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7讲

  第67讲 第十六篇:概述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今天的内容,要用两个学时把第十六篇讲完,首先我来讲一下十六篇,它的篇名叫做,《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本篇讲了几个病,“惊”是一个证,“悸”也是一个证,合起来是惊悸病。有吐血、衄血、下血,这是有关出血倾向的一类疾病。瘀血,这也属血证范畴,而胸满是属于瘀血病的一个兼症,实际上,合篇的意义,显而易见,惊悸病可以是功能性的,也有是器质性的病变,这是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认识的,再看其临床表现,提出了什么证治。再一类,就是因为不管是吐血、衄血、下血,还是瘀血,又和血脉相关,所以,合篇的意义,就出于这些疾病与心和血脉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合篇论述。

  下面我来说一下概念,什么叫“惊”,咱们结合原文来说,第1条,叫做: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类)
  讲“惊”是什么?“悸”是什么?我想从原文分析,什么叫“动脉”,我们在讲《虚劳》篇的时候,曾经讲过,动脉象豆一样,但是,它属于虚劳的一种范畴,若寸口脉象出现豆粒转动的形状,这种动脉,称之为惊证临床可见脉,惊证,一般来说,是发于外,有所触,往往是有外因刺激,他(病人)马上就表现得惊恐,神志不安,伴发有心悸,这是一种情况,故所表现的“惊”,可以说与从外触发有关,它表现的症状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为精神症状,作为“悸”,那就是指的心悸了,这个弱脉一定是按起来虚软无力,咱们也是在《虚劳》篇讲过,大脉和极虚的脉都属于虚劳范围,这里是觉得脉虚软无力,或者是脉细软无力,重按的时候才能摸清楚,因此,属于弱,还是属于虚劳范畴,出现以心悸,为主要特征的主症,这就是源于内,属于内伤杂病范畴了,特别是他无所触,没有外因刺激,自己就感觉悸动不宁,心跳加快,在我们学的《金匮》的原文里面,有关“悸”的问题,我曾经说过,“筑筑然而跳动”,就是说心悸不安的症状,其中,我们原文中有“心中悸”,包括“心下悸”,还有就是“脐下悸”,原文里面,我们至今学了这么几种情况,在病机上,比方“心中悸”也好,“心下悸”也好,一般属于虚证,特别我说和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脐下悸”我们学过两个条文,一个是五苓散证,《痰饮》篇里面讲的“脐下悸”,《奔豚气病》篇里面,有苓桂甘枣汤证,都是讲的下焦有水饮,水饮上犯的时候,出现“脐下悸”,但是,苓桂甘枣汤证,必须伴有奔豚气病的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得有冲气上逆的感觉,而五苓散证,条文讲因有水是癫眩,病人伴有眩晕,这两个尽管是都叫“脐下悸”,我给大家举的是两种情况,都是下焦的水饮上犯,但是,一类是奔豚气病,用苓桂甘枣汤,五苓散证,是《痰饮》篇里面我们讲的,算在狭义痰饮范围内,伴有癫眩症,同时应该有小便不利症,才能用五苓散,我这是说了两个情况,1.前者血虚,从病机上来分析,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见心悸。那么,2.水饮上犯又是两种情况,结合方证我来讲,它除了心悸以外,(1),应该伴有奔豚气的冲逆,(2),还伴随小便不利,癫眩。这在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关心悸,还是脐下悸,有这样的说法
