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57讲

  第57讲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好,同学们,我们上课。
  11条原文就提到小便不利,然后说了三张方子,它既然是省文,咱们就得从方测证,首先看蒲灰散的成分,是蒲灰和滑石相伍,刚才我已经讲了,用生蒲黄,是取它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滑石,我已经说了,清热利尿而不伤阴,所以,这张方子,如果治小便不利症,作用是化瘀利窍泄热,是以通为主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这个方,实际上也有治淋病的作用,这个方既治湿热的小便不利,也可以用于热淋。我为什么把它划成,带括号的“热淋”呢?因为我们在讲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的概念已经说了,他应不应该伴有尿道疼痛呢?不应该的,它(小便不利)是尿少,是量少,势缓,它(小便)是不利,若是热淋,他得伴有尿道疼痛,因为药物用了滑石,又用了生蒲黄,这样特别是对热淋,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这个方既可以治小便不利,又可以治疗热淋,但不能把小便不利,和热淋的概念混淆了,这是关于书里面讲的。实际上,热淋也好,还是湿热下注的尿道刺激症等,八正散,效果很好,包括地肤子等药的用法,配合进去,疗效不亚于西医的抗菌素,特别是对抗菌素过敏的患者,一定要用这样的方为基础方。
  第二个方,讲到的滑石白鱼散,滑石白鱼散由三味药组成,刚才,把小白鱼我说了,它有什么功效呢?消瘀行血的作用,也就是化瘀的作用,乱发是“烧”,就是血余炭,血余炭是属止血药,滑石,清热利尿不伤阴,这就是湿热又挟瘀了,治疗既要行瘀,又要止血,我们通常所用的,化瘀止血药是谁呢?三七最好用,还有就是苎麻根、茜草,化瘀止血的效果好,因此,这个方,就多出来清热、利尿、化瘀之效,应该补出止血的作用,血余炭的止血散瘀利尿作用,要考虑,这个方对于血淋有效,这等于教给你,用血余炭配合白鱼,我们说白鱼没有药,那你用活血化瘀药,同时,又要达到止血作用,那就莫不如用三七冲服。还有,就是象小蓟饮子,对热淋又有血尿,大、小蓟给用上。我觉得,这也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比方说用三七,有的时候治血尿效果不好,如果是血多,尿血,肉眼都可见的,请你引导他,注意做一下B超,对膀胱和肾检查,看有没有增生,或者是肿瘤的情况,有的时候用三七,咱们的愿望是化瘀止血,结果血尿不仅没止,可能血量增加,这有的时候,是膀胱癌、肾癌的,一种临床常见症,不能见血就止血,你也不能说止血无效,不去考虑其它病种,这要引起注意,鉴别诊断。
  茯苓戎盐汤,从成分上,说的是脾肾亏虚比较重,茯苓好说了,健脾、益肾、利尿的作用,戎盐,它说是青盐,关于这个,我看了好多书,有点不太好解释,因为咱们中医的理论,叫做“咸入肾”,“以通为补”,所以它认为戎盐,有补肾的作用,作为西医方面的认识,凡是肾病,要求一定要禁盐、要卧床。那么,作为茯苓戎盐汤,利湿清热,健脾益肾,针对脾肾亏虚而治,健脾好说,益肾也好说,因为有白术配茯苓,针对脾肾亏虚,健脾益肾,特别是对健脾,用后天补先天,也有这个道理,唯独就是这个青盐不好理解,这个青盐,它的用量是多少呢?“弹丸大一枚”,那盐量也不少,可供参考吧,因为《讲义》也是照着这个说的,性味咸寒,来治疗尿血、吐血,助肾脏,益精气,就是咱们这个,从中药的记载上,是这么说的,但临床运用的时候,我认为西医的理论,低盐、卧床,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利于他(病人)的康复,还是有道理的。关于益脾健肾的方面,也可选用其它药,这作为一个参考就行了,时间的关系,剩下的[按语]的部分,大家自己看,就是它认为是通中兼补的一个方子。
  下面来看第7条,讲的是石淋,也可以说是砂石淋的证,没有提出治法,比方说治脾肾亏虚的方,它提到可以用于膏淋和劳淋,就是在治法上有所帮助,从健脾益肾,考虑治疗膏淋和劳淋。砂石淋的证,第7条: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二类)
  把砂石淋的临床典型症状拿出来了,这直接就讲的“淋”,我说是砂淋、石淋的,一种临床表现,“小便如粟状”,请大家看,它讲的是小便排出粟状之物,就是说细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尿道排出体外,肉眼可见,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就是《金匮要略悬解》的作者,黄坤载(黄元御的解释),在他的书里面,记载了小便如粟状,还有尿道排尿的时候,一种梗阻感,不那么通畅,所以,砂石淋确实有这样的症状,特别是砂石,经过输尿管生理性狭窄的地方,把病人疼的,就象他(仲景)描述这样的,叫做“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放射性疼痛,就是肾绞痛发作,大块的结石,经过输尿管生理性狭窄部位的时候,又可引起尿路梗阻,病人绞痛特别严重,有放射性疼痛,不仅是小腹、少腹拘急不舒,而且腰部,包括结石所通过的地方,下段尿道梗阻的话,病人是很痛苦的,所以,这个症状的描述,非常合理。现在,对于肾结石、胆结石,西医里面讲的很清楚,有的结石,是胆固醇成分的,有的是属于盐类的,所以有的结石非常坚硬,排石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唯独咱们中药,有化石、溶石、排石,这一系列的药物,所以,我就请大家注意,这对砂淋,细小的结石,通过药物排石、溶石可以解决。
