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9讲

  第59讲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

  好,我们上课。
  19条,这个部分,我觉得经典的语言,在于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对于《水气病》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对于我们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为什么说,“血不利则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义来讲,他是要命名,什么叫“血分”,因为有一类的水肿病,是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请大家看20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二类)
  首先来说,作为月经血,它为什么会影响到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这说明是由血病,而影响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肿,病机上,应该理解成,是瘀血阻滞水道所致,也就是说,什么叫“血分”呢?他用原文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经水前断”表示月经先闭止,闭经的表现,结果,“后病不”,《金匮》开始第一篇的时候,我们讲,杂症辨证要分先后,病有先后,治有缓急,现在,月经病的闭止情况和水肿,谁先谁后呢?“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难治”,为什么“难治”?首先来说,病因病机上,刚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为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瘀血阻滞水道了呢?这是因为阳气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经闭,阳气不足。因为反复讲肺、脾、肾、三焦、膀胱,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定要联系19条原文,因为是少阴脉细,肾阳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条的后半部分,什么叫血分,和20条的什么叫血分、水分,联系起来看,我首先点到了,之所以叫做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水血互患,相关的疑难杂证,从痰、瘀相关的理论理解,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现在,具体来说什么叫血分,我们通过少阴脉细,来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哪的阳气不足呢?肾的,在男子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或者说经水不利、经水的闭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经闭,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此病为什么难治?我认为,它之所以阻滞水道,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因此,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治疗上,必须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活血化瘀不象利水那么容易,你必须得祛除瘀血,使小便通利,水肿才能解决,因此,“此病难治”,是指治疗需要一段过程,什么方?没提,说难治,我们也得治,而且临床常见这种病证,月经不调,出现水肿,特别有经前紧张症表现的人,她首先,月经前乳房胀、疼,心烦,眼睑浮肿,非常明显的,也有的表现为大便溏,或者是不爽,兼有湿证,所以,这属于肝脾不调的性质,血分不通,是因为有肝脾不调的原因,在《妇人三篇》里面,比方当归芍药散,妇人妊娠腹痛和妇人杂病腹痛,妇人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232页: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这个字我念的是“[xiu]痛”,也有念“[jiao]痛”的,两个含义不一样,一个,是属于腹中急痛的话,是念“[jiao]痛”,若是绵绵作痛,病势缓的,就念“[xiu]痛”,是小痛的意思,我就念成“[xiu]痛”了。