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9讲

  第69讲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 小结

  同学们,我们上课,关于用活血化瘀药的问题,还应该结合瘀血的部位,如病在上肢加桂枝、还是桑枝,那就得根据寒温不同而定,偏寒性选桂枝,偏温性选桑枝,这都是属于普通常识,我就不介绍了,我觉得结合我前面讲的,几个和瘀血相关的大篇,包括后面三篇论妇科病,我想着重讲,在胸胁、脘腹和少腹部位上的,选药:1、胸胁部位的瘀血,应该重用赤芍、川芎,也可以配行气药,象柴胡、青皮、陈皮,包括枳壳、郁金,有的还可以配桔梗,这就是在胸胁部位的瘀血,加强化瘀力,重用赤芍和川芎,也可以配用行气药,象柴胡,青、陈皮,枳壳,郁金,桔梗等。2.在脘腹部的瘀血,特别是癓块,虫类药不说了,还应重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浮香、没药药量再重,不能超过15克,就是10克或5克就行,要问他(病人)的胃怎么样,配香附、乌药这样的药物,作用于脘腹部,帮助止疼、行气,特别和肝相关的,香附、木香类药要用。3.在少腹部位的瘀血,就是因为妇科病里面,(1)瘀血和寒有关的,象官桂、小茴香,包括刚才讲过的,艾叶、炮姜这样的药可以用,象失笑散,看你怎么用,取其化瘀作用一定要用生的,(2)就是瘀阻,肺气上逆,呼吸四病里面的咳、痰、喘症状,我上次给大家介绍的,桂枝茯苓丸,可以用,实际上,你应该用三七,或者是旋覆花。(3)特别是瘀积,而肝脾肿大,胁痛的病人,应该用丹参、郁金、地鳖虫、九香虫、鳖甲,这是目前对于防止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治疗当中,都是这样的,重的,也可以用水蛭,研成粉末;也可以水蛭煎煮,水蛭煎煮用,价格就有点太贵了,方方那么开,可惜,但是,我现在就叫病人,先用水煎水蛭,用这7付药以后,别把药渣子扔掉,把它留着,再自己想办法将其研成粉末,这样药源比较能被充分利用,而且还能减轻他(病人)的经济负担。

  下面,我想提供给大家参考的,就是把化瘀法给大家简单归纳一下:

  第一个,就是属于本法,活血化瘀法,它适合于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瘀滞疼痛,包括癥积、痈肿、产后瘀血腹痛,就是用本法,活血化瘀法。
  第二,行气活血法,就是行气药和活血药合用,针对气滞引起的瘀血,一般的慢肝、肝硬化这类,症见胸胁疼痛、肝脾肿大,符合于这个。
  第三类,就是益气祛瘀法,补气药和活血药针对气虚血瘀证,典型的方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
  第四类,温经祛瘀法,是温通经脉的药,和活血药合起来用,这应该适合因寒而血瘀的,寒性瘀血阻滞证,这是以生化汤为代表的方,作用是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将来我们女科篇里面要讲,温经汤,那更全面,当然,《中药学》,《方剂学》里面,有大温经汤、小温经汤,之后具体再说。
  第五类,清热祛瘀法,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合起来,对于瘀血阻滞偏热的,张仲景有个典型方,桃核承气汤。
  第六类,养血祛瘀法,就是养血药和祛瘀药合用,对于体弱又失血过多的病人,表现为血虚,体质情况不太良好,特别是对于血瘀病的这一类病人,一定要考虑用滋阴养血补血的药,要兼加活血化瘀药,特别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包括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是这样的,至少你得记住“归、芎、芍”吧,还有地黄,四物汤。
  现在讲第七类,祛瘀止血法,止血药和活血药合起来用,是为了使它瘀血去,而新血得生,达到止血目的,这就是以“失笑散”为代表的,包括讲升麻鳖甲汤,也是活血化瘀,达到去斑作用,当然,它又符和在什么法上呢?与清热解毒药的合用,所以,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人,就得这么用。
  第八类,软坚祛瘀法,就是软坚散结的药加破血逐瘀药,显而易见,就是对有形之痞块、癥块,要软坚散结,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都是《金匮》里讲的。
