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上)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原文】(发明)篇中所言,皆为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个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四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chai)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白话】:(发明)本篇中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因此以“我”字开头,说我一十六世的事。特把我们身中过去现在都无损坏的东西,指示出来。人只因为生不知从那里来,死不知到那里去,就说人身体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他的行为就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这种思想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流毒不浅。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开来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有一十六世,我们也都有一十六世。因此,现在种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会有福报;种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会有福报。(人只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如果知道有来世,自然就会去修来世福。)理解了这篇开头语,就等于已经忏悔了一半的过失。

  注释:①发明:启发,阐明。

  【原文】: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朦胧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同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运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变更。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白话】:人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体会。例如“我”字、“身”字,没有不模糊混看过去的。如果认得“我”可为“身”,“身”不能为我,才知道“我”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无量劫来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忽然来了。好象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者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戏,或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从一身来说,那个能够看和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我”就没有生死,故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者不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但指挥耳朵者却清楚。(如果认为眼睛耳朵的就是“我”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则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而被身用啊!

  补充:(译者的发挥)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风)的身体为我,而它仅是物质的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质组合就是我,那么现在的科学可以制造物质,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连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如蚂蚁)也制造不出来呢?所以物质组合的身体不是我,只有能组合者才是“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一切善恶的种子都种在里面,驱使众生六道轮回,善恶报应,自作自受。眼耳并不会见闻,仅是细胞的组合,故不是真我,能听能闻者,才是真我。虽然眼耳都坏了,但见性与闻性是不坏的。如果眼以明为见,黑也是见,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看不见”不正是见吗?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即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旦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看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羹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了。帝君可以为常人身,也可以为贵人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①地狱鬼畜身。帝君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了。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②也多。帝君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前世的缘分也多,这样看来那么“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胎出生靠机缘,常人贵人等都是演员,身体是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明白啊!

  注释:①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原文】: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白话】:前世后世,好象昨天和明晨一样,来的快,去的快,我们生下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家的发明创造。例如五脏①六腑②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却看不见,但因为借医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作为用药的地方。

  注释:①五脏:心、肝、脾、肺、肾。

  ②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补充:佛只觉悟真理,并没有创造真理。世界没有第一因(神创之说),六道轮回,无始无终。

  【原文】: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干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zhi)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兔无稽之谤。大矣哉,一个七世之说也。

  【白话】:如果人无后世,没有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子之仁,但颜子①反而很早就死了。无恶不作的盗跖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乐得作小人,天下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不断进步,恶念才会时加戒备提防。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除没有根据的毁谤。

  注释:①颜子(公元前521一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于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②盗距:春秋末期人,盗贼之王,恶名远扬。《荀子·不苟》说他:名声显赫,象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庄子?盗跖》说他:带领部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补充:基督教说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势。上帝好象世间的法官,没有做坏事,怎么会被捕入狱呢?再说上帝是纯善的化身,他不会使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故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原文】: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以痛恨乎!即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涎,前世后位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彤。静言思之,恰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下寂,虽灭而下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株儒,而反讥防风氏为短小,亦已过矣。

  【白话】: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吗?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现在讲佛理来劝世的,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过去的是前生,还没有来的是后世。步步证据确凿。试问:虚无二字怎么能够拿来谤佛?如果认为地狱天堂为离奇虚妄,前世后世渺茫不见,说身体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恰中虚无二字的病毒,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又说:舍一身又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平心自问,寂灭二字,谁当受它。可叹啊!自己是侏儒①,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痴了吗?

  注释:①株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补充:佛于菩提树下,入于甚深禅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三世因果轮回的实相,我们来得宿命通,当然看不到前世和后世。但是不能说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如电波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还很多。没有看到不要紧,通过别人介绍就知道了。我们没有到过外国,但到过的人可以给我们介绍。

  【原文】: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白话】:用刀杀人,只不过杀害了人的肉体;如果说没有后世,径直斩断了人觉悟的命。斩断肉体,危害只有一生,斩断觉悟之命,就杀及后世。因此劝人改恶修善,还是次要的工夫。先认识清楚,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从根本处入手。

  补充:只有认识三世因果轮回,改恶修善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知修善是好自己,作恶是坏自己。

  【原文】: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之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之内,食者必多,故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白话】:没有后世的说法,如果出自那些凶恶小人,人们就会轻视忽略这个问题。例如把剧毒放到臭食里面,吃的人因气味不好,就自然少吃,这种危害就较浅。如果没有后世的说法出自正人君子,人们因为尊敬他就相信。这就好比是剧毒投进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这种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够正直为人,旗帜鲜明,一心以救世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作以偏为正的妾妇,那么他的阴功就无尽无穷了!

  补充:这里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易辨,第二种人复杂,第三种人是境界最高的人。

  【原文】:吾辈一介书生,即有书主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寿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少。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知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筹贫贱于富贵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是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有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白话】:我是一介书生,自有书生习气,平常闻三世轮回之说,无论信与不信,部不肯说出口。现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就可以明目张胆告人了。为什么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可知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能把短命改为长命,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怎会不经历过呢?因此,能把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入逆境之时,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能够化贪残为良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检查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来,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能转愚痴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说。

  补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体会,下面具体征引事实。

  下附征事(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兴儒(天赐贵子,振兴儒学)

  【原文】: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析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剪发文身,习为夷俗。于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什有七八。一日有耆(qi)旧谒予父,回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成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白话】:帝君说:我的阴身正飘游人间,来到会(kuai)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求子。这时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空,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我乡剪发文身①,成为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鞋帽,自习礼文(儒服儒冠从此开始)。远近没有不认为我怪异,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随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①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说:“中国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漏掉一点。于是有些愿意学习的,都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成为他们的老师了。

  注释:①文身:在人身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色的花纹或图形。

  ②唐虞:上古时代朝代名,唐为尧所建,史称陶唐,虞为舜所建。

  【原文】:(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骘黜涉于千秋。岂非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白话】:(按)孔子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①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夭,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时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了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则在周朝兴盛时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干秋。难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吗?

  注释:①尼山: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之母颜氏在此山祈祷而生孔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