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西归直指

西归直指卷一·净土纲要

  佛陀之所以要诞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大事因缘的,那就是怜悯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他看到众生沉没在苦海中,挣扎着想要出来,但马上又被海水吞没,所受痛苦无量无边,心中就生出无穷的慈悲心来。所以特别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使人们有了解脱的归宿。并且又教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只要能够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往生极乐国土。这真是沉沦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的大慈航啊!我们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好办法,哪里还敢辜负如来深厚的恩德呢!所以我现在把大本和小本《弥陀经》①的主旨,节录出来,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净宗的大概,取名为《净土纲要》。

  注:①大本和小本《弥陀经》,两经分别是《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中说:“《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是属同一部。无论是理论、方法、境界,都是相同的。只是这本说得详细,经文长,称为大本;小本讲得简单,讲得省略,称作小本。这两个本子都主张「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许多方法里唯有「持名」最为方便,不受任何限制,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都可以念阿弥陀佛。出声念,不出声,心里默念皆可。所以这个法门是“圆满直捷,方便究竟。”

  阿难提问

  大本《弥陀经》说:释迦牟尼世尊,有一天,容颜不同寻常,无比殊胜。阿难叩问是什么原因。佛陀告诉他:“你今天的提问,胜过供养整个一天下①的声闻、缘觉②,以及布施各天众生,以至于蚊虫蚂蚁等等这样微小的小生命之类。供养这么多的众生,即使经过若干劫③长时间,有无量的功德,但也抵不上你今天的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各天帝王和人民,乃至于蚊虫蚂蚁等等,都因为你的提问而找到解脱的大道。”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净土法门,不仅仅是人类走出生死轮回的桥梁,也是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解脱的慈航,千万不可忽视啊!

  补充:净土法门如此殊胜,我们能不宣扬妙法,解救受苦的众生吗?供养三宝,不能缺法宝啊!佛法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全靠法宝啊!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砌庙建寺非常积极,却忽视法宝的流通和宣扬,致使大多数人(即使本身是信仰者)都不明白佛教真谛,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旧把佛教看成迷信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说:“甚多!”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解说经中几句偈,其功德就胜过布施大千世界象恒河沙那样多的众生。因为布施钱财物质是有为的功德,所得的福报就是有漏的富贵,布施经典妙法就是无为的功德,所得的福报就是无漏的正果。布施钱财物质,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布施经典妙法,就能解决永久的问题。

  因此,在《弥陀经》开头中,我们就应当知道佛陀为什么如此赞扬阿难的提问了。因为阿难的提问,为无量众生请出了一部妙法经典,使无量众生找到了解脱之道。我们怎么不感谢阿难呢?我们怎么不顶礼世尊和阿难呢?

  注:①一个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各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各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天下(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的四方,一南赡部洲,旧说南阎浮提,即我们这个世界。二东胜神洲,旧说东弗婆提。因为身形殊胜,名为胜身。三西牛货洲,旧说西瞿耶,因为卖牛,名为牛货。四北瞿卢洲,旧说北郁单越,译为胜处。在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②悟道层次不同的人。声闻即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缘觉即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③指很长很长的时间。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指归佛土

  小本《弥陀经》说:那时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①,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那个国土上有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舍利弗,那个国土为什么叫做极乐呢?因为那个国土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充分享受各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

  注:①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弥陀前因

  大本经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度化众生。这时,有一位大国王,前往听法,顿时开悟。于是,就抛弃王位,随佛修行,法号叫作法藏比丘①。他就是今天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了四十八大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于是,就精进②修行,进入了菩萨③的最高境界④。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世间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量劫来,托生在一切众生之中,与他们一样的外形,说一样的语言,想尽一切办法,教化众生。

  因为弥陀发了四十八大愿,所以上自天帝,下至昆虫,无不愿望往生极乐世界。

  补充:一切大菩萨都是众生不度尽,就誓不成佛。阿弥陀佛前世作大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希望造就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即一切世界,都是意念力而成。所以今天阿弥陀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注:①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②又叫做勤奋,即努力向善向上。

  ③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有情指一切众生),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④菩萨的境界分为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愿满成佛

  大本经说:阿弥陀佛经历了很久很久的时间,行菩萨道①,不畏艰险,常把衣服、饮食、音乐,及一切最好的东西,布施给众生,使众生欢喜,发无上菩提②之心。这样经历了无数百千亿劫,才成就从前所发四十八愿而入佛位。因此,十方无量众生,一念归依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国土。

  注:①圆满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说:“今天对你们说吧,那些声闻弟子,并非得度,你们实践的才是菩萨道,努力修行,精进不退,必然功德圆满,究竟成佛。”

  ②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