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1讲

  第61讲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今天要讲第十四篇,有关黄汗的内容,本来作为水气病的分类,四水之后有“黄汗”,我们一直放到最后来讲“黄汗”,就是因为,“黄汗”在历代的认识上,有争议,但是,为了启发大家,对“黄汗”的深入研究,我首先讲一下有关的条文,就是1、2、4、28、29条,五条原文论及了黄汗,首先说,在病因上,条文提到了,“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是28条里面,提到了有关它的病因,“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么一个病因,我们说,黄汗本身就在出汗,但是,既然是和水肿相关的,一类疾病,我们说,四水里面,特别是风水、皮水,属于阳证、实证,应当遵照它的治疗原则,叫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是黄汗,本身就在汗出,结果它并不能够解决水肿问题,那么,又不能用汗法治疗,所以,它是和水肿病相关的一类疾病,有的说,它是症状,不是病,我们说,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象黄柏汁黄的,能够染衣,这个症状,确实到现在为止,在临床上我自己没有见到,但是,我要讲原文的本义,同时,我要讲目前临床上研究的近况,以及将现在研究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参考,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探讨它。
  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我想从这五个条文给大家综合以后,来分析它的内证、外证,就是说,主症肯定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是以症状命名的,那么,它相关的兼症有哪些?现在来说外证,身热或不热,“两胫自冷”,指的下肢、小腿胫前部自觉发冷,“四肢头面肿”而冷,正因为它“四肢头面肿”,所以,是和水气病相关,“状如周痹”,这些症状里面,我们认为,突出表现在肢肿和胫冷这两个方面,这是在外证方面,怎么理解它呢?因为脾主四肢,所以,它这种肿,应该是属于脾气不运所致,不仅是肿,而且冷,应该考虑他刚才提示的,有汗出入水中浴的原因,使邪气从汗孔而入,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卫阳被伤,卫阳不足,不能够温煦,因此四肢、头面既肿又冷,尤其是两胫的部位,这个部位冷的话,涉及到中阳不能下达,阳虚为本,是应该责之于脾,这是外证,内证,我们综合起来,它应该表现为胸满,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暮躁不得眼,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脾胃虚寒,脾失健运,在运化的功能上失司引起的,当然,因为汗出过多,阴液有亏耗,另外一个,这是我说的本义之外的引申义,有的人理解成,在汗出入水中浴的时候,又感邪,也容易由此伤及心阳,因为汗为心之液,我觉得,从他(仲景)提示的两张方子,都用桂枝,也可以佐证,桂枝有通心阳的作用,这是我把引申义直接给大家说,一种认为,在病因上,除了有脾胃虚寒为主因以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又感邪,它容易伤及心阳,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方均用桂枝,桂枝本身能够通心阳,所以,对黄汗病的病因,我们可以说,水湿外入仅仅是个诱因,内因,是脾胃虚寒,这是个主因,也就是说,外来的水湿从表入里,内侵到胸膈,因此,对心阳确实有影响,这个病情虚多实少,在病机的分析上,比方说,由于卫阳被损伤,水寒之邪从汗孔而入,卫郁而营热,表虚湿遏,病因病机方面,在表的卫分有郁,而且营热,表虚湿遏的结果,所以,“黄汗”也可由,湿热交蒸于肌腠所致,有的人说,是交蒸于肌腠和脉络之间者,为黄汗。这是我说,通过分析这五条原文里面,所涉及的脉证,给大家综合出来,外证是什么?内证是什么,特别是内证,胸满,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这四个方面,就是脾胃虚寒,脾运失司的表现,关于“暮躁不得眠”,这也是与汗出过多,阴液亏耗,或者说伤及心阳有关系,内证这几方面,刚才给大家归纳,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内因是什么,外因,仅仅是水湿外入,是个诱发因素。
