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惟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簿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白话】:淫和杀二种恶业①,是一切众生生生死死轮回在六道②的根本原因。最难断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杀。在这两种恶业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爱的人,淫业还能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心里彻底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只有断惑证真③的阿罗汉④能够做到啊!其他人虽然贪爱污染习气有深浅不同,但都因习气纠缠熏染意识,故无量劫⑤来得不到解脱。杀业则世上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强大,侵犯弱者,用众生的肉,满足自己的口腹,只顾一时的快活,谁相信无量劫以来改头换面互相酬报?《楞严经》说:“因为人吃羊,所以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种生命⑥都是这样,生生死死,互相吞杀,报应无穷,恶业恶习与生俱来,穷尽未来,永无休止。”古时候的大德说:“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战争的原因,那就请去听听屠宰场里半夜里的叫声。”既然造了杀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杀的果。不去考虑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杀生实在可怕啊!
注:①众生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好的思想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行为叫做恶业。
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③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烦恼,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④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中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之贼;二、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三、应供,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⑤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大时或时分,指通常年月日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⑥指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原文】:安士先生,恭禀佛敕,特重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万善先资》以戒杀,征引事实,详示因果,切企举世之人,同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真心,永断伤风乱伦,以强陵弱之恶念。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存空谈而已。如上三种,文词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经辅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观笔墨发挥之故也。虽然,已能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兽奉行,若不了生脱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则恒生善道,广修福慧,不堕恶趣,彼此酬偿者,有几人哉?而下生脱死岂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则纵令尊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寿八万大劫,皆属被善恶业力之所缚著,随善恶业力之所轮转耳!因是特依如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已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校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白话】:周安士先生,恭敬禀承佛力加持,特别垂迹东土,哀愍众生,就写了《欲海回狂》一书来说明戒淫的道理,写了《万善先资》一书来说明戒杀的道理。旁证博引,事实确凿,详细他说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满怀着乾父坤母①、民胞物与②的大慈悲心,永远断除伤风败俗,扰乱伦理,凭借强大欺负弱小的恶习。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使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人,怎么存心做事,大到治国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鉴。因此就使古圣先贤所说的主敬③慎独④、正心⑤诚意⑥就再不是空谈了。以上三种书,文词理义,都是冠古超今,补益群经,辅佐治国。因为他凭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继承了佛祖圣贤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享的笔墨把文理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能够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了脱生死,摆脱轮回,怎么能够保证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气节?那么要保证永远生于善道⑦,广修福慧,不堕落恶道⑧,互相报偿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脱生死难道是那么容易的吗?只有勤修定慧⑨,断惑证真的人,才能摆脱轮回,彻底自由。其他的即使地位高到天帝⑩,再上推到非非想天⑾,福寿享受人万大劫,都属于被善恶业力⑿所束缚者,随善恶业力而轮回啊!因此,安士先生特依靠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净土的方法,汇集净土经论要义,编辑成为一本书,叫做《西归直指》。如果能够阅读这本书。仔细思考,坚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发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净上,那么无论他底子是好是坏,罪业是轻是重,工夫是深是浅,只要能够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号,没有不在临命终的时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往生净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永不轮回了,就能在当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佛得道。这其中的含义、道理和好处,只有证道才会知道,本来就不是笔墨和口说所能形容的。这是已经相信发愿,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应道交⒀,才获得了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其中难易何只有天地之隔呢?
