你佐证了,不应该是枯燥的“燥”,应该是提足旁的“躁”,[校勘]也写出来了,“躁而不渴,胸中寒实”,首先看[词解]“痿黄”,病厦的“痿”,与草字头的“萎”是相通的,指肤色枯黄,黯淡无神,所以总是说,黄疸,分为阳黄、阴黄,阳黄橘子色鲜明,是不是后世发明的,我觉得,在“萎黄”里,他已经明确指出,作为寒湿发黄,就是这种枯黄,没有光泽,相对来说阳黄,它肯定是非常易见,容易辨别的,因此省略,是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应该是这样的。我现在要解释,到底是“舌萎黄”,还是“身萎黄”,现在各种注家的看法是什么呢?同意“舌萎黄”的,刚才我已经把代表人物提出来了,现在我要说它的道理,第一,他们认为倾向于“舌”,在仲景的内伤杂病里面,我在开始《緒言》已经讲过了,重脉诊而轻舌诊,作为温病派、热病派,是重舌诊轻脉诊,不能因为他(仲景)轻舌诊,或者对舌诊的描述少了,对辨证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都是很明确的,特别突出辨证要点,现在,我要提醒的就是说,对于舌的描述,应该怎么理解?他们说:在黄之前,先见舌质、舌面的萎黄,属于黄疸病的先兆,这是一种理解,说看舌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色,是从表及里这么一个诊断方法,你抓它的表象,最早的一种先兆,得看舌,看的是舌质和舌面,表现得萎黄,这是一种先兆。第二,舌萎黄,是指舌体少津并非枯燥,舌质黄,而不是苔黄,人身内部的变化,首先表现于舌部,这是第二点。第三点的理由,舌为心之苗,脾的脉络系舌本,散舌下,现在,脾经出现了血分湿热,刚才讲了病机为脾湿胃热,陷于血分,因此,它要表现于舌的,就是湿热薰蒸于上,津液不能上潮,表现为舌的萎黄,这是第三种意见。第四种意见,认为古人对黄病,察看舌苔,似乎与近代医学里面,察看结膜黄染的意义相同,比较合理,这是赞成“舌萎黄”的,提出四条意见。若说是“身萎黄”,包括我们《讲义》,也是倾向于“身萎黄”,就是要强调寒湿发黄的黄色,是有特点的,而且,是从脾主肌肉来理解,身黄不是讲了吗?“瘀热以行,四肢苦烦,脾色必黄”,因此,寒湿发黄,还是要责之于脾,身黄、色晦暗,同时伴有形体的倦怠、乏力,包括脉沉迟,如果寒湿发黄有脉沉迟,湿热发黄应该是脉弦数有力,或者沉弦,是这样的,这样,我们进行了补充,给大家说明一下,“燥不得睡”,为什么要改成提足的“躁”,为什么“躁不得睡”啊?我们说,湿热可以上泛,可以中阻、可以下注,寒湿之邪,因为涉及到责之于脾的问题,刚才一再强调责之于脾,所以,“胃不和则卧不安”,躁扰不安,睡眠欠佳,在这里面,他认为,虽然没有热,但是,因为脾虚不运,湿郁中焦,他(病人)就感觉到,腹的胀满、睡不安,一种不宁的感觉,这就是对,“躁不得睡”的理解,“属黄家”,这也当作是看“舌”,而不是看“身”,他认为只有先兆,才能提示你早点诊断,等到要说是“黄家”了,还用你看什么舌啊?这也是赞成“身萎黄“的,这一部分人提出来的,所以说,“属黄家”,黄色已经比较明显了,都不存在着诊断的疑义了。
  我请大家看一下,[按语]怎么说的,以上两条,从病机而论,前条是湿热薰蒸,后条是寒湿伤阳,虽皆属于发黄的范围,但有一虚一实的不同。如果根据后世黄疸的分类,似可以分属于阳黄和阴黄,至于后条的病机,后世注家也有认为是湿热发黄的,这是病情上的鉴别,这个仅作参考。
  现在,我们把黄疸鉴别,按照湿热黄疸,和寒湿黄疸的条文,从第3条、第9条、第10条三个条文,给大家归纳,湿热黄疸的主症,(1),渴欲饮水,特点是不喜热饮,或者饮水不多,(2),腹满应该具备,湿热证腹满的特点,硬、胀、拒按,偏实热的那种,(3),小便不利,(4),大便多燥结,(5),脉弦数有力或沉弦,如果再补充,(6),就是黄色如橘子色,鲜明,后世定为“阳黄”,病因病机,就是脾湿胃热,瘀热以行,在治则上,可以提示清泄湿热退黄法。
