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74讲

  第74讲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

  好,我们接着上课,我刚才提到,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的条文里面,它提到“甲错”,我们讲肺痈的时候,曾说“胸中甲错”,实际上,我们看肠痈,不管是急性、慢性,没看谁肌肤甲错,用“甲错”来提示什么呢?病机上,和瘀血相关,这就等于,如果是先讲第3条,张仲景的行文首先来说,“肠痈之为病”,得了肠痈这样的病,是因为它的瘀血,内有瘀血,“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我觉得,这在鉴别诊断上很有意义,在疑似证当中,你说“腹皮急”,像咱们现在说,腹肌紧张,拒按,他不让你按,特别是有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但是,你再让我去摸准,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因为它是痈肿,而不是积聚,所以,它“按之濡”,和“如肿状,腹无积聚”,都是要说明它是一个痈疡,不是一个积滞,或者说积聚,有形之块,上一个方证和淋病鉴别,和表证鉴别,现在要和什么鉴别呢?与腹有积聚进行鉴别,这和咱们现代医学里面的诊察,是一样的,“身无热”是讲的全身无大热,而脉表现为数而无力,用脉数和身无热来表示,正气不能胜邪,因为已经到成脓期了,经过了一个过程,而且,肉腐成脓的阶段,正气有被伤的情况,所以说,“此为肠内有痈脓”,肯定脓已成了,在《金匮要略》里面,有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现在,加一味败酱草,但是,在比例上不一样,薏苡仁用的量很大,因此,如果讲原文的本义,是对于成脓期,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底方,刚才我说,败酱草可以配合红藤、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作用,那么,薏苡仁,大家想,我已经讲了几次了,它具有什么性质呢?不也是寒凉性吗?痈者,一定要清热解毒,这样,就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是薏苡附子败酱散,或者说两方(与大黄牡丹汤),合起来用,你是用附子,还是不用附子,根据临证需要,比方说,病体正气不衰,或者是体质好的人,不用附子,把败酱草和薏苡仁合到大黄牡丹汤里,我觉得也很合理,因此,作为大黄牡丹汤,张仲景都认为,有脓则排脓,无脓则下血,有脓、无脓都可以用。那么,两方合起来,就是关于附子的情况要有别,用附子的道理,就是体弱者,或者是正气已伤,阳气不振者,可加附子,药量,也是以比例来说,10:2:5,附子的量很小的。现在我说,临床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这个方,就是慢性阑尾炎的吸收期,已经化脓了,但是,想吸收,可以用这个方,也可以用在肿块已经形成阶段,能够帮助、促使脓汁的排泄和吸收,它有这个作用,所以,薏苡仁、败酱草早期应用,还是有道理的。另外,对于阑尾炎的化脓,或者阑尾周围的脓肿可用,我认为,对于盆腔的一些炎性包块,特别妇科里面的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出现的炎性改变比较重的,疼痛剧烈的,可以寒温并用,也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因为它这是寒温并用,所以,这个方子还是可取的。另外,也有人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或者和桔梗汤配伍,也可以用于肺脓疡,两方合用,因为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有利于排脓,为了加强活血化瘀,或者凉血解毒排脓的作用,可以把丹皮、桃仁、瓜仁、红藤加进去。
  说到肺脓疡,我看过的一位老人,普遍都认为他患的是肺癌,最后,再做检验的时候,是霉菌性的肺感染,就是因为抗菌素反复地用,造成霉菌性的感染,因此,其肺部炎症性的片状影不吸收,最后他咳血了,总是咳血也不好,就用鱼腥草,加桔梗、甘草,促进排脓,还有,就是刚才说的薏苡仁,再加黄芪、白及,和茅根、三七这样的止血药,很快,两周,就止血不说,X线片上,原来就像蛋糕那么大的片状阴影,最后吸收到什么程度呢?像手指肚的一半这么大,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从片子上追踪半个月,所以说,就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这两张方子,包括我前面讲过的,《千金》苇茎汤和桔梗汤,你就根据情况加减,包括我说的,霉菌性的肺炎,还有霉菌性肠炎均可用。