  在黄汗治疗方面,我觉得,28条和29条提了两个方证,提出来的汤剂,一个是芪芍桂酒汤,芪芍桂酒汤的组成,就是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然后,苦酒一升。黄芪为君,为什么?因为它表虚湿遏了,表虚,因此,要重用黄芪,来补气固表,芍药在这里面,因为它(病机)不仅是表虚湿遏,而且卫郁营热,也属于营分被伤,所以用芍药和营。桂枝,显然是我刚才说的,汗为心之液,心阳被伤,通过桂枝通阳,因此,这三味药也是两方共用的药物,你看桂枝加黄芪汤,它强调的是桂枝汤再加黄芪,为什么?它怎么不说桂枝为君呢?桂枝汤在里面,显示出桂枝加黄芪汤所主治的,是营卫不调证,营卫不调的原因,是因为湿重而阳郁,有气虚湿盛的问题,这个阳郁证是气虚湿盛所致,所以,这个方是以桂枝汤为主,那么,它表现的是汗出不透,腰以上肿,腰以下没有汗,所以,用桂枝汤为君,调和营卫,同时,也要使它汗出不透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桂枝加黄芪汤,两个方侧重点不一样,芪芍桂酒汤中黄芪为君,要解决表虚湿遏,卫郁营热的问题,也就是说,阳郁的结果,造成营血有热,用芪芍桂酒汤。现在,我要说用苦酒是什么意思,苦酒,实际上就是米醋,米醋的作用有三,第一,就是依赖苦酒的酸味,收其耗散之津液,因为黄汗本身有汗,但是,又不能解决它湿遏营卫,阳郁营血有热的情况,所以,要用苦酒之酸,来收其耗散之津。第二,苦酒性温,性湿就可以协助桂枝更好的通阳。第三,就是“方后注”,请大家看一下,芪芍桂酒汤的“方后注”,说煮取三升以后,“温服一升,当心烦”,服了这个药,有点不太好受,有心烦的感觉,服到6~7天以后,这个心烦的症状才能够解除,心烦这个弊端,是由于余湿未净所致,湿邪没有尽除,他(病人)就象湿蕴结的那种感觉,故用苦酒,阻其余湿,通过整个方剂,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就象我们《讲义》说的,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我说黄芪的功效,是补气固表,桂枝通心阳:芍药和营,再加上苦酒,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把余湿阻遏,让它尽快地通过方剂的作用,更好地驱除,因此,是调和营卫,固表利水。我们书上讲调和营卫,祛散水湿,特别祛散水湿的作用很好,等于病因疗法一样,这是芪芍桂酒汤。
  下面,我们来说桂枝加黄芪汤,我刚才已经说了,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同时又要考虑,为什么要加黄芪呢?是因为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没有汗,是阳郁的证,气虚湿盛,湿重而阳郁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子,其实都具备了和营通阳的治法,也是通过通阳,来宣达阳气,有利于排除水湿之邪,这就是用于黄汗的两张方子,共同体现的治法,这是有关本义,我就讲到这里。
  关于它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我想介绍这么几个,(1).是我们《讲义》,把这个写的不对了,173页,[按语]的第2段,对于黄汗的治疗,后世不断地有所发展,在药物方面,除选用上述两方之黄芪、芍药,看看,“甘草”,只有桂枝加黄芪汤有甘草,所以,这里应该是“桂枝”,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是个错误,纠正过来。(2).临床应用的结果,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多用一些清热除湿的药,它举出了,比方说茵陈栀子、黄柏等,清利湿热药,白鲜皮、防己、赤茯苓,木通、淡竹叶等品,以增强它除湿清热的作用,可供临床参考,这是我们《讲义》提到的。(3).就是六版的《金匮讲义》,它提出来,芪芍桂酒汤可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见有黄汗者,关于其加减法,仅供参考,因为我在所见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中,没有看过他们出汗能够染衣,象黄柏汁那样,我认为,病人确实身黄得,象桔子色那么鲜明的,但是,这黄汗我不好确定,它说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作参考。(4).它提到了,桂枝加黄芪汤有“升白”的作用,我用过很多,特别是我觉得,对于肿瘤的放疗、化疗之后,造成的白细胞下降,桂枝加黄芪汤,的确是一个非常可用的方子,六版《金匮讲义》,在桂枝加黄芪汤的,[临床应用]上提到,凡放射治疗,化学疗法,以及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或者黄疸兼表证汗出者,用本方有效,因为咱们今天要讲黄疸病的时候,仲景对黄疸兼表证,也是用这张方子,所以,在《黄疸病》篇,[临床应用]上就不重复提了。