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2讲

  第62讲 第十五篇:概述
  好,我们现在上课。
  《黄疸病》篇,也是一个专篇论述的篇章,内容涉及相当广泛,我首先提出问题,就是说,它讲了这么完整的一个黄疸病的,脉、因、证、治,而且,在《伤寒论》里面,《太阳病》篇,《阳明病》篇,还有《厥阴病》篇,都涉及到“发黄”,为什么这里要专篇论述,也没有说什么是“黄疸”呢?为什么?在《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篇,直接谈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接着又说,“目黄者,曰黄疸”,我现在要说,黄疸的主要症状,它《内经》把尿黄、目黄,点出来了,这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中讲,“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往后又隔了一段文字说,“目黄者,曰黄疸”,还有,就是,《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篇,说到“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这是讲的牙齿和指甲变黄,“黄疸也”,这是突出身黄,身黄到什么程度了呢?身黄伴有齿垢也黄,爪甲也黄,因此,我们现在通称为“黄疸”病,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叫作黄疸,我觉得,就是因为《内经》,已经说清楚了,张仲景觉得可以省略,不再重复。还有一个,比方说对于黄疸的分类,在《灵枢·经脉》篇里面,涉及到经脉主病的问题,所生病,它提到足太阴之脉,主了那么多病,其中有“主疸病,足太阴之脉”,然后,又看足少阴之脉,它所主病,也有主疸病,就是说,足太阴脉和足少阴脉,皆主疸。我们今天要说,它(《金匮》)在这个原文里面,提到分类是三疸,首先是什么疸呢?谷疸属脾,酒疸属脾,足少阴肾脉主女劳疸,因此,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具体落实到黄疸病的辨证与施治上,这是在分类上的指导意义。另外一个,我觉得,除了《内经》的基础以外,学习《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发黄”的,有关内容,应该联系起来学习更好,也可以说,《伤寒论》的“发黄”,它对外感时邪、外感风邪方面,类似于急性感染性病变的病因,强调得比较明显,我们《金匮要略》的重点,是论述内伤杂病的黄疸,所以,包括了复发、传变,这样的病情,在内容上,黄疸,除了我刚才说“三疸”以外,涉及了各种疸病的迁延日久不愈,以及酒疸误下,变成了黑疸,同时又有黄疸兼证的问题,怎么治疗。也提到了有关虚黄,萎黄,虚劳萎黄的治法,实际上,对黄疸也等于补出了一个“补法”,还有预后可治、难治,这些论述,如果和《伤寒论》合起来研究的话,特别是八法的应用,我觉得能够使内容更加充实,趋于完善,还应该注意的,是酒疸的问题,“酒疸”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目前在中、西医防治方面,都注意了关于酒精肝、脂肪肝的问题,它也一样,要按照肝病的发展规律演变,你如何进行防治,我觉得,从本篇内容,也是可以得到启发的。这一部分专篇论述的内容,包括《伤寒论》所涉及的,那就是对传染性(病毒性)的肝病,不管是甲肝、乙肝、戊肝,急性发作出现的黄疸,都是有指导意义的。还有,就是肝炎后的,有的肝纤维化,比方说它出现迁延,也有一定较深的发黄症状,不宜消除,包括萎黄,用虚劳小建中汤治之,有道理。还有,就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胆道梗阻,最好治的,就是泥沙样胆结石(梗阻性)的黄疸,或者并发胆囊炎,出现了黄疸,这些方子“随证治之”,都是很有效的,还有溶血性黄疸,这个最先报道,也是通过治疗儿童的溶血性黄疸,再就是南方的钩端螺旋体病,出现的一些发黄,所以,我认为,本篇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上很有潜力的,有研究价值和优势。
  关于本篇所论述的分类问题,我们学完《中医内科学》,都觉得,阴黄、阳黄多好记,现在我们觉得,从分类上,我刚才讲,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仲景把它分成三疸了,特别涉及了酒疸、黑疸的问题。要说篇名是指广义的黄疸,可以说,篇内提到的黄疸如何如何,那是狭义黄疸,所以,黄疸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如果从病机上来划分,它有寒湿发黄、火劫发黄、湿热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还有虚黄。但是,最常见,到目前临床为止,仍然以湿热发黄为重点,也是比较多见,所以,非常有临床意义。