  所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这个方,对于霉菌性的肠炎也是很有效的,时间关系,就说到这里,但总体来说,肠痈,病势缓慢的,病程较长的,允许观察的,或者说属于慢性阑尾炎,好好犯犯的,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打底,急发的,疼痛剧烈的,热证、实证明显的,就是用大黄牡丹汤打底,但是,我说允许观察的范围内,比方说,病人若是处于重型的,急性化脓性的,甚至于坏疽性的阑尾炎,那你一定得服从西医的手术治疗,比方说,对于孕妇、老年人,体质虚弱的,手术应当慎重,用中药,但是,用量上、选药上,应当顾护正气,就说这两点意见。
  下面,再讲金疮,金疮,我说一下概念,就是指刀斧、金刃等物,所致经脉肌肤断伤的一类外科疾病,这里面,它提到了一个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散的方,说法挺多,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王不留行大家知道,蒴藋细叶,蒴藋细叶就是接骨木,我们东北地区草药有接骨木,就是用它的全草或者根,再一个,桑东南根白皮,这就是选东南方向的桑白皮,还是因它长得粗大,也是偏凉性的缘故,看[方后注]说,桑根皮以上三味药,就是这前三味药,一定把它烧灰存性,那显然是取它烧炭止血的作用,其它药我就不讲了,我现在要说的是,他强调,括号里八月八、七月七、三月三等采集的时间,作为药物的研究,肯定有道理,因为这方面我缺乏认识,这个按成熟时间采集的,植物药材是最好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还是怎么样,但是,我要教给大家的就是,王不留行、接骨木加桑白皮炒炭,是加强止血的作用,再一个,请大家注意什么呢?就是[方后注]里面提到几个条件,1.是“小疮即粉之”,什么意思呢?外用涂搽的散剂,因为所有的药烧成灰以后,再把别的药都杵为散,合在一起以后,小疮,这创面小,你就外敷,撒上,如果大疮,也可以内服,这就是内服、外用都可以,然后又提到,2.“产后亦可服”,这证明,它是个止血方,它也有川椒、黄芩干姜,还有行气的厚朴,这就供给大家参考,3.“如风寒,桑根勿取之”,为什么?因为桑白皮是偏寒凉性的,因此,感寒的话,不要“以寒治寒”,其它的,就是他特别说,“前三物”,你为了把它烧干存性,必须得是新鲜的植物,拿来得一百日,晾干,然后再“烧存性”,烧成炭,才能达到止血的作用。我觉得,越是大家感到疑惑的地方,越值得去研究探讨,这部分放到这,金疮,咱们的《讲义》一般都不讲了,我现在就给提示到这里。
  关于排脓汤,这个方是夹在中间的,大家自学,也等于排脓方面,对于是痈肿还是内痈,有什么样的治疗作用,这都有说法,自学。
  浸淫疮,在概念上,我给大家总结,就是指属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淫肌肉,渐及遍体的一种皮肤病,这个概念,是参考了《诸病源候论》的原文,给大家归纳成这样的概念,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历代医家关于浸淫疮的说法很多,包括皮肤病的名称也很多,很不好概括,所以,从浸淫疮在第一篇里面,用判断预后,拿它举例了,那是因为对于内伤杂病,有普遍意义,现在,又把这预后讲到了,如果是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这就是向心者病重;向四肢者为轻,和由脏入腑,或者由腑入脏,来表现疾病发展的趋势,轻重同理,很有意义,这个不细讲了。治疗浸淫疮的外用法,那当然是针对可治的证,采取了一个什么法呢?尽管对方药组成没有提,我们知道,黄连本身是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药,方方面面作用都具备,特别是《内经》里面也讲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说,“诸痛痈疮,皆属于心火”。因此,它(浸淫疮)是属于火热类的,就是用它黄连外敷,内用都可以的,浸淫疮,顾名思义,和我刚才给大家总结的概念来说,就像老百姓讲的流脓哒水,它蔓延,那么,你要控制这种病势,要让它渗出减少,把火热减轻,黄连已经具备这样的作用,那么,外用的话呢,对皮肤病,特别湿疹类,我觉得很有效,也有医家记载,黄柏散,我们现在的外科临床上,就是三黄散,黄芩、黄连、黄柏合成的药粉,如果是湿性比较重,就干撒,如果觉得像湿疹,就是含在里头的那种,非常痛非常痒,现在我临床摸索,用尿素软膏调敷三黄散,比任何方药都好使,千万不要用皮炎平这一类的药,就是用尿素软膏,来调敷外撒的黄连粉,比皮炎平效果好,如果破溃有渗出的,一定是干撒粉,照张仲景的原方,浸淫疮的部分,就介绍到这吧。我认为,这黄连内服、外用,应该针对湿热火毒之证,比方说,西药也有黄连素,是提取的黄连素,治疗湿热的肠炎,不管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一定是湿热火毒型的,我认为,内服、外用都是有效的,十八篇的内容就说到这。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燕支