  总起来说,临床上,惊也好,悸也好,它不是分得这么严格,况且,又不是完全凭脉象来诊断,当然,病人若不介绍情况,医生摸脉便知,比方说“悸”,他(病人)肯定心率得快,至少得高于正常的72~78次/分,80~90次/分以上,最快的有160次/分以上的,那病人心动过速特别的难受,尤其是,心电图反映出来心动过速,但是,用一些调整心率的药物(西药),效果不好的时候,他(病人)求助你中医大夫,所以,现在不完全拘泥在,脉是动还是弱,来区分惊和悸,经常看到的就是,惊悸这个病,它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所以,对“惊悸”的概念,我想我们《讲义》,在[释义]的最后一段话里面提出了,什么叫“惊悸”呢?既然难解难分,那么什么叫“惊悸”?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就是惊悸证,所以,就象我开始在《绪言》里面,说的一样,仲景对疾病,病证,症状,有的时候是混称的,你说“惊悸”是一个病不?因为它这里有方证,两个方证,一个半夏麻黄丸证,一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也是简称桂枝救逆汤,那你说,它若不是个疾病,那你怎么分成两种病因?表现完全不同的方证呢,所以,惊悸也可以是一种疾病,而且范围非常广,咱们《讲义》叫做惊悸的病证,写的是为“惊悸证”,我现在说,惊悸还应该是一个疾病,他(仲景)举例辨证分型两种,出了两首方剂,一会我再给大家归纳,在咱们讲完证治以后,再看张仲景关于惊悸病的证治,还有哪些,这是关于概念。

  咱们首先讲惊悸病,下面看第12条和第13条,是有关惊悸的证治,第12条讲的: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二类)
  这个“火邪者”,实际上讲的是,惊悸病的发生是火邪致惊,火邪致惊,什么叫“火邪”,在病因上,就是用火针、烧针、熏、熨等,一些热的法,逼迫出汗导致的,所以,这也等于复习了,我们第八篇所讲的,“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其中,有“火邪者”,就是由火邪强迫汗出,这种过分的、对病人有刺激的治法,引起的惊病,这个病因,我们概括就是属于火邪致惊,其它的症状还应该有什么呢?没有提,所以,这就得是从方测证,桂枝去芍药,为什么去芍药,加蜀漆,我们在什么地方学过蜀漆的用法呢?《疟病》篇,有个蜀漆散,这个一会我们再讨论,牡蛎、龙骨,这在《虚劳》篇里面,讲肾的阴阳两虚证的时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现在他说加上牡蛎、龙骨,这都无所谓,前后反正是加龙骨、牡蛎了,我们简称叫桂枝加龙牡汤,现在这个方有加减,有变化,去掉芍药,加上了蜀漆,而且,后面还特别强调了叫“救逆”,显而易见,这病发得有点急,在治法上,一定得让它怎么样呢?对惊证得镇住,得有这种救逆的作用,也就是因为误治,或者逆治了,导致的这种惊病,它要用桂枝汤加减法,所以,可以简称叫做桂枝救逆汤,怎么加,怎么减,这里面提示,它应该有哪些症状呢?我觉得,一定得是惊惕不安的,他(病人)为什么会惊惕不巡呢?因火劫发汗损伤心阳,火劫,汗为心之液,所以,火劫误治也好,说逆治也好,伤及心阳,则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出现坐卧不宁,惊狂,心悸,这样的症状。说是惊,一定要伴有心悸症,而且有惊恐不安症,包括卧起不安,从精神上是惊恐的,从行动上表现卧起不安,都含在其中,这是临床表现,是个惊证,那么,这个方子为什么要去芍药呢?《伤寒论》112条讲了,“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咱们应该结合起来学习,《伤寒论》里的112条。《伤寒论》123条又讲到,“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也”,所以,火劫的治法容易致惊,去芍药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酸敛之性,现在,因为涉及到心阳被伤,所以,要用桂枝汤,去补益心阳,急温心阳,一定要去掉芍药。