(5).我现在还想补充一个,就是放、化疗损伤,不仅是白细胞下降的问题,当然,现在新研制的,不管是中药、西药,升白的药物品种很多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来开方、开汤药,第一,应选用桂枝加黄芪汤,依靠桂枝汤的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作用,确实“升白”作用很好,尤其加黄芪,再加当归身,当归补血汤之义,也可以在桂枝加黄芪汤的基础上,合四物汤,里面的当归用“当归身”,而不用别的,尤其不要用当归尾。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全当归当然说行血,现在我说的,就是我临床上用,就是这么用。第二,我想跟大家说,它说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我认为,甲亢,用他巴唑治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血液病里面,白细胞下降,都可以采用我们这个方法,当然,应该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方剂来加用,比方,我提示的桂枝加黄芪汤,加四物汤、加当归补血汤,我认为,其中的白芍麦冬五味子女贞子,这样的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的药,必须要用,尤其是用这些药配合黄芪,不仅“升白”,而且对放、化疗造成的口舌干燥,胃肠道不适的感觉,都可以有所缓解,或迎刃而解,包括我们讲过的麦门冬汤,都有这样的滋生肺、胃之津液的作用,很值得参考。如果说,从中医理论角度上,怎么分析它,怎么认识,那就是说,气能生血,“中焦受气取汗,变化而赤,是为血”,所以,从补气来生血,这个道理,是从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来促进它补气生血,另外,从肾的角度上考虑,我认为,肾藏精,血为精所化,所以,我刚才列举的这个,就是考虑升白作用,但是,具体怎么样,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应该酌加这一类的药物,这是[临床应用]说的这两张方子。
  [现在临床研究],(1).我想介绍,一位专家,就是陈亦人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家《伤寒》学科,著名的老专家,他介绍了一例黄汗,辨析(《国医论坛》1999[6]:18),我们的原文里面讲的,外因必须是“汗出入水中浴”,他现在讲了一个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由于减肥所致,她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样呢?减肥一年多来,体重没下降,结果下肢肿胀,汗出染衣,这就是证明,她有黄汗,那么,他写的是色黄灿烂,没有讲是不是象柏汁那样。因为下肢肿胀,好多医生给她投利尿药,结果造成病人小便失禁,难以控制,这样的话,这个病人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越治越重了,为了减肥反而加病了,来就诊以后,检查的情况是下肢肿胀,沉重难移,疼痛非常明显,而且,有心悸,汗出,月经延期(就是月经推迟了),经行腹痛,另外,有黄带,从舌质上来看,舌淡红而苔薄,脉是沉的,这种舌脉,给他(陈老)的印象是什么呢?即过用了利尿药,不但没治好、没消肿,反而加重,证明是个虚象,这也等于佐证了今天我说的,黄汗周身的浮肿,你用汗法不行,不能用汗法,她本身的汗出,又不能解决这个症状,因为肿胀的症和水气病相关,但在病因上,更为复杂,所以,我觉得在本篇,包括我昨天讲的气分病,和今天的黄汗病,之所以放在《水气病》篇里论述,才能够显现出我们所讲的水气病,是以病机命名的,叫做“气不化水”,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叫做水气病。我认为,四水,符合这样的病机和主症的命名,而其它的,比方说,妇女因为月经闭止,而引起的水肿病,你看是能用汗法,还是能用利法,一概不行,我昨天告诉大家了,应该用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也可以用逍遥散,调和肝脾,为什么?等到我们讲《妇人三篇》再讲,还有妇科的小调经散,都是有效方,实际上,是有化瘀利水的作用,通过调和肝脾,结果是那样的,才能对妇女月经闭止,引起的水肿病得效,或者因为水肿而导致月经病,用五苓散通利水道,这和治则等原文的本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这些是其内涵外延,黄汗就是属于这一类,气分也是,气分和水分、血分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有证治。