  胭脂
  十九篇,我开始讲,说这一篇是,将不便于归纳的杂病合在一起了,讲了几个病呢?趺蹶,其中有的注家,像徐忠可、沈自南和《医宗金鉴》,这在[校勘]里面我们提出来,已经介绍给大家,写的是“跌厥”,但是,大多数注家,都同意原著里面所提出来的,叫“趺蹶”,所以,我们也遵从这个,按照“趺蹶”来念、来讲,为什么呢?[词解],看“趺蹶”,可以和提足旁的“跗”一样,因为这指的是足踝,跗嘛,我原来讲是足踝的肿,那是皮水的特征,现在,如果说“趺蹶”同那个“跗”,是指足踝部位,它这个“蹶”是“僵也”,因此,趺蹶是指足踝,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现在,咱们具体来讲,是足背的僵直,不便于行动,如果说“趺(跗)”字,它应该特指足踝,所以,总的来说,就是脚这个部位,关节的活动受限,是运动失灵的表现,我觉得,它和前面我们所讲的中风、历节,包括湿痹等明显有别,是什么病因造成足部的僵直,不能行动?没有涉及,他讲了一个治法,他说是“太阳经伤”,可以用针刺法,针刺哪呢?那字念腨[shuan4],还可以念成[chuai4],两个字音,它指的腓肠肌,我觉得,若是在腓肠肌部位的穴位,就是承山穴,承山穴,针刺小腿肚部位,说刺“入二寸”,而且说,这种不能行动的特点,叫作“但能前,不能却”,往前走行,往后退不行,运动上受障碍,就这么一种病,单列出来了。
  下面,我再说,就是手指臂肿,手指臂肿,是指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这又指的是上肢的病变,不仅是关节的肿胀,而且有振颤,身体的肌肉也跟着牵动,这个病证好像是和神经系统,相关的病证,包括的范围还是挺多的,但是,他(仲景)提出的藜芦甘草汤,因为有方名,没有方义,所以就存疑待考,放到这了。
  转筋,老百姓都知道,抽筋,就叫转筋,而且,除了腓肠肌的痉挛,其它的,像手指、脚趾,或者是胳膊不对劲,都可以叫作“转筋”,就是指一种经脉的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症证,那是又麻、又痛,拘急疼痛,他提出鸡屎白散,这个疗效也不好说,就放到这了。
  关于阴狐疝气,我原来在讲第十篇的时候,把寒疝和阴狐疝进行鉴别,就是说,在病名上和分科上,曾经作过举例,这个地方,我觉得,它原文说得更准确,叫作“阴狐疝气者”,就是小肠疝气,特别形容在男患,表现为“偏有小大,时时上下”,所以,阴狐疝气的概念,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我也曾经介绍,女子也得,是腹股沟的斜疝。关于蜘蛛散,就供作参考,自学了。
  下面的时间,我想重点讲一下蛔虫病,蛔虫病的部分,我先讲原文,因为这部分涉及一个文献校勘的问题,我也想提供给大家,首先,看第5条: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二类)
  首先,它强调了蛔虫病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决定是不是蛔虫病,他(病人)得有蛔虫史,它说“腹痛有虫”,包括后面我们讲蛔厥,也等于证明,不是吐蛔,就是应该便蛔,现在的手段很简单,做虫卵检验,有虫卵就知道了,不一定等到成虫还得便出来,或者吐出来,所以,这等于确定了,蛔虫病是一种肠寄生虫病,而且它必须得有先决条件,证实是虫寄生在肠间。“师曰:腹中痛”,是由于虫动引起的腹痛,再结合下一条,讲的是,“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因此,这个腹痛,如果蛔虫在肠,它就表现为腹痛,特别有的是绕脐痛,或者腹痛起包块,当虫动,它要上蹿入膈,我们说,倒不是到胸腔,讲膈下的胃、胆,为什么它(虫)要扰动、蹿动?一般是由于肠寒,不利于它生存了,它觉得这环境不适宜了,它就要扰动,向上,所以,腹中痛的部位,讲到“心腹痛”,应该是脘腹,或者是涉及到胆和胃的部位。我认为,和近代医学沟通的话,作为肠寄生虫,应该是心腹的疼痛,而且,疼痛剧烈的时候,可以结合下一条讲“令人吐涎”,小孩有虫的话,确实症见吐吐清涎,当然,还有很多的民嗜癖,比方有的小孩吃报纸,或吃墙灰,都很特殊的,这都是虫积的表现,还有的表现为,脸上皮肤不那么滋润了,像癣一样,粗糙,还有的在结膜上有灰斑,或者是手指上长一些斑块,白的,或者什么颜色的,这都有相对应的表现,请大家看225页,第5条里面的[释义]当中,介绍了一些可见的体征,因为现在,对于独生子女的卫生习惯,和饮食的要求都比较严格,这样的病已经很少了,但是,如果说偶见,包括我们作为本科生,应该知道这个常识。
