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
■第一次修学
师父:注意到,不可看注解。刚才我看下面有注疏,不可看!你先用你的悟性用功,然后对照,这本经注疏家悬殊太大。修学过两部经了(金刚经、心经),对于谛理多少有一点认识了,你不妨牛刀小试看看它锋利不锋利?我以前和大家讲,二谛有时不够用,所以他用三谛,其实三谛、二谛都是一谛,从一谛出。佛不是说吗?据理唯有一谛,此法无二无别。这是说唯有一谛,没有二谛、三谛,佛对众生方便说二谛、说三谛。
我们今天开始修学圆觉经,当然一切佛经不出谛理,连四谛都是二谛,四谛的苦集是二谛的世谛,灭道二谛是第一义谛,皆是二谛。不过二谛有四种用法。二谛在经上叫演说,把谛理演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世谛,如如不动──第一义谛。这有教理行果四种,在教理方面正是二谛,行果方面也出于二谛,引申涵义。教理方面引申涵义少,行果方面引申涵义多,大部分有引申涵义。如果你离开这个原则再去摸索,那是外道。
那么教理方面,我和大家讲过了,吉藏大师他探讨的多为教理,三论宗重在教理,少于行果。大家不相信,你看一看中论就知道了,仅仅在教理,很少行果。他破四谛品有点行果,其它的很少,是在教理方面。那么这个圆觉经在行果方面。
吉藏大师作了一部《二谛义》,他立出「于二谛」。二谛就是有和空二种谛理,一谛也是这样,有是一切,空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说的。空是实相,有是诸法,诸法实相,实相诸法,都是二谛。不过到了华严、法华,它是一实谛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一谛。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一谛。其余的经多部分用二谛,为什么?依众生方便,方便和众生说。方便于凡夫说,说有,真正的,你造作集就受苦,这是有的,这是实在的,所以佛说法是实。对圣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也是实在的,所以佛以实在法说叫一实谛。于圣说空,于凡说有,叫「于二谛」。佛说法,说有也对,说空也对,说亦有亦空也对,说非有非空也对,这是一实谛,那是「教二谛」。
于二谛、教二谛,那是三论宗它所立的。实在说,他不出教理方面,固然吉藏说,于二谛是教,有道理!可是不离乎于理。你说纯粹是教,没有理,那你吉藏说的不对。怎么知道呢?你自己说过了嘛!空就是有之空,空而不空;有是空之有,有而非有,你自己说的。般若也说,色即空,空即色,怎么会相离呢?所以我们根据他的意思就说,这个教是因理而出教,叫教;因教而明理,就是理。实在说起来,再分析的话,理是第一义,教是世谛。
那么今天我们修学的圆觉经,它是从这个阶段到行果阶段。所以说,不可死于谛理之下,死于谛理之下也是执着,执着也是外道。落于执着就是外道,要知道用引申涵义。引申涵义实在说是我给它的名字,大家要活用,所以我引用世间法「引申涵义」。譬如我说个简单的,二谛是一实谛,「清净」是什么谛啊?第一义谛,空啊!「光明」是什么谛啊?光明是世谛。这我们就可以领会到了,一开始他「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还是不出二谛。大家脑筋要活用,不可死。这个不必急着要求,熟中生巧,你熟了以后,自然就会了。
圆觉经这部经注疏的不太多,所以有几位注疏的,各有高低,高低不同。在大家讲的时候,试一试你自己的功力,不可用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你总是讲别人的东西,得不到自己的东西。
现在先试着看看前面的序分,其实序分里头倒没有什么。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师父:「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这名相我们不必讲了,主要从教理方面探讨。「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大家不妨运用运用,试一试!你理会理会!「神通大光明藏」,不必根据资料,从你的悟性下功夫,到底什么道理呢?「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说的不出二谛。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大家仔细看,「平等本际」是什么谛啊?你引申涵义想,不要脑筋太死了。「圆满十方」是什么?拿净土宗讲起来,「平等本际」是什么?无量寿啊!「圆满十方」,无量光啊!你看,都是这一套嘛!「不二随顺」,一实谛。「于不二境。现诸净土。」现诸净土是什么谛啊?(答:世谛。)大家慢慢理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某某人某某人,我们不讲了。「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下面是文殊师利章了,我们不管他,就把序分这段文看完。
你要讲的,按照你的悟性讲,讲你的东西,绝对不讲别人的东西。看人家的,食人家的唾液,没有用的。不必都讲,你对那一点能够悟到的,你就讲那一点。大胆!要讲就讲,讲错了没有关系,听听人家的。用二谛去会!我们要以二谛会,分不开两个的,用一实谛去会。讲吧!
悦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于缘起,入于什么缘起?入于大光明藏如幻三昧,这里讲用。「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是从他的体来看,由体起用,用全归体。
师父:慧悦讲的,大家认为怎么样啊?你有意见可以提出。你按照他的理路去看,「神通大光明藏」他说是如幻三昧,就是缘起边,世谛边。至于「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他讲是体,体就是第一义谛边。想一想,圆成实、依他起,那都是二谛。千万不要解释它的文字相,那不是的。佛说过,一切法离言语相、文字相。谁还有要讲的?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是用,是不是?「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体,他理会到的是这一点,你理会到的是那一点?讲吧!
彰师:「三昧正受」,在正定、正命当中能至于神通大光明藏。法在平等无碍当中,随缘现大神通,能无碍行神通大光明。「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众生清净觉地就是自性真性。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这段就是说平等无碍当中,能随缘见大光明,入娑婆度众生,能圆满十方。圆满十方就是他的用,能够无碍随缘度众生的时候,体性本无性,本性空。在本性空当中,他的相能随缘,相是无相之相,能随缘广用到十方。这种是不能有名称的,才能圆满十方,这说起来是它的广用。阿弥陀佛!
师父:有些名相解释,你可以暂且不必重视。譬如「三昧正受」,三昧有等引、等持、等至,次第不同。你了解这个很简单,查辞典就知道了,不需要用你的悟性,查辞典就解释清楚了。「本际」我提醒大家,也叫真如,也叫实际。讲吧!
明师:我讲「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是缘起的,因为缘起法就是无自性啊!无自性当下就是圆成实,所以圆成实就是不生不灭的。我们众生就是执着一切法有生有灭,执着生惑。世尊乃至诸大菩萨知道身心乃至一切法是缘起,是如幻的,所以在一切法当中能证到平等本际的法性,能够圆满十方,能够在一尘当中显现十法界。
师父:我问你,「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有分别没有?
明师:没有分别。
师父:没有分别,有碍没有碍?
明师:无碍。
师父:如果无碍是不是圆满十方?
策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如来光明住持,就是实相,实相妙法。「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既然清净觉地、无相、不分别、平等,所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平等本际就是如如。这种如如的法,能圆满十方,竖穷三际,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心。
师父:慧策讲的也不错,他也是不离谛理。好!还有没有人讲?
洵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是指入法界。入法界的话,法界无界,这是以无谛来说。无谛就是三昧正受,入正定一切法都不受。如来的光严假名住持,其实这就是众生的清净觉地,就是第一义谛。所谓如来住持功德庄严,就是众生的清净觉地,众生本来的佛性。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就是入于无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来就是清净平等的,他的体是清净,他的相用可以遍满十方。「不二随顺」,是说第一义谛、世谛是不二的,法身不动而遍十方,度化众生,「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师父:我再提醒大家,一般人的世俗观念,看「神通」两个字总从相边会,能够变化叫神通,其实那不是的。大乘法说神通,神通是无碍,无碍是不是清净啊?清净无碍是不是光明啊?至于一般人认为神通起变化相,那是世俗间的看法,不得大神通,不能入大光明藏。光明是不是无碍啊?有碍不称为光明吧!大光明藏、大无碍是什么东西?藏是含藏一切法。什么含藏一切法?横遍竖穷。好!现在大家开始查资料。
现在和我们修学金刚经、心经不同,金刚经和心经直接从教理,理教方面说,注疏家说得对,我们马上知道;说得不对,我们也马上知道。这个圆觉经不是那么简单了,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不敢讲对不对,只可看他的见地。凡是凡夫见地有所不同,有高有低。大家注意到一点,见地和功勋,见地就是见道,见道位到什么程度?功勋是修道位,到什么程度,有修没有修?有见地没有用,看有功夫没有,有修行没有。希望大家慢慢地开见地,都有修行才行。
约小乘讲见地是初果的地步,这个功勋是二三果地步,一直到四果的无学位,四果见地、功勋都圆满了,那是小乘说。大乘,我和你们讲了,就是有学、无学,那也是论见地、功勋。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人见地怎么样?(大正三九?圆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五二九上?二九)「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大家看,和你理会的怎么样?他说大光明藏这个「藏」,这还容易了解,含藏一切嘛!我不是和大家讲横遍竖穷就是藏吗?法界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真如法性是诸佛众生的本源。他和你了解的怎么样?你了解到这地步没有?这是他的见地。现在我们和修学金刚经、心经不一样,不可直接判对不对,只可看他见地高深,是高是深是浅是薄。「神通光明之性体」,他说真如、法性、清净。
「尘沙德用并蕴其中」,和你的见地怎么样?你的见地和他的见地比较,或者有一点点相似之处。「百千通光皆从斯起」,皆从那里起?从清净觉地起,真如起,是不是?「故云藏也。亦名法性。」法性是什么?诸法以什么为性?(答:无性为性。)欸!往这儿会。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什么东西?无性是二谛的什么东西?无性是圆成实,是第一义谛。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智是什么东西?理是什么东西?慢慢去体会!智有两种,理有两种。理的方面两种,真谛、俗谛。智的方面两种,是权智、实智,这不还是同样的道理吗?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一四上?一)「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解释正受了。「此经说处。即事而真。」即事而真是什么?事是什么?世谛。真是什么?真谛,第一义谛。即世谛就是第一义谛,从世谛入第一义谛。
「匪离娑婆别论常寂」,娑婆世界的常寂光,你怎么从娑婆世界会到常寂光呢?娑婆世界是不是世俗谛啊?世俗谛无性,无性就是真谛。五阴皆空,不是没有五阴,外道执着没有五阴。五阴性空,五阴无性叫五阴皆空。这个人讲的见地很不错!
