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论心 心不在内

  【原文】:愚人皆以心为在内者,只因误认五藏六腑之心,即是虚灵之体耳。不知一是有形之心,随躯壳为生死者,一是无形之心,不随躯壳为生命者。有形之心在内,无形之心不在内。若云同是一物,则尧舜与桀纣之心,天地悬隔者也,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诊候,一般疗治乎?然则服药之心,与善恶之心,判然两物矣。

  【白话】:愚人都认为心在体内,是误认五脏六腑之心,就是人的本心。不知体内的心是有形状的心,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人的本心是没有形状大小的心,不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有形的心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如果说同是一物,那尧舜与桀纣的心,善恶相隔天远,为什么同犯心痛病,都是一样诊候,一样治疗?因此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就完全不同了。

  心不在外

  【原文】: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见者为心。然所知所见之物,尽在于外,足征能知能见之物,亦在于外矣!尝试瞩目返观,但能对面而见其形,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之内,以自见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见室外之墙壁窗牖,不能从窗牖中隐隐窥见内面耳。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黄连,汝不道苦;蚊虫嘬(cuo)汝肤,汝便呼痛。安得谓心在外也。

  【白话】:有形的不是心,那么能知能见的一定是心了。所知所见的,都在外面,足可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在外面了!闭上眼睛想一想,只能在对面见其形状,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里面自见其形。例如身在室外,故能看见室外的墙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看见里面。果然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知苦知痛,也是你的心。别人吃黄连,你不说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

  心不在中间

  【原文】:或疑既不在内,复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矣。曰:不然。若有出入,即非中间,定一中间,应无出入。且汝以何者为中乎?若在皮内,依然是内;若在皮外,依然是外。更求其中,不过腠(cou)理间垢腻耳,岂汝心乎?

  【白话】: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一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了。回答说:不对!如果有出入,就不会在中间,一定在中间,应没有出入。况且你凭什么标准为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依然在内;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间,那不过是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难道是你的心吗?

  心非有在有不在

  【原文】: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慄,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认为虚灵不昧之体,则毫厘千里矣。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谓此欤!

  【白话】:有人说心有时不存在,这时就会看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如果看之能见,听之能闻,食之能知味,这就是心在的时候了。心真的有时在有时不在吗?回答说:这是六识,不是心。例如看见美女在前面,就生爱慕,这是眼色相对而成识。说着酸梅。口水自生,这是舌味相感而成识。登高下视,两腿发抖,这是身触相迫而成识。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的本心,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就是点醒这些糊涂的想法啊!

  补充:这里所说的本心,即虚灵不际之体,在佛教叫做第八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即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只到第六意识上,即眼、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是宇宙的本体,具足一切最高智慧,也是无量劫以来无明愚痴的发源地。第八意识的开发就是去掉小我,走入大我,趋向无我,归宿于天人自一的空的境界。凡夫因为被现象迷惑,第八识就落下了自私的种子,于是生起第七识“我执”,执着个体便是自己,世界上有了“我”,就以“我”为中心,生起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把个人从宇宙整体中分离出来,因此就有了爱憎之感,由前五识作出具体反应。故眼对美色则生爱。因为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有触,所以,为满足爱憎,就生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罪。所造恶业种子,通过信息传递,都存入第八意识,正如电脑一样一毫不差地加以贮藏,在机缘成熟时便生恶果,反之,若贮存的是善的信息,便生善果。故人的一生好象是演戏,导演正是第八识。转识成智的关键是觉悟人生是梦,去掉小我的妄心,找回大我的真心。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不造恶,第六识不分别,第七识不执我,第八识不落种子。身无杀盗淫,口无妄女,心无恶念,身口意都清净,即入甚深禅定而大彻大悟。故第八识的开发就是佛性开发。认识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无量劫来生死本”是妄心,但凡夫竟“唤作本来人”,故不识常住真心,则随妄心造业而轮回。

  心含太虚

  【原文】:《楞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矣!

  【白话】:《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十方虚空,存到你的心中,就如一片云飘在太空里。佛与阿难七处论心,七问七答,尽破妄心,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使阿难恍然大悟,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处的问题。

  【原文】:(按)“心”字既已含糊,则“存”字亦欠确切。如必欲言之,将错就错。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

  【白话】:(按)“心”字既已含糊,那么“存”字就欠确切。如果一定要说出它,将错就错。姑且以“未曾虐待人民”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的“存心”。敬仰并效法,就可以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