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70讲

  第70讲 第十七篇:概述 呕血证治(2)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把第十七篇中,呕吐病开了一个头,其中讲了关于,“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呕吐的概念,怎么概括呢?应当说是指饮食、痰涎等,一些病理产物,或者说是食物之类的,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一类疾病,上一次课对于呕吐的成因和脉证,其中,重点讲了痰饮呕吐,和《痰饮》篇重复的两个条文,着重介绍了“胃反”,在“胃反”的条文里面,实际上涉及了第3条、第4条、第5条,第4条从略,从第3条和第5条,给大家分析了“胃反”的病因,一个是中阳的衰微,特别是胃阳的衰微,不能腐熟水谷,所以,主症上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特别还涉及到,当胃阳衰微,而脾阴如果出现了亏虚的话,出现治疗上的麻烦,因此,它原文里面提示叫做“难治”,难治也得治,特别是我也给大家,和现代医学,沟通了一下,“胃反”相当于良性的病性者,是属于幽门的梗阻,包括狭窄,包括术后所致,再就是神经性的呕吐,还有贲门的痉挛,又称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如果是恶性的病证,比方说,胃的贲门癌,或者转移到食道下段的食道癌,也有的是由食道癌,转移到贲门的癌症,如果失掉了手术机会,要解决呕吐的严重性,可以用大半夏汤加味来治疗。
  因此,今天我接下来讲它的证治,第16条胃反,属于虚寒胃反的大半夏汤证,请大家看第16条原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一类)
  胃反,我们已经介绍了,这种呕吐的特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机,我刚才已经给大家重复了,现在说为什么用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组成里面,半夏是重用,用二升,这个二升不是容量,而是重量,在咱们经方用量的标准上,《伤寒论》的《讲义》后面,有一个规范的要求,比方说从重量上来说,一升,如果是按照3克一钱的话,应该是18~30克,具体的来说,就是按照十六两制算的,重量一升,为18~30克,而且要求洗完以后,才能用半夏,这就是考虑了半夏有毒,实际上,我们现在临床上很少用生半夏,有人愿意用生半夏,但是量要小,半夏的炮制是很讲究的,比方说止呕吐,是用姜半夏,有的愿意用清半夏,就是去其湿燥之性,还有就是法半夏,请大家去看《中药大词典》,在炮制的方法上都有说明,半夏的不同炮制方法,在治疗选证上有意义,这里我就讲,经方的原方,半夏的量是很大的,但是,他(仲景)也强调了,要洗完了以后再用,尽量减少它的毒性,或者是副作用,人参是三两,白蜜一升,白蜜的一升就是容量了,这个容量,一升是60~80ml,所以,从加上人参、白蜜来看,它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对于胃阳衰微的问题,要益气补虚,特别是白蜜的作用,补胃气不说,关键,我们《讲义》也提到了,白蜜有养血润燥的作用,我考虑,特别是它“方后注”里面写,“和蜜扬之二百四十启遍”,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就是炼蜜做丸剂的时候,蜜在锅里要反复地扬,就是让它起白花,这样充分的搅拌,大半夏汤是加水以后,再加蜜,让把蜜和水扬到二百四十遍,这个是时间概念,就是扬到二百四十遍的时候,煮取到二升半,然后再温服一升,剩下的再分服,所以,比方说“如行七、八里”,“如行三、四里”,那都是在服法上间隔的时间,相当于你走三、四里地,七、八里地的时间,因此,这告诉你“和蜜”,要把蜜和水充分的搅拌,扬到二百四十遍,煮取到二升半才可以温服,所以我觉得,蜜和人参的应用,来配合半夏,这么大的量来用半夏,我想也有解半夏毒的作用,因为你想,附子、乌头的毒,都是用白蜜来解,半夏,它只说洗完了用,在煎服法上,为什么强调和蜜的时候,要扬到二百四十遍,我想,除了人参的补虚作用,还有白蜜的养血润燥作用,这两相结合,正好切中病机,阴虚嘛,要润燥,说脾阴亏虚为难治,现在加蜜以后,能解决或者防止便秘的问题。因此,这个方在结构上,或者说配伍上,有它有特殊意义,不能只考虑半夏重用,就能够治疗胃反,要考虑胃反的病因病机,这是一个,就是说,对于良性的,特别是神经性呕吐的问题,我觉得,比方说,大半夏汤作用起到以后,也属于标本兼治,即有半夏的和胃降逆,而且是为重用,其中又有治本的药物,所以,它也是一个标本兼治,或者说治病求本的方子,对大半夏汤功效的总结,叫做补脾和胃,降逆止呕,把人参和白蜜的作用写在前面,治其本,而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量那么大,一定要考虑它的副作用,就是半夏的毒性,我觉得,这在煎服法的后面,说得很清楚了。