「为表正宗所谈觉性平等。凡圣同源。横亘竖穷不思议一。然理不自显。从理垂教。」「从理垂教」,拿二谛讲起来,就是理教了。「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心是真谛,境是俗谛。
「故曰于不二境」,万法唯心,他从那儿说起来,心境不二。「现诸净土」,清净当中怎么现净土?我问大家,一切法清净是其体,是吧?清净怎么能现净土?清净就是净土。第一义谛是不是就是俗谛?它当然现啊!如果它不能现,不是成了断灭空了吗?你千万不要落入一边想,说清净怎么能现净土?你不知道净土就是空性,圆成实不就是依他起吗?是不是?依他起现的净土。你说圆成实怎么现净土呢?圆成实就是依他起,自然就是净土。世谛无性是真谛,真谛随缘是世谛,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无性就是性空,随缘就是缘起,不还是这个法吗?
「所现净土。即说法处之通序也。」这个人我们感觉起来,他见地不错,见地真。你看和你理会的怎么样?你心里要是还是一盆浆糊的话,你慢慢修学。你要是入的话,一定看出它,「哦!这个地方和我契机,那个地方和我契机。」一定有这个感觉。开始修学,难免心里一盆浆糊,搞不清!可是不要总叫它一盆浆糊。这个人见地不错,谁啊?(答:寂正大师。)
再看这个。(卍续一五?圆觉经类解卷一?七九三下?五)「一代时教中佛所说有如来藏。有自性清净藏。有法身藏。有法界藏。」大家看过胜鬘经了没有?胜鬘经不是这么说吗?其实这里边有深浅,都是一个。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藏,就是法身藏,就是法界藏,有深有浅就是了,他论的角度不同。
「恐滥彼故。今谓此是大光明宝性神通之藏。何谓之破名。佛恐后人不知法体本来平等。于平等中强生分别。以谓十方诸佛如来大光明藏。大包天地。光明烜赫。无所不照。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无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见解。遂成两个。故破其执心。即相无相。」这个人见地也不错,也很真。相是什么?无相是什么?相即无相,世谛就是真谛。
「故无大字名相。无光字名相。无藏字名相也。……」不着于相,不着于一切相,就是清净法体。大家看过般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离一切法相就是法性。离一切法相就是法性是什么?离世谛就是真谛,知世谛无性就是真谛。
「论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遍照也。……」这个人见地非常正确,清净性就是遍照一切。「上至十方诸佛。下及六道众生。皆有此大光明藏三昧正定。且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时中。息诸妄想攀缘颠倒分别之心。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便入得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入大光明藏就是这么入的,起攀缘心,起烦恼心,起一切的妄想心,起一切分别心,不是清净。清净就是无碍,无碍就是光明。所以圆觉经是从行果方面论的。
「如来者即指化身也。光严者重重交光。照耀炳着。妙相之上。定住住持。永绝攀缘。不曾遗失。」所以学佛,不是叫你有所得,你本性真如。「永绝攀缘」,你就不曾遗失。本来你的性、圆觉都在此地,一攀缘失掉了,不现了。它不现也没有少,现了以后也没有多,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所以序云。具足圆觉。住持圆觉者如来也。……诸佛证此境故得称住持。众生不证此境但具佛性故不得称住持二字。……」这个人见地非常正确,说这神通大光明藏在众生叫佛性,佛的时候叫大光明藏,就是佛了,我们都具足,都有,就是被你的攀缘心、烦恼心、妄想心、分别心给遮住了。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身即所执之妄身。心即所执之妄心。寂灭是毕竟空义。……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不住涅槃。」这个人的见地很正确。你就体会你个人,你了解的和人家的怎样?这两个人仔细看,见地不同。讲起来,两个人的见地都很真,不过有深有浅,你们慢慢地久了以后就可知道,现在或许你看不出来,久了你就知道。
我们再把这段文会一会。「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不必修学,你查资料,查注疏,查辞典,就知道了。「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不必修学,查辞典。「佛陀多罗」,查高僧传就知道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不必费神,查辞典,查资料都知道。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这是序分要紧的地方,我们大家都修学过了,自己下去以后再深入。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不必修学,查资料也可知道了。
「而为上首」,上首就是上座了,上座比丘、比丘尼。什么样的比丘、比丘尼是上座呢?还记得吧?下座的比丘、比丘尼是什么时候?受过戒到九夏是不是?中座是十夏到十九夏,上座是二十夏以上。满五十夏叫耆宿,那很难得了。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个我们还没有修学,平等法会就是清净觉地,就是清净心了。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下面的部分我们下次再修学,其余的你查资料都可了解的。只准看经,不准看注疏,看经拿出来是你自己的钱,你腰里有几块钱,买几块钱的糖果吃,不可偷别人的钱买糖果,那不行的。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二次修学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第一次你一定迷迷糊糊,久了以后你慢慢入了,就逐渐逐渐深入了。不能完全答对了,近似一点是不是?不可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你穷嘛!你有一毛钱就是一毛钱。
我们进入谛理,我是领导大家从般若入,大家知道吧!因为般若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所以是法本。可是修学这个法门,要相当注意,佛说过,修行般若法门要相当精进,凡修行般若法门者,须是勇猛精进。因为魔发现佛弟子有修行般若法门者,用尽很多方便杀掉其慧命。如果有人勇猛精进,突破这一关了,进入般若法,魔就没有办法,所以希望大家勇猛精进!
佛说,魔拿着大刀站在路口,有要进这条路口的,就把他杀掉。所以我虽想和大家结伴同行,不知能过去几个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有人过去?已经有很多人被魔争取去了,不知道你们如何?你真正得到般若法,不怕魔了。佛说就在将得未得之间,魔会杀你的慧命,希望大家注意到。现在我们看圆觉经!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些大家查注疏、辞典都有解释。「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门。」这要了解了,不过佛在后面自己有解释。「本起因地」就是菩萨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这个虽然不是主要经文,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解它的意思。「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都可以不解释它了,你们以后慢慢自然一定会了解的。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也可以不解释,这是名相部分。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我们修学到这部分,重要的是那几点?「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这个发挥要切实认清。「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这要发挥。「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这重要了。「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次要部分就是文殊所问的了──「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主要的是佛的解释,次要的是文殊师利发问的。其余名相部分,你们一定没有问题的,查注疏、查辞典都知道。这个是辞典没有,注疏发表不出来的。这几点写注疏的,有发表深的,有发表浅的,有发表对的,有发表错的,这是重点。大家仔细想一想!