病因上,我们第5条原文[提要]说了,论述妊娠肝脾不和所造成的腹痛,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就是,请看这个方的组成,有归、芎、芍齐调肝血,我曾经给大家讲过这个问题,正好归、芎、芍三味药走血分,因为肝藏血,女子以肝为主,方中归、芎、芍,三个入血分的药都具备了,茯苓白术、泽泻,可以帮助健脾利湿,可以概括为,三个入水分的药,因此,这六味药组成的当归芍药散,它就有调和肝脾的作用,因为有气血瘀滞的问题,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张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特别是通过调和肝脾,来化瘀利水,对于我刚才讲到的,妇人经前紧张症,伴有眼脸浮肿、浮房胀,心烦、易怒这样的一系列症有效,有的女患经前期还出现小痘痘,即脸上痤疮经前期加重,这些都属于肝脾不调所致,有肝郁而血滞,脾虚而湿盛这种情况,所以,要调和肝脾,用什么方?当归芍药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它就是通过调畅血分,使瘀血阻滞的问题得到缓解,月经就随之而来,所以,说难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这种月经调整,有的时候需要看,三个月的周期情况,有的可能一方而愈,这就根据,她瘀血阻滞水道的程度来说。
  再一个,更加常用的方,我觉得就是逍遥散方,逍遥散也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够,加什么药比较合适呢?益母草,即坤草这味药,单味作用就是化瘀利水,既能够行血,又能够利水,为什么叫做“坤草”?女子专用,男子不是不能用,就是说,对女子的这种血分病有特效,能达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作用,这是关于血分。
  从他(仲景)简短的一句话,就说和月经病是相关的,先月经闭止,“前断”,“而后病水”,发生水肿病,为什么难治?因为它在病因病机上,是瘀血阻滞水道,瘀血阻滞水道怎么来的?是通过19条说的“少阴脉细”,标志着肾阳的不足,而且,有血少的血寒而凝的意思,因此,月经不畅、月经不利,不通才是经闭,月经闭止,这个病机还是侧重在瘀血阻滞水道,它还伴有小便不利、水肿,首先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血行则水行通利,所以,得有活血调经的药物,活血调经需要一段时曰。
  关于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这叫“水分”,此病易治。说它好治,是相对而言,这么一说,它的病因病机就好解释了,是由水病而影响到血分,水液阻滞血道,水病就浅,所以,当通利水道以后,月经自下,因此在治法上,我觉得,确实比较容易一些,比方我们反复讲,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化气,又能解表,而且桂枝也能够通阳、通血分,所以,用五苓散,先通利水道,然后,月经随之而下,这就是特指月经病出现的水肿,也包括象经前紧张症这一类疾病,或者说,有不明原因的水肿,有的时候你通过调经,也可以达到消肿的目的,有这样的一个调治作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或者四苓汤均可用于此病,如果说这浮肿,尤其是临床表现,不仅是眼睑肿,下肢也肿,而且月经前表现明显的患者,你甚至可以给她加一点大毛,就是大腹皮,消肿作用很好,就是我提示用益母草,应该对症,不管是“经水前断,后病水”的“血分”,还是“先病水,后经水断”的水分,效果均好,当然,在底方上有区别,“水分”以五苓散打底儿,其中桂枝,有通阳、通血道的作用,那么,你加上益母草,或者是再加上大毛,有利于水道的通利,而且达到调经的作用。
  这是关于19条和20条,提出的和妇女月经相关的,一种水肿病,这确实有临床意义,水湿和血瘀的关系,久病入络,都是可以考虑的,我们《讲义》上,还特别引出月经病和冲脉的关系,请大家看167页,第1行,因为女子的月经和冲脉相关,而冲脉又和肾有联系,《灵枢·动腧篇》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因此,讲“少阴脉细”,是阳气的不足,血寒而凝,故在妇女则月经闭止,月经的来源是血,经闭后发生水气病,显然是和血有关,因此叫做“血分”,这就是把19条的后段,和20条联合起来,就是让你回答,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这可以作为概念题,也可以作为鉴别题,两者(“血分”、“水分”),有什么区别啊?为什么“血分”难治,而“水分”易治?就在于我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它临床表现的先、后病,怎么治,病在血分,以活血调经为主,而水分病,就应该通利水道,兼以调经,好了,这是20条,讲完了。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下,有关四水之外,他又提到了五脏水的问题,这就算一般了解,是13条心水、14条肝水……在165页,13条~17条,五脏水,这可以说是张仲景在他当时,对于一些医家对水气病,水在五脏脉证的一个总结,他兼收并蓄,放在本篇里面,可以说是帮助我们,便于在临床上,按照脏腑经络辨证,给予提示,看心水13条: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三类)
  14条:“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三类)
  15条:“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三类)
  16条:“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三类)
  17条:“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三类)