  本条描述的典型症状,我认为非常的符合实际,我给补充的,就是“小便如粟状”,两种解释,一个,细小的结石排出,能够肉眼所见,这是一个解释,再一个,就是尿道有不通畅的感觉,有梗阻的情况,使他(病人)疼痛加剧,伴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第8条还是在说,“中消”胃热气盛的情况,[按语]里面说,关于“小便即数”的问题,也是来标志消谷引食,大便坚,而且喝进去马上就尿,尿得快、尿得多,这是“中消”,第8条也是描述证候的,[按语]里面也讲,它这个“小便即数”,要和“小便频数”区别开来,不是那种伴有疼痛的淋证,而是消渴病里面,所伴有的“小便频数”。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剩下的条文,就是涉及到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了,基本上都讲过了,第4条、第5条,都叫五苓散证,相同的地方,病位都涉及太阳,只不过,第4条是太阳经和腑都涉及,而第5条涉及的是膀胱腑,还涉及到胃,这是在病位上,病因上,要说是兼表证的话,第4条是风寒在表,循经入腑,第5条是风寒离表,循经入腑,伴水邪上逆,在病机上相同,都属于寒水互结,气化受阻,膀胱蓄水,所不同的,第4条是表里同病,第5条是上逆犯胃,在症状表现上,都有小便不利,都有渴欲饮水,但是,第4条有表证,脉浮微热,在里证上,第5条多出来一个“水入则吐”,这是不同点。因此,两个方若比较起来,第4条的证用五苓散,要取它化气利水,通阳,要兼解表,取桂枝化气兼解表的作用。而第5条的汤证,要突出,通阳化气利水、降逆的作用,因为水邪上犯,所以,针对“水入则吐”,得有降逆的作用,这在理解上有这么小小的差异,都叫五苓散证。
  第13条猪苓汤证,我认为就是我们已经说过的,它除了,“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问题,特别是渴欲饮水,是属于热邪伤阴了,因此,猪苓汤是滋阴清热而利小便,这两张方子所治各有侧重,但只要在砂石淋治疗方面,就是泌尿系结石,不管在哪一段,符合这样的辨证施治情况,都好用,包括阴虚体质的病人,你就用猪苓汤,育阴清热而利小便,如果说,特别是青壮年的病人,你就用桂枝化气兼解表,再加上那些排石的药物,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有的是湿热下注的表现,我建议可以用三仁汤打底,或者配合双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特别是女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的病人,当她伴有结石,就按照三仁汤打底,或者是加清热利湿的药,加排石药,效果很好,我们学生也跟着我看过,排出来的结石,她病人自己都觉得特别大,梗塞在哪呢?女患,她尿道短,就梗塞在尿道口上,自己最后拿硬器把它碎拿来的,报纸包着,尿出差不多半把的结石,三仁汤加双花、连翘,加排石药,效果就那么好,尿出来结石什么颜色呢,是我第一次看过,原来我看的都是灰色的、白色的,有的是椭圆形的,都已经磨得象卵圆形的了,这个病人,要不她怎么排泄得那么困难,疼痛得厉害,伴有血尿,结石都带刺的,那样不规则的形状,因此,排石上很难,这是一个,第二,我说,“也请他们化验室给辨认一下,到底她这个结石,是什么成分?”颜色偏黄。
  有关第十三篇的内容,我讲到这了,要想再多说的话,就是说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医怎么认识,怎么解释它这个情况,我觉得,比方说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末梢神经炎的问题,可以通过《血痹》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包括根据它发展的方子,加活血化瘀药,使用行畅通,补阳还五汤给你一个启发,用这个方的患者,一定不伴有高血压,可以重用黄芪,甚至加参,用它益气温阳行痹的作用,解决麻和疼的问题,因为它原文说的,“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这就是既麻木又疼痛,若疼起来,这病人也是很可怜的,所以,伴有腰疼的话,可以加补肾的药,这是一个,再一个,咱们学过的,肺痿“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肺痿,实际上我们说,是肺气痿弱所致,如果并发肺结核,和我们所讲的,糖尿病并发为肺痿这种理解,也可以说是张仲景当时有所认识,只不过他是从肺气痿弱来理解,现在看,并发症里面要说肺结核,实际上是和他的,痈疽、疮疡相关联的,组织上的损伤,如果说心、脑血管的损伤,这是最普遍的,大家也是临床常见的,如冠心病,脑的动脉硬化,甚至于脑出血这些情况,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怎么解释,就是“中风”和“偏枯”。