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普眼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

  「于是普眼菩萨」,普眼就是观世音。「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不需要修学。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 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 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 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 复始。」

  这个佛在后面也有回答,所以我们也不修学它。方便是假说啊!于二谛当中 ,世谛是方便,假说。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 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也没修学必要,都是消文的。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 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 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 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我们先修学到这个地方,我先把名相和大家解释解释。「奢摩他」在止观法 门叫止,定慧法门叫定,取静为主。

  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净圆觉心」,在二谛和那一谛相符啊?「应当正念远 离诸幻」,远离诸幻在二谛那一方面离啊?大家好好入,你如果只注意它文 字相,入不了。

  圆教用一谛,顿教用无谛,有的用三谛,天台家就是。其实都一样,不过藏 通别圆,小始终顿圆,都统统用二谛。小教固然讲起来是用四谛,四谛实在 就是二谛,苦集就是世谛,灭道就是第一义谛。

  悦师:我简单地讲一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 怎么远离诸幻呢?「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这是讲身如何来做?「恒作是念」,是讲心如何来做,心要怎么来念呢?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是讲 地大所成。以下「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是讲 水。「暖气归火」,这是讲火。「动转归风」,这是讲四大和合成身。既然 四大和合缘起,这是如幻的,所以「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就了知四大和 合是幻化、毕竟空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缘起幻化都是毕竟 无体的。

  师父:这普眼菩萨问的是什么东西?方便渐次是不是?修行渐次。他先说身,这在 五阴法属于那一法?五阴法:色受想行识,他先说那一法?(答:色法。) 不要问,他后来一定说受想行识。

  慧悦发挥得不错,他知道「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总 说,不错,是总说。奢摩他是什么?我刚才和大家讲是什么?坚持禁戒,这 是什么?恒作是念起观照这是什么?看出来没有?他这是讲三个东西是不是 ?你们发挥!

  修行渐次,根据那个渐次慢慢前进?大家要知道,顿教人不假渐次了。谁还 讲?

  悦师:「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下面佛回答他修行的渐 次,「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是修定,「坚持禁戒」是持戒,「安处徒众。宴 坐静室。恒作是念。」是起观照,是慧,是依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以慧观 照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组成,以智慧力观照知道是缘起性空的,就知道此身毕 竟无体,也就是毕竟空。

  师父:这是慧悦的见地,他看出来是戒定慧的渐次。还有人看出来没有?

  经师:这段文,普眼菩萨问怎么来修行?怎么样来入这个法门?「欲求如来净圆觉 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来净圆觉心,就是无师智与无得智,我们应该 远离诸幻,一切法虚妄幻化,一切法本来是权智所现。

  接着是三学次第,首先他以戒定为肉,以般若智慧为我们体,要我们好好来 观照其身,好好地来修行。他说,此身不可得,乃是四大和合所成。虽然四 大和合,它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所以它是幻相、幻化的。一切虽然幻化,这 个身不可得,乃至于心也不可得,怎么这个心也不可得呢?因为这个心它也 是缘于六尘而起的,心在下一段文会讲到。

  师父:慧经说出来,好象是不是他先观色,后观心啊?以这个次第,是不是?

  生师:*(案:录音带不清楚)

  师父:大家仔细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在性相方面说的话,到底属于什么 呢?「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果在性相方面说,远离那一方面呢?你们要 入啊!那个脑筋,一切不障碍它,叫它自由发展。

  你们现在不入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被你过去的贪瞋痴障住了。你自己不感 觉,原来在你性里充满贪瞋痴,它不能圆现。好,讲吧!

  甫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我是想到「正念」,在大正藏 、佛纲也有提到,就是无诸妄念。如果没有妄念,就是达到圆觉妙心。怎么 样的妄念?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执着一切法相,其实它是幻化的,如果我们执 着的话,就不入法性,就起心动念。一切幻相,我们的执着最粗的就是色身 ,所以这里先破色相,告诉我们这个色相是幻化的,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没 有实在的体性。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就是止息妄念。他又讲到「坚持禁 戒」,因为持戒才能生定,定才能生慧,观照法的幻化。把身观照是依他起 ,当下就不执着,就不起妄念,这样就能远离诸幻,就能入圆觉妙心。

  师父:「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和自性清净心有什么关系?

  闻师:刚才师父讲到清净心,另外一个名字来讲就是佛心。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所证 的自性清净心,与众生是同样的。可是众生被遍计所执覆盖,所以不显。佛 心有个譬喻叫等同虚空,虚空义横遍竖穷,横遍的话不可说有,不可说无, 它含赅一切。所以如来心没有言语可说,说有一物则不中,你说有嘛,它不 是有;说无,它不是无。

  自性清净心离一切执着,没有一法可得,可是这种没有言语相、没有心缘相 的法,我们怎么来契合?众生如何来契合大圆满觉,这种清净无碍的大智慧 光明藏?「应当正念」,也就是说众生应该离一切的相,不取一切的相,以 无分别心可以契入等同虚空的如来藏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应当正 念」如果拉浅一点来讲,就是于一切处不起贪瞋痴。在经文前面有提到「众 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迷惑的地方。 此迷惑之处本是一真之相,因为它本是圆成实性,也是如来圆觉妙心。众生 不识,把这因缘法认为自性法,所以沦落生死

  现在我们应当作什么方便?「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远离诸幻必须不取于相 ,不取于相就能远离一切遍计执。下面开示种种方便,在讲方便之前,他先 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这四大和合可以用一句话来讲,假如四大和合, 我们这个身本是虚妄的,虚妄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性。四大还没有和合的时候 ,没有这个身,既然要四大和合,这和合起来,我们就知道是因缘性,四大 和合也无身啊!所以从这里我们知道,「今者妄身」,我们虚妄执着的取相 ,就不是正念。「当在何处」,以谛理销融,从世俗谛,佛于假说我法,假 说身是我,这是假说的、方便说的,因为四大所合的。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以谛理推寻,「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 」既然要假和合,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我们众生就是在第一义谛里迷惑, 落入遍计所执。

  如果众生从世俗谛,于佛所假说的方便,会入第一义谛,不取于相的话,可 以远离诸幻,远离遍计所执,远离贪瞋痴。可是我们应该有方便来契入这佛 的果德,就应该先修定,这奢摩他是止,就是修止。止能让我们的心安住下 来,安住下来有个方便,就是坚持禁戒。因为所谓的戒是离过非,所谓过非 的起处就是种种贪瞋痴,于事相起的迷惑。

  「安处徒众」,和大家一起共修。我们可以入这样的念,念是一种观慧。「 我今此身」,此身是因缘法,「四大和合」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就能契入如来的净圆觉心。

  师父:大家尽量把你的脑筋,把一切贪瞋痴、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甩开,拿你 自己的悟性,叫它圆现。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是不是求性空啊?「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不 是远离不要执着缘起为实有啊?

  明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就是讲要怎么样求如来的妙觉本性。「应当正念远 离诸幻」,就是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这是讲止观,我们知道先修止,后修观,可是在你修止前一定要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由止而入观,从止而起观慧。从三性来讲的话,「依如来奢摩 他行」,就是知道一切依他起的法是导归圆成实性,就是修止。修观,就是 知道圆成实性的法它也是无性,因为它无性的缘故,所以可以随缘成就万法 。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上次师父带我们修学华严,讲到六相。我这个身 体是讲总相,四大和合的发毛爪齿是指别相,其实总相──我这个身体,是 别相所和合而成的。别相会归总相的时候,找不到总相的存在,所以总相只 是因缘和合的幻相出现,其实你突破它的时候,当下就找不到总相的存在。

  好比莲风楼,我们都看到莲风楼,莲风楼是柱子、水泥、窗户、人工和合而 成的。可是离开柱子、窗户,就没有莲风楼的存在,这就是色当体即空的道 理。「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我们知道总相无性是别相的和合,总相无性 导归圆成实。我们众生如果了知一切法是如幻的,是因缘假合的幻化相,不 要在幻化相执着的话,就能找到我们清净的妙心。其实我们知道一切如幻, 也不是说有个菩提可得。有一句话讲,你如果妄念息掉的话,当下就是菩提 。所以妄念和菩提只是一觉、一迷的差别而已。

  师父:讲吧!

  修师:这段文我想到心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可以讲要求实相般若心,这般若 心就是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念 为正念,什么叫有念?如果你取着于相,就是有念了,所以正念就远离诸幻 。一切幻都是假相,你如果取着假相,就有念。正念不取于相,所以远离诸 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师父是讲止,这个止是佛的定,不是二乘的定。所 以你如果要修佛定的话,第一个条件要「坚持禁戒」,因为要修佛定要坚持 禁戒,修二乘定也是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这 是观行般若。我刚才为什么要提到是佛所修的定?因为二乘不知道法空,下 面讲要破法空,所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恒作是念。」就是观行般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皆空。

  经文第一个先讲色,所以「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我们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 所成的。下面就解释什么是地?什么是水?什么是火?什么是风?为什么色 身是空的?他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不必再讲了。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就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即知 此身毕竟无体」,因为你色相一空的话,受想行识就没有地方安处了,所以 下面接着讲受想行识了,我们这里就先不讲。所以他讲,「即知此身毕竟无 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师父:慧明发挥得很好,慧修发挥得也很好,他能悟到般若心经,不错。这叫执柯 伐柯,去则不远啊!我现在提醒大家,大家脑筋被一层东西障住了。听两种 法门,有一个法门它说:「欲知潭水本清净,应观月影皆幻生。」月影照在 水里是幻化的,「若人能作如是观,影落寒潭毕竟空。」这那一宗运用这法 门的?禅宗。大家去理会,不障你的悟性。

  大家再看看,再一个法门讲,「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好象是求一心吧!「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好象不乱吧?大家看一看,有这点没有?这和一心不 乱有什么关系?天下的法都是一个嘛!佛法就是一个,经上说,一切法无非 佛法,你把它分别成一切法,那是大德心自生分别。最后一个,谁还要发表 意见?

