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68讲

  第68讲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现在我要讲14条,柏叶汤证,这就提吐血不止,我已经告诉大家,从方测证,它应该是属于虚寒吐血,那么,虚寒吐血的临床见症,应该是什么?我想,就是来了病人,你不管他是吐血,还是妇女的崩漏,反正就是大失血以后,他一定得见有派的虚寒征象,首先,病人是面色?白无华,或者是萎黄了,血呢,你得问他血色,是鲜红的,还是比较淡的,肯定得是血色浅淡,另外,比方在精神头上,你一看,他精神萎靡不振,是个虚象,舌呢,有的表现得淡红,甚至于舌质是淡白,失血过多以后,舌质淡,或者是苔润,脉微弱,或者是虚细无力的,这才是柏叶汤证应该见到的,属于虚寒吐血,我说不拘泥它原文,就是指吐血的方,所有的失血属于虚寒的,可以用侧柏叶,干姜你可以把它换成炮姜,侧柏叶炒炭,干姜可以用炮姜,妇科病的失血,可以用炮姜炭、艾叶炭等,这个方里,对干姜和艾叶,大家都可以理解,是温性的药物,与虚寒证病机符合,侧柏叶,它偏凉,但是,你若炒炭以后,它寒凉之性就减了,特别用马通汁再佐制,它的药性是这样的。临床的时候,比方说,血热的出血,我们一定得用侧柏炭,而且是30克~50克那么用,就是得这么大的量,它对于血热出血,特别是妇女的经血过多,甚至于崩中漏下,还有就是属于便血效佳,可侧柏炭配地榆炭,在中药里面,《中药学》讲侧柏叶,还有一个外用的作用,大家记得没有?《中药学》里面,比方说斑秃、脱发,民间都说“拿蒜、拿姜,涂汁”,那个病证,得是偏于凉性的,你才能用温性的姜和蒜,去反复摩擦,甚至让它表皮都红了,那他病人真是能长出头发来,茸茸毛就出来了,但是有一种,特别现在,是年轻人的脂溢性脱发,那就得用侧柏叶,侧柏叶怎么处理它呢?就是用清水洗干净以后,放到75%浓度的酒精里,浸泡一周以后,你就拿这个酒精药液(即酊剂),搽局部,我现在观察,确实是这样见效,所以,我让大家记住什么呢?侧伯叶的性质偏凉,但在这个方子里,侧柏叶炒炭,合着干姜炭和艾叶炭,一样来治虚寒的吐血,及其其它失血证,时间关系,说到这吧。

  下面,来讲泻心汤证,第17条: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一类)
  这个方子,陈修园夸奖它是“吐衄之神方”,好,而且止血的效果快,当然,必须得是刚刚我讲的,属火热亢盛那一类的,所以,第17条,讲的是热盛吐衄的证治,既然是热盛吐衄,怎么“心气不足”呢?显然需要[校勘],若“心气不足”,我们应该补心血、安心神,怎么能用这一派苦寒药的,泻心汤呢?从方测证不符合,那么,“心气不足”到底是什么?[校勘]说了,《千金》孙思邈看出来了,“足”上面加一点(是“定”),看看,少了一点,就成了“足”了,多出来这个点,就变成“宝”字盖的“定”了,这两个字就错讹在这,是“心气不定”传讹,抄成了“心气不足”,少了一点,这又是一个省文法,属于火热亢盛的,这种吐血、衄血,伴着一派的实热证,一定得是“火性炎上”的表现,这个吐血、衄血,血色鲜红,病人心烦不安,烦躁,另外,面色,面赤而气粗,都是实证、热证的表现,或者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这才是泻心汤证,用大黄黄芩黄连,而且,大黄为主药,量重于黄芩、黄连,一定是大黄为主药。这个方,它这个大黄还真不是酒制,实际临床上,我们有的时候,就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出血的情况决定,现在,对于泻心汤的用法,就认为“三黄”是苦寒类的要药,取它清泄的作用,直折在里、在上的火热,所以,作为泻心汤,作用是很明显的,请大家注意看[按语],就是第2段,我说陈修园夸奖这个方子,叫做“吐衄之神方”嘛,下面,我们再看陈修园,在他的《十药神书》里说,他治疗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你看在他那里,他就觉得用好了这个方,“其效在生大黄之多”,就是一定别酒蒸,也别进行别的炮制,就是用生大黄,“以行瘀也”,在国内有口服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实为活用泻心汤导瘀止血之效,所以,这个地方,不能看着它只是止血,也有行瘀作用,将来