  我觉得,不管水是在哪一脏,它共有的症都是肿,第二,如果水湿增加的话,就表现为腹水、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难,包括肝水中,为什么叫做“小便续通”呢?就是尽管肿势很厉害,但是,它还可通利,只不过时少、时断,而不是一点儿都不通,这都是涉及到小便难,小便不利、或者小便续通。现在我要说,不要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号,“心水”是不是心脏性水肿啊,“肝水”是不是肝性的腹水啊,“肾水”是不是肾性腹水啊,不能这样一一对号,但是,它可以启发你,脏腑经络辨证,在临床所见的一些表象,你比方,特别是“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这都是按照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包括了腰、脐,外阴,特别是“其足逆冷,面反瘦”,更是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手足逆冷”,是肾阳虚衰的表现,这仅作参考。这是这5条里面,关于五脏水肿的证候,大家自学。
  下面,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关于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涉及到第18条、第11条,首先来看第18条,18条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大家已经共知的,到目前《中医内科学》里面,也是推崇这个治疗原则的指导意义,第18条说: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一类)
  这是对水气病,提出的一般治疗原则,必须遵照,“诸有水者”,说凡属于水肿病的病人,怎么办?首先他说“腰以下肿”,为什么拿“腰部”为界,腰为肾之外府,我们说,它的病机要点,应该是责之于肾,因此,拿腰部来定病位,判断肿势,“腰以下肿”,从阴阳属性来说,“以下”,病属里、属下,阴阳属性为阴,从脏腑的辨证上,它应该和谁相关呢?肾与膀胱,我们说因势利导的治法,应该是祛邪(以水邪),居于近处而驱之。现在,病位离膀胱近,就应该“洁净府”,就是《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提出的,叫做“洁净府”的办法,利小便,“腰以下肿”,为什么要“当利小便”,这在原因上,就说邪居之处,就其近处而驱之,因离膀胱最近,所以采取“洁净府”的办法,这都是按《内经》的思想,因势利导,要利小便,使水邪要有出路,象打开一个闸门一样,让水邪得以通利,肿就能消。“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同样道理,怎么判断的呢?病属腰以上,属表、属上,为阳,就应采取“开鬼门”的办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示,“开鬼门”,汗法,打开鬼门,给水邪以出路,不管是发汗,还是利小便,都是“因势利导”法,为什么叫“开鬼门”、“发汗”?我从脏腑上来说,肺合皮毛,所以,对于体表的水邪,打开出路,就是用汗法,“开鬼门”的办法了。
  这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体现,实际上就象我们《讲义》,所说的[按语],这里为治疗水气病提出来的原则,临床实践指导性,价值很大,它并不能代替水肿病的具体治法,因为人体的脏腑经络,内外上下都是密切联系的,同时,患水肿病的脏腑,也常常互相影响,因此,对于发汗法和利小便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这一个治疗原则,只能适合于水气病的实证,而且临证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可以汗、利两法并用,但是,必须是属于实证,或者是病初,才可这样的应用。比方说,五脏水的话,你要分阴阳属性,什么为阳?什么为阴?我认为,心、肺居于上,可按在上、在表,或者是为阳,肝、脾、肾就为阴了,肺水和心水就可以汗法吗?不可能,还得是具体病证具体分析,这就是一般的阴阳属性,咱们就这么讲的,再说脏腑辨证离何而近,肝、脾、肾属阴,完全利小便吗?那也得看辨证,比方说,11条就提出来的是逐水法,若真是深重到,石水、正水的程度,属于肝水、脾水、肾水这情况,发汗、利小便也不行,这里说实证用,久病必虚,要是标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应用逐水法。

  下面,请大家看11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二类)
