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接下来继续讲《圆觉经》十二位菩萨中的弥勒菩萨,我们已经讲过了前面四位菩萨: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菩萨,第三普眼菩萨,第四金刚藏菩萨。这四位是一组,所问的是无上大法,可以说是顿悟法门。下面从弥勒菩萨起,代表渐修,这中间仍是四位一组,代表了三乘道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

  一般人喜欢大乘,对于文殊菩萨到金刚藏菩萨这一段非常乐于接受,引用的经句也很多。对于渐修法门,很少有人去注意,视之为小乘而忽略掉了,这点请特别留心。

  关于弥勒菩萨,在佛教中称之为“一生补处”菩萨。由凡夫修行到成佛,一般而言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中间有五十几个程序,各家说法不同。其中末后阶段的菩萨分为十地,十地之上是等、妙二觉菩萨,等觉是菩萨的极果,如文殊、普贤是,到了等觉得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无明,才完全成佛,名妙觉,成为一代教主。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为菩萨最后身,他与释迦牟尼佛本是同学,将后补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以后也要像释迦佛一样,在人间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证果、度生、故名一生补处。

  那么,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娑婆世界来成佛呢?要等多久呢?一千年?二千年?不是这样计算,还早呢!依佛法的传播,分三个时期,佛住世亲自教化的时期叫正法时期;佛涅槃后,佛像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叫末法时期,人类的浩劫便接二接三而来。人类的浩劫有好几种,刀兵劫,就是战争,人类相互残杀,同归于尽;疾疫劫,就是疾病,各种怪病流行,医药束手无策;饥馑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生产出现危机,大家饿肚子,这是小三灾。另外还有风水火等大三灾,能够毁灭整个宇宙,更是可怕。

  到了末劫,人类的知识非常进步,头脑很聪明,脑部充分发育,而四肢退化。目前虽然不到末法时代,但是,我们看到现代的小孩比以前聪明得多,同时人也懒了,四肢越来越不发达,因为生活依赖机器的比重愈大。同时,真正末法来临,人的寿命也会缩短,那时人心将变得很坏,相互残杀,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作为人种。然后,人类的历史文化再重新建立,每经过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如此渐渐增长,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便是弥勒菩萨下生人间之时。此在《弥勒菩萨下生经》有清楚的记载。

  弥勒菩萨现在在哪里呢?在欲界天中的兜率天里。佛教把宇宙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呢?欲有五欲,五欲又分大五欲及小五欲。色、声、香、味、触是大五欲,例如人喜欢看美丽的东西,喜欢听悦耳的音乐,喜欢闻香的味道,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触)。小五欲呢?男女之间的笑、视、交、抱、触。欲界中的众生都因两性的关系而有生命,在太阳系统以内,包括人、畜生、饿鬼、地狱都属于欲界;在太阳系统之上,还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分东、西、南、北天王。寺庙里所供的韦驮护法神,他就是南天王天的天将,他发愿要为娑婆世界的修行人护法,我们称之为韦驮菩萨。现在我们这位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在兜率天中当天主,天女宫妃数不胜数,一片富贵享乐的殊胜景象。但是,在兜率天中心有个弥勒内院,他在这里面讲经说法。弥勒外在的表现是在享受,但是,内心则是菩萨境界,一切无著,彻底清净。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约八百年,有位无著菩萨,写了一部“瑜伽师地论”,这是研究佛学唯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无著菩萨他是利用晚上时间入定,将自己的意生身升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下课后出定,天也亮了,将所听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这一百卷的巨著。

  无著菩萨还有个故事,他的弟弟天亲原来弘扬小乘佛教,反对大乘,到了晚年悟道,知晓毁谤大乘乃无上罪过,想自杀了断,无著斥责他自杀岂能忏悔罪业?只徒增加罪障,因而讲一句名言:“譬如行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可以毁谤大乘,同样也可以弘扬大乘。所以,后来天亲菩萨留下了很多大乘佛法的著作。

  有关弥勒菩萨的故事很多,我们现在所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塑像,都称作弥勒菩萨,其实另有典故。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他因为经常背个布袋到处走,所以又称布袋和尚。如果有人问他:师父,什么是佛法?他就将布袋一放,站着笑笑,也不说话,你懂的话就悟道了;不懂,他将布袋一背就走了。他究竟是哪里人?姓什么?何时出家?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形迹卑陋,时现神异,等到他死后,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语,境界很高,许多人都很喜欢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讲到弥勒菩萨,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国的特殊社会这一部分。所谓特殊部分就是帮会组织,中国的帮会组织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开始,到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到现在都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里,不仅是中国,外国也一样有,像美国的黑手党都是民间的帮会。

  中国的帮会到了唐代,有的吸收佛教思想,一逢乱世,便出现各种秘密组织,尤其到了元朝,为了要推翻元朝的政权,知识分子便与帮会合流。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一个党派的形成,必须以某个主义思想作号召,古代没有这一套,于是,向佛教中寻取,说三劫的末劫到了,天下要大乱了,弥勒菩萨要下生度世了,大家赶快来皈依。

  朱元璋当年也参加过这些秘密组织,那时民生凋敝,穷得没有饭吃,只好去当和尚,不过化缘也化不到,饿得要死,后来跑去当兵,最后当了皇帝。他说当初哪里想到当皇帝,只是为了吃饭才出来干的,东闯西闯,不小心闯到这个位子上来,这是朱元璋讲的真话,人生的际遇真是不可知。他当年参加的秘密组织叫光明道,所以后来订立的国号叫“明”。元明有白莲教,到清朝,又产生洪门、清帮、天地会、红灯照、义和团等等几十种组织,这些帮会有一共同特性,多少都借用了佛教的三期末劫弥勒下生这段典故。

