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76讲

  第76讲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昨天,把二十篇《妇人妊娠病》篇的,第1条和第2条,给大家大体上讲完了,讲了妊娠早期的诊断,也就是对早孕脉证方面的分析诊断,也提出了,用桂枝汤作为妊娠恶阻的一种治法,进行调治。第2条,关于胎、癥的鉴别,以及桂枝茯苓丸,既可以用于胎、癥互见的情况,按照有故无殒的想法,再一个,就是对癥病有治疗作用,桂枝茯苓丸可以说是消癥的代表方子,特别是它具有化瘀利水的作用,是水血同治的代表方剂,因为它对癥病,抓住了瘀血、水和癓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那么,[临床应用]我昨天提到,在妇科的范畴里面,比方对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样的情况都是常见的,而且比较重,特别是对于一些癓积,如果出血,通过炭类的药物,或者是固涩的止血药治疗,如果不效,应该考虑到,是不是内有瘀血,新血不生,所以,你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化瘀、利水,反而能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是很值得参考的。那么,对于其它疾病,比方说,象附件炎的炎性包块,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因为这个药量,你若开成汤剂,是可以随症加减的。为什么原方的用量小,我昨天已经讲了,因为它针对于胎、癥互见的情况,所以,量要小,而且是丸药缓之,对于男子前列腺肥大的问题,包括一些甲状腺肿,慢性肝炎这些疾病,都可以进行辨证用方。
  好了,时间的关系,我们往下讲,对于妊娠恶阻,把它算一个小单元,其中要涉及到第6条,胃虚寒饮的恶阻治方,叫做干姜人参半夏丸。为了便于讲解,我把这两个方证,先用表格给大家鉴别,然后,我再来解释,包括它应该注意的事项。
  桂枝汤(1条)
  干姜人参半夏丸(6条)
  同
  均可治疗脾胃虚寒的,妊娠恶阻证
  异
  证候
  特点
  脾胃虚寒之轻证
  属胎元初结,呕吐轻证
  脾胃虚寒兼饮的重证
  属呕吐反复发作病势剧烈久不愈
  治法
  温调脾胃,以和阴阳
  温中补虚,化饮止呕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桂枝汤证,是在第1条里面出现的,第6条是干姜人参半夏丸证。相同点,两方都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妊娠恶阻证。不同点,从两个方面来解释,1、证候特点,(1)桂枝汤证,是脾胃虚寒的轻证,昨天已经解释了,是属于胎元初结,呕吐的轻证,(2)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是脾胃虚寒兼饮的重证,属于呕吐反复发作,病势比较剧烈,而且久不愈,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然没有完全止住的时候,如果是属于寒饮在胃的,就应该用干姜人参半夏丸。2、在治法上,(1)桂枝汤,是根据那个特殊的生理阶段,采取调和阴阳的办法,因为都属于脾胃虚寒证,是温调脾胃,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2)干姜人参半夏丸是温中补虚,化饮止呕的作用。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干姜人参半夏丸,这个方剂后面所提到的“方后注”,干姜、人参、半夏,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而且做得象梧桐子大,一次饮服十丸,一天三次,我们在十七篇讲到三个止呕方,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还有一个,加生姜汁的配伍(生姜半夏汤),三个方子都用了半夏,在妊娠呕吐证里面,用半夏,半夏,实际上是属于妊娠禁忌的药物,包括干姜这样的温热药,也应当按照张元素的《珍珠囊》,还有沈尧封的《女科辑要》,都提到了妊娠禁忌的问题。