  观师:这里观世音菩萨代众生来请问,观世音菩萨我们知道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以 大悲心来请示要怎么起大悲心来修行?其实这个方便也就是佛菩萨度众生的 慈悲,权智才能度化众生,藉缘起才能修行成佛。

  佛就开示「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假如末世众生要会归佛的自性清净心,应当要正念,应当要以佛念来远 离诸幻,一切妄想不起不念。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依「止」来修行。「坚持禁戒」,戒是修行基础 ,我们依照佛法来修行,这也是在护持正法,所以这种境界可以看成护法。 「安处徒众」,就是安僧,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护法安僧。最基础的就是要「 坚持禁戒」。这安处徒众也就是慈悲,就是让徒众能安心办道。「宴坐静室 」,是讲自己要有定力,其实这种定是慧之定,是为了要度众生才修定。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以下提到什么是地大,什么是水大,什 么是火大,什么是风大,这「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讲到四大 ,有一个很切身的问题,四大不调的话,就四百四病,当我生病的时候,师 父常开示要消业障、修功德、多念佛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我们知道四大和合的身是无性的,所以我们四大不 调的时候,更应该观照这是如幻的,身受心不受。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所 以当我们病苦的时候,更应该好好念佛,这是非常实在的。

  师父:我和大家讲……好,你讲吧!

  策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欲求如来大圆镜智就要像镜子,镜子本来很清净可 以照一切物,如果有垢,就是有妄想就不能照。所以他说「应当正念」,应 当心要清净,清净心可以显现一切法。所以若要照一切法,就要远离诸幻, 远离一切污垢。

  下面讲怎么修行,要除恶、修戒,远离一切遍计所执。因为众生最贪的是身 ,最粗的是身,所以要破除身见。我们要知道,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和合 就是依他起,依他缘起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所以后来他讲「四大各离。今 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四大本无自性,就能照 见五蕴皆空。

  师父:不错!慧策发挥到,他见地到大圆镜智,是有道理的。大家看一看,凡是有 相、如幻的,都可商量对不对?都可讨论对不对?要是没有相,没有心缘相 、文字相、言语相,可以不可以讨论啊?这叫向上一着,无有商量处,就是 圆觉心、净圆觉心。要是有幻,还可依着,还可依附、依靠,诸幻离尽以后 ,是不是一切没有依靠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依靠什么?那正是净圆觉 心。现在看资料,查注疏,互相印证。

  他可以印证你,你也可以印证他,那证明大家在修学佛道方面有一点进步了 。讲到大圆镜智,镜子照出影子来,大家想一想,镜子有没有影子?把镜子 的影子除尽了以后,是不是就是那个清净镜啊?那个清净镜就好比净圆觉心 。

  你们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垃圾,都不要它。你心里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的时候,它知道这个法了。如果你心里有东西,还有物,没有办 法。

  注疏本带来不可看,看了以后没有用了。你看过注疏以后,和焦芽败种差不 多。为什么?自己不生了嘛!

  大家要精进努力突破这一关,这一关突破以后,你在佛道上,长江大河一泻 千里。找出注疏来看,古德的注疏差不多都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大同小异就 是了。

  不要仗你过去所学的资料,那就糟糕了!就算你千辛万苦挤出一点来,不是 的。长养你自己的佛性,叫它悟性自然发展。你悟到以后,一点造作没有, 坦坦然然的。所以禅宗古德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那个情形,不需要你 去思惟。

  注疏如果落入名相,就差远了。注疏这段经文,差不多在文言相上注疏。这 两句话「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找到这个地方就找到了 ,后面的不要管它,「宴坐静室」以下不要谈它,这是它重点。「欲求如来 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它总说,下面是解释,不必管它。要 看他见地,我们看看这个人见地到什么地方?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三下?八)「夫净圆觉心。诸佛众生各 各本具。」对吧!印证你自己。「各各本具」是什么?性相方面是什么?是 性。「今欲求者。二边皆中。」,这个人讲的对,讲的都是心。「故云正念 」,正念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离边不住中,他这个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二边皆中」,就是离边不住中的意思。「……正念即标戒定慧。」欸!他 这提出来了,我们看它的文引证出来了,有戒、有定、有慧在里面是不是? 「诸幻即三学所离」,这不是他的见地,他深入经文了。「污戒之瑕玷。障 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各人印证,他已经提出来是戒定慧三学,你已经发 挥到这个地方了吗?他讲的是性相,性本具嘛!

  「……直云戒定方便。助成观慧。」这段文我们知道,这不能算是作者的见 地,作者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就是了。

  「……恒作是念者。意止观中不得暂舍。……」这也是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 了,这还不能算他见地,他也提到止观。「从昔妄执四大为身。约俗谛和合 而言。」俗谛是什么?世谛,这个人根据二谛理讲,不会大错。「今约真谛 破之」,真谛就是第一义谛。

  大家印证你发挥的,所以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千生万劫不得出离。修 学过以后,随便你看注疏,下面经文不准看注疏。全凭悟性用功夫,看看你 自己发挥出来的到底对不对?不拾人唾液。你要是看注疏讲了一大篇道理, 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七上?二)「此总答问意也。……只是以 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他也是一样, 一个鼻孔眼喘气嘛!「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 生。则诸妄自灭。」对!我们今天修学这段文,发现这两个人见地很少,不 能说没有,重在消文,深入经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你仔细看看 这两个人所说的,是不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啊?差不多吧?我们今天到此地!

  ■第十二次修学

  师父:上次修学「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奢摩他是定,止观方面讲就是修止,「取静为行」,这部经的后面讲过了。 三摩?提是修观,也是修慧。这个经上说奢摩他、三摩?提,它是说二谛。

  「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 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爪齿……」这是三十六物,你查辞典上面有三十六 物,这都是因缘生法。四大、三十六物都是因缘生法,都是空的。你们要知 道三十六物,查佛学辞典,解释得很清楚。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缘起法无性,所 以毕竟无体。修学这段文就是名相嘛!你查辞典看就知道了。我们今天看下 面的: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 相假名为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这是说身。「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以上说的三十六物,说的都是身,这是说心 。这个身到那个地方为止呢?和合为相,身是四大和合,三十六物和合为相 ,同于幻化,和合法都是幻化的。整段经文是说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四缘就是地水火风四缘。假合,为什么是假合?你要把它搞 清楚。「妄有六根」,虚妄而产生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大家都知 道。为什么是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中是里面,内里面,见听 闻尝触念,外是尘。「妄有缘气」,虚妄有一种气分。「于中积聚似有缘相 」,好象有缘相一样,「假名为心」。我们今天修学到这个地方。

  大家看这段文,「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是讲身。从「四缘假合。妄有 六根。」以下讲心。大家仔细看这段文,「和合为相」,还是讲身,四大、 三十六物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为什么和幻化一样?

  这段文就是和我早上讲的话一样,四大、六根、六尘、六尘缘影心,都是业 啊!出家人就为脱离它,谁要是脱离它以后,叫「大丈夫」!不求世间法, 求世间法,你还在业里转。自己业少,你把它增多,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叫 打闲岔。身口意凡有所行,不造业,不被业系。怎么不被业系呢?离十种法 ,不被业系。身离杀盗淫,口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心离贪瞋痴,虽有身口 意行,三业清净,不被业系,那就获得解脱,三业清净叫见性。

  因为禅宗法门很深,一切人迷惑在里头,他认为打几句机锋,说几句漂亮话 ,叫见性,那完全错误。三业清净是见性。谁讲这段文?

  佛的意思怎么样?为什么四缘假合?为什么叫假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 很实在吗?为什么说它虚妄呢?用二谛理会,这完全用二谛。

  你是大丈夫!先从业里面脱出来,阎罗老爷管不到你了,他拿你毫无办法。 你攀缘、起妄想,那都是给阎罗老爷找资料。大丈夫就是不受他管。我没办 法,念阿弥陀佛,藉佛的力量,不受你管。大家如果念佛念到有一天真的不 受他管了,我要在这个娑婆世界住,我就住,不住我就走,你管不到我,那 多自在啊!你们还在里面转,好比蛆虫一样,感觉大粪是香的。

  为什么「四缘假合」?为什么是假合?