  关于[临床应用]的问题,一个是脾胃虚寒,气阴亏虚所致的胃癌,包括幽门狭窄,神经性呕吐,包括我说的贲门失弛缓症这些,病机上如果符合我讲的胃阳的衰微,脾阴的不足,或者亏虚,就适合这样用方,这个呕吐,不一定非得追究它,是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神经性呕吐,包括幽门梗阻的情况,他(病人)就是吃不进去,总在吐,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半夏汤标本兼治,特别是从补虚当中再降逆止呕,我觉得,这个方子有它的道理,实际上,单用这么几味药,力量还是不足的,应该把仲景的经方,比方《伤寒论》里面的旋覆代赭汤,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橘皮竹茹汤,都应该相加进去,补虚不够的话,考虑气、阴两个方面,可以加黄芪麦冬石斛,若便燥的话,也可以加些当归,寸云,也有的认为,润燥通便的话,也可以把火麻仁、郁李仁,这样的润下药加进来,如果日久不愈,兼有瘀血象的,昨天我给大家总结了,那可以考虑一些象赤芍、桃仁、红花,这样的药,这是关于治疗胃反的大半夏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辨证加味使用,这是关于胃反的16条,一定是虚寒胃反,特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因病机上,一定是源于胃阳的衰微,脾阴的亏虚的情况。
  下面,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看第18条,是饮阻气逆的呕渴并见证。我为什么先把18条,拿这儿来讲呢?请大家看原文,它讲到“胃反”。18条原文: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一类)
  “吐而渴欲饮水者”,也可以念成“吐,而渴欲饮水者”。这个条文首先讲的“胃反”,到底是不是我所讲的那个胃反?我们刚才已经肯定,是虚寒胃反,所以,用一派的温补药物,这个方子,茯苓泽泻汤,大家看,恰是五苓散的变方,看看,有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少猪苓,把猪苓去掉了,加上了甘草生姜,就是五苓散去掉了猪苓,加上了甘草和生姜,而且生姜是四两,甘草是二两,这个加减(即茯苓甘草汤加泽泻汤),我首先来解释这个“胃反”,它不是“大半夏汤主之”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那是什么胃反?“胃反”,它冠以条首,要强调反复呕吐的这种重症,由于病因是停饮的呕吐,我为什么开始请大家复习痰饮呕吐?我们上次在《痰饮》篇里面,讲的两张方子,一个是呕家之圣方,小半夏汤,一个就是“眩悸者加茯苓”,所以,用《痰饮》篇,讲的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现在教给你,停饮呕吐也叫“胃反”,但不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那种虚寒胃反,而是一组饮阻气逆,是呕、渴并见的一种“胃反”,所以,这要进行鉴别,我把18条,拿到这和16条来比较,谈一下,现在,首先说,“胃反”,是和虚寒胃反名同,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胃反”,都是属呕吐的范围,因为病因病机不同,这个茯苓泽泻汤证病因,是停饮呕吐,这个吐就不解释了,兼有渴欲饮水症,这个渴欲饮水,是由于水饮内停以后,津不上承造成的,饮不去,渴不止,所以,痰饮呕吐要辨别的时候,为什么叫你看渴与呕之间的关系,呕了以后,饮,去没去掉?心下痞症和脘腹胀满症,是不是解除了?那是辨别要点,今天又教给你还是这样,水饮内停影响津液的上承,就口干也渴,现在这个“渴欲饮水”,要和消渴病的“渴饮无度”区别开来,和热病伤津的那种“口渴引饮”,还要区别,这是由于痰饮阻遏的结果,津不上承的口渴,这个渴欲饮水,它有特征,我刚才说了叫做“渴呕并见”,什么叫“渴呕并见”?