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4讲

  第64讲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今天接着昨天的内容,讲黄疸的辨证施治,昨天讲了,茵陈蒿汤,是治疗谷疸的湿热两盛型,关于茵陈蒿,它是退黄的主药,随着配伍的不同,比方说我们这个方子,茵陈蒿汤配伍的是栀子大黄,因此,以专清利湿热为主,说明退黄力很强,在昨天讲到了,[临床应用]方面,特别是它疏肝利胆的作用,促进胆汁的分泌,包括扩张胆管、收缩胆囊,促进胆汁的排泄作用,而且有抗炎的作用。
  对于扩张胆管、收缩胆囊,促进排石的问题,我想举一个实际病例,这还是在1990年的时候,我遇到的这位病人,实际上,他已经辗转了,大概有8、9个月,反复了三次,每次都觉得,上腹部胀满疼痛、不适,做B超的时候,总是发现肝、胆区有胆汁外溢,肝功改变的表现不是很明显,每次都是用抗菌素静点一段时间,前两次都是住院点滴观察,能缓解症状他就出院了,回家再隔1、2个月又反复,是这样,第三次复发的时候,医生就怀疑他,是不是肝、胆的实质性占位,就动员他住院,住院期间认为,实在搞不清的话,就剖腹探查,但是,到我这里来的时候,他就是希望用中药看一看,能不能帮助退黄,家属也事先跟我试探一下,“你看他能不能好?”,意思是说,这到底是个不治之症,还是能够从中药得救,我看到这位病人的时候,他是一个国有企业的高工,是广西籍的人,个子不是很高,面色非常的暗,但是,结膜非常黄,1990年的时候,黄疸那还是按黄疸指数来说,检测值是很高的,B超显示了胆汁淤积,肝的周围组织看不清,胆总管增宽到0.9cm,正常的值应该是0.6cm,显然是胆总管扩张,我想,如果是一个占位性的病变,已经8个月以上,这病人应该是出现“恶液质”,但这病人尽管长得瘦弱,可是精神很好,就是你看到他的状态,不像恶性肿瘤一类的疾病,但是,我也没有把握,因为西医已经决定剖腹探查了,我说:“那我就给你开3付药,先看一看能不能退黄?”这3付药怎么开的呢?真是茵陈蒿汤打底,当时,我就是用茵陈一两,栀子,我看他的年龄已经接近60岁,我怕栀子太寒凉,用的焦栀子,大黄就用10克,为了活血化瘀,并不是当时就意识到不能通便,我又给他加了一些什么药呢?我一想,这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呢?没有考虑清楚,因为他病程已经迁延了,体质不是很强了,加不加五苓散里的桂枝,我稍加考虑,用了其中四味药,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白术我用的焦白术,同时考虑,为了疏利肝胆,加了郁金15克,考虑这个方的药性,又用了焦神曲,而不用甘草,就这么一个方子,非常简单,服了3付药后他来了,很高兴,他说,“我喝你这1付药,就当天,这尿可多了,好长好长时间这尿没这样了,确实黄色很重,都是像豆油一样,尿多了,而且现在颜色都变得非常深,茶叶水那样的颜色”,形容得很高兴,他说,“是不是你再给我,开一个礼拜的方?”,我说:“我还得观察,你最好再做一做化验,看看黄疸指数到底是降没降啊?另外,B超再查一查,是个什么情况?”,他说不能给做B超了,为什么呢?已经开始做术前准备了,我说,那就不用开那么多付药了,少开点,他说,“不,您给我开一个礼拜的”,可能他当时就因为喝这汤药,认为得效了,他一定要坚持开一周的药,我给他就开6付,过了3、4天以后,这药肯定是没用完,按照我出诊的时间,他来了,他首先说:“我已经不用手术了”,为什么呢?服了2付药以后,就是快到手术时间了,开始禁食,要灌肠了,家属和他本人拒绝手术,普通外科的人感到很惊讶,都已经住院这么长时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我干吗不手术啊?他说:“我现在吃中药效果挺好”,主治医生说,“你有什么根据说好了呢?”,他说:“你没看见我,都黄得不那么重了吗?”西医们当时也感觉到很惊讶,立刻就做B超检查,结果真是,胆总管原因不是0.9cm的扩张吗?现在就是0.7cm,或者接近0.6cm,就服了这么几付药,这回因胆汁淤积而,模糊的部位,已经能看清楚了,是泥沙样的结石堵塞在胆总管,所以,这一下就确诊了,是胆总管的泥沙样结石,实际上,这个方子给我的启发,就是茵陈五苓散的作用,还是加强了它的通利作用,这里是按照湿热两盛,还是湿重于热辨证。