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72讲

  第72讲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 小结

  关于哕这三条,我讲完了,下面,我想说下利的这部分,概念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包括泄泻和痢疾,“泄泻”这两个字,也分别有所指,时间的关系不讲了,病机基本上就责之于脾胃的运化失职,传导失司,首先,请大家看第31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二类)
  31条实际上讲的是“下利气”的治法,这也等于是说对于湿滞气利怎么治,这儿有一个名词概念,什么叫“下利气者”,下利气,是指下利的同时有矢气,就是排气,有的说一边便,一边排气,那个情况也是有的,但是,这是一个病理性的状态,什么叫下利气,就是下利的同时伴随着矢气,是由于脾运失司,也是脾运不健,有湿滞,有气阻,湿滞气阻的结果,阻于肠道,因此,还不只是下利伴有矢气,应该有肠鸣、腹胀、小便不利,所以,湿无出路,才有表现为气胀、小便不通,而且有肠鸣,这是表现为病在胃、肠,那么,采取什么办法,能够使气利得治呢?首先,得把湿滞的问题解决,去湿的出路只有利小便,所以,后世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李东垣),张仲景在第二篇里面,关于内湿和外湿合病的情况下,以里湿为重,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不也和我现在讲的一样吗?只不过把它的一个特征拿出来了,你看小便不利,湿滞也,肠鸣是不是肠间水气,有湿滞啊,还腹胀,有下利气的意思,有下利,是不是大便溏泻啊?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嘛,这是下利气的名词概念,实际上就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它突出了下利的同时伴有矢气,小便不利,大便溏泻,肠鸣,所以,这应该是治湿利小便法,他(仲景)叫做,“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是内外合病的情况下,里湿为重,给湿邪以出路,现在,在第十七篇里面,下利首先讲湿滞的气利,什么叫“气利”?为什么要“当利其小便”?就明确下来了,还应该说大便溏的话,和我刚才说的,是洞泻,还是水泻,还是什么粘液啊?我认为,因为是湿滞,他(病人)大便应该是粘滞不爽,量少的特点,因此,应利小便,你是用五苓散,还是用什么方啊?我已经说了,下利也是涉及到胃肠,胃苓汤更为合理,平胃散、五苓散合起来的胃苓汤,就是说,大便溏,我认为是大便粘滞不爽,而且量少,才能是湿滞为病,所以,“利小便而实大便”这个治法,这会儿就得到印证了,这是下利的31条,首先解释这个问题。

  下面说33条,虚寒痢的治禁: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三类)
  这也是重复进来的原文,还是仲景的主要学术思想,就是应该急温其里,不能误攻其表,以免伤阳,否则,会使阴寒更甚,阳虚得更甚,不行,所以,这是提出来的治疗禁忌,具体证治,36条是在第一篇的治则出现过,现在讲具体治法,是: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二类)
  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表里同病,误治造成的下利清谷不止,又身体疼痛,你要救里的话,就是当先救里,后乃救表,这里面告诉你,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用四逆汤,为什么?刚才讲过了四逆汤,阴盛格阳的情况,所以,这里一定要当先救里,因为里虚寒证为重,它这不叫下利清谷,就叫下利,伴有腹胀满,表证是身体疼痛,第一篇讲的是治疗原则,“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拿到下利病的具体治疗,四逆汤和桂枝汤的用法,不重复了。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45条是寒厥下利,阴盛格阳证。刚才讲四逆汤的时候,我也说过,45条通脉四逆汤,就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把干姜的1.5两变成了3两,他在括号里又进行了说明,强人可以增加到4两,在讲四逆汤的时候说,强人可以用到干姜3两,就等于通脉四逆汤的量上,对强人把干姜的量增加,要说在使用通脉四逆汤,这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还可以对强人增加干姜到4两,这个说的都是因体质,因病证进行方的加减,很有意义的。