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继续讲《圆觉经》十二位菩萨中的弥勒菩萨,我们已经讲过了前面四位菩萨: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菩萨,第三普眼菩萨,第四金刚藏菩萨。这四位是一组,所问的是无上大法,可以说是顿悟法门。下面从弥勒菩萨起,代表渐修,这中间仍是四位一组,代表了三乘道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
一般人喜欢大乘,对于文殊菩萨到金刚藏菩萨这一段非常乐于接受,引用的经句也很多。对于渐修法门,很少有人去注意,视之为小乘而忽略掉了,这点请特别留心。
关于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称之为“一生补处”菩萨。由凡夫修行到成佛,一般而言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中间有五十几个程序,各家说法不同。其中末后阶段的菩萨分为十地,十地之上是等、妙二觉菩萨,等觉是菩萨的极果,如文殊、普贤是,到了等觉得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无明,才完全成佛,名妙觉,成为一代教主。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为菩萨最后身,他与释迦牟尼佛本是同学,将后补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以后也要像释迦佛一样,在人间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证果、度生、故名一生补处。
那么,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娑婆世界来成佛呢?要等多久呢?一千年?二千年?不是这样计算,还早呢!依佛法的传播,分三个时期,佛住世亲自教化的时期叫正法时期;佛涅槃后,佛像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叫末法时期,人类的浩劫便接二接三而来。人类的浩劫有好几种,刀兵劫,就是战争,人类相互残杀,同归于尽;疾疫劫,就是疾病,各种怪病流行,医药束手无策;饥馑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生产出现危机,大家饿肚子,这是小三灾。另外还有风水火等大三灾,能够毁灭整个宇宙,更是可怕。
到了末劫,人类的知识非常进步,头脑很聪明,脑部充分发育,而四肢退化。目前虽然不到末法时代,但是,我们看到现代的小孩比以前聪明得多,同时人也懒了,四肢越来越不发达,因为生活依赖机器的比重愈大。同时,真正末法来临,人的寿命也会缩短,那时人心将变得很坏,相互残杀,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作为人种。然后,人类的历史文化再重新建立,每经过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如此渐渐增长,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便是弥勒菩萨下生人间之时。此在《弥勒菩萨下生经》有清楚的记载。
弥勒菩萨现在在哪里呢?在欲界天中的兜率天里。佛教把宇宙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呢?欲有五欲,五欲又分大五欲及小五欲。色、声、香、味、触是大五欲,例如人喜欢看美丽的东西,喜欢听悦耳的音乐,喜欢闻香的味道,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触)。小五欲呢?男女之间的笑、视、交、抱、触。欲界中的众生都因两性的关系而有生命,在太阳系统以内,包括人、畜生、饿鬼、地狱都属于欲界;在太阳系统之上,还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分东、西、南、北天王。寺庙里所供的韦驮护法神,他就是南天王天的天将,他发愿要为娑婆世界的修行人护法,我们称之为韦驮菩萨。现在我们这位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在兜率天中当天主,天女宫妃数不胜数,一片富贵享乐的殊胜景象。但是,在兜率天中心有个弥勒内院,他在这里面讲经说法。弥勒外在的表现是在享受,但是,内心则是菩萨境界,一切无著,彻底清净。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约八百年,有位无著菩萨,写了一部“瑜伽师地论”,这是研究佛学唯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无著菩萨他是利用晚上时间入定,将自己的意生身升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下课后出定,天也亮了,将所听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这一百卷的巨著。
无著菩萨还有个故事,他的弟弟天亲原来弘扬小乘佛教,反对大乘,到了晚年悟道,知晓毁谤大乘乃无上罪过,想自杀了断,无著斥责他自杀岂能忏悔罪业?只徒增加罪障,因而讲一句名言:“譬如行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可以毁谤大乘,同样也可以弘扬大乘。所以,后来天亲菩萨留下了很多大乘佛法的著作。
有关弥勒菩萨的故事很多,我们现在所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塑像,都称作弥勒菩萨,其实另有典故。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他因为经常背个布袋到处走,所以又称布袋和尚。如果有人问他:师父,什么是佛法?他就将布袋一放,站着笑笑,也不说话,你懂的话就悟道了;不懂,他将布袋一背就走了。他究竟是哪里人?姓什么?何时出家?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形迹卑陋,时现神异,等到他死后,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语,境界很高,许多人都很喜欢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讲到弥勒菩萨,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国的特殊社会这一部分。所谓特殊部分就是帮会组织,中国的帮会组织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开始,到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到现在都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里,不仅是中国,外国也一样有,像美国的黑手党都是民间的帮会。
中国的帮会到了唐代,有的吸收佛教思想,一逢乱世,便出现各种秘密组织,尤其到了元朝,为了要推翻元朝的政权,知识分子便与帮会合流。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一个党派的形成,必须以某个主义思想作号召,古代没有这一套,于是,向佛教中寻取,说三劫的末劫到了,天下要大乱了,弥勒菩萨要下生度世了,大家赶快来皈依。
朱元璋当年也参加过这些秘密组织,那时民生凋敝,穷得没有饭吃,只好去当和尚,不过化缘也化不到,饿得要死,后来跑去当兵,最后当了皇帝。他说当初哪里想到当皇帝,只是为了吃饭才出来干的,东闯西闯,不小心闯到这个位子上来,这是朱元璋讲的真话,人生的际遇真是不可知。他当年参加的秘密组织叫光明道,所以后来订立的国号叫“明”。元明有白莲教,到清朝,又产生洪门、清帮、天地会、红灯照、义和团等等几十种组织,这些帮会有一共同特性,多少都借用了佛教的三期末劫弥勒下生这段典故。
后来的某些教派,在历史上也都是与这些组织多少有点关联,特别标榜儒、释、道三教一家。这是中国民间非常特殊的宗教社会团体,其中起源因素相当复杂。
最近有一个中国人还在美国纽约开创“红十字会”,标榜五教同源,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酥、穆罕默德都请上座,排排坐,泡好茶,吃果果,这是中国大同思想的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由民间宗教信仰做了某种形式的表现。
这些宗教的教义如何呢?有如拼盘一般,东抓一点,西揍一点。至于修持的方法,也是一样,道家的也有,密宗的也有,都不全。
譬如以前北方的“理门”,现在政府(指台湾)也承认了,叫作“理教”。这个教门源于黄河以北,祖师爷叫“羊祖”,这是隐语,实际上是杨泽,山东人,明末进士,为了反清救世,走入地下,以前理门在北方很流行,不抽烟,不喝酒,也吃素,也是三教一家。他们也有个秘密咒,叫作“五字真言”,灵验无比,但不能随便公开,传的时候不能有第三者在场,称为“六耳不同传”。这个咒子学到以后,平常不能念出声音来,要在肚子里念;那么,何时才可念出声音来呢?要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而且要大声念,哪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现在我们回到本经,由弥勒菩萨提出修学佛法的若干问题。
这一段是佛教的仪式,每一位菩萨都一样,在此不赘。
弥勒菩萨请求释迦牟尼佛,要为诸菩萨开示修行的秘密要点,使大家明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在哪里,人自己做不了主,永远在生死之间轮转。出生之后,慢慢长大,然后衰老,最后死亡。死了以后,又再投胎,为什么会如此轮转不停?此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分别邪正,每一种宗教都说自己好。基督教说到上帝的天堂来,可以得到永生,佛教也说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来最舒服,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究竟哪个是正确可靠的呢?请您为我们讲清楚。这样可以使末世一切众生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无所畏惧,不再感到害怕。