  这就是把水气病,严重情况下的表现,概括为什么呢?一个是“目下有卧蚕”,这个卧蚕还是说水肿,眼目水肿得明显,象卧蚕一样,这里可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的,因为卧蚕匍匐的话,得先把身体拱起来,再慢慢放平,在往前进,这里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目窠上肿,但是,不是说风水,是水肿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了,“面目鲜泽”,这是来说水肿的外象,表示光亮,和有留饮“面目鲜泽”,意思是一样的,是水证,“脉伏”,沉伏于里,“其人消渴”,这也是来说明津液,不能被化生,也不能上承,因此,这里的“消渴”,是一个口渴隐隐的症,不是消渴病,“病水腹大”,已经出现腹水,小便不利也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已经有腹水的情况,“脉沉绝者”,这是说水势非常的明显,沉伏于里,沉绝的程度,所以,这种肿势严重,急则治标,就采取“可下之”。“可下之”,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所说的“去苑陈莝”,要把这种瘀滞打开,要通利水道,就得用不是一般的利小便法,而是攻逐水邪,峻下逐水之义,叫做“可下”,这是功效,采取峻下逐水法,没有出具体的方药,这证明了,张仲景也让你,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用药,什么方子可以借鉴呢?也等于启发你,把《水气病》篇,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学习,象《痰饮病》篇里,提到的十枣汤,是不是逐水法啊?而且也体现了,顾护胃气用10枚大枣,送服三味峻下逐水药,还有就是己椒苈黄丸,我特别强调了,它有强心利尿的作用,不管是肺心病的心衰,还是心脏性的水肿,肾性的水肿,都可以用己椒苈黄丸,所以,这是两篇合起来,作一个启发。
  关于治疗原则,涉及到18条和11条,11条表达水肿的严重程度,就不用按条文那么记了,就记住,它原文所说的严重情况,最后说的也是,“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肿势特别严重的时候,汗、利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用逐水法,峻下逐水,“可下之”,好了,在这些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现在看一下,在它的具体方治上,给了哪些启发,首先说风水证治,风水证治,先看23条原文,一类条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一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原文写的是“不渴”,[校勘]《心典》说“脉浮而渴”,为什么“而渴”?这“不渴”和“而渴”,可是两回事啊,这得有根据,怎么知道他得有渴证呢?越婢汤里用了半斤八两的石膏,一定是有郁热的,所以一定有渴症,若不渴,就等于方和证不符了,这不能死记,原文说“脉浮不渴”,应该记住“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赵婢汤主之”。
  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说有热,再给大家补充汗出,我说有郁热的问题,这从23条也得到印证,说“风水恶风”,我已经解释过了,因为它和外感风邪相关,风主疏泄,风为阳邪,所以,因风而致水,病在表,作为风水,它一定是表现为恶风,有一系列的表证,现在说“一身悉肿”,刚才说谁“一身面目洪肿”啊?皮水,也是形容肿势非常的快,突然地就肿起来了,这写的是“一身悉肿”,“悉”,范围副词,全都肿了,也来说风水面目肿大,“视人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都是来证明它的肿势,程度和它的迅急,具有风邪的特点,所以“一身悉肿”,也是表示其肿势迅速蔓延,周身肿起来了,“脉浮”,这也是水邪和风邪在表,为什么“渴”?刚才我也说,从方测证来说,它应有热,热在哪里?应该说是和风邪化热有关,肌表虽无大热,但是,内里有热,因此,这还是要涉及到,不仅要给水邪以出路,采取发汗法,而且要兼清郁热,这种郁热,从石膏半斤八两的量上,也能看出来,是肺、胃的郁热,出现了口渴,才可以用越婢汤。这个“自汗”,坚决不能理解成表虚自汗,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迫汗而出,因此,是连续不断地有汗出,这个“自汗”,是应该加引号的“自汗”,“无大热”来表示肌肤无大热,总出汗,肌肤不热,但是,里热并不能随着汗解,用越婢汤治疗,什么法?尽管有石膏,一定是发汗法,“开鬼门”,因为我已经说,风水是表中之表,邪气“在表者,汗而发之”,因此,符合“开鬼门”的办法,这是越婢汤原方,我在上次讲第七篇的时候,侧重讲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是饮热互结的情况,作为越婢汤,一定是怎么样啊?因为石膏用八两,现在,我们作一下比较和分析,第七篇的越婢加半夏汤,在86页,看越婢加半夏汤的成份,麻黄用了六两,石膏是半斤、八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就是越婢汤加上了半夏,作为越婢汤的主方的含义,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叫做“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发越水气靠谁?就是麻黄,石膏重于麻黄,这样的配伍,就是越婢汤的重点,石膏半斤八两多于麻黄,起什么作用呢?发越水气,为什么要兼清郁热,若肺、胃的郁热不清,它就是要薰蒸迫汗,所以,“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至于甘草、大枣,这都是补中益气的作用,生姜是配合麻黄,加强辛散温通之力,发越水气,不然的话,你看看,半斤八两的辛、甘、寒之药,量是比较大的,取其兼清郁热的作用,重点要发越水气,靠麻黄和生姜相伍为用,宣散发越水湿,一定是辛、温,辛散温通,因为从肺来发越,因此,它是一种宣散水湿的作用,配合石膏,兼清郁热,除其口渴,止其汗,这是越婢汤的方义。
