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雪山大仙(谏劝获罪,死后为仙)

  【原文】:帝君日:予在幽王朝既以谏诤获罪(时王以帝君谏诤,赐药酒而殁mo),魂无所归,哭于宫闱三日。王以为妖,命庭氏望声射之。余乃长辞王国,一意西方。历岷峨,背井络,登飞越岭。遥望西极一山,高广百里,积雪凝寒,非尘境也(山在天空界,近梵衍那国,奘法师曾到)。山神白辉曰:“此名雪山,昔多宝如来,修行于此,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宝如来,则是贤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盖佛之名号,随处不同。经言,一名号有无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然则多宝如来,应该就是释迎如来。)盍留焉?”予从之,未几,上帝有旨,以予为雪山大仙。

  【白话】:帝君说:我在周幽王时,因为谏劝君王获罪(当是幽王因为帝君谏诤,就赐以毒酒而身亡)而死,魂无去所,在宫里哭了三天,幽王认为是妖怪,命庭氏望哭声射箭。我就永远告别了王宫,一意飞往西方。经过岷山、蛾眉山,离开如网的村落,登高而飞,越过山岭。遥望西方尽处有一座山,方圆百多里,积雪凝寒,不是尘俗境界(山在天竺国,靠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取经经过这里)。山神白辉说:“这里叫雪山,从前多宝如来在这里修行,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如果说多宝如来,那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怎么能够知道。大凡佛的名号,随处不同。经上说,一个名号有无数佛,一尊佛有无数名号。故这里说的多宝如来,应该就是释迦如来。)何不留下来呢?”我听从了他的话。没有多久,上帝有旨,任命我做雪山大仙。

  【原文】:(按)帝君掌桂籍,列仙班,皆上格苍穹之实,此特其一耳。凡经上帝所用者,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既可以富之,则亦可以贱之。独修行出世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

  【白话】:(按)帝君掌桂籍(科学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列仙班,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实,这就是其中之一。凡是经上帝任用的,都听命于上帝。上帝既可以提升你,也可以惩罚你。只有修出世法的人,或往生佛国净土的人,或上升色界禅天暂住的人,就来去自由,不由上帝主宰。

  补充:这里说上帝可以主宰人的祸福,则有似于基督教了。从某一段时空来说,基督教的理论是对。上帝主宰人的祸福,正切皇帝主宰人祸福一样。但是,如果为善,上帝决不能降祸;如果为恶,上帝决不能降福,故命运仍由自己主宰,由因果决定。上帝是法官,你没有罪,决不会抓你,抓错了,则上带违背因果,他自己也要受到因果规律的制约。但事实上上帝不是尘俗法官,他是纯善的化身,是不完做错的。上帝的权力和福报也都是他前世无量劫修来的,因福报太大,故享受时间也很长。福报享尽,仍旧轮回。佛教修出世法,是了悟色空之理,故不轮回,后文另有论述。

  【原文】:人能如我存心 (发明)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道之大原出于天,不过依稀仿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qiang)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大可扼腕。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有两心,何云求放?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晦庵十八岁,从刘屏山游。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搜其箧中,唯大慧禅师语录一帙(zhi)(见尚直编及金汤编)。每同吕东莱、张南轩渴诸方禅老,与道谦弹师最善,屡有警发(谦师逝后,晦庵有祭文,载宏教集)。故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略有于禅者。晚年居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谓晦庵为全然未知内典,过矣!(鲁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称之。公曰:“此非吾之言也,吾闻之于师也。”孔子曰:“君行道矣,直心即是道。”然则爱晦庵者,正不必为晦庵讳也。)

  【白话】:人能象我这样存心 (发明)先要看清楚这“存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必须先知道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例如教人取宝,务必先要知道存宝的地方。人心、道心的分辨,是儒家思想圣圣相传的真命脉。道的大源出于天,这不过是蒙胧含糊的话,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但世上儒人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说法。践踏自己的心学渊源,把镇家之宝让给释氏。圣贤的学问,不过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放了,谁又求它呢?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为什么又说“求”与“放”呢?这个地方应该反复研究,不可草率带过。儒家论心,到“心性永不埋没,具备一切理,应接一切事”①的说法时,真是精确极了。但是这个意思本来出自《华严经》②、《楞严经》③的注解。孔孟以后,周程④以前,儒家从来没这样的话。朱熹发掘出来,不能说无功于发展儒家思想。朱熹十八岁时,跟从刘屏山游学。屏山认为他一定是个热心科举的人,但打开他的书箱,里面只有大慧禅师⑤语录一套。常同吕东莱⑥、张南轩⑦拜见各方禅者,与道谦禅师⑧关系最好,常有警醒启发(谦师去世后,朱熹有祭文,载宏教集)。因此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大致近似于禅意。晚年住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说朱熹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错了。(鲁公与孔子说得很投机,孔于称赞他讲的道理。鲁公说:“这不是我能讲的话,是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孔子说:“您已入道了,直心就是道场。”因此尊敬朱子的人,就不应该替朱子隐晦)。

  注释:①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在明明德”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质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以复其初也。”

  ②华严宗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触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穷,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万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③《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

  ④周程:即周敦颐(yi)、程灏(hao)、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叫理学,也叫道学。自周敦颐、二程至朱熹最后完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体系。

  ⑤大慧禅师(1089一 l163)宋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宗杲(gao),法嗣佛于果圆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反秦桧而放逐),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继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卷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九十九。圆悟尝著《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

  ⑥吕东莱(l137一l181),宋金华人,字伯恭,吕宋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孙,人称东莱先生。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其学以关、洛为宗。初与朱熹同编近思录,后以争论毛诗不合,遂互相排斥。一生著述很多。宋史有传。

  ⑦张南轩(l133一l180),宋绵竹人,迁于衡阳。张浚(宋徽宗进士)予。名栻(shi),字敬夫,号南轩。青年时从父参赞军务,后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曾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宣扬“礼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学观点。宋史有传。

  ⑧道谦掸师,南宋建宁人。开始依止佛果禅师,不能入道门,妙喜住径山,谦为侍,命他去长沙送信给张紫岩。谦说:“参禅二十年,还没有入门处,又有这次长途旅行,一生不是荒废了吗?”就想推辞不去。同修宗元叱责他说;“你不能这样做,难道在路上就不能参禅吗?你去,我与你同走一天。”路上谦哭道:“一生参禅,无得力处,现在这样奔波,怎么能够相应?”元说:“你只管把在各处参的、悟的、微妙法喜、一切说得的道理都不要理会,路上我可替的尽替你,只有五事替不得,必须你自己承当。”谦说:“哪五事?”元说:“穿衣、吃饭、拉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悟,不禁手舞足蹈。元于是回去了,谦在后半年回。妙喜在山外亭一见就说:“建州子这回自别也!”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十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