现在,根据临床的实践证明,只要病情需要,适当配伍,该用就得用,所以,这里面,也能看到它配人参的道理,加上人参,就是为了固胎,而且不碍胎,这也属于“有故无损”的一种配伍,况且,为了加强止呕作用,既用了干姜,又用了生姜汁,我觉得,从我临床实践上体会,对于这种妊娠恶阻,希望能够尽量的给她临床控制,然后,促进向愈的话,第一,药得让她喝进去,哪怕停留10分钟、8分钟,都能起作用的,不要怕吐,这一定要鼓励病人,要吃汤药,至少与西药比,没有毒副作用,所以,第一,一定按照我们讲十七篇的,方子里面,象半夏泻心汤,就是要求浓煎,要量少,半夏泻心汤,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于妊娠呕吐,那就一定把它的药量,控制在小范围内,越小越好,就是浓煎的办法。第二,就鼓励病人少量频服,哪怕你喝进去一、两口停下来,觉得好受一些的时候再喝。第三,一定要温服,不能凉喝,咱们讲了,这样的病人基本上有脾胃虚寒的问题,所以,用干姜,再配上生姜汁温服的道理。第四,就是老专家的体会,原来的食品店里面有闽姜,现在我看,好像不是姜片上撒的白糖,干脆就是浸好的甜姜,让她病人买那种小食品,就嚼着姜,喝着汤药,我觉得,比那生姜汁更好,甜辣,还好用,效果很好,嚼着,或者是你喝了汤药以后,马上去嚼姜,都有助于把药喝进去,而且有止呕作用,这是关于恶阻的治疗,我觉得,都是临床行之有效的办法。
  下面,讲漏下,妊娠漏下这个部分,涉及到腹痛,下血的问题,这里面涉及的几个方子,第一,关于癥病下血,那是胎、癥互见的情况下,桂枝茯苓丸也是一个方,特别是它提到,癥痼害的问题,癥痼害的概念,我想从原文上来讲,就是妇人宿有癥病,现在又受孕了,成胎,停经未及三月,忽有漏下不止,见有脐上似有胎动,实际上不是真实的胎动。这是为癥病影响所致,这种病情叫做“癥痼害”,癥、胎互见的情况下,她的腹形超过正学的孕期,胎动不应该出现,但是,脐上有自觉胎动的样子,所以,这个,张仲景起名叫“癥痼害”,由癥病影响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癥、胎互见,或者并见的一种情况,桂枝茯苓丸,由于消瘀化癥而止血。
  现在,我要讲的就是第4条,冲任虚寒,阴不内守,这种胶艾汤证,请大家看第4条,这里面要涉及一个胞阻的概念,我刚才讲的妊娠恶阻,现在要讲的是胞阻: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一类)
  胶艾汤,咱们通常都记得,好像胶艾四物汤,就是四物汤加上阿胶,再加上艾叶,请大家注意,这个方子里,一定不要忘了还有甘草,就是四物汤加胶、艾,再加上甘草,艾叶、甘草配阿胶,它的组成,实际上也有调和诸药之意,不仅是为了止血,也有调和之意,所以,不要把甘草给忘掉了。这里面,为什么提到了三种下血?三种下血,一个是经水的淋漓不断,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经漏,第二,就是半产后的下血,一般是妊娠三个月以后,出现的一种流产征象,或者是胎儿,没保住(未足月而产),结果,她就出现了半产后的下血不止,这和先兆流产是不一样的,半产指三个月以后,四个月,她小产了,小产以后,出现淋漓不断的下血,这属于半产(又称小产)后的下血。第三种,就是我说的先兆流产这种,妊娠两个月左右就开始下血,什么叫胞阻呢?就是妊娠早期的这种情况,出现腹痛兼有下血为主症的,就叫做胞阻,这个“胞”,应该说是其病位,胞是其病位,阻,就是言其病机,因为三者都属于冲任亏损,阴血下漏,所以,它就叫做“异病同治”了,对于胞阻的病机,一定是病位加病机,来说明冲任亏损的结果,阴血下漏它就不能入胞养胎,阴血全都不能入胞养胎了,所以,漏下不止,应该止血,有的时候,老百姓都知道,叫“胎漏”,批指孕妇非月经周期的少是下血,张仲景的原文里面,叫胞阻,这里有一个鉴别诊断,胎漏的问题,有的就属于正常范围的,叫“盛胎”,盛胎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即指她怀孕的期间,前三个月,她照样周期性的,有阴道血性分泌物,或者少量的血,但是,不影响养胎,胎儿不受影响,也没有发生什么畸形,或者是母体没有什么病变,就是一种盛胎,气血旺盛,体质因素,所以,这不属于胶艾汤的治疗范围,那是生理性的一种下血。