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41讲

  第41讲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

  现在开始上课,乌头赤石脂丸,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张仲景,擅用大辛、大热有毒之品的一张方子,你看联合用药,把几个热性药都放在一张方子里,这是在全书里面比较少见的,从方测证也说明,这是阴寒痼结日久,疼痛剧烈的一种表现,下面我首先来请大家看这个方子,乌头赤石脂丸里,有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是炮乌头,附子半两,是炮附子,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这都是等量的,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就是乌头量小,特别是炮附子和炮乌头在一起用,炮附子又加干姜和蜀椒,这样的辛、热之药,大辛、大热之品联合应用,协同发挥作用,所以温阳、逐寒、止痛之力极强。关于赤石脂是在“固涩药”里面讲的,赤石脂,比方我们《讲义》也认为,它有收敛阳气,固涩之性,这怎么理解?我认为它固涩阳气的作用,由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就是收敛,来防止阳气耗散太过,第二就是有一种安心气的作用,第二就是有一种安心气的作用,这么多的辛、热之品,偏有毒性,所以用赤石脂,尤在泾在他的注解里面说,“除了固涩阳气的作用以外,取它安心气的作用”,整个方剂的功效是温阳、散寒,峻逐阴邪。因为阴寒之邪痼结在里,经久不愈,那就得用大辛、大热之品,这样联合用药的情况是极其特殊的,故用丸剂,从小量开始,所以咱们若没有这个临床经验,或者这样用药的体会,这个药方欲用汤剂得慎用,因为它是乌头、附子联合应用不说,还有干姜、蜀椒,在《金匮》第十篇里面,我们要讲寒疝的腹痛剧烈,我们还能比较出来,他用附子,乌头,干姜是怎么个情况,现在这个方子是联合用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请大家看[选注],101页,乌头赤石脂丸的选注,第一看《医宗金鉴》的注释,他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可不是一时的,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息”,这是寒冷到什么程度呀?形容见不着阳光的样儿了,这是阴霾遮天的程度,这形容得很有意思,“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咱们讲栝蒌薤白白酒汤,是治疗胸痹病,心痛病的主方,但是它达不到那种力量,“故以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说得多么形象,把迷四药联合“大辛大热,别无他顾“,什么也不想了,就是大辛大热,峻逐阴邪。
  再下面,请看《寿世保元·卷五·心胃痛》,咱们不是讲心痛病吗?他说:“寒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或引背膂”,现在咱们不是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吗?所涉及的病位在哪儿?心、胸部位,再加上肩、背部位,相互牵引,他说:“甚至经年不瘥”,经久不愈,总这么犯来犯去,这是顽固性的阴寒极甚那种心痛,这种心痛包括胃痛,剧烈的胃寒疼痛都可以这样考虑,“桂附丸西园屡验”,这就是说它,有一个桂附丸验方运用的体会,他说的:“本方再加官桂,蜜丸如梧桐子大”,就是说它是做成的丸药,“丸者缓也”,所以就象附子理中丸,那个力量要比它可差多了,但是原方丸药做的量,请大家看,乌头赤石丸是:“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一天三服,不知,稍加服”,让你在服用量上,一定要从小量开始,逐渐根据病情需要增减,它(《寿世保元》)说,这方若还不够劲,再加上官桂,蜜丸,也是如梧桐子大,一次吃30个,这个量可比咱们书上,原方服用量大多了,“每服三十丸,温水下,觉至痛处即止”,就是吃下去以后,疼痛马上就止了,如果不止,还可以加到50丸,以知为度,止痛有效为止。“若是朝服,无所觉,至午后再进二十丸,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治心痛彻背如神”,我告诉大家要慎用量要小,要注意防止毒性反应,但是《寿世保元》给你介绍这方,如果还觉得力量不够,还可以加官桂,在量上它告诉你梧桐子大,可以用到30~50丸,止痛力如神,这一定得看准,是阴寒痼冷的心痛,用以峻逐阴邪。

