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0讲

  第60讲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我们今天上课,要讲的是有关证治方面的皮水证治,我们已经涉及到第5条,现在把25条联合起来看一下。首先说第5条,它讲了皮水挟热证,用越婢加术汤,这个方子,一定是理解为是汗法的代表方,但是,因为它出现的情况,就象原文所讲的“一身面目洪肿”,皮水,皮里之水,这个“里水”绝对不是指石水、正水,因为皮水的病位和脾、肺相关,脾不能很好的运化水湿,肺又失宣发,这样就不能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此,出现了小便不利,肺失宣的话,因为肺合皮毛,泛溢到皮里的水气,如果既不能从汗出,又不能从小便而解,这必然会郁于肺胃而发热。所以,越婢汤在这里面要发挥的作用,是发越水气,兼清郁热,为什么还要加白术呢?白术是一味健脾利湿、祛湿的药物,所以,加白术的意思,就是要除肌表之湿。我说发越水气,也等于是通过发汗法,来发散在表的水气,因此,作为越婢加术汤,特别是大家看到,“一身面目洪肿”的症状,说明周身面目皆肿,而且肿势也很大,不是一般的,因此,得采取,“其在表者,汗而发之”,这是越婢加术汤证,下面,我要说25条,它是用“里水”二字,代表了第5条所言那些内容,一证两方,提到了“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二类)
  请大家看一下,甘草麻黄汤所主治的证,是什么证,方剂只有甘草和麻黄两味药组成,其比例是1:2,甘草二两,麻黄四两,用麻黄的道理显而易见,也是通过它的发汗力,要解除在表的水湿,甘草在这里面就是要和中,对麻黄的发汗力,要有一定的牵制作用,所以,以方测证,它一定得主治皮水表实无汗证。所以,两方若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一个越婢加术汤证,是在热的问题上,一个甘草麻黄汤证,是在汗的问题上,越婢加术汤证,它有肺胃之郁热,因此,一定在发汗之中,要兼清郁热的作用,作为甘草麻黄汤证,正因为它没有郁热,因此,就针对在表的水湿,用汗法就可以了,两个方证之间,一个是肺胃郁热熏蒸而汗出,是越婢加术汤证,一定要有石膏在其中,兼清郁热,作为甘草麻黄汤证,因为是表实无汗证,所以,它就是直接发汗,发汗宣肺,利水和中。请大家注意一下,甘草麻黄汤在煎煮法上,这个要求依然是仲景一贯的作法,对麻黄,要求先煮麻黄,去上沫,我们在讲葛根汤的时候都说过了,麻黄一定要先煮,去掉上沫,这有它的道理,就是防止心烦,麻黄碱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然后,再把甘草内入,“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这就是一次服1/3的量,然后说“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可见,在没用甘草麻黄汤之前,它是无汗的,而且,为了保证水气能够一汗而尽,配合甘草麻黄汤的发汗力,要盖上被,令他(病人)发汗,但是,切不可如水流漓,而且说,如果一汗,不汗的话,水气没有尽除,还可以再服药,水气尽除则止,同时,在发汗的过程中,要注意慎风寒,不要再外感风寒之邪,这是关于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两方证的比较,甘草麻黄汤证既内无郁热,外又表实无汗,因为他平素体质上,可能不存在着阳气偏盛的情况,因此,即或是皮水发病,在早期的时候,并不见郁热证。这是关于甘草麻黄汤证治,
  在这里,我要加一个[按语],第一在本篇里面,所用的方剂使用麻黄的情况,在10首方剂里,有6首方剂用麻黄,所以,麻黄,在《中药学》里面,是第一味药物,其功效讲的是发汗、平喘、利水,就是因为它既能上宣肺气,又能够下输膀胱,利水道,因此,在水气病里面,可以说显示了它作为主药的功用。第二,就是在《中风》篇,第五篇的[附方]里面,讲到了《千金》的越婢加术汤,当然,《千金》里面,也是转载了张仲景的这个越婢加术汤,其中,他(孙思邈)提到了,“腠理开,汗大泄”,这个记述,实际也说明了越婢加术汤证应该有汗,这个汗,由于肺胃郁热熏蒸来的,是内热所迫,而甘草麻黄汤证,属于皮水表实无汗证,所以,两个方证要进行鉴别,这里我谈的这两点问题,也有利于我们对今天讲的25条,把握原文的精神实质。