  关于“脉当沉若弦,反洪大”,这个意思就是,比方说有虫的脉象,它应当是表现为沉,或者是弦脉,这是腹痛的脉象。现在,如果说见洪大的脉,倒不是热盛的表现,而是说明虫动,蹿扰的结果,病人非常地烦躁,脉象跟着洪大,这是第5条,讲了蛔虫腹痛的脉诊,但是,我们觉得,脉诊不是关键,先决条件得有虫,然后,再伴发一系列体征,才能鉴别,所以说,应该把它原文,看成是蛔虫腹痛的诊断,怎么鉴别?是蛔虫所致,所以,对于蛔虫病的概念,我们说,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我把第5条和第6条联合起来,将蛔虫病的概念归纳出来,特别是“发作有时”,它得是和虫动的情况,从蛔虫在体内,在肠间的情况相关,因为多了、少了,包括小孩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根治,这都有关系的,驱虫药有效,再一个,卫生习惯,说“饭前便后要洗手”,那么,便前也要洗手,尤其对于肛、阴疾患的防治,因为你这手工作,或者接触很多东西,便前也要洗手,这对寄生虫病和其它感染性疾病,都是有预防作用的。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二类)
  下面,我要说文献方面,提供一下参考,怎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请大家看后面,第6条写的,“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的成分,有甘草、粉和蜜三种药,然后,它在煎服法上说,先煮甘草,三升的水取成两升,去渣滓以后,纳粉和蜜,煮完甘草以后,再把粉和蜜加进去,搅和好了,“煎如薄粥”,就是说,这个汤药熬成像粥状了,然后说:“温服一升,差即止”,[释义]里面同意,这个“粉”是米粉,[按语]里面同意是铅粉,各有各的道理,米粉的道理,认为它作为蛔虫病,发作有时,发作期的时候,曾经用过毒药杀虫,现在不行,既然用毒药不止,为了安蛔,那么用甘草粉蜜汤,所以,认为是米粉配合甘草和蜂蜜,可以缓痛,或者缓和之后再杀虫,这个在驱虫,或者杀虫上讲,符合病情,符合道理,再一个,就是同意铅粉的,而且都是各个注家里面的大家,包括曹颖甫、秦伯未这些老先生,同意是铅粉,他们认为,甘草和蜂蜜,先是甘、缓,同时又有铅粉的杀虫,其依据是后面说的“差即止”,是说好了就不要再吃了,因为铅粉有毒,所以,好了就不要吃了,各有各的根据。
  下面,我把这个问题提出,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关于仲景用米粉的规律,有四条原文,《伤寒论》两条,《金匮要略》两条,正好我们《伤寒论》、《金匮要略》也都学完了,作为一种复习,《伤寒论》的两见,(1),是《太阳病》篇的大青龙汤,[方后注]里面写“温粉粉之”,成无己的版本,写的是“温粉扑之”,这就证明,他(仲景)是用粉来外用,因为汗出特别多,用米粉,而且要戒冷,所以,强调用“温粉”撒上,起一个止汗的作用,就像咱们用爽身粉,这个是米粉,温,是防止用大青龙汤汗出过多,所以要戒冷,用温粉,这个显而易见,作用是止汗。(2),《伤寒论》的第二见,是在《少阴病》篇下利的条文里面,就针对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猪肤是猪肉皮的意思,它有润燥、养肺的功效,他还在猪肤汤[方后注]写的用白粉,而且,这个白粉,他特别标上了,就是“米粉五合”,直接就写了是“米粉”,而且,后面带了两个字“熬香”,我已经说过,这个“熬”,应该当什么讲呢?炒,米粉,只有炒它才香,因为油茶面,那不就是炒香吗?当然,你再加甜的什么东西,我就说呀,米粉才能炒香,我先都放到这,就是为我将说铅粉的怎么回事,这里面要说明的,就是张仲景对米粉的第二用,猪肤汤里也加白蜜一升,正好是米粉和白蜜再加上猪皮。(3),在《金匮要略》里面,一见,就是甘草粉蜜汤,我们认为是用米粉,比方说,刚才说猪肤汤,用米粉的道理,是取其甘缓的作用,现在我说,米粉加到《金匮要略》里面,治疗蛔虫病,甘草粉蜜汤,是用来解毒的,因为它前面有“毒药不止”,现在用米粉配合甘草和白蜜,用于解毒。(4),也就是我们妇科杂症篇里面,讲了蛇床子散,要把它做成坐药,怎么做呢?就是用白粉少许,然后和这个药,两药相得以后,做成枣那么大,棉裹,然后纳之,纳入阴道,起这个作用。这就是作为一种赋形剂,用的白粉,这是张仲景用粉的寓意。
  2.米粉是何物?米粉它是把米,5、6月里,把它研细了,就是“粉之”,分散而成,粉之以后成为散剂,所以,这不管是从定义上说,你像引《说文解字》的解释,得找米部,它就说,“粉,糊面者也,从米,分声”。什么意思呢?比方过去做化妆品,像现在美容的方,你能看见,比方说“雪花膏”的制作,就是米粉再加油脂合成的,搅匀以后,成了粉脂,我在湖北进修的时候发现,卖化妆品的店,它叫“燕支店”,这两个字(燕支),我曾经在美容的方剂里面看过,燕支,实际就是咱们现在所讲的,月肉旁的“胭脂”,凡是用米粉调制的那种,包括面膜之类的,它都这么写,燕支,是这两个字,所以,这也等于说,米粉,它一定得是研得极细的,而且它讲,“糊面者也”,粉得研细,这是从粉的定义上。
