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37讲

  第37讲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次谭,我们把第七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讲完了,关于“咳嗽上气”的部分,我们作一下简要的回顾,我开始讲了它病情比较复杂,上、下、表、里,寒、热、虚、实皆有,但是,通过条文的分析,首先说麦门冬汤证,我们是按照它治疗虚热肺痿,给大家介绍的,实际上,在“咳嗽上气”里,也可以说麦门冬汤治疗虚嗽,也就是说,在虚证里面,麦门冬汤除了主治虚嗽以外,还主治虚喘,虚喘证就是在3、4条,虚、实两种不同病情当中,讲到肾不纳气的虚喘,没有处方,根据我们看《金匮要略》,张仲景的原意,适合于金匮肾气丸作基础方,加用人参、胡桃、白果,还有一些定喘的药,象五味子、补骨脂等。昨天所讲的那些内容,大体上是属于实证范畴,有痰和饮的不同,痰,就是第7条皂荚丸证,我已经说过了,在当时他没有,从肺系吐出的,有形之痰的概念,而是“吐浊”,象皂荚丸证,讲的是“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所以我们讲是,痰浊壅盛所致,用皂荚丸来清涤痰浊,这是“痰”的概念,所以说的肺胀,是一种素有饮邪,复感外邪所致,有的外感风寒之邪,有的外感风热之邪,因此,有饮邪挟热的,热轻、热重之别,又有饮重、饮轻之别。所以,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一定由小青龙汤作底方,就是因为,它属于表里双解的方剂,我们首先介绍了,肺胀的一种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为特点的寒饮郁肺证,“射干麻黄汤主之”,加减法,就是,在小青龙汤基础上,针对表证较轻,去掉了桂枝,以免化湿不利,去掉了芍药、甘草,用大枣来和中,关键的是,除“喉中痰鸣”是用射干,同时配合紫菀、冬花来上嗽化痰,这射干麻黄汤一定得考虑,而且是有“喉中痰鸣”,这样的特征。
  再一个我们讲了,厚朴麻黄汤这个方子,也是小青龙汤化裁而来,他仅仅在原文里面,提到了“脉浮”的问题,“咳而上气,肺胀”,这当中内容我请大家自学,就是在《千金》、《脉经》作了一下补充,但关键请你注意的是,厚朴配麻黄定喘的作用非常好,而且汲取了小青龙汤的四味药,即两个药对,迎合了肺的生理功能。如果是饮重而热轻,咳喘并重者,就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其中石膏2两,特别请注意的,就是麻黄配石膏,麻黄重于石膏,是什么作用?而越婢加半夏汤,是石膏重于麻黄,将来在十四篇的《水气病》篇,还能够学到越婢汤,越婢加术汤,也就是说,麻黄配石膏,石膏量重的话,一定是热邪、饮邪的互结,要通过发越水气,兼清里热,所以,在这个方子里面,他仍然是体现加减法的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复习。
  再一个,我们讲到“泽漆汤”,这个方子,对肺癌的治疗有临床意义,时间关系,我们就复习到这里。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概述

  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外台》贲豚
  《病源》贲豚
  贲:“快跑,急驰”
  《说文》“豚,小豕也”
  1.概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咽,犹如小猪奔突之状,
  “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还:“返回”
  Xuan1“立即,便”
  2.鉴别
  1.冲气,肾,厥逆
  2.冲疝──疝痛为主《素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
  3.肾积奔豚──《难经·五十六难》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论奔豚气病的病因、症状