由于饮邪的阻遏内停的结果,实际上,饮、渴和呕三者之间,是一种恶性循环,咱们现在已经把病因、病根找到,是饮停的问题,渴和呕的并见原因,还是因为饮邪不去,所以,茯苓泽泻汤,泽泻,就是要给饮邪出路,由于水入助饮,对饮邪来说,只要增加饮邪的阻遏程度,则气逆不降了。首先是呕,然后更加渴,因此我说,饮与呕、渴不仅是并见的问题,且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现在必须给饮邪以出路,因此,在五苓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加减之后,茯苓泽泻汤的功效是什么呢?它首先得保留五苓散的,通阳化气利水的作用,因为它有桂枝,还是配茯苓(为君),通阳利水的作用仍然保留,尽管去掉了猪苓,但是加强了泽泻的用量(同为君药),突出了利水的作用,同时,要考虑渴饮并见的情况,和饮邪的关系应当是怎么样呢?去饮必须“温药和之”,所以,有桂枝,还应该加上生姜、甘草,应该取它和胃止呕,温利之效。化饮必须遵照“温药和之”之义,要健脾和胃的,因此,茯苓泽泻汤的功效,应该是通阳化饮,健脾和胃,属于温利法。
  现在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就是五苓散证,和茯苓泽泻汤证,它两者之间在主治证上,包括在病位上,重点有什么区别?我想,1.茯苓泽泻汤证,(1),它重点应该在胃有停饮,是中阳不运,脾运不健,(2),呕、渴和饮不已,总是恶性循环不已为主症,(3),茯苓泽泻汤,不仅把泽泻的量加大,而且重用茯苓,方中茯苓是半斤,我认为,本方茯苓、泽泻为君,半斤的茯苓,比泽泻的量还大,配以生姜、甘草,这是来说,茯苓泽泻汤,偏于温胃化饮和止呕的作用。2.五苓散证,(1),因为它重在膀胱的气化不行,(2),小便不利为主症,(3),五苓散偏于通利小便,以泽泻的用量为重,而茯苓泽泻汤,即有泽泻的四两,应该与茯苓为君,所以,是补利兼优偏于温胃,要进行化饮,并且止呕,以上两张方子,尽管在加减上有出入,侧重点不一样,然给饮邪以出路,是五苓散因小便不利症,以解决膀胱气化,通利小便为主,茯苓泽泻汤,方中泽泻、茯苓,加重用量为君,补利兼优偏于温胃化饮为止呕。
  关于[临床应用]的方面,有报道说,茯苓泽泻汤主治原发性的低血压,慢性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恶心、健忘、失眠、心悸、耳鸣,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川芎为基本方,这样的低血压,你必须排除气阴两虚型,心血亏损型,更要去排除肝阳上亢型,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有的时候你降压、降压,降到低血压,你得搞明白,那在病根上不一样,一定得是一种体质因素的慢性低血压,你才能用茯苓泽泻汤,加上黄芪、川芎为基本方。这种虚象,你要排除气阴两虚型和气血亏损型,这是属于痰饮、饮阻气逆,出现的低血压,所以,应通阳化饮,健脾和胃,这个仅供参考,就是这种报道,特别是一种慢性虚象的,疲倦、健忘、失眠、心悸、耳鸣,我觉得这样的情况,也可以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结合茯苓泽泻汤考虑。泽泻,它治疗眩晕,是泽泻配白术,这个方子里面,仍然是有泽泻、白术之义,所以,对眩晕、耳鸣有效。时间关系,第18条,提前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了。
  下面,我们还来讲虚寒呕吐,什么方子呢?肝胃虚寒的吴茱萸汤,那就是在第8条、第9条上,虚寒呕吐,肝胃的虚寒,第8条说: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类)
  紧接着第9条又说: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一类)
  吴茱萸汤证,实际上这个条文,和《伤寒论》应该结合起来,《伤寒论》有三个条文,讲到吴茱萸汤,1.是阳明的“食谷欲呕”;2.少阴的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今天讲的,涉及到厥阴,“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复习这个就等于告诉我们,吴茱萸汤治什么呢?第一,治阳明的食谷欲呕,这也等于教给你辨证要点,若阳明病,出现吃了饭就欲呕可用本方,欲呕未呕也属于咱们所讲的,肝胃虚寒的范围。第二,是治疗少阴的吐利,还伴有手足逆冷,而且烦躁欲死,这个症在临床上也很有意义。