  3.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文献记载上来看,甘草粉蜜汤所用的“粉”,比方说《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它是放在解百药毒上,写的是“粮米粉一升”,《千金翼方·虫毒第二》,也写“粮米粉一合”,请大家注意,孙思邈用米粉,包括甘草粉蜜汤,是用来解决药毒的,“百药毒”,是百药有毒了,拿什么解?甘草粉蜜汤。再有一个,本条文的后面说,“煎如薄粥”,要能把这个药最后煮成像粥一样,只有米粉和蜜,和甘草合起来,成为粥,你要去查《释名》,什么叫“粥”啊?包括仲景愿意说“糜粥自养”,我想不用从文字上解决,深有体会。
  4.有关铅粉的几个问题,(1),铅粉有毒,是用作丸、散剂使用,铅粉不溶于水,也熬不成粥,就是铅粉,咱们都是做丸、散剂用,没有入汤剂的,这是一点,特别是,我认为,说“煎如薄粥”,铅粉煎不成粥,它要沉淀的。(2),就是《本草》对铅粉的记载,不叫“铅粉”,写的都是“细粉”,就是“粗细“的”细”,是“细粉”,所以杀虫,我们说,有很多的药物,比方杀蛔虫,你可以用乌梅、使君子、榧子等等,不一定非用铅粉,尤其是儿科方面,驱虫药更应该谨慎。(3),从颜色上来说,铅粉肯定不白,因为它讲到了,纳粉以后,“煎如薄粥”,况且说白粉,不是得米粉炒香吗?铅粉怎么炒,它也不能香啊,所以,我们同意是米粉。还有,比方坚持铅粉意见的人,他说,[方后注]讲“差即止”,他理解成,因有毒,故好了就立即停止,不要再用药了,我觉得,好多的方,好了就是好了,它总也不能当作营养品,一吃就没够了,不能拿“差即止”来说,因为铅粉是杀虫药,就不能再吃了,那个“即”字,实际上和我上次讲中风相似,强调它是“立即”之义,你若从《广雅》的《释名》上,《释言》上来讲,“则,即也”,也可以当“差则止”解,就是好了则不用吃了,也可以是这个意思,不说非得是“立即”,“则”和“即”在古代,是同声而通用的。
  还有一个要说的,临床证明,米粉的应用,在1965年第8期的《中医杂志》上,报道了儿科治疗小儿蛔虫病肠梗阻,那个有效方剂是什么呢?叫作大黄粉蜜合剂,请大家明白,是这个甘草粉蜜汤中,没用甘草,它靠粉和蜜,已经是甘、缓之意了,靠大黄的什么作用呢?通便泻下,让虫体安安稳稳地随便排出就行了,它在用量上,是生大黄粉5钱,炒米粉3钱,调蜂蜜2两,加上适量的温开水,搅均匀,要求这么大的剂量,按12次/天,1小时1次服用,频服下去,才能取大黄的急下作用。如果不见排虫,接着再服,结果,70%左右患儿,全靠这个方,小孩就排出虫体,也没有杀虫作用,就等于安抚了蛔虫,不让它扰动,虫体随着排泄的这个方法,排出体外,也获效了。可见,这就是甘草粉蜜汤给予的启发。现在,我讲了铅粉和米粉之争以后,那么甘草粉蜜汤,可以作为安蛔缓痛的方剂来应用,在蛔虫引起腹痛的时候,作为安蛔缓痛之剂,同时也等于我们在中医文献上,得到的启发,它可以作为解百药毒的一个有效方剂,所以,像湖北李今庸教授提出,也可以说,药毒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也是一种意见,供作参考,这也等于教给大家,有争议的地方,可以通过一些文献检索,包括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来考虑,哪些地方质疑,哪些地方可以解决,时间关系,就讲到这。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一类)
  下面的时间,我来讲蛔厥,用乌梅丸治疗,这个方子,和《伤寒论》的338条有出入,它没有讲前面,也没有讲后面“主久利”,等于中间从哪说起呢?“蚘厥者,当吐蚘”,这等于再次证明我所说的,一定得有蛔虫在肠内寄生,作为先决条件,“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这个病位是很明确的,“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前面说“吐蚘”,后面又是“当自吐蚘”,都是这样,强调得有蛔虫,原文里面也提到了三个“烦”,1.“烦”是“病者静而复时烦”,和虫动有关,虫若不动,不蹿,这病人还挺安静的,他不痛,他当然安静嘛,若他痛了,虫蹿动了,那么,他就烦,这是第一个“烦”,和虫动相关的。当然,腹痛剧烈,心腹疼痛剧烈,或者起包块了,“此为脏寒”,这个“脏寒”是什么?有的说,就是指脾脏寒,这个地方,需要将蛔厥和脏厥进行鉴别,我们《讲义》在它的[按语]里面,把蛔厥和脏厥进行了鉴别,应该结合《伤寒论》里的有关条文,一起学习,更为明确。时间关系,我不把它作鉴别,就是说,“脏寒”应该理解成,是脾脏的寒,因为蛔虫蹿扰所致,四肢虽厥,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是蛔厥的概念,和《伤寒论》的解释是一致的,由蛔虫蹿扰所致,四肢出现了一种厥,或者冷的感觉,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种蛔厥,也叫阴阳气不相顺接,但和脏厥严格区别,我刚才讲了第一个“烦”,是因为虫动所致。
  2.“烦”,“蚘上入膈,故烦”,脾脏虚寒的话,“脏有寒故也”,所以,虫子在肠中也觉得虚寒,不适合生存,就向上蹿扰,我刚才分析了,应该涉及到入膈,胸膈下,胃、胆的部位,“心下急”,“心下切痛”,应该和《伤寒论》有关的描述,结合起来,像西医讲胆道蛔虫症,它描述叫作钻顶样疼痛,我觉得,和张仲景形容的“心下急”,切痛像刀割一样,完全一致。