  随着历代医家的认识在进步,你比方说,到巢氏《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发黄是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越整越多,很不便于记忆,当然,他提到的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刚才我们讨论的,危重证候称为急黄,重症肝炎的这一类,那么,这在巢氏《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都有记载,而且,对阴黄的证型,也引起了注意,最终,是元代的罗天益,在他的《卫生宝鉴》里面,把黄疸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阴黄、阳黄两大类,我觉得,在咱们这个篇章里面的,第9条、第10条,实际已经对阴黄、阳黄的分辨,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重点的方剂作重点讲解,比方茵陈蒿汤治疗,湿热两盛证,栀子大黄汤治疗,热重于湿证,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证,因此,在辨证分型和应用上,很有指导意义。
  时间的关系,我们进入正文讲解,首先,来看原文第1条: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类)
  首先我们来看,条文也好,[释义]也好,它说成是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下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怎么来认识它,“寸口脉浮而缓”,然后讲,“浮则为风,缓则为痹”,风邪最容易化热,为什么要说到这,其中,外因可以说和风邪有关,就是外感时邪,同“浮则为风”之义,“风为百病之长”,最易化热,这么推导来的。现在,难点在哪呢?就是“缓则为痹”怎么理解?我首先来说,《伤寒论》中有一句话,“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怎么样啊?“身当发黄”,我为什么要这么联系呢?第一,脉浮缓,太阴是脾,原文后面讲了,“脾色必黄”,黄为脾之本色,这和《伤寒论》讲的太阴,“身当发黄”一致,因此,我首先说,这属于脾湿,可以按照《伤寒论》的条文来解释,是脾湿而胃热,所以,这是讲内伤杂病黄疸的病因,由脉象推论的结果,是脾湿而胃热,说浮缓的脉象,在《伤寒论》里面,脉见浮缓,还应该和什么区别呢?它现在讲“痹非中风”,要和太阳中风鉴别开来,这是一个插笔法,本来在说黄疸,插上一句“痹非中风”,第一个意思,和太阳中风的鉴别,太阳中风脉浮缓,它一定是一派表证,并不发黄,不叙述了,和太阳中风区别,肯定不是太阳中风证。现在要讲的,是脾湿胃热导致的黄疸,第二个,我想给予一个建议,就是请大家看本书的第57页,是《中风》篇的第3条,其中讲到了“缓则为虚”,这里涉及到营和卫的问题,“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所以,这地方,等于是张仲景自注了,这个“痹非中风”,不是和风邪相关的中风,不管是外风还是内风,这个“痹非中风”是“卫缓”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中风》篇里面“卫缓”,这里是脉表现为缓,他给解释的,让你区别开这两个“中风”的含义,我都给说,是一种插笔,是一种强调性的鉴别诊断。
  现在说的,是内伤杂病黄疸,然后说,“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是个什么关系?我认为,病因已经说清楚了,脾湿胃热,病机是“瘀热以行”。“瘀热以行”一个“瘀”字,《讲义》上,也是引证了唐容川的注解,说一个“瘀”字,说明这种湿热必须陷入血分,这个认识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看黄疸,就是近代医学,它若查总胆红素,也得通过抽血来检验,不是仅靠望诊,看你眼睛结膜黄没黄啊,湿热陷入血分,倒不是说它和近代医学的,检验手段是一样认识,认为,这个“瘀”,不是这个“郁”,这个“郁”,是在气分,在气分,你再郁滞,比方湿热,咱们现在讲过的疾病,有关湿热,比方狐惑病,是不是湿热内蕴?它可以引起上、下蚀烂,但是,它发黄不发黄呢?不发黄,那天又讲了一个下焦的湿热在膀胱,可以出现血尿,在大肠,可以是广肠的痔疮,湿热下注到关节之间,还可以发生痹证等等,那都是阻于气分,特别是咱们讲《中医内科学》,它强调影响肝胆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生黄疸的机理是这样的,我为什么不强调那个,而一定要强调湿热“陷于血分”呢?