大家入谛理以后,要引申涵义,才能发挥般若精神。一开始文殊师利很有用意,文殊师利般若精通啊!文殊为始,普贤为终。事先不要参考注疏,你们悟到的地方,自己讲出来以后记住它,等会儿查注疏的时候,对证、印证。
闻师:我从「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先把圆觉和它作一个配合,因为我记得师父开示我们,佛讲法有「教理行果」,若约「圆觉」这句话来讲,是自体因果。前面有讲「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是佛的果德,是无量的光寿。可是这无量的光寿却是众生的清净觉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圆觉是诸佛本具的,可是众生也是不失,只是被妄想执着所覆,不知不见。因为这个缘故,才开展这部圆觉经。圆觉经所开展的是从文殊师利作一个代表,师父开示文殊师利是表智。
文殊师利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果要修圆觉,是不是应该慧解立行?因为我们有一个和如来一样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无自性的法体,我们才能契入圆满觉性,才能感满果,所以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能远离诸病。
下面讲「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跟前面配合起来。「因地法行」,谈到法,佛出世就是讲这个法,讲经一定要说法,法究竟谈起来是了义,什么是了义呢?约法华经讲,诸法是实相,这实相法事实上是离言语、心行的,究竟体会诸法无自性,一切诸法相即无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这样我们就不会着于两边。不着于两边,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就叫「中道」,中道第一义谛。约法华经讲,是诸法实相,约华严讲有它的讲法,这边是用圆觉来代表。
到底我们末法的众生应该如何来契入圆觉?应该用这「如来因地法行」,所以师父一直提醒我们文殊为首,有它特殊的意义,因为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出。般若简单说是从无所得心,为什么无所得?诸法无相。无相不得无相,无相无不相;不得无不相,无不相即无相。讲无相、无不相皆是要我们会到如来如何以无相的心契入无相法,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修行上生见,见就是分别心或取相心。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来请教世尊,如何修行不落邪见?「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大陀罗尼门好象是「总持」是不是?总持一切法。总持,我们不能认为有一个法可以总持,如果约总持义来讲,它像虚空一样,虚空我们讲是法界。法界约另一个角度来讲,它是圆觉。约诸法法相讲,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叫做圆觉,圆满无上觉,它可以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圆觉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定义──毕竟空义。毕竟空为什么流出菩提涅槃、清净真如,乃至菩萨的波罗蜜法?因为法无性,待缘而成,流出一切清净真如,也就是毕竟空能建立一切法、菩提、涅槃。我们众生如果不知慧解立行,很容易堕入邪见、有所得见,见有菩提,见有涅槃。或见有实实在在的波罗蜜可以修、可证,那就违于清净法行,因为法要以无住心才能契入无相法。
我们常讲,一句佛号念念相续,为什么念念相续?因为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它不增,念念相续它不减,这不增不减圆满的毕竟空法里,却诸法森罗万象,皆依清净的圆照才能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还有一点,如果我们知道自性清净心只是被烦恼、妄想所覆的话,而这妄想我们认为它不实在。如果我们有这种体会,在修行上就不会落入有所得见、邪见。
师父:谁还要发挥?你们注意,这里有很多地方是双关语,就是六祖所说的「出语双关」。「圆」和「照」是不是一对啊?「清净」和「觉相」是不是一对?是那一对啊?
彰师:因地就是初发心的时候,法行就是一乘法。在初发心行一乘法,从缘起法会入圆成实,所以没有生邪见、一切诸病,所以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在菩萨行当中发菩提心,在缘起法直接会入性空,会入圆成实。为什么有诸病呢?诸病就是有漏法,有种种的五阴住着,着有十二因缘、四谛法。凡夫迷一切法实有,如果将缘起法会入圆成实,当然没有造作,没有造作就是远离诸病。
如来是根本智,福慧两足尊。根本智要有后得智来圆满成就,来圆现根本智,所以佛种从缘起,可以不变随缘来化度九道众生。每位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无上法王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真空妙有,无着无碍自在,自在就是大陀罗尼门,它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就是无漏法,得自在,不受一切罣碍的时候,叫做菩萨。
师父: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你才能找出它的路线,慢慢才能入了。它说「远离诸病」,到底什么是诸病?「不堕邪见」,什么是邪见?总说一句是什么东西?
闻师:我们为什么在本自圆觉里又轮回六道?这依他起法本来就无自性,我们?在依他起里落入遍计执,不会圆满的圆觉性,才落入生死。整部经是从这里来讲的。
师父:大家想一想,这病和邪见和遍计执有什么关系?你想一想!谁要讲?
悦师:「远离诸病」,就是远离遍计所执。因为凡夫他认为实在有一切法,其实一切法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有,所以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说断空即是邪见。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这圆觉是讲圆成实性,就是所谓无自性。无上法王从无自性、毕竟空中,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就是毕竟空中建立一切万法,这是所谓依他起。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这地方我不会解释。「永断无明」,就是不落遍计执,会入圆成实。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不是实有的。
师父:我提醒大家,大家不妨参考。这个病和邪见,是不是遍计执?如果是遍计执,病和邪见是不是有所得心啊?如果出自有所得心、出自遍计执,它和清净真如有什么关系?假使真如不清净,唉哟!真如不清净会怎么样了?有所得、遍计执。大家慢慢地入,抽丝剥茧!讲吧!
策师:「如来因地法行」,可以说是自性清净心,因为清净心不落有所得心,不落遍计执,所以不堕恶邪见。
「无上法王」就是佛,佛有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门。「名为圆觉」,圆觉有多名,在这里是讲圆觉,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真法界、中道、实相。圆觉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它是常照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圆成实性能够随缘不变,成就一切清净圆觉。圆成实无性能不变随缘,成就诸法,所以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乃至成佛。所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是自性清净心,观照诸法缘起如幻不真实,所以永断无明。无明是遍计执,永断无明就是永断遍计执。所以如来因地法行就是远离遍计执,成就诸法,方成佛道。
师父:你们大家注意到,你们都很不错了。有一点要注意到,不是我和你们讲的,我没讲过,那你性里出的。也不是经文讲的,经文上没有,是你性里出的,你所讲的是你自己的话。所以大家就可知道了,有一些人问,这句话出于那本经文?那是多余的,废话。释迦牟尼佛根据那本经文成正等正觉?你们今天所讲的是根据那本经文?你要是总是依样画葫芦,怎么得法呢?那叫痴人说梦话啊!现在继续发挥。
洵师:「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这个法假名叫「圆觉」,我们如果白话翻译,翻译为「圆满觉性」。依大乘起信论来说,觉有本觉……
师父: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
洵师:佛是断烦恼、远离诸病、不堕邪见、总持,所以他是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因为佛证到圆满觉性,可以说不是证到,是他本来就具足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有的。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只是凡夫是不觉,而佛是已经觉悟,所以具有「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等等的功德。据大乘起信论说,法者众生心也,自性清净心具足这样的功德。菩提、涅槃、波罗蜜都是无上法王所具有的自性清净心,所以才能「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无上法王最先开始了,发心了,依照这种本来的觉性永断无明。一切如来刚开始发心的时候都是依照本来的功德,本来的实相,断诸病及邪见,方成佛道。为什么说永断无明?真如是不变随缘,不变是具有圆照,前面说的大光明藏,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总持一切法。清净圆照,光明清净的实相,实相是无相无不相,如果是凡夫的话是无不相……
师父:陀罗尼门,什么叫陀罗尼门?怎么叫总持?能持能遮是吧?能持是什么?持善不失。能遮是什么?遮恶不犯。这大陀罗尼门是圆觉,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不必讲得太高了,持恶不犯和戒、定有什么关系?持善不失和慧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圆觉。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这点味道?圆觉和戒定慧好象是大同小异吧?是不是?大家参考啊!慢慢地入,慢慢地入……凭你的悟性用功,我不多讲,多讲遮你们的悟性。现在慧观讲!
观师:这边提到文殊师利问的问题,问题讲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末世众生怎样能心清净?这清净就是讲平等、慈悲,所以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慈悲心。刚才有讲到不堕邪见,就是无所得。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般若的代表,般若的重点就是在讲无所得,我们修行时若能无所得,会让我们很有修行。
后面的果德讲到「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这个圆觉既然是大陀罗尼门,能持能遮。刚才师父有提到持恶不犯……
师父:不要说我提到,以你自己的悟性用功。
观师:哦!让我想到,我不敢讲,因为下一堂课师父就要讲戒体了,我在想这就是戒体。为什么我会这么讲?因为从这边看起来,圆觉其实可以名为般若,也可名法华、净土。为什么这么提呢?因为它后面讲「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既然是这样,这就是最圆满的,就是法华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也就是这样,众生才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可以以无所得心和大家修行。
后面提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在般若经有讲到,佛是以般若无所得,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也是以无所得证入菩提涅槃,所以我们凡夫在修行时,也是以无所得,可以断无明,成佛道。
师父:你们都差不多了,你们可以会到「本体清净」是心,一点也不错。慧观也会到这就是戒体,也不错。你们可以参考啊!这都会得不错。
甫师:师父,我要讲!我大概看一下,刚才慧悦师讲的,我有点所感,现在再讲一遍。所谓圆觉是讲圆照觉性,就是所谓无性,这无性不从他方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为什么佛无所得?因为佛彻证这个道理,叫做佛。佛因圆果满,无性就是圆成实性。
刚才师父问邪见和遍计执有什么关系?我是想到永嘉大师有一句话,无明实性是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其实我们众生虽然被妄想执着所覆,可是当下就是圆成实性,因为它也是无性,只是我们不会而已。我们如果会到妄想虚妄,就会到圆成实性。众生执我执、法执,如果会到圆成实性,能远离邪见。凡夫是我执,落入生死;二乘是法执,所以不能行菩萨道。其实本具恒沙功德,我们假如能会圆觉的话,一切都是功德。菩萨因为他会圆觉的道理,所以能六度万行。
师父:所以大家要入法!不可着于文字。你没看到那写文章的吗?他虽然用文字写出来,有一种精神,文字表达不出来的,他能表达出来,那种应该要学。谁还要讲?好,慧修讲!
