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代表大智慧成就的文殊菩萨已经讲过了。悟了道以后,如何修行?代表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也讲过了。现在是第三位---普眼菩萨。

  什么叫普眼菩萨呢?千手千眼。一千只手中,每一只手心有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里又出来一只手,每一只伸出来的手中又各有一只眼,如此层层呈现,重重无尽。

  请问诸位道友,当你打坐、烧香拜佛的时候,看见这模样的菩萨,你害怕不害怕?一定吓得半死,怎么出现这样的一个怪人?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那么颠倒,真菩萨现身,你还会害怕呢?而假菩萨现身,你反而会高兴。

  眼睛无所不在叫“普眼”。手就是手段、方法。眼乃择法之眼,叫作法眼。哪一位是真有成就的明师?哪一位是真通佛法的大善知识?你有能力辨别吗?你有此择法之眼吗?普眼乃是法眼通天,手段通天。千手千眼是代表菩萨的教授法,没有一定的方法,他随便用哪个方法,都可以把你救起来,他一切都把你看清楚了,他可以以种种方便把你引渡过来。

  佛法真正的法眼在哪里?有些菩萨在双眉间嵌一双竖眼;还有十眼观音,前面三双,后面三双,两边耳朵上各一双,头顶一只看天,心中一只看地。咦?我又把密宗修天眼的法门告诉你们了。真正的法眼乃是智慧之眼,没有形相。

  现在普眼菩萨登场,他问什么问题呢?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前面两位菩萨问的是立地成佛法门,太高了,恐怕众生不懂,普眼菩萨问的是第二号问题。如何正思惟修?正思惟修一般翻译叫禅那、禅定,由中国传到日本,再从日本传到此间台湾,便叫坐禅。好了,现在我们大家要高兴了,文殊和普贤提的问题太大了,普眼菩萨所提的小一点,这正是我们要的。“云何思惟?”如何坐禅?如何念佛?如何念咒?如何观想?“云何住持?”如果修行得到一点境界,如何保持,如何使正法住持世间?佛啊!您老人家慈悲啊!众生还没有开悟,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很快就悟道呢?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各位回去之后要点一根香,拜拜这位普眼菩萨,他为我们这些笨人带路,他真慈悲啊!他说:佛啊!未来的众生智慧低,假如没有给他一个正当的修行方法并告诉他如何用心去思惟研究,只听到佛所开示的圆觉法门,不用修就可以悟道的圆觉三昧,众生愈听愈糊涂,对于圆满觉悟的境界不能悟入,希望您老人家大慈大悲,为我们以及将来的众生假说方便,这个假就是借的意思,求佛指点我们一个方法,作为修行的下手处。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眼菩萨讲完以后,跪在地上磕头,依据印度的礼仪,五体投地,如此三拜,终而复始。普眼菩萨多慈悲!为我们请问佛法,还在我们跪在地上磕头。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佛就告诉普眼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学佛开始应如何修行?如何一步一步修?修行的程序是如何?又如何用心而悟道?如何定住如来之境界?乃至借用各种方法,使一切众生容易悟道。佛答应说:你现在好好注意仔细听,我应该告诉你。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眼菩萨听到佛答应说法,心里很欢喜。在座大众也很高兴,都静静聆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佛说那些刚学佛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要想求得“如来净圆觉心”,此“如来净圆觉心”乃是真正佛的净土唯心圆满的净土,不是东方净土或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唯心净土。如何修持才能达到此唯心净土呢?应当正念,不要乱想,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要不着邪念。如何不着邪念呢?这要先了解《圆觉经》。

  《圆觉经》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于一面光明的铜镜埋在泥土里,埋久了,把铜镜的光明遮掉了。我们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烦恼妄想遮蔽,若将这些尘渣、污染除掉,就恢复了自性光明---净圆觉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们就是佛,在修行做功夫,把那些脏东西洗干净,以此正念远离诸幻,一切的知觉、思想、感觉、烦恼……等等都是梦幻空花,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所有现象、所有境界都是虚幻不实,不要受骗就是了。那么,要证得真实之境,应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必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如来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单指一个世尊。奢摩他是梵者,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门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专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须修止,才能够有所成就,即使是画符、念咒、乃至邪门外道还是一样要修止。