  甫师:为什么假合?它讲到四缘,四缘都是因缘,因缘法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它 当然是假合。

  师父:是有这个道理……你讲嘛!(指悦师)你讲过八大人觉经嘛!八大人觉经讲 过了。

  悦师:上个星期我们研讨过「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然后又讲 到怎样修此心,修定修慧,再告诉我们身是地水火风所成的,毕竟无体的。 下面那句「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也是接下来的,身是四大所和合,体性 如同幻化,没有实在体性,缘起如幻。接着讲「四缘和合。妄有六根。」四 缘就是地水火风,因缘和合,假合,也就是缘起边讲的。「妄有六根」,告 诉我们不是实在有的,虚妄而有六根,如幻等同性空,因为我们都认为四大 为自身相。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六根、 四大中外和合也是讲虚妄缘起,「中」是指六根,「外」是指四大,「妄有 缘气」,才产生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象有一个缘相,十二因缘 里不是有名色吗?那就是「似有」的意思,没有具足六根叫名色,假名为心 。假名为心,这告诉我们不是实在有一个心,因为我们妄认六尘为自心相。 以下还会讲到心的不实在,其实应该连下去讲,可是我们没有研讨到那里。 以上是讲生死流转的情形,以下是讲还灭的情形,真正的体性是不实在的。

  师父:谁还讲?

  修师:「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上面那段,慧悦师已经讲 过了。四缘就是讲地水火风四大,四种因缘。因为地没有实在的地性,地无 性,所以是虚妄的。因为它无性,所以称为假合。四种缘,因为缘起的关系 ,虚妄而有六根。这是讲到地水火风没有自己的体性,都是假因缘而成,所 以叫假合。「妄有六根」,虚妄有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指我们 这个五阴身。「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我们可以解释成六尘,六根攀 缘于六尘,「中外合成。妄有缘气。」虚妄而有妄想、取着,虚妄而有分别 心,「缘气」可以讲是你取着的妄想。

  「于中聚积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缘气」可以讲识心的意思,「妄有缘 气」就是妄有分别,取着于相。「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是十二 因缘里的无明、行、识,假名为心。

  师父:大家仔细看啊!「四大六根」是不是缘起法啊?缘起法怎么样啊?性空啊! 性空那个缘起法是不是都是假的,如幻的?大家要知道,不是没有四大六根 ,四大六根缘起性空,性空不是定空,性空就是缘起,大家天天讲不知道。 如果你会到缘起是性空,叫出世间法;会到性空就是缘起,叫世间法。那有 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幻有无性叫出世间,无性幻成叫 世间,大家往这里深深会啊!你讲吧!

  生师:*

  师父:其实他讲的,你们都听懂了没有?他讲的是声闻乘法,生灭法。我问你,你 可知道,那个老居士练气,灭而不灭,那个骑摩托车的,撞死了!灭而不灭 。你知道这个道理吗?不灭而灭,因为什么灭而不灭呢?它本来无生嘛!所 以圆觉经讲的是终教法,你所举的例子也很好,是藏教法、小教法。我们学 佛就是要学到一切身心是幻化而有,灭而不灭,不灭而灭。缘起性空,缘起 灭了,性空那有灭呢?性空缘起,性空虽然没有,它就是缘起,所以灭而不 灭,不灭而灭。我们这样会,可以获得大解脱。

  譬如说,人死了到那里去呢?到那里去?没有去啊!会到大解脱的人就知道 ,不来不去,不来而来,不去而去。谁还讲这段文?讲吧!

  彰师:「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法是缘起,约世谛讲,因为四大是地水火风,四 缘和合就是说地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和合在一个身体上 ,所以有假和合。我们知道假和合,不是它的自性,所以说六根是妄有。六 根、四大没有定性,没有它的体性,所以叫假合。如果遍计执,就妄有缘气 。「于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似有缘相就是说幻化。「善男子。此虚妄 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师父:下面我们还没有修学到。

  闻师:这段是承接上文来的,上文讲到「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 来净圆觉心。」要入如来的圆满觉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事实上,上 面讲此身和合毕竟无体。下面讲心也是同样的,也是无体的。

  这边讲到「四缘假合」,我就单讲这一句。假合和「和合为相」是同样的道 理,和合现有,这「有」是讲到四大、六根、六尘,乃至根身器界,乃至于 十法界,从佛到众生都是一样的,皆实同幻化的。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 身是缘生的,所以这生法无性即同幻化,和合现有,有就是非有,有而常空 。

  这空法就是讲六根、四大,乃至下面讲的心,缘生义就是如幻义,如幻义是 无生义,无生义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它不是有体性的,但有假名而无实 义。我们从如幻法来讲,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这个「法 」就是我们认为的根、尘、身、心都是无所有的。最主要是讲「应当正念远 离诸幻」,诸幻无性即同缘成,就能入圆觉妙心。

  师父:我和大家讲,这性有两种,一种是无性为性,叫第一义谛;一种是自体性相 ,叫世谛。譬如我刚才不是讲过,八大人觉经讲四大苦空、五阴无常。四大 都是空的,叫无性为性,真谛。在这里面有一种性是什么?地性坚硬,自体 性相,世谛边出了,水性湿相、火性暖、风性动,这都是自体性相,你怎么 能会入无性为性呢?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远离诸幻?就会入了,会入那无性 为性,前文讲的是什么?前文怎么讲?净圆觉心,是吧?大家搞清楚。谁还 讲?

  观师:「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师父说这是约身,身的幻化。下面「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四缘就是讲四大,地水火风假合,就是缘起。「妄有六根」, 就是说我们这个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我们在身相上妄有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 名为心。」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中外合成,妄有缘气,这是讲到缘起 。虚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缘相是讲心缘相,「假名为心」。 到这里和上面连起来,就是假名为身,假名为心,可见我们这个身、心都是 缘起假相,假名我们的五阴身心。

  这五阴身心就是我们的业报,譬如我们当人,我们人这种身,我们人这种心 ,都是我们的业报。我们所现出来的,就是人的身,当人的业报。当我们当 人的时候,所想的,就是人的心所想的。今天师父开示,让我们非常地受用 ,因为我们就是在业报里不得出离,所以菩萨知道随缘消旧业。假如以我们 净土修行来讲,我们从无始劫来就是被业报牵缠,所以我们说要发愿带业往 生,乘愿再来。

  师父:大家知道,「中外合成」其实就是「内外合成」啊!内有六根取着外六尘, 内外合成。「似有缘相」,大家想一想,内六根攀缘外六尘,六尘都有其相 ,是不是?六尘之相到底有没有啊?有没有色啊?没有,性空。声香味触法 有没有啊?性空。可是你认为有,是似有。

  你再仔细想,如果外六尘没有这个缘相,怎么会有内六根呢?怎么会有「中 外合成」呢?譬如我这个手(啪!)打响了,如果外六尘没有,它怎么会打 响呢?大家想这个道理,谁还讲?

  明师:「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我们知道一切法的相貌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为 什么说它是「实同幻化」?说幻化是因为它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说它是幻 化的。好比我们现在所处的莲风楼,莲风楼是由窗户、柱子、水泥等因缘和 合而有的,可是我们要找莲风楼实在找不到,因为它只是柱子、窗户、水泥 的相貌,所以说它实同幻化,因为它没有实在的体性。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四缘是地水火风,四种因缘和合的时候,如果说 它有和合,实在说没有真的和合,因为上文讲过「四大各离」。而我们这个 身体是发毛爪齿……三十六物和合的,却假认有这个身。可是我们仔细观察 ,毛还是毛,爪还是爪,实在找不到有这个身体,我们虚妄认为有个眼睛, 有个耳朵,有个鼻子,这就是我们众生虚妄的执着心,也就是三性当中的遍 计执。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六根就是外眼耳鼻舌身,内是意根。 「中外合成」就「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象有六尘缘影相,「 假名为心」。 三界唯心,三界所 * 之法,其实法界无界,就是一真法界, 为什么造成十八界出来?因为我们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才会造成十八 界。如果六根清净,十八界不可得。其实我们攀缘种种外尘缘相,才会产生 种种的缘起法,如果我们一心清净,好象弥勒菩萨说的,六根清净方为道。

  师父:大家想一想,六根、四大是不是缘起法?缘起法不是没有啊!有人谈到和合 了,「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自性,自体性相,它本来是无性的,无性随 缘成自体性相,自体性相性空就是无性,这就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 是真如,就是那个道理。世谛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世谛,佛的权智 就是实智,实智就是权智,你要是会通这一点的话,毫无罣碍,十方圆融, 称为法界缘起,缘起法界。

  所以缘起法如幻,不是没有,性空就是缘起;缘起法不是实有,因为缘起就 是性空,它一体两面的。这个法,大家不相信你看,我手伸出来了,我手卷 起来了,是一个?是两个?伸手在卷手里面,卷手在伸手里面,你看是不是 ?所以人家问什么是佛啊?他说伸脚在卷脚里面,哈!就是这个道理。会到 这个,慢慢可以得大解脱,定慧在其中矣!

  修师:大家都没有看注解,都用猜的,愈讲愈迷糊。这段文我是这样感觉,前面讲 五阴身心是空的,前面是讲色身空,后面这段好象是在告诉我们识心也是空 的。这段到「假名为心」,是不是讲我们八识的染分,就是我们的识心,假 名为心。这是虚妄心不是净圆觉心的心,大家讲来讲去好象都搞胡涂了……

  师父:不是净圆觉心。一直讲到此地还是讲那一句「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远离 诸幻以后,才能求到如来净圆觉心。

  修师:这好象是说五阴身心都是幻化……

  师父:都应该远离,都是幻化。不错!我们大家是猜,就是用猜的。猜才是你自己 的悟性。当然是,你猜对的时候,或许是你自己不了解,那是你不熟悉,常 常熏习,久久熏习,它自然见功夫。你不要说我们猜,吉藏大师说,自古以 来注疏祖师,皆是猜佛意旨,他们都是猜。讲吧!