修师:我很浅显地讲。这里是文殊师利菩萨问佛「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因地法行就是问佛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怎么样去圆满菩提行,成就佛果?「因地法行」,六度万行就是佛的因地法行,即最初发菩提心用什么方法去圆满菩提果?这叫因地法行。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就是发菩提心。「远离诸病」,如果发菩提心,像金刚经讲的,见有众生可度,有涅槃可证,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违背,因为这样就不能圆满菩提果。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如二乘人见空、证入涅槃,就是邪见。假如都是邪见,就没有办法成就佛果,没有办法成就菩提行。
佛回答说,「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因地法行就是怎么样圆满佛果,菩萨修行的方法。「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求佛果者能真正证到佛果,不入二乘,不堕邪见。
「无上法王」就是指佛,佛有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门刚才讲是总持,持恶不犯,持善不失。因为一切众生要成佛都要经过这个方法,所以名为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圆觉就是佛,在众生叫做佛性。「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因为佛有智慧,能于自性中显现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来教授菩萨。可是众生的佛性被无明所盖,不知自有清净心,堕入遍计种种执着,没有办法显现这些法。佛因为圆满觉,智慧能从自性中显现这些法,可以来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一切佛成佛都是依照圆满智慧,依照般若智慧来永断无明,因为智慧显现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本来无明就没有的,众生执着才有无明,智慧能显现的话,就没有无明,所以永断无明。
师父:慧明先等一等,我先提醒提醒大家。慧修他能发现也不错,本起清净就是菩提心,大家想一想,因地法行是波罗蜜,这也是他用自己悟性觉悟出来的,不是我讲的,也不是经上说的,这是法。大家会一会,给他印证印证,看一看怎么样。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到的,「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要是这么说的话,圆觉流出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那么前面因地法行是不是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啊?因地法行是什么东西?那么这么说起来,圆觉是不是本起清净?大家会一会,不要我障你的,你可以作一个参考。
再还有一个,这个「圆照清净觉相」,大家看一看,中国人好简称,简称的话是什么东西?(答:圆觉。)好,慧明讲!
明师:「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所谓清净心就是无所住心、无分别心,我们众生心起种种的分别,所以有诸病。而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不分别,就能远离诸病。「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凡夫执一切法实在有,堕常边;二乘执一切法断灭,落断边。菩萨能行六波罗蜜,所以不着有,不着空。
从「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到「教授菩萨」,是讲佛的果位。「一切如来」至「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讲因地。前面讲「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这是讲实相无不相。后面「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是讲实相无相。
陀罗尼又称真言,真言并不是菩萨有个真言,所以真言不可得。依中论讲,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这些都是戏论,毕竟空中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说空说有都不违法体,毕竟空也是随缘,因为在毕竟空中无所住着,所以能够随缘显现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种种法。
师父:你们都不错,都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不是佛的,不是经上的,更不是我的。是你们自己的,现在你们得到自己的东西了。讲吧!
彰师:自性清净是远离烦恼,远离贪瞋痴。例如二乘贪着空,权乘菩萨住两边。远离诸病就是中道第一义,就是离边不住中。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这就是三业清净,就是无上菩提,它本来就是清净,从无数劫无明故才不觉知。戒体本来清净,就是无作戒体。
师父:谁要讲?
闻师:有一句话我很欢喜,佛在菩提树下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既然被烦恼所覆而已,自性本具,既然自性本具,这个妄想到底有,还是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怎么去离?如果去离的话,就有一个所离、能离。如果我大胆讲一句话,离无所离,离无所离也离,离到无一可离处,就是究竟处。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法门。
师父:好!我提醒大家,大家可以参考,不要把我的话当作你的绊脚石。刚才慧闻讲的这段话,大家想一想,「妄」不可断,「真」不可得,它和本起清净有关系没关系?下面他讲「因地法行」,因地法行大家都知道有形有相,对不对?可是这个因地法行是什么?六波罗蜜,怎么叫波罗蜜啊?学长都讲过了,(答:三轮体空。)欸!三轮体空有能有所没有?这好象吻合了是不是?法是这个样,绝对不是文字相。
大家不相信,想一想!如果得这个法,你和佛一个鼻孔出气;只玩弄文字相,不叫学佛。谁还要发挥?大家所讲的,三藏十二部、一切诸师所写的注疏,没有。
我们有一种感觉,讲这一点又触动你又想接着讲那一点,慢慢地别人讲的触动你悟性,又有所启发,那叫什么?那叫开小悟。你只求文字相,抄资料,得不到这个东西。查到注疏就上来写。
「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现在你摸一摸你口袋里,多少有一毛、两毛钱了。大家精进!精进突破这一关,突破这一关的很少,这条路上特别荒凉。久了深入的话,其它人的注疏是对是不对,你知道。对几分,你也知道,谁是高,谁是低,你也知道。
这么妙的佛法,这么好的东西,那有时间和人家争辩人我是非去呢?那有时间争名夺利去呢?弘教组的人注意到,出去讲经说法,心中总想有利于众生,千万不可把佛法当成你成名露脸的本钱,那是错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上?二)「以此圆觉。为十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你们也讲过了,印证自己,你所了解的以人家的注疏印证。我们很可怜,没有佛怎么印证呢?藉善知识来印证。
「一大总相法门体」是什么东西呢?心!一心生万法是总相法门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圆觉一心。而为建立。……」这个人讲得很好,他抓住原则了,从一心讲起。
「迷悟因果。皆依此圆觉一心。」就是一大总相法门体。「然此觉体。为诸佛之法身。」法身无身,就是实相无相啊?
「为众生本觉之心地」,这讲本觉。慧洵也讲过了,他根据起信论讲,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虽染而不染。故曰清净。从来不妄不变。故称真如。……」解释得很好。「是故。一切如来成佛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各人藉人家的注疏,印证自己,你会到这地步没有?我和你们讲过,圆觉经注疏见地千差万别,或许你会到的比较低,或许你会不到,看人的更不懂。你如果能看懂了,「欸!不错。」那是你会到,会到多少不讲,见地的差别,千差万别了,你见到多少?千万不要讲:「他这个说法不对,某某人怎样,……」那根本是废话,那根本不得法。
再看他这个。(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上?一○上?八)「大乘之体是本始觉。于觉悟中发菩提心。正念真如故清净矣。」也是不离原则,人家一开口就讲那个东西。好比抓痒一样,脊背痒抓胳臂没有用啊!他一动手就抓到痒处嘛!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起清净,本起清净是不是发菩提心啊?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一五下?五)「正念真如。故云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离一切相就是清净了,对不对?你会人家的法,印证自己,你会到没有?如果你看了根本不懂,那可能你会不到。如果你看到他的话,点头「嗯!差不多。」那可能你会到一点点了。金刚经所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是圆觉。「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这个人是根据般若所说。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上?一一上?一四)「如来于法自在更无有上。陀罗尼翻总持。」大家都讲过了是不是?你没讲错,印证过来了,不过这还是名相。「谓圆觉体中有尘沙德用。从本以来持之不失故大。即当体无边。门者出入义也……。」门,他这是按照文句解释了,他说大陀罗尼门的「门」是出入之义。
「非别有法从中流出于外。但依觉性显示诸门功德。无有穷尽。应用无有疲厌。名为流出。……」这个流出啊!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流出是一个还是两个?上面没有水它流什么?上面有水它怎么出呢?你会啊!我讲出来的话是我的东西,不是你的。你会出来,悟出来确实是你自己的东西。「流出清净真如」,它要是没有清净真如,好象上流没有水,它怎么流到下流来呢?
菩提涅槃及波罗蜜,以此六度万行能生物解,名为教授菩萨。「能生物解」,这唯识家用的名词,这参考唯识的。「觉相性也。圆照修也。」这是他见地。「全性发修。以修契性。性非染污。故云清净。无明体空。……毕竟寂灭。故云永断。成道者。觉智遍满。一成一切成。……一佛既尔。十方三世诸佛咸然。」这是他的见地,至于见地高低,你们自己慢慢会去,他如此见。好了!我们今天到此地。
■第三次修学
师父:老祖师见地都有点差别。再往深的,见地相同了,功勋有差别,就是功夫有高低了。
慢慢地,你再摸摸你口袋里,有一毛两毛的了,不像过去一样,天天数人家的钱。当会计的,天天数钞票,自己一毛钱也没有。这叫做什么?真功夫硬本领。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这段在讲无明。大家仔细用心,无明的用意是什么呢?我再把它念一遍。「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这是要点,「无始」作何解释?「种种颠倒」,大家细看这意思,我不讲,你看。「犹如迷人」,他是举譬喻。这个文脉络我和大家讲。「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先不讲它。「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不管它。
以下以法合譬,「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大家就可以看出无明脉络来了,什么叫无明?「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大家仔细看,这一段文你先把它的脉络弄清,有些譬喻先把它简去。
我再把它念一遍,大家注意到。「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重点看出来了,把它譬喻先简去,然后再把譬喻加上,就了解意思了。「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要点看出来了吧!现在大家讲。这里头,看你们能不能从二谛发挥?谁讲?