  为什么要加用蜀漆?加用蜀漆的问题,我们《讲义》上特别是引证了,《中医杂志》的一篇文章,请大家看[选注]里面,提到了,《中医杂志》,1980年(11):58页,常山以及蜀漆,常山苗(蜀漆),用量稍多就会导致恶心、呕吐,但是,出现这种反应的时候,又常常为产生效果的标志,这个度怎么把握的问题,临床上会常常出现卒发重症,心悸不宁、气短、四肢不通,而且脉来疾数,就是脉特别快,有的时候超过160次/分,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或室上性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在一般药物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本方,它有通阳镇惊安神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蜀漆的话,用常山也可以,毕竟是药物的同类,那么,这个药入胃以后,比方说导致恶心呕吐的情况,特别是吐出来以后,痰涎也能裹出一些药汁出来,但是,心动过速施即恢复正常,心悸的症状能够消失,所以,他也体会,为什么这个方叫做“救逆汤”,认为这个效果比较迅速,能够治疗心悸证,另外,他(作者)也提到了,我们下面要讲的半夏麻黄丸,如果在原方的基础上,半夏麻黄丸,就是半夏加麻黄,1:1的比例,做成小蜜丸,他加上附子、炙甘草,再加上太子参这样的药,用来治疗心悸,特别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就是咱们平常简称的“病窦”,大家都知道,它就不是心动过速了,反而是心动过缓,都不足60次/分,就是有的时候,心率就40~50次/分,那种情况下,比方出现胃中不适,畏寒,神怠,脉迟的病例而奏效,就是说,这经方里面,这两张方子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你进行适当加减以后,就是有治心悸,就是心动过速,也可以治象病窦这样的心动过缓,比方说,在半夏麻黄丸的基础上,加炮附子,有的话加生附子,那就是看他(病人)手足厥逆不,手足厥逆,你就得生附子,炙甘草,太子参这样的药,都是补益心气,振奋心阳这样的作用,因此,对病窦有帮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13条,半夏麻黄丸证,是讲的心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二类)
  也是没有提症状,一般来说,刚才我讲了“悸”,特别“心中悸”、“心下悸”都是虚证,现在要讲的是水饮之悸,实邪,不是虚证,是实邪导致的心悸,这等于张仲景又给你举例说明,不要见到心悸都以为是虚证,水饮之悸,用半夏麻黄丸,显而易见,善用半夏来蠲饮降逆,是这样的作用,所以,功效的话,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因为水饮上犯,水气凌心造成的心悸,在《痰饮》篇里面,关于水气凌心的问题,我们讲了苓桂术甘汤,特别是眩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类似的方子,解决水气凌心证。现在由于水气凌心,心阳被遏,因此,要依靠麻黄的宣发之性,宣通心阳,这里面有一个什么,比较令人费解呢?因为现在的药理研究已经说,麻黄有麻黄碱、次麻黄碱的成份,它可以有很好的定喘作用,但是,麻黄也能够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作为心悸的病人,有的时候心率就比较快,麻黄的用量还是“等分”,和半夏一样,我们说,从病因疗法上来说,一定得把水饮给它祛除,心阳被遏的情况就可以改善,麻黄怎么用的问题,你要靠宣发,就得是用生麻黄,你要定喘,就是用蜜麻黄,为了减弱它的副作用,一个是先煎去沫,再一个,就是在炮制上,用碎末末的麻黄绒减轻它的发汗力,取它的通阳作用,两条原文,如果从方测证,半夏麻黄丸的兼症,应该有咳唾清痰,涎沫,胸脘的痞闷,以及或喘、或呕,因为在《痰饮》篇里面,我给大家总结过一些代表症,它至少应该,除了心悸为主以外,可以兼咳,吐涎沫,胸脘的痞闷,“痞、喘、呕”,这都是饮邪可见,咱们说“水气凌心”,造成的心悸、痞、喘、呕,这些症应该兼有的,所以,作为饮盛而阳郁,用这个方子,半夏,蠲饮而降逆,麻黄,宣通阳气。