  作为寒湿黄疸的主症,首先说它(1),腹满,是不硬而软,那是按照虚寒象来理解,(2),喜热饮,或者不渴,(3),舌萎黄(身萎黄),身萎黄的颜色应该什么样呢?色如烟薰、晦暗的特点,(4),小便难,(5),大便多溏,(6)脉沉迟无力,病因病机,就是素体的脾胃虚寒,或者寒湿伤阳,湿从寒化,治则,应该温中散寒,除湿退黄,这就是第9条和第10条,是这样的认识。

  下面,有关黄疸的证治,首先看茵陈蒿汤证(13条),这是一个主方,是对谷疸来说,第13条讲: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一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第2条里讲,“食谷即弦”,意思是一样的,“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茵陈蒿汤,在我们《方剂学》,还是《伤寒论》,都已经很熟悉了,请大家看,在《金匮要略》里面,它对茵陈蒿汤是怎么表述的,另外,他说了几个问题,首先应该看一下,谷疸应该有的一些症,食谷即眩,包括现在讲的,“食即头眩,胃中苦浊,谷气不消”,这是前面,已经在谷疸的那部位内容,特别是湿热谷疸,讲的“食谷即眩,胃中苦浊,谷气不消”,另外,讲到小便不通,身体尽黄,总结它是怎么造成的,“阴被其寒,热流膀胱”,现在又在重复,说“寒热不食”,证明在开始的阶段,不是马上就发黄了,得有一个过程,就是在谷疸没有形成之前,或者经过了一段的时候出现,最先表现为寒热不食,不同于外感的一般寒热,怎么来理解这个病机,有的人说,因为它有寒热,证明它是传染性的,是和外感湿热疫毒有关。我现在说,从病机的角度来看,请大家注意,这是脾胃有湿热在蕴积,湿热交蒸的结果,它这个是自内而发的,那么,作为在中焦,它要影响到营卫,因为脾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也可以叫做营卫之源壅塞不利,那就是说,它发的寒热,是因为中焦被湿热蒸,被闭阻、郁阻,营卫之源壅塞不利了,所以,从内发于外,就影响了营卫的运行,这是一种壅塞不利的表现,发为寒热,不仅发为寒热,而且还影响到饮食,食欲减退,这是由于湿热留滞了中焦,或者说郁结于中焦,影响脾胃的健运功能,影响它的升清降浊,特别影响到营卫之和,所以,从内到外,营卫的运行受到影响,便发为寒热,两种认识,(1),说明寒热,来表示和外感病因相关,是不是湿热疫毒之邪,导致的一种寒热。(2),从病机的角度上来认识,我认为是湿热郁积在中焦,使营卫之源壅塞不利,从而影响了在表的营卫不和,或者营卫不行,发为寒热,那么,食欲减退,也就是影响到它的脾胃运化功能,所以,他(病人)食欲减退,不欲食,为什么“食即头眩”?升清降浊功能不正常了,该升不升,该降不降,浊阴上升了,这都是来说明脾虚,反过来说,若勉强进食,还有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症,怎么也不行,不管是湿热,还是寒湿,都是这样,发生在饮食之前,不想吃,饮食之后,不能过饱,也不一定说吃得特别多,就是吃得超过,他(病人)的承受能力,他就发烦、头眩,都是和湿邪郁阻有关。下面,又说“心胸不安”,这是在讲湿热不能下行,小便不通,反而上冲,所以,他(病人)就“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我觉得“久久”二字,太重要了,他(仲景)为了形容这个病情,不是说马上这些症状全出现,经过一段时日,经过一个病变过程,叫做“久久”形成的谷疸,这也是湿热谷疸。