闻师:一切众生明白如来因地法行才可以契入圆觉,下面就讲如何契入圆觉?有一句话「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现在讲无明。「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就是说诸法因缘所生,既然因缘所生,我们却在无生法里起种种见,总认为诸法是有生有灭的。「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这是说我们众生种种颠倒,妄见四大为自身相,就是遍计执,乃至认为「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种叫做无明,而无明非实有体。如果迷惑的话,我们总认为一切很实在,因为我们妄执遍计所执的缘故,使我们落入生死,「由此妄有轮转生死」。如果我们永断无明的话,就会到诸法无生,诸法无生就是妙真如性。
师父:你们都不错,能会到无明就是遍计执已经很不错了。大家仔细想一想,遍计执性是不是无明?谁还要讲?你们再把这段文和心经联想联想,也可有话讲了。
修师:无明就是没智慧,怎样没有智慧?「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就是说我们众生从没有开始以来,就有种种颠倒,像凡夫二乘各有四颠倒。好比迷路的人把东西南北搞错一样,其实也没有东西南北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我们把四大和合的色,执着为我的身,受想行识执着为我的心,不能了达于空义,不能了达五阴皆空,好比那个眼睛有病的人,他看到空中花及第二月,其实空中没有花,月亮只有一个,他执为有两个。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虚空实在没有花,因为妄执的缘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如果我们执着有身的自性,不知它是因缘和合假成的。「亦复迷彼实花生处」,有人讲到我是从什么天来的,就是他执着有实在的来处,不知它是一真法界。因为众生颠倒,妄执十法界,不知道一切法空,如幻如化的。他执着实在有来处,由于妄执有,才轮回六道生死,这叫无明。师父:讲吧!
策师:一切众生,就像我,我就是那样,一念不觉,从无始以来就不觉,到现在还是不觉,所以落入生死。为什么落入生死?种种贪着,贪着色声香味触法。譬如早上有人骂我,心里放不下,就是认为声尘实在有,这个就是遍计执。本来这句话是无性,不可得、如幻。但是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就是这么愚痴,这就是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真的我,因为四大是因缘和合不可得,外面六尘也是因缘和合无自性。众生因为无明,一念不觉,所以起种种颠倒,沦落生死,叫做无明。
师父:大家已经提出来了,无明是遍计执性。遍计执性迷惑什么东西?不如实知什么法?你讲吧!
彰师:「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所谓众生,就是迷,于缘起法中有所得心,落入遍计执,没有会到法本无生,没有会到圆成实性,所以不得自在。有所得心就迷,起贪着,落入生死。迷四大为自身相,取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于缘起法中会入无性,就得自在,就不会起一切的贪着。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般若生。不会妄取、妄着,这样就不会落入生死。
师父:你们都不错了。刚刚慧策会到无始一念不觉,大家想一想,无始不是过去很久以前。如果过去很久以前,此人见地不真,怎么知道呢?很久以前是有始啊!慧彰也能从遍计执会入圆成实是无生,都是很重要的。慧修会到是空。心经不是讲过了吗?远离颠倒梦想,怎么远离颠倒梦想?慧洵讲!
洵师:「云何无明」,什么叫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其实无明本是没有的,可是众生无量劫以来的妄动,一念妄动,所以是无明。众生迷失了本性,所以执着实有,在毕竟空中执着一切法,起贪瞋痴,造种种业,所以有种种的颠倒。
譬如迷失方向的人,执南为北,执西为东。他迷失的时候,其实他的觉性还是不动的,只是迷失了方向。这种情形就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执着色身是实有的,不知五阴皆空,执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尘缘影」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缘六尘影」。其实尘是生灭的,众生的执着,所以起心动念执着有色声香味触法为自心的影像,随尘的生灭,心也生灭。他不知道尘本是空寂的。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有病的人执着虚空的花,因为空中实在没有花,而是他眼睛毛病而生虚妄的影像,虚妄的执着。「非唯惑此虚空自性」,这种情形他不了解虚空的自性,虚空本来是清净的。所以迷惑的人,「亦复迷彼实花生处」,花的生处实在是缘起的。因为种种的虚妄执着,所以有种种的「轮转生死」,这样叫无明。其实这无明本是没有体的,不是真的有个无明,只是一念的妄动罢了。
如作梦的人梦中有虚妄的影像,可是他醒来时,了不可得。就像空中的花一样,虚空本来清净的,因为眼睛有毛病,所以虚空生起花来。因为妄见有花起,妄见有花灭,所以妄见花起于虚空,妄见花灭于虚空。但是不可说「定灭处」,因为无生灭故。
师父:大家整个的已经知道了,以下再逐句逐句地讲。「种种颠倒」,第一个大家讲出来了,遍计执是颠倒执。第二个,大家也讲过了,一切法毕竟空,于空中执有是不是颠倒?一切法无始,而执着有始,是不是颠倒?无始则无生,一切法无生,于无生中执着有生是不是颠倒?那么这说出来,原来种种颠倒,可以说出很多种来,很多种所以称为种种颠倒。
我提醒大家,「迷人四方易处」,有两种颠倒:一种颠倒,大家说出来了,迷东方为西方,迷南为北,一种颠倒。这种颠倒很不踏实。第二种颠倒是什么?我问大家,虚空中有东西南北没有?虚空中有没有东西南北?他迷有东西南北是不是颠倒?大家可以发挥这个意见。以上你了解的话,你再发挥!怎样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谁讲?
观师:刚才师父讲,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因为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由于颠倒执着才落入生死,这个颠倒就是执着人我、法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能像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阴皆空,因为我们法身常六道,这个无明就是妄想。师父常常跟我们讲,有想是众生,无想是佛,就是这种妄想让我们轮回生死的。有一个方法可以对治,要老实念佛就没有妄想了。
其实我一点都不老实,不过要往这里来和大家共勉!因为只有老实念佛才能往生。用心经来讲就是要老实念佛,才能会到颠倒、无明,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师父:我和大家讲,好象八大人觉经讲过一句话,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他讲出来了,这颠倒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对不对?下面是什么?「无色声香味触法」,那和这里讲的六尘缘影道理是一个吧?大家往这里会!有谁讲?
闻师:四弘誓愿有句话,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我们先要成就佛道。心经上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师父又提示我们,一念不生般若生,我们可以从这方向来检讨自己。有一次师父开示,我们打妄想以后再念佛,就晚一步了。因为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就像文殊师利问佛,有没有人不知道生而无生的道理能了生死?佛说没有。他再问,有没有人知道生而无生的道理可是不了生死?佛说,有!这是见性的问题。你懂得道理,你可以会到众生本来有佛性。约法华经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性,可是一念不生般若生,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打妄想后再念佛,没有会到实相。
我想到禅宗,禅宗和净土宗是很相似的,只是入门不一样。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大迦叶也笑,佛就讲一句话,实相无相,涅槃妙心,我今付嘱于汝。事实上,禅宗直入心性,如果约般若经讲起来是实相般若。我们既然办不到,但是无上佛道要成就,如果这么体会的话,念佛就比较用心。如果你佛号不断的话,虽然不是参禅的,也可以会到心性。我们是念佛人,这很方便,这方便从缘修,就是你假一句佛号,你心在一句佛号里,从缘修直接就可以入你的心性。可是也不见得,为什么?如果你不晓得生而无生这个道理的话,你虽然念佛,还是求定、求慧,求一些小小的境界,还是在无生里妄执有所得心。我想这就是「种种颠倒」,就是慧观师讲的妄想。
师父:大家本来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是被你的妄想,被你的烦恼障住了,变成众生了。道理很明显,大家不能会入。你要想会入这个道理,不要用心机,心机是第六意识,不用心机就是你的性。现在大家天天用心机,你不是在菩提路上走。大家都往你地狱油锅里加油,等着你去享受去。这个道理,我提醒大家很明暸了。
四大皆空,有疑问没疑问?那你不知道,四大因为什么空?缘起性空,不出二谛吧!四大皆缘起法,所以四大皆空。你误认四大为自身相,是不是颠倒?执着地水火风为你的身相,天天爱护它,天天为它造业。六尘有没有?六尘没有,是诸法空相,无色声香味触法嘛!由于你天天动世间法的心机,结果障住不知道,不入法。只入世间法,不入出世间法。所以说六尘没有,皆是缘影,缘是什么?忘记了,障住了,你根本不知道,缘明明是缘起嘛!缘起怎么叫缘影呢?缘起怎么样啊?缘起性空啊!你认为它有,那不是缘影吗?缘影心是第六意识,天天用你的第六意识,不用你的性。
以下「譬彼病目」,就慢慢慢慢一点一点了解它了。谁讲「譬彼病目」以下?谁讲?
四大本空,你认为四大有,不和病目是一样吗?六尘缘影本空,你认为它有,遍计执!那不是和空花一样吗?和缘影一样吗?你想一想,「见空中花」和「四方易处」,又有什么关系?谁讲?虚空中没有东西南北,好比空中没有花。大家逐渐逐渐增进自己的智慧,讲吧!
陌师:「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就是我们见的一切法实际是幻现假有的,可是众生边执着有、实有,轮回生死。佛知道它是幻有,离有离无。
师父:缘起法是幻有,你迷惑执着它为实有,称为遍计执。执着一定有色法,一定有心法,那是遍计执嘛!执着有空法、有法,都是遍计执。
「空中花」,空中有花没有花?颠倒!一种颠倒了,是吧?「第二月」,这个人把眼睛捏起来看月亮,一个月亮看成两个。又好比喝醉酒的人,明明是一盏日光灯,他看成两盏日光灯。喝醉酒的人,人家长一个头,他看成两个脑袋,就是那样。病目,眼睛有毛病,那叫第二月。这都说出来,实在没有,执着有。空中花幻有,执着实有就是遍计执。
修师:第二月可以说是二乘涅槃,因为本来是一佛乘。
师父:也可以那么解释。回头来我们再来复习一遍,总说它错在什么地方?「空实无花。病者妄执。」这都能了解。「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这两句话谁讲一讲?由虚妄执着故,你一定迷惑了,第六意识心障住你。我提醒大家,虚空自性是什么?无性。无性怎么样?(大众默然!)障住了!无性不是不生吗?无性还是什么?(答:缘起。)缘起怎么样?换句话说,无性不是空吗?缘起幻有啊!他下面讲缘起了,你看看。「亦复迷彼实花生处」,有没有花生啊?空中花生不生啊?谁讲这两句?