  现在,我还来说这个病人,结果是个虚象,按照黄汗的辨证,把两张方子合起来进行加减的,他(陈老)认为,这两张方子的道理非常正确,用量太轻,所以,他加重了用量,黄芪用到15克,配的是茯苓15克,桂枝10克,同时他用了一些清利湿热的药,比方汉防己、防风苍术、黄柏、威灵仙,如果说依桂枝汤法里,用黄芪、桂枝、白芍,这样用了7付,二诊的时候,腿的肿胀显著减轻,他这方里面,仍然有利尿药,为什么症状还倒减轻了呢?就是桂枝汤的调和营卫,调和阴阳作用,包括黄芪的重用,补气了。
  所以,黄汗,通过这个例证我也觉得,一个是虚多实少证,用汗、利两法得慎重,应该按照调和营卫,补气,助心阳的办法,然后,使得水湿有出路。二诊以后,他又给她把白芍用量增加了,增加以15克,原来12克,现在增加到15克。三诊,就是服用7付药以后,黄汗减少了,肿胀减半,然后,他又加萆薢,还是从清利湿热入手的,用10克。第四诊的时候,7付药过去,那就是28付药了,心悸止,黄汗消了,下肢还有肿胀,但是轻微的沉重感。最后的方子,他是用黄芪15克,防风、防己各6克,云茯苓15克,桂枝6克,用泽兰的道理,是因为调经,因为她月经总延期,是不是和咱们说的血分有关,慢慢来理解,用泽兰10克,葶苈子6克,黄柏6克,苍、白术各6克,威灵仙10克,杭白芍12克又回到12克了,泽泻15克,这样又服了7剂,就完全好了。
  然后,他对这个方的配伍,是这么讲的,1,生黄芪、汉防己和防风,专走肌肤之表,以祛肌表之水湿,我们讲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都是为了祛散表湿,他用了黄芪,用了防己,多出个防风,我觉得,和玉屏风散之义相近,走肌表之湿,还能够帮助调和营卫,或者是来固表。2,苍术和茯苓能够促进脾运,因为讲了黄汗的主因,是脾运失司,若能够升发阳气,则帮助利尿消肿,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生黄芪能够通达郁阳,再三说是“阳气被郁”,他认为,生黄芪有这个作用。3,黄柏、苍术是“二妙散”不说了,威灵仙,他认为能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由于“久痛入络”的问题,水郁日久必生瘀血,所以,针对月经病,他加了泽兰叶,利水化瘀。我那天讲,益母草(坤草)有化瘀和利水的作用。今天,他用泽兰,同样也是妇科常用药,对于水气病小便不利,是为了加强利尿的作用,化瘀利水,实际坤草、泽兰都有这样的作用的。和威灵仙配合,也是为了更好地通络和祛湿、祛瘀,这是陈亦人教授,他对黄汗的理解,包括他的临床经验。
  (2),我想介绍北京时振声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倪青论文发表在《国医论坛》1997[1]:43),他把历节和黄汗作了新的解释,因为在本书里面,一个是说“历节黄汗出”,再一个,就是本篇提到的“黄汗”病,他直接把这两个症状联系起来看,认为历节黄汗和痛风痛,就是与血清里面的,尿酸升高的痛风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相似,即关节特别疼痛,肿胀如周痹。他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血中尿酸过高,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骨骼、软骨、肾脏等处,一组全身性的疾病。所以,咱们刚才说的,这五个条文所显示的,与它一一对应,有相吻合的地方。但是,他给的提示,就是尿酸性的肾病,现在叫做痛风性肾病,在早期的时候,他(病人)可以表现为轻度的腰痛,和出现轻微的蛋白尿,当患痛风结石,以及痛风性关节炎的时候,是常见的伴随症状,当结石堵塞了肾小管和肾以下的尿路,可以引起肾绞痛和血尿,当梗阻尿路的时候,可以引起继发感染,成肾盂肾炎样的改变,病程迁延日久,它就会累及肾小球,导致血肌酐、尿素痰升高,而且肌酐清除率下降,所以,尿蛋白排除减少,那么,尿酸排除也少,最后出现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说和黄汗的症状描述很相近的,他都给一一对了,包括我说的髋骨疼痛下重,就是说,那个疼痛和尿酸性的肾炎,表现是一样的,最后他就说,仲景先师讲到,“汗沾衣,色黄如柏汁”,并没有说身、目黄染,他说这个黄汗,和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合在一篇,以资鉴别,强调重点,应该见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病,和现在讲的,肾性疾病的归类,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很合拍,所以,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黄汗到底为什么属于水肿病的,相关内容,现在我已经把黄汗,从[临床研究]到[现代研究],作了一个介绍,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有所启发,越是困难的地方,咱们越要搞突破。