  病因:──“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
  1.精神刺激┬“惊则气乱”,“惊则伤心”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
  黄树曾《今释》
  冲脉:上循脊里,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第2条  论奔肝气豚气病的病因、症状
  气上冲胸──主症
  腹痛─肝气郁结→化热
  └横逆→犯胃
  2.情志不遂──忧思气结,伤肝
  往来寒热
  3.误汗┬素体阳虚,加烧针被寒┬损伤阳气
  └素有水饮在下焦   ┘引动冲气
  今天所讲的课,就是以第八篇《奔豚气病》1个学时,用2个学时进入第九篇,讲《胸痹心痛短气病》,这两个病,也是目前临床能够见到的,而且仲景的理法方药,作为指导,很有实用价值。
  首先来看第八篇,《奔豚气病脉证治》,作为中医大学生,可能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到了,什么叫奔豚气病,但是只讲症状特点,关于它是怎样的病因、病机,为什么会出现这这样的临床特征,有何治法,在《伤寒论》里面,有两个条文涉及了奔豚气病,就是桂枝加桂汤证,苓桂甘枣汤证,他(仲景)把《伤寒论》的两个条文,集中在这个篇章里了,使这个内容,显得比较完整一些,就是说,在理法方药、脉因证治上,有它的独立性了,因此,我们对这篇的概述作一下介绍。
  首先从命名上来看,奔豚气病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后来象《外台》等,在这个字的问题上,它不完全是照咱们说的,这个“奔豚气”写,如《外台》写成这样的“贲”,音义是一样的,再就是《病源》,《诸病源候论》,它又写成“贲豚”,那么这个“贲”字,实际上和奔突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形容快跑,急驰,而我们这个“奔”,是奔穴之义。《说文解字》对这个“豚”,说:“豚,小豕也”,这个字“豕”念成[shi],“小豕也”,农家的俗证,叫“鸡犬豕,牛马羊”,那“豕”就是猪的意思,如果加上月肉旁,就是小猪的意思。所以,形容这个病发作的时候,就象有小猪在奔突,可不是肚子里,真有个小猪在跑,有时候学生答卷子就写的,“腹部有小猪在奔突”,实际上,它是形容突发性的,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症状特征,犹如小猪在奔突一样,是一种形象比喻,所以是症状命名。奔穴的意思,也是提示了,一种冲气上逆之势,所以是一个症状命名。
  有关概念,它实际上,是完全依靠自觉症状来说的,奔豚气的概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从原文上看,有的说从少腹上冲心胸,有的直接说以至咽喉,所以这是两个部位,心胸、咽喉,犹如小猪奔突之状。这是刚才已经讲过了,“发作欲死,复还止”,以此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在第1条的第一段,是讲病因问题,第二段,实际上就是把“奔豚气”的,命名、症状特征拿出来,现在,我要再给大家说一下,这个“还”字,到讲解条文的时候就不说了,发作的时候,病人极端的痛苦,不堪忍受,有一种“欲死”的程度,我觉得还不能象胸痹病那么严重,不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就是极端痛苦,难以忍受,不堪忍受这种状态,因为是一个发作性的疾患,当这种冲气,迅速地从少腹上冲至心胸,有的到咽喉,但是很快地,或者经过治疗以后,冲气又返回到下面,包括脐下,或者少腹部位,这叫“复还[huan]止”,也是返回之意,如果把这个字念成[xuan1]的音,第二音,当什么讲呢?是个时间副词,立即怎么样,便怎么样之义,实际上还是形容,当这种冲气返回以后,立即,(作为时间副词),立即就平静下来,冲气停止了,一如常人,我想不考究,是念“复还[huan]止”,还是“复还[xuan1]止”,都是讲这种发作性疾患,当发作起来,病人极端痛苦,但是,当冲气恢复、平静下来的时候,一如常人,这是两种不同念法,意思我觉得没有质的区别。