  第九类,就是渗利祛瘀法,或者叫做化瘀利水法,在我们《金匮》里面,利水药和活血药合起来用,我上次介绍了当归芍药散,还有一个就是桂枝茯苓丸,妇科三篇里还有大黄甘遂汤证,属水血互结于室的,都是用化瘀利水法,我讲血分、水分的时候,讲“小调经散”,也属于这一类,那就得先活血,同时又得通利水道,血府逐瘀汤加五苓散也可以,两方合成,这种复方也同样能达到,利水药和活血药的合成作用,也可以叫做协同作用,所以,对治肾病的水肿,是值得考虑的,确实有利于水消肿,也有利于他的疾病康复。
  第十类,解毒祛瘀法。解毒祛瘀法,就是我刚才提到升麻鳖甲汤,对于感染性的疾病采用的方法,还有,就象肠痈,有大黄牡丹汤,属于这一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对于痈肿,《千金》苇茎汤有没有这作用啊?有。桃仁,瓜仁排脓,当然,它那里面清热解毒作用,是用泄热的、苦寒的,大黄配合桃仁、冬瓜仁类药。
  第十一类,祛瘀止痛法,这就是王清任所创制的,那一系列“逐瘀汤”,有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包括我说的活络效灵丹、失笑散,等方,都是这一类,就是善用乳香、没药、玄胡、灵脂,有较好的活血止痛作用。
  第十二类,通窍活血法,象对于昏迷的病人,出现的动血、发斑的情况,《温病学》已经强调了,就是清营凉血药和活血药合用,对于热闭心包的昏迷疾病,可以采取鼻饲法,给安宫丸、至宝丹等,或者为了帮助,患有皮下出血病人的,斑疹退掉,用犀角地黄汤。最后,就是对癫狂这一类的病人,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癫狂症,包括脑震荡的后遗症严重者,就安神药和活血药合用,特别治疗头部的外伤,当他(病人)不醒人事、头痛,甚至口鼻出血,就用祛瘀定志法,我觉得,我们哈尔滨的康复医院,对于植物人的促醒,他们是综合疗法实践,已经很受海内外欢迎,名声很大,他就是采用芳香开窍,醒神药促醒,再就是综合疗法,包括跟他象正常人一样的对话,呼唤他,再加上西药的,一些抗炎控制感染,并发症的问题,再就是我们中医的针灸、按摩,让他被动的运动,不然,病人肌肉萎缩,神经进一步的受伤害,这都获得很大成功,有的人大概昏迷长达半年以上,醒过来简直是奇迹,所以,中药很有潜力。
  活血化瘀药,在我们今天学的原文里,只短短的两个条文,但是,全书里面所涉及的方剂很多,当我们讲完最后三篇的时候,请大家自己整理一下,有关活血化瘀法的方剂,都符合我这里面讲的哪一咱治法,是什么药和活血化瘀药的配伍,发挥了协同作用,时间关系,就讲到这。

  小结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概  念┬惊──发于外,有所触,指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01)
  │    │悸──在于内,无所触,自觉心中跳动
  惊│    └惊悸──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
  │病因病机┬惊──“寸口脉……动则为惊”  大惊卒恐,血气逆乱(01)
  │    └悸──“寸口脉……弱则为悸”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悸│辨证施治┬火劫致惊,心阳不足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通阳镇惊安神(12)
  └    └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蠲饮降逆,宣通阳气
  瘀┌瘀血脉证: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
  │     (兼)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10)
  血└瘀血化热脉证:烦满,口干而渴,其脉反无寒热(11)
  ┌血证概念: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所致
  │病因病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湿热──酒客(07)近血(16)
  吐│    └脾气虚寒,气不摄血(?、?)
  │主  症:吐血、衄血、下血(近血、远血)
  │脉证与预后:  (5、2、6)
  衄│辨证施治
  │ │虚寒吐血┬主症:吐血不止(血色浅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痿弱
  │ │    │        舌淡而润,??????无力)
  下│ │    └方治:柏叶汤──温中止血(14)
  │ │热盛吐衄┬主症: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心?不安,????
