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73讲

  第73讲 第十八篇:概述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讲第十八篇,这是一篇专门论述外科病的专篇,篇名叫作,《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第十八》,首先讲一下概述,关于篇名的问题,我们《讲义》上也提到了,它这篇名上,开始不是写的“疮痈”吗?《脉经》写的是“痈肿”。那么,我们要看痈肿的部分,条文有两条,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它(《脉经》的篇名),在“肠痈”之后,多出“金疮”,有的版本把“金疮”写成“金创”,就是我们开始讲“不内外因”的时候,“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它形成外科疮疡的话,就写的“金疮”,有的版本写“金创”,也就是说由创伤而来的,如果按照《脉经》这样的写法,就和篇章的内容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讲的是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病,就这四个病的内容,我觉得,重点内容,我们要讲肠痈的部分,其它的内容,我们就是交待概念,然后,把它的基本情况,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首先,我来说一下概念,这第一个,是篇名的问题,疮痈,中医外科来讲,它应该有内痈和外痈之分。所以,在《绪言》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外科疮疡的病,它也要分在脏、在腑、在肌肤,在经脉,所以,在内痈里面,我们曾经讲过了肺痈,那是在脏,在腑,就是在十七篇里面,我们讲不能“见呕止呕”,比方说若有痈脓在胃,痈脓得排出,就是“脓尽自愈”,这讲的也是一个内痈。今天,如果再讲肠痈,就是属于生在腑的痈脓,那么,在肌肤的部位,就是痈肿,或者是外科的疮疡,这也是应该本着脏腑经络辨证的思想,来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浸淫病,也属于外科疮疡类的,但是,因为它在认识上,强调了判断预后来确定它可治不可治,仅出了一个黄连粉,有方名而没有方药组成,所以,我们取其法。金疮的部分也是,就提了一个方,所以,有关的概念,我来说一下,痈肿,若结合条文来说,可以看第1条、第2条,请大家看第1条原文: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二类)
  第1条,实际上讲的是痈肿初起的脉证,这个条文,我曾经在讲肺痈表证期时,请大家注意了,就是说,在初起的时候,表证期也有发热、恶寒,包括汗出等,这里面讲的“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是一个表证,但是,要和表证区别开来,一般的浮数脉,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而现在加一个“反”字,“而反洒淅恶寒”,恶寒重,发热相对轻,它的含义在于,这不是外感风热的一般表证,“若有痛处”,应当“发其痈”,这个怎么分析呢?就是说,作为痈肿的初起,它应当见于表证,但是,不同点是“恶寒重”,表证应该是发热重,它这为了和一般的表证区别,用“反洒淅恶寒”,来提示恶寒重,这是“浮数脉”,辨证的关键在于当“有痛处”,痛有定处,把这三个特点,作为痈肿初期与一般表证的,辨证要点,辨证要点关键在“痛有定处”,所以,尽管讲的是皮肤疮疡外科的痈肿初期,我认为,不管是内痈、处痈,在初起阶段都应该兼有这样的情况,包括我们复习肺痈的时候说过,关于振寒、脉数,贯穿有痈脓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这里也是,痛有定处,肺痈一定是胸痛,“咳即胸中隐隐痛”,所以,讲的条文是痈肿初起脉证。
