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经上记载频婆娑罗王之后韦提希,因为自己的儿子阿闍世王杀父逆母,不愿再住这个娑婆①恶浊世界,希望求生西方清净佛土。佛就告诉她修十六种观想②,到第七观时就看见西方琉璃宝地,遥见阿弥陀佛光明相好,立在虚空中,左边有观音菩萨,右边有大势至菩萨。世尊就授记③韦提希及五百侍女都生净土。这是用观想的办法往生净土。但佛曾告诉韦提希,你是凡夫,思想粗劣,杂念太多,有如来佛力加持,才能够往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法深奥玄妙,还是要掌握要领。求易往生之法,那就是持名④念佛。
注:①即娑婆世界,我们人类所住的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②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③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
④执持名号,即念诵佛的名字。
世尊说大本阿弥陀经时,详细地讲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对阿难说:“你起身整衣,恭敬合掌,面对西方向阿弥陀佛敬礼。”阿难依照敬礼,对佛说:“愿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这时阿难看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如黄金山,莲池海会四众都一一亲见,并见国土一切庄严。这时瞎子都重见光明,聋子都恢复听觉,哑巴都能说话,跛足都能走路,地狱饿鬼都得安乐,各天乐器自动演奏。
《阿弥陀经》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说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后,决心往生净土,一心念佛名号,经过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各圣众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人命终时,心不颠倒,一瞬间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说,如果你相信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愿,往生到他的国土。
这一段是全经的要旨,着重点在“念佛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上。
补充:所谓念佛,即是心中一切念头都是佛号。众生不念佛,即念恶。以佛号代替恶念,心中一片纯善境界,即已成就心中净土。念到佛号风吹不进,雨打不湿,不念而念,念而无念,那就到达了无我、无分别,一切皆空的最高境界。最后连空也没有了,即是即身成佛。
“念佛名号”是手段,“一心不乱”是目的。刚刚入手时,自然妄念很多,甚至发现杂念比平时更多了。这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工夫长进的表现。平时我们不念佛,心中有什么杂念,自己就不会发觉。念佛渐渐增多,杂念就渐渐减少。发现杂念,不必采取压制的办法,应当提醒自己用佛号代替。如果念到一心不乱,那么往生净土就有绝对把握了。《阿弥陀经》说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连续念七天,已经不容易,要念到一心不乱更是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打佛七,即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佛陀告诉舍利弗:“要往生极乐国土,不能缺少善根福德因缘。”
前面说,如果相信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愿往生。相信是入门的前提。如果不信,就不能念佛;不能念佛,就是无善根福德因缘了。这样美妙的甘露法门,竟然与我无缘分,难道不感到痛惜吗?我常常诵经到这里,顿时感到毛骨悚然,有时泪下如雨。反过来我又自我安慰道:“只愁不想往生啊!果然能够真心相信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善根;果然能够切实发菩提心,就是我的福德;果然能够专念如来圣号,就是我的因缘。怎么会有不往生的道理?”《法华经》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补充:往生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往生也并不是很难的事。首先是你相不相信,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那么就应当相信阿弥陀佛已成佛。所以,能否往生,首先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树立了信心,发大菩提心,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其他宗教,讲上天堂。但上天堂,却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上天堂,必须行十善,历尽艰难。而往生净土的条件,仅仅就是专心念佛。或许有些人会怀疑,仅仅念一句佛号,就能生净土,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明白,念佛就能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带业往生。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但阿弥陀佛的愿力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宏愿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目的就是接引念佛人往生。否则,他何必发四十八大愿呢?
发愿往生,即是发愿成佛。所以凡是发愿往生的人,都要发大菩提心,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大愿,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也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如果抱着享乐的目的求生净土,那么就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违背,当然就难以往生了。即使念佛念得很虔诚,往生的品位也很低,难以见佛。古德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愿即是先要相信,然后要发愿,发愿即是发菩提心,发普度众生的心。
佛陀告诉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经发愿,或者正在发愿,或者将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愿的,未来可往生极乐国。因此,舍利弗啊!你们都应当相信我说的话,以及一切诸佛所说的话。”
人在三界①中,如在围城内,急求出路,才能逃脱。有幸能够打开一门,可以直达家乡,机缘难道可以错过吗?净土法门是冲出围城,直达家乡的大路!释迦如来大慈大悲,悯念被围的人,必受痛苦,所以告诉大家这个捷径,教人速出。这段经文是最后叮咛的话。不单单教人坚信如来自己所说的话,还要相信十方诸佛所说的话,真是悲心切切啊!我们身受佛陀大恩,没有办法报恩,只有按照诸佛所说去修行,发大誓愿,求生净土,以报佛恩。谨将修持法门等开列于后。
注:①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三界分为九地: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