  两个条文一起来说[按语],第一,要复习一下仲景在经方里面,有几个是用桂枝汤去芍药的呢?我们都说,刚刚学过的,桂枝去芍药的这个组方,(1),厚朴七物汤,是桂枝汤和厚朴三物汤相合,他把桂枝汤的芍药去掉了,为什么?当时我在课堂给大家解释过,是治疗腹满病的表里同病,有腹满,但是腹不疼,所以去掉了芍药,因为一般腹痛加芍药,是通血痹,缓急而止痛的作用,现在,它是腹满而不痛,去掉了芍药,(2),我在《水气病》篇进了气分病,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这个方子去芍药是什么道理?首先,我们考虑它病机讲的,是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是这种大气不转的情况,导致饮停在心下了,所以,你必须解决通利气机的问题,才能保证大气一转,饮邪才易得散,那不叫做“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嘛?所以,对气分病来说,一定重点放在通利气机,然后解决它阳虚阴凝的问题,而芍药那种酸敛,不利于通利气机,这是关于气分病里面,为什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要去芍药,得从病机上来考虑,包括药物作用的道理,(3),咱们的这个条文里面,《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选注],是《论注》,时间的关系,我就请大家看,倒数第3行开始,“惊则必有瘀结,故加常山苗蜀漆破血”,常山苗,那就是蜀漆,取它什么作用呢?它要破血的话,若有芍药在里,那有利于破血和助心阳吗?桂枝汤要解决心阳问题,加蜀漆的道理是要破血的,所以,我两个方一起来讲,这道理就是,咱们讲治疗疟病,说蜀漆散既能治疗牝疟,又能治疗湿疟,是取它的什么作用呢?祛痰截疟的作用。现在在这里面注家说,常山苗(蜀漆)还有破血的作用,因此,在桂枝救逆汤里面,加蜀漆的道理,是要解决血瘀,心中结邪的问题,各有各的侧重点,那个是从痰结上考虑的,这个是从瘀血、血结上考虑的,蜀漆有这个作用。现在加龙骨、牡蛎,我想这就是一阳一阴,它也说了,因为龙骨质甘而涩平,而牡蛎质酸咸寒,一阳一阴,以交其心肾,因此我们讲,龙骨、牡蛎的配伍,有潜镇摄纳的作用。现在,《论注》的作者徐忠可,他强调是一阳一阴交其心肾,等于帮助我们理解桂枝加龙骨汤,为什么对心肾不交更切合病情,他解释是一阳一阴交其心肾,以宁其散乱之神,所以,神不守舍的问题,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为什么要去芍药?他给怎么解释的呢,最后一句,“若桂枝汤去芍药,病不在肝脾,故嫌其酸收入腹也”,这就是去芍药,他认为,这病不在肝脾,在心,所以,要去其酸敛之性,去芍药,在《金匮》里面三用桂枝汤去芍药。
  第二,(1),要复习一下,就是关于仲景对惊悸证治的认识,比方《痰饮》篇,都是水饮所作,水饮所作,涉及到心悸的问题,①在脾的话,温脾阳以化饮,苓桂术甘汤主之,②在肾的话,提出来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③水饮在肺的话,我刚才说了,比方说半夏麻黄丸证,它应该兼有的症,比方兼喘证,④邪实气闭的、表证已解的喘证,水饮在肺的实证,用葶苈大枣泻肺汤,⑤若见呕证,那就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特别是眩悸者,一定要加茯苓,我曾经讲过,加茯苓的道理,就是治疗眩悸,这都是在《痰饮》篇里面提到的,现在用半夏麻黄丸,为什么?就是肺气郁闭,胃失和降所致,所以,用半夏蠲饮降逆,还用麻黄来通其心阳,这是等于教给咱们,标在肺,见心悸,还是见喘、呕,加减药有变化,主方肯定是治本的方,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作为肺为村的情况下,我觉得,这就是给一个提示,对于肺气郁闭,胃失和降出现的心悸,用半夏麻黄丸,这是饮邪致悸,(2),阳虚致悸,《伤寒论》里面,也提到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这个方子用于损伤心阳,火劫导致的心悸,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还有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就是仲景对于止惊、镇惊,善用龙骨、牡蛎这个药对,潜镇摄纳。