  下面,来作一下疾病的病证鉴别,一个,就是和冲气的鉴别,冲气应该是责之于肾,肾之冲气,在发作的时候,不一定起包块,也不疼痛,与冲气有相近的地方,但是属于肾之冲气。第二,就是冲疝,就是我们《讲义》上提出来的,一个要和冲疝鉴别,一个要和肾积奔豚鉴别,冲疝的问题,它是以疝痛为主,冲气和冲疝来区别,他认为这个冲气,是肾气的厥逆,讲肾气厥逆为主,叫做肾之冲气,冲疝的话,《素问·骨空论》,对冲疝是怎么说的呢?说:“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发病的部位一样,从少腹,尽管部位相同,但是它冲疝有疼痛,还有就是二便的问题,“不得前后”,是指的二便不能,大、小便不那么通利,名为冲疝,这是《素问·骨空论》的记载,请大家注意,尽管发病部位一样,但是它(冲疝)兼有疼痛,同时不得二便。肾积奔豚,是《难经·五十六难》提出来的,发作起来,和我们要讲的奔豚气,在表象上一样,但是,是肾积,由积块所致,因此,发作起来,积块依然存在,就是“复还止”,积块亦依然存在,所以三者,包括和奔豚气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我们《讲义》前言也提到,就是要和这些相关疾病进行鉴别,病因、病机这方面,我想结合原文分析来给大家概括。
  请大家看第1条原文: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二类)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一类)
  所以,这个条文,实际上在前面讲,“皆从惊发得之”,后面又提到“皆从惊恐得之”,提示了奔豚病的病因,我觉得这个篇名,说得比较准确,是气之为病,因为原文里面,比方提到奔豚,包括《伤寒论》里的条文,也是称之为“奔豚”,现在我们讲自觉症状,是一种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因此篇名非常准确,[提要]里面说论述“奔豚病”,不如说“奔豚气病”,所说的系列症状,也就是它的证候特征,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有它自己的特征,现在我们按照《讲义》说的,是论述了,奔豚病的病因、症状,具体来说,讲奔豚气病,为什么又并列出来,“吐脓”、“惊怖”、“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由此说是因惊而致病。“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上、下两句话,有点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这是精神刺激的结果,按照中医的理论,“惊则气乱”,“惊则伤心”,现在我们说“惊恐得之”,又多出了一个“恐”字,“恐则气下”,“恐则伤肾”,这是本条文所提示的,“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精神刺激这方面,我们说这里。
  现在,我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呢?奔豚气病肯定是这个原因了,那么“吐脓”和“惊”和“恐”有什么关系呢?比较令人费解,我想把目前的认识情况,向大家说一下,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地提示,有三种,第一种认识,这个吐脓的问题,有疑点,比方说《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认为是不是这个条文有缺文,讲不通,这是一种认识。第二种认识,有几个注家代表,比方徐忠可的《论注》,他认为应该随文阐发,就是张仲景怎么讲,我尽量把它,按照我自己的意思理解了,解释成什么呢?就是尽管这个病,好几种和惊相关,就证明不管是病在心,还是病在肾,是有区别的,他说这四种病,都“从惊发得之”,但是,有在心、在肾之别,病位不同,再有,就是,第一个给《金匮》作注的,注家是明代的,后来清代的周扬俊,在他的基础上作《补注》,之后变成了《二注》,《二注》周扬俊怎么说,他说,既然都是由惊得之,那么它就应该是病位在肝木,不管是吐脓,还是火邪,还是奔豚气、惊悸,他认为都应该从肝木来考虑,这种认识好像太牵强。