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论中国历史上的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是中国史上信仰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神。他因为主宰人间功名利禄、文运科名,故被广大文人儒士崇拜。他虽然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统中一位重要的神,但他并不传播道术,而是劝人广行阴骘,致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最高理想。故他的出现,更是佛教菩萨行者,如观音菩萨以三十二身应化人间。因此,清朝大居士周安士就写了专著《文昌帝君阴鸳文广义节录》。事实上,《文昌化书》已记载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记。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皆有如此高的地位,那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各阶层人们共同崇拜的对象,就理所当然了。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能忽视这一历史现象。

  一、文昌星与梓潼神

  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宫名(属紫微垣,包含六颗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天上的星宫居住着天神,他们虽是独立于地球之外的另一世界,但人间圣贤的精英都可以上升为天神。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心净得净土,心秽得秽上。由过去之业,感受身心,名为正报,身心所依止的外部事物,名为依报。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纯善则上升为天神,故三界诸天都有神灵在上(不同时空的生命无法互通,例如宇航员到月球看不到月宫仙子)。儒家所说的皇皇上帝,道家则称为玉皇大帝,佛家就名叫释提桓因。他统治三十三天,故又称三十二天王。他住在须弥山(相当于银河系中心)顶之上,统辖我们这个世界,文昌神是他的辅臣之一。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即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神明都看得清清楚楚。所谓上天赐福于人,即是上天按照人的善恶而进行奖罚,而具体实施则各有司职之神,文昌神则司人间文运、功名、禄位等。天神就如人间的法官,其奖惩受因果律制约。

  文昌神与梓潼神是什么关系呢?梓潼神是文昌神的前身,文昌神是梓潼神的封名。《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帝君自述一十六世为士大夫身,其最后一世据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中说:“帝君生于晋,姓张,讳亚,越人也。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感时事,讬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显灵拥护。难平,诏封晋王,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补记于《安士全书》内)由此可以上溯到周朝,帝君诞生于张家。圣母祷之于尼山而生孔子,圣父祈之于苍昊而生帝君,出生都不凡。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帝君

  则扬文教于周之盛。《安士全书》说:“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圣诞者,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大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那?”故帝君自周历晋,多次出没世间,投生为士大夫身,梓潼建祠则已是最后一世。因为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文昌化书》说:“上帝以予累世为儒,刻意坟典,命予掌天曹桂诸,凡士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皆隶掌焉。”这里说明帝君前身多世为儒,所以玉帝就派他作文运之神。至于具体封名为文昌帝君,则是元朝的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梓潼神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二(《道藏》第二册)所载,“元制浩”说: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维明有礼乐,维幽有鬼神。妙、显、微之一贯,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形功用于两间,矧(shen)能阻骘子大猷,必有对扬于懋典。蜀七曲山文昌宫梓潼帝君光分张宿友泳周诗相予泰运,则以忠孝而左右斯民;炳我坤文,则以科名而选造多士。每遇救于灾患,彰感应于劝惩。贡举之令再颁,考察之籍先定。贵饰虽加子涣汗,微称未究于朕心,子戏!予欲文才辈出,尔丕炳江汉之灵;予欲文治宣昭,尔浚发奎壁之府。庶臻嘉号,以答宠光。可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主者施行。

  从此,梓潼神就称为文昌帝代,真是具有远见卓识啊君。到明代,天下学宫都立文昌祠,清朝也在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派官员祭祀文昌神。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则成为祖庙,当地人称为“大庙”。有宫殿楼阁二十多处,其中有桂香殿、天尊殿、文昌殿、大悲楼。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宏伟壮观。文昌帝君铁铸像高达1丈4尺,重约六万斤。两侧是八尊陪侍像,高六尺,重万斤,造像面形丰满,体态匀称,彩饰全身,工艺精湛。全国各地的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历代都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文昌信仰,蔚为大观。

  二、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

  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同为过去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劝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它以人天道为基础,以因果律为准绳,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清朝大居士周安士所著《安士全书》,共四册,第一册便是《文昌帝君阴鸳文广义节录》。印光大师在序言中说:“又欲同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空谈而已。”又在第二序中说:“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光大师称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那么其所著《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便体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事实上“阴骘”即是菩萨精神的代名字,“阴骘”即是“阴德”之意。“阴”者,不求人知也,默默无闻地奉献,做了好事不留名,正如《金刚经》所反复阐述的度无量众生而不作有度之相。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文昌帝君则是现世的菩萨行者。其所作所言,无不纳入大乘教义。所以,印光大师将《安士全书》等同佛经。其作用何止等同?因为佛法强调契理契机,《安士全书》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中国的佛经,更能被中国人所接受。这也就是印光大师为什么一生不遗余力地倡印《安士全书》的原因了。

  在中国历史上,三教并行发展,并有三教同源之说,其中虽也有争论,但不管哪位读书人,或者自称与佛道无缘的人,他们的案头上无不摆上《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书为什么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范本呢?因为人们普遍地认为科名禄位、文章学问,无不从阴德中来,不积阴德,,便无以自立,这本书是对为善者的鞭策,是对为恶者的警诫,反复说明了积阴德的道理,适应了传统文化的共同要求。但是象这样一本对社会道德极有劝化作用的善书,在近代渐渐消逝,今天的读书人就很少知道这本书的名字了。安士先生作《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虽经印光大师一生力倡,流行社会,到今天其版本也已不多。据我所知大陆佛教界根据印光大师原版复印若干,但数量也极其有限。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给我寄来的版本,也是印光大师的原版,但质量远远超过大陆版,是精装合订本。未学不才,但为了抢救这一文化,应《广东佛教》编辑部之约,作《安士全书白话解》,重新标点排版翻译注解全书。

  读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就会对文昌信仰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就会改变当今人们对求神拜佛的的许多错误看法。阴骘所阐述的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精神,也是我们通常所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它强调怎么去做好一个人,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人间佛教甚相吻合。不能做好一个人,怎么还能谈得上出世。大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怎么去做好一个人呢?《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广行阴鸳,上格苍穹”。若不广积阴德,也不能感通上天赐福。故拜佛敬神只为自己求福,则与文昌本意相违,安士先生评论说:

  世俗若闻有人将为试官,则钻营者多方结纳,虽昏夜乞哀弗恤也。然彼试官者,止操一方之柄,不能揽天下之权,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且典司小试者,不能参乡会之权,执掌科名者,不能任拴选之务。即或黜涉由我,而亦有时不效。夤(yin)缘盖若斯之难也!乃有一试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忧,不采择门第,不必费钱财,必仰情面,自县试以至廷对,由典史以及台衡,无不经其进退予夺。而钻营者,反不委心结纳,投其所好,可谓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学帝君而已矣,流通宝训而已矣。

  因此,礼拜帝君,即是“仰学帝君”,若不学帝君,不广行阴德,福报从何处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象帝君那样,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定会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总之,文昌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是理所当然的事。他遇佛得度,授记成佛,是其功德所感。他的精神在今天只要赋予新时代的内容,无疑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使人间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