可见,水饮致悸,我觉得有这么三种情况,一个就是心脾阳虚的,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麻黄丸,这都是《金匮》提的三张方子,《伤寒论》有茯苓甘草汤,对心脾阳虚,饮停心下的心悸是同理的。第二种情况,是心脾阳虚,但是水停到脐下了,水停脐下,这个刚才我已经复习了,一个是奔豚气病里面的苓桂甘枣汤,还有一个,脐下悸兼癫眩、小便不利等证,用五苓散,这是心脾阳虚,但是水停在脐下,不是心下。第三种情况,就是心肾阳虚,饮停下焦,这就得用《伤寒论》里面提的,真武汤,也可以说脾肾双补,而对心悸有帮助,这是一类。(3),阴虚致悸,阴虚导致的心悸,就是我把这个虚证给扩展起来,都是张仲景的方,它提出来有阴虚致悸,但是,提出证了,没有提出方来,我觉得,①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功能性的一种心动过速,咱们有时候一开方,如天王补心丹,有的时候,比方说有的心肌炎,还确诊不了,是这病人就是乏力、汗出、心慌,可以用天王补心丹,配伍柏子养心丸。②另外,我觉得,这种功能性的,心电图有的时候有轻微改变,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这都是成药的这一类,符合阴虚致悸的。③也有的功能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在中年以上妇女,可以配上甘麦大枣汤,就是天王补心丸,用甘麦大枣汤送服,对改善症状有疗效,因为它有一个慢性的过程,用丸药慢慢的取效,对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心悸,我觉得,这几个考虑都是有帮助的,还有,为了给他(病人)稳住心悸,让他有信心来找你,就是加生铁落,有的药局不提供生铁落,你就开磁石也行,因为它也是铁制剂,铁矿石,磁石,最少也得用30克,要是体质还可以,你先给他量大一点,他下次来会很高兴,他说:“我稳当多了”,或者说:“我睡觉睡得好一些了”,治疗一定程度,就是说“衰其大半”的时候,你就用丸药巩固,我觉得,心悸在咱们中医方面,因为哪个方也好,在辩证上,确实灵活加减的机会也多,这样的病人,他有的时候在西医那效果取得慢,或者不明显,怎么办?他来找中医,你至少给他分析分析,这我说的是阴虚致悸。(4),若是气阴两虚的,咱们在《虚劳》篇已经给大家讲了,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气阴两虚型,那对心肌的改变,就是心肌炎这一类的,或者心肌炎恢复期的时候,心率不齐,炙甘草汤是基础方,而且是必用的方子,在这个方子基础上,进行加减。(5),如果阴阳两虚的心悸,“悸,衄,腹中痛”那个条文,在《虚劳》篇里,①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用小建中汤,②偏于气虚,你加上黄芪,甚至于加上当归补血,那就是当归补血汤,黄芪配当归身,对他这个心悸,我觉得从根上治了,③这是血虚,用归脾丸,归脾汤,可不可以呀?益心脾,也是补益心脾,所以我觉得,这个心悸,不要就盯在心悸那个症状上,还得是整体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它到底属于哪个证候类型,咱们就选什么方。(6),就是阳气郁遏造成的心悸,而且四肢逆冷,甚至于厥逆,那也是张仲景的方,四逆汤,所以,那里面,特别是用生附子的问题,不管是从温心阳上,还是救逆上,都是非常合理的,起到急救的作用,我觉得,也可以说是救逆的方子,这样来帮助我们理解,张仲景对于惊悸病的认识,你别看这个篇章里,真谈惊悸的时候,就象举例子似的,“火劫致惊”,现在哪有火劫致惊的呀?就是说,惊恐为主,伴有心悸。