  下面我们对第九篇的内容作一下小结:

  小结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概  念: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上焦阳虚,阴寒内盛
  胸│病机特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01、02)
  │主  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03)
  │主  脉:“寸口脉沉而远,,关上小紧数(03)
  痹│辨证施治┬胸痹典型证候──栝蒌薤白白酒汤──宣痹通阳,豁痰下气(03)
  │    │胸痹痰浊壅盛证──栝蒌薤白半夏汤──宣痹通阳,逐饮降逆(04)
  │    │胸痹气结在胸证┬偏实──枳实薤白桂枝汤──宣痹通阳,泄满降逆(05)
  病│    │       └偏虚──人参汤──补中助阳,扶正固本(05)
  │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兼见气滞──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06)
  │    │    └气滞偏盛,水饮停蓄──橘枳姜汤──行气化饮,和胃降逆(06)
  └    └胸痹急证──薏苡乌头散──温通止痛,除温宣痹(07)
  ┌概  念:指心下(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心│病因病机:“阳微阴弦”
  痛│辨证施治┬寒饮气逆──桂枝生姜枳实汤──温化水饮,下气降逆(08)
  └    └阴寒痼结──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峻逐阴邪(09)
  首先说胸痹病的概念,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第1条,通过“阳微阴弦”给大家概括16个字,叫做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在病机特点上,实际上第2条它是强调标实为重,第1条,它特别强调了上焦阳虚为重的问题,因此胸痹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作为主症,是以第3条的典型证候里面提到的,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主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我们认为在临床上以,“胸背痛,短气”为辨证关键,也正象他在篇名里所强调的,胸痹、心痛两种疾病,短气是胸痹的一个伴发症,或者是它的兼症,因此我们说主症、主脉,再加上主方,是对胸痹典型证候的一个综合,这是重点论述的。
  在辨证施治上,首先说胸痹典型证候,治以栝蒌薤白白酒汤,宣痹通阳,豁痰下气,以“胸背痛,短气”,和兼有“喘息咳唾”为标志,胸痹痰浊壅盛证,用栝蒌薤白半夏汤,一定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本方的作用是宣痹通阳,逐饮降逆,半夏的作用,逐饮降逆。胸痹的“气结在胸”证,有虚、实的不同,实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是一种宣痹通阳法,是通法,着重于泄满降逆,特别要请大家注意,去掉白酒加桂枝是为了平冲降逆,偏虚,是“塞因塞用”法的一种举例,人参汤因为是理中丸变化而来,突出人参大补元气的作用,所以名为“人参汤”,是属于补法,补中助阳,扶正固本,我说前者是通法,宣痹通阳,现在补法,扶正固本。辨轻证是饮邪偏盛,兼见气滞,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刚才我们已经用图表作了比较,它宣肺化饮,气滞偏盛,水饮停蓄,用橘枳姜汤,治在胃,行气化饮,和胃降逆。胸痹的急证,第7条,薏苡附子散,应该是以炮附子为主药,而薏苡仁为辅药,而且这两种配伍仍然是,“去性取用”的体现,达到温通止痛,除湿宣痹,因此胸痹急证,是特指寒湿胸痹而言的。