第三,就是治头痛,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这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吴茱萸汤证的条文,综合起来,我们再来看他所说的第8条,叫做“呕而胸满者”,用吴茱萸汤,这个呕,在病因分析上,我们说既叫做肝胃的虚寒,则寒饮中阻,胃气上逆,因为它毕竟是在中焦,这个胸满,是因为胸阳被饮邪阻遏,所以呕吐伴有胸满,我现在请大家注意吴茱萸汤的组成,和我刚才讲的大半夏汤的区别,因为在病性上,都属于虚寒,只不过在病位上有别,这也涉及到中阳,但是,我已经讲到了,又有阳明的,又有少阴的,还有厥阴的,阳明的欲呕,少阴是吐利,厥阴是头痛,你说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而且,吴茱萸汤里面,又是一派的温补药,吴茱萸一升,这也是重量,18~30克这样的用量,人参补虚,生姜和大枣,请大家回去翻一翻,有关十七篇的这些方子里面,有多少方用了生姜、大枣,用了甘草配大枣,有的不是用生姜,而用了干姜,或者生姜汁,什么道理?为什么不离姜、枣?或者有的干脆人参、粳米、姜、枣,或者甘草都用,这一系列的药物,用意是很清楚的,也扣到了在第一篇第1条里面,强调“脾旺不受邪”,时时顾护胃气的问题,在《伤寒论》里面,已经都说得很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原文)综合到一起来看,病在胃、肠,我昨天讲了,有的涉及到肾阳不足,有的涉及到肝胆的病变,今天要涉及到肝气上逆,厥阴肝经,因为它循行部位要上达巅顶,所以,头痛,有的说巅顶头痛,引经药是吴茱萸。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回想一下,在我讲第十篇《腹满疝病》的时候,首先介绍的是虚寒性腹满,和寒疝的病因病机。请大家打开原文再复习一下,第十篇,它讲的是“趺阳脉微弦”,通过趺阳脉候脾胃,微脉是因为中阳不足,弦脉,就是当时讲的,是因为肝主寒、主痛,《讲义》,包括我板书就这么写的,弦主肝,肝又主寒主痛,然后,再讲虚寒性的腹满和寒疝,由于肝气上逆,它说的“肝寒上逆”,特别是最后总结的时候说,“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我还介绍了“两胠疼痛”,是怎么回事,然后,张仲景自己解释,“此虚寒从下上也”,“下”是指肾,还是指肝,所以,这种虚寒,不仅是中阳的虚寒,还有肝寒的问题,肝寒犯胃,是肝寒而横逆犯胃,故呕、逆,或者头痛、吐涎沫这种情况,吴茱萸汤恰恰就是一个治疗肝寒,脾胃也虚寒的,好方子,散寒降逆,温中补虚。
  理论上,我也是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最后是看到秦伯未的,《医文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的时候,才认识到肝的气虚和阳虚,对于老年病的诊治,代表方,象吴茱萸汤,人参再配其它的温补药是很有道理的,也等于让我们理解,虚寒性的腹满,为什么又伴随着肝气上逆,这个仅供参考。我们讲吴茱萸汤这两条原文,再加上《伤寒论》里面的,实际上重复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就是把阳明的食谷欲呕和少阴的吐利,加上“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这些条文合起来,等于加强临床辨证,需掌握这些要点。
  在[临床应用]上,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值得讨论的,1.就是关于巅顶痛的问题,疼得重的时候,(1),可以加重吴茱萸的用量,就是要解决肝阳不足、肝气的不足,或者是肝寒的问题,所以,把吴茱萸用量加重。(2),还可以觉得温补的劲儿不够,应该怎么样呢?因为川芎是血中之气药,而且它上行于头,可以说是头痛的引经药,治厥阴头痛,吴茱萸是引经药,应该再加上川芎,因为它是头痛的引经药,上行头目,也是辛温之品,其用量根据情况,有的报道,治头痛,量可以用到30克,但是,咱们若是本科生刚毕业,还是用10克~15克,根据病情的程度,它毕竟是辛温上行的。(3),就是藁本,是不是也到达巅顶?藁本。(4),就是觉得这种辛温剂,包括吴茱萸的温热还不够,可以加点细辛,因为细辛专对阴经之里的寒邪,可以促进它达外,因此,细辛的量一定要不过钱,川芎10克~15克,配藁本可以20克~25克,治厥阴头痛,或者说不是厥阴头痛,但是其它药物不好使的时候,你应该考虑到吴茱萸汤的特殊性,而且是厥阴头痛、巅顶痛,吴茱萸为引经药。我觉得,治头痛,真是张仲景教给的这个,不仅是引经药的问题,就是吴茱萸汤的配伍,是配了一派的温补药。(5),比方有的就伴随着,血虚的头痛,厥阴头痛,刚才讲的是,肝阳虚、肝气虚、肝寒的问题,用温、用补,现在血虚也要补,加补血药,所以,方中若有川芎,你何不加上当归、白芍呢?也有很好的调肝作用。肝本身不是“体阴用阳”吗?所以,这里面从肝寒上,你考虑了温补,再考虑到川芎是血中之气药,所以,用归、芎、芍,白芍、赤芍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为了缓急止痛,就用白芍,为了加强活血作用,你就用赤芍,因为赤芍是偏凉一点,那么多的温补药,用一个赤芍偏凉,没有问题,这是关于头痛,我自己的经验。