这也正是张仲景第1条里面所论述的,病因病机认识,要高于我们现在通常所知道的这情况,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只有“瘀热以行”,随着脾的转输,才能够使这种郁热、湿热,在血分里蔓延到周身,因此,它出现的证,第一,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四肢苦烦,脾色必黄”,在脾湿胃热的问题上,病位强调在脾,为什么,因为脾的转输功能,由于湿热在血分里,然后蔓延到周身,它不是讲的胆汗外溢,是随着脾的转输功能,这种湿热郁着血分,结果蔓溢到四肢,什么叫“苦烦”呢?就是一种疲乏、倦怠的感觉,尤其我觉得,像急性的黄疸型肝炎,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开始可能有发热或者是恶寒的,那种表证,当然,很快,就表现为痠软无力,疲倦,乏力,不愿意睁眼睛,不想说话,我认为,都属于四肢苦烦的范畴,湿热嘛,其热不扬,而且缠绵,这病人发蔫,另外,那个热也是,他烦,“脾色必黄”,本之色,脾,本色是黄,当然,这种黄,和我们通常讲的那种不同,包括萎黄,那是寒湿或虚劳所致。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湿热所致,因此也等于说,本条条文里面,它突出来的病因病机,是脾湿胃热,重点在于脾湿。病位,认识在脾、胃上,对于肝胆气机的疏利上,尽管它没有提,但是,《伤寒论》的基础方,即是张仲景提出来的,是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小柴胡汤,疏肝理气,是用四逆散,尽管我们这个篇章里,没有这四逆散方,但《伤寒论》已经介绍给你了,这里不赘述了。病因病机,我觉得讲得非常有深度、有广度,而且,到目前为止,由于他把着眼点放在病机上,病因上,不管是外因、内因,但最终有脾湿的问题,把病位定在脾、胃,才能说影响肝胆气机,先是在血分,刚才我写外因了,内因应该是脾不运湿,还不是脾运失司、脾运不健嘛,这样的一个内、外因,所以,是否发病,关键在于脾胃机能是否正常,像《伤寒论》提到,“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也是说明脾不运湿是发病的关键。
  请大家看第8条,第8条本来是讲火劫发黄的,火劫发黄,它当然是热盛,火劫就是逼迫出汗,用一些火热的疗法,如温针,烧针,包括一些辛热的疗法,强迫出汗。所以,和热邪相结,还是湿热为患,两热所得造成的湿热为患,现在,我们不讲火劫致黄的脉证了,我请大家看这条文的中间段,说的“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这等于前后呼应了,而且,和《伤寒论》遥相呼应,《伤寒论》讲,“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现在说“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再请大家看第16条,是讲治则,但是也等于再次强调了,和脾湿的关系,“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得给湿邪以出路。这个地方,我认为,它从脾胃来论治,包括对后世的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胆汁外溢,都是有很重要意义的,这是病因病机,我讲了第1条,8条、16条我是节选的,特别是和湿相关的,给湿邪以出路,帮助退黄,显而易见,黄疸病里面,黄得甚,什么最重啊?小便不利症重,“瘀热以行”的概念,请大家再根据《讲义》理解,我请大家再看看,这样留有深刻印象,这就是和后来我们所学习的,《中医内科学》的,还有《中医诊断学》,讲黄疸的机理,是不一样的,“瘀热以行”,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一共几见“瘀热”?四见。《金匮要略》就这一条,涉及了“瘀热”,《伤寒论》里面,三见“瘀热”,它《伤寒论》里面说到什么了呢?(1).125条的抵当汤证,抵当汤证说“瘀热在里”,(2).238条的茵陈蒿汤证,提到“瘀热在里”,(3).263条,麻黄连赤小豆汤证也是这样,“瘀热在里”。我刚才讲了,“瘀”,病厦旁的瘀血,和气分的那个“郁”,意思不一样的,要说“瘀热在里”,实际上是湿热,包括现在我们所讲的肝炎各种病毒,那是湿热疫毒,具有传染性,湿热疫毒瘀于血分而发病,一定得是陷于血分,和瘀血相结,才发为黄疸,为什么我要这么强调?这是立足于张仲景的理论,他经方的配伍关系已经体现了,要想退黄,“活血黄自退”,所以,在北京的关幼波教授,最先提出来的就是这个观点,我觉得,刘渡舟教授的开门弟子,硕士研究生,是我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63级的学生,考入第一批的研究生,就是师从于刘渡舟教授,他的第一篇学位论文,就写的有关张仲景,在黄疸的证治上的认识,特别是病机上,对“瘀热以行”的见解,所以我们说,对于经典著作的深研细读,不仅是从理论上的提高和升华,更有利于临床实践,我总结这个病机,是指脾湿胃热所蕴积的湿热,它必须深入到血分,或者叫“陷于血分”,“溢于血分”,再行于体表,因此,以“四肢苦烦”,“脾色必黄”为特征,“脾色必黄”就标志着身目俱黄,而从“治湿当利小便”,应该有小便不通症,而小便要尿的话,那是什么颜色呢?也是尿黄,茵陈蒿汤证讲了如皂角汁的颜色。