再有就是雀目,就是白内障,包括视网膜的病变,影响他(病人)的视力,老觉得象有什么飞行物、黑影,那么,这个并发病,还有就是痈疽、疮疡,特别是,你看小腿溃疡,还有的出现脱疽,是很严重的,包括对肾病的问题,糖尿病酮症,肾功能衰竭引起是水肿,我想从这几个并症,从中医病机认识看看,能不能够说明一下,关于并发肺痨的病机,或者是肺痿的,肺气痿弱,就是因患消渴病日久,肺阴亏耗,燥热内生,损伤肺络,这是和咱们讲的肺痿的认识,重亡津液一致,而且他讲的“燥热为标”,在肺,就是这种燥热损伤肺络,肺阴亏耗的结果。
  第二,发为雀目,有的表现为耳聋,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作为消渴病久以后,肝肾阴虚,精血亏耗。精血亏耗,它就不能够上行,来濡养、滋润耳、目,也就是说,精血不能够上承耳、目,以濡养、濡润,因此,他(病人)出现,视物不清,甚至于目盲、耳聋。
  第三,发为疮疡和痈疽,这也是临床最应该注意的,消渴之病,耗伤津液,气阴两虚,今天咱们讲的肺合皮毛,所以,在肺的话,是营卫亏虚,营卫虚竭,因此,气阴两虚,燥热内结,造成蕴毒和瘀血搏结成脓,发为痈疡。
  第四,“中风”和“偏枯”,包括血痹,我认为,就是日久阴虚阳亢,阳热灼伤津液,炼液成痰,痰阻经络,甚至于痰蒙心窍,如果痹阻影响血行,甚至瘀血阻络,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就形成血痹,局部麻木、疼痛。
  第五,关于水肿的问题,特别是久病消渴,阴损及阳的情况,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这要紧密结合临床所见。
  第六,对于出现的酮症,尿毒症、肾功衰竭的情况,应该中、西医两法配合治疗,我觉得,比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都好。因为,现在对于降糖的问题,手段很多很多,难,难在并发症的治疗,而我们中医在这方面有所优长,所以,学习本篇和其它的书籍,特别《中医内科学》所介绍的,把它结合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把十三篇作一下小结:

  小结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概  念┬广义──疾病名,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即
  │    │    三多一少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    └狭义──症状名,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症状
  消│分证:上消、中消、下消
  │病因病机:五脏柔弱,善病消瘅┐
  │     营卫两虚,气血不足├燥热内生,阴虚火旺(02)
  │     过食肥甘,饮食失宜┘
  │病变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上消(12)
  渴│              │胃热气盛     ──中消(02、08)
  │              └肾阳虚(阴损及阳)──下消(03)
  │辨证施治┬上消┬临床特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烁津液而多饮     ┐
  │    │  │病变脏腑:肺、胃    (12)             │消耗
  │    │  └证  治: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肌肉
  病│    │中消┬临床特征: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消谷善饥而多食│则
  │    │  └病变脏腑:胃    (02、08)             │消瘦
  │    │下消┬临床特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水趋下源即多尿│
  │    │  │病变脏腑:肺、胃、肾(03)               │
  └    └  └证  治:肾阳虚衰──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肾阳   ┘
  ┌概  念:以小便点滴,淋沥涩痛,甚则刺痛
  淋│    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分  类:砂石淋、血淋、热淋、膏淋、劳淋