  整个第十四篇的内容讲完了,下面我们对《水气病》篇,作一下小结。

  小结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  念:因气不化水所致,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分  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1)
  │四水脉证┌风┌病因病机: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邪阻滞肺卫,肺失宣降而病水
  │  │ │水│主要脉证:“脉浮”或“寸口脉沉滑”,恶风,骨节疼痛(有痠重感),有热(汗出)
  水│  │ │ │     以浮肿为主症,“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
  │  │ │ │     (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波及全身)
  │  │阳│ │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劲脉动,时时咳”(1、3)
  │  │ │ │脏腑辨证:肺
  │  │ │ │病  性:表中之表
  气│  │ │ └病  势: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  │ │皮┌病因病机:内有水气,溢于皮中,外感湿邪──脾失健运,肺失通调,
  │  │水│水│                     水气潴留于皮中
  │  │ │ │主要脉证:脉亦浮或沉,不恶风(不汗出),外证胕(跗)肿,按之没指
  │  │ │ │     (足踝先肿或肿甚),一身面目洪肿,其腹如故,不渴,小便不利
  病│  │ │ │脏腑辨证:脾、肺                  (1、5)
  │  │ │ │病  性:表中之里
  │  │ └ └病  势:起病缓慢
  │  │ ┌正┌病因病机:肾阳衰弱,水气停蓄
  │  │ │水│主要脉证:喘(腹满,浮肿,肿甚),脉沉迟  (1)
  │  │阴│ │脏腑辨证:肾
  │  │ │ └病  性:里中之表
  │  │ │石┌病因病机:阴寒凝聚于下焦,结于少腹
  │  │水│水│主要脉证:腹满不喘,脉自沉
  │  │ │ │脏腑辨证:肝、肾
  │  └ └ └病  性:里中之里
  └脉证与预后: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10)
  ┌病  因:与风、水、湿、热邪有关
  │病  机: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失调,导致津液运行不利,水气停蓄,泛溢人体各部。(9、19)
  │要  点:肾虚气不化水
  │治  则┬“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
  │    └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
  │辨证施治┬风水挟热证──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23)发汗法
  │    │风水在表表虚证──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22)汗、利两法
  │    │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除湿利水(5、25)发汗法
  │    │皮水表实无汗证──甘草麻黄汤──宣肺利水,和中补脾(25)发汗法
  │    │皮水阳郁证──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24)利小便法
  │    │皮水手足逆冷证──蒲灰散──清湿热,利小便(27)利小便法
  │    └正水表有水气证──麻黄附子汤──温经发汗(26)发汗法
  │血分概念: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为病难治(20)
  │水分概念: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20)
  │气分病┬病因病机:阳气衰微,大气不转