现在,咱们讲的是病理性的一种下血,叫做胎漏,而且,这种胎漏,这下血是没有规则的,下血的量也是时止时下,或者是淋漓不断,但是,必须得兼有腹痛,如果是先兆流产的特点,她可能还有腰痠,或者血量增加,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先兆流产,那可以终止妊娠,我们说,如果能用胶艾汤给她止血,而且能保住胎的话,这个方是可取的,我觉得,在临床上,不仅是要止血、止痛,应该注重保胎的问题,这一篇里面,最后要讲到保胎、养胎的一些方药,之后我们再讲,这就是关于胞阻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三种下血同用胶艾汤,这是很有临床意义的,一定在辩证上,如果是妊娠下血,包括半产后的下血,以及经络辨证,属于冲任虚寒的性质,都可以用胶艾汤,它原方名叫做芎归胶艾汤,我们现在,通常按照妇科的话,它就说,这是张仲景的胶艾四物汤,但开胶艾四物汤时,别忘了方中有甘草,这个方剂的功效,就是调补冲任来固经养血,解决冲任虚寒,阴血下漏,不去养胎的问题。
  好了,关于妊娠漏下,涉及了两个方子,一个是桂枝茯苓丸,一个是胶艾汤,重点要讲一下妊娠腹痛,首先,请大家看第3条,附子汤证,讲《绪言》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有方名而没有药的,这个附子汤曾经见过面了,现在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腹痛呢?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二类)
  在妊娠末期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这个过程的时候,她出现自觉症状,胎当然是在长了,随着妊娠的月份,它长得也比较快,一般来说,8、9两个月,就是胎儿开始长肉的过程,基本上都发育成形了,开始要长肉,所以,胎气也比较旺,而且,是胎儿发育比较迅速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见孕妇自觉“腹痛恶寒者”,这里面有个“少腹如扇”,形容是个什么样的症状呢?[词解],请大家看,形容少腹有冷如风吹的感觉,拿“少腹如扇”,特别是腹痛又兼有恶寒,提示是阳虚寒盛,“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这个“子脏”是特指子宫的,这个“开”怎么讲呢?实际上,就是说明,腹痛是由于阳虚阴寒之气,导致的一种寒凝气滞证,所以,她觉得胎胀,也觉得有一些疼痛,和吹风样的感觉。这个发热,“脉弦发热”,不是真正的外感,属于虚阳外浮之象,这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是属于外感,就不能用附子汤这一类的药了,附子汤没有成分,但是,后世有人主张,是《伤寒论》的附子汤,(炮附子、茯苓、芍药、白术、人参),建议用这个方子,我们觉得,也是根据病情需要,因为有温热药,还有利水药,这就作为一个参考,对于阳虚寒盛者,需要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的,因为这个方只有名,我们讲得不够确切,所以,仅供参考,就是在妊娠腹痛里面,有阳虚寒盛的一种腹痛,表现的特征上一定得有恶寒,包括吹风样的感觉。另外,那种发热,一定不是和外感相关的,应该是阳虚阴盛,或者说虚阳外浮的表现,这就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下。
  重点我要来讲第5条,当归芍药散证,在前面讲血分、水分,作为妇女经闭,引起的一种水肿病的时候,他(仲景)没有提到方剂,我已经给大家引鉴了当归芍药散,今天,我们在学桂枝茯苓丸的基础上,再学一个具有化瘀利水作用的方剂,它在妊娠腹痛里面,出现的: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一类)
