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字我们不重复解释了。
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菩萨道的人说明,当听到了此圆觉清净法门,初见本性,应如何起修?
这个问题我们也要问,对不对?他说世尊刚才答复文殊菩萨,一切都是幻化,身体是幻,身体是假的,我们的思想念头也是假的,身心都是假的,既然一切如梦如幻,那还修什么呢?不修行也幻,换句话说,我杀生也是幻,我不是杀生,我杀幻呀!反正他早死晚死一样要死,我给他一刀,早点解脱嘛!既然一切是幻,为什么还要念佛、打坐、守戒呢?为什么要以幻还修于幻?这个问题的确要问。
第二个问题,一切皆是虚幻,虚幻就是空,什么都没有,都灭掉了。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无心,既然无心,何必修行?谁来修行?修个什么东西呢?另外还附带一个小题,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为什么您老人家还说修行如幻?
讲到修行亦如梦如幻,有位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大祖师---永明寿禅师,他原是将军,后来出家,大彻大悟以后,提倡净土念佛法门,禅净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他规定自己一天要念一万声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径与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大师颇多类似。像他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每天兢兢业业积极修行佛事,而却说是:“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也就是说所有修行皆是如梦如幻,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次,在密宗里有个幻网法门,此幻网法门乃普贤如来化身为金刚萨埵所传,而其原理就是此处普贤菩萨所提修行如幻的道理。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普贤菩萨所提的问题,分三种层次,我们不要被经文美丽的文字所迷惑,而忽略过去。第一,佛所说一切法如梦如幻,身心皆幻,那又何必修呢?修假法有什么意思呢?第二,既然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呢?第三,就是修行既然如幻,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修行,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也是幻化。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个生死是假的,他把生死看得很认真,所以,想到死亡感到痛苦,失去东西觉得悲哀,把假的抓住当真的在玩,这样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普贤菩萨把一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我们要搞清楚。接着,他对所提问题,在下面作了结论。
普贤菩萨发大愿,恳求佛为将来末世一切众生,有什么方法可让他们一步一步修行,而证得如梦如幻的境界。这么一来,使将来的众生不被幻化所骗,永离种种幻境。
讲完了,跪下来,五体投地,行礼如仪,恳求三次。
佛说:“好!你们能够为了一般大乘菩萨以及将来的末世众生,恳求我来讲---如何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如幻三昧法门(西藏密宗谓之幻网法门,幻网乃根据《华严经》法界重重无尽而来)。“方便渐次”,一切方法都叫方便,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换句话说,没有证道以前,无为也是方便,无一不是方便。悟了道以后,方便都没有了,那是实相般若。这种修行的方法其程序是如何?你问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发心为了将来一切众生,如何能够脱离迷幻?好,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
现在讲梦幻修法,实际上,显教就是密教,经典上的每一句话都是修法。那么,现在所讲乃融会显密教法,要靠自己的智慧去理解。若真要传幻网法门,那可严重了。你们要先登记,然后,好好拿红包,多多益善,这叫供养。拿了供养以后,要先关起门来修法,要有高一点的道场,一千杯水,一千盏灯,昼夜点着檀香,香烟弥漫,还要做一套衣服,戴上高帽子,锒(lang2)锒铛铛挂上一大堆,口里嗡隆嗡隆地念,进入梦幻三昧,一一为你们消灾免难,要修到护法神现身,然后,告诉你哪一天传法,你要在下面跪半天,传法要传半个多月,一天要四个小时,不要说我说法很累,你听法就够你受了。
假如现在要传这个法门,有个好办法,摆上许多镜子,加上科学灯光设计,一进坛场就看到千百万个自己,哪个是真的你都分不清楚,那真是如梦如幻,不用我传,普贤如来就来传你了。我讲的不是笑话,是真的唷!现代修法适当地配合科学,修持起来快得很。
现在把密法都传给你们了,这是梦幻修法,给你们露一点信息,你们不要当笑话听。你若以恭敬心听我的笑话,你就得到普贤菩萨的感应。你如果当笑话听,那就可惜了。不过,我不搞这一套,我这个人讲好听,平常解脱惯了,对于要穿上法衣,戴上帽子,道貌岸然扮起一副上师的摸样,总是能免则免。