  那么,茵陈蒿汤主之,从方测证,它一定是湿热两盛型,而且,得是属于阳黄范畴的,所以,我看这个表述上,《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还是我们《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两盛”这个“盛”字,有的这么写“盛”,有的这么写“胜”,我看意思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就在表述上,确实有两种形式,为什么说是湿热两盛呢?这个方子在组方上,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不仅是小便不通,还应该补充身体尽黄,尽管是有一个慢性过程,经过了一段时日,当黄疸一旦出现的时候,作为湿热发黄,颜色非常鲜明,身体尽黄,而且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小便不通也要说上呢?大家看,茵陈蒿汤的“方后注”里面,写的什么呀?第一,“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小便当利”,尿下来的尿,什么颜色啊?“皂解汁状,色正赤”,所以,我们临床看黄疸病人,他倒不一定,形容尿色是皂角汁颜色,他形容说,象豆油那个颜色,特别我觉得,说“一宿腹减”,一点不夸张,你若方证对上以后,一付药下去,他(病人)马上告诉你,“我这尿得可痛快了,颜色不象以前象豆油那样,现在象浓茶水的颜色,你说,浓茶水的颜色,和它(原文)说的皂角汁颜色,一样不一样,真就是那颜色,或者透点红,是一种深茶色,而且,尿以后,湿邪有所排除,马上腹满症就减轻,有的病人,他都觉得,“腹满减轻,我就来食欲了,我觉得我想吃东西,我多吃”,真有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赶紧嘱咐,“你别吃撑着,少吃点”,什么原因?这就是中焦的,这种湿热郁阻的状态,包括血分的瘀热,都随着尿中排出了,所以,给湿邪以出路是很重要的,这个“方后注”写了,“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和我们刚才讲的小便通利,湿有出路,他就不发黄同理,用茵陈蒿汤,我们现在来说它的方剂组成,茵陈蒿六两,为主药,什么作用?清利湿热,它是在利水渗湿药里面,在功效上,特指“退黄之要药”,它为什么能够退黄?以后我们把近代研究的,药理方面的知识给大家介绍,现在,先说我们这个经方的本义,茵陈蒿为其主药,量而且很大,六两,我们临床适用的量,不管你是3克一钱,还是5克一钱,至少1两起,有的都用到1.5~2两,就是要加强排除湿热,从小便赶紧地令湿热退出,清利湿热的作用,退黄之要药为主药,运用大黄的道理,到底是辅药,还是佐药?佐药,辅药是谁呢?栀子。山栀子也是通利三焦之火热,从小便排出,所以,我们已讲了,给湿邪以出路,一定要使小便通利,谁来帮助茵陈蒿,起通利湿热的作用?栀子。讲到栀子大黄汤证的时候,治疗酒疸,为什么栀子为主药了,这都值得考虑的,酒疸,它不就是症见心中懊憹而热嘛,心中懊憹而热痛嘛,现在我要请大家注意,茵陈蒿汤,茵陈是主药,栀子是辅药,辅助茵陈,就是为了加大力度,清利湿热,使其从小便排出,因为小便一通利,“一宿腹减”,尿的颜色也变了,整个中焦的阻遏程度都能够缓解,大黄的作用,恰恰就是我在第1条里面强调的,这种湿热之邪,必须陷于血分,瘀热以行,你只清利湿热,不进入血分,退黄要慢,作用力要小的,所以,加大黄,是为了泄其瘀热,而且,在讲《中药学》的时候,特别强调大黄通行十二经,有斩关夺门之力,是强调其泻下力,还是强调其泄热力呢?泄热力,而且,是活血的作用,通行十二经,所以茵陈,它跟随着气分药就通气分,解决气滞,如厚朴三物汤,朴、实、黄,用大黄四两,它也是佐药的作用,但是随着厚朴的行气除胀满,它确实通气滞去了,那么,跟随着血分的药,大黄去化瘀血,如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等等,就着重去活血。