  下面,我来讲24条,第24条,请大家看原文: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一类)
  这里面有一个[词解],叫做“四肢聂聂动”,聂聂动是形容其动而轻微,不自主的肌肉跳动,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认为,皮水,它对在表的阳气有阻遏,所以,这个方证,我们给它定为皮水阳郁证。首先说“皮水为病,四肢肿”,和前面所讲的“一身面目洪肿”,是一个意思,肿在四肢,而且是皮肤中,所以,仲景用原文把它表述得很清楚,讲的是皮水,而且在四肢肿的情况下,伴有聂聂动,这和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紧密相关的,脾运功能不健,因此,水湿归于四肢,而表现为胕肿,水湿郁遏阳气的结果,“聂聂动”的[词解],作为本科生必须会解释,什么叫“四肢聂聂动”,是不自觉的一种肌肉跳动。怎么发生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在四肢的水气,皮水,水湿郁遏阳气的结果,是水气和正气相搏、相争,所出现的情况,也可以说,水气和在表的卫气相搏、相争,水气和在表的卫气相搏、相争,出现的一种轻微跳动的感觉,或者能够看到肌肉跳,或者是自己感觉,有轻微的跳动,这也说明它水气过盛,阳气被水湿所郁遏,也证明阳气不宣了,防己茯苓汤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说方中有桂枝、茯苓,而且茯苓是六两,有通阳化气利水之义,桂枝配茯苓,茯苓又是重剂,所以,通阳化气利水的作用,存在着,阳气被郁的情况怎么解决?这里有防己和黄芪,走表祛湿,黄芪和防己的配伍,我们在防己黄芪汤[方解]里面,已经解释过了,即走表祛湿,能够使皮下之水从表而解,还有就是,桂枝和茯苓,我说通阳化水,实际是从小便而出,所以,这个方子既走表,也走水道,也可以说是汗、利两法,但是,作为苓、桂为主药,还是利小便法为突出的,特别是桂枝和黄芪的相伍,还有通阳行痹,鼓舞卫阳的作用,那就是说,因在表的卫气,在表的阳气被郁,不宣,所以,桂枝和黄芪相配伍,有一种通阳行痹和鼓舞卫气的作用,还有,就是甘草的调和作用,特别是黄芪在其中,不是按表虚证的治法,去固表,而是用黄芪和甘草配伍,加强健脾制水的作用,为使脾气旺盛,它还有培土以制水的功效,所以,还可以预防肾水的上泛,以免加重水肿的病势。
  关于防己茯苓汤证,和防己黄芪汤证,这两个方证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我用一个表格的形式,来给大家作一下比较,这两个汤证,我想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比较。
  防己茯苓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同
  均是治水气在表,同用防己、黄芪、甘草
  异
  证候
  皮水阳郁证
  风水在表表虚证
  组成
  防己黄芪汤-白术
  +茯苓、桂枝
  +白术
  病情
  肿势为重,祛除在表之水邪,作用较强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重)
  功效
  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益气固表、化湿利水
  一个,要比较相同点,相同点,均是治水气在表。在方药的药物应用上,同用防己、黄芪、甘草三味药,这是相同点。所说的不同点,我想从这么几个方面来鉴别,首先说证候上,我们刚刚讲过防己茯苓汤证,治的是皮水阳郁证,防己黄芪汤证,是属于风水在表表虚证,这在证候上,两者的鉴别,防己茯苓汤证是属于皮水阳郁证,防己黄芪汤证是属于,风水在表表虚证,这是证候上的不同。在组成方药上,我刚才已经说了,防己茯苓汤里面,是防己黄芪汤去掉了白术,加茯苓、桂枝。作为防己黄芪汤,有防己、黄芪、甘草,再就是白术了,就这么组成的,因为同用防己、黄芪、甘草,加上白术,这就是防己黄芪汤的成分,在用量上,请大家注意一下,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是各三两,茯苓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作为防己黄芪汤证,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它的量参差不齐,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参照《千金·卷八》的剂量,是比较标准,可供参考。