  关于心痛一定要明确它疼痛的部位,是特指心下胃脘部,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同属于“阴微阴弦”,辨证施治上,寒饮气逆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温化水饮,下气降逆,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样一个剧痛、急痛,经久不愈者乌头赤石脂丸,一派大辛、大热之品,有炮乌头,炮附子,干姜之后还有蜀椒,一派的大辛、大热之品,联合应用,协同发挥峻逐阴邪的作用,所以加赤石脂功效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整个九条原文,大体上是这样的内容。
  下面我来讲一下,和近代医学沟通的问题,包括如何消化我们本篇所讲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围绕着第九篇,关于胸痹、心痛的理论,和它的治法方药,谈治疗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有关临床表现的问题,《金匮》提出典型证候,主症、主脉、主方,其中辨证关键,强调胸背痛、短气。作为近代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它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咱们都知道冠心病了,具体来说,就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它是一种斑块样的病变,斑块样的病变,如果堆积在冠状动脉的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就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的狭窄,甚至堵塞了,就导致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因此临床本病所见到的一些症状,都认为是心肌缺血性的表现,比方症见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这一系列症状都由轻转重,由局部再扩展到周围,是一系列的缺血性表现,因此冠心病在西医学里,又称为缺血性的心脏病。如何识别心绞痛,和原文相联系,我给大家说一下,心绞痛它是一组症状,是冠心病造成短暂性心肌缺血的,一种表现。所以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以按照我们《胸痹心痛》篇,所讲的辨证施治内容,进行辨证施治,也就是说不同人在发病的时候,疼痛的形式不完全一样,但是对于同一个患者,在一段时间里,症状发作的前后出入不是很大,由于非常相象,所以你在接触病人的时候,问诊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问他什么呢?首先就是应该问他的疼痛部位,大部位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部位,都是在前胸,或者偏左,也可以表现为颈前部偏上的位置,颈前部的疼痛,范围小的,大小可以是一个拳头左右,因为心脏本身就是相当于自身的一个拳头大,它放散性的疼痛,有的小于拳头大,这位置我说了,在前胸,可以稍微偏左,还可以稍微偏上,劲前部位,脖子下,也可以大成一片,遍及全胸,这是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当然也是和他病情的程度相关的。