  我觉得,吴茱萸汤证说得非常明确,有的时候,我特别还问患者,是不是象原文说的吐涎沫,有的病人吐涎沫,有的不吐,咱们要把握它的病机,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它就有效。2.就是我觉得,阳虚寒重的,觉得这个方温补力不够的话,你可以把附子和肉桂加进来,炮附子的温阳、祛寒作用,不要用生附子,炮附子,肉桂,对于阳虚寒甚者,就在原方基础上,加强它的祛寒、温阳、温经的作用。3.刚才我提到,呕吐重的话,(1),虚寒,你可以把旋覆代赭汤考虑进来,(2),寒呕重的,呕吐重的,可以用姜半夏和砂仁,砂仁,有芳香化温,温胃的作用,所以,姜半夏配砂仁和吴茱萸汤合用,和旋覆代赭汤全用,很有效的。4.气虚,也可以把党参、黄芪用上,方中不是有人参吗?咱们可以加黄芪,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关于吴茱萸汤证,属于肝胃虚寒的,我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因为临床有意义,这是第8条、第9条。
  下面,请大家看四逆汤证,这也是重复的条文,第14条,凡是和《伤寒论》重复的条文,我就讲解的比较简单一些,14条里面,是: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一类)
  这个方证,可以说是阴盛格阳证,首先说这个呕吐,如果是脉弱的话,应该是胃虚气逆造成的,因为这脉弱提示的是胃虚,由于胃虚,胃气上逆,呕吐了,呕吐本身就伤及津液,应该小便少,现在说的“小便复利”,津少怎么小便还多了呢?这是来指示,是肾虚,肾失固摄所致,只开不合了。所以,他(病人)小便就多,小便反利,而不是少,这也提示,其病因病机,不仅在胃虚,而且涉及到肾阳虚,肾阳虚,这不是影响司开合吗?固摄不足,失于固摄,就只开而不合了。现在“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为了节省时间,我就说他出现阴盛格阳征象,实际也就是标志着有微热,他(病人)四肢厥逆,阴盛格阳,这有阳气欲脱的倾向了,所以为“难治”。那么,用四逆汤,是回阳救逆,我们在开始的时候,也给大家举过例子,回阳救逆,必须用生附子,而且还必须得和干姜配伍,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这里配了炙甘草,一个是取它安中益气的作用,再一个,就是牵制附子和干姜的,燥烈之性,我请大家注意,“方后注”里面讲,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干姜如果从一两半增加到三两,正好组成通脉四逆汤了。所以,这也等于教你,根据病人的体质,和他阴盛格阳的程度,厥逆的程度来决定,到底干姜的量是一两半,还是三两,干姜的量增倍的话,变成通脉四逆汤,更来说明如果重症的话,属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就可以用到这么大的量,这就证明,仲景在回阳救逆法的应用上,也要根据体质,根据厥逆的程度而定,来看这个方的增减,特别是“附子无干闰不热”这个问题,从这两张方子的用量,就可见一斑了,体现了治病求本,同样的一个呕吐,但是,对于阴盛格阳的厥逆,和身有微热来说,呕吐仅仅是一个症状,是一个表现,“本”在哪儿呢?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阴盛格阳的问题,所以,要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而不是去止呕,没有用一个止呕的药,干姜,温中,是守而不走的,附子是走而不守的,甘草,在这里我说了两个作用,一个是安中益气,再一个,牵制附子、干姜的燥烈之性,解决它的弊端。所以,四逆汤回阳救逆,治疗阴盛格阳证,这是第14条。