关键我要说的,防己茯苓汤中,茯苓是六两,而且有桂枝的配伍,桂枝是三两,而黄芪的量,防己茯苓汤的防己和黄芪各三两,多于防己黄芪汤的防己一两,和黄芪一两一分,这在用量上有明显差异,因此,从病情上来讲,肿势,一定以防己茯苓汤为重,不然它不能有苓桂剂的通阳化水,而且用量较大,这是从肌表之水肿势上来说较重,也就是说,它从条文上说,四肢肿,而且包括前面讲皮水,“一身面目洪肿”,所以,防己茯苓汤的“四肢肿”,且“聂聂动”,说明它肌表之水的肿势比较重,从祛除在表的水湿之邪的,力量来说,作用比较强,那就是通阳化气的功效上,依靠苓、桂配伍,通阳化气利水,再有我说,既可汗又可利,表里分消。而防己黄芪汤,它是针对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证,特别是汗出、恶风为重,证明是表虚为重,因此,用这个方子,重在益气固表,化湿利水,或者说利水消肿,都是这样的意思,这是防己黄芪汤,重在解决表虚的问题,随着固表止汗,同时解决水肿,这是两个方证,我们比较了异同点,这两个条文都是一类条文,本科生一定要把握住,怎么鉴别,都是在表的水气,一个是阳气被郁,一个是表气已虚,在方剂上,用药相同,都用防己、黄芪和甘草,但是,量的不同,主、辅、佐、使的配伍意义就变化了,所以,相对来说,防己茯苓汤针对肿势为重,祛除在表的水湿作用也较强,所以,它的功效,在于通阳化气,汗利两用,表里分消。防己黄芪汤就是益气固表,化湿利水消肿之功,好了,这就关于第24条。
  下面,我们接下来再要讲的,就是27条,蒲灰散,同学们一定会记得,我刚刚讲过的,是十三篇治疗小便不利证,提到了“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还有“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一证三方,是属于同病异治,提出的“蒲灰散”,讲到了它本方治疗湿热小便不利,也可以后世用于治疗热淋。现在我们要看,它用在《水气病》篇里面,叫做:
  “厥而皮水者,灰散主之。”(三类)
  “厥而皮水”,那也就证明,这个皮水兼有手足逆冷,它没达到厥冷的程度,为什么又叫“厥”呢?也是阳气被郁所致,叫做皮水“手足逆冷”证,也就是说,蒲灰散,它既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的小便不利,或者是热淋,湿热淋都可以。现在,要用蒲灰散来治疗皮水,兼有手足逆冷,还应当兼有什么症呢?从方测证来说,既然能够清利湿热,它应当兼有,比方肿势比较明显等症,作为皮水身肿,本来肿势就重,尤其也是一种阳气被郁的情况,按之没指,不恶风寒,小便黄或热、短少,以及舌苔黄腻这样的一些湿热症状,应该相兼,所以,应该补充,不仅是手足逆冷,应该伴有一些湿热证,还应当具备皮水自有的症,就是皮水肿势的问题,比方说湿热的问题,小便短少、黄,舌苔的黄腻等等,至少是这样,偏于湿热型,那逆冷的问题怎么解决啊?就得通过利小便、清湿热的办法,把阳气得通,手足逆冷的症才能随之解决,因此,蒲灰散仍然是一个,清湿热、利小便作用的方剂。我讲的皮水,手足逆冷兼有一派湿热证候的同时,仍然用蒲灰散来治,这就证明,仲景教给我们的,不是看症状,而是要辨证候,证候的落脚点,落在湿热上,阳气也是被胡的一种情况,小便不得通,量少或者色黄,就得采取什么治法呢?令阳气得以伸展,得以宣通才行。叶天士总结,这一条用蒲灰散来治疗,体现的是“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我觉得,在这一条上体现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通阳不在温”,比方刚才我们讲,防己茯苓汤要解决阳气被郁的情况,它就加重茯苓用量不说,还得配上桂枝,茯苓用到六两,而且用桂枝来化气兼解表,也要利小便,给湿邪、热邪以出路,但是,它(本方)并不是用温药,而是用蒲灰散这样的,既能够清湿热,又能利小便的方药,有人说,这蒲灰散到底怎么用好?一类,就象我们《讲义》所说的这样,它可以内服,但是,也可以外用,这在医案里面都有记载,用生蒲黄的话,它可以化瘀,也可以利水,此外,若有血尿的问题,可以用炒蒲黄,但总的来说,用散剂,也是“散者散也”,取其速效,给利小便以通路的妙用。