我们在妇科篇里面要讲的,硬止血止不住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有瘀血不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我们现在讲的“三黄”,是清泄作用,考虑它泄热力强,但是大黄,我们讲了,是活血化瘀药,所以,对于瘀血不去,而血止不住的,它是既有清泄火热,又有化瘀而止血的作用,使瘀血去新血得生,这个,陈修园真是给讲到妙处了,止血而不留瘀,不然的话,我们就从字面上看,一派苦寒嘛,国内研究,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现在对于大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我看了好多的报道,包括国外也承认,就是生大黄粉的作用,一个,是用于降血脂,我怎么用呢?就是把它(生大黄)研成粉末以后,装0.25克的胶囊里,第一次用,你先2粒/次,一天先2次,就是开始量大一点,不致泻,有点腹泻没有关系,然后,再减量成1粒的时候,就是一周之后,大便也基本调适了,这不大黄本身,有一个继发性便秘的问题嘛,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便稀了,但是,不至于造成水样便,那么,大便正常了,你这个量就变成1粒/次,一天三回,这样坚持一个月,30天一个疗程,你看对血脂的改变如何?这因人而异,有的就降得非常好,有的它需要再来一个疗程,但是,以30天为一疗程,就生大黄粉装入胶囊,用量就根据,他(病人)大便的情况调整,有的人比方吃了就大便稀,一天好几次,你就叫他减量,就行了,一定按025的胶囊,这是降血脂作用,那要比它(西药)的脂必妥,可便宜多了,这是(大黄)降血脂的作用,还一个,就是习惯性便秘,不是那么严重,要依赖泻药的习惯性便秘,不属于肠燥,一定得是属于偏于上火的,这现在年轻人就有,稍微节奏快一点,或者沾点火气了,大便就干结了,就难受了,大黄粉,就是让他随时用这个胶囊,是1粒/次还是2粒/次,因人而异,就是补充了,大黄止血作用以外的,他提到大黄粉,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我现在补充,单独用生大黄粉的胶囊,既可以降血脂,又可以令大便通畅,谓保健良药,既然我们提到了血证,请看唐容川,《血证论》的[选注]第二个,《血证论·卷二·吐血》,讲它“一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气实故也……”,因为气实,就用苦寒的药清泄,“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仲景泻心汤主之”,然后,他讲了一些加减法,时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学,这是关于泻心汤,“神方”,神在哪里。《血证论》,唐容川写的很有特色。
  下面来讲便血,也是首先来讲虚寒性质的便血,虚寒便血是用黄土汤,这也是临床非常有效的方剂,他讲15条: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一类)
  《方剂学》里面,黄土汤讲得也是非常精彩,现在,从我们《金匮要略》里面,不仅要复习这个方子的组成,和它的作用,关键是远血的概念,本科生一定要记得,《中医内科学》里面,也讲了近血、远血,但是,张仲景的原文是怎么说的?在十六篇里面,下血提出来的,先粪便下来,后见血的,这叫远血,用原文来记,“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什么方?“黄土汤主之”。

  什么叫“近血”?下一条,16条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一类)