  病│石淋主症: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07)
  └禁  忌:淋家禁汗
  ┌概  念:指小便困难,量少或点滴,短少,势缓,但
  小│     尿道不疼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亦是时
  │     病和杂病中的一个症状
  便│辨证施治┬下寒上燥──栝蒌瞿麦丸──化气利水润燥(10)
  │    │湿热──蒲灰散──化瘀利窍泄热(可治热淋)
  不│    │湿热挟瘀──滑石白鱼散──利水消瘀止血(可治血淋)
  │    │脾肾两虚──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益肾(可治膏淋、血淋)
  利│    │热病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行──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04、05)
  └    └      └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猪苓汤──育阴清热利小便(13)

  十三篇讲了,消渴病、淋病、小便不利。

  消渴病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的,广义来讲,它是一个疾病名,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多一少”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作为狭义消渴,是一个症状名,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症状。分证,在仲景时代,条文已经显示出来了,有上消、中消、下消。病因病机,我给大家在《内经》基础上,作一个归纳,“五脏柔弱,善病消瘅”,这是由体质因素所致,有易感人群原因。再就是营卫两虚,气血不足,包括并发症,也是从这里面考虑。营卫两虚,燥热内生,过食肥甘,饮食失宜,现在我们说,情志的因素不可忽视。燥热内生,阴虚火旺,是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病变的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比方说对于“上消”来讲,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所致;胃热气盛,致“中消”,所以他说的不叫“消谷善饥”,叫做“消谷引食”,还伴有大便坚而溲数;肾阳虚,是阴损及阳,致“下消”。“上消”、“中消”,以燥热为主,而作为“下消”呢,是寒热并见。
  辨证施治里面,“上消”临床特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作为12条讲的白虎加参汤证,一定是属于气阴两虚证,这种渴欲饮水,不是热病过程中的口渴,烦渴引饮,你看白虎加参汤,以为是烦渴引饮,说轻了,一定得是渴饮无度,才是“上消”的情况。病变的脏腑在肺和胃,肺胃热盛,伤津液。证治,热盛伤津,不仅是伤津,也伤气了,才是气阴两虚证,用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中消”的临床特征,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我觉得这两个词,用的非常好,“必坚”,肯定语气,“即”是立即,尽管是以消谷善饥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有多饮,立即多尿是伴随的,那么,这个地方他没有出方证,我们《讲义》上提示了,用调胃承气汤也可以,病变脏腑在胃,“消谷善饥故多食”。“消烁津液而多饮”,“消谷善饥故多食”。“下消”临床特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我概括“饮一溲一”,这样的特征,当然还得有消渴的渴饮无度。病变脏腑在肺、胃、肾,我们现在说的是,肾的阴损而及阳了,水趋下源,或者说叫“直趋膀胱而多尿”。证治上,肾阳虚衰,以阳虚,虚寒为最突出的表现,就取其补肾之虚。总起来,都是有“消耗肌肉则消瘦”,“三多一少”症,从中医的病机认识上,我给大家解释了。
  淋病,在概念上,和《中医内科学》的认识是一致的,以小便点滴,淋沥涩痛,甚则刺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包括刚才讲的石淋的临床特征,甚至于疼痛剧烈,少腹弦急,痛引于腰、腹。分类里面,有砂石淋、血淋、热淋、膏淋、劳淋。石淋的主症,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禁忌:淋家禁汗。