观师:师父说出来了嘛!上句讲性空,下句就讲缘起啊!
师父:「惑此虚空自性」,惑空为有,惑无为有,惑无生为生,惑无始为始。第二句不是说「迷彼实花生处」,迷惑幻有为实有,迷惑假有为真有,它成遍计执了。「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这句话最重要了!大家再不要用第六意识心去妄执,虚妄想了。「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我们大有受用!有谁说一说,为什么有大受用处在里面?有谁说?
修师:虚妄执着一切法有相,不能会到缘生无相,轮转六道,不能显现真如法性不生不灭,这个都叫无明。
师父:大家想一想,「妄有轮转生死」,生死有没有啊?生死原来好比空花,好比第二个月。我们大家是不是在无生当中,迷入生死?在空当中执着有生死?把幻生幻死,当作实生实死,对不对?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是不是了生死?大家仔细想一想,不要再用你第六意识障你自己。我们大家现在生死不生死?(答:不生不死。)
不生不死,你是什么?(答:是佛。)原来大家本是佛啊!就是用第六意识起妄想,计较人我是非,落入生死。这个生死是虚妄的,要是大丈夫,猛自回头,就了生死了,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以前古德有人从这里下功夫,我把他下功夫以后讲的话讲给大家听。他说生死好比人作梦一样,在梦中感觉我醒过来了,其实还在床上躺着,还迷迷糊糊在睡觉,说:「我起来了!」其实手脚都没动。他说要是有一个大智慧者、大利根者,猛自抖擞,振奋精神起来,醒过来了是吧!所以他说有大智慧者、有大根机者,醒过来了,了生死,从这以后再不落生死了。大家都振奋精神,从这里振奋抖擞精神。以前有人做到了,他讲他的境界是「抖擞精神!」好象睡觉一样,瞪着眼睛,挺挺腿,用力醒过来了!了生死了,「啊!原来如此啊!」
圆觉经后面也讲,犹如昨梦,昨天的梦一样。他是这么醒过来的,大家还迷惑在里头,你想了生死,怎么了生死法呢?所以大家天天用你第六意识,起妄想生烦恼,不入此法。等于你天天往地狱油锅里加油,等你自己去喝去。
我们再回头看一次。「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种种颠倒,大家说什么样情形是颠倒?现在大家提意见说!(答:幻有执实有。)幻有执实在有是颠倒,是一个了。(答:执空为有。)是一个颠倒了。(答:执无始为有始。)是一个颠倒。你仔细想一想,看经上还有很多的。经上说的,你没有会到,这是一种颠倒。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四方易处,执东为西,执西为东,这是粗浅的颠倒。虚空中没有方向,他执着有方向,根本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有没有?你看,根据大家说的,四大是不是空?六尘是不是空?四大是不是无始?六尘是不是无始?四大是不是如幻?六尘是不是如幻?四大是不是无生?六尘是不是无生?执着不空,是颠倒,执着有,是颠倒,执着有开始是颠倒,执着有生是颠倒,执着实在有是颠倒,对不对?这就把它全文脉络摸清楚了。这种颠倒好比「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空中花有没有?是不是幻有?执着幻有为实有是遍计执,是不是?第二月是不是幻有?执着幻有为实有,是遍计执。
「空实无花。病者妄执。」这是解释,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由妄执故」,由于这种妄执,「非唯惑此虚空自性」,虚空是空、无所有、无生、无始,再广说到无边、不可思议,那很多了。
「亦复迷彼实花生处」,迷惑幻有为实有嘛!「由此妄有轮转生死」,归结起来了,生死妄有,若有大丈夫抖擞精神醒过来,了生死!现在我们大家,如佛所说的,叫梦中梦,我们活在世界里是作梦,夜晚作梦是梦中所作的梦。大家从今以后,各自发心抖擞精神把它醒过来,不要再计较了,不要再动心机了,为什么不救你自己慧命呢?抖擞精神,咬紧牙关醒过来,那一剎那过去以后,再不落生死,知道生死幻有,就没有无明。你要是真有大根机的人,抖擞精神起来,你已经往生了。好!现在大家查资料。
佛道用功就是这样,这正是用功紧要关头。我们现在讲经都在说梦话啊!要是有人真抖擞精神醒过来:「你不要说了,我已经醒过来了!」唉!圆觉经,佛法无多子,一部圆觉经啊!所以大家知道,这个上根利智才能办得到,我说抖擞精神醒过来,那是上根利智的人。我们这个材料,作不了大用,赶紧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求佛接引,就是叫你醒过来! 这真是无价之宝啊!还要什么东西?一切皆不要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一下?一)「此释无明之元也。谓众生本有法身。元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瞋痴。造种种业。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种种颠倒。」大家应该会到,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圆成实,是不是?法身就是空,法身就是无所有,法身就是无生。「元无生死」,生死如幻的,是幻有的。所以大家用功啊!如果凭你自己的力量,可以斩关落锁,破生死关,你就过去了。如果没有力量,赶紧念阿弥陀佛,仗佛力破生死关。所以再不要起贪瞋痴了,造种种业,那是虚妄取六趣生死。不抖擞精神醒过来,还在梦中作梦,起贪瞋痴造诸恶业,多可怜啊!
「虽在往来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动故。」虽然在生死之中,法身不动,因为什么原因呢?生死如幻嘛!是不是?生死是幻有的,法身本空,所以生死不动。举例子说,空中有花起有花灭,虚空不动啊!
「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也」,这看你见地。「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起遍计执了。大家注意到,这段话你细看经文可以有新的体会。
「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妄心。……」他把它分别配(以譬合法)。妄认是真,故颠倒。看人家讲的,印证你自己。
「此喻示无明之体也。谓法身本无身心之相。……」身心之相是幻有的,法身是空,无身心之相。无所有,无身心之相;圆成实,无身心之相;无所住,无身心之相;无始,无身心之相。「如空本无华」,这句话很重要了,大家深深体会!你可以深一层了解。空本无花,你体会,空有东西没有?深深体会啊!可以开你的见地。你的见地开了以后,和人家的见地,自己可以作比较了。
「今妄认四大为身。如执空华为实有。」空花幻有为实有,遍计执。「由妄执故。不唯迷本法身。……」迷失空性,迷失无生性,迷失无所有性,迷失圆成实性,故云惑此虚空自性。「亦复不知妄身从无明有。故云迷彼实华生处。」迷惑了一切幻有为实有了,是不是?迷惑缘起为实有,不知缘起性空。「由此颠倒故。有轮转生死。此乃无明之体也。」好!解释得好。你能不能会到这个地步?你会的是不是和人家一样,有几分相合吗?你已经有点进步了;说的和人家的完全两码事,那你错了。各人印证自己啊!这段话讲得很好!今天修学到此地。
自己有力量,斩关落锁,破生死关。自己没力量,赶紧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佛带着我过生死关。要觉悟,如果还迷迷糊糊起贪瞋痴造诸恶业,那地狱油锅等着你下了。
有一个人觉悟了,谁啊?阿难陀,就是佛的弟弟。他不好好学道,习气很重,好女色,他太太叫孙陀利。有一天佛去度化他,到他家门口托?,他一看是佛来托?了,赶紧下来。他告诉太太说:「你等一等,世尊来了,我一定要下去。」佛看他下来了,托着?走了。他拿着饭,没放到佛?里,不敢回去啊!不得不跟着佛走。走到树林里,佛和他说,你跟我出家好不好?他以为佛开玩笑,就说好。佛把舍利弗找来,叫他为难陀剃度。难陀不敢拒绝,就这么剃度出家了。出家后怎么也不能安心修行,有一天,佛劝他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带他去忉利天,他很高兴啊!一看那天女美得很,有个天宫里空着一个坐位。「世尊!这个坐位怎么没有天子呢?」「你去问问!」他就问天女了,天女告诉他,这是佛有一个弟弟叫难陀,他命终以后生忉利天坐这个王位,我们在这里等他呢!唉哟!他高兴啊!回来和佛讲,佛说:「好!我们再逛一个地方。」带他到地狱去,地狱有油锅,烧得冒烟,没有鬼魂去炸。一个牛头马面,凶巴巴地站在那里。他问世尊:「世尊!这怎么没罪人去炸?」「你去问问那鬼卒去。」他去问鬼卒:「这个油锅怎么没人炸啊?」这鬼卒凶里凶气地说:「这是世尊有一个弟弟叫难陀,他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天福享尽下地狱。这个锅给他准备的,我在等他呢!」哎哟!难陀吓得不得了,回来他要求佛出家了。大家要提早觉悟!