  这个[词解]请大家看,?痛,第一个建议念什么呢?[jiao]痛,这是表示腹中的一种急痛,如果读成“[xiu]”字,这就是指绵绵而痛,是一个小痛,或者痛得相对来说喜按、喜温,这样的情况。关于这个[词解],是我在研究《金匮》的过程中,根据《中华大字典》,和咱们中医方面的,《简明中医字典》(杨华森等编著),在1984年,成都五版《金匮要略讲义》,审定的时候提出,我提出建议以后,周夕林老师写的这篇,他就给加进来了,后来,我用六年的时间,三届研究生,搞当归芍药散专题研究,特别又把它变成汤剂和胶囊剂的比较,包括药物组成的剂量,用正交实验,搞了一些实验研究,并发表在《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的,一些有关文章里,还有《中成药研究》,我要说的是,五版《金匮要略讲义》也好,还是六版《金匮要略选读》,讲义也好,仅仅提到了肝脾不调,和肝脾失调的问题,我想,就是比方说,提出“?[jiao]痛”和“?[xiu]痛”的原因,从临床观察,确实是这样,妊娠腹痛有的就表现是疼得很厉害的,也有的,就是偶尔疼得受不了,也有的,是丝丝拉拉的痛,也有的,表现象跳痛似的,这疼一下,那疼一下,所以,这个统统都属于,?痛的范围里,那么,肝脾不调这个问题上,比方说,书上讲有肝虚的问题,我们认为,既有肝虚的血虚,也更多的表现为肝郁的血滞,因为“归芎芍齐调肝血”,这里面特别是白芍的量(一斤),是方中的主要药物,需要解决止疼的问题,通过调肝,来解决肝郁而血滞,咱们六版《金匮讲义》说,肝虚血滞,虚也可以使血滞的,但是我们认为,肝郁的情况比较多,因为现在临床上妊娠妇女,从营养上,各方面都是很注意调理的,但是,就是情志问题解决得不好,所以,她会出现疼痛症,脾虚,就是脾虚气弱则湿盛,因此,调和肝脾从两个角度,如果是血虚,用归、芎、芍,当归,咱们用当归身,配合川芎量少一些,白芍量大一些,就是起到一个补血虚的作用,如果是肝郁血滞的话,甚则血瘀,那么,归、芎就适当的多一些,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动血而碍胎,利水的药,茯苓、白术、泽泻,我说三味入血分药,要针对脾虚气弱而湿盛的病机,白术就应该是焦白术,是说脾虚这样的,如果说她脾也还可以,就是运化水湿的能力差,为了使水邪更好的排泄,就是用普通白术就行,不要用焦白术,这里面就是在白术,在芍药的问题上,在当归和川芎的问题上,偏于血虚,还是偏于血滞,关于脾虚气弱的问题,是用焦白术,如果说运化水湿的作用不是特别强,为了防止水邪的留滞,加强利水的作用而不伤胎,那就用普通白术就可以了,这是仲景的原方,我们体会刚柔相济,血水同治,这个方子它之所以能够化瘀利水,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的。
  需要说明的,当归芍药散,实际上,它在[临床应用]上,我觉得还应该扩展到,除了对于妊娠腹痛外,对妇人杂病的腹痛,请大家看一下,256页17条,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一类)
  在杂病篇里,再一次提及当归芍药散的治疗作用,我说我们在临床观察,当归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它到底是针对哪些腹痛,经期腹痛,妊娠腹痛,包括杂病腹痛,我们看了好多种的腹痛,最后确定,还是按照张仲景那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的思想,不管哪一种腹痛,出现在什么时期,比方妊娠腹痛,杂病腹痛,特别包括经期的腹痛,一定是属于肝脾不调,就是刚才我讲的,是肝郁导致的气滞而血滞、血瘀,还是肝虚气滞而血瘀,脾虚湿盛,那就是脾虚气弱而湿盛,只要符合这个病机都可以的。所以,包括对于治疗不孕症,轻的就用当归芍药散来调和肝脾,然后,再加上相关药物。昨天我还提到,就是由于节育器引起的,那又是从癥,或者是局部的损伤来考虑的,可以两方合用,还有一个,就是比方说不孕症里面,她由于输卵管的堵塞所致,可以用当归芍药散,或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这就是说,属于肝脾失调的这方面,如果她兼有感染的情况,也可以配合象连翘、白花蛇舌草,甚至于皂刺这类的药,还有的,就是当归芍药散,配合少腹逐瘀汤,对于输卵管的堵塞引起的不孕症,使它道路通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西医产科里面,计划生育科里,它就是主张通水,这使女患都特别痛苦,但是也要坚持,我觉得最好是通水,配合我们中药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或者是少腹逐瘀汤,通水的治疗,有的时候用一些甲硝唑,在以前,还用一些抗菌素(庆大霉素等),结果都有不良反应,我觉得,就应该以咱们的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加上我刚才说的,白花蛇舌草、连翘、皂刺等药,有很好的作用。