好,现在我们来看佛所传的梦幻修法。
佛所说这一段真是大法,也是无上的密法,只要你好好依靠文殊菩萨的带领,能以智慧进入就到了。下面我们再引申说明。
善男子,等于说你们诸位仔细听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没有哪一样不是假的。现在你们所看到的我是真的吗?是假的。不相信,那么你眼睛直瞪着看我,多看一会儿,我的脸就不是这个脸了。愈注意看,你就愈可以看出假的来,一切非真。各位注视着这个佛像看,眼睛不要动,你看!佛像不像佛像了,梦幻出来了,旁边周遭一切也梦幻,眼睁开着,看而不看,如此便进入梦幻境界了,就这么简单。
平常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不是都很实在吗?不,那是众生没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骗了。现在让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东西原来是假的,种种皆幻。像眼前的茶杯、桌子这些都是假的,它的本身迟早都会毁坏,都会变去了的。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当初爸爸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一入胎就抓个假东西,生出来以后,越看自己越漂亮。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
那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幻化,那又如何修行呢?别急,佛说这个幻化的本身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此梦幻境界中即是自心自性圆觉妙心,一切幻化都是自心本体功能变化出来的。这里我再说个幻网法门,现在不用眼睛,改用耳朵。请各位把眼睛闭起来,我现在讲话的声音各位都听到了吧!这个声音是幻化的,没有了,“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你不须用心听,自然就听到了。一切如梦如幻,但是,你那能听的空性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此幻化之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要是去追他,你不是傻瓜吗?知道他是幻,来也是幻,去也是幻,《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一切都是幻起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你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幻化,能听的是幻,所听的也是幻,幻来幻去,幻化灭了,你那能听的觉心没有动过,本来如如不动,不须你去造就一个,不须你去打坐才有,本来不动,本来如是。请记住佛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此修行,就可成就了。
注意!普贤菩萨是讲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或者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享受,闭关从某一方面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住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修行好办。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这才是普贤菩萨的“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修行法门。可不是吃饭把碗筷一丢,什么事情不做,跑到这里来打坐、听经。
你说我悟了,悟个什么?假使有所悟,此悟亦是幻,譬如说你来听经,跑到九楼去,九楼的人告诉你不对,在十一楼,好了,你悟了,知道在十一楼,到了十一楼,就无所谓悟不悟了,就不管有没有搞错了。所以,悟了道,还有一个“悟”放在心里,那就“误”了。因此,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还在迷惑中,这样不对。那么,你说我的悟也没有了,这又是梦话,说有说无都不对,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幻起幻灭,本来清净,如如不动。
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众生如何修行呢?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讲到这里,我们的修行对不对呢?我们的修业都在造业,不过,造的是善业,没有错。若论悟道,那差得远。我经常说你们修行啊!这一生种一种善根,他生来世再说啰!若真正了解的话,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这些都是虚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在定,本来清净,有什么戒呢?本来不动,有什么定呢?本来如梦如幻,有什么慧呢?还说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你本来无法,一切皆空,还需要什么法?假如你还装模作样修个什么法,都在虚妄境界,自己骗自己。
