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帝君曰:予从释教,顿超不二法门,居清凉宝山,仍司民疾苦。时蜀患水灾,人多漂荡,又苦疫疠(li)痼(gu)痈(yong)疽(ju)之疾。予化里人,为作篙师,拯合溺者数千人。又化太医生,亲为诊候,全活甚众。会鹫(jiu)峰古佛,为予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帝君将来必成佛,则吾辈将来,亦必成佛矣)。”
【白话】:帝君说:我听从了佛陀的教导,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门,身心清凉愉悦,仿佛登上了宝山。因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不二法门,所以关心人民疾苦,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四川一带受水灾,人被冲进洪水中,随水漂沉,痨病、恶疮等病四处泛滥。我变化为这些受苦人的同乡,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没的几千人。又变作医生,亲自为人民诊病,使很多人都活下来了。有一次,我又遇见了释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当能作佛,叫做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道帝君将来必成佛,那么我们将来也必成佛)。”
【原文】:鹫峰古佛者,即灵鹫山释迦如来也。释迦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乐不动圣号,乃帝君将来成佛之称,正不知尚当经历若干恒沙劫,供养承事若干佛,而后得证此位也,岂曰现今即具三十二相,人十随形好,坐菩提而成正觉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萨,犹远之又远,况帝君之于佛乎?若云现今即证斯果,则欲尊帝君,而适以诬帝君矣。
【白话】:“鹫峰古佛”就是灵鹫山①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所处这一段时空叫贤劫,这段时间里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②,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为什么名为古佛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逝世。“安乐不动”圣号是帝君将来成佛的名称,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恒河沙③劫,供养护持多少佛,才会证到达个果位,不是说他现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④、八十随形好⑤,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帝君地位还在玉帝下面,凭玉帝的资格看他的菩萨果位,还非常遥远,,何况来说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说帝君现已证果,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实际上却败坏了帝君的名声。
注释:①灵鸳山,旧称耆阇崛山,新称灵鹫山或灵山、鹫峰。因山形似鹫,而且山上有鹫鸟,故名。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②第一佛名拘留孙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为迦叶佛,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弥勒佛。
③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经中常以恒河的细沙喻最多的数。
④、⑤佛的庄严相有32相、80种好。
补充:佛为帝君授记成佛,只因为帝君行菩萨道,精进不懈。故得多次见佛。从理上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也时刻不离众生,时刻加持众生。因此,我们向帝君学习,就要看得起自己,自尊自强,向成佛之道挺进。
帝君成佛还很遥远,《楞严经》说未证言证即是大妄语,终成狂魔。我们欲尊帝君,就应学他的菩萨行。若说帝君已成佛,则违佛经之旨。古时候常有乱臣贼子谎称弥勒降世,兴风作乱,有违佛教。今又有妄言吉凶者,说今已是弥勒佛掌权,快跟随某某即可赴龙华三会,躲避劫难,这又是扰乱社会的狂魔,善男信女不可上当。学佛是老实做人,老实念佛,做人念佛两不相违,即可入道。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弘一大师在抗战时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人做不好,佛也念不好。象帝君那样行菩萨道,成佛必定不远。
【原文】:问: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
答:理之所在,便当信受,何论释典?何论儒书?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则孔子一生言语,得传于后者,无几矣!(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使为儒者所弗道,则六经四子书中,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将身为儒者,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旨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为病!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荫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暖气虽遇春始见,然一阳初动,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学)?