  整个作为呕吐的虚寒呕吐,讲了三张方子,大半夏汤证是属于新讲的,治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样特征的胃反,大半夏汤是怎么组成的,什么寓意,关于吴茱萸汤和四逆汤,是复习《伤寒论》的内容,它多出来一个“呕而胸满”,强调呕吐的这种情况,那么,不管是阳明的欲呕,少阴的吐利,再加上厥阴的这种“呕而胸满”,包括吐涎沫,头痛,这都在临床应用上,给指点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说实热呕吐,实热呕吐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就是第17条,第17条讲的是一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一类)
  大黄甘草汤,名称不是方的组成,就这两种药,大黄,是生大黄,甘草也是生甘草,量的比例是4:1。昨天咱们特别讲了大黄,泻心汤证火热亢盛的吐血、衄血,靠大黄直折里热,达到泻热来止吐、衄。现在讲,大黄配甘草4:1的量,确实用来治疗胃热的实热,所以,这也是一个实证、热证,引起什么特点的证呢?吃了就吐,而且立即就吐,吃不进去,从咱们《内经·病机十九条》里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因为它属于火热,属于实证,所以,还是用大黄降泄里热,清泄里热来达到止吐的作用,特别是讲的“食已即吐”,这就是吃到胃里的食物,旋即吐出,这个症状在临床上,病人一说完,你再一看体质,再看舌脉,只要属于实证、热证,开方,第一个应想到大黄甘草汤。
  今年5、6月份,我看到一个23岁的小伙儿,他已经就这样吐了一周了,西药用了好多的药,不解决问题,到我这里来就诊,他也是很焦急,那小伙长得还是挺标准的,就这么吐了一周,面色黄了,舌质偏红,而且少津液,我就开的什么方呢?大黄甘草汤,而且再加上橘皮、竹茹,一会儿我们要讲橘皮竹茹汤证,我觉得对胃热问题,再加上竹茹不更合理吗?这个方子给他用了以后,症状马上就缓解了,因为我也是试探,就开3付药,他觉得,到第2付药,还没吃完的时候,他就不是那么频繁的呕吐了,而且呕的次数减少了,因此我说,只要属于实证、热证的“食已即吐”,当然也证明他体质应该是形证俱实,偏于实证和热证。
  这个方子用过以后,确实有一种体会,第一,你要泻火,这也是治病求本,你别看呕吐是一个症状,但是,病根如果是实证、热证,你就用大黄,是泻火的作用,这是审因论治的基本治则,给你的启发,所以你能够看到这症,就能想到相应的方子,这是一。第二,我想说,在[按语]上,要把大黄甘草汤,和咱们条文里面所讲的,就是如果是吐,要因势利导的话,“欲吐者,不可下之”,现在是个呕吐,食入即吐,你为什么要采取下法,这两个之间有没有矛盾?请大家看第6条,第6条就是在治疗禁忌上: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三类)
  实际上是提示“因势利导”法,就象咱们讲“宿食在上”,他(病人)泛泛欲吐,你可就其病热,可以采取吐法,现在我说的这个,他尽管是“食入即吐”,但病根是胃热(实热中阻),他一定伴有,比方说口渴,喜冷饮,或者胃脘的热痛,灼热感,大便的干结(下闭上逆而呕),我刚才说的那小伙儿,我特别问他大便干不干,他说大便还可以,因为吃的少,进去的少,还能便,没有干结的情况,但是,确实胃有灼热感,也喜欢喝凉的凉开水,这都是在提示你,辨寒、热、虚、实的问题,因此,大黄甘草汤,不和总的治法禁忌上犯矛盾。因势利导法,“在上者,因而越之”,这因为是审因论治,病因辨证,所以要采取清热、泻热的办法,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一定得是属于实热呕吐里的泻热去实,实证、热证,形体上也得表现为一派的,热证、实证的情况,实际临床上也可以,比方热盛,可以加上黄芩黄连,特别是生石膏,说清热不伤阴,而且对肺胃之热,生石膏很好用的,对于他渴饮的话,可以石膏配知母,配黄芩、黄连、配竹茹,竹茹和代赭石配合的话,在这里面,使呕吐能够镇住,这是呕吐甚的话,这个方子你得加上竹茹、代赭石,热盛的话配黄芩、黄连、石膏,如果呕吐物酸苦,这情况应该想到,用黄连配吴茱萸,叫左金丸,呕吐酸苦这样的情况,就是应清肝泻火,特别是对他口干、口苦,舌质红,苔又燥,这个时候用左金丸,吴茱萸和黄连,它原方要求量的比例是6:1,你如果觉得吴茱萸偏热,你用量可以适当的少,就是黄连多用,而吴茱萸少用,也是取左金丸的意思,但是,比例不按照6:1,这样对于实热的呕吐,我觉得也有很好的作用。就是说在诊治脾胃病的时候,你要看他是虚证或实证,都和肝之间是否相关,以便选用适当的药物,这样,在治法上会,多了一个途径,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向愈,这是关于实热呕吐的,我提到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是属于胃肠的实热,一定是一派的实证、热证。