[临床应用],作为通脉四逆汤,你也不要拘泥于这个条文,非得等着病人下利,还得伴有手足厥逆,或者是有汗什么的,这一定得说,要是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的情况,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应该首先想到的,再有就是气阴亏虚证,气阴两伤的话,为了敛汗,你可以用人参,大补元气,又能够生津,龙骨、牡蛎,重镇潜纳,摄纳,还有五味子,专门能够酸敛止汗,所以,生脉散说针对气阴两虚,为人参、麦冬、五味子,现在咱们要解决的是下利清谷,同时伴有汗出、四肢厥逆,外边假热,里边真寒,所以,重点解决真寒问题,麦冬毕竟是寒凉之品,你就用人参、龙骨、牡蛎、五味子,加强止汗就行,这是对于汗出过多不止,脉微欲绝者,就这么加减,下利不止的,昨天我说过,黄土汤,你没有灶心土了,拿赤石脂代,赤石脂重用,再就是一会我们要讲的,下一个叫气利,什么方?这字要查字典,标准音是“诃[he]梨散”,诃梨勒,咱们处方上都写成诃子,就是这个药,赤石脂配煨诃子,这就是取它收涩作用,止痢,如果水肿的话,尿少,你就是加利尿药,象茯苓、泽泻,包括为了通阳化气行水,加桂枝这样的,选用苓桂这样的配伍,是张仲景的特色,就象“药对”一样加进你的底方中,很有针对性的,这是关于通脉四逆汤,对于寒厥下利,这个下利是寒厥,是真寒假热,所以,里寒外热,汗出而厥,四肢逆冷,四肢厥逆的情况,假热是身微热,汗出,面色象热象的样子,象化妆的那种情况,实际上是个假热,真寒在里,因此,得用通脉四逆汤解决。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47条诃梨勒散,是10枚诃黎勒,用煨法,原来煨法就是拿湿纸包起来,或者是拿湿面糊上,搁火上烤,起一种去油的作用,和抵制它的副作用,是这样,在服用上,散剂,用粥饮和,“粥饮和”,这个[词解]就是说,米粥汤饮调和,就象用米汤一样,就是米汤,作熟的稀米汤,这也是为了保护胃气,顿服,这对于下利泄泻不止的,特别是气利证,讲的是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出,具体治法,实际上,对于久虚,大便失禁、滑脱的情况,这属于温涩固脱法,前面告诉你是利小便法,现在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固脱,实际临床上,如果固脱的话,特别是久咳、久利,还有一些久泻,有的时候诃子配米壳(罂粟壳),效果非常好,当然,米壳,你只能是“急则治标”的用法,每天用二次,如果症状减轻,二次改用一次,好了,真是勿更服,不能再用,以免形成药瘾,这个大家不得不知,为了固脱,为了救标,诃子配火壳,米壳你要用的少,就是5克,重的10克,有的医生,他就是为了求临床疗效,一开就15克以上,那个害人的,对病人得负责任。少量,因为你还有诃子在里,收涩固脱的作用比较明显了,就可以了,这是讲下利,一个是属于“急开支河”的办法,利小便,实大便,这教给你,要是实在不行的话,固脱收涩止痢。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三类)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类)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三类)
  现在讲食积下利,这是脉象的问题,我不想来具体讲条文,37、38、39三条挨着,要说食积下利,这下利是食积造成的,那一定得用什么法呢?就是《伤寒论·阳明病》篇里面的,承气汤法,这个条文,下利是肯定的,他用脉象来论述,也不过是来说明,是实邪积滞阻于肠道所致,拿什么作标志呢?第37条(三类)讲,“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有形之邪,宿食、燥屎阻于肠道了,心下坚,所以,心下坚,位置偏高,也得用大承气汤,因为是食积,按照胃肠道的“六腑以通为用”,急下之,这是把大承气汤的急下,通腑、泻热、导下积滞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确,而且不要犹豫,就是这个意思。38(三类)又讲的,“实也,利未欲止”,下利仍然没有解决,只要是实积在内,“急下之”,还是大承气汤。39条(三类)又说,“当有所去,下乃愈”,就是说食积没有下尽,仍然还有欲去之象,这个地方,你也得通过下法最后解决,所以,这必须指它未尽之邪气,还是邪实的一面,仍然给它以出路,导下,这是“通因通用”,你别看下利的表象,因为实邪积滞在里,不管是偏于心下坚,还是阻于肠道,哪怕他有余邪未尽,也一定要“急下之”,这是“通因通用”法的应用,这等于教给我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就因为他属于食积的下利,所以,下法必用,而且是急下,不要犹豫,当然,这也是中病即止,不能说一下、再下,因为它毕竟是下利,容易转虚啊,容易伤正,所以,这一定要确定在,因为《伤寒论·阳明病》篇,阳明热结大便不通的问题说得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临床上,大承气汤在腹满病里面,我曾联系临床实际急腹症的范围,说得很详细了,因此在这里面不重复,包括大承气汤,或者复方大承气汤所治的急腹症,不全梗阻,肠梗阻,或者是梗阻性的一系列急证等等,不说了,所以,他承气汤也好,或者说为代表的承气法,是一类重要而有效的方剂。