注:①《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地是众生之父母,万物从天地生,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好象都是兄弟姊妹一样。
②民为同胞,物为同辈,应博爱一切人与物。宋·张载《张横渠集》一、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③主张恭敬、端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④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⑤、⑥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德化天下先从治国做起,要治好国,先从整理家庭孝悌之道做起,要整治家庭,就要先从自身做起,要搞好自身,就先要正心,不走弯路,要正心,就先要诚意,降私欲,不著一物。要想诚意,就要认识宇宙的本来面目,而字宙的真相在于以慈悲之心推及万物,周遍法界而无所不穷也。
⑦指天、人、阿修罗。
⑧指地狱、饿鬼、畜生。
⑨指禅定与智慧,即三学(戒定慧)中的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事理为慧。
⑩忉利天的帝王。
⑾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最高的一层天。
⑿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⒀众生之感与如来(佛)之应互相交流。
【原文】:现今外洋各国,大战数年,我国始因意见不同,竟南北相攻,加以数年以来,水风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频迭见告。统计中外所伤亡者,不下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不慧滥厕僧伦,未证道果,徒存伤世之心,毫无济人之力。有同乡芹浦刘在霄先生,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笃信佛法。今夏来山见访,谈及近来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为救护?”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遂将《安士全书》示之,企其刊板广传,普令见闻,同登觉岸。先生不胜欢喜,即令其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 序,后以因缘不县,事竟未行。今蒙刘公毅然赞成,殆非小缘。
【白话】:现在世界各国大战多年,我国南北两方因意见不同互相攻击,而且多年以来,水灾风灾旱灾,地震上匪,瘟疫等灾难,一个接一个,遍布各地。统计中外所伤亡的人,不会少于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弟子不才,滥竽充数,混在出家人中间,没有证得道果,仅有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没有一点救人的力量。有位同乡是芹浦的刘在霄先生,是个清高耿直的君子,继承先辈的德业,虔诚地信仰佛法。今夏来山访我,谈到近来中外情景,悲痛他说:“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救济?”我说:“这是苦果,有果一定会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须断除恶因,恶因一断,那么苦果再也无法生起来了。因此经上说:‘菩萨害怕造恶因,众生则只害怕恶果’。”说完我就把《安士全书》送给他看,希望他刊版印刷广为流通,使大家都能见能闻,一起走向解脱的道路。刘先生非常欢喜,马上就叫他的外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印刷流通,请我代为作序,制版刊印。回忆戊申年间,我曾劝李天桂在四川刊版流通,他也请我作序,后来因为因缘①不具足,事情竟没有实行。现在承蒙刘公毅然赞成,这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注:①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种子。缘是指次要的助缘,如水土阳光等等。由此因缘和合,便生出谷米来。
【原文】: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因附刊于《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莲池戒杀放生文》为灭残忍魔军慈悲之帅,《省庵不净观等颂》为灭贪欲魔军之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沦苦海众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种法门之后,譬如添花锦上,置灯镜旁,光华灿烂,悦人心目。果善读之,则不忠不恕之念,忽尔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从兹步步入胜,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脱死,永出轮回,面礼弥陀,亲豪授记。
【白话】:我个人认为《袁了凡四训》是改过向善的嘉言,愈净意的净心事迹,是至诚感天的德行。他们写自己的体会,出自肺腑,不仅把意思和道理充分表达出来,事理①圆融,而且在实际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为严格纯熟,精到详细,委曲尽致。因此就附印在《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还有《莲池戒杀放生文》是消灭残忍魔军的慈悲主帅,《省庵不净观等颂》是消灭贪欲魔军的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没在苦海众生作普度慈航,于是就附在三种法门之后,好象锦上添花,放灯于镜旁,光辉灿烂,悦人心目。真正好好地读一读,那么不忠不恕的念头,好象冰遇到火一样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来,从此步步进入胜境,渐人渐深,不知不觉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开发了,这样很快就可以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顶礼弥陀,亲蒙授记,最后成佛。
注:①因缘所生有为法叫做事,不生不灭无为法叫做理。世间森罗万象叫做事,真如的理体叫做理。
【原文】:谨为阅此书者贺曰:久沉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觑无虽光。余详戍申序中,兹不复赘。
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释印光谨述
【白话】:敬为读这本书的人祝贺:长久以来沉没在受业力牵引的苦海之中,忽然遇到了慈悲救渡的舟航。遵照实行忠恕之道,归依顶礼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①。信心真诚,愿望切实,一切执著②断绝,一切欲念消亡。我们的虔诚感通佛的加持③,亲见弥陀佛无量光。其他的详细写成戊午年的序中,这里不再重复。
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陕西合阳人释印光④敬述
注:①译为圆寂,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又译灾度,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分段交易两种生死。又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②坚持或固执。
③虔诚祈祷忏悔则佛力加附于信者。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叫做加;信者心水,能感佛日,叫做持。《华严经》上说:“佛所加持无有边。”
④印光大师(1861一1940),莲宗十三祖租,名圣量,别号常惭愧憎。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人(周文王妃太女以是有宰之大,故址在合阳县东南,故印光大师以古莘代合阳).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以后隐居终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学丛报》,名声大震。度生缘熟,龙天推出,弘扬净土。以后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初不见客,四方信众,归往日多,才延客开示。民国二十六年,避战乱于灵岩山寺。虽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洒扫洗涤。开示四众,不论等级,不厌其烦,至诚恳切,出自肺腑。遇有不检者,虽显贵仍直言相劝,胸无城府。创办过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法典这四、五百万册,著有《印光法师文抄》。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晓鸡乍鸣,住世缘息,唤水盥漱,预知时至,蜘跌端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大声念佛。没有乡久,又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百日荼毗,检得五色合利珠百乡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特别珍贵是顶骨裂成五瓣莲花,齿全不休,三十二颗,为世希有。临终了然无碍,瑞相纷繁,足见大师是菩萨化身也!