  策师:「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四大是缘起的,我们知道当下就性空,缘起 当下不要执着。众生心不清净就执着有六根,实在有六根,就贪着六尘,起 惑造业,所以落入生死。这里教我们不要执着六根实在有,六根是缘起,六 尘也是缘起,你不能说没有缘起,不能定执性空,所以「假名为心」,不能 执着实在有。

  师父:你要讲,快讲吧!

  甫师:这里讲六根、六尘,我想到蕅益大师有一段话说,六根、六尘、六识心都是 虚妄,都是缘起,所以过错不是在六根、六尘、六识,是我们的虚妄心,虚 妄心就是刚才大家讲的攀缘心,其实它也是不实在的。因为法本来缘起,缘 起性空,性空就是清净,如果能会到清净就不会生烦恼,因为缘起当下就是 清净,本来没有烦恼,所以如果能体会到缘起,就能会入修行。

  师父:对了!大家知道,三科无罪,六根、六尘、五阴四大,皆无罪,罪在识心。 识心是见,所以灭见不灭法,一切法门教大家除见不除法。可是大家偏偏增 长我见,不知道入法,就背道而驰了。我们今天赶紧查注疏吧!因为今天人 家供斋,还有一个「饭大」在后面,大家都没有心了。现在开始查注疏,查 到的写在黑板。

  我们看老祖师他们怎么猜,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也是猜,唯有一个人不猜─ ─佛,菩萨用比量知道的,都是猜,现量知道的,不是猜。

  六根那有罪?缘起法啊!六尘那有罪?缘起法啊!罪在谁身上,罪在识,可 是你要知道,迷惑是它迷惑的不错,觉悟也是它觉悟的,将来你得解脱,还 是它的功劳,你下地狱也是它的罪过。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觉悟了。你从 今以后觉悟,凡是如幻如化的一切,不可沾它,不可着它,因为什么?它是 业,你逃不出去,就是逃不出它的手;你不执着它,脱离它,就解脱了。各 位想一想,你所接触的是不是都是业?从今以后,要翻然觉悟!

  希望佛菩萨加被,我们当中有一位是先脱离它。真正脱离它的人,那不得了 了,我不归你阎罗爷管了,我在你这住,我就住,我不住我就走,你管不到 我。现在我们大家都是被它管,它不叫你走,你走不了;它叫你走,你也不 能住。你要是真脱离业,脱离它手的话,它管不到你。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上?一三)「身本无形。缘四大有。 故名四缘。六根依身而具。一往名中。」「名中」就是名内,中是内,不是 中间的「中」,大家不要搞错了。「四大从外而揽。一往名外。中外围空。 」中缘起无性,外也缘起无性,六根缘起无性,四大也缘起无性。「而心又 在中间。空处牢结。」心是什么?心是识,这个心是六识心,还有一种心─ ─第八识。第八识那个心,声闻乘人不知道,大乘人才知道,第八识叫藏识 ──含藏,能藏、所藏、执藏,它藏什么东西?把外面东西藏起来,含藏进 来,还是有中、有外、有内啊!那都是缘气,不是真实的。为什么「牢结」 呢?因为识空,外尘也空,空和空怎么会有东西呢?它虚妄认为有东西,所 以牢结。

  「故云于中积聚。此缘即能缘心也。」中就是内。「不实如气」,不实在如 气分,它这个气分,气分就是和习气的意思一样。什么叫气分?譬如我这个 手帕动,是不是?我手不动,它还动,叫气分。「同上缘影」,这都是虚妄 的和缘影一样,六尘缘影。六尘怎么是缘影?六根取六尘,于中有六识产生 缘影。可是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啊!他不知道虚妄的,好象影子一样。你 想,缘影的意思是怎么的?好比人往灯下一站,照出影子来,影子有没有啊 ?可是明明有影子啊!虚妄的。好象人站在水边,水里有我的影子,水里有 没有我的影子?没有,实在没有。没有,我看得清楚明白啊!那叫缘影。

  「皆显体虚也」,就是性空,体虚就是性空。「无体则无相」,没有体,怎 么会现相呢?虚妄现的相。「又岂有名」,没有相也没有名。楞伽经讲,人 的识心先取相,我们现在都是这个样,都取相,好人、坏人、亲人、仇人、 亲戚、朋友、冤家、仇怼、好相、坏相……都取相,由于相生名,给它取个 名字。取个名字,好相、坏相、人相、物相。由于相是虚妄的,名也是虚妄 的,产生想。由于这个想,是六根取六尘产生的,虚妄的,所以叫妄想。这 在楞伽经讲,就叫妄想。相、名、妄想,这个叫染法。

  如果不能脱离这个妄想,那就是业,被业所系。脱离它呢,就叫真智、如如 。如如是什么?诸法如义,如果你离开相,离开名,离开妄想,就叫真如法 性。大家取相、取名,糟糕了。

  「故云假名为心也」,心是没有啊?是假名的,所以参禅的人有一句话「离 心意识参」。你要是着于它,怎么会这个法?不会真智如如嘛!这个人讲得 很好,他猜的和你猜的一样不一样啊?其实他也是猜的。唯有佛不猜,现量 界的人不猜。菩萨也有猜也有不猜,菩萨证到了,不猜;不证到的,用比量 ,用谛理去比量,也是猜。所以我们现在遵循谛理,那当然是猜了。可是不 合乎谛理的,你胡说八道!你说对了,也不对。所以古德讲,好象虫子吃木 头一样,吃一个洞一个洞的,偶尔成字了,它自己也不知道。又好象录音带 一样,它又唱又念,它一点也不知道,有口无心,和鹦鹉一样。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八上?四)「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 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所以他这个总 说就是两句嘛!欲求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他是总说。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四大就是所造 六尘,尘有地水火风性质在里面。「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还是讲这个 道理,他猜的也是这个意思,六识生在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 也。」妄有以下,它经文是妄有什么东西啊?妄有缘气,这以下表示心是假 的。

  「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 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 落 谢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这个六识大家知道 ,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不同,它攀缘前五尘谢落的影子。第六意识,知过去、 未来,不知现在,眼耳鼻舌身知现在,不知过去、未来。要是搞不清这点就 搞错了,为什么眼耳鼻舌身知现在,不知过去、未来呢?这很明显,这里有 茶杯,我眼能看见了,(喀!)有声音能听到,现在我能看到、能听到,过 去、未来的,看不到、听不到。是不是?所以前五识不知过去、未来,第六 识不能知现在,它仅仅知过去、未来。过去就是前五尘谢落的影子,它知道 了。

  你说,我不相信,第六意识也能知现在。那好,第六意识要是能知现在就毛 病大了,瞎眼的人,眼睛看不见,他还有第六意识吧?应该他还能看见啊! 所以第六意识不能知道现在。耳朵聋了,有第六意识啊!第六意识要是知道 现在的话,应该还听得到。而它仅仅知道过去、未来,不知道现在。所以它 所知道的是谢落影子,前五识的谢落影子。

  大家都说作梦,那是独头意识,我们由一点就知道了,它都是过去看见的、 听到的、想到的,才梦见它了。你不相信,我问大家,谁梦见火星上的人? 没有一个人梦见过,因为他过去没看见过,没有这个影子嘛!

  「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所以只认假不认真啊!不知道它是谢落 影子。「今观此心。离尘无体。」离尘没有体,尘也没有体啊!知道尘是缘 起性空啊!「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苟是如果,如果不取着、不认 这个假为真的话,则妄想自消。不认假为真,就是不取其相,不取其名,妄 想那里有呢?那你会到真智、如如。

  「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不可求真,真性空无所有,向那求去? 你要是有求之一念,就是妄想。所以不离妄想,不求真,坦坦然然,不取相 名,就对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猜的和他猜的一样不一样?其实他也是猜,不要认为我 们猜,他不是猜,他也是猜。除非有一种人不猜──现量界,证到了,他不 猜。所以佛绝对不猜,佛是现量界说嘛!菩萨有的猜,有的不猜,像观世音 菩萨他绝对不猜,他完全是现量界。有的菩萨证到了,他不猜;还没证到, 用谛理比量界出来的,也是猜。所以天下文章一大猜,下课。准备用斋啊!

  ■第十三次修学

  师父:今天修学圆觉经,大家注意到,修学经文的时候,要从谛理入。谛理近似世 间法的逻辑,它不是逻辑。笛卡儿说方法论,它不是方法论,它比方法论、 逻辑,高得不知多少,因为什么呢?你说它是逻辑,它没有逻辑,以没有逻 辑为逻辑;你说它是方法论,它没有方法,以无方法为方法。真是妙不可言 啊!

  我今天为什么和大家说这些世间法呢?大家不要迷于世间法,我二十多年不 敢说世间法了。我没出家以前,就是研究这世间法的,自从你师公讲:「智 谕啊!你出家了就要学佛法。」我过去那一套都放下了,所以二十多年,我 不敢再谈世间法。

  它不是世间法,比世间法不知高多少了。你看它似乎是方法论,它没有方法 啊!大家不要只一味崇拜世间法,藐视佛法,认为佛法要跟上时代,要跟上 世间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并不是不懂一点世间法,我不敢谈就是了。

  大家今天看: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 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 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我们修学到这里。大家看这段经文,然后发挥。

  净圆觉心是我们的本性啊!他是你成佛的本源,也是你生死的本源。所以会 入此法,只在你本性,在你道心、善根,不论世间学问。所谓行家一伸手, 就知有没有,一开口就知道你有几分。讲吧!