  下面,我们来看15条,小柴胡汤证,这也是《伤寒论》重复的一个条文,这是热郁少阳而出现的呕吐,他讲: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一类)
  这个小柴胡汤证,在《伤寒论》里面讲的很多,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都强调了他呕,热,寒热往来的问题。他现在讲“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可以退热的,比方说,我们在十五篇里面讲,“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那也是通过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腹痛兼呕,黄疸的一种兼症。现在,我们要讲的呕吐物为主的情况,兼有发热,还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所以,这里治呕吐,一定得伴有小柴胡汤证,所具备的那个症,才能以和解少是的治法,这个不重复了,这就是因为热郁少阳出现的一种呕吐。他(病人)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这些症应该具备,你说“但见一症便是”,他应该呕吐,伴发症有这样的特点,你才认准是用和解少阳法,这是第15条,仍然属于热性的呕吐范围的,这在病位上就不一样了。刚才讲的是胃肠的实热,现在讲的是热郁少阳,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
  再请大家看第11条,呕吐,是热利兼有的呕吐,这种呕吐表现的形式,是干呕。我觉得《伤寒论》,已经辨干呕,辨哕,辨下利,辨得很清楚了,他(仲景)又将其,合在这一篇里面,就是为了系统、深入的启发,你的临床思路。11条,热利兼呕: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一类)
  《伤寒论》重复的条文,这个方子里面也有姜、枣,我请大家注意,姜、枣不仅是调和脾胃,我认为它还有,特别是归脾汤方歌还说了,“兼加姜枣益心脾”,所以,姜和枣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是谁入气分,谁入血分呢?生姜入气分,大枣入血分,以调和营卫。那么,干呕而利,是胃肠俱病,但是,邪热内犯胃肠的话,它一个是要热迫于肠,出现下利,当胃被热扰了以后,它就出现干呕,所以,胃热也有胃气不和的。重点的治疗,是治利,还是治呕?反正是,下利是病位在肠,呕是病位在胃,下利,是因为偏于灼热,这在临床上非常有特点的,你得问他,他下利的粪水有没有腐臭味,那是属于由于邪热造成的。那么,这里就是利下臭秽,而且伴有腹痛,这个呕兼有下利,而且是热利兼呕,是干呕,因此,应该是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为主,加上半夏、生姜来和胃降逆,是治在肠的热利为主,故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再加的什么变成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呀?这就等于教给你,《伤寒论》172条,太少合病出现的热利,“黄芩汤主之”,反过来说又兼呕,就是加上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呕家圣方”一配上,就变成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所以,热利的特点,要按照咱们讲,《中医基础学》的时候说了,热利的特点,第一,暴注下迫,“暴注下迫皆属于火”,具备暴注下迫的特点。第二,具备什么呢?下利腐臭,味儿大,这都属于象急性胃肠炎类,临床看的,这方就非常好,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既治热利,又治因胃热而干呕,这是经常看的急性胃肠炎,热利初起的时候,比方兼有口苦,舌苔黄,舌质偏红,也可以在这个方基础上,加上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湿热痢疾,对于肠的热邪,或者是对下利有脓血的话,有预防作用。当下利赤白比较轻微、初起,有舌质红、苔黄的话,你可以把白头翁汤合进去,这就是说,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的,有胃虚的体质,黄芩汤与加味方的用意,请大家自己再下去复习一下。
  好,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