  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三类)
  对承气法,还是强调下利复发之余邪未尽,这就象咱们讲,“舌黄未下,下之黄自去”,舌黄是标志之一,但是,要进行鉴别,是什么样的黄苔,是可下之证,还是下得不当,这是在第十篇已经讲过的问题,他再一次重复,所以,《补正》,唐容川曾经说过,说痢证有去年泻痢,今年复发者,都是湿热未尽,而来年长夏感湿热之邪,内外合邪又复发,对这样的休息痢怎么办?我等到讲桃花汤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这就是说,反反复复,好好坏坏这样的下痢,应该引起重视了。
  下面说41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二类)
  仍然属于“通因通用”法的运用,小承气汤,一般我们认为,是轻下热结的方子,我觉得,学《伤寒论》,它讲的热结旁流的情况,也得用承气法,我为什么想到这呢?就是下利谵语有燥屎,用小承气汤,我曾经怎么用的呢?不是谵语,但是,出现的是热结旁流。
  现在,我想大概都遇不到这样的,小病例了,是我在延寿县基层工作的时候,那是70年代初,也许是1969年左右,就那个时候,是夏季,来了一个小男孩,是爸爸领着,非常着急,从公社医院来,那小孩是9岁,我现在都能够起到他那个样子,就是给你的感觉,面黄肌瘦,肚大脖细,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整个夏季,瓜熟的时候,他跑到香瓜地里,一个劲的吃,不吃饭,也不喝水,就吃香瓜,吃到什么程度来找咱们呢?整个肛门括约肌是松弛、张开的,完全被香瓜籽塞住了,粪水顺着瓜籽缝往下淌,肚子大的,就是站不住,坐不稳,西医说拿棍,或者找个什么东西给他硬镦,镦不动,手术呢,肯定不是手术指征,然后就是说,“你中医大夫给他荡一荡,还是汤一汤啊”,我一想,我也没有看过这么严重的,你说这瓜子全塞住,而且真是恶臭味,我看到他那个粪水往下淌,突然想起,“热结旁流”是不是就这样子?小孩挺小的,才9岁,一付小承气汽,喝下去瓜子便下来了,对热结旁流,我现在深深的记住了,不仅对原文的理解,而且就承气法,我没用大承气汤,用的就是小承气汤,我想这个小孩这么小,就开1付先试试看,结果真就得效,现在想起来,都几十年过去了,我觉得,对原文的理解,张仲景讲的真都是事实,真是你若是辨证对上了,“其效如神”,尽管我们现在可能见不到,这样的病人了,但是,你对整个承气法的理解,为什么对于急证,对感染性的疾患,它也有疗效,很值得研究。

  下面我讲的第三类,就是下利脓血的这一类症证,42条,42条叫做: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二类)
  下利便脓血,那就属于痢疾病范畴了,但是在《伤寒论》里面,它是属于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用桃花汤,原文一样,多出了一个少阴病,我觉得《伤寒论》说少阴病见脓血,更有指导意义,这个方为什么叫桃花汤?因为赤石脂的颜色是什么色啊?(经火煅水飞的)红面面(散剂),没有朱砂那个颜色,朱砂也有偏红的偏深的两种颜色,这个发暗,桃花汤的赤石脂一斤,在备课当中,我也感觉到张仲景真是非常的精明!精明在哪啊?你看看,一斤的赤石脂,这量可够大的了,然后,他分别说的,一斤剉了,它变成细面了,一半把它筛成极细的末,然后干姜一两,粳米一升,煎煮法上,请同学们注意,“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就这三味,包括赤石脂,干姜、粳米在一起,用七升的水煮,煮到粳米烂了的时候,然后,去渣滓,温服七合,七合,这里已经有赤石的量了,你再怎么样啊?筛的细末,用它一次方寸匕,日三服,汤剂同时,再加上这个末,这就要充分发挥,赤石脂的固涩、止泻、止利的作用,所以教给我,昨天讲的黄土汤如果用赤石脂,为了加强止血作用,我还说可以配三七化瘀,我曾经遇过好几次,就是药局如果有老药工在的时候,他要问你,说单包,你要末,我就给你筛细,你不要末,水煎,我就研成粗末给你了,我说:“水煎”,现在我觉得,如果咱们说赤石脂在那方里,疗效不显著的时候,咱就采取这法,水煎一部分,再细末冲服,比我现在使用的这种方法,能提高疗效,回去咱们都试一试,好吗?这等于这个方,在煎服法上给予的启示,使我对黄土汤用法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因此,我现在也回想,这个方的组成是赤石脂配干姜,因此,黄土汤里面可以,不用炮附子,用干姜代,我昨天说是陈修园说起这个问题,这不等于是从桃花汤得到的启发吗?