  悦师:上文讲到:「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所以,以下这段文 先遣妄情,下面那一段就是显我们的本性,就是净圆觉心。我们看第一段「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 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段在讲虚妄法不可得,虚妄心不可得。因为前 面讲心是六根及四大内外和合积聚而成,所以假名为心。既然内外和合,因 缘和合的心,即是虚妄心,所以他说「此虚妄心」。虚妄心如果没有六尘也 不能存在,因为它是根尘和合,四大是分解的,各有它的自性,性不相同, 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既然我们前面讲到它是根尘各相异的,尘不可得, 也没有心可得,所以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因缘和合的,没有虚妄心可得,所 以我们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既然六尘缘影都没有,那有虚妄心?这段还 是在泯除虚妄心、虚妄见。以下他在显出我们的本源,就是自性清净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身既然灭,当然幻心也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就是远离诸幻的灭也要灭。「幻 灭灭故」,灭虚妄这个法,这个法也要灭,最后显出真性「非幻不灭」,也 就是本经所说的圆觉,净圆觉心,此心不生不灭。师父讲,这是大德本来的 自性。

  师父:虚妄心有六种作用,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六种作用就没有了。那六种? 谁会到了?

  大家注意到,你要入这个法,从事相来说,妄心有六种作用:第一个是见, 第二个是什么?第二个是听,第三个是闻,第四个是尝,第五个是触,第六 个是念。要是没有见、听、闻、尝、触、念,还有妄心没有啊?它没有作用 了,妄心不可得了,是不是?见是见什么?有色尘才见,如果没有色尘,有 没有见啊?大家就可知道了,往下就可知道了,你自己去理会。六尘都一样 ,这六种作用是六尘所起,所以他说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嘛!你再深深想了, 这六尘到底有没有?这样你才能慢慢地入。

  悦师:老师太佛桌前面有一首偈「见闻觉知尽放光,心地莲花暗吐香。若使六根无 染着,自然触目是西方。」我突然想到这些。

  师父:会到这个,就会到见闻觉知不是虚妄的;不会到这个,就是见闻觉知皆虚妄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舌身曰觉,在意曰知。要是一取相,都虚妄; 不取相,它是你的佛性。

  修师:「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虚妄心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因为 我们的攀缘心攀缘于六尘,假设无六尘则不能有虚妄心。怎么能没有六尘呢 ?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如果知道依他起,会归圆成实性,不堕遍计执,就 没有六尘了。假如会归圆成实,就不会有虚妄心,知道一切法本来一心,一 心万法,万法一心。这样就能离虚妄心、妄想心了。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四大分解就是地水火风,八大人觉经有讲「四大苦 空,五阴无我。」本来四大是无常,是空的。假如要分析的话,无尘可得, 都是因缘和合所成。「于中缘尘各归散灭」,于中缘尘,缘尘就是上面讲的 攀缘心,因为你攀缘于六尘。「各归散灭」,假如能会归本性的话,就没有 缘心可见,究竟没有妄想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幻身就是色相,我们如果知 道色相空就可离遍计执,就知道幻心是空的。因为虚妄心都是假托于五阴身 ,你幻身灭,当然心就无所依托,所以幻心也灭。知道一切法空,不起攀缘 ,法法皆归圆成实,所以幻心也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因为你不取着,不落入遍计执,没有攀缘心了,所 以幻尘也灭。不落遍计执,一切法皆归清净,所以幻尘也灭。「幻尘灭故幻 灭亦灭」,因为知道一切法空,都是因缘起,不起贪着,所以幻尘灭故,幻 灭亦灭。我们攀缘心灭,所以叫幻灭亦灭。因为知道一切法空,不取着于相 ,就无缘可攀,所以攀缘心就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你 妄想心灭的话,佛性就显现,不落断灭,就会归圆成实性,所以非幻不灭。

  师父:不错,慧修能会到这是攀缘心。不错!是攀缘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 能有。所以胜天王般若经中,善思惟菩萨问胜天王,虚妄分别以何为本?答 曰,攀缘为本;又问,何所攀缘?答曰,缘色声香味触法。

  闻师:我来练习讲一段。众生触事则昏迷,我们每天在见闻觉知,就是在六根对六 尘上面触事昏迷,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不知道 这是如幻的,常常住在如幻里面,所以第一个先点出如幻。前面所讲的,你 想要入如来净圆觉心,应当要正念,正念就是要以无所得为方便,正念现前 才能远离诸幻。点出虚妄以后,又告诉你要无所住。因为六根对六尘和合的 时候,攀缘六境,随六尘走。这讲起来是习气、无明,一念妄动,这个识心 妄动,也就是我们攀缘取相的时候。

  众生不知,以为这个心是实有的,以这个缘故落于生死。佛开方便,说这个 心是虚妄的,为什么虚妄的?因为这个心没有六尘则不能有。既然讲虚妄, 事就是虚妄,事虚就是理显,事虚从事相讲就是如幻的,理显就可以得成三 昧之体。再来讲「远离诸幻」,就是不取于相,心要无所住。

  这里讲「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告诉你尘也不可得,以无所得为方便。「于 中缘尘各归散灭」,这时能缘之心、所缘之法都归于虚妄。下面讲「彼之众 生幻身灭故」,一直到「幻灭亦灭」,还是讲以无所得为方便,从这里就可 以入三昧门。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这种幻心一歇,歇即菩提,也就是我们的真智现前 ,我们可以知道清净圆满的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因为我们无始妄动的关 系,才落于虚妄之境,所以生死是虚妄的,众生执着虚妄才落于生死,就是 前面所讲的「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事虚就是理显的时候。

  师父:「四大分解」是什么意思?「四大分解」各家的见地不同在这个地方,看看 你们的见地?有一辈人认为「四大分离」,这个人见地低。

  觉师:四大是因缘和合,既然是因缘和合就非四大,假名四大。

  师父:不错!……讲吧。

  悦师:「四大分解」如果依俗谛边讲,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 。如果依法上来讲,四大是缘起的,性空的,是空性,所以四大分解,故「 无尘可得」。

  师父:第二种人会到「四大皆空」,这个人在中根。还有一等人会到四大缘起,这 个人会的可能算深。因为你要是会到「四大分解」就是四大分离,这个很低 了。为什么很低?因为四大原来是空的,它怎么会分离呢?如果四大不空, 它又怎么能分离?谁还发挥?

  缘起性空,四大分解,是吧?依他起,圆成实,四大分解。不是有个东西, 千万不要执着有个四大,那你堕入有法。待会儿我们查注疏就可知道,看注 疏家的见地到什么程度。谁还讲?

  明师:「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我们知道华严经有一首偈「若人 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万法都是由虚妄心 所造的。法界有十八界,十八界怎么来的?就是我们的六根攀缘于六尘,才 有十八界的产生。如果我们用根不用识,十八界就没有。十八界没有,就能 达到我们清净的本性。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四大分解不是坏掉它的相,要依华严经六相来讲, 依别相来讲,并不是坏了别相。而是从别相来看的话,总相不可得;如果从 总相来看,别相不可得。它还是有相的存在,不是你泯掉总相,才有别相。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四大既然不可得,尘怎么可得呢?「毕竟无有缘心 可见」,我们是由尘才有虚妄心的产生,如果你了知尘不可得,那心更不可 得。知道心不可得,攀缘心就尽。

  师父:慧明很聪明!不过我告诉你,你既然说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虚妄法、 不虚妄法皆是唯心造,才叫万法一心。你提到总相、别相,别相虚妄是不是 ?总相是有。我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相皆是从虚妄边讲。

  策师:因为众生有妄想心,妄想心怎么来?是因为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来。 因为尘本来清净,所有一切法清净,众生妄想住着,所以变成六尘。对于六 尘,众生只要不取相分别,就没有妄想心。因为妄想心,所以有四大,四大 也是缘起,四大分解就是无体、无性。尘就是指四大,四大不可得。「于中 缘尘各归散灭」,这是说一切法,六尘、四大它是缘成无性,所以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究竟还是没有一法可得。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心是指妄想心,清净心本来 不生不灭,怎么会灭呢?这个幻心是指虚妄心,所以身心都虚妄不可住着。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尘是讲六尘,本来不可得、虚妄的。不要取着,它 本来就是清净。「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总之教众生不要住着,不要取相, 本来一切法就是清净平等,就能会归圆觉本净自心。

  师父:大家想一想,幻有没有实在的?大家从这里体会!幻没有实在,是什么法? (答:圆成实。)圆成实是实在的吧!是不是依他起?是缘起法。那我们就 知道了,「幻身灭故」,幻身,这个身没有啊!缘起是生灭,就性空啊!幻 身灭故,就是这个身,缘起性空。「幻心亦灭」,这个心也没有啊!也是缘 起性空啊!你往这个角度会,一直会到「非幻不灭」。……讲吧!