  拿粪便与下血、便血的,先后辨证,我们不是说了吗?病要分先后,治要分缓急,在便血的问题上,要辨便和血的先后,来看虚实,现在看黄土汤的组成,因为考虑它是虚寒所致嘛,要有温补药,虚寒便血的远血,温补用到炮附子,还配合了白术,特别是为主药的黄土,是灶心土,它(原文)写的是,繁体字的“竈”,“竈中黄土半斤”,现在都烧煤气,煤气罐都不用了,都是煤气管道,上哪去找灶主土?农村生活也都改善了,所以,首先告诉本科生,药局里,你若想用灶心土,这样的方药作用,拿赤石脂代,这不是我自己的发明,是历代有据可证的,比方我说[选注],请大家看陈修园的《浅注》,他说“愚”,就是我,“愚每用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或以干姜代附子,或加鲜竹茹、侧柏叶各四两”,这就是在方药的替代上,陈修园做了举例,把他自己的体会供给我们参考,但是,他说(赤石脂)一斤,我觉得量太重了,他说的是治疗便血,我觉得包括对妇人的崩中漏下,特别是功能性出血,反复而且血量很大,这个时候黄土汤的用法,用赤石脂一两,刚才不是说了吗?大黄有行瘀的作用,为了止血,用赤石脂一两,配三七粉10克,这见效特别快,你若开7付药,下回他(病人)来保证说,“我吃你2付药”,或“我吃你3付药,血量就少了,血块也没那么多了”,一定得是这样,这是我说这个药的道理,说它是圣方,圣在哪呢?就是黄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药呢?偏于温中涩肠止血,我说赤石脂的作用,也是温涩,温中来收涩、收敛,这个方子,还用了什么呢?就是附子配白术,温阳健脾以摄血,针对病机,虚寒便血,附子是炮附子,温阳,再加上白术的健脾,地黄,这里面就看你怎么用,比方说,为了滋阴养血,就行用熟地配阿胶,滋阴养血以止血,甘草,这是生甘草,量也不用太多,甘缓以和中,关键,这个方子,既用了热药的炮附子,又用了苦寒的黄芩,《方剂学》里面,特别讲了黄芩的反佐作用,黄芩,你说它反佐,它这量用得也不少,请大家回去自己看《血证论》,因为我们现在讲血证,所以,唐容川的所有注解,大家自学,其中,他讲了滋补气血的,一派补方里面,实际上偏温,他又用了清法,就等于温、清兼用的方子,黄芩,你别看它起反佐作用,但是量大,所以有的时候呢,药局不能提供炒黄岑,你就单包黄芩片,让他(病人)回家自己炒一下,这个见铁器没关系,就是让他在大铁勺里,迅速地炒一炒,表皮黑了一层,掰开的时候,看药里边还是黄色的,这叫“烧存性”,就是起反佐作用,还能帮助止血,黄土汤就妙在温清两用,黄岑的反佐,尤其血不止,就是我说用,侧柏叶、侧柏炭偏凉的,也不行的时候,一定用炒黄岑,而且,在化瘀的问题上,我也说了,可用阿胶,你可以根据情况,失血程度重者,你若为了治其本,可用熟地配阿胶,象功能性出血的情况,你就别用阿胶,就不如三七,既化瘀,又帮助止血,用量开始可以大点,10克,一次就5克冲服,象你们这里,若是3克一钱,那就是用6克,两钱给一次,冲服一钱就行,这个方子,我觉得确实是,值得学习和运用的,时间关系,就讲到这,赤小豆当归散,我们当时讲狐惑病的用法,就是第一,得清热利湿,因此,它一定是,治疗湿热下注到大肠,这种近血。近血,一定得是符合,湿热下注的病因,以清热利湿,也有活血化瘀作用,方中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是谁啊?当归,赤小豆有排脓作用,赤小豆,一定得怎么样呢?用水浸了以后,给它萌出点小芽来,然后给它曝干,再研成散剂,这个因为讲过了,就不说了。
  四个方在血证里面,柏叶汤是温中止血的作用,泻心汤,是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黄土汤是温脾摄血的作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现在我想说的,既然是虚寒性的失血,又是要温脾摄血,为什么不用归脾汤,而用黄土汤呢?这在临床实践的时候,我曾经和学生专门要摸索摸索,归脾汤不是也可以引血归经吗?心脾两虚,月经量过多,用归脾汤、归脾丸,为什么一定要用黄土汤,黄土汤里面,我就说它特殊在哪呢?用温补的药物,但是,一定要有反佐的黄芩,它是以温补为主,但是,反佐的黄芩是独特的用法,是温清两用,若用归脾汤,干脆就是补益心脾,是从补脾的过程,达到引血归经的作用,这个黄土汤是温清之中,直接摄血,所以,它的止血效果,要比那个归脾汤好。如果是止血以后,说我这汤药吃得差不多了,怎么巩固疗效呢?用归脾丸来巩固疗效,可以的,因为它毕竟是属于虚寒,本是为虚寒,是血不归经,脾不统血的原因,所以是这样用,一定是急于止血的时候,符合这样的病机,不仅是吐血、衄血,包括便血,还有妇人的崩漏、功血,这都可以的。这黄土汤,我认为应用范围非常广。