  第1条原文,我把我的理解这么讲下来,现在,我请大家看,我们五版《讲义》,比别的《金匮讲义》好在哪呢?就是[选注],特别选了,唐容川对“瘀热以行”的理解,第二个,《补正》,“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脾为太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为发黄”,好了,第1条就讲到这里,这是有关成因,我给大家联系了第8条和第16条,因此,这里说它第1条,是论黄疸的病因病机,严格来说,第1条论的是湿热发黄,湿热黄疸,因为它落实的病因是脾湿胃热。
  现在我们来看,寒湿发黄的问题,寒湿黄疸,第3条,所以,他(仲景)是分条文,来论述病因病机的,第3条原文讲: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发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一类)
  阳明病,要说“脉迟”,应该联想到,什么证能够脉迟而有力啊?就是承气汤证,大承气汤是不是脉沉迟有力啊?包括手足濈然汗出,特别是第十篇的实热证腹满,讲到承气法的实证、热证腹满,那舌苔是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迟有力,我觉得好解释,有形之邪阻于胃肠,因此,它必须通腑泄热,但那个病再重,它不发黄啊,现在讲的,是阳明病脉迟,是迟而有力吗?因为现在要说的,是寒湿黄疸,一定是脉迟而无力。虚、寒是哪呢?就是我们那次引的“脏寒生满病”,脾的虚寒所致,因此,“食难用饱”,也证明它有腹满,它在什么地方强调有腹满症呢?从后面说,“虽下之,腹满如故”,虚寒性腹满可下吗?“当以温药服之”,一定是温补,绝对不能用下法,因此它说,“虽下之,腹满如故”,本来就有腹满症,教你再苦寒误下,那不更虚了吗?犯虚虚之戒了,从后面文字上,也印证了它应该伴有虚寒性腹满,虚寒性腹满的特点是什么呢?喜温,喜按,另外,按之软了,那是无形之气所致,这是一。第二,叫作“食难用饱”,为什么“食难用饱”?太阴虚寒,证明脾胃虚寒,我们今天已经复习过了,作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消化不了,纳不进去,不欲食,食少,吃进去又难以消化,因此,它就要“食难用饱”,首先来说,它食欲上的改变,是肝病黄疸最早出现的,我们在讲第一篇第1条的时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看是不是这样啊?纳差,腹胀的问题,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四肢苦烦”,倦怠,乏力,没有精神,都是这样的。所以,这都责之于脾,就是脾的虚寒,食难用饱,饱,真要吃饱了,“饱则发烦头眩”,为什么,这就是属于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职了,不仅是气机不利,升清降浊的功能亦失职了,该清不升,该浊不降,所以,浊阴若上犯,他(病人)就头眩,浊阴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为什么“小便必难”了呢?这又是湿浊无从去路,气化失司,小便不通,或者小便不利,小便必难,不管是湿热发黄,还是虚寒发黄,都涉及到湿邪没有出路,小便的不通利,必难,故造成“必发黄也”,现在它讲了,这是“欲作谷疸”,谷疸将作还未作,是发病早期的一个表现。大家看,是不是脾虚证在先啊,很早就出现了。
  “谷疸”的命名,实际上,顾名思义,提示了病因,与饮食有关,和脾运不健有关,刚才提到湿热疫毒,来提示它的传染性,如果从病因上来讲,饮食失节或者饮食不节,加上不洁,由饮食方面传染得来的,我认为,在这里叫作“谷疸”,是从饮食传染途径得来,这是“谷疸”的命名,“虽下之,腹满如故”,我已经说了,这都是责之于脾的问题,所以不能用下法,而应该温补,什么方?没提,再一次强调,辨证要点在哪呢?“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太阴脾虚,虚寒,当以温补,这个方药它没提,《伤寒论》里也没提,《伤寒论》里面说,“于寒湿中求之”,寒湿中怎么求之啊?那就得是温补之中散寒湿,这个方子,我们愿意引用,《医学心悟》程仲龄的,因为茵陈这味药,为退黄的主药,必用药物,它如果和清利湿热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就是专治阳黄,即湿热黄疸,如果针对寒湿的黄疸,就应该配合温中、补中的药物,特别是温热药物,祛寒,能够温中散寒湿的药,因此,可用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应该是这样的方剂,才是本证的正治法,这是有关第3条,论寒湿黄疸,等于再一次补充,谷疸也是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两种情况,因此,如果按照阴黄、阳黄的,属性来说,湿热黄疸的谷疸,属于阳黄范畴,寒湿的谷疸,就属于阴黄范围。这个病因,是针对谷疸来说的,但是,第3条是讲的寒湿黄疸,提示了谷疸的命名、谷疸的病因,为了说明酒疸,应该将2条和4条一起来讲,把它综合在一起,就把分类讲全了。