  我想讲一位病人,我到现在都能想起来这个妇女同志,她是在外企工作,可能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可能,心理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她来看病的时候,大概她也是用好多西药,硬是催眠镇静的药,效果不好,来了以后,她说话都有点连接不上,非常胆小,自己都害怕,她说:“我就是害怕”,说害怕到什么程度呢?她本来有只非常心爱的小狗,她都不让它跟她在一起了,都得寄养到别人家,别人上班以后,不能单独的在自己家里呆着,就是不能独居,得让她爱人早早的把她送到岳母家,等她爱人下班的时候,再上他岳母家把她接回来,好几个月不敢看电视,一看电视若有惊险镜头,这病就犯重了,心悸特别厉害,所以,她就是以惊表现的,伴发着心悸,反过来,心悸加快的时候,她又特别的害怕,睡不好觉,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惊悸证,我当时用的方,首先是给她镇惊,先镇惊,她也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她特别的害怕,讲不清楚,但症状表现的就是惊悸,你说哪有火劫呀?火邪致惊,没有,就是由于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病变,她会表现出很多种症状,所以,惊悸这一类,功能性的,她(患者)都带着很多心电图,就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调节不良来的,我刚才说的这几个方,都可以在临床上随证加减。
  我再介绍一下,因为咱们刚才提到“病窦”的问题了,仅仅是说半夏麻黄丸,加上附子、炙甘草、太子参,好像不足以帮助理解,对病窦的认识,我们现在已经熟知,实在药物控制不了的,那就得请用起搏器了,如果允许观察,而且使用药物有效的话,我想介绍一个名方,这也是著名专家陈泽霖的方,叫做“健心汤”,请大家在临床试用,就对于病窦、心动过缓有效,倒不一定非得是病窦的那种心动过缓,就是说咱们前面净讲“心动过速”了,现在我要讲心动过缓拿什么方治?我说方歌,“健心汤治心动缓”,这是我们自己编的,“健心汤治心动缓,党参桂枝淡附片”,因为仲景方里面的人参,他都用党参,所以,党参对于“虚不受补”,或者是你想先试用一下,探一下,用党参最好,再么就是太子参,刚才这个里面介绍也是太子参,我认为这党参,你首选党参如果觉得这劲不够,改用太子参,不要用西洋参,因为咱们现在是治心动过缓,第三句,就叫做“枳实炙草补心气”,大家一定觉得,枳实补什么心气呀?破气的药,在这个方子里面,整个温补之中,枳实也是通过行气,和炙草配合,就有一种补心气的作用,“枳实炙草补心气,活血川芎桃红丹”,活血药用了川芎,桃、红、丹,桃、红、丹就是桃仁、红花丹参,所以,这个方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温药的作用,它结果是通过温补,达到通心阳,补心气的作用,这个方子就介绍到这里了,这是因为咱们[选注]里面,涉及到心动过缓的问题,我给大家介绍“健心汤”,它就是妙在,即有原方的桂枝,人参(党参),附片,还有就是炙甘草和太子参,多出来的是活血药,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这个方子叫“健心汤”,效果确实很好的,这也证明,心悸不一定全是气血亏虚所致,还有水饮内停这样的,实邪为病因的,这个作为示范。惊悸病,张仲景在第十六篇就提了这两张方子。
  下面,我们来讲,有关吐、衄、下血的病证,首先说血证的概念,因为我说,这些不管是吐血、衄血、下血,包括近血、远血,就是便血,这一部分的血证概念,我叫做“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所致”,这就是根据这些脉证总结的,证治这一部分,基本上是以证治用方证,来给举例说明的,所以,在讲之前,我首先把血证的概念给大家说一下,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所致,这样各种出血证都含在其中了,在病因病机上,我觉得和这个条文里面,所涉及内容相关的,就是两大类,所以,这十六篇对于血证,后世归纳说,它的贡献就是在于,给出血证分为虚、实两大类,有两大法门的问题,让他给归纳出来了