  那么现在,要跟着的,是量要大的除湿利尿药,为的是什么?给湿邪以出路,而且只给湿邪出路不够,一定要进入血分,所以,“活血黄自去”,要退黄必须用活血药,“活血黄自去”,有利于退黄,因此,一定要侧重在湿热两盛,是临床常用方。关于它的煎服法上,我在《绪言》已经讲过了,到底是先煎、久煎茵陈,还是后下茵陈,我讲的是久煎,是传统的认识,久煎是为了什么呀?有利于入血分,而且有利于澄清它的瘀热,后纳大黄、栀子,是轻清以荡涤,觉得如果大便燥结的话,后下大黄,能够轻清以荡涤其在胃肠的结实,包括热已成实的这种情况,要后下大黄,是取它配合栀子轻清以荡涤,另外一个主张后下的原因,因为茵陈蒿它是幼苗入药,发现其幼苗,有很好的利胆作用,可增加胆汗分泌,并且有解热作用,认为茵陈蒿的利胆作用,它的成分是对羟基苯乙酮,而且,茵陈蒿是属于挥发油类,因此,不主张久煎,这就是中药现在研究,对于传统的那种久煎,先煎有利于入血分,清其郁热的看法,现在研究认为,作为茵陈的幼苗,煎煮时间长了,对它的挥发油成分等于丢失,所以,主张不宜久煎,两看法,我都教给大家,有便于今后在临床,或者是基础实验上进一步印证,到底何者有道理,他们还认为,茵陈药用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成份也有变化,比方说有6,7-二甲氧基香豆素,还有含绿原酸,其不同部位,含量有别,这都在药理作用上,共同起到促进胆汗分泌的作用,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这就是利胆作用,我们中医经常说的,疏肝利胆作用,现在药理实验研究证明,的确是这样,而且认为,单味药的作用不显著,三味药合成茵陈蒿汤,效果最佳,疏肝利胆的作用最好,另外,认为本方,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肝脏实质的病损有改善作用,茵陈蒿汤,现在已经做成“茵栀黄注射液”,就是基于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被证实了,但是,我临床体会,真要加速退黄的时候,还是应该用汤药,因为我有例可证,等我讲完了以后,我再介绍我那位病人,是怎么配合西药,他茵栀黄注射液点滴,同时,还配合了丹参注射液,又按照我们中医辨证,点滴黄芪注射液,因为我们总讲,“西学中”的同志已经明白了,中药什么时候怎么用,但是,用的是注射液点滴,结果效果没有我们的汤药好,所以,传统的东西,我们首先是继承然后再讲创新,讲发扬,创新也好,发扬也好,一定要有根据,另外,实验研究表明茵陈水浸液,给家兔口服的时候,发现它有明显的清热、解热作用,就是它发烧了,灌一点茵陈蒿的水煎液、水浸液,都不是说熬好了的汤药,就是浸液,给家兔喂进去,能帮助退热。[现代研究],比方治疗口腔溃疡,就是用这种浸液漱口,有利于口腔的炎症,很快(清除,粘膜)长上,这是不是就是说,它的解热、消炎作用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说明茵陈水煎剂也好,水浸液也好,有很好的解热作用,而且,还发现,这种茵陈蒿的幼苗,水浸液的解热作用,优越于水煎剂的作用,这是不是也说明,它有一部分发油的作用,具有解热、消炎的作用呢?这只能提供参考,另外,比方说,平素体质偏于阴虚的人,如果是遇到了湿热,或者是需要疏肝利胆,疏肝解郁,用柴胡太辛燥了,拿什么替代?用茵陈最好,如果偏于热,需要疏肝解郁的话,就用茵陈配丹皮,比茵陈配栀子更为合理,也比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更为合理,这是我临床体会,自己摸索的,仅供参考,如果茵陈配柴胡,走肝、胆经,来祛肝胆湿火,或者是加强清热力,我认为,在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期,应该是用小柴胡汤,和茵陈蒿汤合起来,力量大,而且作用力非常好,这是关于茵陈蒿汤的问题,我讲到这。
  这个方是治疗谷疸的主方,也可以说不管是阴黄还是阳黄,在方子加减上,一定要考虑,是茵陈配合清热利湿的药组合,还是配合散寒祛湿的药,这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发,这堂课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