现在我想介绍的,就是我在《绪言》曾经说过,“借宾定主”的笔法,一个是《黄疸》篇里面,把虚黄、萎黄和黄疸病,放在一篇里面,那是“借宾定主”,为了强调黄疸病的,现在把这种病联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其他三个病都为“宾”,而主,要突出奔豚气病,这叫“借宾定主”,所以,黄树曾他写的《释义》,他是贵阳的人,贵阳中医学院的老先生,我觉得他有好多的论点,写得非常全,而且和咱们近代的临床实践,结合得好,可惜这位老人,在文革期间因车祸去世了,他留下的这本《释义》,写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临床积累非常的丰厚,所以请大家去看,他对这个问题,认为是一种“借宾定主”的说法,而且他认为,无论是肝气奔豚,还是肾气奔豚,都不离乎心,因此,我们的《讲义》也认为,奔豚气病与心、肝、肾,包括冲脉关系密切,他这种认识,是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的,而且在文法上,他认为是符合,张仲景的写作特点的,这算作一个观点,提供给大家认识,总的来说,从临床实践意义上看,吐脓是由于惊恐得的,于理难通,所以,我抱着第三种观点,能讲通多少,讲多少,讲不通的地方,咱放在这儿。
  现在我认为,至少,因为惊恐,结果造成的惊悸病,在十六篇我们要介绍的,这个是存在的,惊恐所致奔豚气病,是肯定的了,关于火邪的问题,《伤寒论》有两条,已经说过了,一定得是因为火邪而致惊,不是因惊而致火邪,下面讲“奔豚病,从少腹起”,也就是说,“奔豚气病,气从少腹”,把这个“气”字省略了,因为篇名已经明确,是奔豚气病,所以“奔豚气病,气从少腹”,或者说从少腹起,上冲咽喉,为什么说能够上冲心胸呢?主要是第2条原文里面提到了,“奔豚气上冲胸”,所以,轻了的话,就可以到心胸,严重的话,就直接到达咽喉,为什么?刚才讲过了,一个是和冲脉相关,冲脉的起始点,它的循行部位。
  现在咱们作一个复习,我在本科教学的时候为了省事,我就说因为冲脉起于胞中,或者和穴位相关的话,就是气街,当肝气奔豚、肾气奔豚,发作的时候,它就随着冲脉上逆了。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和冲脉的关系,《十四经发挥》讲了,“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后背那个地方,但是“其浮于外者”,它循着腹上行,“冲脉者,起于胞中,上循脊里,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灵枢·奇经八脉考》,写的是“循口”。但是《十四经发挥》还有一句,就是我刚才说的,“起于气街”的问题,那就是“冲脉者,起于气街,挟脐上行”,挟脐正好是腹之两侧,少腹,至“胸中而散”到心胸,所以,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就是象奔豚气发作以后,气急胸满,而且困顿欲死,难以忍受,痛苦万分,所以这里,我把奔豚气病和冲脉的关系,按照它的循行路线讲了,它所抵达的部位,恰恰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而且“发作欲死,复还止”。肝气奔豚也好,肾气奔豚也好,或者说肝气奔豚叫热性奔豚,肾气奔豚叫寒性奔豚,它都是随着上冲之气冲逆,然后再返回于下,所以它发作的时候很痛苦,但是恢复的时候,一如常人,这就是本条原文把它整个的症状,或者说临床特点、特征拿出来了,再一次重复“皆从惊恐得之”,这个病因,第一条实际上提示的是,精神刺激所致。
  第2条,论肝气奔豚,这是补充的一个新条文,对肝气奔豚,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发病原因呢?用什么方来治疗?请大家看一下条文:
  “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一类)