  请看“方后注”,“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这里面加炮附子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加炮附子?附子本来是辛、热之品,是温经复阳的作用,为什么要加它?特别强调的是“恶风者”,他汗出,不是属于郁热逼迫汗出嘛,怎么还恶风了呢?不是已经强调,“自汗出”不是表虚、不是气虚吗?为什么要加上炮附子了呢?这就是,认为汗多,它伤阳,能通过附子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作用,却不是用白术、黄芪,象玉屏散的那种止汗法,所以我说,首先得把“续自汗出”理解了,它不是表虚自汗出,而是肺胃郁热,迫汗而出,但是,汗出过多以后伤阳气,因此,用炮附子辛、热之品,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之力,这是加炮附子一枚的道理,再说“风水加术四两”,当时在张仲景时代,“术”都是白术,不是苍术,加白术,显而易见,是什么作用呢?我们刚才说,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如果加上白术,就能更好地健脾祛湿了,等于表里同治,因此说,风水的主方是越婢汤,但从“方后注”,他又给你两个加法,一个是“恶风”,如果是阳气被伤的话,加一枚炮附子,达到温经、复阳的作用,以止汗,如果觉得宣散水湿,仅用汗法也容易伤表气,加上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尽管主张用汗法,但是,它时时要顾护阳气,散水祛湿的同时,要顾护阳气,我们在第二篇,已经讲过了三个方子,比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里为什么要加术?虽发汗不得过汗,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麻杏苡甘汤,对有化热倾向的,要把它变成辛凉剂,从辛湿剂变成辛凉剂,如果表虚的话,是用防己黄芪汤,都属于汗法范畴,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现在,我们这也是,为了使水气病的水湿有出路,从汗而解,也是不要过汗,包括它自己的“续自汗出”,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也要防止它由于汗出连续不断,而伤了阳气,加上炮附子,因为它恶风了,如果说,使它这水气从汗解,不伤及阳气,应该用白术健脾除湿消肿,使它表里兼治,这都是有关系的。比方说,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三附子汤”里面,我们讲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还有甘草附子汤,也是时时顾护阳气之义,现在加炮附子,同样的道理,这是风水的挟热证,一定是兼有郁热,因此,也可以叫做风水挟热证,挟热的标志,就在于“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这是风水,“一身悉肿”,但是有渴证,有“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就表示这个证了,风水的第二个方子。
  在22条上,就是防己黄芪汤,这个方子已经在第二篇讲过了,我们作为一个复习,为什么一方能够两治?“异病同治”的意思,防己黄芪汤,既可以治同湿在表表虚证,现在是风水在表表虚证,条文一样,就是一字之差: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一类)
  多出一句“腹痛者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在第二篇治疗风湿在表,还是在《水气病》篇里面,治疗风水在表,一定强调的是表虚证,因为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参考书,将表虚证改成气虚证,因为有黄芪,就说成风水在表气虚证了,一定是前后一样的,一个方能够既治风水,又治风湿,因为病机相同,证候相同,治法才相同,因此,一律都是在表而表虚,用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它是配黄芪,来加强补卫固表的作用。防己是利水除湿的作用,这和我在第二篇讲的道理,是一样的,腹痛加芍药的作用,芍药是一味酸敛的药,在这里面,强调它缓急止痛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血痹,而止腹痛,腹痛加芍药,加白芍,通血痹而缓急止痛,这就是多出来的这句话,实际,防己黄芪汤在第二篇,在“方后注”里面,也是讲了这个,请大家看一下31页,简单地来说一下,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和白术配合除风湿,甘草和姜、枣调和营卫,在“方后注”里面,第一,是“喘者加麻黄半两”,第二,是“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所以,这里,直接在条文里面,写出“腹痛加芍药”,就是通血痹,而缓急止痛,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治疗风水,就是这两张方子。
  休息以后,接着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