  甫师:这里讲到身心,我想到一个公案,神秀大师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 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大师又作一首偈破他:「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证到这里,其实只是众 生在虚妄中取着。尘,如果执着就是染污法,如果不执着就是清净法,所以 它是缘起法,都是依他起。

  刚才师父讲六根对六尘才有见闻觉知,所以知道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如幻的 ,所以就很好了解,身心都如幻。会到如幻就是修如幻三昧,身心能够不动 。如果心不起攀缘,它当下就是湛然。讲到这边。

  师父:慧甫讲出神秀大师和六祖的那首偈来了。现在大家想一想,你分清了。过去 你可能分不清,为什么神秀比六祖低,现在你分清了。「身是菩提树,心如 明镜台。」是不是落于有法?他当然不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 差得太多了,是不是?一个见性,一个没见性嘛!

  「幻身灭故」,身是缘起,缘起性空,所以说幻身灭故。心是缘起,缘起性 空,所以幻心亦灭。「幻尘亦灭」,尘也是缘起性空,所以幻尘也灭。「非 幻不灭」,觉性不动,所以说非幻不灭。

  明师:「非幻不灭」,并不是有个非幻不灭,因为它本来就不生,怎么会有灭?

  师父:对!对!他本来「菩提本无树」,怎么会灭呢?讲吧!

  生师:四大就是众生一念妄动,心执着就有四大,有四大就扩展到有众生的五蕴身 心和山河大地,都是众生心一念妄动构成的。佛菩萨也有正报的五蕴身心, 也有依报的山河大地,有众生国土,也是四大所成的吗?

  师父:大家想一想,身、心、尘都有灭没有灭?为什么没有灭?有一般人证到这个 地步,这个地步唯有佛证到。证到这个地步叫法身,叫常寂光土。再以下才 是实报庄严土呢,再次就是方便有余土了,再次一等,凡圣同居土。这是常 寂光土──无依,法身无证,无证而证,无依而依,这是叫无作法。为众生 故,现作法,为大菩萨现实报,为圣者现方便有余,为凡夫众生现凡圣同居 。

  圆觉无证无依,有证怎么成为圆?有依不成为圆了,它有差别了,有证不离 于相,有依还不离于相。在这个境界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现在大家 看注疏,印证你们今天发表的见地体会到什么地步。

  法身非是身啊!于非身中,一切唯心造,造出诸佛身。谁查到注疏,上来写 啊!

  生师:可不可以讲佛的国土是佛的愿力所成?

  师父:愿是清净大愿,不清净不称为大愿。佛的清净大愿没有缘,没有因缘,听说 了吧?佛的清净大愿是大慈悲愿,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然无缘的话,他 怎么能说有呢?无缘,怎么能说无呢?这样才遍满十方。你不要认为佛有愿 ,有愿就有不愿,佛没有愿,因为它不对无愿嘛!好比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 ,极乐不对苦言啊!我们这里对苦言乐啊!苦轻叫做乐。它那里没有苦,无 有众苦,但受诸乐,叫极乐。极乐了就没有所谓乐了,不对苦了嘛!所以它 不对苦,永不退转,叫无量寿。要是对苦,总有一天落于苦道。

  卢舍那也叫毗卢遮那,天台宗分别的,华严宗就说是一个佛。有愿无愿叫释 迦牟尼佛,他是化身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下?二)「若以从真起妄。无明生法 为言。必先有不觉之心。方有根尘世界。今就日用核之。意显因境有心。无 尘则无心也。……四大各归本性。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也。」如果起妄心的话 ,先有不觉,方有根尘世界。这从法生的因缘说,不觉之心就是虚妄心,说 得妙!「今就日用核之。意显因境有心。无尘则无心也。」这个经文它的意 思是显因为尘境而有心,因境而有心怎么说呢?因色尘有见心,因声尘有听 心,因香尘有闻心,因味尘有尝心,就是因六尘有六心。这个经的意思,因 六尘有六识心。无尘则无心也,如果没有色尘,就没有见心,所以心有六识 心,见听闻尝触念,这个因为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心就是六识,是因为六 尘而有。如果没有六尘就没有心了,有没有六尘啊?六尘虚妄,四大缘生, 没有六尘,所以我们叫妄想心。

  「四大各归本性」,四大本性是什么?四大以空为性嘛!「毕竟无有缘心可 见也」,四大本空怎么会有缘心可见?因为四大本空没有六尘,没有六尘就 没有六识心了。大家核对自己,以人家的来印证你,你了解的和人家的一样 不一样。

  (卍续一六?圆觉直解卷上?九八下?一)看憨山大师的。「此示假观之成 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 此身四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 灭。此心亦假也。」前面那个文是教你顿离,这个教你一层一层地剥,剥芭 蕉树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渐修。所以先教你观此身四大是假,四大是假和 合,因为四大本空嘛!所以说四大和合是假和合。所以龙树菩萨讲,生是空 生,灭是空灭,亦没有灭,亦没有生。

  「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俱空,声闻乘人不知道第 八阿赖耶,只知道六识心,阿罗汉只会到六识心灭,所以入灭尽定。灭尽定 灭什么?灭想、灭受,在六识心里面,不在第八阿赖耶。「根尘既消。则缘 心亦灭。此心亦假也。」所以六尘缘影心也是假的。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 幻不灭。」幻身灭故以下示假入空,假是缘起啊!天台宗就讲空假中,假是 缘起,缘起法一切皆空,所以从假入空。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根尘识三,缘于六根六尘生于 六识。阿含经说,三事和合触嘛!这称为触,而有十二因缘。「俱已消灭。 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所观的六尘没有了,能观的六根也没有了。「 故云幻灭亦灭」,这是解释这段文是幻灭亦灭。

  「以前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知虚空是观空花,空中有花 没有花啊?没有花,你能观那个观照心那有呢?亦不立。这时你知道缘起是 假现的,能照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

  「此则能所两忘」,这个「忘」应该读「ㄨㄤˊ」。两个都没有,能观之心 跟所观之尘都没有。「对待斯绝」,根尘对待没有了,根尘对待没有,没有 六识心。「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真心就是觉 性不动了。清净真心就是毕竟空寂,毕竟空寂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吧?约 华严讲叫法界不灭,约法华讲实相不灭。

  「清净乃空之异名」,清净是毕竟空的异名。「故云空观」,这个空观不能 作天台空假中的空来会,这是真空义。天台的空假中的那个空是三观,对假 言空。这空观天台在那里说?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是那 个空。一即一切,实相诸法,就是那个道理。

  对照个人你所理会的,和人家的相同不相同。总而言之说起来,对尘才有六 识心,尘是假的,缘起的,是空的,没有的。尘空了,根无所对,根也空, 识心也空,到最后毕竟空寂不灭。那个空,就是天台所说的,一空一切空。 既然一空一切空,空就是缘起,是不是?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我们今 天修学到此地!

  永嘉大师说,迷时分明有六道,是不是假啊!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空就是 此地讲的空。心一迷都有,心一觉都空,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性?谁知道?(答:无性。)什么是无性?(答:缘起。)那叫法 性,这个法性叫真如,真如随缘,就是缘起万法;万法无性,就是性空啊! 就是真如。这个法性叫真如,于诸法叫法性,于众生叫佛性,于果位叫佛, 于波罗蜜叫菩萨。

  ■第十四次修学

  师父:「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心因尘有,实在说起来,能了达 于这个道理以后,叫境智一对。心就是智,六尘就是境,智因境而有,境因 智而立名。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 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 故非幻不灭。」我们上次修学到此地。

  上面是法说,这以下是譬喻说,为什么呢?佛经有很多这个说法,因为当时 在西域国家,一般人说话都喜欢用譬喻说,和我们国家的风俗不同,所以它 法说完了以后,就用譬喻说。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这个譬喻没有修学的必要,你要讲也可以,它重在消文,你不讲也可以。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 色。」

  「映于五色」,就是照于五色。「随方各现」,摩尼宝珠我们没见到过,我 们看过三棱镜,三棱镜在太阳光下有七种颜色照出来。「诸愚痴者见彼摩尼 实有五色」,摩尼就翻译为珠,摩尼宝珠实在说是梵文和华语并用。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 。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 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这段文很长,不过它里面有很多的譬喻,你把譬喻的 意思说出来就行了。

  前面是说明一切都是圆觉妙心所现,我提醒大家,你或许不知道为什么是圆 觉妙心所现。圆觉妙心又有个名字叫圆成实性,又有个名字叫无性,又有个 名字叫空,又有个名字叫无所有、不可得。你想一想,什么道理?一切缘起 从空现,是不是?那就会入圆觉妙心所现了。现是假的,有一般人执着实在 有,是什么法了?(答:遍计执。)欸!这就是遍计执的来处了。要是不执 着实在有,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对不对?大家看这段文,深深会入,说出道 理来。

  「身心幻垢」,为什么身心幻垢?大家想一想,这和缘起有什么关系?和依 他起有什么关系?了解以后,你知道缘起如幻垢,依他起皆如幻垢。「对离 幻垢说名菩萨」,怎么对离?它有对没有对?心对不对境?境对不对心?

  因为这段文很长,所以我提示几个要点,如果讲多了的话,就障你们。仔细 看,谁发表意见?