  止是把心专一起来,止又称专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应协调而达到专一。不谈学佛学道,世间的任何一件事,如学问、事业、技术、武术、艺术、若不专一,也不会有成就。

  但是,专一很难,譬如读书或看小说,看完一篇,却忘了前一篇,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在胡思乱想,又从头再看起,是不是这样?若真达到专一,则记忆力非常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清楚地印进脑海里,永远记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容易忘记,过去的事情记不起来,或者常常忘了东西放哪里,或是到处掉东西,这是心不能专一,散乱的缘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宁静,其实他脑子里思想没有停过,所以,奢摩他行之专一对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难。释迦牟尼佛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把心集中于一点,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会修成佛。佛说的话那么简单,可是谁都做不到,心不能专一,因此又说了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观想……等等各种功夫,其目的在于求得专一。

  中国四书中的“大学”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前我们小时候读书,老师教我们把这一段背诵下来,至于什么意思则不懂。那时候心里觉得很不服气,这是什么老师嘛!等到了中年以后,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谓“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如何明心见性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达到了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虑非指忧虑,而是思惟的意思,经过思惟才能达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明明德而明心见性。这个戒定慧的程序讲得非常清楚。

  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还有一个更妙的用处。以前在大陆上有一个教派,信徒很多,他们拿一杯水,口里咒子一念,手指一划,便可以替人治病,而且很灵。我们小时候也觉得很稀奇,怎么嘴里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办法找人去拜门。学这些要赌咒的,严禁泄漏,否则天打雷劈,五马分尸。结果,学回来了,什么咒呢?就是这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可惜我们一用就不灵了,为什么呢?不信。从这里各位就可以明白咒语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变经》有云:“一切声音皆是陀罗尼”,咒语灵不灵不在咒语,而在专一不专一。还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灵。一念,血就止住了。当年我也去学,“东方一个红孩儿,头戴红缨帽,身穿大红袍,足穿红鞋子,一来血就止。”同样到了我身上就不灵了,这样念两下就会止血?不信,所以不灵。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须得止,才能发挥心念的力量。

  佛经形容人的思想念头如同一条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条急流所淹没。学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不管河水多急多深,从中截断水流,就是说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后念不让他起来,中间就空灵了,这才叫作修止。

  中国文化里形容一个人有伟大的力量、伟大的人格,处在时代的浪潮里凝然不动,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时代如何乱,他本身始终不为所动,他的人格永远是大众的标竿,如释迦牟尼佛、孔子、耶稣,这种人格的养成靠“止”。

  我们学佛学了很多法门,为什么没有效果呢?乃至于学个招鬼的咒,都招不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没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没有做到“止”这一步,学佛都是白费功夫。所以佛告诉我们,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来奢摩他行。

  佛学称“戒”、“定”、“慧”为三无漏学,由严持戒律而得定,由定力而生发智慧。戒律是为了防范自己行为(包括心念〕的错误,由外而内,先把外在的行为防守稳固,进而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前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班上的学生里有几位天主教的修士和修女,他们上课都很规矩,修女的穿着一身净素,颇富仙味。有一次上课,我一看,平常上课的二位修女怎么不见了?是不是出会了?佛教还俗,后来上课再一看,看到她们两位不穿修女装,穿一般普通的衣服。下了课向助教打听,那二位修女并没有出会,那么,怎么穿普通的衣服?原来是那个教派改服装,教皇同意试验三年。我请助教把她们两位找来,我问她们现在服装改成这样?她们说是呀?老师觉得如何?我说好是好,不过会给你们带来困扰和麻烦,你们以前所穿的制服,等于是军队门口的卫兵,人家知道你是修女,不敢随便乱碰,现在你们穿得和普通人一样,你不侵犯别人,别人可要侵犯你,她们说目前还很好,还没有什么事,自己还觉得自己是修女。我说不行啊!等到人家追你,你说我是修女,不要追,到了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不能碰的呀!所以说那件衣服等于是戒,戒是自己筑一条防线,不能越过这条线,把自己困住,限制在一个范围,以此渐修得定。