  │   │治疗原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30)
  │   │辨证施治:水饮┬阳虚阴凝──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31)
  │   └     所作└脾弱气滞──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黄  汗┬病因病机与脉证(1、2、4)
  │    │辨证施治┬卫郁营热,表虚湿遏──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28)
  │    └    └气虚湿盛阳郁──桂枝加黄芪汤──通阳益气,化湿解肌
  └五脏水(13~17)
  首先说概念,因为本篇的篇名,是从病机命名的,气不化水所致,症状一定是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分类,我们按照原文所提示的,是五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加黄汗,四水的脉证,写上了阳水、阴水,这得一直到元代朱丹溪,才把它明确为阳水、阴水,我现在写进来,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风水、皮水属于阳水的范畴,但是,风水为表中之表,皮水为表中之里,首先说,风水的病因病机,顾名思义,风挟水,所以,是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邪阻滞肺卫,肺失宣降而病水。主要脉证,我把第1条和第3条,给大家综合在一起,“脉浮”或“寸口脉沉滑”,这是一个迅即、发病急骤,但旋即蔓延周身,所以,脉从表证,马上变成水证,沉主有水者,“脉沉”,现在,脉沉滑,当然是水气偏盛,“恶风,骨节疼痛”,特别是水病的特点,应该是有痠重感,有热,伴随汗出,以浮肿为主症,“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也就是提示了它的临床特点,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波及全身,肿起来的时候,“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劲脉动,时时咳”,我特别提到了,近代医学里面,为什么非常注意结合颈动脉的波动,诊断有意义,特别是用咳症来代表,水要影响到肺气的宣降,是要咳的。所以,脏腑辨证为肺,病性,表中之表,也可以说阳中之阳。
  皮水,病因病机是内有水气,溢于皮中,外感湿邪,和风邪没关系,是外感湿邪,加内有水气,原文里说“里水”,是皮里之水,内有水气,所以,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皮中。主要脉证,把第1条和第5条综合起来,脉亦浮或沉,不恶风,不汗出,那么,和风邪无关,外证胕肿,原文是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意思一样,现在,我为了和风水的特点作一对比,给大家写的是提足旁的“跗”,这也是有根据的,我们[校勘]也提示了,“按之没指”,来提示足踝先肿或肿甚,下肢肿甚,“一身面目洪肿”,请大家注意不是“黄肿”,原文写的“黄肿”,一定要给它改成什么呢?也是形容肿势迅速蔓延,“洪肿”,“其腹如故”,而不是象鼓那样,这毕竟是阳水,是属于在表的阳证、实证,没有达到腹水那样严重程度,所以,如故,没有变化,“不渴”,里无郁热,“小便不利”。脏腑辨证为脾和肺,病性,表中之里,病势,起病相对缓慢。
  正水和石水,我昨天讲了,有关正水的命名,是因为它责之于肾主水,所以,它是因肾阳衰弱,水气停蓄所致。主要脉证喘,脉沉迟,我们对上、下条文,进行“互文见义”的话,它腹满也应该具备,另外,“浮肿、肿甚”补进来,这是第1条里面,有关正水的内容,它脏腑辨证是肾,所以,是里中之表。
  而石水,为什么是这样的命名呢?就象我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所说,阴寒凝聚于下焦,结于少腹,这种肿满,已经非常硬满如石板一样,名为“石水”,所以,主要脉证是腹满不喘,这个腹满的程度非常严重,所以,相对来说喘得轻了,因为它都已经结于下焦了,“脉自沉”,病情更为深重,因此,脏腑辨证为肝和肾。病性上,里中之里,也可以说阴中之阴。
  在脉证和预后上,我们给大家补进来,是在第10条上,说的是“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所以,沉脉是水病的主脉,痰饮病的主脉是什么呀?“偏弦”,特别“偏”字有含义的,现在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在这么多的脉证里面,沉脉和身体肿重,是水病的特有标志,然后说“水病脉出者死”。什么叫“脉出”,我在讲脉学时说了,这是《金匮要略》特有的,按之几乎就是摸不出来,上有而下无叫“脉出”,实际也是虚大无根的脉。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正是水气病从命名,到治则范围内的。