是张仲景教的招,你若觉得炮附子太热了,用不着,可以用干姜,这个方子不就是赤石脂配干姜吗?所以,这一定是对待虚寒下利,滑脱不禁的,对虚寒下利,黄土汤也是,因为脾虚寒不能固摄,所以失血,现在讲的是大便失禁,下利,仍然属于因为性质相同,病机相同,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了,我觉得这个方子,刚才我提到了休息痢的问题,休息痢的治疗,也是我在医院里面看到的,就是用桃花汤和吴茱萸汤加起来,吴茱萸汤也是温补,这里面有干姜,休息痢因为它总是反反复复,那也证明他(病人)脾、肾的情况,因此,这有吴茱萸汤,从肝寒犯胃,又考虑脾胃虚寒,包括对大肠失约,有治疗意义,再是呢,我觉得,应该用我刚才提到的米壳、诃子,甚至为了祛湿燥湿以健脾,苍术白术加进去治本,更有意义,还有就是,因为下利赤白的话,是脓血便,为了加强止血,可以加艾叶炭,这就是由桃花汤合吴茱萸汤,再加上米壳、诃子、苍术、白术,还有艾叶炭,这个临床疗效比较单一用哪个方,或者是单一的针对虚寒而治,效果都好,这是在[临床应用]上,我借这个方讲,为什么主药用赤石脂,而且赤石脂是汤、散两用,这就是强调它涩肠固脱的作用。咱们为了治本,特别是对于休息痢,当然得属于脾肾虚寒,滑脱不禁的,我认为合着吴茱萸汤,再加上治标的诃子、米壳,米壳一定要慎用,量的问题,包括次数的问题,都要注意。如果脾肾阳虚重,也可以加上附子、肉桂、肉蔻,这样的药,腹痛厉害的加芍药,白芍,还有就是,比方我说加白术、苍术,若是滑脱日久气虚了,那人真的虚弱得很厉害,四肢乏力,面黄肌瘦的,吃不进去,没有力量,你只得用黄芪、人参了,后期的处理,特别是菌痢,细菌性的痢疾后期,尤其是小孩,他病情有反复,那也得用白头翁汤那样的,因为湿热下利,白头翁汤还是一个主方,代表方剂,咱们下面来看一看43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一类)
  因为学方剂,大家都记住了这个方,叫做“白头翁汤秦连柏”,不是黄苓、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配秦皮,专治湿热痢疾,就因为热蕴肠腑造成的蒸腐血络,结果他就便脓血了,那么,壅滞气机的话,就出现了发热,口渴,里急后重,这种下利赤白的脓血便,当然,他在舌质、舌苔上,一定得偏于湿热,白头翁汤的功效,就是清热燥湿,凉血止痢,白头翁的清热凉血,现在白头翁的药用,不仅仅是治痢疾,妇科的盆腔炎,如果偏于湿热,特别盆腔炎缠绵不愈,象茵陈蒿也是可以用的,清利湿热,是凉药,不能把它理解成,就是退黄疸才能用茵陈蒿,只要属于湿热均可,所以,它这个药是选择性,第一,从病因病机上,变成湿热,在病位上,偏于在盆腔范围里的,这个可以,秦皮,配合白头翁,一个清,一个涩,清利湿热,同时,秦皮也有清热而涩肠止痢的作用,一主一辅,作为黄连、黄柏,就是清热燥湿了,说清热燥湿,也有坚阴的作用,不要总考虑苦寒就伤脾胃,苦寒还有坚阴的作用,有厚肠胃的作用,象黄连,比方治疗胃肠的疾病,黄连5克,实际是健胃的作用,因此,你从白头翁汤里用黄连、黄柏,不仅要考虑它苦寒清热燥湿的作用,还要认识到它具有厚肠胃的作用。
  在这里,我还想举一个小病例,是今年春天看到的,我觉得,也等于给大家一个启发,就对仲景方子的理解,葛根芩连汤是不是张仲景的方,《伤寒论》里的,我说的这个小病人,是个18个月的小幼儿,父母在国外,由姥姥和姥爷带,一对退休干部,伺候这个小孩责任重大,所以备加保护,这小孩就不经风霜,吃的不是不合适了,就是容易感冒,在到我这里来之前,曾经在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因发热,大便不好,就是泻,当时,也有大便里见血,怀疑是痢疾,治疗的情况,咱们不说了,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正好我出诊,姥姥拿着小孩的粪便来化验,说:“我实在是抱不动这个孩子,另外,心里太急了,您能不能根据这个粪便情况,给孩子开方?”咱一看,粪便中鲜血满视野,便很少,白色粘液,量很大,急检时用了好几种检验方法,结果证明血是满视野的,另外,杂菌很多,建议临床可以按“痢疾”,进行治疗。小孩没来,你说我按痢疾治疗,用白头翁汤,还是什么汤啊?我现在首先问她,“这小孩哭闹不哭闹?”“不哭闹”,我说:“吃饭怎么样?”,她说:“该吃还吃,吃得少,也可以说饮食上影响不是很大,不哭闹,该玩的时候玩,该吃的时候吃”,“发烧不发烧?”“发烧,低热,不是很高,38°C左右”,小孩要发烧,38°C左右,已经说明问题了,我说:“怎么引起的?”,她说:“从儿童医院回来的时候挺好,但是,他就愿意吃柿子”,春天的时候,在黑龙江天气寒冷的地方,她(姥姥)多买回来一些,放在冰箱里保存,所以,小孩一着急,非要吃的时候,姥姥着急了,拿出来,可能洗干净了,马上就给吃,可见,生冷食物是一个诱发因素,可能原来没有完全好,用凉杮子又诱发,复发了,所以,1.我感觉,这小孩不哭闹,他是不是脾胃虚寒,2.他一定要冷食,愿意吃杮子,凉的也不怕,能吃进去,证明他有湿热,所以,我用什么方呢?第一方,黄土汤(去炮附子,是赤石脂配干姜,桃花散之意),取它什么作用呢?