  我觉得,这要是加一个[按语]的话,应当指出的是阳水,后世总结的阴水、阳水,作为风水、皮水,属于阳水的范畴,如果要是偏于热证、实证的话,应该疏风宣肺,清热利水为要,所以,本篇所提到的越婢汤、蒲灰散,实际上是体现了这种治法,不仅要宣发,要疏风,而且要清热利水,就是从汗法、利法上来讲,一定要利水湿,同时要清热,越婢汤不就是嘛,发越水气,兼清郁热,要用石膏,而蒲灰散,清湿热,是通过蒲黄、滑石,这样偏凉的药物来解决,所以,为后来的治法奠定了基础。再一个,就是皮水的正治法,它毕竟是属于阳水的范围,是属于阳中之阴,还是应该用汗法。比方说,提到的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这都属于汗法的代表方。防己茯苓汤,包括蒲灰散,这就是利小便法的代表方,或者说,防己茯苓汤是汗、利两用法,这都是同病异治的一种体现。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下面,我再请大家看一下26条,讲的是正水与风水的鉴别,它也涉及了两张方子,一个是麻黄附子汤,一个是杏子汤,杏子汤,因为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我们就不作解释了,后世医家也有说,杏子汤是麻杏石甘汤,还是什么,我们就把这个算存疑待考,我要说的是麻黄附子汤,就是说正水和风水两个之间,在阴阳的属性上是有别的,风水为阳中之阳,而正水为阴中之阳,都属于水气在表,都可以用汗法来因势利导,但是,辨证施治的话,它给作了一个提醒,叫做脉沉小而兼喘,这显然是正水了,“脉沉小”,原文里面讲了,“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我们讲正水的命名,就源于它在病机要点上,责之于肾主水的功能失职了,所以,脉沉小,属少阴,兼喘证,为正水,也就是说,肾阳虚的证,你只发汗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兼顾一下肾阳,要发汗温经,同时要兼顾肾阳,用麻黄附子汤,三味药,麻黄、附子和甘草配伍,附子一定是用炮附子,麻黄发汗,炮附子温经,甘草在这里面就是缓和,助阳而不伤阴,发汗而不损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时间的关系,我不在条文分析上再多说了,我想引一下医案,任应秋教授生前,在他的医疗经验总结上,曾经谈到了关于给水邪以出路的问题,他提了两个病案体会,请大家注意听一下,也就是说,他曾经治疗了一个水气病的病人,全身浮肿,其它医生一再的,用真武汤和五苓散合用,但是,浮肿不仅没有消退,而且出现了新的情况,什么情况呢?就是脉沉细弦,而且,时有恶风寒的症状,舌苔薄白,这就是有阳气郁表的情况发生了,风水和正水都有兼表的问题,但是,作为正水,阳气郁表的时候,不能宣发了,这时候,在表的水气怎么办呢?任老就采取了麻黄附子汤的原方,就是麻黄用了四钱,附子(炮附子)用了三钱,炙甘草二钱,连服了两剂,汗出而水肿全消了,怎么解释它呢?是阳郁于表,适合于用温补与辛散合用,而不得用淡渗利水,这就是给水邪的出路合理,前者(其它大夫)是用真武汤加五苓散,是从利小便的方面,想解决浮肿的问题,结果适得其反,这回改成,温补之中合以辛散的法则,所以,汗出而肿消。又谈到了一个治痰饮的患者,病人经久的用了一些术附汤,而且用了上百剂,不但饮邪没解,反而日渐浮肿,然后,经人介绍,就来请任应秋教授给看,当时诊脉,是脉沉弦有力,舌干少津,一问,他长期应用术附汤,实际上只去补益脾肾之阳了,阳气过于鼓舞的结果,就是激发痰水四溢了,所以,只去补而不泄,没给水饮以出路,结果,任老马上就投了一个,五苓散的重剂,桂枝三钱,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五钱,白术三钱,是用苦降淡渗之性的药,导水邪外出,所以,仅仅4付药,小便通利了,浮肿也尽消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浮肿,一个病痰饮,一个病水气,痰饮和水气两者是同源异流的,由于给水邪出路不当,结果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所以,证明是该用辛散药的时候,你结果错误的应用了淡渗药,或者是只补而不泄,都会造成邪无出路,而水肿或者痰饮不消,这应该在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引以为诫。