  首先看第2条原文,就像讲《痰饮病》篇,讲《水气病》篇一样,它放在第2条,就是把分类首先搞清,把一些基本概念先给你理顺,首先看看: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请你们看你们的《讲义》,是“伤肾”还是“伤紧”啊?印刷错误请改过来,为“伤肾”。
  这是第1段,讲谷疸临床所见的脉证,也从脉象来论述其病因病机,第2段: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这是说女劳疸,什么样的脉证,和谷疸有什么不一样,第3段,最后讲: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一类)
  我们把第4条和它一起联系起来,就是为了看酒疸的内容: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二类)
  首先我们来看谷疸,“趺阳脉紧而数,紧则为寒,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热则消谷是胃热,胃热当然了,咱们学那是消谷善饥,它应该是这样,这是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虚寒,则则讲过为什么腹满,为什么食难用饱?饱则发烦,食即为满,还是刚才我讲的“脏寒生满病”的,寒湿黄疸,叫作“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趺阳脉候脾胃,用“紧而数”来讲谷疸的特征,然后,又出现了一个插笔,这个插笔叫作,“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为什么说是“插笔”呢?本来在这讲趺阳脉的紧数,要说到谷疸,它应该如何表现的脉证,现在,又突然跑到“尺脉浮”上去了,这就是来区别女劳疸的脉象,通过脉象,要说到病因病机,趺阳脉,现在已经搞清了,在说谷疸,怎么鉴别?它用脉象上进行鉴别,关键词在哪呢?伤的肾,还是伤的脾,“尺脉浮”,大家已经知道了,脉位的不同,一个浮脉为例,主病不同,头前为寸脉,寸脉要浮,应该浮而有力为外感,关脉之后为尺脉,尺脉浮的话,在《虚劳》篇里面有一句话,叫作“尺脉浮为血虚”,现在要讲女劳疸,它的病因,我现在直接说,通过它的脉证提示的病因,包括命名,是因为房劳伤肾而肾虚有热,所致的黄疸病,叫作女劳疸,房劳伤肾而肾虚有热,咱们刚才一个说的是血虚,浮而无力为血虚,尺脉,若是正常的脉,摸起来也相对寸、关弱一些,那是正常生理现象。现在要说,它浮起来了,那肯定是不正常现象,而且是浮而无力的话,应该是伤肾,这就是告诉你,这还是一种用脉象,来推论病因病机的,所以,房劳伤肾的结果,一类,伤肾以后可以出现血虚,再一个,我说呢,这个热也可以造成血瘀,血遇寒则凝,遇热也是要滞,因此,在房劳伤肾的问题上,一类是血虚,一类是血瘀,而本篇里面所举的,女劳疸的一个证治,叫作硝石矾石散证,是针对女劳疸兼有瘀血的证治,它临床表述的,也是兼有瘀血的征象,病因病机就是由房劳伤肾,而肾虚有热,热则血瘀,这么来考虑。谷疸的问题,伤脾,我刚才已经讲过了,不管是湿热,还是寒湿,最终影响了脾运,插笔,是拿女劳疸和谷疸进行比较,进行鉴别,然后再说,“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心黄,名曰谷疸”,首先,我们来看,谷疸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啊?“食谷即眩”,刚才说,“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那是寒湿,现在讲的湿热谷疸,我刚才讲的“寸口脉浮而数”,最后归结到脾湿胃热,和“风寒相搏”的意思一样,因此,这一段讲的湿热谷疸,和第3条是有比较的,有鉴别的,湿热谷疸特点是什么呢?“食谷即眩,和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这是湿热阻于中焦,郁闭于脾,阻于中焦,造成的食谷即眩,这个“眩”,我也说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一样的道理,“谷气不消”,也是这问题,不能运化,不能消谷,“胃中苦浊”,什么叫“胃中苦浊”啊?