  首先重复了气上冲胸的主症,说气上冲胸,不等于不往咽喉冲逆,拿气上冲胸来证明,奔豚气病的一个主症,一个主症点出来了,现在我要回答的,就是腹痛的问题,刚才说了,肝气奔豚,属于热性奔豚,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之后,郁而化火,或者郁而化热,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所以,五志化火,都是由肝气郁结造成的,化热以后,它就要随着冲气而上逆,所以,它就出现气上冲胸,甚至到达咽喉,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我想说的,就是肝气郁结不仅化热,还可能横逆,横逆最容易犯胃,因此,这个腹痛是肝气犯胃所致,冲气上逆,它就气上冲胸了,当肝气横逆犯胃的时候,出现肝胃不和,腹痛,所以,第二个病因,从这一条里我们可以作补充了,是情志不遂,在情志不遂的问题上,肝气郁结实际上就是,忧思气结,肝郁的话,肝郁气滞,伤肝。因此,心、肝、肾,以及冲脉,奔豚气病就和这些关系非常密切。
  下面,我再说的症状,就是“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少阳证,因为我们已经说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结伤肝,肝和胆互为表里,所以从少阳来说,归属关系,是从理论上这么讲,但是临床上,我们说奔豚气发病的时候,往来寒热的情况很少见,有的时候发现什么呢?比方说,这病人,可能由于情志不遂时间比较久了,突发奔豚气以后,就象咱们讲的郁而化火,他可能有发热的表现,但是,不是往来寒热,不是少阳病,就是说从理论上能讲得通,肝、胆居于少阳,应该是这样,我认为,张仲景说“往来寒热”,他也是提示这是肝气奔豚,涉及病位,是这样的意思,并不是临床所见之症,提供大家参考。
  下面来讲“奔豚汤主之”的意思,为什么叫做“奔豚汤”,显然是张仲景,为肝气奔豚提出来的主方,奔豚汤,而且从他的奔豚汤拟定之后,象《外台》,能排列出来,一系列奔豚汤类的,以李根白皮为主药的方剂,来主治奔豚气病,当然,李根白皮为主药的问题,药物《别录》上也有记载,说“李根白皮大寒,主消渴”,当然了,寒能除热嘛,“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李根白皮有什么功效呢?因为其性大寒,寒凉之性就有很好的清热作用,因此,尽管往来寒热,这个症没有所见,但是,至少有发热,还有肝郁气结,化热、化火的情况,它(李根白皮)的寒性,能够清火、清热,这个为主药,证和药相对应,特别是《别录》里面,直接说它主奔豚气病,而且能够除心烦逆,就是说,不仅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病人气急心烦,而且十分痛苦,作为李根白皮,恰恰对此症状都能够主治。什么叫李根白皮?李子树的树根,把外面黑的那层栓皮剥掉,露出来的白皮,就是其主药,但是咱们现在,药局里很少提供这个药,谁能为了你的药材,得破坏李子树呀?那得少产多少果呀?没人提供,它毕竟药源有限,根据我所说的药性,和它的主治作用,既然是肝气奔豚,临床上我是这么办的,要取其寒性,就用桑白皮,若是为了疏肝解郁,用川楝子,取其寒凉之性,所以李根白皮开不出来,你也得想招儿,因为必须得切中病机,才能符合这个病的需要,才能取得临床疗效。这个桑白皮也好,川楝子也好,20克就行,北方就是用20克,是4钱,这里才用12克,就用这样的量,来顶替李根白皮的主药作用。
  为了好记,我干脆把我记的方歌教给大家,就是“奔豚汤用李根白皮”主药就是李根白皮了,那么归、芎、芍,四物汤里为什么不用地黄呢?他怕滋腻,就用“归芎芍齐调肝血”,作为妇科病里面,好多就是以归芎芍配伍,女子以肝为主,所以“归芎芍齐调肝血”,“生姜半夏能降逆”,因为它不仅有冲逆之气,而且还有腹痛,因肝胃不和所致,所以“生姜半夏能降逆”。芩、葛就是黄芩葛根,“芩葛清热草缓急”。奔豚汤用李根白皮,这就是李根白皮为主药,如果没有,可以用桑白皮、川楝子来代,即“归芎芍齐调肝血”,从肝而治,肝体阴而用阳,那么“生姜半夏能降逆”,这个“降逆”,也是为了达到平冲的作用,解决肝胃不和的这种腹痛,甚至呕恶,“芩葛清热草缓急”,用甘草来缓急,当然,如果是,甘草和芍药(白芍)配合,更是取张仲景芍药甘草汤的,缓急止痛作用。生姜、半夏和甘草配合,也是为了降逆和胃,把这个方按照我编的方歌来说,分别来解释,李根白皮清热降气,而且是主治奔豚气的专药,黄芩、葛根,清解肝、胆郁热,如果配上川楝子,那不就更对,肝胆的疏解有利了吗?