  下面的时间,我总结一下关于皮水的证治,我谈了第5条讲的越婢加术汤,25条又是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的鉴别,24条防己茯苓汤,我把防己茯苓汤证与防己黄芪汤证,进行了鉴别,用一个表格的形式给大家作了归纳,27条,讲了皮水手足逆冷证,那么,用蒲灰散,采取的是清湿热,利小便法,麻黄附子汤证,它实际上是一个水肿证,属于正水,表有水气证,正水表有水气,还是在表,因此,也可以用汗法和利法,急则治其标,然后,再扶其正,有关石水的证治,因为正虚比较重,为难治之证,应当结合借鉴后世诸法,再一个,就是结合当代临床实践,以及研究成果,相对比较稳定的这些治法方药,应当把它选好,这里正水的治疗就不谈了,就是石水,因为它正虚比较重,为难治之证,所以,需要结合后世的,一些理论来学习。
  30条:“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 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下面的时间,讲气分病,请大家看一下原文,气分病30条、31条。首先,看30条的原文(三类),30条的原文,实际上它提示了一个,气分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说作为气分病,在病因、病机上,是由于阳气衰微,大气不转所致,这个“大气不转”,就是胸中之宗气不转,在治疗原则上,就是条文的倒数第二行,请大家看书,30条,提到了:“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及散”(此句二类),也就是说,作为阴阳来说,它应当是互相维系的,不得相失,现在如果出现了气分病,也就是说,它一系列的表现,比方说阳气衰微,造成水气病,包括出现的水肿和胀病之间的鉴别,有形和无形之间的鉴别,气分病经久不愈,它可以转为水病,在治疗原则上,就象它提到的,一定要保证“大气一转,其气及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31条原文,它所提到的是一个什么情况,31条原文说: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二类)
  这里面有[词解],比方什么叫“旋杯”,就是把杯子扣过来的形状,表现心下坚,有一种边缘很清楚,而且是象倒置的杯那样的感觉,“心下”是指的胃,饮停在心下的话,它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且大的如盘,边就象旋杯一样,边界非常清楚,最后结论叫做“水饮所作”。我想告诉你,第一这是水饮为患,水饮怎么造成的,因为大气不转,造成饮邪的停聚,饮停的部位在哪呢?在心下,通过从方测证看,这是一个表里同病的情况,因此,他也应当兼有一些,水气不化的情况,为什么要去掉芍药?因为心下痞坚,它是由于水饮的阳虚阴凝的,一种表现,所以,同样是水饮所作,这个属于阳虚阴凝,阳虚阴凝,阴凝于心下,这个“阴凝”是指的什么呢?大气不转,水饮停聚,也就是阴凝的结果,停于心下了。特征上,表现为“大如盘,边如旋杯”,这就是水饮停聚,表现在心下的一种症状。我们说,桂枝汤为基础方,去掉芍药的原因,是因为芍药的酸、柔,不利于饮邪的化除,为什么要加“麻辛附子汤”?麻黄、细辛是辛散温通的药物,炮附子专门能够振奋阳气,能够温经的,所以,有发汗、散水的作用,而且有炮附子的温经作用,它是为了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消,必须是通彻表里,也就是说,通过麻辛附子汤的,温发里阳,振奋卫阳,靠麻辛附子汤和桂枝汤去芍药汤,两方合起来,协同作用,就是达到温阳散寒,通利气机的作用,这样才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水饮、阴凝才能得解。