  后来的某些教派,在历史上也都是与这些组织多少有点关联,特别标榜儒、释、道三教一家。这是中国民间非常特殊的宗教社会团体,其中起源因素相当复杂。

  最近有一个中国人还在美国纽约开创“红十字会”,标榜五教同源,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酥、穆罕默德都请上座,排排坐,泡好茶,吃果果,这是中国大同思想的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由民间宗教信仰做了某种形式的表现。

  这些宗教的教义如何呢?有如拼盘一般,东抓一点,西揍一点。至于修持的方法,也是一样,道家的也有,密宗的也有,都不全。

  譬如以前北方的“理门”,现在政府(指台湾)也承认了,叫作“理教”。这个教门源于黄河以北,祖师爷叫“羊祖”,这是隐语,实际上是杨泽,山东人,明末进士,为了反清救世,走入地下,以前理门在北方很流行,不抽烟,不喝酒,也吃素,也是三教一家。他们也有个秘密咒,叫作“五字真言”,灵验无比,但不能随便公开,传的时候不能有第三者在场,称为“六耳不同传”。这个咒子学到以后,平常不能念出声音来,要在肚子里念;那么,何时才可念出声音来呢?要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而且要大声念,哪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现在我们回到本经,由弥勒菩萨提出修学佛法的若干问题。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佛教的仪式,每一位菩萨都一样,在此不赘。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菩萨请求释迦牟尼佛,要为诸菩萨开示修行的秘密要点,使大家明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在哪里,人自己做不了主,永远在生死之间轮转。出生之后,慢慢长大,然后衰老,最后死亡。死了以后,又再投胎,为什么会如此轮转不停?此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分别邪正,每一种宗教都说自己好。基督教说到上帝的天堂来,可以得到永生,佛教也说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来最舒服,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究竟哪个是正确可靠的呢?请您为我们讲清楚。这样可以使末世一切众生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无所畏惧,不再感到害怕。

  人的生死确是个大问题,所以庄子说:“生死大矣哉”。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而佛法的最高目的,在证得大涅槃,涅槃是个代号,指成佛的果位,圆明清净,也叫圆寂,圆满寂静,又叫寂灭,但不是灭亡,它是不生不死,它的境界是“常乐我净”,很难翻译,只好保留不翻,叫作“涅槃”,这是佛的正道。弥勒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对真正的佛法有所认识,生出绝对肯定的信心,然后,个个修行成道,再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之中,“起循环见”,循环见就是颠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没有跳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慈,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接下来,弥勒菩萨对于刚才所提的问题,再问得更详细一点,将重点点出。

  他说一切学大乘道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要想达到成佛的境界,什么是成佛的境界呢?刚才讲的是总称“涅槃”,现在他又把现状描述了一下,叫“如来大寂灭海”,非常伟大、清净、光明、快乐、自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不在迷蒙的生死轮回中转,那么,要如何切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轮回的圈子呢?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我们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转,转来转去跳不出来,“西游记”上形容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种轮回有几种性质呢?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要想修成佛道,大彻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其中有那些层次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尘劳是佛学上的名词,我们生活的世界叫尘劳,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劳劳碌碌过一生叫尘劳。尘劳这两个字,在文学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烦恼两个字,成为尘劳烦恼,则更美,诗词歌赋中经常用到这几个字。假如我们爬到观音山上看台北,上面笼罩着一层尘埃,灰蒙蒙的一片,那不是红尘滚滚,而是黑尘滚滚。红尘滚滚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陆的黄河以北,开车经过,扬起灰尘,经太阳光一照,那种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为什么叫“回入尘劳”呢?诸佛菩萨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后,为了悲悯众生,再回到苦海中渡众生。当然,我们不知道哪位是菩萨再来,他也不告诉你。假如某某人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国有句老话:“半瓶水响叮当”,满瓶水不会响,对不对?“学问深时意气平”。真菩萨来,他不会让你知道,都是等过后才露出一点痕迹讯息,而他已经不在了,有的甚至连走了都不告诉你。

  诸佛菩萨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再来,在诸世间中教化众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为在佛教中才有菩萨。依我看社会上许多大小不同的菩萨,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绝口不谈佛教,尤其是在乱七八糟的下等社会中,再来菩萨才多呢!“回入尘劳”就有这么大这么深的意义,难啊!一般人发了财,就不肯到穷人家里去了,嫌他穷,嫌他脏,嫌他低俗,对不对?菩萨们重回人间,等于一个人发了财,还与以前的伙伴一齐讨饭过日子,这样,才能教化众生。菩萨不只是再回到人间,甚至还变牛变马变其他各种的动物,所以,我们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时候吃到菩萨的肉呢?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教育众生的方法有多少种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这些问题,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头脑清晰,智慧明朗,心里清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圆满觉悟如来无上的正知正见,看清楚哪一条是正路。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把上面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跪下来磕头,五体投地三次,虔诚请法。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为了诸位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这些佛法中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的问题,让诸位菩萨智慧清明洁净,以及使一切的末世众生能够永远断除轮回的根本,悟到如来道体、般若实相,也就是与诸佛之法身相应,切断生死之流,得无生法忍。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弥勒菩萨听到佛要解答问题,非常高兴,在座大众也都静默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媱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上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种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明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以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少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十几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的“无故寻愁觅恨”,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种”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十几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犹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过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及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的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难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的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把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尸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上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到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淫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己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不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的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的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大,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你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人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子?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是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的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爱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出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得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祸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也,萨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赞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