当归芍药散在日本,在80年代,他们就发表了很多文章,而且,咱们中央电视台,曾经用播音的速度,宣传了日本研究当归芍药散,治疗老年痴呆症,这都是很奇妙的。当归芍药散很值得研究,现在,比方我临床上治疗,有一些过敏性的结肠炎,用当归芍药散,在急发的时候,也可以配伍葛根芩连汤,或者配伍双花、连翘,很有效的。所以,这个方子,它的适应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在《妇人三篇》里面的体现,就是请你注意血水互患的问题,来研究这个方子,这是当归芍药散。
  第9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二类)
  关于胎动不安,讲第9条、第10条,“妇人怀妊”,“妇人怀娠”,“妇人妊娠”,你看,这都是张仲景对于妊娠的命名,说法都是很接近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尤其是《妇人妊娠病》篇,和西医对于妇产的认识,特别是产科的认识,命名完全一致,比方说到“怀妊”、“怀娠”,都是这个意思,象我们现在通常说,怀孕,孕胎,都是很正确的。第9条他讲到,“宜常服当归散主之”,请大家注意看方剂的组成,仍然有归、芎、芍,所以,这也体现了后世总结的,“女子以肝为主”之说,昨天,我也特别讲了,女子的几个生理特殊时期,和肝血,肾主胞胎,以及冲任等方面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这张方子,原文强调了“宜常服当归散”,需要对“常服”的问题思考,而且它写的是“宜”,是一种建议,是商量的口气,首先说,为什么要常服?当然,重视肝脾的道理,通过常服来提示妊娠期间,重视肝脾生理功能的变化情况,因为肝藏血,脾统血,特别是脾又主运化,又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从这个角度倡导“常服”,但就我们来说,孕期还应该提倡慎用或者不用药,就是说,有病的话,你该治,该用什么药用什么药,如果无病,还是不要用药为好,我觉得,这个方子,他尽管写到了“宜常服”,不是绝对的,还是一种建议,一种商量的口气,之所以提到“常服”,我认为,就是从理论上,包括临床观察上,医者应该重视肝脾的情况,从方药组成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用归、芎、芍,对肝血调理的重视程度,从当归芍药散,再讲当归散,很好理解了,对于脾的问题,用了黄芩和白术,从本方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叫做黄芩和白术是安胎之圣药,黄芩的用法,也从中医妇产科里面讲,叫做“胎前易热,产后易虚”,这就是说妊娠期间,她容易出现湿热,因此,用白术和黄芩,就是既要解决热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脾虚则运化上就不那么健全,所以,它要防止湿盛,湿盛若和热互结,就变成湿热,病程就缠绵了,因此,“宜常服”,防止湿热产生,当归散起的作用,是养血健脾,来清化湿热,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我们在讲解上,对“常服”的问题作一个建议,还是有病治病,尽量少用药,关于黄芩和白术是安胎的圣药,在这个方子里面体现,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考虑到肝血虚,容易生内热,脾不运,容易生湿,如果日久湿热内阻,容易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她出现胎动不安的时候,一定要用当归散,归、芎、芍、白术、黄芩,达到既要养血健脾,又要清化湿热,这是当归散,谈到这里。