  │ │    │         ????,舌红?黄,脉数有力)
  血│ │    └方治:泻心汤──泄热凉血止血(17)
  │ │虚寒便血┬远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多位于小肠、胃、因为距肛门较远)
  │ │    │主症:先便后血(血量多?????????????
  │ │    │        ????????????????)
  │ │    └方治:黄土汤──温脾摄血(15)
  │ │温热便血┬近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多位于大肠、直肠,因为距肛门较近)
  │ │    │主症:先血后便(血量少?????????????
  │ │    │        ????????????????)
  └ └    └方治: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16)
  十六篇讲的,是惊悸,吐、衄、下血、瘀血,是血证,又提到了瘀血的伴发症胸满症状,首先说概念,我已经给大家讲到了,作为第1条提供的是从脉象上,什么叫“惊”呢?发于外,有所触,指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在于内,无所触,自觉心中跳动。“惊悸”总的概念,按照五版《讲义》的要求,叫做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病因病机,惊用“寸口脉动”来概括的,就是指的什么病因病机呢?大惊卒恐,血气逆乱所致。悸呢,“寸口脉弱”为悸,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今天我已经给大家归纳了,悸,不完全都是属于虚证,但是,他所出的方剂对我们有启发意义。辨证施治里面,火劫致惊的,因为它导致心阳不足,因此,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简称桂枝救逆汤,我给大家分析,去芍药,为什么?加蜀漆,和我们讲过的蜀漆散含义上有所不同,但是,整个方剂作用叫做通阳镇惊安神。水饮致悸的,用半夏麻黄丸,蠲饮降逆,宣通阳气。
  瘀血的脉证,两条,叫做“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兼有“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其人言我满”,是跟着“腹不满”的,也就是说,他(病人)有胸满,和腹满的情况。瘀血化热脉证,就比这一条的一般脉证重了,重在哪里呢?烦满,口干而且渴,从口燥发展到口渴,其脉没有热象表现,这叫“阴伏”。为什么?瘀血内结所致。
  吐、衄、下血证,同为血证,血证的概念,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所致。病因病机,有两大类,一个是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一类呢,脾气虚寒,气不摄血所致。其中点出来,“酒客”属于湿热之体,还有一类,湿热下注出现的近血,仍然按照火热亢盛,迫血妄行的病因病机认识,主症就是吐血、衄血、下血,作为“下血”,就是便血里面,有近血、远血之分,近血、远血的概念和病因病机,包括它的代表方剂,大家要记住。有关脉证和预后,5条、2条、6条,属于三类条文,大家一般了解,有一个[校勘],“尺脉浮”的问题,包括有出血征象的人,其面色薄,我们在《虚劳》篇里面,讲亡血的病人,其面色薄,这里是讲的面色比较淡薄。
  辨证施治里面,虚寒吐血主症,为“吐血不止”,给大家补充了兼有的一派虚寒象,主方就是柏叶汤,温中止血。热盛的吐衄,主症吐血、衄血,兼的是实热证的表现,用泻心汤,泄热凉血止血。请大家注意,不要因为这两张方子源于条文上,是“吐血不止”和“吐血衄血”,我说,只要符合这样病机的失血证,两张方子都可以用的,而且,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广泛。虚寒便血,远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多位于小肠、胃、因为距肛门较远,所以叫做“远血”了,主症,先便后血,在血量上和伴发症上,也一定要伴有虚寒的情况,才能用黄土汤,温脾摄血。请大家注意,黄土汤,和归脾汤、归脾丸之间的关系,比较。温热便血,近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多位于大肠、直肠,因为距肛门较近,所以叫做“近血”了,在主症上,先血后便,量和颜色上,以及兼症上,表现得湿热偏重,所以,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整个十六篇的内容讲完了,下面,我们进行第十七篇的讲解。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概述