第二要问他疼痛的性质,心绞痛是一种钝痛,或者伴有压迫感,或者是一种憋闷或阻塞感,我说的压榨感、紧箍感,那就是患病比较重了,一般都是憋闷的感觉,这是有关疼痛的性质,也有的人感觉,是紧缩的同时有一种热灼感,所以有的人主张,用小陷胸汤也可以,连、夏、蒌,那得看舌质、舌苔,包括体质,重复发作的话,他可以伴有大汗出,甚至有的人就觉得有一种濒死的感觉,这就是程度比较重,你不要忽视,一定要问,用心电图或者小功能的检测跟踪。第三就疼痛持续时间的问题,心绞痛发作由轻到重,之后逐渐缓解,有的就持续3、5分钟,如果发作超过15分钟,就应该注意到防止心梗的发生,得引起重视了。第四就是诱发因素,有的是因为过劳,体力活动是最常见的诱因了,也有的是因为寒冷刺激,天冷,有的时候他自己觉得他穿得不少,但是还冷,非常敏感,因为内里是阴寒之邪乘踞于阳位,所以内外一相应,等于加剧了寒邪痹阻胸阳的情况,还有一个诱因是饱餐,饮餐为什么对心脏有影响呢?因为血都集中到胃了,尤其咱们吃完饭以后,为什么不要马上剧烈活动?就是要把这么一个短暂的,供血机会给胃,减轻心脏的负担。酗酒,这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吸烟,当然有的说少量的吸烟,或者他就有吸烟的习惯,但是这有的时候,也会成为一种诱发因素,过度不行,什么都是太过,不可。还有就是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激动、生气、烦恼、忧愁,这都是诱发因素。所有的病人,你若问他,都是事出有因的,他都能够讲这次发作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在你问诊的内容里面,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这样可以帮助你掌握发病规律,对于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再一个就是细心总结发作前的预兆,到底是什么症状,可以帮助患者分析,让他在护理、生活起居等等,各方面注意,对防止发作很有好处。
  另外在有指导性意见这方面,第一问一下病人,是停止活动以后症状就能缓解,还是需要坐起来,需要用救心丸或者什么速效的药物,这就表示疾病程度的轻、重,可以通过药物来提示你,再有比方说舌下含硝酸甘油1、2片,1片3mg,2片就是6mg,如果在1到3分钟之内可以使症状缓解,也证明他的病情,还是属于允许中药观察的,你一定坚持通过中药的辨证施治以后,使他含服的硝酸甘油片逐渐撤掉,只有当紧急情况下随身携带再使用。对于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中、西医合治很有好处。我还想说一个应当注意的,就是过劳引起的心绞痛,也可以叫做劳累型心绞痛,轻的话,他自己就知道,马上休息,不要焦急,躺下,最好是半卧位,或者是坐位的形式比较合理,这样就是比较轻的证了,再重的话,就是自己配合中药,象速效救心丸,西药如硝酸甘油,那就警示他,从现在开始注意休息,配合中、西药治疗,可能很快地就能够改善,缓解症状,还有一类就是属于不稳定型的心绞痛,多在安静的时候发作,夜间睡觉好好的,或者就是安静的时候,谁也没惹着他,他突然就觉得心前区不舒服,憋闷或者怎么的,也有的患者,就是服用了硝酸甘油,效果不显著,这就叫做“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原因就是缺血、缺氧,这必须得经过中、西药两法去治疗,不能忽视,还有我认为就是心绞痛发作,比方说症见神疲、乏力,胸闷、疼痛,就是我要讲的人参汤证,这是本虚,就是缓解期也好,或者疼痛,经过休息好像能缓解,这样就“缓同治其本”,一定要用人参汤这样的治法。如果是牵引性疼痛,而且舌质、舌边都出现瘀点、瘀班,舌质紫了,仅用“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三方”的加减,力量已经不够了,应该再增加活血化瘀法,这种情况我觉得从临床上体会,第一标本兼治的话,一定得在补气的基础上,再化痰,就是通过宣痹通阳法,标本兼治了。如果有气滞,因为我已经说了,粥样硬化的变化,是一种斑块形式,而我们的化痰药,恰恰对它的斑块有一种溶解的作用,可以祛除这种斑块,因此,能够改善血管内膜粥样硬化的病变。