第二次开的方子,我又加了姜黄,我觉得郁金和姜黄这两味药,即行气,又是活血,而且配合茵陈蒿汤,疏肝利胆的作用加强,我并没有意识到他是患有结石,但是,方中加强利尿作用,使它有很好的疗效,令我非常惊讶的是,西医同志每天给他做B超看,最后都能看到泥沙样的结石,怎么从胆总管排净,所以,就这几付药就治好了,再也没有吃什么药,从那以后,我90级的研究生,就做的胆石症的课题,这位病人给我们的启发特别大,现在,比方对胆石症,就是用茵陈五苓散,加一些金钱草,包括我上次给大家说的,鸡内金、郁金,“三金”,金钱草、郁金、鸡内金,如果为了使奥迪氏括红肌能够扩张,促进排石,一定让他用点猪蹄,就像胶质的那个东西有这作用,若是自己煮,那就更好了,可以咸淡比较合理,整个的胶质的东西都能吃进去,很好的。
  现在,我想接着来讲,茵陈五苓散证,茵陈五苓散证在18条上,实际上,我通过讲这个病例,已经把茵陈五苓散的主治证,和它的特征说出来了,我现在想说的是,18条叙述相当简略,就说: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类)
  它是治疗所有黄疸的主治方剂吗?显然不是,对于这种省文,还得是从方测证,从方测证的结果,就是属于湿重于热型,那就是说,不去考虑是谷疸、酒疸还是什么,就是黄疸,这个黄疸,就是狭义黄疸,也就是说,黄疸的辨证施治,第一,要分类型,根据不同类型,谷疸,昨天我们讲了它的命名,是饮食失节,饮食不洁所致,那么,本条这种黄疸病,它可以是饮食所伤,也可以是嗜酒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它只要属于湿重于热型,都可以用茵陈五苓散,从方剂来看,大家看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是2:1的比例,是末加末,散剂服用,一次是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但是,我们临床现在是投的汤剂,因为末的加工,还得经过药局的同志帮忙,现在请大家注意,看“茵陈五苓散主之”,后面的小字,写的“一本”,就是指另一个版本,“云”什么呢?“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那就是茵陈蒿汤加五苓散,像我刚才介绍那病例的时候,因为我考虑他还是湿热型,我怕桂枝助热,我就采取活血疏肝,用的郁金、姜黄,而没用桂枝,是这样的。如果原方,应该是桂枝化气,来帮助推动气化功能,使它利尿效果更好,这个湿重于热的问题,两种用法,我觉得,现在临床,尤其是到我们中医来看的,黄疸病病人,茵陈五苓散用的机会,比茵陈蒿汤更多,因为它治疗湿重于热型,为什么呢?热重于湿的黄好退,热邪重了,你一泄热,再加活血药,那黄退得快,容易一些,湿重于热才难愈,缠绵,所以,茵陈五苓散,我觉得到中医来用的机会很多,而且,从我们的观点上来说,黄疸都是由湿邪引起的,所以,叫作“无湿不作疸”,“无湿不成疸”,因此,茵陈五苓散,我认为是临床常用的方,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当然也应该明确,湿重于热型黄疸,和上次讲的茵陈蒿汤证,应该有什么区别,它应该属于阳黄范围内的,一定得是,阳黄范围内的湿重于热型,因此,它也应该具备,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不利,或者小便黄赤等症,那么,对于偏于湿重的,它可能不那么黄,但是小便不通利,因此,它有黄,鉴别要点,就是这个黄色,它不像湿热型的那么鲜明,像橘子色,又不像阴黄那么晦暗,它稍微有些暗滞,为什么呢?湿、热两相比较,湿盛型,它的黄色有一种发暗的感觉,所以,我刚才说那位病人,我为什么拿不准呢?他到底是温重,还是热重?最后,我没用桂枝,就是这个问题。现在我临床已经体会,一定是湿重于热型的,用本方是肯定的,或介于阴黄、阳黄之间的,我认为,茵陈五苓散打底也是很好的,阴黄,它本来是应该用术、附类的药,你可以把茵陈五苓散中白术,变成焦白术,桂枝给它用上,那不也可以达到温的作用吗?