  我认为,它可以推而广之,凡生有痈肿、痈脓都是这样。这个条文“当发其痈”的,这个“发”字,历代医家有争议,我归纳,是这么几条,第一条,就是从治疗学上来说,应该使用什么药物呢?就比方说初起的时候,你应该是采取一些,像连翘这样的“疮家之圣药”,给它解毒,到一定时间,让它(疮痈)托起,消散,所以,这个“发”,应该是通过药物起到消散的作用。第二,就是从诊断学上来讲,就是说,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脑子里要意识到,它有没有痛有定处的地方,和一般表证要进行鉴别,所以教给你,发热同时,看是发热重,还是恶寒重,是否有痛有定处,而不拘泥在浮数脉的问题上,这是在诊断学上,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请大家看这个条文后,就是[校勘]的最后一句话,“当发其痈”作“畜积有脓也”,认为本来是一个痈肿初起阶段,要看到它蓄积成脓,那个“蓄”字,它写了个“畜”,不能念chu,和草字头的“蓄”一样,就像咱们讲肺痈,“热之所过,……蓄结痈脓”,是这个“蓄”。这三种意见,我给大家归纳在一起,我认为,各种说法,对于我们认识外科疮疡也好,痈肿也好,还是它将要发其痈,都有意义,对我们在认识上都有所帮助,从治疗上,应该尽早消散,诊断上,应该本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另外,要防止它成脓,或者是疮疡发展,我觉得,关于“发其痈”,不管是持哪一种意见,这三种意见对我们认识痈肿,不管是内痈、外痈,都是有意义的。

  第1条,就给大家讲到这里,第2条,讲了: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二类)
  这个条文,实际上是教给大家,一种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这个鉴别方法,它又是在技术上要求你,得直接去对局部的痈肿进行触摸,进行按诊,或者说叫切肤,切肤法,“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的方法,鉴别要点是,“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有脓、无脓,通过热和不热来鉴别,这个,我觉得,和上一条的发热,应该联系起来看,为了强调痈肿初起和一般表证有别,强调了“反洒淅恶寒”,说恶寒重,实际,若是发为痈肿,甚至成痈,都是要伴随着发热的,不是说发热没有,或者发热轻,而且,在痈肿的局部,也有热,这和《灵枢·痈疽》篇的说法,有关系,《灵枢·痈疽》篇说,“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所以,有脓、无脓,和热、毒、瘀血相关,这在《痈疽》篇里面,关于成痈、化脓,都有一套说法,它为什么要强调热?就因为,热的话,它就容易肉腐,肉腐就等于成脓,是和这个相关。
  如果要从方法上来解决的话,我觉得,我们《讲义》在[按语]上,也给大家作了补充,这也算是一般的常识。1.若成脓,它是硬,还是软啊?有脓的话,它肯定就变软了,没有成脓的话,它局部相对来说比较硬,这是在软硬度上的区别。2.从颜色上来说,成脓,我觉得大家都能识别,它肯定得在颜色上,从红色变得有点白色,就像脓将出头的意思,因此,在颜色上,有脓的话,色白,这个(无脓)可能颜色偏红,它没有成脓,因为痈肿起来的时候,是个炎症的表现,成脓以后,有脓汁在里面包裹,它颜色就发白了。3.痛与不痛的问题,在成脓阶段是最痛的,老百姓都说,“要跳脓了,怎么痛得这么厉害啊!”,所以,痛和不痛也是个鉴别要点,作为有脓成,痛得相对来说减轻,不能说不痛,就是痛得轻,我认为,《讲义》上说成“不痛”也不现实,就是痛得轻一些,而将要成脓,还没有成脓的时候,我觉得,它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得比较重。4.还应该从什么方面,来进行解释一下呢?就是陷和起的问题,若说成脓以后,它就软了,软了就是“陷”,因为它里面是液体,没有脓的话,它按不下去,只是肿硬。我觉得从这四方面,对于有脓、无脓,从“热者”和“不热者”上,进行补充,更有临床意义。