  现在我请大家考虑,既然是肝病,是肝气郁结所致的奔豚,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汤呢?小柴胡汤不和解少阳吗?不正好对往来寒热,有治疗作用吗?为什么张仲景还特意,列了“奔豚汤”?而不提小柴胡汤呢?小柴胡汤的主药,一定得是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里面当然也有半夏,还有生姜等,为什么要用奔豚汤,而不用小柴胡汤?我上次为了讲葛根升阳,鼓舞胃阳的作用,曾经说过,柴胡具有升阳作用,升阳作用对冲气上逆来说,那不是火上浇油吗?冲气不是更加往上冲逆了吗?所以,他绝对不用柴胡,用黄芩、半夏、生姜,照小柴胡汤说用甘草,我就不用柴胡,但是,他也考虑了,结果用了葛根,葛根的作用我已经说了,就是鼓舞胃阳的作用,而且有非常好的生津作用,所以,在这个方药的配伍上,对肝气奔豚来说,的确很有它的含义,大家慢慢地来体会吧。
  所以,肝气奔豚的这个奔豚汤,它的功效是什么,我们《讲义》上说,是养血平肝,我刚才说了,:“归芎芍齐调肝血”,养血平肝、和胃降逆,就说这八个字。我觉得不管是肝气奔豚,还是肾气奔豚,我们后来进的桂枝加桂汤,或者苓桂甘枣汤,实际都是以平冲降逆为治本之法,所以,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最终得是平冲,所以,我认为,这个方子的功效,应该加上“平冲”二字,不能只说桂枝加桂汤,是平冲降逆的方,奔豚汤为肝气奔豚所设,而且其方义里面,体现了从肝解郁清热这方面,是很有独到之处的,这个地方我觉得,这个配伍,能体现仲景经方,配伍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时间关系,我就把《讲义》上说的,八个字的功效,请大家加上两个字“平冲”,这是第2条,就说到这儿了,病因方面,我给增加了一个情志不遂。
  第三,因为3、4条原文,是与《伤寒论》重复的条文,我请大家复习一下条文,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二类)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二类)
  这两个条文,从字面上,我们一下能发现,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汗的本身伤其心阳,而且,这是属于“必发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我们前面讲了好多桂枝的配伍,桂枝本身就具备,通心阳和平冲降逆的作用,所以,桂枝加桂汤的问题,首先提到,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原来桂枝3两,现在变成5两了,就是把桂枝的用量加大,取它什么作用呢?因其心阳被伤,通其心阳,而且平冲降逆,这就体现了主要治法,一定要围绕着平冲降逆。
  第4条是“欲作奔豚”,和“必发奔豚”有没有一点区别呀?有区别,必发奔豚是心阳被伤以后,“复发其汗”,结果针处被寒了,有外邪的问题,所以以桂枝汤打基础,加重了桂枝的用量,是一种必然性,一定要发作奔豚的,而欲作奔豚,用苓桂甘枣汤治疗,苓桂剂群我上次已经提到,桂枝配茯苓的作用,是化气利水,得通阳,所以,仍然用桂枝,还是取它阳化气,包括平冲降逆的作用。苓桂剂群,除了我们学过的五苓散,到《痰饮》篇要学苓桂术甘汤,天下化饮第一方,现在首先见到苓桂甘枣汤,没有白术,有大枣,其病因关键是素体有阳虚,下焦有寒水内停,这也是误汗。因此,第三条的原因,误治里面,特别是误汗,汗为心之液,阳气被伤,病因,一个是素体的阳虚,一汗再汗,针处又被寒,这是一种,说“加烧针被寒”,第4条,它所反映的就是素有水饮在下焦,这是根据3、4条的原文,我们给总结的,误汗以后所导致的病机,是损伤阳气,引动冲气。因此,不管是必发奔豚,还是欲作奔豚,是肯定的,这是有关四条原文,总结奔豚气的病因和病机,关于这两个方,桂枝加桂汤是什么功效,苓桂甘枣汤是什么功效,按照我们《讲义》所说的那样,桂枝加桂汤,桂枝汤调和阴阳,然后又加上桂枝的用量,我刚才已经说了,平冲降逆,或者说降逆平冲。第4条,苓桂甘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因为它下焦水寒,阳虚,所以得用苓桂甘枣汤,仍然是苓桂剂群,得对下焦的水饮有治疗作用,奔豚气病就这么四条,实际新讲的,就是前两条,后两条我们是,作为《伤寒论》的复习,另外,也使独立成篇的,奔豚气病篇内容完整,对病因病机也好,对辨证施治的内容也好,确实有一个完整的说明、论述,而且有指导作用。