  那么《圆觉经》在此处为什么不先坚持禁戒,再来谈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再“坚持禁戒,安处众徒,宴坐静室”,这是什么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专一得定就是戒,没有起心动念,何须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转成般若智慧,其行为自然中规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后,再谈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为,起心动念都是戒。得定之后会不会犯戒?也会唷!稍稍失念,离开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后,要坚持禁戒。

  菩萨有很多跟着他学的徒子徒孙,所以讲到这里要“安处徒众”,要带领徒众修行打坐,“宴坐静室”。身心寂静叫宴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这是大菩萨境界,身体感觉空了,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妄想,最后连空也空了,这不是止、观、定、慧所能范围。到达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不过,还有更奥秘的。须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许多鲜花下来,须菩提便问是谁散花?所为何事?空中声音回说:我是梵天,因为尊者善说般若法门,所以雨花赞叹。须菩提说:我坐此,一字未说,何有说法?梵天回说: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以不听而听。这就是无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养,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与须菩提唱双簧演了这一幕,这是宴坐的典故。

  记住学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后世持名念佛,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得止,此是净土法门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以说是最后一步。任何法门都必须先修止,才会成就。这个道理在《圆觉经》这一段用很简单几个字便交代过去。在这里,佛没有告诉我们应该修哪一个止法,其实,随便哪一个止的法门都可以,“处处洛阳皆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你“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众徒,宴坐静室”,就可以了。

  那么,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够入定,坐上几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万年也没有用。佛法还有不共法,此为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无,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积。由修止以后再修观,由观而成就慧,观是慧之因,慧是观的果。证得菩提,觉悟道体,这叫般若。佛告诉我们先要得止,然后起观,如何观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得了止之后,在止的境界里起观想。佛在这里教白骨观,所以,我一直告诉你们赶紧修白骨观啊!好好修白骨观才是正路,可是,你们始终不懂。得止以后,作白骨观,观现有的肉体是假的,由地、水、火、风四大凑合而成。哪四大呢?头发、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髓、脑、污垢,色这些属于固体的地大;口水、鼻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液、尿、屎这些属于液体的水大;体温和热量属于火大;身体的活动、呼吸则属于风大。只要把“白骨观”修好,身体内部的各种结构都清清楚楚。佛在此说“四大各离”,各有各的单元,譬如肾脏不好,割掉一个也无妨,因为四大各离。人是由骨骼、肌肉、五脏六腑等等拼凑而成,等于由各种不同的器官组合而成的机器人。“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在这个止的境界中,看着我的身体到底在哪里?哪一样是我?心脏?脑?都不是,这只是零件,暂时让我使用而已,以上所说的四大没有一样是真正的我。

  注意!我们不要忽略了第一句“恒作是念”几个字,恒作是念并不是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观念想法之后就可以了事,须有实际的功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中始终牵挂、惦记着一件事,例如自己的父母亲快要死了,可是,还必须要在外面办公、应酬,尽管在处理事情或者在讲话,而心中则惦念着家里的亲人,没有刻意去想他,念头却始终在心中挂着,这叫作“念”。念佛是要在心里念着、止住,并不是嘴巴干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着股票,那是念念在股票,不是念佛。

  恒作是念是止以后,观行的开始。观此身乃“四大和合”,而达到“四大各离”,肌肉、骨骼、心、肝、肺等等样样都观清清楚楚了,然后,接下来就是内观、反观,道家称之为“内视”。“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现在再看看我真正的身体在哪里?“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没有一样是我真正的身体,都是零件组合而成的,变成现在如此一个人相,而实际上则同幻化,幻化并非没有,现在是有,如同做梦,在梦中的种种感受不能说它没有,做梦时感觉很真实,梦醒以后才知是假。其实,我们现在也在做梦,只要内观成就了,看自己,看别人,一切都是假的。