  这两条要说起来,还是很简单的,它毕竟对皮肤疮疡,在诊断上,包括操作方法上,给予了启发。十八篇里面,首先讲了这么两条,我说,重点我们要讲肠痈的部分,而且,这也是《金匮要略》,对于中西医结合,用保守(或称“姑息”)治疗,减少手术的痛苦,这样的情况,为治疗急腹症做出贡献,所以,重点讲一下肠痈的证治。在肠痈之前,我还是把疮痈,特别是痈肿,从这几方面给大家概括一下,病机就是依据《灵枢·痈疽》篇,所说的,我用语言给大家归纳,就是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这是痈肿,除了从初起脉证给大家分析之后,病机概括,就是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关于辨别有脓、无脓,这都是从痈肿的局部说起,全身症状,应该说和第1条讲的,“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辨证要点在于当“有痛处”,关于“当发其痈”的“发”字,我给大家解释三个意见,供作参考,所以,痈肿是属于皮肤疮疡外科的一种,它的范围比较广,后世的发展也很多,这是关于痈肿的部分。
  下面,来说肠痈,肠痈的概念,我们不按照《中医外科学》强调,肠痈一定是阑尾炎,一定是右少腹部的疼痛,我现在认为,《金匮要略》里面说的少腹痛,不局限在右少腹痛,应该说,腹之两侧的少腹,包括腹腔、盆腔里面的病变,只要符合它的病机要点,都可以应用的,所以,把治疗范围扩大了,现在我说肠痈,按照原文给大家归纳的,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剧痛,所以,是一个拒按的情况,少腹肿痞,按之剧痛,甚则肠道内有痈脓的一类疾病,这就是有未成脓,是以大黄牡丹汤为代表的,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剧痛等等,作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方子里面,其条文所讲的就是,“肠内有痈脓”,张仲景自己肯定地说,“此为肠内有痈脓”,以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就叫肠痈。

  下面,根据这两个条文,我首先讲大黄牡丹汤证,大黄牡丹汤,第4条,第4条讲: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一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为了和淋病作鉴别诊断,他说:“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有的书上打印错了,写成“沉紧者”,有的《讲义》有错字,这一定是“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首先,为了理顺条文,讲清本义,请大家注意,这又出现了一个倒装文法,就是“大黄牡丹汤主之”这几个字,应该落实在哪呢?应该在“脓未成,可下之”之后,也就是大黄牡丹汤,应该属于治疗肠痈脓未成的,采取下法的一个方剂,后面针对脉象进行鉴别,所以,大黄牡丹汤,“方后注”就说,有脓就排脓,没有脓可以下血,“当有血”,等到具体分析时再说,后面用,“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不可下用什么方啊?之后咱们再讲薏苡附子败酱散,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首先,我们来说,“肠痈者,少腹肿痞”,刚才我已经从概念上给大家概括了,就本条来说,它的主症就是“少腹肿痞,按之即痛”,特别是“按之即痛”的问题,这是在第十篇的时候,我讲腹满寒疝,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的时候,用“按之”,是腹诊的办法,来检查肠痈的病人,它应该在哪个部位呢?少腹部位,脐下为小腹,腹之两侧谓之少腹,少腹的肿痞,为什么用“肿痞”的字眼来解释?我觉得,它是肠间、肠中,或者说肠内,或者是肠外,一定是在肠子上面生有的痈肿,还是化脓的病变,它不像积、癥,有形之块那样非常坚硬,它是痈疡类的,所以我们说,是痈肿发生在肠,痈肿在肠的话,它就意味着有热毒内壅,有营血的阻滞瘀结,因为它不像有形之积块,按即硬那种疼痛,它是属于热毒壅盛以后,营卫阻滞,不通则痛,所以,这也证明,它具备实热证的特点,一定是拒按的,它特别说“如淋”,一个是要说“按之即痛”,痈和淋病之间的鉴别诊断,为什么要和淋病鉴别,而不和别的鉴别呢?