  1.  1.病位──胃肠──脾、肾阳不足、肝胆病变
  2.病因病机相似
  3.方证互补,《伤寒论》、《痰饮》篇
  2.概念
  下利┬泄──溏,时作时止
  │泻──水样便,洞泻
  └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
  下利赤白
  3.病因病机  胃反
  积热

  二、原文分析

  (一)成因与脉证
  第2条  论饮邪致呕
  第3条  论虚寒胃反
  趺阳脉┬浮─无力─虚──胃阳不足┬
  └虚──伤脾──脾阴亏虚 ┘
  脉┬紧──      胃寒脾燥→不磨
  └涩──津亏而燥  宿谷不化
  治病大法
  门梗阻
  贲门失弛缓症
  本篇讲的《呕吐哕下利病》,实际上,呕、吐、哕,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1.在病位上,都是胃肠的疾患,胃肠的疾患,2.从脏腑辨证上,(1)它应该归属于脾,与脾的升降失常关系比较大,但是,(2)也有一类就是属于肾阳不足,也可以发生呕、吐、哕、下利病,(3)还有的和肝胆病变有关,《讲义》上提到的,是说和肝胆疏泄不利有关,我觉得,单纯来理解是肝胆疏泄不利不够,是肝胆病变,因为目前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的疾病,能够出现这些呕、吐、哕、下利,因此,根据病位的情况,包括脏腑辨证上的病因病机,有相同,就是等于我说,在病因病机上,有相似处。这相似的地方,我说责之于脾为主以外,有的涉及到肾阳不足,有的涉及到肝胆病变,因此,可以归为病因病机有相似的地方。3.就是在方证上,可以互补,本篇是简单比较大的,一共47条原文,47原文,和《伤寒论》的重复,涉及到太阳、阳明、厥阴,三个篇章的方子,还有,就是和《金匮》里面的,《痰饮》篇有重复条文,所以,整个的情况看来,47条原文,比方前23条,就是涉及呕、吐、哕的内容,后24条来论下利,“哕”的内容比较少,就三条,就是第7条、22条、23条,就这么三条,呕吐的内容最多,涉及的方子最多,呕吐涉及了13方,但是你一看,都似曾相识,或者学习过了,就是我说,在重复篇章里全见过,13个方子里,文蛤汤有争议,剩下那些方子,都是很熟悉的,或者大家都能够,在《方剂学》、《伤寒论》,包括《痰饮》篇等几篇里面,已经学习过了,他(仲景)为什么要在这里重复呢?就是为了使内容更加系统,便于专题研究、也便于掌握,使之利于临床应用。
  下面,我就想谈一下这几个概念问题,首先来说呕吐,呕和吐,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中医内科》里面也强调了,“呕”,一定得是有声有物,有声有物才能叫做呕,吐呢,有物无声,但是,在病位上,都因为它同属于胃,有的时候,呕和吐是并发的,因此,不容易严格区分,这因为是常识,咱就不多说了。关于“哕“的问题,在十五篇讲黄疸病的时候,我曾经讲过一个变证,“哕者”,用小半夏汤,也特别讲了,小半夏汤是属于,温胃化饮,降逆止呕的方子,显而易见,那个“哕”就是由胃寒所致,今天我要来说的,就是“哕”在名称上,有一个阶段性,在《内经》里面,它有好多篇章涉及到“哕”,比方《灵枢·杂病篇》、《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象《灵枢·九针论》、《素问·宣明五气篇》,直接就说,“胃为气逆,为哕”,所以,也等于就确定了这个“哕”,病位在胃,病机就是胃气上逆,还有《灵枢·口问篇》也提到了,“哕”的问题,在我们《伤寒论》里面,380条和381条,就遵照《内经》所说,380条讲的,误汗伤阳,胃寒致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1条说,“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这一条拿到这一篇里来了,重复说明治哕证,首先得搞清病位,“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关于这个篇名,仲景时代,他对“哕”,就是刚才我所讲的,胃寒,致胃气上逆,一直到什么时候?