人的生死确是个大问题,所以庄子说:“生死大矣哉”。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而佛法的最高目的,在证得大涅槃,涅槃是个代号,指成佛的果位,圆明清净,也叫圆寂,圆满寂静,又叫寂灭,但不是灭亡,它是不生不死,它的境界是“常乐我净”,很难翻译,只好保留不翻,叫作“涅槃”,这是佛的正道。弥勒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对真正的佛法有所认识,生出绝对肯定的信心,然后,个个修行成道,再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之中,“起循环见”,循环见就是颠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没有跳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接下来,弥勒菩萨对于刚才所提的问题,再问得更详细一点,将重点点出。
他说一切学大乘道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要想达到成佛的境界,什么是成佛的境界呢?刚才讲的是总称“涅槃”,现在他又把现状描述了一下,叫“如来大寂灭海”,非常伟大、清净、光明、快乐、自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不在迷蒙的生死轮回中转,那么,要如何切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轮回的圈子呢?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我们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转,转来转去跳不出来,“西游记”上形容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种轮回有几种性质呢?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要想修成佛道,大彻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其中有那些层次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尘劳是佛学上的名词,我们生活的世界叫尘劳,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劳劳碌碌过一生叫尘劳。尘劳这两个字,在文学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烦恼两个字,成为尘劳烦恼,则更美,诗词歌赋中经常用到这几个字。假如我们爬到观音山上看台北,上面笼罩着一层尘埃,灰蒙蒙的一片,那不是红尘滚滚,而是黑尘滚滚。红尘滚滚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陆的黄河以北,开车经过,扬起灰尘,经太阳光一照,那种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为什么叫“回入尘劳”呢?诸佛菩萨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后,为了悲悯众生,再回到苦海中渡众生。当然,我们不知道哪位是菩萨再来,他也不告诉你。假如某某人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国有句老话:“半瓶水响叮当”,满瓶水不会响,对不对?“学问深时意气平”。真菩萨来,他不会让你知道,都是等过后才露出一点痕迹讯息,而他已经不在了,有的甚至连走了都不告诉你。
诸佛菩萨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再来,在诸世间中教化众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为在佛教中才有菩萨。依我看社会上许多大小不同的菩萨,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绝口不谈佛教,尤其是在乱七八糟的下等社会中,再来菩萨才多呢!“回入尘劳”就有这么大这么深的意义,难啊!一般人发了财,就不肯到穷人家里去了,嫌他穷,嫌他脏,嫌他低俗,对不对?菩萨们重回人间,等于一个人发了财,还与以前的伙伴一齐讨饭过日子,这样,才能教化众生。菩萨不只是再回到人间,甚至还变牛变马变其他各种的动物,所以,我们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时候吃到菩萨的肉呢?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教育众生的方法有多少种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这些问题,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头脑清晰,智慧明朗,心里清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圆满觉悟如来无上的正知正见,看清楚哪一条是正路。
弥勒菩萨把上面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跪下来磕头,五体投地三次,虔诚请法。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为了诸位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这些佛法中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的问题,让诸位菩萨智慧清明洁净,以及使一切的末世众生能够永远断除轮回的根本,悟到如来道体、般若实相,也就是与诸佛之法身相应,切断生死之流,得无生法忍。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
弥勒菩萨听到佛要解答问题,非常高兴,在座大众也都静默聆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上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种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明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以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少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十几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的“无故寻愁觅恨”,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种”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十几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犹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过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及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的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难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的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把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尸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上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到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淫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己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不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的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的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的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大,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你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人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子?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是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的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爱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出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得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祸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赞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