所以,茵陈五苓散,对介于阴黄、阳黄之间的黄疸,你辨不清其属性的时候,这个方打底有把握性,你少开,下次再观察,证候上,我觉得就像书上讲的,它还应该见到,形寒、发热、恶心、纳呆、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苔腻,但是不渴,这是湿重的原因,这是湿重于热的征象,湿重于热,这种类型的临床加减法,就是湿重难化的话,你一定要加上一些芳香化湿的药,芳香能够醒脾,有利于化除湿邪,这个时候,你可以在白术基础上,加点苍术,苍术、白术(为二术),苍术是燥湿以健脾,白术是健脾以祛湿,两相配伍效果很好,还有,就是像藿香、佩兰、白蔻等药,芳香化湿非常合理,还能够宣利气机,如果说胀满得厉害,那就是有食滞不化,那你就用一些行气消食的药,常用的,比方炒莱菔子,这个时候用非常有必要,可以用到25~30克,有的人愿用到一两,我认为,就得看体质,看证型,看他胀的程度,这里用莱菔子就比用厚朴强,用枳实,就是我那天讲的,枳实、白术这个“药对”,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枳实、白术行气滞,还有利于化饮,它(条文)说,“水饮所作”,证明它是既能化饮,又能行气,这时候,用于湿重于热的黄疸,枳实、白术算一个药对加进来,我认为,莱菔子、鸡内金都可以考虑的,再就是,比方说呃逆,或者是欲呕这种情况,可以加一些像青、陈皮半夏,这样的药,如果腹胀得更重,你就可以考虑厚朴、大毛,再有,是木香,或者香附,刚才我说的郁金,如果有热,就是湿重,我们可把化湿药多用些,对有热,你还可以用川楝子,川楝子偏于凉性,有清热作用,也有报道,对于心源性的黄疸,可以加用热性药的炮附子,就是茵陈五苓散,加炮附子,加葶苈子,再有,像补气的党参,活血的丹参,“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所以,对于心源性的黄疸,一定要考虑到温阳、补气、活血,但是,请大家注意,党参和莱菔子不能同用,炒莱菔子能够降低,人参类药物的补益作用,刚才我讲,为了加强行气作用,选用莱菔子,但是,对于刚才说,要加用党参这样的补气药,不能和莱菔子配伍,不能在同一方中出现,好了,茵陈五苓散,是治疗黄疸的湿重于热型,和我前面讲,茵陈蒿汤是,治疗谷疸湿热两盛型,实际上,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既然茵陈五苓散可以用于黄疸,那么,也不必去追究,茵陈蒿汤,是不是非得是治疗谷疸,黄疸,只要属于湿热两盛型,就可以用茵陈蒿汤。
  下面,我们再讲原文里面,对酒疸的治法,我想把几条原文联合起来,一起来复习一下,把它横穿一下,也就是说,把这几个条文,有关酒疸的论述合在一起,这样对它整个治法,和代表方剂就比较清楚了,第2条,是我们昨天已经讲过的,包括酒疸的命名,是因为嗜酒过度伤中了,湿热内蕴,所以第2条讲,“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这里面,有“心中懊憹”为其主症,为什么要热,因为酒性助湿生热,湿热比较重,在心中,所以它有一种灼热感,是湿热上扰的结果,“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这是热重于湿的现象,下面,我们再来看,第4条、第5条、第6条,这三个条文,4条: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三类)
  昨天我们已经说过了,一定要有小便不利症,湿邪无从排泄,“心中热”,和“心中懊憹而热”一样,多出一个“足下热”来,我说,“心中热”是湿热上扰,“不能食,食欲吐”,是湿热中阻,湿热下注的话,就出现小便不利,足下热症,第5条讲到: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三类)