  今天一共讲了六个方证,下血里面,就这四个方证,正好是虚寒和实热,包括湿热,两大法门,在治法和原则上,也等于教给你了,现在,有关出血的脉证,首先看一下第5条,第7条我已经说过了,是酒客湿热,容易咳血。下面我请大家看,有关吐、衄、下血的,血证里面的脉证和预后,都属于三类条文,第5条原文,这讲的是,内伤吐血、下血衄血的,脉证里面,比方它说: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三类)
  讲了衄血、下血、吐血,不管是什么样的脉象,就是我们现在说这血证,至少在面色上,应该是?白无华,或者说是萎黄的,所以,叫做“面无色”,再一个,没有寒热,是说不涉及到血热,也不涉及到虚寒,结果出现了这吐血、衄血,关于它的脉证请大家自学,为什么这些脉象,能说明这个问题,这里面有阴虚阳浮,有阴虚不敛阳,有虚热等情况,请大家注意,就是有关衄血、下血、吐血,也就是吐衄和下血的脉证,第2条和第6条来说预后的,预后,需要有一个[校勘],就是第2条,他写的: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三类)
  预后问题我们不细致讲,第一,[校勘],不是“夫脉浮”,是“尺脉浮”,遵照的哪一个啊?各个注家的都有啦,除赵开美的,包括俞乔本,程云来《医宗金鉴》,全都是同意,应该是“夫脉浮”,其余诸家本均作“尺脉浮”,因为什么呢?“尺脉浮”我们都讲好几遍了,如“尺脉浮为伤肾”,所以,这个地方,他就讲了不仅是,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包括下焦肝肾阴虚,都在其内,因为他现在叫你望目,所以在《讲义》里面,不仅说了肾阴虚的问题,可以衄血,那么,肝、肾阴虚,相火妄动,也会出现衄血的,还一类,就是肝有郁热,表现在眼目上什么情况呢?这里有两个[词解],一个是“目睛晕黄”,一个是“目睛慧了”,表示他(病人)有衄血倾向的,或者说血还没止的话,他认为呢?一个是在望诊的时候,能够见到黑睛的周围发生晕黄,他讲的是黑睛、白睛交界的地方,就是结膜和角膜相接近的部位,变黄,晕黄,但是,绝对不是结膜黄染,这要区别开来,还一类,就是病人,自觉视物昏花不清,所以,和肝开窍于目的,病机有关系,是肝有郁热,上扰于目,导致的视物不清,这是关于“目睛晕黄”,“目睛慧了”,就是说经过治疗了,如果是眼睛晕黄没有了,那也就证明衄血止了,这是好的象征,这两个[词解],本科生需要了解,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还有一个条文,就是第6条,讲吐血的预后,这也是阴不敛阳,虚阳外浮,出现的一些情况,请大家自己看,特别是提到这个脉象,“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是属于预后不好,属于血脱气亡,所以难治,预后不良,这是整个属于吐、衄、下血,血证的部分,讲完了。
  下面,有关瘀血的内容,来看看,《讲义》上只有两条原文,来论述瘀血,当然,胸满的症也含在其中了,时间允许的话,我想给大家作一个综合的论述,来了解仲景对瘀血的认识,以及对后世,在理论基础上所起的作用。
  首先看第10条,“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二类)
  “唇痿舌青”,这是在望诊上,首先点明,你得看口唇、看舌,这有无改变是瘀血标志,也可以说,非常有临床诊断意义,也等于教给你,首先要看唇的色、形、质,颜色上,它一定不是正常的颜色,应该表现发暗,发紫,“痿”呢,咱们那天讲《黄疸病》篇说,“痿者“怎么样啊,“萎也”,萎黄的颜色,实际这个“痿”,我觉得应该看口唇的形,有瘀血的话,这口唇表现,因为不荣,没有新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外荣,所以,他那个唇形可能有些干瘪,可以理解成是“蒌”,或者是缩、瘪,这是唇形,唇色是什么样呢?应该瘀血的表现,色紫、暗,也有的表现象斑一样,颜色上不均匀,有深、有浅,有的时候,他(病人)都不容易发现,但是我们一望诊,他有的时候完全紫,象紫绀那就非常好认了,有的就表现为瘀斑,若舌青,也是青紫发暗,还是一个瘀血征象,这是表现在舌质上,舌尖、舌边,小的就是瘀点,大一点就是瘀斑,有的就会成片,还有的,比方说消渴病人,一伸舌,两大条,条索状的紫舌,也有那样的,还有的表现为舌面的瘀点,都应该含在“唇痿舌青”范围里,就是证明,他把瘀血的典型症状,从唇舌上点明了,这个条文,我觉得是一个临床诊断意义,非常明确的条文。