就是针对虚寒来温补脾胃,固摄一下,考虑有湿热未尽,葛根芩连汤加进去,和刚才咱们讲的这个意思,你看有没有吻合啊?用这两个方的同时,我有点不放心,我说就开2付,因为是礼拜天上午出诊,礼拜二上午还可以见到他,我说就开2付,电话我告诉她了,“你有什么情况,随时和我取得联系,如果粘液和血要少的话,这个小孩就可以,用汤剂加我们医院的,扶脾止泻散,我们儿科有专门的成药,就是去治本,扶脾止泻。第二天的早晨来电话了,她(姥姥)说还那样,就是说这方不好使,我说:“你给孩子吃了多少啊?”,她说:“昨天中午吃一顿,你不是让我给他频服吗?那我就是在他晚上睡觉前,共喝了两次”,就等于这1付药喝了半付,或者说喝了2/3,这还没有喝第3遍,这1付药还没吃完呢,她说还那样,我说:“不行”,你必须把2付药吃完了,你再告诉我”,我说:“那小孩还发不发烧了?”,“不发烧,今天试体温不发烧了”,咱方里没有退烧的药,你说葛根芩连汤是升阳止泻的作用,有芩、连里面,刚才我讲了,即要清热燥湿,也有一种厚肠胃的作用。我特别记住了,我开的黄土汤,是用的赤石脂,当时我开这方的时候,我还犹豫,这量到底要给他多少呢?汤剂还是散剂呢?汤剂吧!10克,不是很多的,我怕他要是粘液的血不排尽,硬收涩倒坏事,所以,有黄苓、黄连,等于我这个方,也是寒温并用,止血药我用的茅根,因为我没看到小孩,我就是基本法则“寒温并用”,既顾其脾胃的虚寒,又考虑了类似的生冷饮食,是不是有湿热未尽,结果礼拜二的早晨,这不就赶上我出诊了吗?她(电话里)说:“我们不用去了,这小孩什么都好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正常了,另外,也愿意吃东西了”,我马上嘱咐她,还要给孩子吃,我们的扶脾止泻散,之后,你要饮食控制,不要让他吃得过饱,因为这个脾胃病,大人都是要吃八分饱比较合理,小孩的病更是要注意。
  我这些年临床体会,什么样的小孩爱感冒呢?捂大劲的,一冷就加衣服,小孩的抗寒能力或者适应能力差,一冷就捂,这小孩保证最爱感冒,体质就越来越差,再一个,就饮食上得把住关,一定得让他吃八分饱,不要撑着,所以,若是吃伤了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病,可不是一方、两方能治过来的,小孩的病比大人的病好治,好治在哪呢?他没有其它的因素干扰,就是一个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疾患,你把握住这两个,都是“培土生金”法见效,脾胃上,也是一个脾虚,一个胃弱,再不就是胃肠不要有积滞,所以,这都按照张仲景的这一篇,给你的启发,我觉得,这方,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的,黄土汤是十六篇里的,以及本篇桃花汤给你的启发,我是说张仲景的方,你用活了,辨证对了,这个疗效确实是立竿见影,下利的部分讲到这。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最后是栀子豉汤,又是《伤寒论》的方,为什么在这里出现?下利虚烦,44条,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里面,是变热证,下利后为什么更烦,本来就烦,怎么更烦,对于这个,应该说湿热造成的下利,他(病人)应当有心烦,但下利以后,湿邪祛了,为什么还烦?湿邪如果能够祛尽,他心烦也就止了。现在没有祛尽,因此,心烦加重,这就是说,他比当初的那种心烦厉害了,叫更烦,所以,对于余邪停留在心膈,扰及心神,用栀子豉汤,除烦清热,栀子,清三焦之火热从小便而出,14枚的栀子,香豆豉,而且他特别提到了用绵裹的问题,现在咱们有好多药,包括我刚才讲旋覆代赭汤,旋覆花要包煎,这都是张仲景的,有具体的要求,的确是这样的,这在煎服法上都有具体要求的,象刚才我说的那个小孩,最后在药里面,我给他加了焦神曲,没有用焦三仙,焦神曲为了帮助他消化,加焦神曲的时候,我曾经嘱咐姥姥,一定要她勤搅拌,要不然一沾到锅底,这药就糊了,就不好用了。
  整个十七篇,47条原文,我按照呕吐、哕、下利三个部分,给大家分别讲了一些主要的方证,下面,我们来把第十七篇,作一下全篇小结:

  小结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概  念:指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一类疾病
  │成因与脉证┬饮邪致呕──“此属饮家”饮停在心下,饮阻气逆,胃失和降
  │     │      发生的呕吐。(02)
  │     │虚寒胃反──“脉乃数,数为客热”“脉弦者,虚也”即胃中虚
  呕│     │      不能腐熟水谷,反逆而出,症见朝食暮吐,
  │     └      暮食朝吐(03、04、05)
  │辨证施治┬虚寒呕吐┬虚寒胃反──大半夏汤──补脾和胃,降逆止呕(16)
  │    │    │肝胃虚寒──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08、09)
  │    │    └阴盛格阳──四逆汤──温阳救逆(14)