  在[临床应用]上,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我刚才已经讲了,是属于阴凝于心下,表里同病的病情,要温阳散寒,靠谁呢?麻黄、细辛、炮附子,温经发汗的作用,桂枝和生姜,能够通阳化气,也能够温散寒饮,甘草和大枣,来补益中气,所以,阳气振奋了,大气就运转了,当然,寒饮可以得除,表寒也可以外散,所以,这个方子的特点,象尤在泾的评价说,“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这就是说,用甘温药去温化,用辛温药行阳,振奋阳气,目的就是温通气机,使“大气一转”,再一个,就是“方后注”里面提到,“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这也就是说,它有发汗作用,虫行皮中的感觉,就象我们讲防己黄芪汤似的,这是得效的一种标志,象小虫子在皮里爬行的样子,这是阳气得助被振奋了,流行于周身,推动阴凝之邪,能够外达肌腠气结已散之表现。特别是细辛,我都已经强调了好几次,它专门能够使阴经之里的,寒邪、饮邪外达,况且,它和麻黄相伍,更增强了这种作用,所以说“即愈”,要有这种表现,就是快好了,我觉得,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这个方,就是体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样的一个治疗原则,那么,对于寒饮乘阳虚而积结在气分,不直接应用破气药,而是用辛甘发散,温阳化气的药,去给以根治,这对于胀病,可以说是审因论治的治法,是一个有效的范例。
  在[临床应用]上,(1).《金匮方歌括》中体现的,就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一味知母,知母这味药,我们说是滋阴清热的作用,而且除烦止渴,这个方就叫做消水圣愈汤,这是治疗水肿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知母,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比方,我刚才讲越婢加术汤的时候,其中的条文提到,如渴者,就不能再用越婢加术汤了,为什么呢?它毕竟是一个发汗方,你用了以后,小便的情况不说,就是汗多了的话,出现口渴,证明伤津液了,所以,不能继续用越婢加术汤了,象这个地方,他又讲的加上知母,叫做消水圣愈汤,是治疗水肿第一方,因为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是振奋阳气,使“大气一转”的一种治法。(2).《医六法律》,它就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认为加炮附子的量,作为治疗阳衰阴盛的胀病,应该是首选药,因为他取它(炮附子),振奋阳气的作用,靠它的温热之性,达到温经的作用,所以,这就等于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的功效。再一个,(3).就是临证应用的话,轻证,就象一般的感冒,慢性气管炎,适当加味,特别是对于寒湿这样的一些情况,还有,就是对于阳虚阴凝的,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风湿性的,或者肺源性的水肿,特别是伴有心衰的情况,都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4).再比方说,出现了脾虚呕恶,可以加上半夏陈皮,也就是加强它的化饮、化痰力量,这是关于[临床应用],包括对气分病的理解,我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32条(二类),仍然在讲,“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还是“水饮所作”。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二类)
  那么,这一条,和我刚才讲过的31条,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水饮,强调痞坚在心下,是在中焦,31条用“气分”二字,本条实际上已经省略了,为什么呢?因为上一方条已经提到,31条开关就讲,“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一条把“气分”二字,省略以后,仍然是气分病的一个病证,但是,这个气分病,它是脾弱气滞,是中焦气滞的情况,中焦气滞的原因,我想就是因为脾虚气滞,使脾的转输功能发生了障碍,脾的转输功能差了,当然,水饮就停聚在心下,因此,就有心下痞坚,也会出现“大如盘,边如旋盘”,象他形容的盘子,我这么想,比杯子范围大,所以,枳术汤证在心下的表现,比刚才我讲的那个范围广,水饮是在中焦停聚的,因此,临床我们经常把枳术汤,用于比方胃下垂的病人,不知大家见没见过,中、西医检查都是要进行腹诊,一只手扶住患者腹部一侧,然后,另一只手向对应的方向,进行拍打,根据振水音,来了解他是否有胃下垂的停饮。