  “鼻燥”也是作为酒客,他本身湿热之体,也是湿热偏上鼻燥的,况且现在是酒黄疸的情况,“或无热,靖言了了”,有一部分病人,当这种湿热相对于轻减的时候,他不那么燥热,就是说,“心中懊燶而热”的症不那么明显,他状态上就比较平和,语言也不乱,所以,他这个热,不是心中热,也不是心中懊憹,而是仅仅见“鼻燥”,这和“靖言了了”,“或无热”之症可以证明,不是说他湿热解除了,而是相对来说湿热缓和,不那么严重,所以,就叫作“或无热,靖言了了”,“靖言了了”,是形容酒疸病人的状态,不那么闹、烦,但是,腹满依然存在,这是湿热内蕴的结果,湿热在中焦,在胃肠,他就不仅腹满,还有一种欲吐的感觉,“欲吐”,就标志着有一种向上欲出的趋势,所以,这讲了,“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这就是按照酒疸的一种特殊情况,他提出了两种治法,也是一种“因热利导”法,什么叫“因势利导”法?就是用药,要顺应机体抗邪的自然趋势,现在原文说“欲吐”,它要向上,“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因此,要用吐法,逐邪外出,它如果是“脉沉弦”,是表示在下,在胃肠,因此,用下法,关于怎么吐,怎么下,没有说出具体方剂,把酒疸的治法,提出吐法和下法两种,实际临床上,我们已经不用吐法,倒是我们方后的[附方],有瓜蒂散搐鼻,我在开始讲第二篇湿病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就是把瓜蒂研成末,吹到鼻子边上,它可以诱导黄汁从鼻孔流出来,那可真是染衣,特别黄,那是像柏汁一样黄,如果说有一些女子倒经、逆经,是“红汗”,我觉得,这个鼻出黄汁,是不是“黄汗”之一?在黄疸病里面,它不是从肌肤出的汗,而是流出的汁像黄柏汁一样,我觉得,搐鼻法流出来的黄汁,颜色就是像黄柏汁一样,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吐法一种?或者也可以叫作,黄疸病所见的“黄汗”,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提供参考。

  那么,我们再来说第6条: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三类)
  再一次强调吐法应用于欲吐者,病势向上者,一种“因势利导”法,15条,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方证: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一类)
  栀子大黄汤到底是下法,还是什么?吐法。我们可以用瓜蒂散来说明它,那么,栀子大黄汤,咱们需要分析它这个方证里面,应该包括哪些症?根据我把这几个条文,综合起来的内容,我认为,应当是三组症状,第一组症状,就是“心中懊憹而热”,“心中懊憹或热痛”,第15条强调的是,“心中懊憹或热痛”,第2条讲的“心中懊憹而热”,因此,按照第2条说“心中懊憹而热”,把15条,这个意思“或热痛”加上,包括第4条和第6条,又讲到“心中热”,它把病位确定在“心中”,临床上我们看,除了“心中”以外,也有包括心下胃,所以,病位偏上,首先确定,病位偏上,那么,不管是热,还是热痛,都是标志酒疸,它应该具备湿热上蒸的证候,就是酒疸为湿热伤中所致,那么湿热上蒸,则出现一种,烦热、郁闷不安的情况,这是第一组。
  第二组症状,就是“不能食,食欲吐”,应该把“腹满”加上,因为它毕竟属于湿热为患的,“不能食,食欲吐”包括“腹满”,这就是因嗜酒过度,湿热伤中所致,湿热中阻,影响了什么呢?我昨天讲的,升清降浊的气机受阻了,浊气不能下行,胃气反而上逆了,所以,他(病人)就不能吃不说,总是时时泛呕,吐又吐不出来,所以,他非常懊憹,这是第二组症状。一定得有,偏于心下胃的那种不适感,才是“不能食,食欲吐”,包括“腹满”,是脘腹部的胀满,因为栀子大黄汤,它主治证的病位是偏上的,心中、心下的部位,应该是,脘腹部的胀满、不欲食、欲吐。