  3.“烦”,“须臾复止”,安静了一会儿,不大一会儿又复烦了,“复止”以后,比方说,烦了以后停下来,静止,然后,什么时候又出现烦了呢?饮食之后有呕,包括他平时也有口吐清涎,口吐清水症,得食以后,为什么又烦了呢?这就像说蛔闻食臭出,食后对蛔虫也是有吸引力,也是诱发它扰动和上蹿,所以,诱使病人烦,这是和进食有关的,食气诱发蛔虫的蹿扰,所以,伴发着呕吐和烦,有的,蛔虫就随着呕吐物出,出现吐蛔。这个方子,我觉得,应该值得考虑的,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包括我们中医理论的进展,长期总结的经验,结论出来了,就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得伏”,这个观念大家要记住,也很重要。
  因为我曾经在一个往诊的过程中,还是一个风雪的夜晚,带的急诊包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治虫类的药物,是一个新产妇人,突然在右腹部急痛,因为她是个鲜族人,语言不通,我怀疑她是胆道蛔虫,但是,没有任何指征,她自己说不出来,她曾经有没有进胆囊炎,或胆道的疾患,没有做过检查,是在家坐月子的时候,突然急痛,我说请她去住院观察,我说怕出现危险,但是,他们执意不住院,一个是大雪天、夜晚,第二,她是新产妇人,不去医院,我为了证明这个印象诊断,也为了放心,我说你家里有没有醋,就是说,“蛔虫得酸则静”,我希望她平稳下来就好,就为了说要这个醋,费的劲啊,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是朝鲜族,最后,我在她家碗柜里,挨个瓶子打开,一闻那是醋瓶子,倒出来,我又给她加上糖,因为我认为,她是新产妇人,要考虑对胃的刺激,她正好有红糖,我就给她加上,就那一碗,我等她喝下去,后来她睡着了,这印象到现在都很深刻,她们家说很感谢我,说这真没想到,一碗醋加点红糖,把这个新产妇人安顿好了,我建议她,满月以后马上检查,最后证实,她是胆道蛔虫症。所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你现在看来,它很朴素,很简单,甚至有的时候,讲不通道理,但是,如果说有用的东西你记住了,一旦遇到那样的机会,或者是那个环境下,急需你拿出办法的时候,可能就发挥我们的专长了。
  我这样讲也等于启发你,乌梅丸,为什么叫“乌梅丸”?以酸,使虫静,酸入肝,我觉得,对于胆道蛔虫症,部位在膈下,很有道理。乌梅丸的量,做成大成药的比例,叫300个乌梅,而且,我还请大家看,在[方后注]里面,他提到了苦酒,苦酒是温性,有三个作用,在上次讲芪芍桂酒汤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苦酒的作用,所以,苦酒是温性,这个醋,刚才我还给新产妇人,加用红糖,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乌梅再加上米醋这个酸劲,主药的力量加强,而且专入肝经的作用,使虫静。因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讲过了,我因为时间有限,我说这个病情“本虚标实”,而且是“上热下寒”,怎么记,因为我已经再三地强调了,蛔虫为什么要扰动?因为肠寒,不适合它生存,它要上蹿,因为胃还比较热,所以,下寒是肠寒,上热是胃热,或者是胆热,因此,这种本虚标实,需要你寒热并用,现在,我们说主药,乌梅先酸味的,包括米醋,已经讲清这道理了。那么,上热选什么药啊?肯定是苦寒的药,苦寒,黄连、黄柏,这也是入胃经,黄连,当然,除了清胃火,还能清心火,配合黄柏,苦寒以安蛔,针对下寒,一定要选温热药,选了哪两种药呢?蜀椒,本身就具有杀虫作用,而且是温热的,所以,辛能驱虫,而且要针对脏寒,温热作为辅药,我说了两组辅药,一组是针对上热,选苦寒,苦寒安蛔,再选的辅药,是针对下寒,针对脏寒,选蜀椒、细辛,而且蜀椒有杀虫、驱虫的作用,温脏祛寒,选了炮附子、干姜,相当温热,还有桂枝,我是分两组来说,针对脏寒,同时也有辛散驱虫的药,都是辅药的作用,本虚标实,那么,补气养血选人参当归,作为佐使药,祛邪而不伤正,我通过今天给你们的备课,我又发现,乌梅丸里有米粉,白蜜。在哪里体现呢?请大家注意,在[方后注]里面它讲了,“蒸之五升米下”,五升的米,得把这个米煮烂,得熟了,还得烂了,得捣成泥状,所以,这就是米粉的作用,然后,还有蜂蜜,“与蜜杵二千下”,所以,这地方看来,甘草粉蜜汤的解释清楚了,就是米粉,甘、缓之意,也有祛邪不伤正的作用,因此,乌梅丸作为丸药,它有“丸者缓之”之意。我觉得,它寒温并用的结果,是安蛔止痛止利,有的说也有止厥的作用。在《伤寒论》的338条原文后,“又主久利”,证明痢疾也可以用。