如果气滞达到血瘀的程度,当然我们说气虚也影响血行,因此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法,近年来,对于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的应用,可以说若增减合理,疗效非常显著,实践也证明了只化痰不祛瘀,或者一味的活血化瘀,都会造成气的更伤,气的更虚,因此最好是标本兼顾,当然缓解期或者是标实不重的情况下,就是标本兼治或者是痰、瘀共治,严重的话,比方我说的心前区疼痛,心绞痛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急则治其标,不要着急去补,只补不利于宣痹通阳。
  下面我来说一下,“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血府逐瘀汤的应用,血府逐瘀汤原方是这样的,桃红四物汤,四物汤里面生地改成熟地,赤芍用的是白芍,再加上桃仁、红花,另外行气的药,用了象枳壳,包括桔梗,载药上行,还有柴胡,因为这“胸膺部”涉及到“两胁”,所以血府逐瘀汤对于心绞痛较适宜,另外特别用了牛膝,牛膝这个药,也能够引血下行,引药下行,血府逐瘀汤,我说它有利,就是从方剂组成上看很合理,特别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的要方”,治疗冠心病,因为我们已经分析了,张仲景对发病的因素考虑,一定是胸阳不振为主,“上焦阳虚”是胸阳的不足,胸阳的不振,作为“阴寒内盛”,是寒凝气滞,当然要导致瘀血,所以尽管他在本篇里面,没有提示活血化瘀的法则以及代表方,但在十一篇里面,有关“肝着”的命名,以及旋覆花汤的作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补充的活血化瘀法,此法也可以是,用于《胸痹》篇的治法,不是说近代医学或者中西医结合,才考虑到应该用活血化瘀法,张仲景的活血化瘀法,包括胸胁的病变,包括在“肝着”里面,所论述的证候,在十一篇我们再讲。
  现在我来说血府逐瘀汤的应用,应用到冠心病的心绞痛治疗上,应该去掉赤芍或者白芍,即不用芍药,去掉生地、甘草,这就是减去其滋腻之性,因为阴寒之邪导致气滞血瘀,只能用“温通法”,你不管是用宣痹通阳法,还是用人参汤的扶正固本法,包括芳香温通止痛法,一定要避免滋腻阴柔之药,应该去掉这些药,加象栝蒌、薤白、桂枝等药,因为原方里面有桔梗、枳壳,所以栝蒌、薤白、桂枝不可缺少,如果说为了加强止痛作用,活血药可以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生用,活血化瘀,因为原方里面已经有桃、红了,加上蒲黄、五灵脂,生用,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为了取其芳香温通的作用,临床上我愿意用檀香,檀香这味药,你可以在方剂里面写上檀香10克,后下,在汤剂里面檀香一定后下,保证它的芳香气味,不要令其完全挥发掉,它的止痛作用非常好,可惜檀香的假药太多了,如果是真的檀香,就应该象咱们使用的檀香木扇子,一扇,非常香,颜色稍微有一点儿粉红色,那才是檀香木,才能有芳香温通止痛力,还有愿意用的话,就用“活血而不留瘀”的三七粉三七粉,你可以用1钱到2钱,末,冲服,汤剂冲服三七,我觉得是对血府逐瘀汤,包括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些法则的,一种活学活用。
  我上次讲“男子五八肾气衰”,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也”,所以他胸阳本身就显得不振、不足,或者阳虚,“阳虚因寒血必凝”,就是这种瘀血产生的原因。“阳虚因寒血必凝,阴虚因火血必滞”,这两句意思就是说,一般气滞则血瘀,若形成血瘀的状态,作为阳虚而寒,阴虚而热也同样可以导致,血凝、血滞,因此活血化瘀法一定要配合应用,至于到底用哪些活血化瘀药,用多大量、用多少味,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比方说上海有的专家提出的,咱们据仲景理论提到的是宗气,胸中的阳气,从中焦而治,来解决胸中大气运转,根据刚才我说的,“五八肾气衰”的问题,他(上海专家)认为,应该从补肾入手,或者补益心肾,再加上宣痹通阳法的祛痰,活血化瘀法的祛瘀,这也是从理论上,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挥。象“宣痹通阳”法,以栝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认为尽管栝蒌是偏寒、凉之性,甘而微寒,但是有白酒、薤白,包括桂枝、半夏这一类温通的药物,它可以同样令心气内洞,所以使胸痹病、心痛病,特别是胸痹病,治疗心绞痛的一些临床主症有特效。