  第三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足下热”,我认为,这是湿热下流所致,不管是小便不利,还是足下热,都是因为影响到了,膀胱的气化,小便不利,嗜酒过度,湿热犯及全身了,我们现在说,湿热上蒸,或者说上扰,使之“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心中热”,如果湿热中阻,他就“不欲食,食欲吐”,或者脘腹的胀满。湿热下注的话,就是“小便不利”,“足下热”,所以,酒疸是热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是热重于湿型,原文强调的是酒疸热重于湿型,我觉得,这也就是,以阴黄、阳黄隶属关系能够明确,因都是属于湿热黄疸,故属于阳黄范围,若具体辨证的话,又有湿热两盛型,用茵陈蒿汤,现在告诉你的是,热重于湿型,用栀子大黄汤,湿重于热型,用茵陈五苓散。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栀子大黄汤证,到底成没成实,栀子大黄汤,有栀子、豆豉,《伤寒论》的栀子豉汤,现在用在这里面,就是彻底散布热邪,来清心中之郁热,达到除烦的作用,栀子豉汤,就是清热除烦的作用,现在,大黄和枳实配合,到底是清胃的积滞,还是清肠的积滞呢?如果大黄和枳实配伍,实际上,不仅对中焦的胃,对肠的实邪,也能够祛除,所以,是清除胃肠积滞,为了和下面要讲的,大黄硝石汤证区别开来,我们认为,栀子大黄汤证的病位还是偏上,是在心中和心下,在胃,比较合理,所以,用下法,说是下法,但是,我们这个方子,仅仅是除胃肠之积滞,作用力比较轻,重点,栀子大黄汤,是泄热除烦的作用,清泄之中为了解决除烦的问题,当然也必须得解决,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在中焦的不欲食,腹满欲吐,加上小便不利和足下热,关于大便燥没燥结,我认为,热重于湿,它可能大便有干的情况,有难的情况,不一定像大黄硝石汤证所说的,那种大便燥结的情况,在用量上,请大家注意,茵陈蒿汤的用量上有个变化,就是说,茵陈蒿汤是以茵陈蒿为主药,而且量很大,六两为主药的茵陈蒿汤,这里面,去掉了茵陈蒿的,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栀子和它的用量完全一样,都是14枚,变成栀子为主药,量是相同的,你们看出,两方在作用力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大黄在茵陈蒿汤里面是二两,现在减半,所以,大黄,你说是泻下作用,还是泄热作用呢?我认为,它是配合栀子,泄热力强于泻下力,枳实配大黄,可以有泻下积滞的作用,但是,力量很轻微,豆豉是配合栀子除烦,这是在方解上,是用栀子14枚,配豆豉一升来解决清热除烦的作用,清热除烦,就能解决主症心中懊憹而热,心中懊憹或热痛,或心中热,这是主症。关于大黄用一两,而且配枳实5枚,这是不变的,所以,这个功效我们给归纳,栀子大黄汤,泄热清心除烦,重在除烦,酒疸的问题讲到这,关于它的病位,我强调的是偏上,在心中、心下胃。
  下面,再要讲大黄硝石汤证,第19条,这就是热盛里实证了,和我刚才说的,栀子大黄汤证有别,热盛里实的黄疸,不强调是谷疸、酒疸等,就是黄疸热盛里实: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二类)
  这个条文辨证的要点,或者说它作为一个结论,就是大黄硝石汤所主的,是“表和里实”,这个里实的病位是哪里呢?从方测证,包括它条文所说的“腹满”,腹满,它有里实,当然得具备实热证腹满,那种拒按,按之痛剧,这些情况应该具备的,小便不利也是,它发生黄疸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要说“赤”?强调“赤”,实际我们说,黄赤是热盛的一种标志,它现在是热盛,同时又有里实,因此,它就是里热偏盛,而且是有结实的情况,所以,方中有硝、黄,有承气法里的硝、黄组合,是各四两,在《伤寒论》里面,我们学过栀子柏皮汤,这里把栀子和黄柏加进来,显而易见,适合于阳黄,湿热黄疸里面的热盛,而且里实。关于“自汗出”的问题,不是表虚自汗出,已经强调了,是热盛,不是一般的热盛,从方测证已经看出来了,即有承气法里的硝、黄,又有栀子柏皮汤,清利湿热退黄的组合,自汗出一定是里热壅盛,迫汗而出,所以,我说在病机上,一定要归纳为热盛里实的黄疸,病位,它应该是偏于中下,偏于中下,就是肠,而且这个证的表现,在病情上更为急重,因此,也有“急下”之义,那么,如果是这四方证,进行比较的话,我们用一个表格,来给大家作一下比较,同样都是湿热发黄,四方证如何鉴别?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湿热发黄四方证鉴别