  我当年修持这个法门的时候,很怕看见两件事,一是怕看到人家笑,一笑,露出白色牙齿,整个白色骷髅的影像就出来了,很可怕。第二我怕看人家吃饭,每个人有一个洞,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而且塞得很快,拼命的塞进去,这个动作也让我感到很害怕。所以,那段时间很怕看到人,尤其怕看见女人,因为女孩子口上擦口红,白色的牙齿加上红色的嘴唇,马上想到白骨观里白色的骨头和红色的血,那是什么滋味?各位可以想想看。白骨观观成之后,看到人都是一堆堆白骨,一堆堆血,只要你修白骨观,都会有以上的经验。

  我们的身体乃是幻躯,由地、水、火、风四种因缘假合而成,在这假合的身体上妄有六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意识思想。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地、水、火、风四大,内外凑和而成此身---这部机器。这部机器靠什么活着呢?“妄有缘气于中积聚”,靠一口气活着。释迦牟尼佛有一次问弟子们:生命短暂快速到什么程度?有位弟子答说:今晚睡前卸衣、脱鞋,放在床前,明朝能否起来再穿上则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的答案,不过都不切题,只有一位弟子答对,他说:生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呼出去,不再吸进来,就死了;生命之短暂无常就在这一来一往的呼吸之间。我们活着就靠这股气维系着。一口气不来,就死了。

  严格来讲,人的呼吸不只是鼻子在呼吸,九窍都在呼吸,甚至包括全身的皮肤都在呼吸。空气由鼻子经气管吸入肺里,经过新陈代谢作用,提炼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近来医生喜欢给将死的病人上氧气,一上氧气后,全身都死了,就是脑细胞不死,拖延时日,那多痛苦啊!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一般人所谓气脉通了,看到光,看到种种境界,说穿了,不过是气的作用,而且气与心是合一的,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刚才讲到修止要截断众流,把一切思想杂念停掉。若想真正做到这一步,必须把气也停掉,那才真得奢摩他。所以,修禅定,务要达到“气住脉停”。“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个“似”字用得好极了,好像有个生命的作用在身体里面,它能思想,能感觉,凡夫称之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啊!这个思想、感觉的心理状态,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与气有关,有呼吸之气存在,则有此心,称为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尘是指外在的物质世界,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无此六尘,此虚妄心便没有了。“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句话看起来像唯物论对不对?不是的,这还有更深一层的心物一元的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六根六尘的缘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现象,此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形而上的本体,佛会慢慢讲出来。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将地、水、火、风四大再分解,将物质分析到最后的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最后是空的,因为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释迦牟尼佛说过微尘尚有七分,哪七分呢?色、声、香、味、触、法、觉。此觉不是知觉,是指感受。所以,原子弹、核子弹爆破的时候会发光,有声音。“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学佛修道在理论上容易,但是,打坐要达到真正的空很难。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各归散灭,呼吸停止,心跳不跳,体温也没有了,最后脑细胞死亡,整个人就死了,思想也没有了,到此“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现在,我们可再问一个问题,此分散的地、水、火、风,究竟散到哪里去?是否完全毁灭了?其实,物与心是一样的,非空非有,没有完全散灭,它由质转换成能,质能互变,能量还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这是由止而修观的境界,刚才再三讲过,必须先修止,得止得定后再修观,不要以为道理懂了就忽略过去,否则成为虚妄观,《楞严经》上称为乾慧。假的智慧,没有定水滋润,不能发芽结果。