  第10条“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二类)
  就是关于妊娠养胎,用白术散,白术散的成分,白术、芎藭(川芎)、蜀椒,然后有牡蛎,这个方子,我们应该看到,特别是用蜀椒这样的温热药,一定得针对脾胃有虚寒,那么,为什么又要用牡蛎?本来就有胎动不安了,为什么要用牡蛎呢?这个地方,他认为得有白带,就是寒湿有中阻的情况,她会出现脘闷,或者疼痛,甚至于呕吐,不思饮食,这是胃中寒湿对于胃的影响,如果是吃得不好,直接影响胎儿发育,所以,他特别注意了,关于对脾胃的治疗,再一个,加牡蛎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胎动不安,又有白带,应该给她除湿、利湿,所以,整体上来说,病机分析上,应该是属于脾虚而寒湿的,还是责之于脾胃虚弱产生的寒湿,刚才讲的是,属于脾胃虚弱(湿热不化)型,这个是寒湿型,所以,在养胎和安胎的方面,两张方子在辨证上是截然分开的。所以,白术散,它功效是健脾温中,除湿安胎,除湿方面,是侧重于对寒湿之邪,因为后来再发展,就是寒湿白带,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湿热黄带,就易黄汤,虽然讲的是一个安胎的方子,但是,对带下的治疗,从中也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而且,从中再演化出来的新方,这都是源于临床的。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白术散的“方后注”,他说的是“日三服,夜一服”,这可以看出来,服的量比较小,是散剂,而且还用酒,用酒的道理,我们说,作为一个妊娠的特殊时期,用药是应该相当谨慎的,但是,他为什么要用蜀椒了?而且还用酒了?还是认为,这种寒湿比较重,作为我们临床实践的时候,凡属于温热药,炮附子、干姜等慎用,半夏还可以,因为它是属于妊娠恶阻里面,加上生姜佐制以后,还是可以用的,现在说的蜀椒,这都属于温药,再就是滑利之品,你看茯苓,因为它是补利兼优之品,滑石,利水不伤阴,这都可以考虑的,其它的,你比方一会我们还要讲小便难,包括后来说的子肿,他用冬葵子等,用量一定要小,而且通利以后,一定要减量,或者是停用,不能因有效就一个劲地用,不行,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当归芍药散就非常合理了,血水同治,而且量也不是很大的,另外,它都是平和的药物。
  来看一下“方后注”,苦痛,那就是疼得很厉害了,加芍药,再一次来看张仲景的用药规律,芍药治腹痛,通血痹,缓急止痛的作用。心下毒痛,疼的更厉害,叫做“毒痛”,不是一般的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完全都是围绕着虚寒,而且是胃脘部,因寒而疼痛,拘急,甚至疼痛得剧烈,叫“毒痛”,看看,在川椒的基础上,觉得还不够劲,需加细辛、半夏,半夏量大的,用到20枚,所以,如果没有临床经验的话,一定要慎重,“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醋浆水就是咱们那次讲的浆水,就是发酵的酸浆水,是一种清凉的、清热的作用,他就觉得,用一派的温热药,用什么来佐制呢?他没有寒温并用,用醋浆水冲服,牵制一下温热之性。“若呕,以醋浆水服之”,这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清凉、解热的作用。“复不解者”,还不行,怎么办呢?“小麦汁服之”,证明可以糜粥自养,即服食麦粥,面片汤这样的,我觉得,小米粥很养,不说产妇饭吗?即小米粥,实际上民间有说法,说水稻,它偏寒凉,小米谷物,偏温,温性,所以,小米粥或小麦汁,面片汤两用都有利于养胃,“已后渴者”,好了以后口渴,一派温热药之后,去虚寒了,还得注意养胃,靠什么呢?先是小麦汁服之,后面是“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还是叫你时时注意,胃虚寒的保养问题,用药治到一定程度,再用小麦汁、大麦粥,包括我说的小米粥养着。