哕变成和呃逆能够并称了呢?是在宋以后,宋以后也不是特别明确,因为朱丹溪发明了这么一个词,叫做,第一,它是属于“哕”,第二,叫“咳逆”,现在我们说,咳逆应该属于肺系的一个病证,“咳逆上气”,“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证,但是,他认为,这也属于这个范围,说是包括在“哕”里面,我们就提供参考,它出现了这样一个含混的称谓,所以,到明代以后,就把“呃逆”和“哕”,统称为“哕”,哕逆,我上次讲的小半夏汤治哕逆,就是说,在病名的问题上,在明代以后,把“呃逆”也叫做“哕”,而且分类成六种,叫寒呃、热呃、气呃、痰呃、郁呃,和虚呃,脾胃虚寒,仅仅是呃逆当中的一种类型,所以我说,为什么张仲景时代叫“哕”,就是因为他那时候这么认为的,属于病位在胃,而且是胃气上逆,多是胃寒所致,就是这样,所以,小半夏汤为什么能够治疗黄疸的变证?就是因为这个,讲清楚了。
  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但是,对他(仲景)当时的认识,是泄、泻,这个xie,他都是有区别的,第一个“泄”,标志是大便的溏泄,时作时止,所以,有的时候,结肠炎有一类就是,结肠炎当然也分好几种,我现在说中医的,我们不说别的,就说溏泄的这一类,是属于这个“泄”,要说水样便,就属于这个“泻”,尤其有的时候,它可能是如水下注一样,那么,《病机十九条》里,还强调“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那是其中一类,但是,水样泻,也可以称之为“洞泻”,都是用这个“泻”来表示的,所以,它基本上都是属于水谷不化,属于泻证范围,作为一般地来说,泄泻也有腹痛的情况,但是,它没有里急后重,一定是这样。泄泻,比方说,他因为便的次数多,肛门有不舒服的感觉,或者伴有肚子的疼痛,那是比较轻微的,或者说各种表现,但是,绝没有里急后重,而痢疾,它一定在初起的时候,里急后重为重,这个症非常地显著,是痢疾的标志,再就是脓血便,中医的名词叫“下利赤白”,对痢疾就不说了,关于分型的时候,我们结合具体的条文吧,关于这一篇的概念,我想就说到这。
  病因病机的内容,(1)呕证的病因,偏重于水饮多,实热少,(2)吐证的病因,虚寒多,实热偏少,这就是根据它综合了,47条,23条来说呕、吐、哕的,它这是吐证里面的病因,①虚寒偏多,实热偏少,②就是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它基本上是从积热上来分析,肝胃不和,由积热所致。(3)特别应该值得注意的,就是他提出了“胃反”的病名,我们对于条文,包括讲完以后,大家要知道它的特征,叫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且主方,用大半夏汤,要知道大半夏汤怎么组成的,起什么治疗作用,胃反的病因病机,特指是虚寒和水饮所致,要不它怎么难治呢?比别的重了呢?它是把水饮和虚寒合在一起,病情就较单一的复杂了,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这是胃反的病因,简单来说胃反的病机,胃气不和所致,胃气不降,那当然它就得上逆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存不下,和“水入即吐”,是怎么回事,这都得具体讲的时候解释。(4)溏泄的病因,多属脾虚,而且有的是脾肾俱虚,所以,它出现便溏不说,时间还久,恢复得慢。(5)水泻的话,要具体分析,这个“泻”,我说指洞泻的那一类,水样便,甚至如注,什么样好治啊?急性的好治,一般来说,多数属于实热或湿热,象急性胃肠炎,就是初起是实热为患,没得到恰当的治疗,它就会转化了,由实转虚了,这时候,饮食的习惯,包括形体消瘦等体征就明显了。所以,脾胃虚弱,再重的话,就该耗伤气阴了,这就是整个的病理转化过程,是一个必然趋势。泄泻,在方治上都有具体说明的。痢疾,十七篇也是讲的,初起多侧重于湿热,对湿热痢疾,有著名的方剂,白头翁汤,这是非常典型的,稍久的话,易转成脾胃虚弱了,脾胃虚弱之后,具体病位虽然是在肠,但是和肝血、和肺气失调,甚至于和脾肾功能紊乱都有关系,痢疾的内容就显得很复杂了,由于它涉及得比较广,所以,在第1条和第6条里,把《伤寒论》里面的内容重复进来,实际上,要强调呕吐还有治疗禁忌的问题,所以,要审因论治,比方说,不能“见呕止呕”等,都是在这个条文里面来体现的,但是,为了突出方证的治疗,辨证施治的规律。