  在此观中,“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把物质的肉身空掉了,在“禅秘要法”中,最后也把白骨化为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觉此身没有了,别人看你仍是存在;真正修成的话,别人看不见,整个都空掉了。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论上的;这才是“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身灭了之后,虚幻的心态作用也跟着消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身体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质世界还有。再进一步,身心外面的尘世界也把它空掉,这才是佛法一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严经》上说,“心能物转,即同如来。”这不是理论,要确实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识上觉得一切如梦如幻,这不算是求证。所谓证是把整个身心投进去,彻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质世界也空掉,一步一步空下去。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理论,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在诸佛菩萨而言,谓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谓之业力。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有多大,一切凡夫的业力也有多大。业力把它转过来,则是神通功德,它是同样的东西。像最近发射的先锋十号,已经脱离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电讯仍然传回来,这是人的幻想业力造成的,此幻想业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到了这里,已不是科学,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外界的物质世界也空掉之后,外面那个能空的东西还是假相,最后,要把法执空掉,能空的也空掉。至此,“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有个东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这个东西不生不灭,这才是明心见性、得道。佛怕我们这些没有修持过的人不懂,作了一个比喻,“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我们的心性本来像明镜一样,光明洁净,可是被自己的业力障碍了,无始劫来蒙上了无数层的污垢,必须靠修行把这些污垢一层一层地擦拭干净,像磨镜一样,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佛告诉普眼菩萨说,应当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尘垢与假相,尘垢就是假相,所以洗得掉。可是,要洗掉这些尘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洁剂,否则,洗也洗不干净。众生有种种不同的尘垢,所以,佛提供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行法门,每个人的根性、业力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们的身体以及能够感觉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体来说,皆是附着其上的尘渣而已。假如把这些尘渣洗干净的话,便“十方清净”。注意!《圆觉经》在这里说是“十方清净”,十方包括所有空间。而《楞严经》讲得则是“圆明清净”,此二者差别在哪里?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摩尼珠是无价之神珠,它本身没有颜色;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它就显现什么颜色来。佛以摩尼珠比喻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清净的,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造成我们思想不同,感情不同,遭遇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好像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误以为摩尼珠上的颜色是实有的。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佛又进一步说,我们众生的圆满觉性,与诸佛菩萨一样的圆满觉性,绝对洁净的自性,他到底在哪里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们的生命里---“现于身心”。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脑子能够思想,无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现。我们那么多人,每人的个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随类各应”而已。每个人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业力不同,所有个性不同,思想不同,长相不同,但是,圆满觉性还是相同,丝毫不受影响。然而没有智慧的愚痴众生找不到本来的净圆觉性,如同惑于摩尼宝珠上的光色,执为实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体当作自性,错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脱离幻化。我们的身体虽是幻化、虚假,然而,跟着我们几十年可真实的很,想丢还丢不掉呢!佛说:我要告诉你们,我们现在的身体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尘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与假,实与幻全是对立的,能够脱离这些虚假的尘垢,我们称之为菩萨。把脏的洗干净,即无所谓净垢,“垢尽对除”,也无所谓凡夫与菩萨,“即无对垢及说名者”。那叫什么?到此不须有什么名称了。称为得道、成佛都是多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现在请大家特别注意!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程序。第一步是要如何摆脱身心的虚幻,我们学佛修道都知道身体是假的,可是每个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两腿发麻胀痛,你说两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痛,佛号念归念,痛还是通,或者你念《圆觉经》,说自己是幻化,是尘垢,他也照痛不误。你若真能把痛的感觉空掉,脱离幻化,那是菩萨境界。

  佛法与科学一样,讲究求证,你说一切皆空,那么你空给我看看!三天不吃饭,你试试看!饿的感觉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随便吹牛。道理会说,经典会讲,到时候空不掉了,一点用也没有。要证得“诸幻灭影像”,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才行。我们现在的长相都只不过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业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业力,所以每人的长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够灭掉这些影像,佛说“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无方则不限于西方极乐净土,每一方都清净。东、西、南、北、上、下无论哪一方,处处清净,处处都是净土。宋朝道家张紫阳真人说:“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修道修到头顶放光,这只是虚幻影像,算不了什么,即使能腾云驾雾,那也只是神通不是道。那么,要怎么样才算成道呢?张真人又说:“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这个道理与刚才佛所说的是不是一样?你说他是道家?是佛家?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悟了道以后,心清净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此地就是净土,内心没有烦恼,跟着肉体的眼根也转过来,“眼根清净”。再进一步,眼睛内在的知觉---眼识也清净,再接着耳根、耳识、……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清净了,将整个肉体都转成清净之身。

  密宗标榜即身成佛,或说报身成就,想办法修通气脉,把有形的身体业力转化,脱胎换骨,将凡夫身上的几十斤臭肉变成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老实说,你转得了吗?你变得了吗?如何转?如何变?《圆觉经》在这里都告诉你了,从“心清净”开始,“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连意根也清净。那么诸佛菩萨有思想吗?有意念吗?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没有一点恶,没有一点无记,也没有一点无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