就是这种疼痛,也有放射性,肠痈,因为它局部有痈肿了,有热毒,有营卫的阻滞,有血瘀的情况,血瘀再发展,就容易肉腐成脓,所以,这个过程,从少腹向阴窍放射的意思,容易和淋病混淆,那么,和淋病怎么鉴别诊断呢?淋病,我们在十三篇讲过了,它一定得伴有尿路的刺激性疼痛,而且有排尿的短、涩、少,一系列症状,作为肠痈,因为病不在膀胱,因此,“小便自调”,拿一句简短的“小便自调”,说明了不是淋病,而是肠痈,为什么肠痈“按之痛”,因为它在肠中,或者说肠外、肠间有痈肿,我觉得,他(仲景)很注意检查方法,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要作鉴别诊断。
  下面又说“时时发热,自汗出”,这可以结合第1条,第1条我说了,是痈肿初起的脉证,作为一个内痈,肠痈的初起,同样有普遍意义。“时时发热”,不是说总在发热,就是热度上,可以说一开始高热,也可以是从低热向高热发展,“时时发热”存在着不同情况的意思,在同一病人上,发热的热型,或者是先发热后轻或重,这个“自汗出”不是虚,刚才也说了,表证脉浮数、发热、汗出,强调“复恶寒”,紧接着就是,如果说恶寒重,随着发热体温升高,所以,肺痈里面我们讲“振寒脉数”,它怎么不说高热脉数呢?就是振寒也好,复恶寒,还是恶寒,在表证期,或者开始阶段,恶寒重,意味着高热伴随而来,所以我说,这不仅是它痛有定处,痛在少腹,伴随的症,初起的话有什么呢?有发热、汗出,特别是“复恶寒”的问题,恶寒为重,恶寒意味着高热,所以,这个和第1条结合起来说,就说明白了,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鉴别诊断,拿什么作鉴别诊断?“小便自调”,所以,病不在膀胱,而在肠中,写得非常简略,最后,它用脉象来进行肯定的,叫作“脉迟紧者,脓未成”,“迟”意味着什么?脉迟,当然是有力,认为,热伏血瘀,“迟”应该为寒,但是,这相当于昨天咱们讲的脉涩,因为《灵枢·痈疽》篇对于成脓,或者是痈疽发生、发展的病机解释,它讲的是血涩不行,血涩不行,脉来得就不流利,因此,用“迟脉”来说,不能从迟脉、紧脉主寒,而是应该归结到热毒深伏于里,结果和瘀血搏结,它才能生成痈脓,这是在未成阶段,强调血瘀和热毒搏结的问题,这是未成脓,用脉象来论述的,体现病机是这么样一个情况。
  那么,治法上,“可下之”,方药,大黄牡丹汤。这个方子,在《方剂学》大家都分析得很多了,现在做一个复习,又是用大黄配芒硝,取它通腑攻下的作用,也是从“六腑以通为用”,这个角度考虑。硝、黄的配伍,是通腑泻下,攻积导滞的作用,但在这里面,大黄如果配牡丹皮、桃仁,什么作用啊?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黄配芒硝,这是一组,大黄又配活血化瘀药桃仁,丹皮有凉血的作用,不仅是凉血,还有化瘀的作用。还有一个,关于瓜仁的问题,两种说法,我们现在都同意用冬瓜仁,但是,你若查冬瓜仁的功效,它却是利小便的作用,利小便的话,它怎么能够帮助排脓解毒呢?冬瓜仁的性质,偏于甘而凉,所以,它凉的性质,就帮助清热,同时,通过利水,我曾经讲过,瘀血和水怎么样啊?“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因此,它利水的过程,也能够帮助清热、排脓,就这么一个间接的作用,你若单独去找冬瓜仁的功效,好像很不可思议,但是,你要从《金匮要略》,张仲景的原义上理解,血不利则为水,化瘀的同时,应该有利水的药,才更有利于防治脓成,这一点上我觉得,和近代医学的认识沟通也很重要,有好多的疾病,包括妇科的附件炎,盆腔炎等,并不一定是细菌性引起的,所以,用抗菌素,你看点滴青霉素、甲硝唑,最后只能缓解症状,它根本不能治愈,反复发作,当然,它也有其它的感染机会,我就说,有的局部,你要看,叫这个炎那个炎,实际上局部是一个炎症表现,同时有渗出,也是瘀血加水肿的一个状态,那么,咱们这个方药里面,活血化瘀法,再加上清热利水法,或者再加上清热解毒法,有的病人可能还需要“寒温并用”,它就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呢?消炎,一个改变这种病理状态的作用,比方说,肠痈初起的阶段,没有成脓,实际上,局部的循环等都已经发生改变,所以说,大黄牡丹汤证,之所以能够免除手术疗法,它抓住了病理上的三个环节,第一,是瘀滞,第二,是梗阻,第三,是它这种病理出现的,血运障碍情况,所以,它的功效就比较突出,我认为,1.