  我们来归纳总结一下,包括治则,病因,与风、水、湿、热邪有关,这是我们自己总结的,结合昨天讲的第9条和19条,实际上,他又是用脉象,来推论水液代谢,因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失调,导致津液运行不利,水气停蓄,泛溢人体各部。这个条文里面,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因为他讲的是水液代谢环流失职,造成的水肿病,因此,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脾胃气衰,若从文理上来看,它俩是一个对照,互文就是在说脾胃,因为痰饮的病机要点,也是水液代谢失常,但是,责之于脾运失司,而水气病的水液,它一定要泛溢到周身,不是停留在人体局部,一定要涉及到肾的气化失职,因此,我们引了《素问·水热穴论》,提到了“肾者,胃之关也”,因此,胃气衰,就不是单独在胃的纳欲问题上了,脾的运化,我一直在强调,是两个部分,饮食所伤,一定是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和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现在,强调的是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它那个身肿是由于运化不及以后,影响到气化所致,所以,小便不通利是关键,水便不利,水邪无出路,因此身肿。我非常感到遗憾,就是新版的六版《金匮讲义》,它在成因上引了那么多条文,就把19条给取消了,因此,我特别把9条和19条,联合起来,强调水液代谢在肾的气化失职上,是水气病的病机要点,我最后总结这样的一个病机之后,肾虚气不化水为其要点,而且和痰饮鉴别开来。治则,到现在我们临床也是这样被指导,“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那么11条,原文前面讲的仍然是水证,包括它的目下有卧蚕。请大家注意这里,就是“目窠上微拥”,风水条文里面“如蚕新卧起状”,那“蚕”字是个多出来的字,一定要去掉,那应该形容眼胞先肿,象刚睡醒起来的样子,“新卧起状”,而这里的“蚕”字,是形容肿势,就象蚕要匍匐的时候,要拱起身来,所以壅肿了,“面目鲜泽”,水证,“脉伏”,比沉脉更深伏于里,“其人消渴”,当然是津不上承的渴症,“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来说明作为标实的高度水肿,如果汗、利不得法的话,就得用峻下逐水法,“可下之”。我特别引了《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去苑陈莝”,可下,这些治则非常重要。
  而辨证施治这一部分,风水讲了两张方子,挟热证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发汗法。如果为风水在表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为什么防己黄芪汤,既能治风水在表表虚,又能够治疗风湿表虚,是取它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作用,是汗、利两法。皮水挟热,用越婢加术汤,加上白术以后的作用,不仅是发越水气,兼清瘀热了,而且,突出白术的健脾散湿作用,因此,这个功效,叫做发汗清热,除湿利水,仍然是汗法。皮水表实无汗证,用甘草麻黄汤,以麻黄的发汗力,加上甘草的调和,宣肺利水,和中补脾。皮水阳郁证,请大家注意,这是在表的阳气,被皮里之水壅遏,阳气被郁,所以,用防己茯苓汤,利小便法,通阳化气,表里分消。皮水手足逆冷证,用蒲灰散,请大家注意,在《消渴病》篇里面,治小便不利,三张方,第一,就是蒲灰散,蒲灰,我特别讲了,他(仲景)是用的生蒲黄,蒲灰散治疗的小便不利,是湿热型的,而且,可以用于热淋,现在说,手足逆冷症怎么来的,这里还是得通过,清湿热,利小便,去除病因,就是我们说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个方,你要说,这蒲灰散是清湿热,利小便,怎么能治手足逆冷症呢?仍然是阳气被郁的原因,要解决阳气被郁,要通阳、利小便解决,关键我认为,还是从病因疗法上解决。最后,就是正水表有水气证的,麻黄附子汤,因为杏子汤是有方名没有药,我最后给大家,介绍了一个任老的经验点滴,讲了一个同样是水气病,因为给的驱邪路不对,结果肿胀不消,一个痰饮病,也是,那个病例,实际上介绍他用麻黄附子汤,获效的原因。