这个特点,(“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张仲景总结得非常实际,口燥,既不是热盛伤津,又不是水液内停以后的津不上承,是瘀血所致,口燥的特点是什么呢?“但欲漱水”,就是含口水漱漱口,不想咽下去,我们书上那个条文,写的是繁体字的“嚥”,现在就可以写这个字“咽”,一样的意思,音、义完全相同,这就是瘀血内结的表现,是瘀血证的一个特点,一般脉证里面,这是一个特点,他点出来了,在这个地方,我请大家看一下注家的解释里面,比方说《心典》,在第一行的后面,讲的“口燥欲漱水者,血结则气燥也”,是用瘀血的情况来解释它,再一个特点,就是“无寒热”,这就是我解释它不是,由于热证、热邪伤津所致,不是那样,“无寒热”不是外感所致,而是再一次强调,这种“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是瘀血内结所致。
  下面再说,就是脉的“微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脉来不流利,是涩脉的标志,迟嘛,脉来不流利,“微大”不是大脉,就是表现它,血行不畅的这种情况,我们书上说,脉象虽大,但是脉势不足,往来涩滞迟缓,这是血瘀证无疑,它把血瘀证的特点,全都在这里面给点出来了,之后,它又讲“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我为什么,没讲第一个“胸满”呢?就是说,这病人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表示自觉胸满,另一个,他确实有胸满的情况,又说“腹不满”,“胸满”是自觉症状,“腹不满”也是病人怎么样,“其人言我满”,是他自己表述的,这是关于“胸满”和“腹满”,怎么认识?实际上,仲景对瘀血的论述比较多,特别是关于“胸满”、“腹满”,都有说法,在《伤寒论》里面,我们复习一下,“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女劳疸的特点,“膀胱急,少腹满,大便必黑”,《伤寒论》里面还提到,“其人善忘,屡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这一篇里面他又讲到,“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什么又要说“腹不满”呢?就是在望诊上,包括他自己也是说,“我肚子不是很胀,但是,我就觉得满”,外形上根本也不存在,膨隆胀大的表现,这都是瘀血内结所致。关于“胸满”,还是这个情况,一共有几种原因造成的,《医宗金鉴》的注解,请大家看一下[选注],我觉得真是,注家也动脑筋了,为什么来鉴别诊断,这种“胸满”、“腹满”,是瘀血证,而不是其它原因所致,请大家看《医宗金鉴》,“表寒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这是风寒所造成的胸满,它必定得兼喘,这是一类,第二类是属于实热内结的,“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他说是“热壅之胸满也”,就是胸满得有烦热,是指的实热证,实热壅盛表现出胸满、烦热,若是里实热结所致,他前面也真说了,是“里实便涩”,就是便秘,里实便涩,那就是里实热结了,那得是用承气法了,这是胸满兼有烦热,还得兼有便秘,这是第二个类型的“胸满”,第三个类型,是属于停饮的胸满,“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这个我们都刚刚学过,《痰饮》篇里涉及,第四类,属于气滞胸满,“呼吸不快,胸满太息而稍宽者”,是属于气滞的胸满。第五,就是我们这条所要说的,“病人无寒热他病”,没有外感,也没有热盛,“惟胸满”,但是标志在哪里呢?“唇痿、舌青、口燥,漱水而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也”,所以,《医宗金鉴》,它专门有《订误·金匮要略》,我觉得它这个分析,就是带有鉴别诊断之义,很值得参考的,这就等于帮助我,分析了这一条原文的主要内容。我为什么,不把“无寒热”写进来,而写了这四条?我认为,到现在来说,也是临床诊断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这四条就是一般瘀血脉证,特别是对于“唇痿”的问题,我认为是,描述口唇色、形,就是他口唇色萎而不润泽,一定是这样的。