再一次用“苦”字,来表示这个症状比较重,比较突出,我们《讲义》有个[词解],“苦浊”,苦作病解,浊,指湿热,下面那个“浊气下流”的“浊气”,也是指湿热之邪。那么,胃中苦浊,这种湿热之邪蕴积在中焦,郁闭在中焦,当它下流到哪呢?也就是说,从脾胃上不能够通达了,水液代谢就要出现麻烦了,结果就影响到小便不通了,他(仲景)特别说“热流膀胱”,什么叫“阴被其寒”,就是说,太阴脾寒不通运湿,胃热又搏结,流注于膀胱,则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所以就发生了谷疸,“阴被其寒”的意思,我再把它重说一遍,“阴被其寒,热流膀胱”,是总结上面所说的这些,“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包括脾运不健,谷气不消的情况,出现小便不通,就是由于“阴被其寒”,是太阴脾的运化不好,湿热下流于膀胱,这是一个总结词,总结以上,一方面,是因为太阴脾虚,被湿邪所困,另一方面,又有热,阳明胃的浊热,因此,是脾湿挟胃热,而影响到膀胱的气人,小便不利了,也就是说,湿热之邪无从排泄,于是,它就要郁蒸而发黄,成为谷疸。那么,谷疸的最突出特征,还应该身体尽黄,发生了黄疸,这个黄,究竟是颜色鲜明如橘子色啊?还是薰黄的样子啊?我们讲完第9条、第10条,再回过头来看,自然就知道了,作为湿热谷疸,身体尽黄,应该是什么颜色?尽管他说“阴被其寒”,那是因为太阴脾湿的问题,还是一种湿热发黄的谷疸,下面,再看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特别要提起注意的就是,我说了,黄疸的发病和小便不利有关,小便必难也好,小便不通也好,这是造成了,不管是湿热,还是寒湿,无从排泄,是发黄的一个原因,现在,女劳疸,既然是伤肾,它怎么还小便自利呢?怎么理解,刚才我已经讲了,女劳疸,它是房劳伤肾所得的,为什么小便自利?湿热没有影响到膀胱,所以,小便自利,影响到哪了?请大家看,“额上黑”,肾之色外露,额上黑,应该是就前额,那一小块黑啊,还是别的部位上还有?这就是根据临床所见,我讲完女劳疸到底怎么回事再说,“微汗出,手足心热”,一到傍晚,或晚上即烦热,这种烦热是手足心热,再加上潮热汗出,你们说,它这是什么热啊?阴虚而热,通过他所描述的脉证,叫做劳房伤肾了,伤肾以后,出现的是阴虚内热的情况,所以,“午后薄暮即发”,是湿热,还是虚热,已经讲了肾虚,阴虚,因此,它不存在着膀胱的湿热,所以,小便没受到影响,如果说应当有湿热,相对来说不重,而是肾阴虚为重,为突出表现,湿热得有,或者说不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你比方说“腹如水状不治”,为什么啊?当它疾病发展到都累及到肾了,而且出现腹水了,咱们刚刚讲过水气病,重不重啊?那确实是不好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觉得,根据黄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说,临床湿热为患的黄疸最为多见,寒湿也不乏,但是早期的话,或者初起阶段,以湿热或者寒湿为患,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穷必及肾的时候,也就出现肝硬化腹水,或者病情恶化的时候,它就表现为肾虚有热,血虚或者血瘀,而不一定去追究它,是不是房劳伤肾所得,我觉得,它是叙述了黄疸的疾病,逐渐发展过程,由脾,最后要累及到肾,是这样的一个慢性过程,因此,你要看,慢肝(慢性肝炎)的病人,整个疾病最后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不是这样啊?它那个黑,仅仅是额上黑吗?我觉得,都有点晦暗,不光泽了,应该说整个的机体状态,都开始走向衰弱,或者走向不治,预后不良,我觉得,女劳疸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它为什么要命名为“女劳疸”?就是因为伤肾的原因,最后提到酒疸,酒疸,就是“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酒助湿生热,显而易见,这种湿热内蕴,伤及中焦,那么,它伤及中焦以后,湿热为患,那就证明,酒疸只有湿热型,没有寒湿型,湿热,而且这种胶着,阻于中焦的话,它表现得“心中懊憹”,为什么说心中懊憹啊?是湿热内蕴的表现,当湿热中阻,“不能食,时欲吐”,这是酒疸的特点,特别是后面,比方说酒疸的治疗,栀子大黄汤证,直接说“心中懊憹或热痛”,再看第4条,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不只是心中热,因此,有小便不利症,湿热没有出路,当它湿热上扰的话,就是一种懊憹,或者心中热,当中阻的时候,“不能食,时欲吐”,当它(湿热)下注的时候,小便不利,而且足下热,这是酒疸的典型证候。
  休息,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