  吐│    │湿热呕吐┬胃肠湿热──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17)
  │    │    │热郁少阳──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15)
  │    │    └热利兼呕──黄芩加半夏干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11)
  │    │寒热错杂──小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10)
  │    │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12)
  │    │    │寒邪内盛──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20)
  │    │    │寒饮搏结胸胃──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21)
  │    │    │呕后调理──猪苓散──健脾利水(13)
  │    │    └饮阻气逆,呕渴并见──茯苓泽泻汤──通阳化饮,健脾和胃(18)
  │    └吐后痰饮──文蛤汤──发散祛邪,清热解渴(19)──(争议)
  │治疗禁忌┬因痈脓而致呕,不可治呕(01)
  │    └治吐当因势利导,即“欲吐者,不可下之”(06)
  └胃反预后──脉紧而弦,其病难治
  ┌概  念:指哕逆,是胃气上逆的之征
  哕│哕实证治则: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07)
  │辨证施治┬胃寒气滞──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22)
  └    └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和胃降逆(23)
  ┌概  念:包括泄泻和痢疾
  │病  机:脾胃运化失职,传导失司
  │下利气治法:当利其小便(31)
  下│辨证施治┬下利属实┬大承气汤──攻下里实,通腑泄热(37─40)
  │    │    └小承气汤──攻下热结(41)
  │    │热  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利(43)
  │    │下利虚烦──栀子豉汤──清其邪热,解郁除烦(44)
  利│    │虚寒下利┬兼表证┬先用四逆汤──温里┐先温其里(14)
  │    │    │   └后用桂枝汤──解表┘乃攻救表
  │    │    └便脓血──用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42)
  │    │虚寒性肠滑气利──诃梨勒散──涩肠固脱止痢(47)
  │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45)
  └    └下利肺痈──紫参汤──清热缓急止痛(46)──(争议)
  首先来看呕吐的概念,是指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一类疾病。我曾经给大家又说了,什么叫呕,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所以,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了,呕吐的概念。成因和脉证,从第2条说起,饮邪致呕,是和《痰饮》篇的一个重复,“此属饮家”,饮停在心下,饮阻气逆,胃失和降发生的呕吐。关于方证,后面有体现,现在说的是成因,由于饮停在胃和胃肠,此属饮家。虚寒胃反,是我们本篇里面重点给大家交代的,因为它涉及的条文,3条、4条、5条,涉及到的方证是16条,所以,虚寒胃反的概念要搞清,在病因病机上,引了它原文讲的,“脉乃数,数为客热”,这是一个假热,“脉弦者,虚也”,那也就是说,病因、病机落实在中阳的不足,胃阳的衰微,所以说叫做“胃中虚”,表现为不能腐熟水谷。不能腐熟水谷,反逆而出,因此,临床表现的主症,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样的一个特征,叫做“胃反”。