【原文】: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主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群萌。自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冶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缘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涎登觉岸而后已也。
【白话】:伟大周遍宇宙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大道:微妙不可思议啊,我们自心本来具有的法性。真理之体与真智之用是没有区别的,出世与入世是圆融在一起的,离开一切妄念,不为外境所转,走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叫做有又没有,没有又有,空又没有空,没有空又空。众生与佛都从这里面出来,圣人与凡人都不能说出。好象明镜能照万物而它里面并无一物,怎么能说谁来谁去呢?好象天空远离各种事相,却并不妨碍太阳普照,云朵飘聚。这就是说真如①本性之处,没有一点尘土。本有佛性之心,圆满具足万法②。这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真理,也是众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儒释道三教圣人,根据这一道理,垂迹各方,广泛引导愚痴众生。于是孔子特出来演说“诚明”的奥义,作出“修齐治平”的轨则。老子说出《道德经》,陈述长生不老的办法。释迦牟尼佛,演说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说出凡入圣的大道,立不生不灭的宗旨。虽然浅深大小不同,入世出世有差别,但都不外乎以我们自心本有的理性,去发挥演说。使一切众生,识自本性,开始修行,一旦修行,则本性渐渐显现,消除了本来就没有的幻妄境界,恢复本有的天真,永远出离了迷路,最后就登上了觉悟的彼岸。
注:①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亦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又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②指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论大、小,有形无形,都叫法。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原文】:文昌帝君,于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于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职掌文衡。恐末学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广训,示吾一十六世之言。妙义无穷,谁测渊源?注解纵多,莫窥堂奥。致令上下千古,垂训受训,皆有遗憾,不能释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博极群书,深入经藏。觉世牖民,引为己任。淑身变俗,用示嘉谟。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理本于心,词得其要。征引事实,祛迷云于意地;阐扬义旨,揭慧日于性天。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盆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悉皆释然,毫无遗憾。而又悲心无既,慈愿莫穷。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笃胞与,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礼义以叙彝伦,好令德而远美色。因著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杀业最多,淫业易犯,以故不惮烦劳,谆谆告诫。又以泛修世善,止获人天之福,福尽堕落,苦毒何所底极!乃宗净上经论,采其逗机语言,集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缁若素,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超出轮回,直登不退。谢妄业所感之苦,享吾心本有之乐。前二种虽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后一种虽明了生死法,而亦须修行世善。至于惠吉逆凶,缕析条陈,决疑辨难,理圆词妙。其震聋发聩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无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白话】:文昌帝君,在他前世的时候,一心修行五常①,恭敬奉持三教,在实际行动中度化众生,他的目的只是要使自己达到至善②的最高境界,功劳大,德望高,就被天帝任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间功名、禄位等事。他恐怕后学无知,埋没了自己无量劫来常住真心,就作文广为训诫,告诉大家我一十七世之事。微妙奥义无穷无尽,谁能测知他的渊源?注解即使多,也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致使上下千古,流传下去接受训诫,都有根大的遗憾,不能解除疑虑。安士先生,宿根深厚,德本悠远,乘愿再来,博览群书,深入经藏,自觉觉他,诱导世人,把注解这件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并以自身的美德转变世俗,为世人指示了一条最好的出路。凭他奇才妙悟的学识,取来释迹孔子的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的文章,写出雅俗共享的注解。理源于心,措词简明扼要。旁征博引,事实确凿,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疑团。