  如果和现代医学沟通的话,我觉得,特别是看到,一些神经官能症的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症状与本病相似,你看有时候急诊来的一家人,呼呼啦啦都跟着来了,检查了半天,还没等着检查完呢,他什么事也没有了,西医马上诊断为癔病,歇斯底里发作,咱们怎么看,奔豚气病。
  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太太,大概是六十多岁,退休在家生闲气,跟儿子、媳妇就是沤气,她是个山东老太太,我记得她说得非常形象,她说:“唉呀!我要一难受呀,这个肚脐子跟前这一块儿,就鼓包,往上冲,一直到嗓子眼儿,就好像心脏要跳出来了,简直没咒念了”,她说心跳加快不说,就在这嗓子眼儿(咽喉)堵着,所以我觉得,有的奔豚气病,好像和梅核气病同时发作,西医说梅核气是癔病球,我刚才说那个病人,给折腾得够呛,最后她那儿没事了吧,但当她痛苦的时候,她的确说好像活不了了,象那位老太太说,“心脏就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了,那简直就不行了”,所以,与现代医学的沟通、研究。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带头人,带领着“肝郁气滞”,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和西医的理论,如果是沟通的话,包括奔豚气、梅核气在内的疾病,都属于肝郁气滞的症状,而且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病人就是容易生闷气,有事想不开,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是这样的,就是人格特征上倾向于这一种,是肝郁气滞型,在这个基础上发病,临床观察、证候分析的结果认为,第一是,下丘脑,第二,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失常,第三,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还有第四,就是腹腔丛神经机能紊乱,或者病损,还有第五,就是皮层内抑制过程减退,间脑释放所致。所以,我看妇科病人里,比方咱们《妇科三篇》里面,《妇科杂病》篇,也提到脏躁,还有梅核气,我想就是这类人群,特别是盆腔疾患,往往伴发着交感神经的这个病情,所以她就有时候欲哭,有时候面部烘热,有时候多汗、焦虑,都属于这类疾病。
  因此,有关神志方面的疾病,我们现在,除了学习过的“百合病”以外,学了“虚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今天又学了“奔豚气病”,都是一类,但是,从中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话,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必须是心阴虚为主,而酸枣仁汤是以肝阴虚为主,现在我们讲的肝郁化火,随着冲气上逆而出现的奔豚汤证,因此这些方子,我再向大家介绍,就是奔豚汤可以配合旋覆代赭汤,来帮助重镇降逆,当然,如果说脾胃不虚,益气药,比方说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可以减掉,加强疏肝解郁的药,临床效果很好,因为这样的病人,你需要在短时间内,把他这种郁结的情况迅速缓解,要不然他就在几日里,总是趋向发病。发病,它有什么特点,我可以归纳有这么几点,第一,呈发作性,但是和精神刺激有关,没有什么固定时间,或者规律可循,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发作起来了,第二,典型症状,一定是一种自觉症状,你别看他说的象编的似的,他是一种自觉症状,客观找依据找不着,第三,就是当他冲气返回的话,一如常人,第四,我觉得,发作的时候,病势急重,发作欲死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情状,我们作为医生应该给予同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一定给予思想开导,心理的调治,才能更快的取效,而且防止他疾病的发展或频发。
  好了,这堂课说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