  小便不利,概念指小便困难,量少或点滴,短少,势缓,但尿道不疼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如果从狭义症状上来理解,它也可以是,时病和杂病中的一个症状,就见小便不利症。请大家注意癃闭和它的解释。辨证施治的部分,治小便不利,后世也可以引伸到对淋病的治疗,“下寒上燥”,用栝蒌瞿麦丸,这是肾气丸的变方,取它化气利水润燥的作用,为什么?下寒,取补肾阳的作用,上燥,要解决口苦渴,因此用了栝蒌根,叫“栝蒌瞿麦丸”了。湿热,用蒲灰散,化瘀利窍泄热,所以,用清热利尿,通窍解决小便不利,同时,因为有清热、化瘀作用,因此,也可以用于热淋。湿热挟瘀的,用滑石白鱼散,里面因为有血余炭,因此,有利水消瘀止血的作用。《讲义》上,可能就写到“利水消瘀”,请大家补充“止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血淋,我提示,小蓟饮子为治血淋主方,脾肾两虚,用茯苓戎盐汤,这里面茯苓配白术,补益脾肾,戎盐,以咸入肾,以通为补之义,因此,是健脾利湿益肾的作用,可以治膏淋、血淋。有的《讲义》说,也可以治膏淋、劳淋,《中医内科学》里面,对劳淋提出来的方子,是无比山药丸。热病的小便不利,就是膀胱的气化不行,用五苓散,我给大家解释了,这种小便不利,为什么也伴着口舌干燥,因为“消渴”是症状,用其化气行水利小便,而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猪苓汤证,是滋阴清热,或者是育阴清热利小便之功。
  十三篇的内容,大体上就是我们讲的这些,有个别的条文我没有讲,自学。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概述

  1.命名:《金匮》以病机──气不化水→水停→泛溢
  肾、膀胱
  《中医内科学》以症状──水肿病
  2.概念
  3.本篇特点
  (01)辨治思想┬病之表里虚实  ┬为纲
  └肿势之在上、在下┘
  (02)黄汗
  (03)妇人病水肿──血分、水分
  (04)气分病证治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论水气病分类及主要脉证
  (一)风水脉证  病因:风邪+水邪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
  脏腑辨证:肺
  1.其脉自浮、2.恶风、3.骨节疼痛──表证
  (二)皮水── 脾、肺  湿邪+水邪
  1.脉亦浮──不恶风
  2.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以下肢肿甚,或先肿)
  胕──浮肿
  故≠鼓
  《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再者,四水的分证,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还涉及到了黄汗,因此我想说,关于黄汗放在《水气病》篇中,也是它的第二个特色,对于黄汗怎么理解?咱们得具体的讲,这是一个。第三,就是对于有关妇人病,涉及到水肿的内容放在本篇论述,这就是血分病、水分病,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联的,一种水肿病,放在《水气病》篇里了。第四,论述了气分病的证治,既然把血分和水分拿进来了,它也论及了与水气病相关的证治。所以,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和肾与膀胱气化相关联的,内涵与外延的内容,全在本篇论述。
  因此,它和《痰饮》篇一样,是一个大篇章,大篇章讲不了那么多原文,但是,主要内容我一定向大家介绍,共32个条文,加[附方]──防己黄芪汤,它(《金匮》)这几个独立篇章,都写得很有层次,所以,不要打乱它本来的结构,六版《金匮讲义》,它首先讲成因,把好多条文,比较不容易理解的东西,拿到前面来,我觉得,对本科教学不是很有利的。现在,咱们就和《痰饮病》篇一样的要求,就是基本脉证的主证、主方,再加治疗原则,是本科要求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内容作为一般学习,比方,我提到的,妇人病水,血分、水分,属二类条文,熟悉,黄汗,和气分病,按三类条文对待,一类条文就是四水的脉证,主要代表方剂,加上治疗原则。

  现在,首先看第1条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一类)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实际上,水气病有四水之分,“黄汗”,之后我们再讲。“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这是风水代表的主症,它提到了“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所以重点,我们放在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第1条,论述的是水气病的分类,按照它原文的意思,除了四水以外,包括黄汗共五种,我们重点放在四水上,必须掌握,然后,它的主要脉证,如我们讲痰饮病分有四饮,四饮的主要脉证,必须要掌握。