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靠,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莫不寿。谁道中道丧阻,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惟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zuo)簿,晚有儿媳,旨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恼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白话】:(发明)痛苦啊!天下那些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人。过去父母健在时,也曾得到他们的恩宠,细心照顾,反复顾视①,爱如掌上明珠。也曾抱着、背着、牵着,搀扶、带领,唯恐儿子不长寿。谁会料想中途丧亲,骨肉分离!这是九泉之下最为痛苦遗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头,才会正直忠恕②。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关心他们,吾的感恩之情会怎么样?反之若有凶暴恶人欺侮、虐待、羞辱他们,我的痛恨之情又会怎么样?因此说: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晓之其中的道理,就是仁。少失父母,应该是孤儿了;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报浅薄,年老还没有儿子③,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从事商人的职业,寄身他乡,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毁,修德受谤,也是孤。孤的内容既然很广,怜悯的地方也就很多。举帝君例子一个,可以说明其中的一些内容。
注释:①顾复,《诗》小雅?蓼莪(liao e):“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笺》注:“顾,旋视也;复,反覆也。”意思是父母育子,反复顾视。后因就以“顾复”喻父母养育之恩。
②忠恕,《论语》里仁:“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之辞也。”“忠”要求积极为人,如“为人谋而下忠乎?”(《论语》学而)“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恕是孔子思想的基石,是实践“仁”的方法。
③晋武帝时李密作《陈情事表》说:“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意思是“我小时候多病,九岁不能行走,孤苦零丁,一直到成年,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家衰福薄,很大了还没有儿子。”武帝看完《陈情报》后,给他奴婢二人,并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下附征事(一则):慰友重泉(照管孤女,慰友九泉)
【原文】:帝君曰:师氏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楙阳之妇。
【白话】:帝君说:师氏韦仲将,与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好朋友。他死后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五人,孤苦无依,我就帮助三个大女备礼出嫁,另两个小的,寄养在司谏高之量家,长大后嫁给然明、楙阳为妻。
【原文】:(注)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然明、楙阳,帝君二子也,后生西晋,为谢东山之子,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白话】:孤儿失家,还可以说;孤女失家,更应该怜悯。韦氏太幸运了,获得了这样的好朋友!然明与楙阳是帝君的两个儿子,后生于西晋,作谢东山的儿子,唐相张九龄①、宋相张齐贤、司马光②都是他们的后身。
注释:①张九龄(678一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韶州曲江(广东)人。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与应举者,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时称平允。开元21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开元24年为李林甫所谮(zen,说坏话诬陷别人)罢相。
②司马光(1019一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西夏县(今山西)人。宝元进士。他立志垢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政见与王安石相左。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为相八个月病逝。
【原文】:(发明)孔子曰:攻莫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簿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过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白话】:(发明)孔子说:抨击那些过错,不要去指责某人的过错。又说:责备自己很重,责备别人很轻。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想要人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罢了。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了。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之过容易宽恕原谅,有心之过就难以容纳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纳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容忍,何况无心的过错!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方,却强迫自己忍耐,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么能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这是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二是怜悯别人寿短。人在世间,好象白驹过隙,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步步近死,怎么能不对这种人生冷悯!三看作为良药。过错怎么发生,自己难于发现,今见不贤,才能反省自己,不贤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常常心存以上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经忍耐下来后,怒气自能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虫蚁也足以挡路;气平,则胸无城府,即使是吴越互相为敌,也可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相斗,要求别人没有过错,但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就会使自己惭愧反省,不求对方没有过错,而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注释:①白驹过隙: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郤(隙)。”意思是象少壮的马在细细的缝隙前飞快地跑过,后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②城府,比喻心机深隐难测。《文选》晋?干令升(宝)?晋纪总论:“(司马懿)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宋史》三四一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后称人胸怀坦白为胸无城府,反之则称深于城府。
下附征事(一则):举不避仇(不计前仇,荐举善良)