  汤证
  比较
  茵陈蒿汤证
  茵陈五苓散证
  栀子大黄汤证
  大黄硝石汤证
  证型
  湿热两盛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热盛里实
  主症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黄赤,身体尽黄,色鲜明
  纳呆便溏,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腻,黄色暗滞
  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大便干,小便黄赤,黄色鲜明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发热(汗出),黄色鲜明
  病位
  大腹(中焦──肠)
  心中、心下(胃)
  中下
  治治
  清热利湿退黄
  利湿清热退黄
  泄热清心除烦
  通腑泄热退黄
  方药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茵陈蒿末+五苓散,或茵陈蒿汤+五苓散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
  大黄四两,黄柏四两,硝石四两,栀子十五枚
  下面,我把有关湿热发黄,也就是后世归纳的,属于阳黄,范围里面的汤证作以比较,我们不拘泥于原文所提的茵陈蒿汤,非得是治疗谷疸,栀子大黄汤是治疗酒疸,茵陈五苓散和大黄硝石汤,是治疗黄疸,总的来说,凡属于湿热发黄,阳黄范畴的均包括在内,在证型上,茵陈蒿汤是湿热两盛型,在主症上,表现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黄赤,包括原来说小便不通,都是这个意思,为了强调湿热为患,“身体尽黄,色鲜明”,这是我把一些有关条文,给大家重新组合,这样的一个主症。在病位上,它和茵陈五苓散证病位,同在大腹,有的强调在中焦,我认为,如果和栀子大黄汤证比较,它应该偏于在肠。在治法上,清热利湿退黄。组成,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为什么我一定要写上这量呢?就是为了帮助本科生记忆,一定要记住茵陈蒿汤的组成,“茵陈栀子大黄入”,这个比例,以经方给你提供的,到临证使用的时候,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茵节五苓散证是湿重于热型,症见纳呆便溏,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腻,黄色暗滞,我特别讲了,是湿重于热的表现,在小便不利的问题上,它也显得尿比较多,但是不畅,苔是白腻。病位是和茵陈蒿汤证相同,在作用力上,是以利湿为主,利湿清热退黄。组成,茵陈末和五苓散相加,也可以茵陈蒿汤,与五苓散方两方合用,都叫作茵陈五苓散。
  栀子大黄汤证,属热重于湿,它表现为心中懊憹而热,或热痛,大便干,小便黄赤,黄色鲜明。病位在心中、心下,或者说胃。功效泄热清心除烦,重在除烦,栀子十四枚,不变,大黄用量减半,一两,就是和茵陈蒿汤比较的,枳实五枚,豆豉一升,这里含了栀子鼓汤的,除烦作用,清热除烦,又有大黄和枳实的清泄作用。
  大黄硝石汤证,是属于热盛里实,它表现为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者发热,这个“汗出”,我为什么用个括号呢?就是让大家理解,不是那种表虚自汗,原文所说的汗出,正是里热逼迫汗出的表现,发黄颜色鲜明,病位在中下,这也证明它病情比较急重,要通腑泄热退黄。组成,我为了帮助记忆,归纳为承气汤之半,硝、黄合用,再合《伤寒论》的,栀子柏皮汤,用量都是1:1,全四两,然后,栀子是用到十五枚,这个(前两方)栀子都是十四枚,从量上、组合上,也能看出病情的急重性。
  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