就是感染的炎症,2.梗阻,3.血液循环的障碍,这三个病理环节,大黄牡丹汤全能够发挥作用,我就是形容这个,比方说,感染的方面,认为通过抗菌素可以控制,或从中医角度上来说,清热解毒,梗阻,所以通腑泻下,解决梗阻的问题,阻滞的结果,我刚才讲了,营卫阻滞,气血也阻滞,所以,疼痛拒按,再一个就是,它血运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瘀血形成,在瘀血形成的过程中,它为什么有渗出,我们认为,只有化瘀利水的作用,方中冬瓜仁配合桃仁、丹皮,包括大黄,有这样的作用。
  还有一类,认为瓜仁应该是瓜蒌仁,为什么有人主张用瓜蒌仁呢?因为瓜蒌仁,咱们在讲,瓜蒌薤白三方的时候提过,它是寒凉之性,要比甘凉之性更具备清热作用,而且,它专入肺、大肠经,所以,不仅清热,而且有润便、通便的作用,有的时候,临床也可以既用冬瓜仁,也用瓜蒌仁,那就是说,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同时,也可以用瓜蒌仁,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我觉得,这一定得针对,有大便干结证的更为合理,要么,硝、黄配伍这个力量,如果说他病轻,而硝、黄配伍有点重,你可以在大黄牡丹汤里,瓜蒌仁、冬瓜仁并用,把活血的药,桃仁、丹皮合在一起用,看看这个方子,就这么几味药。
  下面,我来说在煎服法上,煮取以后,内芒硝,一般临床上,咱们都说,芒硝用汤药冲服,它这里面,仲景要求的是,“内芒硝”以后,再煎服,烧开,一起喝下去,“顿服”,实际上,我们现在临床上,对于没成脓的实热证,应该记住它的有效药物,选择性很强的是红藤,这也就是说,在肠痈上,首选的药是红藤,讲肺痈的时候,我曾经给大家介绍,就是首选鱼腥草,那么,在肠痈,就应该选红藤,还可以再选的,就是下一个方子我们要涉及的败酱草,败酱草早期应用,也是加强它清热解毒作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说,大黄牡丹汤的功效,应该给它归纳为,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我说这三个方面,大黄牡丹汤的功效是,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就是说,讲的是“未成脓”,用大黄牡丹汤,实际上,成脓也可以用,为什么?根据就在“方后注”,“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所以也说“大黄牡丹汤主之”,后面写的“当有血”,原文上就是这样,原文强调了,“脓未成,可下之”,显然这个方子有攻下作用,大黄牡丹汤用后,“当有血”,方后注又说,“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所以,未成脓或已成脓,当然已成脓得未溃,用大黄牡丹汤,就有这样的作用,我刚才已经重复了,大黄牡丹汤,为什么它能够解决,那三个重要病理环节,能够治疗肠痈呢?清热解毒的力量不够,你就可以在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作用的基础上,选用红藤,或者加用败酱草,再一个就是,治疗肠痈的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蒲公英消痈的力量,比连翘、双花还好,因为双花,特别是连翘,它偏于走表,尽管是“疮家之圣药”,但是偏表,蒲公英,它对内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当然是“急则治标”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大药力,不要考虑苦寒是不是伤脾胃啊,因为它是热证、实证,而且,将成而未成脓的阶段,这一定要用大黄牡丹汤为主方,在加减应用上,我给提供了,加强清热解毒药,即在原方基础上,如果说“有脓当下,无脓下血”,我觉得临床可见的,就是用上咱们讲的汤剂以后,要说得效,他(病人)一定说,他大便偏黑,或者偏稀、偏粘了,那就好得快,在粪便的颜色上,是随着汤药的颜色,而不是说脓血随着大便排出,我觉得中药真是神奇,你比方说,咱们妇科里面,有些方子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你老害怕,“我这活血化瘀方,能不能给她造成血管破裂?”