  下面我再谈的一个问题,是关于胸痹、心痛病人的舌、脉问题,我在《新医药学》杂志(1978.4)和《新中医》杂志上(1974.4),看到的岳美中经验,这些年来,我就一直按照他们所说的舌、脉,注意观察,现在提供给大家临床参考。第一个关于舌苔的问题,胸痹病、心痛病,属于“阳微阴弦”这样的病机所主,舌苔应该是白苔作底儿,因为它是阴寒之邪的标志,所以一定是白苔,说明是浊阴上干于清阳之区,白苔作底儿,上有一层薄黄苔,但是这种薄黄苔一般多滋润,它是欲阳化的假象,不是实热证标志,所以那天我讲关于我看到的,阳虚发热、气虚发热的病例,她也是舌质淡、苔白,但上面有薄黄苔,甚至有“腻”苔的那种感觉,那是假象。第二就是关于呈现黄苔的问题,呈现黄苔怎么理解,认为是阴邪乘踞阳位所致,刚才我提到了阴邪,就是寒温之邪乘踞阳位,是一种表面阳化的征象,也可以说是阴浊逼胸中阳气上腾,因此叫做“表面阳化”,是一种浮阳外越的现象。这种情况也说明,作为他本身的阳气虚弱,或者衰弱,无力驱除阴邪,所以就得依赖温阳、助阳、通阳的,一系列药物来廓清阳位,令他上焦阳气不足,或者说阳气虚衰,阳虚的情况得到纠正,如果你错误地把这种黄苔,误认为是实热所致,用苦寒药、清凉药,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现在我们说,整个复习张仲景的第九篇,特别是乌头赤石脂丸,你看用药都到什么程度了?联合用药,大辛、大热之品,所以这一点不可不知,学完第九篇,舌质、舌苔,特别是这种薄黄苔的假象,一定要识别,千万不能见苔黄就清热,就用清凉苦寒之剂,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第三,舌质给你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现在我觉得比较资深的一些西医同志,心血管疾病的专家们,他也跟咱们中医一样,注意学习看舌质、看指甲,就是微循环的研究,他已经注意到了,甲皱微循环也是这样,看他微血管的变化,因此动脉硬化,不要只看到冠状动脉的硬化,大、中、小血管的硬化状态,都要影响到血管循环,但是我们为了讲胸痹病,心痛病的典型证候,特旨心绞痛和它的相互关系,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者是瘀点,这当然不仅仅是在,心绞痛、冠心病的病人,妇科病人更是,好多病例非常典型,他自己大概对症状都,描述得不很清楚,但是你一看舌质,提示有瘀血,你就可以应用活血化瘀药,有时候患者舌面上见瘀点,舌面,不是说非得是舌质紫,口唇紫,有的是在舌边上,一块成为瘀斑,挺大一块,在两侧或者是一侧,有的就在舌尖,很小,还有的在舌面上出现瘀点,这都是诊断的标志。用药的指征。这个也请大家注意,因为它舌象不仅帮助你诊断,同时也等于帮助判断临床疗效,比方用了一周或者两周中药,你看他舌的紫色,是否变为淡紫、发暗,颜色轻浅不轻浅,那个紫斑或瘀点大小,或者减少的程度,指导你临床用药,这是咱们中医的一个临床思维方式,或者说是辨证施治的技术手段,这是我们特有的,一定要继承下来。
  关于脉法的问题,我觉得他(仲景),用“阳微阴弦”来概括,非常切合实际,它提示的是病机,是用脉象来论述病机的,这个脉象,它也很说明问题的,比方说常见的滑脉,实际上是平均动脉压增设的表现,作为微脉,正好是一个相反的情况,它实际上也是标志着,心脏这个泵的功能低下,没有力量,脉道鼓动无力,所以“微微瘪瘪乎”,摸不清,虚弱。弦脉,反复强调,我说弦脉是阴脉,实际你若一摸那脉,弦脉好像弦一样,它又能拉起,好像是有力量,为什么还说它是阴脉呢?这如果从临床的心电图上,相对应来看,这类的病人一般都心功能低下,所以弦脉,它尽管是标志着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和阻力增高,但是从病情和心电图,所显示的情况来说,是心功能低下的表现,这个我们应该注意。关于沉迟的脉和心率加快,昨天结合原文分析我已经说过了。