  血分和水分的概念,和月经相关的一类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为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相对而言,作为调经的话,特别是闭经,怎么也得看三个月经周期,临床是这样的。
  气分病,病因病机是“阳气衰微,大气不转”,就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个概念,为什么没有写,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单独为气分病写个概念的,我怎么理解的呢?因为这个病,它也是出现了水饮所作,比方说,阳虚阴凝的话,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请大家注意,不用芍药的原因,是因为它影响饮邪的化除,那么,加麻辛附子汤,全是辛温、辛热、助阳作用的药,所以,它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关键的目的,是要达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气分病,一定是“阴阳相失”了,阴阳两者之间不相协调了,水液代谢的环流,不能够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他把“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治则,用这个方子来体现的,就这样治疗,因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你看它的病位,是在“心下坚”,病位在心下胃,助阳温经这些药的作用,就是要振奋胸中之宗气,要使“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因此,强调的温阳作用,是为了散去寒湿,因为是水饮所作,是寒湿之邪,那么,通利气机,目的是为了“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水才能够通利,水饮所作的另一个方证,就是脾弱气滞的枳术汤证,我特别给大家讲了,枳实是一个破气行滞的药物,近代的研究,包括动物实验药理研究证明了,它的破气作用,恰恰能够选择性的,对于胃的平滑肌,子宫的平滑肌(收缩力增强),包括中气下陷引起的胃下垂,子宫脱垂、横结肠的下垂,在补中益气丸(汤)的基础上,你加枳实、枳壳,就有很好的升提作用,因此,枳术汤,现在可以当作一个药对,放在调理胃肠功能的方里面,起什么作用呢?行气散结,健脾利水,临床研究上,枳术汤治疗胃下垂的研究,报道非常多,而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对于心衰等症,把气分心下痞坚、坚满,水饮所作,包括腹水,按照阳虚阴凝的病机,来认识。
  黄汗,今天刚刚讲过,包括1、2、4条,还有28和29条,辨证施治里面,卫郁营热,表虚湿遏,用芪芍桂酒汤,特别是苦酒的应用,共奏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气虚湿盛阳郁,则用桂枝加黄芪汤,通阳益气,化湿解肌。前方是黄芪为主药,第二个方,是以桂枝汤为主药,加上黄芪,还是取其益气固表的作用。五脏水,我给大家作了一下联系,为什么呢?这也是张仲景时代,他所看到的水肿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的按五脏的病位,给它进行脉证分析,和我们所讲的四水,两者之间内在联系不是很清的,但是,作为现在临床研究有意义,特别是脏腑和经络辨证相结合,我特别说了肾水肿的那一部分,完全都是按照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出现的水肿病变,所以,这部分放在这,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整个十四篇的内容,看看是不是体现了,我开始给大家介绍的那几个特色,内容既有内涵又有外延,但是,最终我们应该对本科生要求的,是概念、分类强调在四水上,四水当中,以风水、皮水的脉证、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以及主要的辨证施治方药,放在风水、皮水为重点,然后,就是何为血分,水分。血分,水分,它为什么有难治,为什么有易治,从病因病机掌握。水证的特点,第10条“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这是预后。关于19条的病因病机,应结合起来理解,治疗原则,18条、11条。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了,下课休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