【白话】:问:轮回的说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规律,但这种说法出于佛经,孔子未曾清楚他讲过。
答: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能还去分佛经和儒书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言语,能够传于后世的,又有多少呢?(一部《论语》不过12700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8503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六经》、《四书》①,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谈及父母吗?况且“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②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③《周易》64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似“未济”④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象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注释:①《六书》指《易》、《礼》、《乐》、《诗》、《书》、《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曾子(参)、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②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它之所以生,反求万物所以终结,故知它的所以死。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
③《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意思是“诚是具体的、有过程的,万物有它的结束,就有它新的开始。”
④《易》卦六十四为“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以来济终焉。”即是说(事物是生生不绝的,因此用未济为终”。
补充:人类因为肉眼的局限而不知道轮回的事实,但是不能说我看不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磁场、电波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看不列。今天,在物质生活上我们进步了,但正因为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部潜能的开发,人心不古,精神面貌大大落后了。释迦牟尼佛正因为注重内在潜能的开发,具备了最高智慧的佛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论,指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还说“一杯水有人万四千虫。”这“虫”正是微生物。今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与显微镜,证明了佛陀所提的宏现世界与微现世界的理论完全正确。科学的发展为佛经提供了新的注脚。因此,作为与时空融为一体的佛陀,是一种绝对真理,世间圣人也不能望其脊背。只要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开发自心的无限潜能,必能大彻大悟,发现宇宙的本来面貌。
【原文】:问:佛教之来,始于东汉。故轮回之说,多在汉后,唐虞三代时,未之前闻也。
答:噫!可谓枉读古人书矣。且而不闻鲧(gun)殛羽渊,其神化为黄熊乎?(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亲妾乎?(出《史记》)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
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huang)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出《法苑珠林》)不闻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出《吴俗传》)若是者,试问在汉明帝前,抑在汉明帝后乎?吴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白话】:问:佛教传人中国,开始于东汉。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没有听说过了。
答:唉!你真是枉读古人的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熊吗?①(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并托梦给她吗?②(出《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于彭生吗?③(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吗?④(出《墨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吗?⑤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吗?⑥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gao)育(huang),那躲在他身体里施病的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的赵同与赵括吗?⑦(都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⑧(出《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祭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出《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呢?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应该了解了。 ”
注释:①《史记》正义对“殛鲧于羽山”解释说:“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熊就可知了。
②《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意思是:“当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一个叫卫的人来投胎,可以取名为元。”这个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后,是个男孩,报告给襄公。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襄公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作继承人,叫做灵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后,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给康叔,建立卫国。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当然也不知道有卫,这就更说明她的梦境可信。
③《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候游于姑棼(fen),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反,诛履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意思是:“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fen)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象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④《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自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韬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着白车白马,穿着红农,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
⑤《左传》僖公十年:“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bi)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xin)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tian)乎?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过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了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心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意思是:“当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说:‘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就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作为报答。’”
⑦《左传》成公十年:“晋候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子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意思是:“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今后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做肓),膏的下边(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做膏),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列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生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⑧《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吴王夫差杀其臣公孙圣,而不以罪。后越伐吴,吴败走,谓太宰噽曰‘吾前杀臣公孙圣,投之于胥山之下,今道当由之。吾上畏苍天,下惭于地。吾举足而不进,心不忍往。子试唱于前,若圣犹在,当有应。’噽乃向余坑之山呼曰:‘公孙圣!’公孙圣即从上应曰:‘在!’三呼而三应。吴主大惧,仰天叹日:‘苍天!苍天!寡人岂可复归乎吴主?’遂死不反。”意思是:“吴王夫差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并不是因为公孙圣有罪。后越攻打吴,吴王败逃,对太宰(官名)噽(pi)说:‘我过去杀了臣子公孙圣,投尸于胥山之下,现在我们路过这里,我深感上畏苍天,下面对不起地下魂灵,已经走不动了,内心不安,不敢前去。请你到山前喊公孙圣,如果公孙圣的魂灵还在,就会有回应。’噽就向山前留下来的坟坑呼喊:‘公孙圣!’公孙圣就在上面答应,“在!’三呼而三应。吴王非常恐惧,对天长叹说:‘苍天!苍天!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就死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了。”
【原文】:问:忠臣孝子,自当千古不磨。帝君十七余化,固无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散矣,安在旷劫长存?
答:形有大小灵愚,性无大小灵愚。若一为庸夫,遂尔磨灭,则帝君邛池方化时,不过寸许小蛇耳,散莫易散于此,今日何以复有帝君?
【白话】:问:忠臣孝子,自然应当千古不灭。帝君一十六世轮回转世,本来不值得怀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够永世长存呢?
答:六道众生外形有大小灵愚,他们的本性并没有大小灵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马上磨灭了,那么帝君邛池转世时,不过是寸长的小蛇罢了,人散得快的没有可超过它了,为什么今天还有帝君呢?
补充:不同的因果造成不同的命运,六道众生面目不同,智愚悬殊,正是前世因果造成。否则,同是爹娘所生,为什么命运不同呢?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行菩萨道,积德行善。帝君以一十七世现身说法,正是为了说明这个大问题。
【原文】:问:历观记载,信知三世必有,但近见《朱子小学》,谓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是以生疑耳。
答:《小学》所引范文正公语,谓“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
客曰:亦朱子之言也。
答:然则既已形灭神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灭,谁复见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后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义,本于空谷禅师直编)夫啖果者,先除莫核;食肉者,务去其骨。子读《小学》,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尧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然在虞书,则曰祖考来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则弹琴而晤文王,梦寐而亲姬旦。明明皆以前人为不散灭也。谓先儒之言当信,则尧舜周孔愈当信。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先儒!况人死果若散灭,则先儒虽贤,今日亦在散灭之数。春秋二祭,可以不设。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则散灭之说,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孟子读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况小学!