  以后看经、听经都用谛理会,那叫执柯伐柯,去则不远。你虽然猜,差不多 !你要是熟练以后,深深入你的性以后,看到一本经知道它所说的在什么阶 段,拿华严讲,它是属于小乘教,或是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你可 知道。约天台讲,它在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你也可以知道。甚而言之 ,这本经是不是伪造的,你也可以知道。

  修学佛道,你如此修的话,慢慢你可以看到生死边缘。不过当你看到生死边 缘的时候,不了生死,要假修行才能达到。如果你还糊里胡涂,生死边缘看 不到,唉!那实可怜愍。

  悦师:这是接上面的文来的,上文讲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 不灭」,下面以譬喻来说。「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明现就是指非幻,「譬 如磨镜垢尽」是缘起边,「明现」是性空边。乍看之下,我们会感觉到它有 渐修的次第,好比慧甫师上次讲的「时时勤拂拭」的阶段。其实我们详细看 ,如果这个镜子本来没有明的话,再怎么勤拂拭,那个明也不会现。这个明 是我们本具的,有一句话「妄本空真本具」,只是我们被妄想、尘垢覆蔽而 已。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前面那句垢尽是指身心幻垢。「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其实每一句话都是二谛并举的,「身心皆为幻垢」这是缘起,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回到性空边了。「身心皆为幻垢」,缘起幻化的,如 果我们知道身心幻化,不执着它实在有的话,就是垢相永灭,这样才能十方 清净,缘起无性就能遍十方嘛!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这摩尼宝珠就是譬喻,也就是前面讲的「 明现」,也就是本心的圆觉净性。我们把它套三性的圆成实性,譬如圆成实 能随缘起万法,就是依他起,随方各现,是幻有的。这「摩尼宝珠映于五色 」,映于五色是缘起边说的,约三性讲是依他起,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缘起 。我们知道缘起都是如幻的,不要落于遍计执。下面讲「诸愚痴者见彼摩尼 实有五色」,就是讲他落于定性有的缘起,落入遍计执,认为实在有五蕴身 心,五色就是比喻五蕴身心,他不知道五蕴身心本来是如幻的。

  再下一句也是和这一句一样的。「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圆觉净性」就是摩尼宝珠,也就是我们讲的圆成实性。「现于身心随类各 应」,也就是跟前面那句「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一样。这圆觉净性能随缘起 ,也就是缘起,缘起并不一定是染或净,它只是一种缘起而已,「随类各应 」而已,比方众生随应六道。「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这句 和前面「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一样,所以说「亦复如是」。所以那 个五色就是讲我们的五蕴身心。其实圆觉净性它本来在随类各应的六道,它 不增不减,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由此不能远于幻化」,因此我们在 这生死当中,不能了知万法都是如幻的。「是故我说身心幻垢」,所以佛才 慈悲说身心是如幻的。

  下面就是重点了,「对离幻垢」,会到一切法都是如幻的,假名称他为菩萨 。「垢尽对除」,垢尽了就是幻灭,前面不是有讲「幻灭亦灭」,这就是讲 垢尽对除,幻灭亦灭,这时候就是垢尽明现。「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这时 候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妄本空真本具,也没有实在的身心,也不可说 身心的名相。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若能证得如幻三昧,就不会执着虚妄的影像,才能得到无方清净。

  师父:不错!慧悦会得不错,大家各自努力。你修学过以后我才和你讲,如果在你 修学前和你讲,障你!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依他起灭尽,圆成实不灭,知道了吧!下面都是讲 这个道理。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那有对垢?无对无立啊!不错,今天慧 悦算是不错。所以按谛理去会,去则不远,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按照原则去 讲,就不远。谁还讲?

  大家已经修学过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上面那个文,说依他起灭了以后,依 他起无性,那有灭呢?就是圆成实,所以说「非幻不灭」。圆成实大家再会 ,圆成实无性随缘是依他起啊!是不是?圆成实是佛啊!十方无量无边世界 皆是佛所现。所以经上说,皆是佛智慧所现。如果佛智慧不现的话,就变成 遍计执所现了。谁再讲?

  珍重!珍重!久了以后你可以看到生死边缘。你看见了,固然是你还不了生 死,好比井里有水,你看见水,还不解渴,那个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你看见 了。谁讲?

  如果你混到老死还看不到生死边缘,不知道怎么出离,唉!你想一想,你可 怜不可怜?如果没有机缘给大家,难怪!有机缘给你,你为什么还不精进? 谁讲?

  闻师:「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因为身心皆是缘生,也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 ,当是无性,如果这样了解,不执着身心实有。「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 如是身心。」这种执着心、遍计所执心,就是幻垢。如果从缘起,会入圆成 实性,叫垢相永灭。所谓的「十方清净」是彼从依他起离遍计执,会入圆成 无性这个道理。

  下面举譬喻。「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也是无性法,或者说毕竟空 寂的法,能「随方各现」。这无性法遍一切处,任拈一法无非圆成实性,缘 起的。既然缘起,相是如幻的,森罗万象皆是如幻常自空寂。随方各现遍一 切处,遍一切时,换句话讲,横遍竖穷,就是随方各现。可是我们众生愚痴 ,不明白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见彼摩尼」,一切法都是圆成实性的,本 来法法具足无性,任拈一法都是无性法的表现,所以任拈一法都是净圆觉, 也叫摩尼,事实上我们这身心就是摩尼。可是众生落入相分,或者遍计所执 ,「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执着五蕴身心,执着一切法,执着诸法为实有, 不会诸法空相。

  下面用法说。「善男子。圆觉净性」,就是法身,因为法身遍一切处。「现 于身心」,因为随缘才能现一切法,随类各应,遍一切法界。可是「彼愚痴 者」,遍计所执的人,取相的人,不会法性的人,他却说净圆觉实有身心之 相,这是颠倒无明,一念无明落入生死,也是这种道理。

  下面讲过错。「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执着幻化,常计幻化,不懂幻化的缘 故,起惑造业受苦。是故佛才开导我们,一切法是如幻的,如果你执着身心 为实有,一切法是实有的话,这种身心是幻垢。事实上知道如幻无性,就会 归圆成实性,也就是摩尼自性。 「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就是修这种如幻三昧的菩萨,前面讲「譬如磨镜垢尽 明现」,就是讲修如幻三昧功成的时候。我们本来就是佛,因为不了第一义 谛的缘故,所以无量劫来才沦落生死。虽然轮转六道,可是法身常在,虽然 常在,不假用功,不能显现,所以「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是反扣上文。如果 你依照佛的开导,这样修如幻三昧叫菩萨。

  「垢尽对除」,所谓垢是虚妄的,虚妄的可不可离?像师父开示的,我们听 了都很法喜。这垢就是假,假可不可离?如果假可离,这个假就不是假,又 是落入一个实有这个假法,这也是落入遍计所执。垢是我们不明白、迷惑才 叫垢,如果翻然觉悟,知道一切圆成实的法,即是无性,即是依他,依他本 是无性,这样将我们的幻垢慢慢地遣尽,这样我们所对身心的垢除了,即无 对垢。这时候也没有菩萨修如幻三昧,以此无修,即无成就。因为我们本来 就是圆成实,本来我们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身。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我们迷惑的众生,迷缘起的众生,「证得诸幻」, 原来这是无性的。「灭影像故」,就是实相,在实相中无有可灭的法与能灭 的人。「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无方清净就是遍虚空尽法界。

  师父:你们总算都有点进步了。讲吧!

  修师:慧悦师和慧闻师都讲得很好,我也猜猜看。「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慧悦师 刚才有讲到真本来就具有的,我们知道无明不是从外而来,是依真而有的, 所以体性空。「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幻垢都是无明所起的,「垢相永灭十 方清净」,假如无明尽的话,十方清净,无明尽法身就显现。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愚痴人认为摩尼宝珠实有五色, 这「色」我是把它看成五道众生,我们的佛性随五道轮转随方各现,愚痴众 生执着五道实实在在的有。「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我们的佛性随 着身心,随类各应。假如在毕竟空中造地狱的因,就现地狱报身,假如造人 的因,就现人的报身。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所以愚痴的凡夫执着实实在在的五 阴身心,我们的佛性随着五道而轮转,认为它实实在在的,不知道它是无明 所起的。「由此不能远于幻化」,因为你执着五阴身心,被它所系缚,轮转 六道。「是故我说身心幻垢」,所以佛说身心通体都是无明。「对离幻垢说 名菩萨」,能对治远离无明身心说他是菩萨,也就是能破无明,菩萨破无明 ,所以我们说他是菩萨。「垢尽对除」,等到你无明尽的时候,无明尽也是 方便说,因为在愚痴凡夫边讲才有的,如果在佛的地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对治之法也没有了,所以说「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既然没有对治的这些 法,就无法也无人了。

  师父:大家都有联想,久了以后你就开慧了。讲吧!

  修师:「此菩萨及末世众生」,假如证得一切法都是幻化,都是无明所起,不落遍 计执,灭一切妄想,「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圆成实性显现,无方清净,因 为我们的佛性是遍一切处的。

  师父:大家知道,三学里有戒定慧,我今天告诉大家。如果仅仅持戒,不堕三涂, 可保住人天之身,人身是人道,天身是欲界天,最高生欲界天。如果持戒而 生定,可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出三界。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戒叫 定共戒。如果再开慧,首先看到生死边缘,然后假修行的功德,出离三界。 开慧以后,慧可出三界,了生死。仅仅靠戒,避免三涂;仅仅有定,不出三 界,可生色界天、无色界天,戒定慧具足,出三界。如果戒定慧具足出三界 ,发大慈悲心称为菩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圆满叫佛。所以现在大家持 戒都很精严,你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发慧以后起 大慈悲心,那叫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今天要了解,仅仅靠持戒,不出三界,色界天生不到,要有定才能生色 界天。仅仅有定,不出三界,仅仅生色界、无色界。有戒、有定、有慧,出 三界。出三界是要发大慈悲心,称为菩萨,可以得佛果,那才叫发无上菩提 心。 所以大家知道这个程序,一步一步地前进,如果没有佛传下来念佛法 门、净土法门,我们怎么得救呢?大家只要持戒、念佛,皆得往生。其它法 门当然很好,就算你得定,你得欲界定,还不能生色界。就是生色界,还是 凡夫定,还在生死当中。所以古德讲,纵饶生到非想非非想,不如西方一去 来啊!谁还讲?