非要去问问:“你是便血了?”,异位妊娠,就是说宫外孕,吃了咱们的方,它就是吸收了,没有了,根本不是说大便非得“当有血”,肠痈非得排脓,不是那样的,所以,它促进吸收,就是刚才我讲的,改善血液循环,把脓血就像排水液一样,给它消散了,这是中医疮疡科里面所用的方药,所发挥的疗效,就是这么神奇,不要去追究,“你是不是下血了,你是不是排脓了?”不是那样的,我觉得,你应该问二便的情况,就是小便的量、颜色,大便的质、量,和伴发的症状,这能判断得效,还是没得效。
  这是关于大黄牡丹汤,时间的关系,不想重复了,我觉得,在[临床应用]上,应该给大家说,它对于中西医结合方面所给予的启发,特别是对阑尾炎的治疗,现在已经走向成熟的认识,它主要的经验,就在于分期论治,随症加减,这就等于中西医结合,认识提高了,比方说,我刚才强调的,大黄牡丹汤的三个作用,觉得它清热解毒不够,加用的药我也给介绍了,取它的本义就是,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通腑攻下。1.在瘀滞期,比方是一个瘀滞期,就是我讲的热伏血瘀,如果是单纯性的阑尾炎,就是行气活血,加清热解毒,大黄牡丹汤为基础方,刚才我介绍的那个加减法,肠痈要加上,最适合单纯性阑尾炎处于瘀滞期的。3.蕴热期,蕴热期一般就是化脓性阑尾炎的,早期情况,开始成脓,还没有成脓,叫作蕴热期,以热重为主的,就是加大清热解毒药的用量,以清热解毒为主,刚才我说,行气活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到蕴热期的时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并用。3.毒热期,这一般是阑尾周围的脓肿,甚至于阑尾炎化脓以后破溃,并发腹膜炎,有的时候,如果失掉手术机会以后,中药怎么治,毒热期的时候,就是重用清热解毒,通利攻下,还是大黄牡丹汤为底方,药物上就是这样,所以,本方加减的话,还是围绕三法,请热解毒,活血化瘀,通利攻下,三个方面,就是孰有轻重,在外科里面,它仍然是以这个大法,特别中西医相结合,有复方大黄牡丹汤,这里面都介绍了,关于它这三个环节,为什么用清热解毒,因为控制它的感染,第二,为什么一定要加强活血化瘀,(1)是要改善他(病人)血液循环,(2)通腑攻下,是为了解决它的梗阻,要攻积导滞,所以它才有效。
  我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我想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就是改变认识,或者说,不敢用汤药来治阑尾炎的过程,通过活病例来讲,就是在我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个小青年,他是一个中药材公司的工作人员,他总是想来给自己补补身子,二十几岁,还没有结婚,后来检查,说他转氨酶单项升高,他跟我说,“我就吃你开的,“一贯煎”那个方好使”,所以,给我的印象,他是不是肝不好?实际上,在什么时候发现他有病呢?深秋季节上山砍柴,大家互相帮助,帮助完了,天都冷的时候,大家得到饭店去吃饭,他可能就是吃的,又喝酒,是凉啤酒,再是,席间可能有些不高兴了,之后没吃完饭,就腹痛,开始呕吐,腹痛的部位,一开始是胃,就是上腹部的疼痛,给他送到医院的时候,经检验白细胞略高,到底他是因为感冒出现的白细胞略高,还是真有阑尾炎的情况呢?这就给医生造成迷惑了,后来等着住院观察,从下午5点多钟入院,到晚上8、9点钟的时候,疼痛就开始局限了,到右下腹部了,医生说,阑尾炎无疑,动员手术,这时候,他的父亲去找我,“看看能不能不手术?”就是开中药治一治,按照肠痈对待,第一,我确实记住肠痈的这两方了,但是真开,特别是给熟人开,西医已经说了得手术,这个时候,我没有胆量,我说:“还是听从外科医生的意见,不要去丢失了手术机会,结果,晚上10点多钟将病人,推进手术室了,首先,打开阑尾的部位,好好的阑尾,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医生们与患者都比较熟悉,慌忙之中,就连好的阑尾也没切,就给缝合了,然后,他(医生)考虑,他(病人)一开始是呕吐,能不能是胃溃疡、穿孔啊,又把胃这个部位切开了,切开一看,胃也好好的,也没事,后来也有人说,“他平常转氨酶高,总吃中药,再看看肝吧!”