  我现在看到其[临床应用],确实扩展了,包括张仲景自己都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治疗蛔厥的方,可以说是治疗蛔虫的主方,而且他自己也感觉,只治蛔虫的方,设计得这么严谨,这么周到,好像有点太局限了,他也发现,本方治痢疾也可以,当然我认为,应该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现在,乌梅丸应用的范围,确实,内科、外科、妇科、眼科,只要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你在遣方用药上,非常为难的情况下,它又祛邪不伤正,这个方子你可要牢牢记住,不要就认为它是治疗蛔厥的。《伤寒论》讲,《金匮要略》讲,是来治疗蛔厥,但是,根据它组方的严谨和周到,现在,临床应用大体上有这么几个,1.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蛔虫所致肠梗阻,这是确定无疑的,首选是这个方,因为符合仲景原意。2.慢性结肠炎,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我临床也用,一个是把本方合着真人养脏汤,有的溃疡性的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的直肠炎,有的怀疑是不是患肠癌了,就可以是乌梅丸配合四神丸,甚至有的加上痛泻要方,喝进去,解决他的腹痛,腹痛即便,即便就有脓血,我觉得,用乌梅丸非常有道理,但是,在辨证上,一定要属下焦虚寒,一定是下焦虚寒,造成胃肠道的传化失司,若是湿热型的,坚决不能这么用,不能像我说的那几个方合成。我现在强调的,一定符合寒热错杂,或者是偏于虚寒,因为它整个方子里面,大家看,是偏温的,这是第二,对于肠道的疾患偏于虚寒,选它,是寒热错杂而且偏于虚寒的。3.就是宫颈癌术后,腹痛,呕吐,体质下降,这样的情况,乌梅丸为基础方,很有意义。4.还有的是妇女崩漏,如果属于寒热错杂,我觉得,就是慢性盆腔炎的反复发作,乌梅丸的疗效也是非同凡响的。有时候,妇科局限在妇科方的范畴里,往往把乌梅丸给忽略了,因为慢性盆腔炎,从病因和发病上很复杂,现在,也算作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攻关课题,乌梅丸值得观察。所以,总体来说,凡属于寒热错杂证,不管是内科疾患,外科、眼科、妇科,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首先,我们把十八篇作一下小结:

  小结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痈肿初起脉证: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01)
  痈│病    机: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
  肿│辨别有脓无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
  └                       └不热者为无脓(02)
  ┌概  念:指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甚则肠内有痈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肠│治  则: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04)
  痈│辨证施治:┬肠痈脓未成──大黄牡丹汤──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04)
  └     └肠痈脓已成──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03)
  金┌概  念:指刀斧、金刃等物所致经脉肌肤断伤的一类外科疾病
  疮└证  治:王不留行散──散消瘀止血镇痛(06)
  浸┌概  念:指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淫肌肉,渐及遍体的一种皮肤病
  淫│预  后: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07)
  疮└证  治: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08)
  痈肿,痈肿初起的脉证,“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病机,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这都是第1条给予归纳,病机,我是通过《灵枢·痈疽》篇,给大家概括的。辨别有脓、无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这个方法,“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为什么强调热和脓之间的关系,也是《痈疽》篇给予启发。