  明师:「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就好比镜子本来清净,只是被灰尘染污,所以必须 把它擦干净,清净才显,这是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 到修行的渐次。可是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那有灰尘让你染在镜子上面?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因为我们众生都执着一 切缘起法是实在的,落入遍计执。遍计执让我们流落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知 道一切法是依他如幻,当下遍计执就消失了,垢相就是指遍计执。垢相永灭 ,当下契入圆成实。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好比清净的摩尼宝珠, 就是指我们的圆成实性,因为圆成实无性,所以能随缘起现万法。可是「诸 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如幻的缘起法,执着它实在的,就落入遍计执 。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可是我 们还是随着我们的妄想心、遍计执性轮回六道。当我们轮回六道的时候,这 个圆觉净性还是不丧失的,纵使成佛,也不增加的。可是「彼愚痴者。说净 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很多愚痴众生不知道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执着 五阴身心实在有,好比愚痴人看到摩尼宝珠实有五色一样。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因为他不能远离幻化的执者, 所以佛才说身心幻垢应该远离。因为对离幻垢的,说是菩萨,可是「垢尽对 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你说离幻垢是假方便说,其实没有幻垢可离。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如果证到一切法是依他无性,遍计执就灭了,这时你当下就得圆成实性,恢 复你本来的圆觉净心。

  师父:慧明以后从持戒念佛下根基,你看我们盖房子了没有?打根基最费功夫了。 如果根基打不稳就糟糕了,将来盖起来的房子不牢固。

  生师:「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这是譬喻我们的心好象镜子一样,物来相现,物去不留。物来相现是依他起 ,物去不留就是圆成实。众生有个情形:物来相就现,物去相就留,所以是 遍计执。由于众生遍计执,所以要念佛,念佛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当下就是 圆成实,当下就离遍计执。

  师父:不错!惠生他会到念佛是依他起。不错,念佛是依他起,知道是依他起,就 是圆成实。和大家讲了,阿弥陀佛是你圆成实性啊!不过这个有大方便,佛 设的大方便,你一心执着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得蒙佛接引往生,什 么原因呢?他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嘛!他可以接引我,其它法门没有 。不过接引你去,你智慧未开,也在下品生里面。如果你智慧开了,可以到 上品生。持戒念佛,最低限度下品生,具有定力可得中品生,如果戒定慧具 足,那一定上品生,其它法门没有。现在时间差不多了,查注疏。

  念佛最要紧,你不开慧,不得定,不要紧!可得往生,蒙佛力往生。就算下 品生,总比在娑婆世界好上千万亿不可思议倍。

  我告诉你们,你们有很多人盲修瞎练,把念佛舍弃,打坐。不要说你不得定 ,你不得定还在三涂六道之内嘛!得定以后,最多了不起你生初禅天,那要 初禅定啊!你能得初禅定吗?你得欲界定,还生不到初禅去。还有人求神见 鬼,那好!再不出欲界,五趣杂居。你怎么了生死呢?唯有持戒、念佛。持 戒念佛,生到西方,比阿罗汉都还要高。查到注疏,上来写!

  我们投生人道,多少有一点点戒功德,不过那是过去世受过戒。你可能没有 杀生,没有偷盗,没有犯邪淫,没有犯重戒,都有一点戒功德。生天,生欲 界天,可能有一点点小小善了,还没有定。还是有一点点小小戒功德,知道 也好,不知道也好,一念善就可以生人、生欲界天,如果没有一点定力,生 不到色界去。

  我们是教门之下,我教导大家,你凭真功夫,硬本领。你说的那个没有用, 真有其功德才行,它讲见地功勋了。所以横想竖想,末法时期唯有念佛法门 ,要是没这个法门,我们怎么得度?找到的,上来写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下?一六)「夫镜性本明。非从外得 。尘覆则隐。磨之则显。」这是从譬喻说,大家也都了解这个道理,这个镜 子光明本具,不是你擦镜子把它擦光明的,它本来就光明,灰擦掉了就明现 了。「隐显虽殊明性不异」,他这光明性没有差异,灰一遮它不显,灰擦去 ,它就露出来。

  「是以。修观如磨智镜。身心顿忘则种智圆矣。……」身心顿忘是什么原因 呢?身心皆如幻垢,对不对?大家不要执着现在身心,你身心是依他起的嘛 !依他起有没有自性啊?若有人会到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它本具 光明嘛!你要是执着依他起实在有,那就是遍计执。

  「摩尼体性本无五色」,好比三棱镜没有七种颜色,太阳一照才幻现出来。 「莹净绝瑕都无色相」,没有色相。「由性净故。一切色相对则现中。」大 家看这个意思看懂了没有?一切色相有没有?还是幻现嘛!一切色相没有, 对不对?依他起幻现,幻现有对没对?

  「青黄赤等五色。……」,这个颜色都是幻现的,如果有对才有实在,有实 在,怎么灭它?不会圆成实性嘛!「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等。…… 」这落入遍计执了,对不对?

  「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众生。」众生是因缘生,大家千万不要 执着一定人是众生,畜生是众生。不是,因缘生法皆是众生,众因缘生法简 单说叫众生。「故佛说云幻垢众生」,因缘生法皆是空,因缘所生法,我说 就是空,所以它皆是幻垢,如幻而现的。

  「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何立。……」他对离 ,称为菩萨。垢是不是幻化的?幻化的有真实没有?没有真实,你离什么? 所以你离垢之心就是垢。这在菩萨位,是不究竟的。所以说,依教离垢,「 所离之垢既无」,所离之垢没有。「对离之智何立」,也没有,能离之智、 之人也没有。大家看,所离之垢是境,是不是?能离之智是什么?智,这才 引发境智一对。

  「顿了实法假名性相等执。当体如幻。故云证得。」知道一切缘生法皆如幻 ,当体证得,没有别得。好比擦镜子光明一样,没有别得,你知道如幻,幻 灭即是觉。这段文差不多是重复上面的话,从譬喻说,你把譬喻会到法就对 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八下?一五)「此从空假以入中道也」, 这个人有天台思想了。「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就是圆觉,就是圆成实 性。「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譬如清净摩尼以下,「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圆照清 净觉相,大家修学到现在,确定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了吧?圆成实性、毕竟空 、法界、实相,还有很多名字,中道、第一义、了义……,它有很多名字。 清净摩尼宝珠表示圆成实性之体。

  「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以因缘故幻现五种色。五阴 身心都是幻现的,不是实在的。我现在问大家,你怎么知道你的五阴身心不 是实在的?很简单,要是实在的话,你不应该死。「旧注云喻五道。此指太 宽。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的」是的确,确实,确实指五阴。 「而随类之言」,随类而现之也,我们五阴身心随类而现的,幻现的。「身 心自相」,自相是什么?自相叫实相,身心都是实相,实相无相,无相随缘 起万法,万法无性是实相,哈!法就是这个道理。

  「意该五道。……」,这个该有包括的意思。包括、包含叫该,这个意思包 含了五道,五阴也包含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 、畜生。为什么讲五道呢?天里面有阿修罗,人里面有阿修罗,地狱、饿鬼 、畜生皆有阿修罗,所以他不说,只讲五道。

  「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慧修讲的无明,我们通体 是无明,五阴身心通体是无明。「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现五色。」五 阴身心都从我们的圆觉妙心所现,这个道理有谁知道,为什么五阴身心从圆 觉妙心所现?我告诉大家,依他起就从圆成实现,是不是?大家懂这个道理 了吧?圆成实是我们的圆觉妙心,从圆成实无性随缘才起依他起,都是圆觉 妙心所现。要知道,缘起是性空所现的,「如摩尼随现五色」。

  「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这落入什么了?遍计执。他不了,了 的话,他当体是圆成实,不必另找。依他起就是圆成实,不了了,执着实在 有,反而成为遍计执了。

  「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蔽真体。」五阴有没有 啊?五阴皆空,是不是?对于五阴而说我,五阴都没有,那有我呢?所以一 切法无我,众生由于执着我,随五阴转了,五阴落入畜生道,畜生是我;五 阴落入人道,人是我;五阴落入地狱道,地狱是我,由执我而成的。「故为 幻垢」,身心、五阴皆是幻垢。

  「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这个菩萨照见五阴 皆空,还有对待,这个法无对无待。怎么无对无待?依他起无性本身就是圆 成实,不是依他起对待圆成实,没对待。「犹是无明故」,有对待,还是无 明,所以叫他菩萨。「真体未显」,有无明的话,真正体还没有显。真正体 ,有人说相对的、相待的,他根本胡涂。有人又说绝对的、绝待的,他也是 不明白,这个法里面没有相待,没有绝待。

  「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耳。」就显圆成实性来了,真心是 什么?就是圆成实性,就是毕竟空,就是圆觉妙心。说了半天,还是和那个 镜子譬喻一样,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