阐述发挥大义要旨,在自性的天空中高举一轮智慧的太阳。使读者一看,头头是道,有所仿效,起心动念,警觉戒备。径直把帝君一片苦口婆心全部揭开,和盘托出。使上下古今,流传开来,接受教诫,都能解除一切疑惑。安士先生又悲心切切,无有休止,慈愿宏深,不知根底。想要使人民推广忠恕③,实行博爱,停息战争,乐享天年,遵守礼义,排定伦常,道德增长,不近美色。因此,就写了戒杀之书,叫做《万善先资》,戒淫之书,叫做《欲海回狂》。实在是因为世人杀业最多,淫业易 犯,所以不畏麻烦劳苦,谆谆告诫。又因为泛泛地做些世间善业,只能获得人天的福报,福报享尽,又会堕落,苦毒没有穷尽啊!于是就遵照净土经论的宗旨,摘取那些对机的语言,汇集为一本书,叫做《西归直指》。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惑愚,若僧若俗,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摆脱轮回,从此道心不退,一往直前。断离了妄业所感的痛苦,享受了我心本有的法乐。前二种书虽然说明修行世间善业,但其中也具备了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后一种书虽然说明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但也离不开修行世善。至于吉凶顺逆,一条条分析,一条条陈述,决疑解难,理圆词妙。那种震聋发聩的感情,比拯救落于水火中的人更加迫切。确实可以惊天地,动鬼神,辅助六经④,扶持名教⑤。应公认为世上第一奇书,与一般的劝善之书比,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安士先生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说法度生,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注:①指仁、义、礼、智、信。
②《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在于回归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周遍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故当推己及人,广济众生,以尽天理之极,再也没有一毫私欲。
③《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学问,就在于忠恕二字)忠即是做人竭心尽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恕即是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指《易》、《礼》、《乐》、《诗》、《书》、《春秋》。
⑤儒家学说--礼教。
【原文】:不慧少读儒书,罔知孔孟之心传;长学佛乘,未悟如来之性体。迄今年临知命,见等面墙。徒有乐善之心,毫无利人之力。欲将此书刊刻流布,无奈贫无卓锥,兼以懒于募缘。因是多年,未偿所愿。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灵根,笃修善行,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名山,于法雨禅寺,偶然会遇。若非宿缘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问法,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伦常,精修净业,自利利他,唯此为要。若能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倘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坏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迁者,非无修德迁善之资,乃无良师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的以此书,令详悉披阅。务使己之动作云为,与书之指示训诲,相契相合,无少参差,庶几可耳!彼遂若获至宝,庆幸无已。发愿刊板,用广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颠未。其有欲致君泽民,修身齐家,教子孙以希圣贤,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请熟读而力行之,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
【白话】:弟子不才,少读儒书,不知孔孟的心传;久学佛法,未悟如来的本性。到今年已临五十岁,已经是近土的人了。仅有一点乐善的心,毫无一点利人之力。想要把这本好书刊刻流布,元奈贫无立锥之地,加上平常懒于化缘。因此多年,没有完成自己的宿愿。四川居士李天桂早具慧根,诚修善行,希望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山的时候,在法雨禅寺与我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前世有因缘,怎么会有这样的巧遇。他顶礼问法,征求一条出门要道。我就说应在伦常中着力,精进修行净宗,自利利他,只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亲身实行,不受污染,就可以感化别人。如果言行不一致,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当今之世不能加紧修行道德伦常,善的力量不能转化天下人心,并不是我们没有修德转善的资质,是因为没有良师益友以自身作楷模来改变天下风气啊!于是就把《安士全书》赠送给他,要他详细阅读。务必使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与书中的指示教诲,互相契合,没有一点差别,这样才可以的啊!他就如得到了珍宝一样,庆贺有幸获得,发愿制版、广泛流通。又请我作序,普告大家。因此我就不自量力,顾不得自己学识浅陋,略说头尾。有关这些想要致君泽民,修身齐家,教子孙成圣贤,悟心性了脱生死等内容,请读者仔细阅读,并在生活中实行,就不会认为我所说的是谬论或虚妄了。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