风水的命名,顾名思义,这种水气病,它的发病和变化具有风邪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风水脉证,既有风邪特点,在发病的病因上,与风邪有关。第二,从病情,或者说病证特点上看,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它是这样的一个病因,风邪所致,因此,具备风邪的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且,在治法上,也应该求急、求快,不然的话,它容易发生变化,那么,风邪得兼有水邪互结,才称其为“风水”。我们学《中医内科学》讲,是分阴水和阳水之别,风水是属于什么呢?和皮水相对来说,属于阳水之中的阳中之阳,皮水为阳水里面的阳中之阴,因此,脏腑辨证,应当是属于在皮毛的,与肺相关,肺合皮毛。咱们再来看它的临床特点,第一,它提到了风水“其脉自浮”,说得了风水病的病人,脉象应当见浮脉,而且肯定是浮脉,这个浮脉也等于,标志着病在皮毛的问题,浮,病在表,实际作为水气病,发起来以后,就和我讲的溢饮是一样的,在体表有水的话,脉道实际上是受到影响的,但是,它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浮”字呢?就是要体现“在表”的问题,是一个急发的情况,伴有“恶风、骨节疼痛”,这三个症联合起来说,就是初见表证。骨节疼痛,应该说是风邪和水邪搏结,结果阻遏阳气,不通则痛,这里一定是这样,水湿搏结的关系,搏结在肌肤,还是关节,它都表现为“不通则痛”,严格来说,是骨节疼痛,包括肌肤也是,应该除了疼痛以外,也有湿邪、水邪的那种,使你有沉重感,应该有这种感觉,才是风水的特征,这里面,他全是用风水的“水”字,作了省文,不能说风水只见表证,应当说,风邪和水邪互结,风邪和水邪搏结于,肌肉、关节之间,它出现的一种疼痛,或者是沉重感的表现,表证是必见的,这是三个症,(1)是其脉自浮,(2)恶风,恶风的原因是风邪所致,(3)是骨节疼痛,是风和水搏结的原因所致。
  第二,我们来看皮水,首先,“其脉亦浮”,也应当见浮脉,还是来说它是水在表的,同样是见表证,同时,它又见,“外证跗肿,按之没指”,看来张仲景,在临床检查方法上是真高明,咱们要是说看浮肿,你得首先用指压法按压,到底肿没肿,有没有凹陷性的表现,现在,按上去,肌肤(察肿胀)的一种按压办法,诊断的办法,这也是属于“望、闻、问、切”,切肌肤,按下去,凹陷,“没指”,凹陷性水肿表现。西医检查和咱们一样,在手法上,“外证跗肿”的“跗”字,请大家注意,写的是不是提足旁呢?它(原文)写的是月肉旁,这两个字(胕、跗)是有区别的,月肉旁的“胕”,指肌肤按之没指,所以,是浮肿之义,皮水病在肌肤,比脏腑辨证在肺的风水要深一步,脾主四肢、肌肉,因此,皮水的脏腑辨证,首先是责之于脾,然后,它还偏于表,属阳中之阴,所以,作为皮水的脏腑辨证,一定落实在脾和肺上,皮水的命名仍然是和水邪相关的,但与风邪的关系不是那么大,而是表现为外感湿邪与水邪的搏结,称之为“皮水”,外感湿邪与水邪,搏结在肌肉、关节之间,所以,以脾主四肢、肌肉,为脏腑辨证的要点,表现为与脾、肺相关。因此,“胕肿”月内旁,“按之没指”,是浮肿之义,如果我改成提足旁的这个“跗”,是以下肢肿甚为特点,提足旁的“跗肿”标志两个含义,(1)以下肢足踝肿甚,(2)或者说以下肢先肿,这在临床都是可见的,皮水的特点,“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肿”,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同。那么,我现在要改成,提足旁的“跗肿”,也是来说浮肿,但是,在部位上,突出以下肢先肿,或者以下肢肿甚为特征,它又说“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恶风”,风水一定恶风,这个不恶风,因为和风邪没有关系,是和湿邪相关的,现在要说“其腹如鼓”,原文写的,作为急发的一种阳水范围里面的,风水和皮水,不至于造成腹水象鼓一样,这里应该[校勘],应该是“如故”而不是“如鼓”。我们书上就作了这个“胕肿”的,“胕”的[校勘],介绍了这个“胕”与“肤”通,“胕肿”指皮肤浮肿,《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曰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现在,我给大家建议,跗肿是皮水临床特征之一,现在,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应该是腹部的不水肿,它应当是“如故”,当它发展到石水、正水的时候,腹部才会出现腹满,包括伴不伴有喘?最典型的,我们看临床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浮肿,腹部要膨起来,包括急性期,如果治疗的不当,或者用激素用的特别多,小孩激素综合征出来了,胖胖的,小肚子挺起来了,那也不是因为腹水鼓起来的,只能说明他肾功受到影响,是激素给他造成的副作用。
  时间关系,这堂课先到这里,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