  我们现在按着呕、吐、哕,前23条的内容,给大家先综合它的辨证施治,一、看呕吐类的内容,首先是成因与脉证,这部分一个是第2条里面,讲了由饮邪导致的呕吐,我一念原文,大家就明白了,看看是不是已经学习过了,饮邪致呕,2条: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三类)
  正好是十二篇里面,属痰饮呕吐,我说这也可以简称为“饮呕”,为什么算狭义痰饮的范围里呢?因为上下两条都叫做水停心下,“心下有支饮”,作为“此属饮家”和“此属支饮”,都告诉你,就是水停心下以后,旧饮没去,新饮又生,这个时候拿什么来判断呢,就是看它(呕)和渴之间的关系,呕,如果能把饮邪驱除一些,就会减轻一些症状,我说呢,不在于渴和呕是辨证关键,辨证关键是“心下痞”的症状,脘腹胀满的症状,是不是能最终解决,那才能证明,饮邪是否尽除,但是,这两个条文,从《痰饮》篇的饮呕完全搬过来,实际上,他教给你的是,如何辨别痰饮到呕这种呕吐,和水饮所作的这种呕吐,怎么鉴别呢?可以拿渴与呕的先后顺序来鉴别,我认为,重点是要解决恶心、脘腹痞闷,胀满症状,这是最主要的,所以,方证上就不重复了,这种呕吐,有痰饮所作的,有口渴症、有心下痞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不重复了,这是一类。第二,就是虚寒的“胃反”,虚寒胃反,第3条原文,论虚寒胃反: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三类)
  这是通过脉象来分析胃反的病机,前面这段话,我觉得,在十五篇讲谷疸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当然,那个是按照趺阳脉来分析的,至少来说,数脉为热,胃热的话,他(病人)应该表现什么特征呢?消谷善饥,也可以叫做消谷引食,因为胃热所致,吃得多,比方我们在讲十三篇,消渴病的时候,“中消”的特点,也叫做“热则消谷引食”,现在,他不是来强调吃得多的问题,而是要强调出现呕吐是为什么,我们来看,“发其汗,令阳微”,哪阳微了?胃阳,所以,误汗伤阳致胃中的虚冷,必然导致呕吐和,膈上胸中的宗气不足,宗气是什么?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胸中的宗气,要是现在出现了阳微,那么,“膈气虚,胃中虚冷”,所以,有虚阳浮越的虚热表现,这种脉象,叫做虚数无力的脉象,是虚热脉象,它叫做“客热”,这个“客热”是假热,和真热相对而言的,这是它原文的意思,不是真热,是假热,所以,脉象是表现为,虚热证之细数无力的脉,这是一段,由于病人脉数,医生诊错了,把这种假热看到真热,用苦寒泻下药了,苦寒泻下以后,更伤及胃阳,所以,它也有“土虚木贼”证,就是“肝木克脾土”的一种情况,脉表现为弦,因此,胃阳虚衰的话,直接影响腐熟水谷的功能,不能腐熟水谷了,就出现了朝食暮吐,他只是写了这一个方面,他现在说不能消谷了,胃中虚冷,而表现为“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所以,这个条文里面,简单讲了一下胃反病,是由胃阳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出现的朝食暮吐,这是一条,他这讲的是把假热,结果当作实热,用苦寒药误下导致的胃反病。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5条,说胃反,第5条,它说: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二类)