  11条,“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二类)
  这里,我觉得一个是“如热状”,口还渴了,比原来的,“但欲漱水不欲咽”稍重,发展到口渴症了,这是一个,再一个,就是脉象上,反而怎么样呢,还无热了,这叫“阴伏”,“阴伏”是什么概念?这一条我这么讲,作为有瘀血的病人,他“如热状”,象是热证,因为他自觉心烦、口干、口渴,你说象不象个热证,象。但是“如”,不是,“如热状”,张仲景在用词上非常讲究,告诉你,不要被假象迷惑,这是瘀血证,是瘀久化热了,郁热不得宣泄,他才口干、口渴、心烦,不是真正的热证,是瘀血证,而且是瘀久化热,因此,11条的证,要比第10条的证重了,10条是讲了一般瘀血的脉证,现在讲瘀血化热的脉证。再一个,“其脉反无热”是什么意思?“其脉反无热”,而且说“此为阴伏”,即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拿什么作标志呢?因为若在气分的话,那不得脉洪大吗?现在他拿一个“反无热”,说脉不是热象、洪大的脉,这一定是从脉上说的,所以,这就是,瘀血阻滞日久以后,瘀而化热的表现,是血分所致,这就是在脉象上,体现不出来热盛的洪大脉,是一种瘀血的脉,是涩脉,上下对举,这就叫“阴伏”。
  关于阴伏,注家有这么四种认识,我简单说一下,(1),《医宗金鉴》说,“其人当得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热伏于阴,乃瘀血也”,这个基本意思,符合我刚才说的,就是它认为是,热伏于阴,在血分,是“瘀血也”,(2),曹颖甫说,“阴血内伏,则脉不奋兴”,就说它脉不可能那么快,认为应该指脉而言,因为它连着,“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这是曹颖甫的认识,(3),就是尤在泾,他说:“阴伏者,阴邪结,而伏于内也”,他把阴邪说得,不是那么明确在瘀血上,(4),黄树曾,在他的《金匮要略释义》里面,他说:“血属阴,血瘀于内,故曰阴伏”,所以,四个注家,《医宗金鉴》和黄树曾,都是说到瘀血上了,但是,直接来回答,什么叫“阴伏”,我认为,黄树曾的说法比较正确,直接来说,“因为血属阴,血瘀于内”,就叫做阴伏了,因此,既然有瘀血不去,在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里面,包括《内经》里,提出来主要治法,就是“留者攻之”,“血实者宜决之”,因此,你就是采取攻逐瘀血的办法,什么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就是这一。
  关于瘀血的部分,我想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如果从第10条,来讲它的脉证的话,我觉得,还应该综合仲景著作里面,所体现的内容,比方我们《金匮要略》里面,提到了干血劳,“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干血是指的瘀血,那不是因虚而致瘀吗?还有,就是《伤寒论》里面,提到蓄血证,蓄血也是瘀血,将来我们学《妇科三篇》,里面的桂枝茯苓丸证,他提到的“衃血”,衃血也是指的瘀血而言,当然《内经》的理论之后,还有积血、留血、恶血、死血等,这些都是指瘀血而言,在发病的问题上,我觉得可以考虑有这么几种,一种是血液运行不畅,它瘀滞于脏腑,或者是停积于局部,这在我们前面所讲到的都涉及了,就是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脏腑,或者停积于人体局部。第二,就是血液不循脉道,妄行于脉外,但是又没有流出之血,是一种“离经之血”,比方说象外伤,没破皮,也没得什么,但是,你能看他皮肤,青一块、紫一块,瘀血在内,是它溢于络外了,这是最多见的,比方我们看阴阳毒,升麻鳖甲汤加减两个方,我们为什么总结它功效,叫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呢?