你若懂得这个道理,“坚执远离心故”,一切都丢!丢!丢!都远离。你说丢了就放下,放下就是道,不对!“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你觉得放下那个空的境界也要放下。刚才你们瞪着眼睛看,那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也要丢掉,一切远离。
我们看到佛经的梦幻、空花等名词,往往当成是文学境界的比喻,没有实际予以求证。我们只觉得晚上做梦是虚妄的,没有警觉到日常生活也是梦,假如能够体验到现在目前的生活也是虚幻的,那么,学佛才有点像样,否则,把佛经的梦幻、空花当成是文学的修饰形容词,或者将佛学当作理论来研究,则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毫无用处。
换句话说,我们学佛要现实一点。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学问,假如与我们的身心性命不相关,没有利益,这个学问是不会恒久存在的。世间一切之学问及宗教,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佛法,可说是最现实,专为度脱我们的烦恼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经,只了解其中道理,口口声声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学问也很高深,而没有从自己的身心之中去求证,而没有在日常做人之间去体会,那么,学佛可以说一点也没有用。
这一节提到不只是末世众生,包括“一切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此一切菩萨乃指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萨,假如没有达到梦幻空花境界,那都不是真菩萨,都还须修梦幻观。从这段经文我们应当警惕到一切众生以及菩萨都在求幻像,也可以说没有大彻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像,在没有证得自性本来是佛以前,都落在幻像中。
即使达到梦幻虚妄境界,此梦幻虚妄境界亦当远离,全部要抛掉,连此抛掉放下之念,也要远离。若有一丝一毫放下远离之念,都成障碍,远是幻化,如果想远离尘世,求个清净之地,有此出离心也不对,你要远离到哪里去?所以也要抛掉。
这八个字是离幻境界的结论。最后达到无所离,放下放到无所放,空到无所空,再也空不掉,“即除诸幻”,而到了真实不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在《楞严经》上也有一段与此同样的道理,阿难与佛研究讨论心在哪里?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心在身内?身外?在生理神经里?在见明见暗的作用上?在思维上?心在身体中间?或说一切无着就是心?这些都被佛所否定,如此反复辩论了七次。最后,佛骂了阿难,佛在教育的时候也同样发脾气,不过,佛经里形容得漂亮,“咄哉阿难”只此四个字,实际上佛也是瞪起眼睛,拍了桌子,大骂:“阿难,你好笨!”
七处征心以后是八还辨见,再一次寻找心性在哪里?例如我们张开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有阳光,所以我们看见光明。夜里没有阳光,我们看见什么?看见黑暗。门窗因有空隙,所以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因为有墙壁的阻挡,所以看见障碍。能够观察环境,分辨各种现象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我们也可看见渺茫虚无的虚空,尘雾浓时,则见昏暗,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佛说把光明还给阳光,把黑暗还给夜色,通达还给门窗,障碍还给墙壁,观察还给意识思想,空间还给虚空,昏暗还给尘雾,清明还给晴朗。把这些都还掉了,但是,有一个还不掉的。
现在,我们做个试验,说不定各位因此悟道,我们把眼睛张开,看见光明。眼睛闭起来,看见什么?看见个看不见的,一片黑洞洞的。再张开,又看见了。再闭起来,又看不见了。见明见暗,看到光明,看到黑暗,这些是相。光明来了,黑暗跑了;黑暗来了,光明跑了,两者互相交换。我们那个能够见明见暗的,不在光明上,也不在黑暗里,明暗有代谢,那个能见之性不受影响,没有动过。注意,这个能够看见的不是指眼睛,例如我们把眼睛挖出来捐给人家,这个挖出来的眼珠本身能不能看见东西?不能。这个能见之性乃是我们的心性,这个是还不掉的,这个还不掉的是什么?就是自己,所以《楞严经》上讲:“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个还不掉的就是你的自性,明心见性就是这么容易。
我们在座的诸位,包括年纪二十几岁,以及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用了一辈子的幻想,我们都被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等所欺骗了,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其中唯有一个东西是始终没有变易或衰老的。你现在坐在这里,心中没有烦恼,没有思想,知道自己本来清净的这个东西没有动过,这是“不汝还者”,你先认得这个。如此认定之后,至于烦恼思想,你不要去除掉他,那是幻境,你不理他,他自然会澄清下去,如此清净下去,偶尔又飘来妄想,那怎么办?没关系,飞来飞去还是在那个境界里。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