  等于给“胃反”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胃反”,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是症状的描述,怎么来的?用趺阳脉虚说明,是哪虚啊?刚才已经说了,上一条就告诉了,是胃阳的不足,这里就是,这个“浮脉”,一定是浮而无力的,才能是虚,虚,刚才说,指胃阳不足;涩,刚才讲涩脉,是瘀血的表现,在这里面这“涩”,一个得当作伤脾来讲,条文就这么告诉你的,“伤脾”,这脾是怎么伤的,刚才我说了,误治后它不能腐热水谷嘛,脾的动化,包括脾阳都跟着被伤,“不磨”,是脾阴的亏虚,两相结合,既有胃阳不足,又有脾阴的不足,这在治消化道疾病的时候很重要,应注意这辨证,我们往往一考虑脾阳虚,就知道温补,而没有考虑脾阴的不足,包括胃燥的问题,他提到“胃反”,它为什么复杂了呢?不仅有胃阳不足,还有脾阴的亏虚,两相结合以后呢?胃寒脾燥,“不磨”就意味着不能腐熟水谷,因此,它就以什么症状为特征了呢?“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它叫做“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说它呕吐证的严重性,和它所特有的特征,早晨吃进去,晚上吐出来,傍晚吃的,第二天早上又吐出来,“宿谷不化”,和我们讲的宿食、食积、经宿不化,可不是一个意思,那个宿食、经宿不化,用消导法,或者是根据病势,用吐法、下法能够解决,“胃反”不那么简单。这里强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为什么脉紧而涩,又难治了呢?紧,阳虚而寒,和前面说的一样,强调胃寒的问题,阳虚而寒,紧啊,为寒,涩,再一次来强调,这涩是什么问题呢?津亏而燥,这两种情况若并列在一起,出现矛盾了,上面是胃寒,底下又津亏而燥了,你说,你若为了解决胃寒,你就得温阳,温补法,温补过了,津不更亏了吗?滋阴的话,偏甘寒的药物,对胃阳不足也不利,所以,治疗出现了矛盾,他用脉象来表示趺阳脉若紧而涩,是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若胃寒,出现什么症啊?因胃阳不足所致,上边是吐,底下津亏而燥,又便秘,大便不通,你想润下,用偏于甘寒的药,对胃寒的呕吐不行,那么,你要用温补的药,或者是温降的药去止呕,又对阴亏的肠燥便秘不行,因此认为是难治,治疗大法怎么办?我就具体来说,初起的时候,应该温养脾胃,降逆止呕,你不能不给病人治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病就够典型了不说,它也确实是影响他(病人)正常饮食,整个机体状态就迅速的恶化了,所以初期的时候,应温养脾胃,降逆止呕。后期的时候,应当补养胃气,兼以滋脾润燥,因此,说难治,难治我们也得治,怎么办呢?就是补养胃气,同时兼以滋脾润燥,大半夏汤能不能起到这作用?等到讲16条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
  现在,我想讲和现代医学沟通的问题,让大家了解一下,它相当于什么病?应该说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第一,比方良性的,出现幽门梗阻,幽门梗阻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幽门狭窄,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是术后所致,也有的是别的病造成的,特别是神经性的好说,为功能性,幽门狭窄或者幽门痉挛,这是属于梗阻现象,比如属于功能性的,包括象神经性呕吐,还一类,就是胃镜检查的时候,发现他(病人)贲门痉挛,贲门痉挛的话,西医就称它为“贲门失弛缓症”,这就是在胃镜的检查下,才能够排除胃癌,看到的是贲门痉挛,也可以叫做“贲门失弛缓症”,这都是属于良性,而且特别符合我们讲大半夏汤证的,条文要求,属于功能性的改变,再一类,就是属于器质性的,不管是贲门癌,还是合并食道下段的食道癌,那就是早期,越发现得早,手术越好,而且是综合疗法,可以延缓生命,不会出现转移。再一类,就是我上次提到的,属于噎膈范围里的,象贲门癌、食道下段癌,甚至整个食道癌,往下,贲门癌这样的合病,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是,都属于癌症,属于噎膈范围里的,如果要用中药治的话,可以用大半夏汤,配我们《金匮》里的,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可起到止呕降逆的作用,因为从病因病机分析以后,最终的病机是胃气上逆,你就得调和胃气,让它沉降才行,关于大半夏汤的组成,和它的药理研究,下次结合原文给大家分析。
  好吧!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