因为它“面赤斑斑如锦文”,皮下的出血形成了斑疹,这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三,就是污秽之血,比方说妇科里面,我刚才讲到崩漏下血,属于污秽,象高脂血症的这一类,在中医里面,可以按照污秽之血、瘀血,这样来对待,所以,活血化瘀药,包括刚才讲,为什么大黄,是一个泻下药、泄热药,又是活血、止血药?也可以考虑它能够降脂呢,就是因为它,还有化瘀止血的作用。第四,就是内结为血瘀,如出血性中风,包括疟母形成的癥瘕痞块,因为我们后面,还要讲一些,象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所主治的癥瘕积块,那就是内结而成,现在就说,不是单一的瘀血,那是痰瘀互结,包括疟母,是和疟邪在一起,很复杂,就是说,涉及到瘀血的概念,非常复杂,我说的瘀血病证,总结一下它的脉证,除了舌诊是为主要标志以外,我觉得它应该还有一些,比方说:
  1、疼痛,瘀血的疼痛,“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在《血证论》里面也提到了,“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周身作痛”,它就是滞碍而痛,它的疼痛特点是,(1),疼痛,痛有定处,而且久而不愈,反复发作,针刺样疼痛,是它的一个典型标志,针刺疼痛,有的疼痛如刀割,也有说象钝痛、绞痛,都属于瘀血疼痛,(2),就是常常和气候、过劳有关,当寒风、阴雨这样的天气,或者过劳、情绪不好的时候,特别是表现为昼轻而夜重,这都是和瘀血相关。(3),“得温暖则舒,遇寒湿加重”,也是一个标志,这在前面,我特别在讲,冠心病、心绞痛的问题上,给大家讲了很多,都属于这一类。(4),那个疼痛,单纯用行气止痛药,疗效不显著,只能暂时地缓解,必须合活血药,才能取消疼痛,这是关于疼痛的问题。
  2、发热,今天讲口燥,瘀久化热,就口渴,关于口燥、口渴的问题,和伴有发热,我认为,它毕竟是属于内伤杂病的,一种慢性过程,渐积而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瘀积的部位、病程,和耗伤气血的程度,要结合起来考虑。决定你选哪一类的药,比方瘀血在腠理、肌肉,营卫失和了,阻遏的气血,使血行不畅的一种表现,它可能是恶寒、发热,但是头不疼,绝对不是象外感那样,再发展,就是壅遏气血,气机被郁滞的情况,它一般的没有那种脉洪大的表现,一定伴发着脉微大而来迟,就是一种涩象,如刀刮竹一样,不流利了,再发展,瘀血,它最终是要耗伤阴血的,我们讲女劳疸的时候特别讲了,你看它的发热多有特点啊,不是“日晡所剧”,就是“薄暮即发”,微汗出,手足心中热,它一定要从瘀血考虑,热到一定程度就阴虚了,这都是临床应该注意的。在西医学里面,还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我们都可以参考的,你慢慢去摸索,反正阴虚热,是“夜热早凉”的特点,“口渴”的问题,就是说,应该是“但欲漱水不欲咽”,“但欲漱水不欲咽”,这是最大特征,到口渴的时候,实际他,病人也不喜欢喝什么凉饮,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是热盛所致。
  3、就是健忘,包括《伤寒论》里面都提了,“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所以,精神疾患里面也是,健忘。
  4、和精神神经症状,应该联合起来考虑,包括象外伤导致的,脑震荡后遗症也是这种,不是健忘,就是精神症状非常明显,狂、烦。
  5、麻木,麻木的这症状,就是血不养肌肤,特别是四末,表现得血瘀,还是血虚,那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看了。
  6、刚才我们条文里面,特别强调唇舌的改变,表现为青紫,我觉得,象皮肤的表现,眼目的表现,在大黄?虫丸证,条文里已经告诉了,叫做“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也是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一看,看口唇、看眼目、看肌肤,这都是瘀血的表现,是我们仲景学说里面,特别提出来的。