【原文】: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朝士悉知。终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于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予既升大夫,保氏阙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白话】:帝君说: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件事。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于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升为大夫,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
【原文】:(注)鲧虽殛死,禹则嗣兴。管蔡为戳,周公右王。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国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白话】:(注)鲧(gun)虽然没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儿子禹却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杀了弟弟管叔和蔡叔,周公披肝沥胆辅佐成王。帝君不因为父亲被害的原故,就使国家失去良臣,贤人屈居下辈,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原文】: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怨对。所以觑破幻缘,隐忍不报,亦所以为孝也。且如武王伐纣,太公负戟从征,伯夷叩马强谏,两人岂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尝轻置优劣。儒释异同之际,处处作如是观,则愈读佛书,而田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广行三教,正以此也。
【白话】:我读《礼记》,里面有“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世共存”的话。再读佛典则有“一切怨仇都不能报”的话。两种说法似乎相反,而实际上各有高深的道理。儒家以眼前来说,如果不思报父仇,那么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看见前世的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的人其数无量,就是父母与父母互相为仇人的也其数无量。这么多人不共戴天,关系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够一一相报?况且今天多一仇杀,白白地连累父母又多增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缘假相,暗忍不报,也是真正的孝心。例如武王伐纣,太公带兵征战,伯夷则拦马强谏,两个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说:二者是天下的大老?未曾轻率地划分优劣。如果把儒佛异同的地方,融会贯通,那么越读佛书,则儒理越精了。帝君想要人们广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这里。
补充: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华民族是强调忍让的民族,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暴力主义精神。孟子强调用非暴力精神统一天下,仁义遍布天下。他说:“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免凭周武王这样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流血那么多,连作战的杵都能飘起来了呢?”(《孟子》尽心章句下)因此,对于那位拦马强谏的伯夷就极其赞美,说:“伯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会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昏乱,就退居田野。在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乱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认为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好象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烂泥或炭灰之上。商纣王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清平。所以听到伯夷的名字的人,贪得无厌的心就会廉洁起来,懦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故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孟子》万章章句下)。
【原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尔雅作穹苍)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台,似当作阴德解。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白话】:广行阴德,感通上天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都是帝君所做的阴德,不胜枚举,就以“广行”二字来概括。阴骘,洪范蔡注释为默定,与这句话的意思不相符合,似应当作阴德解释。苍穹,指天。苍说它的色,穹说它的高。如果根据日天子身衣宫殿来说,那么“苍”应当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据忉利天的形状来说,那么穹地八万四千由旬(长度,古说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
下附征事(二则):清河善政(清河为令,大施善政 )
【原文】:帝君曰:予既离恶道(遇佛之后),受形于赵国,为张禹之子,名勋。长为清河令,宽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视民如家人。吏有失谬者,正定之;,弛慢者,勉励之;卤莽者,教诲之;诡诈者,诘难之;争财贿者,以义平之;急礼法者,以情谕之;为贼者,使偿其资;伤人者,使庭拜其敌;初情可怜者,犹宥之;本心可恕者,犹出之。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为政五年,而雨旸陨以时,蝗疫不作,小民之祷颂兴焉。
【白话】:帝君说:我已离开恶道(遇佛之后),投胎到赵国,做张禹的儿子,名叫勋。长大后做了清河令,仁爱明智,尽职尽责,从不忍心欺压百姓,待下属如朋友,祝人民为家人。属下吏民有失误的,就校正审定;松弛、懈怠的,就劝勉、鼓励;粗野莽撞的,就教育诱导;狡猾虚伪的,就责问、究办;争财物的,就讲公理来平息;争礼法的,就用情分晓谕;做贼的,命他偿还失主;打伤人的,叫他去上门赔礼道歉。初次才犯,情有可怜的,就宽容、饶恕他;他的本意中有可宽恕的,就开脱他。一定要词穷心尽、反复教诲之后,才绳之以法。如果超出实情加重惩罚,或者放纵恶人犯罪,那是我不接受的。为政五年,风调雨顺,蝗灾疾疫没有发生,人们祈祷歌颂的辞章唱起来了。
【原文】:汉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视民如伤,慈祥恻怛者乎?乃考之史鉴,但见曲诋张禹,而后人之善政无闻。然而史鉴,果可尽信乎哉?
【白话】:汉朝好官很多,有象帝君那样把人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慈祥悲怜的人吗?考证史书记载,只看见弯曲事实,毁谤诬蔑张禹的话,就使他的后人的善政没有流传下来了,难道那些历史记载真的全部可相信吗?
补充:《前汉书》卷八十一有张禹传。张禹(公元前?--前5年)汉河内轵(zhi)人,字子文。从施仇受易,从王阳、庸生受《论语》,明习经学,应试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成帝时为相,封安昌侯。史载他后期广置产业,买田多至四目顷。时外戚王氏专权,禹以帝师之尊,唯诺逢迎。这些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张禹本性奢侈,没有骨气。事实上史实也记载了张禹是一位精通儒学的仁者,非常受到皇带的信任。仅根据那点表面现象来给张禹下定论是不对的,而以此使其后人善政不闻,就更加荒谬了。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