肝、胆全看了,什么事也没有?关腹了,从手术室出来,那是后半夜了,我也急切地等待消息,他到底是阑尾炎,还是胃穿孔啊,什么也不是,这样说来,就逼迫我们中国的医生,应该学会,张仲景时代就会用中药的方剂,来治疗肠痈一类的疾病,允许观察的话,不要犹豫,最后他(此病人)有机会,在两年之后,成为中医学院的大学生了,现在在大连工作,我一看见他,我就笑,我说,“你自己判断、判断,你到底当时是寒疝发作,还是真是肠痈的问题?”他说,“可别提了,现在是好几个刀疤!”现在我想,真是寒疝腹痛,他也呕吐,也腹起包块,痛有定处,当时,我估计他也有心理的因素干扰,越紧张,这急腹症越是定不下来,他越慌,假象造成误诊的机会更多了,所以,我通过这个实例来证明什么呢?只要有允许观察的过程,最好和西医同志密切配合。
  现在,普外的医生有好多,他们也知道了,什么叫复方大承气汤,什么叫复方大柴胡汤,复方大黄牡丹汤,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医,特别是学(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他自己就发现,肠痈需要鉴别诊断,它肯定是个实证、热证,拒按的腹痛情况,但是,至少它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全身的伴发症,还要和表证进行鉴别,在诊断的过程中,也是要反复思考、思量的,但是,治法、方药上,我觉得,他(仲景)给拟定的,到现在仍然适用,从西医的角度认识肠痈,阑尾炎形成的三个病理环节,组方多少严谨啊!非常简略,清热解毒,有药,觉得不够,我又告诉大家,增加消痈的药,硝、黄,你看承气法的作用,为什么对于急证,包括感染性休克等,用承气法的药都有效,这很值得研究,基本理论里面,“六腑以通为用”,包括十七篇讲的,整个都是胃肠以降为和顺,不管是呕、吐、哕,包括咱们讲到,说包含后世说的,“呃逆”,还有下利,“通因通用”,还是要用承气法,这确实,从十篇、十七篇,再讲到十八篇,还是在讲“六腑以通为用”的道理,另外,还说到了,热一定要和血分瘀滞到一起,瘀滞到一起,你不能马上解决,它就要形成痈,而且很容易成脓,还要破溃,这个时候,尽早地应用凉血祛瘀的药,活血化瘀药里面,选凉血作用的,配合清热解毒药,你看,所有的都偏于寒凉、咸寒,是不是这样的,丹皮仍然是凉血,就说瓜仁,你不管是冬瓜,还是瓜蒌仁,还是偏于寒凉性质,这一点,就肠痈的病性,确定在实证、热证的腹痛上,所以,和第十篇的内容结合起来记忆就好了。所以,普外做了好多探查的工作,不一定说手术一定是有物可切,有的时候,比方说诊断不清的时候,可以剖腹探查,直接看,到底病在哪里,这也是允许的,不能说成是事故,但是,我们中医里面,就是属于无创伤性的,或者说,它不是开放的诊断,同样也可以达到,认证准确,治疗有效,我们学《金匮要略》,学内伤杂病的治法、方药,出发点和目的就在这里。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3条: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一类)
  “按之濡”不念“按之[ru]”,念“按之[ruan]”。
  从语气上来说,我觉得,确实它应该在前,而大黄牡丹汤证在后,但是,我讲的时候,为什么把大黄牡丹汤先讲呢?就是因为目前,单纯性的热证、实证的肠痈,大黄牡丹汤是最应该早用、先用,所以,我觉得,应该先讲大黄牡丹汤证,但通过语气来说,为什么和瘀血、和热毒有关才能成脓,他首先在第3条开始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肠痈脓已成的情况,“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请大家看一下,“甲错”意味着什么,“腹皮急,按之濡”是一组症状,“如肿状,腹无积聚”,又是一组症状,“身无热,脉数”,这是似中别非,在三组的疑似症里面,进行了鉴别。
  休息,下次课再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