■第四次修学
师父:入理不在看得多,入理在你的清净心,你要是心不清净,看等于没有看。小学生看书,他看等于没看,一字不入心。要想心清净,有一个办法,收摄六根。收摄六根以后,自然净念相继,那听到东西就入理了,禅宗所谓开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们看东西,不妨看,假使感觉自己有一点点的乱心了,赶紧修定。所以佛说定能发慧嘛!这是实在的。你们有很多人挂着耳机,天天吵自己耳根,不得清净啊!那要是学生去求学,可以的;修道,不是那个办法。
我告诉你,六根收摄的时候,先收摄耳根,耳根最利嘛!耳根收摄有效果的时候,好象有点重听。其实不是重听,他入耳根再不入意根了。现在你是声音一入耳根,意根马上起,非常伶俐。一入眼根,一入鼻根,一入舌根,一入身根,意根马上起。你收摄之初,意根不起了,初初不起的时候,你感觉你耳根重听了,重听大家懂吧?好象是有点聋了,不是聋。你要是再起作意的时候,还是照样伶俐。
大家要切实相信,清净心能种一切功德,所以定能发慧,这是佛说的。你不修行,不知道它的味道。佛法甚深,非证莫知啊!到你证到的时候,你才知道,六根所入的一切,皆是假的。我们修学圆觉经,大家也从这里以这个办法入。要不然这个甚深道理,明明是这个样,你怎么不知道呢?就被你六根障住了。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今天从这里修学起,这是讲无明。一般人不知道无明是什么东西?这段文就讲无明了。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非实有体,执着实有叫无明,大家就理解到了,什么叫无明。「如梦中人」,这是譬喻。「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还是譬喻。「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了,你要是以清净心就体会到了,于无生中生出无明来。「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
这段话是告诉你,什么叫无明。心清净自然入法!「此无明者。非实有体。」这句话最重要了,谁讲?心清净自己感觉得出来。如果你的心在文字相上不动,浮过来浮过去,不入。看是看了,眼睛用了,可是不入理,茫茫然无所知。我想你一定有这个经验,眼睛看着经本了,浮浮然不入,你看那个字是黑黑的,纸是白白的,不入。讲吧!
洵师:「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善男子,无明这个东西是幻化的,不是实在的东西叫无明。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像梦中人作梦时,他在作梦时也有虚妄的影像,等到他醒来时,那些幻化的就消失了。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他迷的时候明明是有这些幻相,可是梦醒以后,这些都是幻化的。就像眼睛有毛病,见空中有花,虚空本来清净,虚空本来没有幻花。等到他清醒的时候,幻花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说,眼睛有病,在虚空所见的花,就「灭于虚空」。因为这些幻花是他眼睛有毛病,所以幻花也是缘生的,不可执幻花有生处,有灭处。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就是一切众生在不生不灭中幻见生灭,这是众生的颠倒执着,这样假名叫轮转生死。
师父:大家讲的时候,发挥你自己的见地。这个无明,我提醒大家,它就是法,就差那么一点点。差一点点就是法,离开那一点点,就是无明。谁还讲?
闻师:「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无明本是虚妄,如果真正有体会的话,无明即是虚妄,虚妄本是无生。为什么说无生?因为从依他起的法,我们知道无性,就会入无生。这无生并不是离开现前一念有一个无生,就是你了知一切法本是无性的。既然是无性的话,就是虚妄的,如果对虚妄的法起颠倒、执着,认为法有自性的话,就不入谛理。
无明,我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因为后面经文讲到「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我们学佛道,有一句话说「要了生死」,生死上加一个「了」字,所以了生死我们可以作几点解释,你能了解诸法本来不生,而且你能彻入法性后叫了生死。生死,我们众生认为实有,所以了生死用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认为实在有生死可了的话,叫遍计执性。如果从生死了知它无性,当下就能破我们众生的无明,所以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性,一切诸法从缘起边讲是如幻如化的。如幻无生,就会入圆成实性。
诸法是依他而有,依他而有当体就不可得,不可得的法,我们假名叫无生法。所以说转烦恼为菩提,乃至了生死也是同样,要会入这个法性。因这个法,如法起修行,会到一切法本来是清净。这样法无生的话,实则无住,无住心就能契入无性法。他下面作一个譬喻,既然一切法无生,我们众生也没有生死,那我们怎么常常认为自己在沦落生死呢?
下面举一个譬喻,「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因为我们总认为一切法都是很实在的,没有办法将佛讲的经教销归于自性,从我们的生活如实去体会。「如梦中人梦时非无」,这么讲起来,我们生活上可以常常以念佛来销归自性。如果有人在烦恼的时候,迷惑的时候,认为很实在。他认为很实在的话,就要想种种方法来灭这个烦恼,这是一种修法。如果你真正将这个经法,用「慧解立行」来念佛的话,这烦恼是虚妄的,你这佛号怎么念?这时你会和以前不一样,你会至诚恳切念佛号。佛号里面没有染着,佛号里面没有遍计执,在佛号里面就能会入法性。所以烦恼就是无明,「如梦中人梦时非无」,我们还是认为很实在的。「及至于醒」,就是我们真正觉悟到,你少分觉悟也好,多分觉悟也好,它是本来无一物,那何处惹尘埃呢?
初修行的时候,你烦恼的时间很长,你慢慢会缩短一点,甚至到后来很快就不烦恼了,这看个人怎么用这个法。我们体会到烦恼就像「众空花」一样,你灭什么?就是你醒过来,叫做灭。并不是离开现前的法,有个灭,所以不得定有灭者。觉悟的时候,我们给它一个名字,说这虚妄是不可得,叫觉悟,所以「无生处」。其实诸法本来无生,「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这是教我们如何会入圆觉法,如何依清净心来起无住行。
师父:慧闻刚才讲的,他的见地了解到依他起,依他起是法吧!依他起无过,依他起虚妄,虚妄就是圆成实。如果偏一点怎么样?落入遍计执,那叫无明,是不是?他见地是这样。圆成实、依他起、遍计执──遍、依、圆出于楞伽经和唯识论,还有三无性。自在其中,你了解以后,一定在里面了。
他也了解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很深,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时你把那个不生不灭的念出来,真念佛。你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依他起,要是没有依他起的话,没有圆成实,所以一定念佛号。
大家既然慢慢入了,了解了,于依他起边起遍计执,叫无明。那还有呢!你可以再深入了解,开你的见地。你想,横遍竖穷,没有一法不是依他起。换句话说,没有一法不是无明,再进一步说,没有一法不是圆成实。谁要发表你的见地?清净心自然入!心清净好比电门开关一样,碰到了就亮。
悦师:「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无明是虚妄的。既然我们知道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刚才慧闻师有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你认为有佛性,或者一起心动念,就乖这法体,就是无明。所以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如师父讲的那个圆成实性。我们不会圆成实性,落入遍计执。所以经文接着比喻无明,以世俗知道的「梦」来譬喻。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这句话跟慧洵师提到永嘉大师所说的意思一样:「迷时分明有六道」就是梦时非无;「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接着他说出第二个譬喻,这个无明「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因为一切法无生,既然无生,怎么有生灭?既然没有生处,怎么有灭处呢?所以下面接着讲「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一切众生不能会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的道理,所以在毕竟空中,在无生当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生死粗的讲叫生死,假如你生心动念,就是生灭。
师父:所以你修清净心久了以后,能慢慢知道对方的心心所,你们被一点东西障住了。依他起和缘起有什么关系?缘起和如幻有什么关系?如幻和梦中有什么关系?和空中花有什么关系?和生灭有什么关系?和轮转生死有什么关系?你们怎么不从这里入呢?这不是深深到你切身之处吗?谁发表他的见地?
修师:无明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因为众生虚妄执着有我,才轮转生死,这就叫无明。但是执着有生、有死、有我,有我在生死轮回的见,叫无明。无明起的烦恼,不是实在有它的体性。好比梦中人,他作梦的时候,明明就是有,可是等他醒来的时候,了无所得。就好比我们在梦想颠倒中,明明有我、我所,起我见、我爱种种烦恼。但是等到他觉悟以后,了无所得。因为知道一切法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同一法性,没有分别,所以无所得。
「如众空花。灭于虚空。」好比众因缘和合生的法,归于无性。「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因为它本来就是无性,所以它没有定灭处,只是会归于根本而已。本来就是如此,法尔如是,所以没有定灭处。「无生处故」,因为它没有自性的缘故,它本来无生,所以无生处。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一切众生都是于无自性当中,妄见有生有灭,有自性,所以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所以这样就叫轮转生死。
师父:我再提醒大家,你知道无明无实有体,好象能会到一切法如幻了吧?会到一切法如幻,离开一切如幻法,你就能会到法性。会到法性的人,他总有一天入涅槃。
修师:「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我想到阿难,他在颠倒的时候,执着有我,只觉得我有这个身。那时候结集经典,大迦叶不肯让他进去,因为他执有我身,所以不能进去。等到他证阿罗汉果的时候,知道一切法空,就能以神通力钻进去。他那时身体还在啊!为什么能钻进去?因为他那时醒了嘛!一切法本来性空的缘故,所以能钻进去。
好比「梦中人梦时非无」,因为在颠倒生死中,明明有我啊!有个墙壁隔着我,进不去。可是等到他觉悟以后,本来都是同一法性没有分别,所以就能进去了。了无可得,也没有墙壁,也没有我,就好比众缘和合,归于空性。我刚才想到这段,觉得很有趣。
师父:由一个法了解以后,可以入法性。法性不是无实有体,有名有实,有名有实是不是实在有啊?法性如果实在有的话,还是依他起法,缘起法。法性无性,随缘成一切法。慢慢了解,慢慢深入!清净心和无相法慢慢契合以后,你可以入涅槃。入涅槃不可执着,执着就变成小乘涅槃了。好,慧策讲吧!