  在辨证施治里面,虚寒呕吐,首先我们学习了第16条,关于虚寒胃反的正治法,代表方剂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组成,我今天特别说了,它是以一些甘、温的药物组成,为了治其本,解决胃虚的问题,大半夏汤具有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之后,又复习了《伤寒论》里面,有关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涉及到《伤寒论》里面,阳明的食谷欲呕,少阴的下利,包括厥逆,烦躁欲死,现在又涉及到了厥阴肝的头痛,巅顶痛,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现在又说,它这个呕吐同时伴有腹满,也是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用法,是散寒降逆,温中补虚,看到脾胃的虚寒,肝寒犯逆,我给大家联系了第十篇,有关虚寒性腹满、虚寒性寒疝的,病因病机,指下虚上泛,所以,此虚是“从下而上也”,“当与温药服之”,温药里面,温补靠谁温补?吴茱萸汤。再一个,讲到第14条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证,这个呕吐,取它温阳救逆的作用,那么,四逆汤里面,哪个是止呕吐的药呢?不去止呕,而去温阳救逆,呕也就自然而止了,所以,四逆汤的“方后注”里面,也是说,强人也可以把它干姜倍增,变成通脉四逆汤,也可以用的,所以阴盛格阳的情况,温阳救逆治其本,还要根据体质不同,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使用。第17条,湿热呕吐,属于胃肠湿热,用大黄甘草汤,就是这两个药组成的,4:1的比例,取其泻热去实之功,就是证在于胃热,因此,要泻其胃热是治其本,而不为所说的治疗禁忌上,“欲吐者,不可下之”,这是因势利导法,病势有向上的话,你不能逆其治,要“其高者,因而虚之”,而大黄甘草汤要采取下法,是针对实热呕吐,实热停在胃肠,所以,这是一个病因疗法,那个是“因势利导”疗法,要进行鉴别,不是矛盾的,我在这里面还举了一个病例。第15条的小柴胡汤证,这讲的是热郁少阳,呕吐、腹痛这个情况,我觉得,疏解清热的作用,主要是要解决它偏于少阳的一种发热,和解少阳的意思,所以,疏解清热,和胃降逆,治其实热呕吐。第11条,是热利兼干呕的,用黄芩加半夏干姜汤,取它的清热止利,和胃降逆的作用,这是讲黄芩汤治热利,兼干呕怎么办呢?再加上半夏、生姜的止呕作用,所以,这个方的针对性也很强,也等于教给你方的加减。第10条,就是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因为在泻心汤这个方面,辛开苦泻的用意上,我们已经讲过了,因此,半夏泻心汤,针对的是怎么个寒热错杂呢,即有上的呕,下的利,中的是心下痞,结果不去着眼于呕和利的问题,去解决心下痞,治在中焦,解决脾胃的升降问题,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所以,呕、利随之而解。第12条,是有关饮邪呕吐的寒饮呕吐,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个,在《痰饮》篇里出的方子,是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这重说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20条,寒邪内盛,用半夏干姜散,是散剂,取干姜的“守而不走”,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效。21条,寒饮搏结于胸胃,这就是从饮邪停留在中焦,是转甚,现在说病位扩展到中、上二焦,胸胃的部位,病人表现的是,“似喘不喘,似哕不哕,似呕不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那真是难受,烦乱,用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仍然是用生姜“走而不守”,来解决饮邪阻遏的结果,阳气不展出现的烦乱,所以,从饮邪入手,这三张方子,请本科同学注意,都是由生姜、半夏,或者是干姜、半夏,或者是生姜汁配半夏组成,两味药,就是在用生姜,还是干姜,还是生姜汁的变化,量的比例的变化,治法上,都是针对寒邪寒饮引起的呕吐,但是,所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了,我那个表格,从病机,主治症,包括方剂量、用法上的具体要求不同,已经给大家分析了,请大家把这个记住,学这个,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他(仲景)在方剂学上,配伍与加减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所以,经方,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是要靠理法方药全备的思维过程,去指导你的临床实践。呕后的调理,这是13条,是属于呕证没有尽除,调理也说明他仍然有饮邪,猪苓散,健脾利水,还是治其本,解决脾运水湿的功能,饮阻气逆,呕、渴并见的茯苓泽泻汤,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拿茯苓泽泻汤和五苓散进行了鉴别,是五苓散去掉了猪苓,加上甘草和生姜,现在再教给一个办法记忆,就是茯苓甘草汤和泽泻汤合方,恰是本方,所以,茯苓甘草汤也是治饮在中焦,阻滞气机造成的呕渴症。