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是中国史上信仰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神。他因为主宰人间功名利禄、文运科名,故被广大文人儒士崇拜。他虽然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统中一位重要的神,但他并不传播道术,而是劝人广行阴骘,致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最高理想。故他的出现,更是佛教的菩萨行者,如观音菩萨以三十二身应化人间。因此,清朝大居士周安士就写了专著《文昌帝君阴鸳文广义节录》。事实上,《文昌化书》已记载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记。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皆有如此高的地位,那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各阶层人们共同崇拜的对象,就理所当然了。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能忽视这一历史现象。
一、文昌星与梓潼神
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宫名(属紫微垣,包含六颗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天上的星宫居住着天神,他们虽是独立于地球之外的另一世界,但人间圣贤的精英都可以上升为天神。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心净得净土,心秽得秽上。由过去之业,感受身心,名为正报,身心所依止的外部事物,名为依报。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纯善则上升为天神,故三界诸天都有神灵在上(不同时空的生命无法互通,例如宇航员到月球看不到月宫仙子)。儒家所说的皇皇上帝,道家则称为玉皇大帝,佛家就名叫释提桓因。他统治三十三天,故又称三十二天王。他住在须弥山(相当于银河系中心)顶之上,统辖我们这个世界,文昌神是他的辅臣之一。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即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神明都看得清清楚楚。所谓上天赐福于人,即是上天按照人的善恶而进行奖罚,而具体实施则各有司职之神,文昌神则司人间文运、功名、禄位等。天神就如人间的法官,其奖惩受因果律制约。
文昌神与梓潼神是什么关系呢?梓潼神是文昌神的前身,文昌神是梓潼神的封名。《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帝君自述一十六世为士大夫身,其最后一世据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中说:“帝君生于晋,姓张,讳亚,越人也。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感时事,讬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显灵拥护。难平,诏封晋王,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补记于《安士全书》内)由此可以上溯到周朝,帝君诞生于张家。圣母祷之于尼山而生孔子,圣父祈之于苍昊而生帝君,出生都不凡。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帝君
则扬文教于周之盛。《安士全书》说:“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圣诞者,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大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那?”故帝君自周历晋,多次出没世间,投生为士大夫身,梓潼建祠则已是最后一世。因为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文昌化书》说:“上帝以予累世为儒,刻意坟典,命予掌天曹桂诸,凡士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皆隶掌焉。”这里说明帝君前身多世为儒,所以玉帝就派他作文运之神。至于具体封名为文昌帝君,则是元朝的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梓潼神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二(《道藏》第二册)所载,“元制浩”说: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维明有礼乐,维幽有鬼神。妙、显、微之一贯,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形功用于两间,矧(shen)能阻骘子大猷,必有对扬于懋典。蜀七曲山文昌宫梓潼帝君光分张宿友泳周诗相予泰运,则以忠孝而左右斯民;炳我坤文,则以科名而选造多士。每遇救于灾患,彰感应于劝惩。贡举之令再颁,考察之籍先定。贵饰虽加子涣汗,微称未究于朕心,子戏!予欲文才辈出,尔丕炳江汉之灵;予欲文治宣昭,尔浚发奎壁之府。庶臻嘉号,以答宠光。可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主者施行。
从此,梓潼神就称为文昌帝代,真是具有远见卓识啊君。到明代,天下学宫都立文昌祠,清朝也在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派官员祭祀文昌神。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则成为祖庙,当地人称为“大庙”。有宫殿楼阁二十多处,其中有桂香殿、天尊殿、文昌殿、大悲楼。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宏伟壮观。文昌帝君铁铸像高达1丈4尺,重约六万斤。两侧是八尊陪侍像,高六尺,重万斤,造像面形丰满,体态匀称,彩饰全身,工艺精湛。全国各地的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历代都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文昌信仰,蔚为大观。
二、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
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同为过去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劝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它以人天道为基础,以因果律为准绳,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清朝大居士周安士所著《安士全书》,共四册,第一册便是《文昌帝君阴鸳文广义节录》。印光大师在序言中说:“又欲同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空谈而已。”又在第二序中说:“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光大师称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那么其所著《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便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事实上“阴骘”即是菩萨精神的代名字,“阴骘”即是“阴德”之意。“阴”者,不求人知也,默默无闻地奉献,做了好事不留名,正如《金刚经》所反复阐述的度无量众生而不作有度之相。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文昌帝君则是现世的菩萨行者。其所作所言,无不纳入大乘教义。所以,印光大师将《安士全书》等同佛经。其作用何止等同?因为佛法强调契理契机,《安士全书》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中国的佛经,更能被中国人所接受。这也就是印光大师为什么一生不遗余力地倡印《安士全书》的原因了。
在中国历史上,三教并行发展,并有三教同源之说,其中虽也有争论,但不管哪位读书人,或者自称与佛道无缘的人,他们的案头上无不摆上《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书为什么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范本呢?因为人们普遍地认为科名禄位、文章学问,无不从阴德中来,不积阴德,,便无以自立,这本书是对为善者的鞭策,是对为恶者的警诫,反复说明了积阴德的道理,适应了传统文化的共同要求。但是象这样一本对社会道德极有劝化作用的善书,在近代渐渐消逝,今天的读书人就很少知道这本书的名字了。安士先生作《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虽经印光大师一生力倡,流行社会,到今天其版本也已不多。据我所知大陆佛教界根据印光大师原版复印若干,但数量也极其有限。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给我寄来的版本,也是印光大师的原版,但质量远远超过大陆版,是精装合订本。未学不才,但为了抢救这一文化,应《广东佛教》编辑部之约,作《安士全书白话解》,重新标点排版翻译注解全书。
读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就会对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就会改变当今人们对求神拜佛的的许多错误看法。阴骘所阐述的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精神,也是我们通常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它强调怎么去做好一个人,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人间佛教甚相吻合。不能做好一个人,怎么还能谈得上出世。大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怎么去做好一个人呢?《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广行阴鸳,上格苍穹”。若不广积阴德,也不能感通上天赐福。故拜佛敬神只为自己求福,则与文昌本意相违,安士先生评论说:
世俗若闻有人将为试官,则钻营者多方结纳,虽昏夜乞哀弗恤也。然彼试官者,止操一方之柄,不能揽天下之权,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且典司小试者,不能参乡会之权,执掌科名者,不能任拴选之务。即或黜涉由我,而亦有时不效。夤(yin)缘盖若斯之难也!乃有一试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忧,不采择门第,不必费钱财,必仰情面,自县试以至廷对,由典史以及台衡,无不经其进退予夺。而钻营者,反不委心结纳,投其所好,可谓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学帝君而已矣,流通宝训而已矣。
因此,礼拜帝君,即是“仰学帝君”,若不学帝君,不广行阴德,福报从何处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象帝君那样,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定会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总之,文昌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是理所当然的事。他遇佛得度,授记成佛,是其功德所感。他的精神在今天只要赋予新时代的内容,无疑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使人间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