策师:无明没有自性啊!它是缘起法。缘起法不可得,所以非实有体。但是「如梦中人」,众生落入遍计执,就取着我人众寿相,认为梦中的形形色色是实实在在的,不晓得缘起性空这个道理,认为实在有落入生死。若能知道缘起性空不可得,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一无所得,因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了无所得。
「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众空花也是圆成实,也是依他起。依他起没有自性,没有处所,没有能所。「不可说言。有定灭处。」没有生灭来去,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无生。一切众生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法性中,妄起人我执,起憎爱二心,所以落入生死。
师父:你们要记住,不藉别人任何帮助,自己的见地发出来。不藉别人说话帮助,不藉注解帮助,不藉一切帮助,连佛都不要,你自己的见地发出来。讲吧!
明师: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有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而法本身是不灭的。我们众生不晓得这个道理,在无生法当中执着实在有的,认为一切法实在有,执着我人众寿相,产生遍计执。产生遍计执后,我们假名它叫无明,可是因为它产生无明,所以虚妄轮转生死。轮转生死时,就认为六道是很实在的,而六道生死本来是很虚妄的。如果你晓得六道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六道可得,也没有净土可得,那你当下就没有生死,没有无明。我们假名叫了生死,假名叫破无明。所以说,众生与佛在一念迷跟觉的差别而已。
修师:我讲「了无所得如众空花」,我用一个比较浅显的譬喻,好比水波它灭于水中,不可言定灭。就好比我们觉悟以后,就显现法身,一切幻化的法无非从法身所现,所以它没有定灭处。
师父:这是你的见地。慧明!
明师:阿弥陀佛!
师父:你刚才讲因缘来则生,因缘去则灭,这是三乘法,不是圆觉经的意思。我问你,因缘来则生,因缘去则灭,不还是生灭吗?你再深会,你再会因缘本身就是佛……好,你讲!
悦师:我感觉这段话,实在是说我们现在当下就是。
师父:这是你的见地。讲吧!
观师:刚才师父提到「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我想到一段话用来勉励自己,因为常常没有往法性上用心。我们怎么会是无明呢?因为于一切缘起起贪瞋痴,这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可以藉一个法门──念佛,藉念佛不起贪瞋痴,这样就可以契合心经上所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不过有个地方要注意到的,念佛要怎样念到不起贪瞋痴呢?最好的方法是师父跟我们讲的,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如果念佛念得不清楚,那样的话心中无佛,佛中无心,那不是在念佛,而是念贪瞋痴。
讲到贪瞋痴,怎样不起贪瞋痴?不起贪,我们出家人不贪名、不贪利,所以古德有这样的话,看了非常感动,埋光埋名养智养慧,假如把我们的名利埋掉的话,可以长养我们的智慧。提到瞋,我们常说,只见别人的过错,不见自己的过错,自己都有很多理由。由这里,我就想到,难怪古德会有成就,他们都是只见己过,不见人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往这里来努力。
提到痴,我们一般都不能深信因果,所以在因心上没有办法好好地照顾。菩萨就不一样,菩萨畏因,菩萨因心照顾得很好,菩萨都能往清净心上去用功,能清净自心。所以念佛要不起贪瞋痴,最好的办法就是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如果能这样的话,在一切境界上就像师父刚才开示我们的,能放下!放下!能这样的话就不是无明。
师父:好几个人提到念佛法门,一般人不知道念佛可贵处,虚妄谤法。道不在远,眼皮的底下就是道,他却舍近求远,得不到道。大家听我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们听到了没有?阿──弥──陀──佛,你有什么感觉没有?其中有一个很妙的道理,阿弥陀佛生了,生过以后就灭,对不对?阿弥陀佛生了又灭,这是作法,知道了吧?你要想一想,里面有一个无作法,阿弥陀佛灭了,阿弥陀佛又生了,要是灭了的话,怎么能又生呢?你是不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句句在生啊?是不是句句在灭啊?你怎么忘记里面有一个无作法呢?不生不灭的是谁啊?什么东西?有作法一定有生灭,生灭是什么?依他起啊!对不对?依他起无性啊!虚妄的,你为什么不会到圆成实呢?圆成实是什么?无作啊!念佛就是念这个东西。
譬如慧明刚才讲的,因缘来则生,因缘去则灭,它有生有灭,还有一个无作的东西啊!它不生不灭。所以因缘来它不生,因缘去它不灭,那是什么东西?深深体会!这个法不以清净心不能入。谁还有什么意见?发表你的见地。
洵师:所以这种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我们修行就是在生死当中了生死,不是在生死以外另求不生不死。
师父:你讲对了,可惜是一句话。六祖呵责神会知解之徒,就是这个地方,是不是?对是对了,可是又错了。要是有大根机的人,有大善知识,当下觉悟,大梦初醒。你从这里再进一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哦!如大梦初醒,抖擞精神醒过来,你这出离生死了。你讲不错,可惜是一句话啊!
洵师:什么一句话?
师父:一句话是如狗逐块,没有实义,所以学佛的人要讲实德嘛!谁都知道不起贪瞋痴对,这是一句话,它和真正不起贪瞋痴,毫无干涉。真正不起贪瞋痴是你的性,它和你的性没有干涉,你了解这个道理,知解。谁还要发表他的见地?讲吧!
明师:刚才说因缘生则生,因缘灭则灭,是不是可以说因缘所生法好比空中花一样,它在生灭,可是它是不实在的,是虚妄的。好比经上说的,空中花乱起乱灭。
师父:对了!你这叫一乘法,你刚才讲的是三乘法。说你讲对了也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大家知道吗?一句话嘛!仅仅是一句话。……
悦师:我不是要消这段文,是临时想到师父讲的,不会同性义啊!有一次六祖要洗袈裟,正好一个僧人前来,六祖问他,你在世俗做什么事情呢?他说,我是雕塑的。他说,你试着雕塑看看。其实他是要他讲出性来,他不会。他塑了一尊八尺高的佛像,六祖跟他说,你是善于塑性,不解佛性。这个法要往性上会,才不会枉费功夫,如狗逐块。
师父:如果有人离开「一句话」了,这个人得大自在。讲吧!
闻师:师父讲自在,就用自在来讲。一切法自在,自在这句话是很圆满的,为什么这么讲?既然讲无明,如果众生心真有无明,应该三千大千净土都翻为娑婆五浊恶世。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说无明,一切是无明。如果体会无明它本来虚妄的,这一剎那就能翻五浊为佛剎。
一般用性相这两个字来讲,事实上言辞很难表达,你说事和理怎么圆融?你心里就是有「理事」这两个字在,你把一切都放下来了,其实什么都可以说。说理不可以立,因为不可得的缘故;说事不可舍,不可得的缘故。说依他起也不可得,说圆成实也不可得,在这一切不可得法当中,你认为什么是无明?你迷了就是无明。你认为什么是圆成实性?你觉悟了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话,这样就是圆成实。依他与圆成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的,如果离开我们的文字相、心缘相,乃至我们的思议心,我想应该是任运腾腾的。因为你说理,理是什么?说事,事是什么?事实上,它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的。如果我们有力量可以突破生死关的话,这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的,因为一即一切,有所说的话,一定有所住,不管理事讲得多圆融,还是在理事里面跑不出来。我想这是各人用功的问题!
师父:这是慧闻的见地,他讲的这一套是楞伽、唯识的三无性。他自己会入,所以可以算是他自己的见地。
这个法不离相,不离性,也非相,也非性。非相非性离四句,不离相不离性即四句。非相非性这个法不立一法,即相即性这个法不舍一法,大家体会吧!有一天你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入了。你要是入的那天,你就知道过去所见所闻,皆同糟粕。好!还有意见没有?
融师:我试着讲看看。一切法本不生不灭,如果一念无明起,则八万障门开。如果我们把不实在的法:梦中人、空中花……幻现生灭的这些法会入无性法、圆成实的时候,就是了生死。
师父:好!大家看!看见了没有?你们都没有看见。这是什么?(慧策师答:性空!)慧策看到一点点了。手帕它是性啊!它是无明啊!这是不是缘起?这是不是如幻?是不是性空?是不是圆成实?是不是真如?既然是真如了,是不是法性?既然是法性,是不是佛身?你们都被六根、五蕴障住,不入此法。有一天你的无住心契合无相法,就入了。好,现在查注疏了吧!
你看它<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