  肠痈,概念,是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甚则肠内有痈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治则上,用脉象来区别,“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在脉象上区别,脓已成叫做,“脉洪数者,……,不可下也”,刚才,我们重点将大黄牡丹汤的“可下”,下后是见脓,还是见血,说清楚了,关于“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就是引向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脓未成,用大黄牡丹汤,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肠痈脓已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金疮,也叫金创,指刀斧、金刃等物,所致经脉肌肤断伤的一类外科疾病,用王不留行散,它的功效是消瘀止血镇痛,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浸淫疮,概念是指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淫肌肉,渐及遍体的一种皮肤病。预后,“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用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

  小结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趺  蹶:指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01)
  手指臂肿:一种手指臂部的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02)
  转  筋:即抽筋,是一种筋脉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病证。(03)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04)
  蛔虫病:┬概念: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
  │   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05、06)
  │蚘厥:蚘虫蹿扰而致,四肢厥冷,但周身皮肤不冷,
  │   吐蚘或便蚘,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   的寒热错杂证
  │证治:┬蛔动心腹痛──甘草粉密汤──安蛔缓痛(06)
  └   └蛔厥──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07、08)
  第十九篇涉及的疾病有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气和蛔虫病,我们重点讲了蛔虫病,这几个病就从概念上大家理解,是不便于归纳的一些杂病。
  趺蹶,指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特点是能前行,不能后却。
  手指臂肿,是一种手指臂部的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
  转筋,就是抽筋,是一种筋脉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病证。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
  蛔虫病的概念,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蛔厥是因为蛔虫蹿扰而致,四肢厥冷,而周身皮肤不冷,吐蛔或便蛔,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这样一种寒热错杂证。以上基本是按照仲景原文,给大家归纳,也等于临床诊断的三个标准,第一标准,一定得有蛔虫,有蛔虫的标准,是吐蛔或者便蛔,再一个标准,出现蛔厥是四肢厥冷,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三个“烦”,是蛔厥诊断的三个标准,给命名成它的概念了。证治,蛔动,心腹痛,用甘草粉密汤,安蛔缓痛的作用。蛔厥,用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好了,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