  7、就是经血不调,在经期上,不是提前,就是错后,再不就是经量涩少,时来时止,非常的不规则了,如果血色深,又有血块,那更是瘀血标志,那就好辨了,这到妇科篇里再说。
  8、还有一类出血,因为瘀血而导致的出血,这是瘀血阻碍了血行,发生了血滞和离经外溢,这个瘀血性出血,它也有特征,刚才我说了血块紫暗的问题,你象肝硬化的呕血,那也是很突然的,但是,他(病人)的血色,显得特别深、特别污秽,是那那样的。便血也是那样,也可以辨别它到底有没有瘀血,痛经,还有产后恶露不行的腹痛,那也是很有特点的。所以,瘀血的疼痛,和出血,是伴发的。
  9、积聚、癥瘕,特别是说有形之块,不只是你能够通过切诊,或者是腹诊诊断,当然是在腹部的肿块,我说现在结合近代医学的相关检查,也等于帮助你认证积块的部位,它和瘀血的关系怎么样,“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这是《血证论》,唐容川就是这么说的,“气不行不能结块”,只有“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是瘀血造成的,我们在前面分析方子说,瘀血单独不行,得是痰瘀互结,因为血水互患。
  10、就是咳喘,这是由瘀血阻滞气道,阻碍气机的出入,出现了咳、喘,我们看呼吸四病,我不是说嘛,别着急止咳,先着急化饮,化饮同时,你可以兼顾一下活血,很有利于改善症状。
  11、在脉象上,特别就是涩脉,或者涩中带弦,或者是弦细的脉,关于方药的问题。
  借此机会,我也说一下,因为我前面讲得比较简单,刚开课的时候,我就讲了植物活血药的那几类,现在我说,在活血化瘀药的选用上,第一类,通用的、一般的血瘀证,就是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这就是一般性的血瘀证所常用的药物。第二,就是行气消瘀药,行气消瘀作用,一个是川芎,再就是姜黄,还有,比方为了治肝病,你可以考虑到郁金配姜黄,玄胡配姜黄,再就是三棱、莪术了,这都是属于行气消瘀,效果非常好,比方说,活络效灵丹,丹参、当归,配乳午、没药,如果是脾胃不好的人,用乳香和没药,他有反应,胃有刺激症,所以,你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我认为,行气消瘀法,对肝胆疾病,特别是胃的情况,要注意选药。第三,就是通络散瘀药,如穿山甲、汉三七,姜黄也是这样的作用,通络散瘀,再就是苏木,你没看治跌打损伤的方药,有苏木。第四类,也就是常用的,破瘀通经的药,这一类的药用得比较多,特别是在妇科,包括骨科、外科的外伤这一类,象生蒲黄、生五灵脂,失笑散的成份本身就告诉你了,活血破瘀还能通经、还能止痛,妇科里面常用的,象王不留行,刘寄奴,坤草(即益母草)、当归,川芎、牛膝、地龙这一类药,都属于破瘀通经,也有很好的止痛作用。第五类,就是祛瘀破癥的药,这是用于治疗有形之痞块,我觉得,在前面讲的,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不行,你就选用虫类药,如水蛭、虻虫、?虫(土鳖虫)。第六类,止血化瘀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他(病人)还是出血,你怎么办呢?止血消瘀,首选三七,汉三七,再就象茜草炭,都不用多,5克或10克,就有了化瘀止血的作用,再就是炒蒲黄,也有这样的作用,当然,你得分药性是偏寒、偏凉,还是偏温、偏热,这得区别对待,再就是藕节,我觉得,象昨天讲的,那个肝病挺严重的病人,你想活血,又怕他出现出血倾向,你就配点(老节)藕节就行。第七类,凉血散血药,这就象丹皮、丹参、赤芍、郁金,就属于凉血散血,能够行瘀的药。第八类,就是化瘀利不药,我已经说过了,益母草、泽兰,化瘀利水。第九类,活血补血药,活血补血药里,比方说,当归、鸡血藤、丹参,对四肢麻木来说,用鸡血藤,你象我们讲黄芪桂枝五物汤,他说的“一方可以加人参”,我认为,加鸡血藤,30克或50克,效果很好,补阳还五汤,你能不能加上鸡血藤啊?也行。第十类,祛瘀止痛药,我刚才已经说过了,乳香、没药、红花、五灵脂、三七,再就是血竭,骨伤科愿意用,象妇科里面,用血竭也非常好,苏木也行,这是祛瘀止痛类。第十一类,是属于散血消肿的药,象大、小蓟,赤小豆,鹿角霜,鹿角胶,都可以的。
  好,这堂课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