  基本的治法,张仲景在治法上归纳为三大类,1.“宣痹通阳”法,栝蒌薤白三方,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栝蒌薤白三方”,怎么来理解,怎么来鉴别。首先说“三方”的方药组成,栝蒌、薤白、白酒三药组成的主方,它的功效一定是宣痹通阳,豁痰下气,或者说豁痰利气。证候,一定是它(胸痹病)的典型证候,包括它的主症、主脉,那就是胸背痛,短气兼喘息咳唾,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半夏,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说是过多“痰饮为之援也”,源源不断的饮邪在增加,所以一定要认识到,它的病机也好,证候也好,是属于痰饮壅盛所致,其表现比前一证加重在什么上呢?一个是从“喘息咳唾,短气”发展到“不得卧”,从“胸背痛”发展到“心痛彻背”,因此要加上半夏,本方取其宣痹通阳,逐饮降逆的功效。枳实薤白桂枝汤,一定要把白酒减去,加上桂枝,就是不需要白酒再去行其药势了,要把它气逆的问题予以纠正,就得用桂枝,发挥平冲降逆的作用。关于泄满降逆的问题,我请大家看一下书上的[选注],在97页,唐容川的《补正》,他给张仲景的宣痹通阳法的三方,作以总结,看看说得多好,“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观仲景此节用药,更知义例严密,不得含糊也……故但解胸痛,则用栝蒌薤白白酒”,要解决胸背痛,什么方呢?栝蒌薤白白酒汤主方,“下节添出不得卧,是添出水饮上冲也,则添用半夏一味以降水饮”,和我讲的一样,但他是用他的话说的,“再下一节又添出胸痞满”,也可以说胸痞闷,“则加枳实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亦逆抢心,则加厚朴以泄胁下之气”,等于把枳实和厚朴,怎么加的加以说明,谁来泄胸满呢?枳实,谁来泄腹满呢?就是厚朴,张仲景凡用枳实、厚朴,就是这么区别的,用枳实,比方我刚才说的血府逐瘀汤,它用的是枳壳,你也可以改用枳实,因为它枳实泄胸满效果非常好,泄腹满就是用厚朴,将来我们讲第十篇的厚朴三物汤,包括小承气,厚朴的用意仍为泄腹满,这里他(唐容川)为了解释气逆,是从胁下气逆,他认为胁下的腹满应选用厚朴,接下来说:“仲景凡胸满均加枳实,凡腹满均加厚朴,此条有胸满,胁下逆抢心证,故加此二味,与上两方又不同矣……读者细心考求,则仲景用药之通例,乃可识矣”,好像他给咱们讲了一次,“三方”的比较,讲得很清楚,所以作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去白酒加桂枝,以及加用枳实、厚朴的道理,就因为它是气滞实证,不仅有胸痹典型证候,还有胸满,胁下逆抢心,所以总和起来,是“宣痹通阳”法里面,兼有泄满降逆的作用。
  昨天我简单地给大家说了一下,就是整个第九篇里面,讲胸痹的七条,包括我们今天讲的薏苡附子散的,“温通止痛”法,包括近代,再加上一个芳香温通止痛法,作用力就更显著了,所以在脏腑辨证里面,《胸痹》这一篇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地方,特别是从辨证入手,首先辨虚、实,第1条讲的是本虚标实,以本虚为重,所以说责其极虚也,是上焦阳虚为主、为重点。第2条,他又强调,很平常的一个人,突然“短气不足以息”,现在我们看到了,“短气不足以息”,尽管是一个突发的现象,病人感觉不舒服了,还是《胸痹》篇里面,最轻浅的一人症状,但是也是一种“标实”的标志,所以首先辨虚、实,具体出方的话,气滞实证,“宣痹通阳“法里,选泄满降逆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而本虚,“塞因塞用”,不能被假象胸满气逆所迷惑,还得以补法来治其胸满,所以叫“塞因塞用”,人参汤主之,这是辨虚实的典型例证,我们叫做“同病异治”,这个原因大家很清楚,辨轻、重,那就是胸痹的轻证,就是:“胸中气塞、短气”,也是短气,但是有胸中气寒的情况了,比单一的短气又重一点儿,但比起胸痹整个的变化情况,它是为轻证,它要辨病位,在肺的话饮邪重,由于饮邪阻滞气机,痰饮阻气,所以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在胃,就是胃气不降,由于气滞而导致饮停,就用橘枳姜汤了,这是辨轻、重,辨缓、急,人参汤,认为是缓,为“扶正固本”法的代表方剂,在发作后、症状缓解以后,人参汤为主,补益当中,你再看是用祛痰药,还是用活血化瘀药,今天我讲完之后是这样,补气的同时,或者兼以化痰、或者兼以活血。