【白话】:问:普遍地查阅历史记载,确实有三世因果的事实。但是最近看了《朱子小学》①,说死人躯体既然腐朽消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因此就产生疑惑了。
答:《小学》所引范仲淹②的话说:“一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会见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这里,应该也算朱子的话吧?
客答:应该算朱子的话。
但是既然说形灭神散,还有谁羞见祖宗呢?并且祖宗也散灭,谁又能见到这不周济亲族的人呢?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它的骨。你读《小学为什么偏偏取了它的骨来吃,它的核来吞呢?况且尧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书》说:“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③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请求替代,说:“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侍奉鬼神。”④孔子弹琴与文王相会⑤,在梦中常看见周公⑥。清清楚楚他说明了前人没有散灭。如果认为先儒的话应该相信,那么尧舜周孔的话就更应该相信。如果尧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么哪里还会有先儒呢?况且人死如果真的散灭,那么先儒虽有德行,今天也在散灭之中。春秋两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现在还实行春秋两次祭祀,那么散灭的说法对于后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么以理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尚书》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⑦,何况《小学》?
注释:①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朱熹、刘子澄编。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朱子即是朱熹,是一代理学家,他的理学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实来源于禅宗的启悟,但他以继承孔孟之道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论,实则另立一派,其理论自然有矛盾之处。
②北宋范仲淹(989一1052)谥文正,能够在历史上谥为文正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必须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树。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做了很多好事,是够得上这个称号的。他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后世称为“范公堤”。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他的那种“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其作品《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③《尚书》虞夏书?益稷(ji):“夔(kui)曰:‘夏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tao)鼓,合止柷(Zhu)敔(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意思是:“夔说:‘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前代帝王的后裔,我们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敲柷作作为演奏乐曲的开始,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结束。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变换演奏了九曲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成双成对地出来跳舞了。’”
④《尚书》周书?金縢(teng):“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材多艺,能事鬼伸。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子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壁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
“史官写了策书,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姬发,遇到了危急凶恶的病。假使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现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来代替姬发的身子吧!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待奉鬼神。你们的长孙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刚被上帝那里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们的子孙。天下的老百姓没有不敬畏他。唉!不丧失上帝降给周国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假使你们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拿着壁和圭回去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允许我,我就收藏壁和圭,不敢再请了。”因为周公舍身至诚祈祷,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⑤《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予向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恰,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体高大,目光明亮,高瞻远嘱,好象统治四方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曲子叫做《文王操》。’
⑥《论语》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⑦《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u)也”意思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原文】:问:神明不灭,还复受生,既闻命矣!若谓以人化兽,以兽为人,吾不信也。
答:形随心变:一念仁慈,人天侪(chai)伍,一念凶恶,鬼畜胚胎。善恶既互为而不纯,则人兽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为人,兽定为兽,则初分人兽时,不亦偏枯之甚乎?有人问--僧云:“人之体何以直行?兽之身何以横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兽之前世心横,故今世之身亦横,”夫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其形为人为兽,岂非颠倒无常乎?又人唯有惭有愧,故人则有衣;兽则无惭无愧,故兽独无衣。又人唯有福,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兽因无福,故历寒暑而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发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故今世随心所发,口中能历历道之;兽于前世,常作恶语、妄语、讦(jie)人的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故今世有口无言,纵饥渴垂毙,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辩。(此亦格物之学)
【白话】:问:神识不灭,还会转生,我已经听到指示了。如果说人转生为兽,兽转生为人,我就难相信了。
答:外形随着内心变化,一念仁慈,就转生人天道,一念凶恶,就投胎做鬼畜。善恶既然互相夹杂在一起,所以人兽变化也就没有固定了。如果人一定是人,兽一定是兽,那么初分人兽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有人问一位僧人说:“人的身体为什么直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直;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直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递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辩。(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补充:六道轮回,唯心所造。一念不善,即堕恶道,勤修十善,即生人天。因此修心向善,才能不造恶业,即不堕轮回。人兽不同全在心念区别,如果此生念念是恶,身虽未转,心已先转,人面兽心,情同禽兽,何能不变畜生!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