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钡餐透视等等检测手段,看他胃下垂的程度,是下垂几度,有的严重的,可能掉到盆腔,脐下几指,枳术汤为什么可以治疗这样的情况呢?过去我们讲中药,理解枳实、枳壳是破气药,破气药怎么能用到,胃下垂的病人身上呢?这就是,通过动物实验,我们已经发现枳实、枳壳,它对于平滑肌,包括胃的平滑肌、子宫的平滑肌,包括肛门的脱垂,横结肠的脱垂,中医在病机分析上认为是中气下陷,作为枳实、枳壳,有很好的使平滑肌收缩力加强,增强它的张力的作用,因此,对于中气下陷,所出现的一系列的情况,我们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或者加枳壳,那也就是说,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它(枳实)的破气力,不是使下垂更重了,反而在一派补气升提治本的方剂中,酌加以后,可以改善症状,或者说对下垂这一类的疾病、病证,有很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看枳实配白术,枳实,行气消痞,白术,正好针对水饮所作,健脾化饮,这个方子的功效,就在于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所以,后世也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配制成丸药,或者水丸,比方说加木香、砂仁,叫做香砂枳术丸,还有的,配上青、陈皮,或者焦三仙,对于病在中焦的,不管是寒饮还是气滞,是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的。在[按语]的问题上,我想谈的就是,这是一个水和气的同治法,前面我们讲水分和血分,可以水血同治,我向大家推荐了当归芍药散,现在,我要讲的枳术汤,治在中焦的水饮所作。实际上,是一个“水气同治”法的标志,对后来的“行气利水”法的建立,或者说方剂的研制,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1).枳术汤有加一味荷叶,使它升发胃气,主治饮食停滞,脘腹痞闷,或者是心下坚,效果更好,但是,在我们北方,新鲜的荷叶还是比较少的,在南方,觉得这么用,包括对心下满、肝脾肿大还是有效的,我通过我临床体会,包括我看到的动物实验,的确是枳实和白术的配伍,对胃下垂、子宫脱垂、横结肠的脱垂,以及脱肛,有很好的疗效,脾虚的,可以重用白术,但是,一定要用焦白术,因为,生白术超过25克,就是泻下的作用了,这一定要注意,在炮制上,要注意到是生的还是炒的,量大了,作用是相反的,如果偏于气滞的话,就重用枳实,枳实也就是15克左右,不能再多,它毕竟是有行气和破气的倾向,枳术汤讲到这里。(2).我也请大家注意,在《痰饮》篇里面,我曾经讲了一个泽泻汤,是泽泻配白术,针对痰饮所引起的苦冒眩,水气凌心证,上病而下取,现在,是病在中焦,就在中焦,白术配枳实,取它行气散结、健脾利水、化饮的作用。
  这篇里面,还剩下的内容就黄汗,黄汗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多年来,疑问比较大的一个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在这里把我自己的学习心得,虽然认识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提供给大家。这里面,需要预习一下有关的条文,一个就是它有关的论述,1条、2条、4条,是属于它脉证上的有关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还有,就是两个方证,一个是29条,桂枝加黄芪汤证,还有一条,是芪芍桂酒汤证,是28条,所以,请大家对1条、2条、4条、28条、29条,原文作一下预习,下次课我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好,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