  下面,我们再看,关于妊娠病里面,到后期,她出现了一些小便难和水肿的情况,我们按照原文的愿意来讲,第7条,第8条,它所体现的,一个小便难,一个是有水气,第7条: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九主之。”(二类)
  这个条文写得很简单,妊娠为什么小便难,得从方测证,特别是讲得很有意思,“饮食如故”,饮食没有问题,能吃能喝,这确实,孕妇到后来,真的吃得香,睡得好,母子都健康无恙,但现在是讲的需要用药物治疗的,一种情况,从方测证,病情应当属于气化受阻了,怎么造成的气化受阻呢?我刚才说饮食如故,说明中焦没病,病在下焦,在哪呢?是在肾,还是在膀胱呢?刚才,我提到了“产前易热”的问题,是因为血虚有热,气郁还容易化燥所致,所以,这是膀胱湿热,膀胱湿热,它就容易造成小便难,或者不爽,在西医学里面,它就讲,是胎儿压迫所致,尿频,现在出现的是小便难,也可以出现,比方尿少,或者是尿得不尽,我们是从膀胱湿热来理解,看这个方的药物组成,有当归,养血润燥,当归本身也有养血润燥而通便的作用,所以,血虚的便难,或者便燥,包括这个期间,小便难,大便也难的情况,更需要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其中,当归的作用,就是取其养血润燥的道理,贝母,在咱们《中药学》里讲,有川贝、有浙贝,而且还有平贝之分,这就根据情况选用,不管是川贝、浙贝,还是平贝,就是取它利肺气解郁的作用,因此,对于热淋,也可以用贝母,牡蛎是清热利小便,贝母,它是一种解郁利气作用,因为肺与膀胱之间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通利肺气以后,也就等于下输膀胱,通调水道了,因此,对小便难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苦参,苦参的用量一定要小,苦参太苦的话,那病人本来不吐,她服药后都容易吐,故用量要小,但是,他为什么用了苦参?就是因为出现热结,治以利湿热,因为苦参是一个清热燥湿的药,通过苦参除热结、利湿热,整体来说,这个方子我给它归纳,功效叫做养血开郁,清热利湿。
  若是妊娠的后期,我认为还是药量轻点,各10克就可以,我觉得,这个方子用到热淋,或者说在热淋的基础方,比方,我说八正散方里,你为何不加点苦参,加点贝母,这确实有启发意义,你不要把它就是用在子肿,或者子淋上,这个方子从条文愿意上来说,对妊娠后期的小便难,后来妇科再发展,就叫“子淋”了,当然,咱们《中医妇科学》里面,治疗子淋、子肿的方药很多,但是,在张仲景的认识水平上,当时他就举例,一个是当归贝母苦参丸,再一个,就是关于妊娠有水气,气化受阻的情况,用葵子茯苓散剂。当归贝母苦参丸是个丸剂,能看出来,对于妊娠期的用药,包括剂型是很讲究的,包以,咱们要做汤剂的话,药量真得慎重,要小一点,好了,就讲到这。

  下面,咱们再来讲一下第8条: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二类)
  葵子茯苓散就是两味药,冬葵子和茯苓配伍的,散剂,一次服方寸匕,一天三次,说小便利则愈,显而易见,是利尿药,刚才我已经说了,冬葵子是属于滑利通窍的药,冬葵子,比方咱们要治疗肾结石,大家都知道,用金钱草、海金沙,再就是石苇和冬葵子应该用的,对泌尿系的结石,用这两味药,就是石苇和冬葵子,为什么?它有一种滑利通窍的作用,茯苓就不用说了,所以,我想它就是一种治标方,因为身肿,一定要考虑,这可不是脾肾阳虚的水气病,是因为胎儿长大得太快,得怎么样?这真就是西医讲的压迫膀胱,是气化受阻,所以,你用利尿药的办法,是一种权宜之计,你看她“身肿,小便不利”,而且还有“起则头眩”,是不是有一种清阳不升的情况?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实际就这意思,赶紧给它气化受阻的情况改善就行,所以,是一个急则治村的办法,可不能常用,但是,如果是,“妊高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情况,高血压,伴有浮肿,那得治高血压,不只是去利尿,才能预防子癎的发生,这一定要分别清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