,如果说属于热证的这部分,就是火热亢盛导致的迫血妄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血不归经”了,是火热亢盛的结果,迫血妄行,在这里面,它涉及了一个湿热的问题,湿热问题,你比方说第7条,它本来是讲成因的,是说的“酒客”,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第7条原文,咱们本来是讲火热的,这种吐血、衄血,那就应该是清热泄火法,但是,现在第7条讲: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三类)
  因为上次咱们讲第十五篇的时候,涉及到酒疸,嗜酒过度伤中,是湿热内蕴所致,现在说嗜酒如命这样的人,是属于湿热之体,当他在咳嗽的时候,最容易导致咳血,这也是临床可见的症,所以,辨体质,张仲景到现在教给咱们多少了?“盛人”、“肥人”,痰湿之体,现在讲的“酒客”是湿热之体,“瘦人”,过去咱们《中医内科学》里面讲,瘦人为多火之体,还有一些,我就是说,重视体质,在中医理论里面,它有一套说法,现在第7条就告诉你,有一类出血证,特别是咳血,嗜酒过度的酒客,是湿热之体,所以,他自己就是火上浇油,迫血妄行了,因为阳热伤及阳络,就是这个,这是湿热,但是也可以用一会要讲的,大黄黄岑黄连泻心汤,直折里热,然后再说,怎么给它祛湿,因为我说过了,湿、热在一起,胶着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所以,咱们首先先撤其火热,也能够帮助止血,特别是大黄,直折在上、在里的火热下行,这是一个,还应该要提出的,就是近血,近血就是下血里面的近血,有一类是湿热下注大肠造成的,那么,这一部分,也应该归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这一类,这我说是热证得用寒法治疗,再一类,就是脾气虚寒,气不摄血所致,本篇里面,也是都给作了举例,有关的辨证施治的内容,我们觉得,应该是按照这么说吧,一个,是有关吐血,或者是包括衄血里面,首先讲虚寒的吐血,是在14条,这几个方证,请大家先看看就知道了,第14条: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一类)
  这显而易见,是对于虚寒证的方治,17条,是属于热证的吐血、衄血,它写的是: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一类)
  这在条文分析上,需要[校勘]的,关于虚寒便血,远血的话,它用的是黄土汤,这个在方剂学里面,也是一个重点方,代表方剂。作为湿热便血,用赤豆当归散,我们在狐惑病的眼部蚀烂,而且瘀血酿脓,伴随着肛门蚀烂的时候,就用赤豆当归散,所以,这地方也体现了有湿热的问题,现在,我首先来看一下,温中止血所用的柏叶汤,第14条,因为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方子了,咱们简单讲一下,“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这柏叶,就是侧柏叶,方里面还用了干姜,柏叶和干姜是各三两,然后,是“艾三把”,艾叶,在“方后注”里面“取马通汁一升”,马通汁是什么?这当时用的时候,就是把马粪用清灌上,用木棒搅碎了以后,要反复搅的,让马粪的渣滓沉淀,取上面澄清液,就是叫做“马通汁”。现在这个马通汁,我看药局也不可能提供了,所以,有的就说用童子便,注家里面也有说的,你看马的都是粪便,小孩的也是粪便,你说谁怎么用呀?也得照着马通汁那做法呀,有的时候,小男孩的尿,作用很好,取它帮助止血的作用,实际上,我们止血的药多了,不一定非得用它,但是,作为张仲景时代,他就认为,这三味药,再加上马通汁,有很好的止血作用,杂疗方里面,其中也有马通汁的这个方,正好前后互相印证了。实际上,[临床应用]的话,我觉得不用马通汁,就用这三味药,侧柏叶、干姜和艾叶,炮制炒炭,止血效果就够了,那就是指一些侧柏炭,炮姜炭,艾叶炭等药,这炒炭以后止血力增强,同时也能够帮助温中止血。
  这堂课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