作为急证发作的时候,那就是用薏苡附子散,特别是炮附子的量,一定要大于薏苡仁,薏苡仁的作用,因为它的寒凉之性,必须依靠炮附子来佐制它,“去性取用”,取炮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性,来针对寒湿之邪,驱寒止痛力特别强,而薏苡仁能够祛除湿邪,同时能够舒缓筋脉拘急挛痛,如果觉得薏苡附子散对于急痛,缓解力量不够,甚至于对于心痛的那种,“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部位扩大,而且经久不愈,他(仲景)交给你的是做成丸剂,“丸者缓也”和“散者散也”,这在速效救急和“丸者缓也”在不伤正的情况下,缓缓图之,还取其峻逐阴邪的作用,就是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赤石脂丸的应用,这是辨缓、急,在病位的问题上,请大家注意,“胸膺部”,首先栝蒌、薤白、白酒、桂枝,也可以考虑如果延及到,胃和两胁的时候,有桂枝不说,还得加枳实、厚朴,枳实,偏于治胸满,厚朴偏于治两胁满闷,以及腹满,如果偏于胃脘、心痛的话,就是用生姜、枳实、半夏,包括乌头赤石脂丸里,那些川椒、干姜等药,这就是对于,心下、胃脘部的疼痛治疗特色。
  我再想说的,刚才课间有同学也问我,甘草的应用问题,九条原文里,只有两方应用了甘草,一个是人参汤用甘草,一个是茯苓杏仁甘草汤用甘草,全都是病位在胸膺部,是指胸膺部的病情,而且,什么时候才用到了甘草?是疼痛由胸膺部牵引到心下,涉及到胃的时候才用了甘草,比方说人参汤,治在中焦,要解决“胸膺部”的问题,所以是参、姜、术、草,一定要解决胸膺部的问题,要从中焦而治,涉及到心下,涉及到心痛,或者说胃的寒饮比较重的时候,适当加用甘草,所以他不用炙甘草,甘草的量不要大,他是为了振奋阳气才用的,因为振奋阳气才有利于化除饮邪。我想比方说梅核气病,治疗梅核气病,在《妇人三篇》的,《杂病》篇里面,提到半夏厚朴汤,你看梅核气病位就在咽喉部位,也算胸膈以上的病变,半夏厚朴汤,他用苏叶,却没用甘草,因为那个病机上,也叫做痰气郁结,因此这也等于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用甘草,尽管是阴寒之邪,甘草还是为缓,因此我在讲化瘀方里的血府逐瘀汤,也是要把甘草、生地,包括芍药这样酸敛阴柔的药物去掉,就是要有利于除阴寒之邪,它也是从仲景论述本篇内容,而得到的启发。
  在应用辛热之品上,他有层次之别,你看薤白、白酒效果不行的时候,用桂枝,桂枝不行的话,就是用炮附子,炮附子不行了用乌头,都是同一类的药,但是他区别使用。乌头觉得单独用还不够劲,蜀椒、干姜、炮附子联合应用,这是很有启发的,因此我觉得像我刚才介绍的,“哭来笑去散”,它为什么对于治疗急痛也有效?其中它也用温通的药物,再加上芳香的药物,比方良姜、荜茇,是不是温通的药物?温中祛寒的。还有就是象我提到的檀香、降香,苏合香、冰片,都是芳香开窍药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我觉得目前临床上,比方说剂型改革成功的,如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的药物组成,请大家注意,就是丹参、三七加冰片,三味药组成的。现在能够把它做成复方丹参滴丸,它是提取物,量的比例是咱们国家保密的了,但是药物组成,请大家看,和我今天所讲的基本治法,一致不一致呢?一致。所以不管是从新药的开发上,还是剂型改革上,张仲景都给作了示范,包括给药途经的“菖蒲硝搐鼻”,“桂屑着舌下”,现在我看有的人搞发明创造,做一个胸袋挎在脖子上,在心前区,既能够嗅到,也试图从心前区的,皮肤吸收药物,当然这都是具有创意的一些方法,还有待于临床实践来考证。
  下一节课我们讲第十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