泽泻汤,我们讲是“其人苦冒眩”,也是由于饮邪阻遏的结果,清阳不升,上病下取,所以,两方组合,也有利于祛除饮邪,饮阻气逆出现的呕渴并见,这个呕渴并见,我给大家分析了,这是由于饮邪导致的呕,又渴欲饮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呕渴并见,要从饮邪上化除,因此,是通阳化饮,五苓散,原方义的功效保留,加上生姜和甘草,健脾和胃,这是第18条。我把这个方子和谁进行了比较啊?16条,它所说的“胃反”,不是我们所说的虚寒胃反,而是一种反复呕吐不止,由于饮邪所致,因此,要通阳化饮,健脾和胃。吐后痰饮的文蛤汤,发散祛邪,清热解渴,自学。
  治疗禁忌,第1条,它既是治疗原则,也是治疗禁忌,就是说因痈脓而致呕,“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说的是痈脓,你说食物中毒出现的呕吐,你能去止呕吗?不能,所以,不应该局限在,就是说非得是胃生痈脓,包括其它饮食不当,或者是食物中毒,也是同样的,不可去止呕,而应该针对病因,“因势利导”法刚才已经说过了,我在第5条已经讲过了,为什么“脉紧而弦,其病难治”,就是因为上燥而脾阴亏乏,所以,他这在甘温补阳,还是滋阴,有这个麻烦。
  哕,只有三条原文,所以概念上呢,我说“哕逆”是胃气上逆的指征。在哕的实证治则上,一定本着,“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看小便不利,利小便,大便不畅、不通,通大便,辨证施治上,胃寒气滞证,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橘皮汤,就是橘枳姜汤去掉了枳实,因此,是陈皮和姜的配伍,具备通阳和胃,散寒止哕的作用。23条,胃虚有热证,用橘皮竹茹汤,应该和旋覆代赭汤联合起来进行鉴别,对于哕证是常用有效方剂,一定要记住,它这是橘皮竹茹,那个是旋覆代赭石,都加上参、姜、草、枣,补虚清热,和胃降逆,这是23条。
  下利的概念,我说包括泄泻和痢疾,这我都给大家分别介绍了,什么叫“泄”?什么叫“泻”?痢疾,这是下利包括的,病机,是属于脾胃运化失职,传导失司。下利气,什么叫“下利气”?是下利的同时,伴随着矢气,“当利其小便”,让大家回忆了关于第二篇里面讲的,内外合病的情况下,里湿重于外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李东垣总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这个意思。辨证施治里面,下利属实,大承气汤也好,小承气汤也好,从37条一直说到41条,“通因通用”法,就是《内经》所说的,“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那么,热利白头翁汤,这是名方,《伤寒论》也强调,方剂也是学,为了帮助记忆,方歌叫“白头翁汤秦连柏”,那个“秦”是秦皮,白头翁配秦皮主、辅作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凉血止利。下利虚烦证,用栀子豉汤,这也是名方,一定是清其邪热,解郁除烦,栀子14枚加豆豉,豆豉给它裹起来。虚寒下利兼表证,出现表里同病,是“急当救里,后乃救表”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治法,提出来当先救里,用四逆汤温里,后乃救表用桂枝汤。实际上,有的时候,四逆汤用后,里气充实了,正气来复了,表证随之而解,有时候,不用桂枝汤,后期调理就行了,不用桂枝汤也行。现在,一定是说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当先救里,下利清谷不止,这讲的是下利,腹满这样的情况,所以,先温其里,后乃攻其表,是对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咱们讲那个条文的时候,已经说过,正常应该当先解表,现在讲的是变方里的当先救里,还一个,可以表里同治。便脓血,用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为什么叫“桃花汤”啊?[临床应用]我已经举个病例说过了。虚寒性的肠滑气利,用诃梨勒散,就是诃子单用的,取它涩肠固脱止痢的作用,治疗久泻久痢,滑脱不止的,寒厥下利,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而且,作为干姜,已经增加到3两了,对于强人可以增加到4两,这都是张仲景在用药上的变通。下利的肺痛,有的说是下利兼有肺痈,用紫参汤,到底是紫参,还是什么药?请大家注意,这条是有争议的,我没有讲,但是,紫参是什么药?我在泽漆汤里面,给大家介绍了紫参,具有清热解毒,也有泻水的作用,所以,这个放下,自学,有待于将来研究,谢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